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診的下指法絕不是一個小問題_第1頁
脈診的下指法絕不是一個小問題_第2頁
脈診的下指法絕不是一個小問題_第3頁
脈診的下指法絕不是一個小問題_第4頁
脈診的下指法絕不是一個小問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脈診的下指法 絕不是一個小問題東漢張仲景撰著傷寒雜病論從平脈辨證方法架構三陰三陽辨證 體系,確立“病一脈-證-治”的診療規(guī)范,以論治“傷寒”為例, 演義經(jīng)方運用原則,是中醫(yī)臨床學科的奠基之作,內涵足以為萬世立 法。魏晉太醫(yī)令王叔和編次整理了張仲景的著作,并搜采歷代名醫(yī)經(jīng) 驗撰編脈經(jīng),目的不僅在于規(guī)范脈法,推廣平脈辨證,還在于為 讀者學習傷寒雜病論提供方法。本書作者徐汝奇從王叔和的角度結合自己的臨床實踐,以經(jīng)解經(jīng),互 為印證,注解傷寒雜病論相關脈法經(jīng)文,解決仲景脈法中晦澀難 懂的問題,把陰陽脈法的奧妙揭秘為太過或不及的獨脈,用之臨床確 鑿有據(jù),其中厥脈、陰陽脈、不規(guī)則脈等脈法的整理發(fā)千年來之未發(fā)

2、。 故本書屬自脈經(jīng)之后首次較為完整演繹仲景著作本義,從平脈辨 證解讀經(jīng)方運用的著作,可以作為傷寒論、金匱要略的輔助 讀本。張仲景介紹他的平脈辨證可以“料度腑臟,獨見若神”,但這一切都 必須建立在“三部不同、病各異端”的寸、關、尺三部六位的精確定 位之上,所以脈診指法運用的正確與否,非常重要??晒磐駚?,脈診 研究著作甚至,但脈診如何下指,往往很少人提及。迄今所見,最早的脈學專著為魏晉太醫(yī)令王叔和撰著的脈經(jīng)。王 叔和在脈經(jīng)分別三關境界脈候所主第三告訴:“從魚際至高骨卻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從寸至尺,名曰尺澤,故曰尺寸。寸后尺 前名曰關,陽出陰關,以關為界,陽出三分,陰入三分,故曰三陰三 陽。陽

3、生于尺動于寸,陰生于寸動于尺。寸主射上焦,出頭及皮毛竟手。關上射中焦腹及腰,尺主射下焦少腹 至足?!逼涿}賦又云:“左辨心肝之理,右察脾肺之情。此為寸 關所主,腎則兩尺分并?!贝斯?jié)記載將寸口脈法的寸、關、尺三部及 其左右六位主射的相應體位初步予以了界定,但如何下指卻沒有告知另一部被認為最實用且流行最廣的脈學類書是明代醫(yī)家李時珍的所著 瀕湖脈訣,李時珍介紹指法時說:“初持脈時,令仰其掌,掌后 高骨,是謂關上。關前為陽,關后為陰,陽寸陰尺,先后推尋。寸口無脈,求之臂外, 是謂反關,本不足怪。心肝居左,肺脾居右,腎與命門,居兩尺部。 左為人迎,右為氣口,神門決斷,兩在關后。人無二脈,病死不救,左大順男

4、,右大順女。男女脈同,惟尺則異, 陽弱陰盛,反此病至。脈有七診,日浮中沉,上下左右,消息求尋。 又有九候,舉按輕重,三部浮沉,各候五動。寸候胸上,關候隔下, 尺候于臍,下至跟踝。左脈候左,右脈候右,病隨所在,不病者否?!边@段口訣把持脈的要 領及脈法的三部六位九候分辨得比較清楚,相對于王叔和脈經(jīng)的 簡潔,已有非常的進步,遺憾的是,李時珍脈診的下指法仍遺漏了一 個重要的關鍵細節(jié)。也許,這個細節(jié)在當時的年代司空見慣,根本就不是一個問題,只是 到了現(xiàn)代,受了西醫(yī)的影響才會“差之毫厘謬以千里”。實際上,李時珍只需要在他的持脈要領“初持脈時,令仰其掌,掌后 高骨,是謂關上”之后加上這么一句話就行:“左手候

5、右,右手候左, 食指居寸,無名在尺。”正確的脈診下指法即是:看準了掌后高骨,醫(yī)者以自己左手對應患者 的右手,右手對應患者的左手,中指先下,定位在關,然后食指、無 名指齊下,食指的部位為寸,無名指的部位是尺。左右三指各就各位,左寸、左關、左尺,右寸、右關、右尺,合計三 部六位,以舉、按、尋三法共計九候,仔細體會指下脈動的感覺,如 此則寸關尺三部一一品察,浮中沉九候纖毫必分了。仲師凡治必脈證并舉,方證對應,脈法中應用較廣的除了寸口脈法, 另有趺陽脈法、少陰脈法等。趺陽脈法的下指法及其應用在素問三部九候論中表述十分清晰: “以左手足上,上去踝五寸按之,庶右手足當踝而彈之,其應過五寸 以上,蠕蠕然者,

6、不?。黄鋺?,中手渾渾然者病;中手徐徐然者病; 其應上不能至五寸,彈之不應者死?!敝賻煈悯藐柮}法主要與胃腸相關疾病診斷與治療及預后,與寸口、 少陰等脈法合用互參,在金匱要略中屢見,是辨疑識難的好方法。民間傳說脈法有不傳之秘,推測所謂的秘法多與醫(yī)者的悟性有關,其 實也與脈診下指不當相關。所以,如果療效之秘在于劑量,那脈法之 秘則在于指法。指法不準,下指即錯,何來正確的脈象?脈象不確,何以推測病機? 更何談病位、病勢的細分?脈診下指法自古相承、代代相傳卻無人點 破,其原因或緣于中醫(yī)成才的模式重在師徒授受,師傅就這么教,徒 弟就這么學,根本就是尋常。近代、乃至現(xiàn)代中醫(yī)的教育都是一個模式的“批量生產(chǎn)

7、”,西式教育 體制的格式化加上西醫(yī)知識的普及,中醫(yī)學者數(shù)典忘祖,甚至以為聽 診器、體溫表可以替代三個指頭,自以為是成了西醫(yī)的附庸,以西醫(yī) 理論解釋中醫(yī)術語,指鹿為馬的東西在現(xiàn)代中醫(yī)比比皆是。如張仲景把“陰陽俱緊者”定為“傷寒”,把“陰陽俱浮者”定為“風溫”,可研究者混淆“脈緊”與“脈陰陽俱緊”的關系,不知其 代表了普通感冒與傳染病的道理,大言不慚說張仲景的“傷寒”有廣 義、狹義之分;而宣傳心臟搏動的脈率就是脈象、辨證等于辨病的現(xiàn) 象更是普遍。每見媒體宣傳中醫(yī),畫面中都少不了主人翁在脈診,可那些賣弄脈診 的中醫(yī)主人偏偏是“以左候左、以右候右,無名指居寸、食指居尺”, 堂堂正正在那里代表中醫(yī)。這些

8、人裝模作樣,己之昏昏還使人之昏昏,以權威身份代表科學否定 脈診價值有之,譏諷別人的脈診制造神秘有之,甚至異想天開用豬的 血管跳動來作脈診教學的模型也有之,種種行為都在禍害中醫(yī),敗壞 中醫(yī)的根基。如此下去,中醫(yī)豈有不滅亡的道理?不可否認,現(xiàn)代科學技術促進了醫(yī)學學科的發(fā)展,但科學是個循序漸 進的過程。中醫(yī)學科原理形成于遠古的哲學史觀,有些內容盡管現(xiàn)代 科學尚無法證實,可并非就是不科學。經(jīng)方科學注重實效,診療模式在數(shù)千年前就基本成形,并在歷史長河 中,經(jīng)歷了莫可計數(shù)的醫(yī)家實踐總結,成為復興中醫(yī)的中流砥柱。相 信在現(xiàn)代科學技術的支持下,經(jīng)方醫(yī)學必將主導現(xiàn)代中醫(yī)的未來。其平脈辨證方法不僅在于“變化相乘、陰陽相干”的精確辨證,還體 現(xiàn)在“料度腑臟、獨見若神”,可從獨脈中可以發(fā)現(xiàn)微觀病位。推行脈診,與普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