《先秦秦漢史》教學大綱_第1頁
《先秦秦漢史》教學大綱_第2頁
《先秦秦漢史》教學大綱_第3頁
《先秦秦漢史》教學大綱_第4頁
《先秦秦漢史》教學大綱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PAGE 1PAGE 6 先秦秦漢史教學大綱說明課程性質 先秦秦漢史是為歷史專業(yè)本科高年級學生開設的專業(yè)選修課。教學目的 使學生能更好地了解先秦秦漢社會歷史的面貌及發(fā)展變遷狀況,繼承優(yōu)秀思想文化遺產,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社會問題的能力,為培養(yǎng)學生從事歷史學科研能力、進一步報考碩士研究生和撰寫學位論文奠定基礎,為有志于報考先秦秦漢史方向碩士研究生的同學提供參考。教學內容 本課程是對中國古代史課程“先秦秦漢部分”的深化和拓展,將以專題的形式講述先秦秦漢時期政治、經(jīng)濟、社會、思想文化等方面的發(fā)展變遷情況,結合最新考古成果,介紹學術界在先秦秦漢史研究方面的新成績。教學時數(shù) 36學時,其中課堂講授時間34

2、學時,課堂考試和作業(yè)點評2學時。教學方法本課程主要采用講述的方法,并適當布置參考書目,組織一次課堂討論。選用教材 張豈之主編,劉寶才、錢遜、周蘇平本卷主編:中國歷史先秦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張豈之主編,王子今、方光華本卷主編:中國歷史秦漢魏晉南北朝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本文第一章 先秦秦漢史概述教學要點:先秦時期的時代特點;秦漢時期的時代特點及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統(tǒng)一”的內涵;“集權體制”教學時數(shù):4學時教學內容:第一節(jié) 先秦秦漢史研究的范圍和對象(0.5學時)第二節(jié) 秦漢時期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1學時)1.先秦時期的歷史特點和地位2.秦漢時期的歷史特點和地位第三節(jié) 先秦

3、秦漢史研究的特點和方法(0.5學時)1.特點2.方法(1)掌握并拓寬史料(文獻資料、考古材料)(2)懷疑精神(3)傳統(tǒng)史學方法與西方史學理論的結合(4)宏觀與微觀的結合(5)把握秦漢史學習中的關鍵點第四節(jié) 先秦史的基本脈絡(1學時)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文明起源期(中華文明的起源)夏(史記夏本紀)(夏商周斷代工程)商(史記殷本紀)西周(史記周本紀)春秋(史記十二諸侯年表、春秋左氏傳)戰(zhàn)國(史記六國年表)第五節(jié) 秦漢歷史的基本脈絡(1學時) 秦(前221前206年)西漢(前206公元8年)新(公元923)更始(2325)東漢(25220年) 按照每個皇帝大概介紹 第二章 先秦秦漢史研究概況教學要點

4、:先秦秦漢史研究的歷史回顧與展望;先秦秦漢史研究學術前沿動態(tài)和主要學術成果的獲得教學時數(shù):3學時教學內容: 先秦秦漢史研究的歷史回顧(1學時)帝制時代的先秦秦漢史研究1911至1949年的先秦秦漢史研究建國以來的先秦秦漢史研究先秦秦漢史研究展望當前先秦秦漢史研究的學術動態(tài)和主要成果(1學時)大陸先秦秦漢史研究動態(tài)和主要成果港臺先秦秦漢史研究動態(tài)和主要成果日韓先秦秦漢史研究動態(tài)和主要成果歐美先秦秦漢史研究動態(tài)和主要成果當前先秦秦漢史研究的主要機構、院校(0.5學時)當前先秦史研究的主要機構、院校當前秦漢史研究的主要機構、院校先秦秦漢史研究的主要相關刊物(0.5學時)文物、考古、考古學報、中國考古

5、學年鑒歷史研究、中國史研究、文史人大復印資料先秦秦漢史第三章 秦人的起源與早期發(fā)展教學要點:秦人起源問題上文獻學、考古學相結合的研究方法;秦國建立特殊歷史背景的探索教學時數(shù):2學時教學內容:第一節(jié) 嬴秦的起源(0.5學時)1.秦的族源秦人起源東來說;秦人起源西來說秦文化特點秦族的遷徙第二節(jié) 早期秦文化探索(0.5時)1.早期秦文化的考古學探索以甘谷毛家坪遺址和清水李崖遺址為重點;2.考古學上的秦人來源分析第三節(jié) 秦國的建立(1學時)1.秦國建立的特殊歷史背景2.秦人的英雄主義第四章 從封國到帝國教學要點:從思想史角度分析秦由偏居西隅的弱國而走向統(tǒng)一繼而滅亡的原因教學時數(shù):6學時。教學內容:第一

6、節(jié) 獻公改革與墨家學派(1學時)1.獻公改革2.墨家學派與秦結合的歷史因緣3.墨家后學與秦的關系4.墨者對秦政治傳統(tǒng)的影響第二節(jié) 商鞅變法與法家思想(2學時)1.變法過程及內容2.變法“成功”的原因與借鑒3.變法的意義與歷史影響第三節(jié) 縱橫家與秦帝業(yè)的奠定(2學時)1.秦惠文王與張儀2.昭襄王對合縱連橫策略的利用3.遠交近攻第四節(jié) 秦統(tǒng)一與秦亡原因的思想史探索(1學時)1.秦統(tǒng)一原因探索2.秦滅亡原因探索第五章 漢初六十年教學要點:統(tǒng)一帝國的再建歷程(從大澤鄉(xiāng)起義到漢武帝即位);漢初六十年的歷史經(jīng)驗和教訓;西漢前中期面臨的社會問題;漢武帝解決社會問題對今天的啟迪教學時數(shù):5學時。教學內容:第一

7、節(jié) 承秦立漢與皇權再塑(1學時)1.王政復辟與后戰(zhàn)國時代2.項羽軍功王政的實質3.非承秦無以立漢第二節(jié) 統(tǒng)一帝國、集權體制的再建之路(2學時)1.漢初的主要社會、政治問題;2.漢高帝五年五月詔與社會秩序的建立;3.有限皇權和聯(lián)合帝國;4.漢初布衣將相之局;5.誅呂安劉與文帝即位;6.無為政治和長者群體;7.文帝與景帝行政風格的差異第三節(jié) 漢武時代(2學時)1.漢武帝面前的考試卷2.貧富差距與對外擴張3.武帝時代的悲劇落幕4.悲劇中的新曙光第六章 經(jīng)學與漢代政治教學要點:以經(jīng)學發(fā)展演變的視角審視漢代政治史的發(fā)展脈絡教學時數(shù):7學時。教學內容:第一節(jié) 漢武帝表彰六經(jīng)(2學時)1.經(jīng)學的產生2.漢初

8、經(jīng)學的發(fā)展3.“罷黜百家、表彰六經(jīng)”和獨尊儒術第二節(jié) 儒術的興起與齊魯經(jīng)學之爭(1學時)1.鹽鐵會議2.經(jīng)學與昭宣政治3.石渠閣會議與魯學興起;第三節(jié) 西漢末年的社會危機與今古文經(jīng)學之爭(2學時)1.元帝純用周政魯學與禮制改革經(jīng)學與西漢末年的政治危機今古文經(jīng)學之爭的第一回合第四節(jié) 王莽改制(1學時)1.王莽其人2.理想主義者的改制3.改制失敗原因4.改制的歷史影響第五節(jié) 東漢經(jīng)學(1學時)1.劉秀與讖緯2.今古文經(jīng)學之爭的第二回合3.鄭玄與今古文經(jīng)學的融合第七章 從統(tǒng)一到分裂東漢政治史探索教學要點:澄清傳統(tǒng)觀點把握東漢政治史的誤區(qū),對外戚和宦官輪流掌權說的質疑教學時數(shù):5學時。教學內容:第一節(jié)

9、 東西漢政治文化的差別(1學時)1.東漢的關東本位2.儒家思想的改造3.循吏政治的發(fā)展4.東漢的士風第二節(jié) 豪強地主經(jīng)濟的形成與發(fā)展(1學時)1.莊園經(jīng)濟2.累世經(jīng)學3.累世公卿第三節(jié) 皇帝與士大夫東漢政治舞臺上的兩大力量(1學時)1.對東漢加強中央集權的認識2.士大夫政治的產生第四節(jié) 東漢宦官和外戚集團的政治悲?。?學時)1.東漢的宦官2.東漢的外戚第五節(jié) 黨錮之禍與桓靈二帝(1學時)1.黨錮之禍2.桓靈二帝的歷史評價3.從統(tǒng)一到分裂:開啟魏晉史之門 第八章 朝氣蓬勃的漢民族教學要點:概說漢代的對外交往和民族關系,以此為切入點談漢民族青年時代昂揚進取的民族精神教學時數(shù):2學時。教學內容:第一

10、節(jié) 漢王朝的對外交往和民族關系(1學時)1.漢王朝的對外交往2.漢朝民族關系第二節(jié) 漢使立功絕域和漢民族精神(1學時)1.漢使立功絕域2.昂揚、宏大、自信、求新的漢民族精神 參考書目 1.祝中憙,早期秦史,敦煌文藝出版社,2004年第1版;2.林劍鳴,秦史稿,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3.錢穆,秦漢史,三聯(lián)書店,2005年版;4.王子今,秦漢史:帝國的建立,三民書局,2008年第1版;5.平勢隆郎,從城市國家到中華:殷周春秋戰(zhàn)國,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年第1版;6.鶴間和幸,始皇帝的遺產:秦漢帝國,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年第1版;7.陳蘇鎮(zhèn),春秋與漢道,中華書局,2011年第1版;8.李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