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長治市第二中學2021學年高二歷史上學期期末考試試題_第1頁
山西省長治市第二中學2021學年高二歷史上學期期末考試試題_第2頁
山西省長治市第二中學2021學年高二歷史上學期期末考試試題_第3頁
山西省長治市第二中學2021學年高二歷史上學期期末考試試題_第4頁
山西省長治市第二中學2021學年高二歷史上學期期末考試試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山西省長治市第二中學2019-2020學年高二歷史上學期期末考試試題PAGE PAGE - 21 -山西省長治市第二中學2019-2020學年高二歷史上學期期末考試試題【本試卷分第卷(選擇題)和第卷(非選擇題)兩部分,共100分,考試時間90分鐘】第卷(共60分)一、單選題(本題共有30小題,每小題2分,共60分)1有學者指出,春秋時期各國執(zhí)政都是出身于特定的世卿家族,國君基本上無權任命執(zhí)政,而戰(zhàn)國宰相等高官多是由本國國君任命,宰相或者由國君最親近的子弟姻親擔任,或者由出身寒微的士人擔任。這反映了A血緣宗法制度完全被破壞B中央集權制度的全面建立C各國出于富國強兵的需要D君主專制得到進一步加強2

2、公元前220年起,秦朝陸續(xù)修建了以咸陽為中心的三條馳道:一條向東直通過去的燕、齊地區(qū);一條向南直達吳、楚地區(qū);一條從咸陽直達九原的直道。馳道寬50步,車軌寬6尺。道旁每隔三丈栽樹一株。馳道的修建A促使國家從分裂走向統(tǒng)一B有利于各地經濟文化交流C削弱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D導致長途販運貿易的繁榮3孔子時代,儒家比較側重強調“仁”和“禮”,而漢代儒家比較側重強調“孝”,并有“漢以孝治天下”之說。據(jù)此推知其變化的主要原因是A儒學深受黃老之學的影響B(tài)察舉制取代了軍功授爵制C漢武帝采取諸多尊儒措施D漢代鞏固統(tǒng)治的現(xiàn)實需要4武則天稱帝前后,按照“上有依于古體,下有改于新文”的設想,親自創(chuàng)造了十八個新文字(如右

3、圖所示),史稱“武周新字”?!拔渲苄伦帧钡膭?chuàng)造A推動了唐代文學藝術發(fā)展進入新階段B為后代唐朝文物考證提供了歷史信息C標志著我國古代文字走向成熟D順應了古漢字演變發(fā)展的趨勢5唐代科舉制以士人“名”的高低為評鑒的標準、錄取的依據(jù)。這里的“名”不僅是文學教養(yǎng)的程度,更關鍵的是士大夫社會里文壇領袖給予的評價。這一現(xiàn)象表明唐代科舉取士A以才學作為主要依據(jù)B受前代選官制度的影響C深受社會輿情的左右D保證了公平公正的原則6唐朝后期,有人提出必須由公卿子弟擔任高官,因為他們“臺閣儀范,班行準則,不教而自成”;明朝讓進士中優(yōu)秀者入翰林院觀習政務,稱“庶吉士”,在六部等衙門者仍稱進士。這反映出A注重官員行政經驗B

4、官員文化素養(yǎng)提高C門第觀念仍然流行D官吏來源逐漸擴大7下圖的菩薩像取自敦煌莫高窟壁畫,畫像衣紋線條非常柔軟,好像被風吹起,一疊一疊的。這種線條,完全脫離了印度的畫法,而接近于顧愷之的“春蠶吐絲”。這反映了唐朝A南方藝術風格成為主流B佛教文化開始了本土化C國家統(tǒng)一促進文化融合D繪畫注重意境忽視法度8蘇東坡在東坡志林中記載:“涂巷中小兒薄劣,其家所厭苦,輒與錢令聚坐聽說古話。至說三國事,聞劉玄德敗,顰蹙,有出涕者,聞曹操敗,即喜,唱快。”這反映出A小說三國演義影響百姓歷史認知B理學有助于正確歷史認知的形成C儒家倫理觀念影響人物民間形象形成D封建政府文化專制政策日益強化9明代設吏、戶、禮、兵、刑、工

5、六科,每科設給事中4至10人不等。六科按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的業(yè)務進行對口監(jiān)察。當時規(guī)定,以皇帝名義發(fā)出的制敕,給事中要對之進行復核,看其中有無不妥之處。如有發(fā)現(xiàn),可以封還并奏報。據(jù)此判斷,明代六科給事中類似于A秦漢時期的九卿B隋唐的門下省C宋初的中書門下D清朝的軍機處10明朝中后期,大量小說戲曲獲得刊刻,不少文人學士賣文賣畫,出入與商人會館;一部分富有且具備很高文化素質的商人則開始刊刻文學作品,與文人詩酒酬唱。這反映出當時A崇富重利思想盛行B商業(yè)發(fā)展影響社會風氣C市井文學成為主流D文人仕進的道路被堵塞11黃仁宇的萬歷十五年中說:“(李贄的學說)被認為缺乏前后一致的完整性。他的學說破壞性

6、強,建設性弱,他沒有創(chuàng)造一種思想體系去代替正統(tǒng)的教條。”李贄學說有如此局限的原因主要是A封建專制統(tǒng)治下的文化鉗制B李贄缺乏創(chuàng)造的決心和能力C社會不具備接受改造的條件D沒有出現(xiàn)可供他借鑒的思想12清朝初年,漢官不斷上書要求皇帝重視為帝王講解經史的“經筵”制度??滴鯐r期的“理學名臣”、講官湯斌曾說:“講官所職者大,君心正而天下治?!边@體現(xiàn)出清朝初年漢族士大夫A變革君主專制體制的嘗試B對儒家理想化政治的追求C清除傳統(tǒng)夷狄觀念的努力D恢復儒學正統(tǒng)地位的決心13乾隆時規(guī)定:到退休年齡,主動申請退休,獲準退休后級別不變的官員,可以“食全俸”;沒有到退休年齡,但在考核中發(fā)現(xiàn)年老有病,朝廷可以特批退休,但即便

7、獲準級別不變,也只能“食半俸”;被朝廷勒令退休的官員,就不能享受任何食祿了。此規(guī)定A利于增強政府機構的活力B保證了政府決策的科學性C對官吏體制作出法律規(guī)范D強化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14軍機處設立后,負責處理機密緊急的軍政要務,而內閣仍然幫助皇帝處理紛繁復雜、專業(yè)性極強的政務。乾隆年間,每年經內閣票擬在各部院的本章約6000余道,無一不是國家軍政大小事務?;实叟加邪l(fā)現(xiàn)票擬有誤,則將相關大學士嚴厲訓斥,大學士因此不敢有絲毫懈怠。對此理解正確的是A軍機處與內閣共同決策軍國大事B內閣逐漸成為最高中樞權力機構C官僚行政體制進一步僵化D專制政治運行機制日益完備15林則徐在上奏英人非不可制應嚴諭將英船新到煙土

8、查明全繳片中指出,英國以船堅炮利而稱強,至口內則運棹不靈,一遇水淺沙膠,萬難轉動,若至岸上,更無能為,其強可以制,其富不足夸。這折射出A先進的中國人對戰(zhàn)爭形勢的清醒認識B國人不畏強敵敢于斗爭的精神C國人對世界的認識需要一個漸進的過程D英國難以快速對中國發(fā)動戰(zhàn)爭16王韜在近代首次提出“變法”的主張,他在介紹西方國家的“君主”“民主”“君民共主”這三種制度時,最早提出廢除封建君主專制。建立“與眾民共政事,并治天下”的君主立憲制。該思想A為最早的提出發(fā)展資本主義B推動了維新變法的興起C反思了當時中國近代化問題D受社會進化論思想影響17對于義和團運動,資產階級革命黨人說他們“出于愛國之心,忍之無可忍,

9、故冒萬死以一敵八,冀國民之有排外自立之一日也”。新文化運動時期的知識分子卻將義和團視為“中國文化糟粕的大匯集”。導致這兩種看法不同的主要原因是A階級立場B評價角度C指導理論D依據(jù)史實18孫中山在民權初步中提到,會場里每做一事,都需要經過三道手續(xù):一是動議,二是討論,三是表決但也有這樣的情況發(fā)生,即:在一項動議表決之后,有的會員想推翻表決,提出復議,這叫做復議動議。這表明孫中山認為在會議決策時A集思廣益但也應該提高效率B利用直接民主形式實現(xiàn)憲政C維護會場秩序是必要前提D注重程序性和充分民主性191916年1月,陳獨秀在青年雜志撰文稱:“個人之人格高,斯國家之人格亦高。個人之權鞏固,斯國家之權亦鞏

10、固。而吾國自古相傳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标惇毿阋庠贏主張國家至上B批判封建倫理C反對西方民主D傳播馬克思主義20毛澤東的某部著作發(fā)表后,在淪陷區(qū),日偽政權將其嚴行查禁;而在國統(tǒng)區(qū),諸多國民黨人圍繞中國近代以來的社會性質革命的步驟論等問題,對其發(fā)動圍攻。這部著作應是A星星之火,可以燎原B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C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D新民主主義論21在1927年召開的中共五大上,共產國際代表鮑羅廷和羅易就土地革命問題出現(xiàn)激烈的爭論,一個主張“土地革命廣出論”,一個堅持“土地革命深入論”,結果導致中共中央在革命緊急關頭無所適從。此次會議說明A中國革命必須走自己的道路 B蘇聯(lián)對中國革命影

11、響有限C中國革命學習蘇俄式的經驗 D國民大革命已延伸到農村221925年,中共四大對于農民運動的議決案闡明了農民是無產階級同盟軍的原理,強調了農民在中國民族革命中的重要地位,指出:如果不發(fā)動農民起來斗爭,無產階級的領導地位和中國革命的成功是不可能取得的。黨的這一決議A促進了革命形勢的迅速發(fā)展 B是共產黨獨立自主決策體現(xiàn)C反映了毛澤東思想逐漸形成 D說明了黨以農民運動為中心23據(jù)統(tǒng)計,全國職業(yè)教育學校在民國十年有719所,民國十一年有822所,民國十二年有1194所,民國十三年有1548所,民國十四年有1666所,民國十五年有1695所。職業(yè)教育不斷發(fā)展說明了A提高了全體國民文化素養(yǎng) B順應了民

12、族工業(yè)發(fā)展的需求C體現(xiàn)了政府引領教育革新 D形成了完整的國民教育體系24“教育還是要兩條腿走路,大專院校是一條腿,各種半工半讀和業(yè)余大學是一條腿。教育制度中的許多具體問題要認真研究,該恢復的恢復,能實行便實行。今年就要下決心恢復從高中畢業(yè)生中直接招考學生。”鄧小平的這一看法旨在A初步建成國民教育體系 B推動教育領域的撥亂反正C實施“科教興國”的戰(zhàn)略 D確立全面發(fā)展的教育方針25亞里士多德指出,人天生是一種政治動物,在本性上而非偶然地脫離城邦的人,當個人被隔離開時他就不再是自足的;它要么是只禽獸,要么是個神,人類天生就注入了社會本能,最先締造城邦的人乃是給予人們最大恩澤的人。這說明A公民自由受城

13、邦體制的制約 B亞里士多德崇尚和平與自由C城邦要求公民具有團結意識 D希臘城邦重視政治歷史傳統(tǒng)26“民主”一詞,最早出現(xiàn)于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歷史一書中。希臘語“民主”的本意是人民執(zhí)掌權力并負責管理國家。雅典民主政治建設中最能體現(xiàn)“民主”本意的是A建立陪審法庭制度 B實施了陶片放逐法C公民大會是國家最高權力機關 D給生活困難公民發(fā)放參政津貼27阿里斯托芬(約前446年-前385年)是古雅典的喜劇作家,相傳他寫了44部喜劇譴責當時的社會。其中騎士對克勒翁愚弄人民,拒絕和談,勒索盟邦,侵吞公款等罪行予以猛烈抨擊;鳥則諷刺雅典城市中的寄生生活,導致雅典人厭惡城市生活,到空中去建立“云中博古國”。由

14、此可見,當時的雅典A出現(xiàn)民主制危機 B社會出現(xiàn)動蕩C社會的世風日下 D民主制的崩潰28王坤編著的文藝復興那些年,其封面下部的文字是“刺痛了羅馬,喚醒了歐洲,響徹全球”。其中“刺痛了羅馬”喻指文藝復興A顛覆了古羅馬文明的輝煌成就 B沖擊了天主教會的神學世界觀C動搖了人們對上帝的虔誠信仰 D否定了教會對世俗君主的控制29一場嚴肅的禱告,同樣可以在草屋中或者豬圈里進行。有說話聲音的地方,就是上帝的所在。只有在最后一個窮人得到照應后,才能考慮興建教堂。至于教堂的建造、風格和裝飾都無關緊要。該材料所反映的歷史事件A旨在沖破封建專制制度的束縛 B構筑了未來社會的美好藍圖C使人開始擺脫基督教神學的統(tǒng)治 D使

15、人獲得靈魂得救的自主權30某西方畫家偶然間看到非洲木雕面具,深受啟發(fā),“斷然拋棄了對人體的真實描寫,把整個人體利用各種幾何化了的平面裝配而成”,“不再只是從事物的視覺表象來描繪事物的形象,而是從內涵去認識和解析事物”。發(fā)生這一轉變的畫家是A注重表現(xiàn)人物情感的德拉克洛瓦 B重視自我感受和自我表現(xiàn)的畢加索C突出表現(xiàn)社會現(xiàn)實的俄國畫家列賓 D強調捕捉光色微妙變化的法國畫家莫奈第卷(共40分)二、非選擇題(第31題14分,第32題16分,第33題10分)31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希臘神話中描繪了很多英雄人物。希臘的英雄是一大群相貌俊美、舉止嫻雅、體魄健壯、有血有肉的與人同形同性的神靈。他們的形

16、象和性格與凡人非常相近,甚至沒有專權與等級,神與人同樣有喜怒哀樂、七情六欲。希臘神話英雄熱愛生命(厭惡仇恨死亡,他們熱愛現(xiàn)實生活,對于死后的世界不關心,如斐賴城王后阿爾刻提斯替丈夫殉命,赫拉克勒斯到冥府同死神搏斗,奪回了她的生命。英雄人物常常宴樂、歌舞、開展競技活動或社交活動。此外,希臘神話英雄還熱愛冒險、善用武力,以維護自身利益為主要的價值追求。據(jù)西方文化史材料二與希臘神話英雄相比,中國神話英雄則顯得溫和些。原始社會生產力低下,人們長期面對生存的困難和與自然做斗爭的困難。為了戰(zhàn)勝這些困難,人們創(chuàng)造了各種神話故事,寄托改變苦難環(huán)境的愿望。這體現(xiàn)了遠古中國人對人類、對自然的和諧關系的理解,也是“

17、天人合一”思想的初步體現(xiàn)。中國神話傳說的主旨偏向于歌頌為大眾謀利益的英雄,這也證明了中國傳統(tǒng)民族性格中的群體意識、大局意識。精衛(wèi)填海、夸父逐日、鰥治水招誅、女媧補天滅災、后羿射日除害,這些典型的中國神話英雄形象都是為了維護群體,謀求共同的利益。這些英雄也往往是道德的至高點,完美無缺,擁有凌駕于智慧、勇力之上的倫理道德。摘編自宋丹陽中國神話英雄與希臘神話英雄的差異(1)根據(jù)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希臘神話中英雄的特點。(4分)(2)根據(jù)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中國神話英雄與希臘神話英雄的不同之處并分析原因。(10分)32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明朝前期,消費呈現(xiàn)尚檢、務實特征,萬歷通

18、州志卷2風俗載,南直隸通州“弘、德之間,枕有淳本務實之風?!背苫轿魍ㄖ揪?載,太原“工商務實勤儉”。然而,中期以降,消費發(fā)生嬗變,凸顯奢靡之風尚,乾隆震澤縣志卷25風俗序載,蘇州府“萬歷以后迄于天崇,民多世富,其奢侈乃日甚一日焉?!鄙现粱适蚁轮撩耖g競相奢靡,顧炎武認為:“自神宗以來,黷貨之風日甚一日,國維不張,而人心大壞,教十年如此矣?!毕M奢靡,對明代的社會發(fā)展產生了重大影響。張邦建明朝中后期奢靡之風對社會發(fā)展的影響材料二與16世紀相比,這一時期歐洲消費競爭的特征發(fā)生了變化。首先,消費競爭的主體是家庭,競爭的目的是為了維護家族的地位和榮耀;到了18世紀,消費競爭的主體則成為個人,消費競爭的

19、目的是為了個人的地位和榮耀。其次,16世紀消費競爭的動力主要在于政治,但18世紀消費競爭的動力主要在于文化與市場,其表現(xiàn)形式就是對時尚的追逐和競爭。而時尚的制造者不僅僅是貴族,市場也參與到時尚的制造中來時尚的大眾參與導致西方進入了“大批量需求”時期。李琴從勤儉節(jié)約到消費至上對西方消費主義文化的歷史考察(1)根據(jù)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明朝中后期社會風尚嬗變的原因。(6分)(2)根據(jù)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比較說明明朝中后期與1618世紀歐洲消費變化的相同之處,并分析由此產生的主要不同影響及其原因。(10分)33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明末以來,在利瑪竇等人的影響下,中國人開始真正地了解世界

20、,涌現(xiàn)出以徐光啟等為代表的第一代放眼看世界的先進中國人。他們與利瑪竇等人合作編譯各種歐洲科學著作,向國人普及新的科學理念,一時間鉆研西學蔚然成風。16世紀的中國出現(xiàn)了一場文化倫理革命,其先鋒“并不是出國考察者,因為誰也不能走出帝國之外去異邦尋求這些科學,他們只是譯者或編者,是他們讓讀者得以接觸外來的著作”。在中國儒家哲學被廣泛介紹到歐洲的同時,中國的歷史、地理以及科技、文學也在歐洲廣泛流傳開來。1735年,在巴黎刊印的中華帝國志被譽為“中國百科全書”。法國百科全書派啟蒙學者與德國、英國的知識界均以此書作為了解中國的重要材料。歐洲啟蒙學者多是開明君主專制論者,中國歷史上傳統(tǒng)的仁君統(tǒng)治成為啟蒙思想家們追求的社會楷模。據(jù)馮天瑜等中華文化史整理材料敘述了16-18世紀中西交往的情況。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材料所反映的重大歷史現(xiàn)象,并概述和評價該歷史現(xiàn)象。(要求:簡要寫出歷史現(xiàn)象,對歷史現(xiàn)象的概述和評價準確全面。)(10分)歷史答案1-30 CBDBB ACCBB CBADC CBDBD AABBA CCDDB31.(1)特點:有濃厚的人性色彩;追求享樂主義和現(xiàn)實幸福;強調個人利益,關注個性發(fā)展;熱愛冒險,敢于抗爭。(2)不同之處:重視集體利益,有群體意識;形象完美,尊崇道德;安穩(wěn)求和,天人合一。原因:中國古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