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筆記背誦版_第1頁
刑法筆記背誦版_第2頁
刑法筆記背誦版_第3頁
刑法筆記背誦版_第4頁
刑法筆記背誦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其次講 犯罪構成犯罪構成體系,也稱犯罪論體系,是復習刑法總論的學問框架;一、定罪體系:兩階層的犯罪構成體系(四二一三七)(一)兩階層體系簡圖:客觀(違法)階層:客觀要件-客觀(違法)阻卻事由正值防衛(wèi)主觀(責任)階層:主觀要件-主觀(責任)阻卻事由詳圖:行為主體客觀(違法)階層危害行為客觀(違法)階層阻卻事由緊急避險行為對象被害人承諾等- 主觀(責任)階層犯罪有意主觀(責任)階層阻卻事由責任年齡犯罪過失責任才能無罪過大事違法性熟悉可能性二、定罪立場:(客觀主義與主觀主義)(先客觀后主觀原就)三、定罪方法:三段論推理(先確定大前提,然后確定小前提,最終循環(huán)往復使用三段論推導)大前提是法律規(guī)定,小前

2、提是案件事實;刑法學的主要任務有兩個,一是說明大前提(法律規(guī)定);二是認定小 前提(案件事實);(一)說明大前提,用到說明技巧和說明理由;說明的對象是法律條文的構成要件要素;(二)認定小前提,是刑事訴訟法和證據(jù)法的任務;存疑時,適用存疑時有利于行為人原就;四、犯罪構成要件要素的分類 1. 記述的構成要件要素與規(guī)范的構成要件要素(是主觀仍是客觀判定)記述的構成要件要素,指只需依據(jù)客觀上的事實判定即可確定的要素;規(guī)范的構成要件要素,是指需要法官依據(jù)主觀上的價值判定才能確定的要素;2. 成文的構成要件要素與不成文的構成要件要素(是否成文)成文的構成要件要素指刑法條文明文規(guī)定的要素;不成文的構成要件要

3、素,指刑法條文表面上沒有規(guī)定,但實質(zhì) 上必需具備的要素;(不需說明,依常理應當具備的要素)3)侵害商業(yè)隱秘罪 三處:( 1)盜竊罪、搶劫罪;(2)包庇、縱容;(3. 積極的構成要件要素(正面說明犯罪成立)與消極的構成要件要素(反面否定犯罪成立)(是否構成犯罪)4. 客觀的構成要件要素和主觀的構成要件要素(是主客觀層面的要素)5. 真正的構成要件要素和表面的(虛假的)的構成要件要素(難點)(例子)(是否為法益侵害供應依據(jù))真正的構成要件要素是指能為行為的法益侵害性供應依據(jù)的要素;絕大多數(shù)的構成要件要素都是真正的構成要件 要素;表面的構成要件要素是指沒有為行為的法益侵害性供應依據(jù)的要素(也稱界限要

4、素); 6.整體的評判要素(是共性仍是個性要素)7、共同的構成要件要素與詳細的構成要件要素1 第三講 行為主體 自然人和單位 一、自然人(一)真正身份犯 1概念:真正身份犯:行為人只有具備某種特殊身份,才能構成犯罪;這種特殊身份也稱為定罪身份或構成身份;2. 留意事項: 定罪身份必需在開頭犯罪時就具有;假如在犯罪過程中形成的身份,就不屬于定罪身份;定罪身份只是針對實行犯所要求的;不具有定罪身份的人,可以作為共犯(幫忙放、教唆犯),與具有定 罪身份者構成共同犯罪;留意,這里的實行犯也包括間接正犯;(二)不真正身份犯 1概念:不真正身份犯:行為人具有某種特殊身份,不影響犯罪的成立,但是影響量刑;這

5、種特殊身份也稱為量刑身份 或加減身份;2. 幾種不真正身份犯:非法拘禁罪中的量刑身份是國家機關工作人員;非法搜查罪、非法侵入住宅罪中的量刑身份是 司法工作人員;妨害作證罪和幫忙毀滅、偽造證據(jù)罪中量刑身份是司法工作人員;(需要總結補充)二、單位(一)主體資格1概念:單位犯罪:單位犯罪是否要求單位必需具有法人資格:結論,一般情形下,不要求單位有法人資格;但是私營企業(yè)要構成單位犯罪,必需要有法人資格;(怎樣認定)2. 單位的分支機構或內(nèi)設機構能否成為單位犯罪的主體?結論,符合兩個條件就可以:(1)以自己名義犯罪;(2)違法所得歸該機構;3. 國家機關能否成為單位犯罪的主體:可以 4. 外國公司、企業(yè)

6、、事業(yè)單位在我國領域內(nèi)犯罪:適用我國單位犯罪的規(guī)定;5. 貌似單位犯罪,實就依據(jù)自然人犯罪處理的情形,以下三種情形:(2)成立單位后主要活動就是犯罪(3)以單位名義犯罪,為個人謀取非法利益;(二)單位與成員的關系1)成立單位時主要目的就是為了犯罪;1單位犯罪是單位本身的犯罪,不是各個成員的共同犯罪,也不是單位與成員的共同犯罪;2. 單位與單位之間可以構成共同犯罪;單位與自然人之間也可以構成共同犯罪;3. 刑法規(guī)定某些罪名不能由單位構成,但是單位實施了,可以直接追究直接責任人的自然人犯罪;【留意】單位幫忙自然人實施只能由自然人實施的犯罪,能否對單位以幫忙犯論處?不能,只能追究其直 接責任人的幫忙

7、犯責任;4. 單位被撤銷或變更:(1)涉嫌犯罪的單位,被其主管部門、上級機構等吊銷營業(yè)執(zhí)照、宣告破產(chǎn)的,此時,直接追 究直接責任人的刑事責任,對該單位不再追訴;(2)涉嫌犯罪的單位已被合并到一個新單位的,對原犯罪單位及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應依法定罪量刑;人民法院審判時,對被告單位應列原犯罪單位名稱,但注明已被并入新的單位,對被告單位所判處的罰金數(shù) 額以其并入新的單位的財產(chǎn)及收益為限;(需要做題驗證)(三)為單位謀取非法利益 1單位犯罪,要求為單位謀取非法利益;為單位謀取合法利益,不構成單位犯罪;2. 為單位謀取非法利益,是指為單位全體成員或多數(shù)成員謀取非法利益,利益均沾;假如

8、是為單位特定少 數(shù)人員謀取非法利益,就屬于自然人犯罪;(四)主觀要件1單位犯罪的犯罪意志不是內(nèi)部某個成員的意志,而是單位的整體意志;該意志是由單位決策機構依據(jù)決策程序形成的;2. 單位犯罪既可以是有意犯罪,也可以是過失犯罪;(五)分類 1純正的單位犯罪:指只能由單位構成而不能由自然人構成的犯罪;2. 不純正的單位犯罪:指既可由單位構成也可由自然人構成的犯罪;一章(跟分就結合加深)不純正的單位犯罪主要集中在破壞經(jīng)濟秩序犯罪另外仍有純正的自然人犯罪,指只有由自然人構成的犯罪;行賄罪、受賄罪;金融詐騙罪中有三個純正的自然人犯罪,2 貸款詐騙罪;信用卡詐騙罪;有價證券詐騙罪(待分就加深)(六)懲罰 1

9、雙罰制:單位犯罪的,對單位判懲罰金,并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判處刑罰;2. 例外單罰:只懲罰直接責任人員,不懲罰單位;單位犯罪,以雙罰為原就,以單罰為例外;單位犯罪的,對單位只能判懲罰金,而不沒收財產(chǎn);第四講 行為(危害行為)(包括作為與不作為,不作為也能構成犯罪)一、實行行為(一)形式要件 這是指行為必需符合刑法規(guī)定的詳細犯罪的構成要件,也即,行為必需符合某個犯罪的行為類型;這是一種類型性要 求;(二)實質(zhì)要件 1危害行為是指對刑法所愛護的法益制造危急的行為;實行行為是指對法益制造現(xiàn)實、緊迫、直接危急的行為;2、留意: 1)日常生活行為與危害行為的區(qū)分:行為對法益有無制造實

10、質(zhì)危急;行為人雖然主觀有犯意,但客觀行為對法益沒有制造實質(zhì)危急,不屬于危害行為;2)被害人自陷風險;行為人對法益沒有制造現(xiàn)實、直接危急,但供應了肯定可能條件;被害人 對危急有熟悉,并有掌握排除才能,但自愿陷入這種危急,導致實害結果發(fā)生;行為人對此不負刑事責任;(三)分類 1實行行為從主觀角度可以分為有意犯罪的實行行為和過失犯罪的實行行為;2所謂過失犯罪的實行行為,也是指過失犯罪的構成要件行為;過失犯罪的實行行為必需是沒有履行留意義務,對法益制造現(xiàn)實、緊迫危急的行為,而不應包括僅具有抽象的、特別稍微的危急的行為;2. 當然在談過失犯罪的實行行為時,就沒有必要談其預備行為;由于預備行為與實行行為的

11、概念劃分是針對有意犯罪 的進展形狀而言的;二、不作為犯的概念(一)作為與不作為的概念 1. 作為,是指違反刑法禁止性規(guī)定的行為;2. 不作為,是指違法刑法義務性規(guī)定的行為;3. 在不作為犯中,不作為者負有作為義務,理論上將其稱為保證人;4. 不作為犯的分類:真正不作為犯和不真正不作為犯 1 )真正不作為犯:指刑法明文規(guī)定只能由不作為構成的犯罪;真正作為犯只有由刑法明文規(guī)定; 2 )不真正不作為犯:這是指既可由作為構成,也可由不作為構成,但由不作為構成時,稱之為不真正不作為犯;【留意】對不真正不作為犯的構成要件,刑法沒有明文規(guī)定,因此認定不真正不作為犯時,有可能存在類推適用問題(真正不作為犯不存

12、在);(二)真正不作為犯的認定 1雖然真正不作為犯是刑法規(guī)定好的,但是條文中并沒有明確指出該罪名是真正不作為犯;判定標準:看刑法給該罪名設立的規(guī)范是不是義務性規(guī)范;假如是義務性規(guī)范,不履行就是不作為,該罪 就是真正不作為犯;至于是作為仍是不作為在所不問;2. 義務性規(guī)范的判定:判定刑法給該罪名設立的規(guī)范是不是義務性規(guī)范,應以核心行為為對象來判定;3. 不履行作為義務的方式:既可以積極舉動,也可以是消極靜止;(三)不真正不作為犯的認定 1概念:不真正不作為犯的罪名既可由作為構成,也可由不作為構成,當由不作為構成時,方稱為不真正不作為犯;2. 作為的成立條件:第一,行為是積極舉動,不是靜止不動;其

13、次,該行為具有直接導致實害結果的類型特點;3 3. 不作為的成立條件:具有作為義務卻不履行;【留意 1】不要將先行行為當作不作為;【留意 2】判定次序:在判定是作為仍是不作為時,應優(yōu)先判定是不是作為,假如不是,再判定是不是不作為;【留意 3】持有型犯罪屬于作為犯罪(四)作為與不作為的關系1競合:作為與不作為產(chǎn)生競合時,優(yōu)先認定為作為;2. 結合:有些罪名既不是作為犯,也不是不作為犯,而是作為與不作為的結合;3. 作為、不作為與有意,過失的關系:作為犯與有意犯罪沒有必定的對應關系,不作為犯與過失犯罪也沒有必定的對 應關系;三、不真正不作為犯的成立條件成立的條件有四:(1)負有作為義務;(2)有才

14、能履行該特定義務;(3)不履行該義務,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危害結果;( 4)量上要求:與相應作為犯具有等價性;記憶公式:應為能為而不為具有等價性(一)負有作為義務(應為)1. 行為人負有排除危急的作為義務,從實質(zhì)上看,主要來自三個方面;2. 三個方面, 1)危急源; 2)特定關系; 3)特定領域這是指行為必需符合刑法規(guī)定的詳細犯罪的構成要件,也即,行為必需符合某個犯罪的行為類型;這是一種類型性要 求;(1)危急源:某個危急源制造了危急,而行為人對危急源負有監(jiān)督義務; 1)對危急物的治理義務;這里的危急物包括危急動物、危急物品、危急設施等; 2)對他人危急行為的監(jiān)督義務;這里的他人與行為人一般具有監(jiān)

15、護、監(jiān)管關系; 3)先行行為產(chǎn)生的作為義務;常考情形1)排除犯罪是由:A、一般情形下,正值防衛(wèi)行為不會成為先行行為而產(chǎn)生作為義務;特殊,產(chǎn)生;B、緊急避險行為可以成立先行行為而產(chǎn)生作為義務;C、一般情形下,法令行為不會成為先行行為而產(chǎn)生作為義務;2)犯罪行為犯罪行為可以成立先行行為而導致作為義務;A、過失犯罪; B、有意犯罪(2)特定關系基于特定關系,某項法益的愛護依靠于行為人,當該法好處于危急境地時,行為人負有愛護義務;A、基于法律規(guī) 范產(chǎn)生的愛護義務;B、基于職務、業(yè)務、制度規(guī)定產(chǎn)生的愛護義務;C、基于合同契約產(chǎn)生的愛護義務;D、基于自愿接受行為產(chǎn)生的愛護義務;(3)特定領域 某個危急發(fā)生

16、在特定領域,行為人一方面對特定領域負有治理職責,另一方面對危急的進展具有排他的支配作用,那么對危急便負有阻擋義務;(二)具有履行才能(能為)1這是指具有作為可能性;2. 是否具有履行才能的判定標準:從行為人自身才能和客觀條件兩方面進行判定;(三)不履行造成或可能造成危害結果(而不為)1前提條件(結果防止可能性)該項有個前提條件,就是客觀上要有履行的可能性,即結果防止肯能性;假如行為人再怎么盡力作為,危害結果仍不 可防止的發(fā)生,那么行為人不構成不作為犯罪;2. 履行程度4 第一,行為人要真誠努力履行,否就視為沒有履行;其次,不要求冒生命危急去履行;(四)與相應作為犯具有等價性(危害程度的整體評判

17、要件)1“ 應為、能為、而不為” ,是成立不作為犯的定性要求,具備了,只能說明該行為屬于不作為;但是,是否達到值 得科處刑罰的程度,仍有個量的要求;2. 是否等價,應從客觀危害程度和主觀惡性程度來判定;第五講 行為對象和危害結果一、行為對象 (重點,難點)行為對象,也叫犯罪對象,是指危急行為(實行行為)所作用的人、物和組織;(一)行為對象的界定(不同于四物)1. 組成犯罪行為之物;2、犯罪行為孳生之物;3、犯罪所得之物; 4、犯罪工具 (有時,犯罪工具和行為對象合二為一)(何種)(二)行為對象的認定:不是每個犯罪都有行為對象,也不是每個犯罪都只有一個行為對象,有的犯罪只有一個,有 的犯罪會有多

18、個;如搶劫罪(錢和人身)二、危害結果 危害結果,是對法益侵害的詳細表現(xiàn),包括實害結果和危急狀態(tài);(一)特點(法益侵害性;客觀現(xiàn)實性;因果性)(二)分類(實害結果和危急狀態(tài))(補充刑法推送部分)1. 實害結果(實害犯)與危急(危急犯)犯罪進展過程就是制造危急危急上升現(xiàn)實化為實害結果的過程 實害結果,是指行為對法益造成的現(xiàn)實侵害事實;危急結果,是指行為對法益造成的現(xiàn)實危急狀態(tài);實害犯是指將發(fā)生實際法益侵害 作為懲罰依據(jù)的犯罪;危急犯是指將發(fā)生法益侵害危急作為懲罰依據(jù)的犯罪;危急犯分為詳細的為詳細的危急犯和抽象的危急犯;詳細的危急犯,對法益的危急要求達到詳細現(xiàn)實程度;是否達到詳細危 險,由法官來認定

19、;抽象危急犯,對法益的危急只要求達到一種抽象的危急感即可;是否達到抽象的危急感,由立法 預先規(guī)定;2. 危害結果與犯罪成立條件 一般犯罪的成立都要求有危急結果,但是有些犯罪的成立要求有實害結果;其中,過失犯罪的成立要求有實害結果;犯罪的成立要求是實害結果的,稱為實害犯,要求是危急結果的,稱為危急犯,其中要求抽象危急的,稱為抽象危急 犯,要求詳細危急的,稱為詳細危急犯;如何從條文罪狀中識別一個罪名是實害犯仍是詳細危急犯、抽象危急犯 第一,法條中規(guī)定成立犯罪要求“ 造成嚴峻后果的” ,一般是實害犯;其次,法條中規(guī)定成立犯罪要求“ 足以造成嚴峻后果的” ,一般是詳細危急犯;第三,法條中只規(guī)定實施某個

20、行為就成立犯罪,一般是抽象危急犯;(三)結果加重犯 1. 概念:基本行為已構成犯罪,又發(fā)生了加重結果,法律對加重結果規(guī)定了加重刑;2. 結構:基本犯罪 +加重結果 =定基本罪名 +加重懲罰 3. 法定性:刑法對加重結果規(guī)定了加重刑;假如刑法沒有規(guī)定,結果再嚴峻也不是結果加重犯;4. 罪過形式:基本犯罪是有意犯罪,對加重結果一般是過失;(有有意么,那些)5. 基本犯罪與加重結果之間需具有直接的因果關系:加重結果應是由基本犯罪行為直接導致的,二者的因果關系不能 被介入因素切斷;【留意】在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罪和虐待罪中,被害人自殺屬于加重結果;【總結】易考的結果加重犯(家庭暴力 2個,迫害婦女兒童2個

21、,搶劫綁架非法拘禁和有意損害罪4個)5 第六講 因果關系(日常生活行為系偶然產(chǎn)生的危害結果,不屬于刑法上的因果關系)因果關系解決的問題有:1. 有意犯罪的既遂、未遂問題;2. 過失犯罪的成立問題;3. 結果加重犯的成立問題一、 條件說 (條件說的公式:如無 A就無 B,就 A即B因) (三二四四四四)(一)條件關系的限定(只爭論實行行為產(chǎn)生的實害結果,不爭論假設的結果;實害結果肯定是實行行為產(chǎn)生的,但實行行為不肯定都產(chǎn)生實害結果)刑法上的因果關系是指實行行為與實害結果之間的關系;(二)條件關系的特殊情形1. 假定的因果關系(因果關系是客觀的)因果歷程:前條件 后條件 = 結果前條件尚未發(fā)生作用

22、,但剛要導致結果發(fā)生時,后條件介入并直接導致結果發(fā)生;前條件與結果沒有因果關系,后條件與結果有因果關系;(假如前條件已經(jīng)發(fā)生作用,要用介入因素三標準來判定)2. 重疊的因果關系(都有因果關系)條件 1( 50%)因果歷程: = 條件 2( 50%)結果已經(jīng)查明: 兩個條件單獨都不能導致結果發(fā)生,相互沒有意思聯(lián)絡,結合在一起同時起作用導致了結果的發(fā)生;結論:兩個條件都與結果有因果關系;(假如兩個行為發(fā)生有前后之分,就需要用介入因素三標準來判定)3. 多重的因果關系(擇一的競合)(同時犯因果)條件 1( 100%)因果歷程: = 條件 2( 100%)結果已經(jīng)查明:兩個條件單獨都能導致結果發(fā)生,相

23、互沒有意思聯(lián)絡,各自同時發(fā)生作用,競合在一起導致了結果發(fā)生,類似雙保險;結論:兩個條件與結果都有因果關系;4. 被害人存在的特殊體質(zhì)(假如兩個行為發(fā)生有前后之分,就需要用介入因素三標準來判定)結論:在被害人存在特殊體質(zhì)的場合,行為人的從前損害行為與被害人死亡具有因果關系;【留意】 1. 確定因果關系只是解決了犯罪客觀要件的問題,行為人是否應承擔刑事責任,仍需看是否具備主觀要件;2. 確定因果關系和承擔刑事責任是兩個階段的不同問題,不行混淆;二、相當因果關系說(簡稱 相當說 )(一)原理:1、對存在介入因素的案件,判決危害行為與實害結果之間有無因果關系,主要判定:實害結果是不是危害行為的類型化危

24、急相當性地實現(xiàn);假如是,就二者之間有因果關系,結果可以歸責或歸屬于危 害行為上;假如結果是偶然的介入因素導致的,就結果不能歸屬于危害行為;2、對于存在介入因素的案件(行為介入因素結果),即使有條件關系,結果也不肯定能歸責于行為,仍需要 通過相當因果關系說來判定;理論上將這種判定思維稱為客觀歸責理論;3、對于不存在介入因素的案件(行為結果),只要有條件關系就能確定因果關系,即使結果是行為偶然造成的,也不能否定因果關系;(二)判定標準:先判定從前行為,后判定介入因素;存在介入因素是,判定從前行為與最終結果有無因果關系,判定標準是:從前實行行為介入因素實害結果(1)從前行為對結果發(fā)生所起的作用大?。?/p>

25、支配性作用大?。?)介入因素反常性的大小(發(fā)生概率大?。┘偃缃槿胍蛩氐娘@現(xiàn)是從前行為導致的,就介入因素所產(chǎn)生的危急也應算到從前行為上;6 這里主要包括四種情形:從前行為 必定導致 介入因素的顯現(xiàn);從前行為 通常導致 介入因素的顯現(xiàn);從前行為 很少導致 介入因素的顯現(xiàn);從前行為與介入因素的 顯現(xiàn)無關 ;前兩種顯現(xiàn)介入因素不算反常,后兩種顯現(xiàn)介入因素算反常;在判定介入因素的反常性,或者從前行為與介入因素的關聯(lián)性時,不能孤立地判定,而應情形化判定;(3)介入因素本身對結果發(fā)生所起的作用大?。ㄖ湫宰饔么笮。┳饔么笳?就說明從前行為與結果無因果關系;反之就有;(三)介入因素的種類1. 自然大事2.

26、被害人自身的行為;【總結】在判定被害人自身的行為時,需要考慮行為人的從前犯罪行為引起被害人自身行為的因果性,是必定引起 、通常引起 、仍是 很少引起 、通常不會引起 ;前兩者不反常,后兩者較反常;前兩者與行為人的從前行為緊密相關,后兩者就屬于被害人自陷風險的范疇;3. 第三人的行為【留意】“ 多因一果” 現(xiàn)象4. 行為人的其次個行為(四)留意前提:事實查明問題在案件事實無法查明的情形下,只能適用存疑時有利于被害人的原就處理,不能認定行為與結果之間有因果關系;第七講 客觀(違法)阻卻事由一、正值防衛(wèi) (爭論正值防衛(wèi)的前提是一個貌似“ 犯罪行為” )正值防衛(wèi)的成立條件 詳細內(nèi)容起因條件 面臨的侵害

27、具有不法性、客觀性和現(xiàn)實性時間條件 不法侵害的緊迫性和防衛(wèi)的適時性意思條件 防衛(wèi)者具有正對不正的防衛(wèi)意識對象條件 防衛(wèi)手段針對不法侵害人本人限度條件 防衛(wèi)手段具有必要性和相當性 前提 正值防衛(wèi)在體系上是一種阻卻犯罪的事由,因此爭論一個行為是不是正值防衛(wèi),前提是該行為在形式上臨時符合了某個犯罪構成要件,貌似“ 犯罪行為” ;假如一個行為根本不行能被評判為“ 犯罪行為” 時,就沒必要爭論該行為是不是正值防衛(wèi),即使該行為也起到禁止不法侵害的成效;(一)起因條件正值防衛(wèi)面臨的侵害具有不法性、客觀性、現(xiàn)實性;1. 不法性(1)防衛(wèi)主體不限于被害人本人;(2)不法侵害一般僅限于針對個人法益的侵害 衛(wèi);對侵

28、害國家法益、社會法益的犯罪行為,原就上不能擅自進行正值防(3)侵害行為僅限于人的行為,因此只能針對人的行為進行合法不合法的評判;(4)正值防衛(wèi)、緊急避險的行為不屬于不法侵害,所以對正值防衛(wèi)、緊急避險不能進行正值防衛(wèi);對正值防衛(wèi)的反擊行為屬于有意侵害行為,對緊急避險的反擊行為屬于緊急避險;2. 客觀性(1)一個行為符合客觀階層,屬于不法侵害后,在主觀階層該行為人不具有責任年齡或責任才能,并不影響其行為在客觀上的不法侵害性;對這樣的不法侵害行為,可以正值防衛(wèi); 結論: 對為達到年齡的人、精神病人的不法侵害,可以正值防衛(wèi);7 (2)一個行為符合客觀階層,屬于不法侵害后,在主觀階層該行為人有可能是有意

29、、過失,甚至是意外大事,并不影響其行為在客觀上的不法侵害性;結論: 不法侵害包括有意的不法侵害、過失的不法侵害、意外大事的不法侵害;(3)不法侵害包括作為的不法侵害,也包括不作為的不法侵害;例:對侵入自己住宅,讓退出不退出,使用強力將其推出;3. 現(xiàn)實性(必需是現(xiàn)實存在,否就可能構成假象防衛(wèi))不法侵害必需是現(xiàn)實存在的,假如不存在,行為人誤以為存在,并進行防衛(wèi),就是假象防衛(wèi);對假象防衛(wèi)的處理:(1)假象防衛(wèi)不行能是有意為之,否就就是有意犯罪,而非假象防衛(wèi)了;(2)假象防衛(wèi),防衛(wèi)人如有過失,構成過失犯罪;(3)假象防衛(wèi),防衛(wèi)人沒有過失,只能按意外大事處理;例:保安誤把乘客當小偷,將其打傷在地;(二

30、)時間性(不法侵害正在進行,且具有緊迫性)【留意】不是全部的不法侵害都具有緊迫性;不法侵害已經(jīng)開頭,尚未終止時,就意味著不法侵害具有緊迫性,此時可以正值防衛(wèi);在此之前防衛(wèi)屬于事前防衛(wèi),在此之后防衛(wèi)屬于事后防衛(wèi),都屬于防衛(wèi)不適時;(1)不法侵害的開頭時間:著手時;判定著手的標準:行為對法益是否造成現(xiàn)實而又緊迫的危急;(2)不法侵害的終止時間:法益不再處于緊迫、現(xiàn)實的侵害、威逼之中;【留意 1】財產(chǎn)犯罪的特例;行為人即使取得財物,但在現(xiàn)場被害人仍來得及挽回缺失的情形下,就視為不法侵害尚未 終止,可以實行正值防衛(wèi),即不法侵害連續(xù)到追捕過程中,直到行為人將財物安全藏匿;【留意 2】設立防衛(wèi)裝置問題;設

31、立防衛(wèi)裝置防衛(wèi)將來的不法侵害,假如滿意以下要求,成立正值防衛(wèi):一是防衛(wèi)手段 與不法侵害具有相當性;二是防衛(wèi)手段不能侵害其他法益;【留意 3】防衛(wèi)不適時的處理方法:第一,有意為之,成立有意犯罪;其次,過失為之,成立過失犯罪;第三,無有意、過失,成立意外大事;(三)意思條件(要求防衛(wèi)人主觀上要有防衛(wèi)意思,防衛(wèi)意思包含防衛(wèi)熟悉和防衛(wèi)意志兩個意思;防衛(wèi)熟悉要求熟悉到合法權益正在 受到不法侵害;防衛(wèi)意志,也稱防衛(wèi)意圖或防衛(wèi)目的,要求防衛(wèi)具有禁止不法侵害、愛護合法權益的目的;主流觀點 不要求,正值防衛(wèi)要有防衛(wèi)意志;)意思條件,是指防衛(wèi)人主觀上具有防衛(wèi)意思;防衛(wèi)意思由防衛(wèi)熟悉和防衛(wèi)意志構成;防衛(wèi)熟悉,是指防

32、衛(wèi)人熟悉到某 項合法權益正在受到不法侵害;防衛(wèi)意志,也稱防衛(wèi)意圖或防衛(wèi)目的,是指防衛(wèi)人具有禁止不法侵害、愛護合法權益 的正值目的;1. 防衛(wèi)意志關于防衛(wèi)意志,主流觀點認為,成立正值防衛(wèi)不要求具有防衛(wèi)意志;主流觀點也認為,防衛(wèi)意志和攻擊意志可以并存,不是對立排斥關系;2. 防衛(wèi)熟悉 成立正值防衛(wèi),是否要求防衛(wèi)人具有防衛(wèi)熟悉,理論上存在猛烈爭議,爭議主要表達在偶然防衛(wèi)問題上;偶然防衛(wèi)的 標準案例是“ 螳螂捕蟬,黃雀在后” ;第一種觀點(傳統(tǒng)觀點):成立正值防衛(wèi)要求具有防衛(wèi)熟悉;沒有防衛(wèi)熟悉,只有殺人的有意,就構成有意殺人罪,并且既遂,將想殺死的人殺死了;(有意殺人罪既遂)其次種觀點(張明楷教授觀點

33、):成立正值防衛(wèi)不要求具有防衛(wèi)熟悉,甲成立正值防衛(wèi),無罪;理由:行為是不是危 害行為,應從事后的結果來判定;結果好,那么制造好結果的行為便是好行為;甲制造了好結果(救了丙),其行為 便是好行為; (無罪)第三種觀點(周光權教授觀點):成立正值防衛(wèi)要求有防衛(wèi)熟悉;甲沒有防衛(wèi)熟悉,所以不構成正值防衛(wèi);甲的行為 具有侵害合法法益的危急性和可能性,例如,甲如提前一點或推遲一點開槍,便有可能打死不該打死的乙;因此,甲 的行為屬于危害行為(壞行為),所以,甲的行為成立有意殺人罪;但是,壞行為有時會制造好結果;在結果上,甲8 救了丙,是個好結果;所以甲不構成有意殺人罪既遂,由于既遂結果是個壞結果;甲構成有意

34、殺人罪的未遂;(有意 殺人罪未遂)例子:甲乙共謀殺丙,誤殺乙,如甲不殺乙,就乙就會殺了丙;【相關問題】(1)防衛(wèi)挑撥;不成立正值防衛(wèi),成立有意犯罪;(2)相互斗毆;一方將另一方打成輕傷,不構成有意殺害罪,但打成重傷或打死,就成立犯罪;當然,相互斗毆中,也會顯現(xiàn)正值防衛(wèi);(四)對象條件(必需針對不法侵害人本人進行防衛(wèi))對象條件,是指必需針對不法侵害人本人進行防衛(wèi);三種特殊情形:1. 甲有意損害乙,乙情急之下將丙的臺球桿(價值較大)拿起反擊甲,導致臺球桿毀損;結論:乙對甲構成正值防衛(wèi),對丙構成緊急避險,二者想象競合,優(yōu)先認定為正值防衛(wèi);雖然乙對丙構成緊急避險,不構成有意毀壞財物罪,但民事上應賠償丙

35、;2. 甲拿起丙的臺球桿砸向乙,乙用力抵抗,導致臺球桿毀損;結論: (1)乙對甲不構成正值防衛(wèi),由于乙只是單獨抵抗,并沒有損害到甲;假如乙抵抗并反擊甲的身體,就對甲構成正值防衛(wèi); (2)乙對丙不構成緊急避險;理由: 緊急避險要求避險人的避險行為與給第三方造成的損害具有因果關 系,也即是其避險行為導致第三方受損;而本案中,丙的臺球桿受損應歸因于甲,而非乙;因此,臺球桿的缺失應由 甲賠償,而非乙;3. 甲有意損害乙,乙反擊甲,情急之下?lián)炱鹨粔K磚扔下甲,擊中了甲,同時也擊中了旁邊的丙;乙對甲無疑構成緊急避險,但對丙構成什么,沒有定論,只有觀點展現(xiàn):觀點一:乙對丙構成正值防衛(wèi);理由:對一個行為只能認定

36、同一個性質(zhì);觀點二:乙對丙構成假想防衛(wèi);問題是,假想防衛(wèi)要求防衛(wèi)人主觀上以為存在不法侵害,也即假象存在不法侵害;這 就要求乙在主觀上以為丙對其有不法侵害;然而事實上很難說,乙有這樣的主觀心理;觀點三:乙對丙構成緊急避險;問題是:緊急避險要求只有損害較小法益,才能愛護面臨危急的法益;然而,損害丙 并不能起到愛護乙的成效;(五)限度條件(沒有明顯超過必要限度或造成重大損害)限度條件,是指防衛(wèi)手段必需沒有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必要性和相當性);1. 防衛(wèi)手段的相當性,應當以必要性為依據(jù);2. 對防衛(wèi)手段的正確熟悉;第一,既然造成實際損害也可能成立正值防衛(wèi),那么沒有造成實際損害,只造成危急的防

37、衛(wèi)手段也是正值防衛(wèi);其次,防衛(wèi)行為禁止了不法侵害,屬于正值防衛(wèi),假如沒有達到禁止不法侵害的成效,也屬于正值防衛(wèi);第三,防衛(wèi)行為禁止了不法侵害,但其行為本身不具有危害行為的特點,便談不上正值防衛(wèi);3. 防衛(wèi)過當 防衛(wèi)過當,應負刑事責任,但應減輕或者免除懲罰;防衛(wèi)過當本身不是罪名,如何承擔刑事責任,需要先解決防衛(wèi)過 當?shù)淖镞^形式;觀點一:防衛(wèi)人對過當?shù)慕Y果只能持過失;觀點二:防衛(wèi)人對過當?shù)慕Y果只能持過失或間接有意;觀點三:防衛(wèi)人對過當?shù)慕Y果只能一般是過失,但不排除直接有意、間接有意;【留意 1】對所謂“ 手段過當” 、“ 結果過當” 的正確懂得;(1)成立防衛(wèi)過當,第一要求存在結果過當;(2)成立

38、防衛(wèi)過當并負刑事責任,存在過當結果只是條件之一,仍要求對過當結果至少有過失;假如連過失都沒有,那么就以意外大事論處;【留意 2】不能把事后防衛(wèi)視為防衛(wèi)過當;(六)特殊正值防衛(wèi) 第20條第 3款:“ 對正在進行行兇、殺人、搶劫、強奸、綁架以及其他嚴峻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實行防衛(wèi)行為,造成不法侵害人傷亡的,不屬于防衛(wèi)過當,不負刑事責任;”9 二、緊急避險【總結】正值防衛(wèi)與緊急避險的區(qū)分正值防衛(wèi)是對不法侵害的防衛(wèi),即“ 正對不正” ;緊急避險是為了防止危急,合法權益對合法權益的侵害,即“ 正對正” ;侵害或危急 應對措施 結論人的有意的不法侵害(甲 親自損害 乙反擊 正值防衛(wèi)乙,或甲唆使動物損害

39、乙)乙為自救而損害丙 緊急避險人的過失的不法侵害(甲 過失 損害 乙反擊 正值防衛(wèi)乙,或甲過失行為導致動物損害乙)乙為自救而損害丙 緊急避險人的無過失的不法侵害行為(甲的 意 乙反擊 正值防衛(wèi)外行為 損害乙)乙為自救而損害丙 緊急避險野生動物損害乙 乙反擊或為自救而損害丙 緊急避險自然災難 乙為自救而損害丙 緊急避險緊急避險的成立條件:(起因、時間、意思、補充、限度)(一) 起因條件起因條件是必需存在現(xiàn)實危急(現(xiàn)實性);假想避險和特殊群體不是緊急避險;(二)時間條件時間條件是危急正在發(fā)生(緊迫性);緊迫性的標準:法益受到緊迫的危急,即危急已經(jīng)產(chǎn)生但尚未排除;假如事前或事后避險,屬于避險不適時,

40、處理方法與防衛(wèi)不適時相同;(三)意思條件(避險意思)意思條件,是針對行為人的避險意思,也即行為人要熟悉到自己是為了挽救合法權益而進行避險;【留意】 偶然避險 ,是指行為人實施犯罪行為,在客觀上偶然起到了緊急避險的成效;(四)補充性條件(最終手段)補充性條件,是指避險手段只能是最終的補充手段,是不得已而為之;不得已,意味著沒有其他合理的方法可以挑選;(五)限度條件(未超必要限度)限度條件要求避險手段沒有超過必要限度造成不應有的損害;1. 法益衡量:愛護的法益損害的法益(等于是,不包括,為了自己的生命而犧牲他人生命)2. 避險過當,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減輕或免除懲罰 定過失致人重傷罪或過失致人

41、死亡罪;(六)受強制的緊急避險;避險過當?shù)淖镞^形式是過失;避險過當制人重傷或死亡的,指受他人強制實施緊急避險的情形;結論:只要這種受強制的行為符合緊急避險的一般條件,便可以成立緊急避險;也即不再構成脅從犯;三、被害人承諾(一)一般的被害人承諾 被害人承諾是指假如被害人同意他人對其加害,那么他人不構成犯罪;被害人承諾的成立要件:1. 被害人對承諾的法益具 有處分權限 ;2. 被害人對承諾的法益具 有肯定限度 ,超出這個限度,即使有被害人的承諾,行為人也有罪;(1)財產(chǎn)、名譽、自由可以承諾舍棄;身體權在輕傷的范疇內(nèi)可以舍棄,超出輕傷范疇,不行舍棄;(2)生命不行以承諾舍棄;10 3. 被害人對承諾

42、事項的意義、范疇有懂得才能(承諾才能);基于此,幼兒、精神病患者的承諾無效;例如:甲哄騙小孩乙將壓歲錢交給自己,乙便交給了甲,甲構成盜竊罪,而非詐騙罪;4. 被害人的承諾必需是其 真實意思表示 ;基于被騙、被迫所作出的承諾及戲言性承諾均無效;【留意】僅僅是承諾動機的錯誤,不影響承諾效力;5. 被害人的承諾必需是 事前作出 ;(1)事后承諾于事無補;( 2)承諾 以最終一次作出的為準 6. 經(jīng)承諾實施的行為 不超出承諾預設的范疇;【留意】雖然經(jīng)被害人承諾,不構成犯罪,但是假如觸犯其他犯罪,就以其他犯罪論處;(二)推定的被害人承諾推定的被害人承諾,是指現(xiàn)實中沒有被害人的承諾,但是 推定 被害人 得

43、知真相后會作出承諾,基于這種推定的承諾作出的行為不構成犯罪;推定的被害人承諾的成立條件:1. 被害人沒有現(xiàn)實的承諾;2. 推定被害人得知真相后會承諾;這種 推定以一般人的合理意愿為標準,而不是被害人的實際意愿為標準;3. 必需是為了被害人的一部分法益犧牲其另一部分法益,但所犧牲的法益不得大于所愛護的法益;有處分權的法益;4. 行為所指向的法益必需是被害人 四、其他阻卻事由(一)自救行為(法律程序難以救濟,依靠自己的力氣救濟,無罪)1. 概念:自救行為是指被害人在通過法律程序難以獲得救濟權益的情形下,依靠自己的力氣救濟,這種情形下被害人 無罪;2. 成立條件 (不法侵害已經(jīng)終止)(1)不法侵害已

44、經(jīng)終止;【留意】自救行為與正值防衛(wèi)的區(qū)分在于:不法侵害是否已經(jīng)終止;正在進行,就是正值防衛(wèi),已終止,就是自救行 為;(2)復原權益具有現(xiàn)實必要性;這是指依當時情形的緊迫性,難以通過法律程序來救濟權益;(3)復原權益的手段具有相當性;這是指所造成的侵害與救濟的權益具有相當性;(二)法令行為 1. 概念:法令行為是指行為貌似有危害性,但是由于具有法律依據(jù),所以無罪;2. 分類:(1)政策性行為;(2)具有合法性要件的行為;( 3)職權職務行為;(4)權益義務行為;(三)正值業(yè)務行為 1. 概念:指行為貌似有危害性,但由于屬于正值的業(yè)務行為,所以無罪;2. 分類:( 1)職業(yè)體育競賽;(2)正值醫(yī)療

45、行為;(3)其他正值業(yè)務行為;第八講 主觀要件 (三七三三二)一、犯罪有意 (刑法以懲處有意犯罪為原就,以懲處過失犯罪為例外)(有意犯罪,要求主客觀一樣)(過失犯罪,不要求主客觀一樣)(七種熟悉因素,三種有意犯罪分類)明知 自己的行為 會發(fā)生 危害社會的結果,并且期望或放任這種結果發(fā)生,因而構成犯罪的,是有意犯罪;有意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犯罪有意由兩個要素構成:熟悉因素+意志因素(犯罪有意,和明知故犯)(一)熟悉因素(七種)成立犯罪有意,第一需要明確要熟悉那些要素,貫徹主客觀相統(tǒng)一原就;1. 行為人:成立有意,要求行為人對自身有熟悉 ;真正身份犯和不真正身份犯(要不要知道加減身份呢);2.

46、行為:成立有意,要求行為人對自身行為有熟悉;對行為的熟悉仍包括對行為的自然屬性的熟悉;11 3. 行為對象:成立有意,要求 對行為對象有熟悉,但是不要求熟悉的特別詳細精確;4. 危害結果:成立有意,要求 對危害結果有熟悉;但是,對有些危害結果不要求有熟悉;(1)丟失槍支不報罪,要求造成嚴峻后果,但是不要求行為人明知會發(fā)生嚴峻后果;(2)濫用職權罪要求造成重大缺失,但是不要求行為人事先熟悉到會造成重大缺失;(3)對結果加重犯的加重結果不要求有熟悉;【留意】 對數(shù)額、次數(shù)的熟悉問題(一般不要求有熟悉,但是取得型財產(chǎn)犯罪要求對財務數(shù)額要求有熟悉)5. 因果關系:沒有因果關系熟悉,不影響犯罪有意成立;

47、(不要求有熟悉)(不知法者不免責)(為什么不要求)6. 無排出犯罪事由面臨不法侵害而實施攻擊,就屬于正值防衛(wèi),如不法侵害不存在,就屬于假想防衛(wèi),假如有過失,按過失犯罪處理,假如沒有過失,就按意外大事處理;(找一個例子記?。?. 違法性犯罪有意,不要求對犯罪的違法性有熟悉,只要求知道對社會有危害即可;法諺道:不知法者不免責;(二)意志因素(三)有意的種類(三種分類)1. 直接有意與間接有意(期望發(fā)生的心理)(1)直接有意:明知(必定或可能)+期望(2)間接有意:明知(可能)+放任2. 確定有意與不確定有意(熟悉內(nèi)容的程度)這是依據(jù)對熟悉內(nèi)容的確定程度來劃分的;確定有意,是指熟悉到結果確定會發(fā)生;

48、不確定的有意,是指熟悉到結果可能發(fā)生; 不確定的有意包括:(1)未必的有意,是指 熟悉到結果可能發(fā)生,放任結果發(fā)生;這等同于間接有意;(找例子)(2)概況的有意,是指 熟悉到結果確定發(fā)生,但詳細發(fā)生的對象不確定;如向人群仍炸彈;(找例子)(3)擇一的有意,是這 熟悉到結果確定會顯現(xiàn)兩種結果中一種,但不確定是哪個結果;向三人水杯中一杯下毒藥(熟悉到結果確定發(fā)生,但不確定是哪個結果)(找例子)3. 無條件有意與附條件有意;(三)有意的認定(跟生活上的有意,行政法上的有意的區(qū)分)1. 嚴格區(qū)分刑法上的有意與生活中的“ 有意” ;(記住一個例子)2. 嚴格區(qū)分刑法上的有意與行政違法的有意;(記住一個例

49、子)(四)犯罪目的(成為與否,主客觀是否一樣)有些有意犯罪中仍存在特定的犯罪目的,被稱為目的犯;1. 從成文與否的角度看,目的包括兩種:(1)成文目的(刑法分就規(guī)定);(2)不成文的目的;2. 從主客觀是否一樣的角度看,目的包括兩種情形:(找兩個例子)(1)主觀目的存在對應的客觀行為的目的;這種目的犯又稱為 直接目的犯 ;(2)主觀目的不存在對應的客觀行為的目的;這種目的犯又稱為間接目的犯,也稱為 縮短的二行為犯;這些目的犯間接目的是否實現(xiàn),不影響既遂的成立;(一個行為,兩個目的)(正常應當是兩個行為,兩個目的)二、犯罪過失 (二種犯罪過失及過失的認定)應當預見 自己的行為 可能會發(fā)生 危害社

50、會的結果,由于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或者已經(jīng)預見而輕信能夠防止,以致發(fā)生這種結果的,是過失犯罪;(應當預見,因疏忽大意沒有預見;或已經(jīng)預見因自信能夠防止,而導致結果發(fā)生)事項有意犯罪過失犯罪成立條件一般不要求發(fā)生實害結果要求發(fā)生實害結果主觀罪過程度較重,因此刑罰也較重較輕,因此刑罰也較輕未完成形狀有(包括間接有意)無;只有成立與否問題共同形狀有無懲罰懲罰有意犯罪是原就懲罰過失犯罪是例外,須刑法明確規(guī)定(一)疏忽大意的過失12 1. 概念: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發(fā)生危害結果,由于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以致發(fā)生危害結果;2. 結構: 應當預見疏忽大意沒有預見發(fā)生危害結果 實;3. 結果預見義務與預見可

51、能性;應當預見是前提,疏忽大意是緣由,沒有預見是事判定有無結果預見的可能性:一是看行為人主觀上的熟悉才能和預見才能;二是看客觀上的熟悉條件和環(huán)境;(二)過于自信的過失 1. 概念:已經(jīng)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發(fā)生危害結果,但輕信能夠防止,以致發(fā)生危害結果;2. 結構:已經(jīng)預見輕信能夠防止發(fā)生危害結果 3. 結果防止義務與防止可能性 判定有無結果防止可能性:一是看行為人的防止才能;二是看客觀上有無防止的條件和環(huán)境;(三)過失的認定(信任原就和監(jiān)督過失)1. 信任原就 在行為人合理信任被害人會實行適當行為時,假如由于被害人實行不適當?shù)男袨槎斐闪饲趾Y果,行為人對此不承 擔責任;2監(jiān)督過失(包括兩種)(

52、1)監(jiān)督者不履行或者不正確履行自己的監(jiān)督義務,導致被監(jiān)督者產(chǎn)生過失行為引起了危害結果;(2)治理者沒有建立或完善安全治理體制,導致危害結果發(fā)生;這種過失也稱為治理過失;三、無罪過大事(二種無罪過大事)不是出于有意或過失,而是由于不行抗拒或者不能預見的緣由所引起的,不行為在客觀上雖然造成了損害結果,但是是犯罪;(一) 意外大事(無法預見)1. 概念:行為人無法預見、沒有預見會發(fā)生危害結果,以致發(fā)生危害結果;2. 結構:無法預見沒有預見發(fā)生危害結果;無法預見是緣由,沒有預見是事實;3. 結果預見可能性的判定標準:一是看行為人主觀上的熟悉和預見才能;二是看客觀上的熟悉條件和環(huán)境;(二)不行抗力(已經(jīng)

53、預見,但無法抗拒)1. 概念:行為人已經(jīng)預見會發(fā)生危害結果,但是無法抗拒,以致發(fā)生危害結果;2. 結構:已經(jīng)預見無法抗拒發(fā)生危害結果;已經(jīng)預見是前提,無法抗拒是緣由;3. 分類:一是已經(jīng)預見,無法實行防止措施;二是實行了防止措施,仍無法防止;4. 結果防止可能性的判定標準:一是看行為人的防止才能;二是看客觀上有無防止的條件和環(huán)境;【留意】結果防止可能性的時間點是過失行為時,而非危急臨界時;四、各種罪過形式的區(qū)分 1. 對比區(qū)分圖罪過形式熟悉因素意志因素直接有意熟悉到必定發(fā)生或可能可能發(fā)生積極追求(贊成票)間接有意熟悉到可能發(fā)生放任,發(fā)生不違反意志(棄權票)過于自信的過失熟悉到可能發(fā)生,本應防止

54、不想發(fā)生,發(fā)生違反意志(反對票)疏忽大意的過失沒有預見到,但應當預見到不想發(fā)生意外大事沒有預見到,且無法預見到不想發(fā)生不行抗力預見到,但無法防止不想發(fā)生2. 判定路線圖 (有沒有熟悉到會發(fā)生;想不想結果發(fā)生;發(fā)生緣由)贊成:直接有意有沒有熟悉有想不想結棄權:間接有意本可防止:過于自信過失果發(fā)生反對:到會發(fā)生危不行防止:不行抗力害結果無應當不應應當熟悉疏忽大意過失當熟悉到無法熟悉意外大事13 (一)直接有意和間接有意的區(qū)分 在事實熟悉錯誤的場合,行為人是有意,而非過失;不能由于事實熟悉錯誤而否定有意;(二)間接有意和過于自信的過失的區(qū)分(三)疏忽大意的過失和過于自信的過失的區(qū)分(四)疏忽大意的過

55、失與意外大事的區(qū)分(五)過于自信的過失與不行抗力的區(qū)分 五、事實熟悉錯誤 熟悉錯誤,分為法律熟悉錯誤和事實熟悉錯誤;事實熟悉錯誤,是指行為人主管熟悉和客觀事實不一樣;主要解決的問題是,在不一樣時,行為人是否仍成立有意犯 罪?是既遂仍是未遂;法律熟悉錯誤:事實熟悉錯誤,分為同一犯罪構成內(nèi)的錯誤和不同犯罪構成間的錯誤;同一犯罪構成內(nèi)的錯誤,也稱詳細的錯誤,是指行為人熟悉的事實與實際發(fā)生的事實雖然不一樣,但沒有超出同一犯 罪構成范疇,也即行為人只是在某個犯罪構成范疇內(nèi)發(fā)生了熟悉錯誤;不同犯罪構成間的錯誤,也稱抽象的錯誤,是指行為人熟悉的事實與實際發(fā)生的事實不一樣,而且分別屬于不同的犯 罪構成,也即這

56、種錯誤跨過了不同犯罪構成;【提示】詳細的錯誤和抽象的錯誤的區(qū)分:法益客體是否同一;前者的法益客體屬于同一種,后者的法益客體屬于不 同種;(一)同一犯罪構成內(nèi)的錯誤(詳細的錯誤)(各找一個經(jīng)典例子)1. 打擊錯誤(方法錯誤)2. 對象錯誤 3. 因果關系錯誤(1)狹義的因果關系錯誤(2)事前有意(3)結果的提前實現(xiàn)(二)不同犯罪構成間的錯誤(抽象的錯誤)1. 處理方法 該錯誤涉及兩個犯罪構成,既需要判定每個犯罪構成是否成立,仍需要判定犯罪是否既遂;該錯誤包括對象錯誤和打 擊錯誤;處理不同犯罪構成間的錯誤,方法是進行兩次三段論推理;也即,既然稱為不同犯罪構成間錯誤,必定存在兩個不同 罪名的犯罪構成

57、,找出來后,分別作為大前提,分別進行三段論推理,假如得出的兩個結論均有罪,那么就屬于想象 競合犯,擇一重罪論處;2. ??冀嵌人痉荚囋诳疾椴煌缸飿嫵砷g的錯誤時,常考具有包涵評判關系的兩個犯罪構成;刑法中兩個罪名的犯罪構成,存在三種關系:(1)A與 A關系;是一種對立排斥關系;(2)A與A+B關系;是一種包涵評判關系;(3)A+C與A+B關系;是一種交叉重合關系;(三)對象錯誤與打擊錯誤的界定 1對象錯誤,是指行為人對某一個行為對象的身份屬性等特點產(chǎn)生主管熟悉錯誤;而打擊錯誤,行為人在主觀熟悉上 并沒有這種熟悉錯誤,只是由于客觀因素導致錯誤結果,是一種客觀結果錯誤;【提示 1】不僅實行犯,教

58、唆犯、幫忙犯也可以顯現(xiàn)打擊錯誤;也即打擊錯誤的打擊行為一般是實行行為,但也包括教 唆行為、幫忙行為;例如:張三教唆殺手殺死甲,殺手說:“ 干一行,愛一行,沒問題!” ;結果殺手認錯人,將乙殺死;殺手是對象錯 誤;張三沒有認錯甲,不行能是對象錯誤;其次,殺手是張三的殺人工具,工具顯現(xiàn)了錯誤,就等于是張三的打擊手 段顯現(xiàn)了錯誤,所以是打擊錯誤;14 【提示 2】假如另一對象的死亡在行為人有意的熟悉范疇內(nèi),行為人對其存在間接有意或概況有意,就說明主客觀是一 致的,不存在事實熟悉錯誤;2對象錯誤、打擊錯誤的爭論范疇 對象錯誤、打擊錯誤所爭論的案件需要具備以下條件:(1)客觀行為對法益有危急,并且造成其

59、他危害結果;假如客觀行為對法益沒有任何危急,就是不能犯(無罪)的問 題;假如沒有造成其他危害結果,就只是犯罪未遂的問題;(2)主觀有犯罪有意;假如行為人主觀沒有犯罪有意,就屬于過失犯罪與意外大事的區(qū)分問題;第九講主觀(責任)阻卻事由(四七六二二)一、刑事責任年齡(四齡三犯)(一)完全無責任年齡:不滿 14周歲(生日其次天才算滿一周歲)(二)相對責任年齡:已滿 14周歲不滿 16周歲 對八種犯罪行為負責任:有意殺人、有意損害致人重傷或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此 5種有意殺人罪,3種搶劫罪)外仍包括八種擬制罪(三)完全負責任年齡:已滿 18周歲(四)減輕責任年齡:已滿 1

60、4周歲不滿 18周歲;已滿 75周歲(有意犯罪,過失犯罪)【留意】責任年齡的運算應以行為時為標準;15歲實行,危害結果 16歲發(fā)生,不負刑事責任;但負有防止結果發(fā)生義務的,負刑事責任;(1)隔離犯的場合:(2)連續(xù)犯的場合:15歲非法拘禁,連續(xù)到 16歲,負刑事責任;(3)連續(xù)犯的場合:15歲走私, 16歲仍走私,對 15歲不負刑事責任,16歲負刑事責任;二、刑事責任才能(三種責任才能和三類人)(一)概念:指行為人的熟悉才能和掌握才能;(二)責任才能的認定 醫(yī)學標準(生物學標準)和法學標準(心理學標準)相結合的方法;前者有精神病專家鑒定,后者由司法工作人員判 斷;1、不能用醫(yī)學判定直接代替法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