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水泥生產的碳中和”淺談現(xiàn)代綠色化學新思想_第1頁
從“水泥生產的碳中和”淺談現(xiàn)代綠色化學新思想_第2頁
從“水泥生產的碳中和”淺談現(xiàn)代綠色化學新思想_第3頁
從“水泥生產的碳中和”淺談現(xiàn)代綠色化學新思想_第4頁
從“水泥生產的碳中和”淺談現(xiàn)代綠色化學新思想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從“水泥生產的碳中和”淺談現(xiàn)代綠色化學新思想作者:虞虹來源:化學教學2021年第11期29CaC()3+8Si()2+2A.U)3+Fe2O3=6(3Ca()?SiO2)+2(2CaO,SiO2)+(3CaO?A12O3)+(4CaO,AI.O,Fe.OJ+29CO2fCO2CO2CO2CO2CO;CO2圖1水泥生產中的碳排途徑該項目負責人Anthony(XMullane教授說,這項工作是一種電化學C02轉化過程,將C02引入含有Ca2或Mr】鹽的水中,然后將此溶液在不銹鋼陰極上進行電解,產生氫氣的同時,引起電極表面pH的變化,從而促進碳酸根離子的形成,隨后與金屬鹽反應生成一系列不溶性金屬碳酸

2、鹽(CaCO3,SrCOs和MnC03)o氫的析出能夠確保電極不斷更新,使反應持續(xù)進行,同時也產生了另一個有價值的產物“綠色氫”(指不來自任何類型的化石燃料,而是通過可再生資源獲得的氫)。利用該方法直接捕獲C(時,還可通過加入乙醇胺提高C02在水中的溶解度,以提高C()2的捕獲效率山。過程中包含的化學變化:捕獲氣態(tài)CO?:CO2(g)C()2(aq)(1)過量C02在水中形成碳酸氫根離子:C()2(aq)+H2O(1)(aq)+HC();(aq)(2)電解水產生氫氧根離子:2H2()(1)+2e_=20H-+H2|(3)堿性溶液促進碳酸根離子形成:HCO;(aq)+()H(aq)H2()(aq

3、)+COCaq)(4)碳酸鈣等沉淀的生成:(1)水泥生成的化學變化:5CaC(h+2Si()2Ca3Si()5+Ca2Si()4+5C()2f普通水泥生成化學變化CaCO?+Si()2CaSi()3+C()2fSolidia水泥生成化學變化普通水泥熟料中Ca()含量為70%,貝利特水泥為64%,而Solidia水泥僅需45%,因此原料中碳酸鈣分解所產生的CO?排放量減少約30%o普通水泥熟料燒結溫度約1450兀,Solidia水泥熟料結合溫度約1200弋,窯內燃料燃燒所產生的C02因溫度降低減少了約30%。(2)水泥硬化的化學變化:Ca3SiO5+Ca2SiO4+9H2O2CaSi(OH)6+

4、3Ca(OH)2普通水泥硬化化學變化CaSi()3+CO?-CaCO3+SiO2Solidia水泥硬化化學變化圖2Solidia水泥制成的鐵路枕木摘要:當今綠色化學的理念給人類社會和自然環(huán)境帶來了積極影響,已越來越受關注。從碳中和視角,介紹水泥生產過程中二氧化碳的產生以及減排再利用新技術,旨在中學化學水泥生產過程的教學中體現(xiàn)綠色化學思想,實現(xiàn)綠色化學與人文、社會融于一體的目標,培養(yǎng)學生的環(huán)境保護意識和社會責任感。關鍵詞:綠色化學;碳中和;水泥生產;二氧化碳循環(huán)利用;新型低鈣水泥文章編號:10056629(2021)11009305中圖分類號:G633.8文獻標識碼:B綠色化學又稱環(huán)境無害化學,

5、強調以可持續(xù)發(fā)展為戰(zhàn)略核心,倡導用化學的方法和技術以減少、停止那些威脅人類安全健康、影響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原料、試劑及產物的產生和使用。現(xiàn)代綠色化學已摒棄“先發(fā)展后治理”的粗放型發(fā)展模式,改而從源頭上減少或消除污染的產生,使經濟發(fā)展、社會進步與環(huán)境治理、資源節(jié)約得以相互協(xié)調發(fā)展。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生動形象地揭示了經濟發(fā)展與環(huán)境保護的關系,為建設美麗中國、可持續(xù)發(fā)展等指明了發(fā)展與保護協(xié)同共生的新路徑。1碳中和概念石油、煤炭、木材等含碳資源使用率越高,導致地球暖化的元兇“溫室氣體”產生得就越多,也給人們的生活帶來越來越多的問題。所有能對氣候變暖產生效應的氣體稱為溫室氣體,不僅

6、是二氧化碳,還有甲烷、一氧化二氮、氟化物等幾類主要氣體,后者排放量雖較小,但也都具有強溫室效應。面對全球性氣候危機,減少碳排放或實現(xiàn)零排放已成為必須的重要舉措。2020年9月,中國向世界宣布了2030年前實現(xiàn)碳達峰(碳排放達到峰值后持續(xù)慢慢下降),2060年前實現(xiàn)碳中和(指人類必要的碳排放,通過植樹造林、節(jié)能減排和其他人工技術手段加以匯集封存或利用,實現(xiàn)碳的凈零排放)。這是一項基于科學論證、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國策,也是高瞻遠矚長期發(fā)展的國家戰(zhàn)略,統(tǒng)籌了國內經濟社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協(xié)同了全球應對氣候的變化機制,引領了全球低碳發(fā)展轉型的新趨勢。2水泥生產與碳排放在城市建設工程中,背著滾筒的水泥車來回

7、穿梭,車上傾倒出的灰白色漿狀物,經過建筑工人的勤勞雙手,變成了美麗城市的一部分。粉狀的水泥是一種水硬性無機凝膠材料,加適量水調和成漿,經過一段時間,凝固成塊、堅硬如石,并可把砂石等材料牢固地粘結在一起。通常所說的混凝土就是指用水泥作凝膠材料、砂石等作摻料,與水按一定比例混合后攪拌得到的水泥混凝土。長期以來,水泥作為一種重要的凝膠材料,廣泛應用于建筑、水利、國防等工程;它在地球上的消費量僅次于水。然而水泥的生產和使用過程會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是全球碳排放的一大源頭。硅酸鹽類水泥的生產在水泥工業(yè)中具有代表性,其生產工藝分為三個階段,俗稱“兩磨一燒”,即生料粉磨、熟料燒成和熟料粉磨。生料是從山上采

8、集的石灰石和砂巖粘土,主要含有碳酸鈣、二氧化硅等,經粉磨后礦物中的化學組分變得相對均勻、顆粒變細,適宜煅燒。生料加入其他硅質、鋁質、鐵質原料混合后經高溫煅燒(1400C左右)的產品稱熟料,此時礦物之間發(fā)生復雜的理化反應并結塊。最后再加入5%石膏重新磨細至要求的粒度,并摻加一定量不同性質的混合材,就成為水泥。生產鏈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都排放出二氧化碳(CO2)以及PM10、PM2.5、S02、NOx、氟化物等污染物,其中熟料高溫煅燒階段CO2的排放量最多,約占全過程的90%95%1。生產過程中物料的主要成分變化可用下式表示2:29CaCO3+8SiO2+2Al2O3+Fe2O36(3CaO,SiO2)+2

9、(2CaO,SiO2)+(3CaO,Al2O3)+(4CaO,A12O3,Fe2O3)+29C02f水泥生產過程及碳排途徑可參見圖1:縱觀生產過程,碳排有直接和間接兩大途徑。直接排放主要是碳酸鹽的分解、燒成/非燒成燃料的燃燒;間接排放主要由能源消耗、運輸?shù)犬a生。經估算,以這種方式生產1000千克水泥將產生近8001100千克的溫室氣體排放,使水泥行業(yè)成為全球二氧化碳總排放量的一個小而重要的貢獻者(約占7%)3,且預計在未來50100年中,城市化將不斷增長,該行業(yè)的碳排放也將不斷上升。因此,采取措施減少其排放量已勢在必行。3國際水泥行業(yè)主要減排措施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召開聯(lián)合國氣候變化框

10、架公約締約方第三次會議,通過了京都議定書,限制發(fā)達國家溫室氣體排放量以抑制全球變暖。由此,很多國家針對水泥生產的碳排環(huán)節(jié),紛紛尋求減排策略。例如歐洲國家更新工藝技術、采用節(jié)電設備、進行集約化生產、用廢棄物做燃料等。日本除采用低溫余熱發(fā)電外,還大力研發(fā)生態(tài)水泥。意大利發(fā)現(xiàn)使用先進技術窖爐和替代燃料表現(xiàn)出更佳生態(tài)效率。美國則更多地采用提高能源效率、使用添加劑、進行碳封存等方法。這些技術性減排措施概括而言,主要包括了原料和燃料替代、工藝改進、余熱發(fā)電、使用復合水泥、碳捕集和封存技術CCS)、碳捕集和利用技術(CCU)以及開發(fā)新型低鈣水泥(SC)等。原/燃料替代原料替代指減少石灰石原料的使用,改用含有

11、CaO但不產生CO2的物質作原料。礦渣(如鋼渣、高爐礦渣、高鈣粉煤灰以及化工行業(yè)的電石渣等)是理想的替代原料。高鈣粉煤灰中CaO含量達10%20%,不僅可作為硅鋁質原料,通過合理配比若替代約2%的石灰質原料,則1噸水泥熟料的生產可減少約10千克的工藝CO2排放。電石渣主要成分為Ca(OH)2,其代替石灰石時不會產生CO2,減排效果非常明顯。城市的一些可燃性工業(yè)固體廢棄物、生活垃圾以及污泥等碳含量較低,卻可以提供熟料煅燒階段所需的熱量,可作為水泥生產的替代燃料。有研究表示污泥的熱值不僅完全可以滿足水泥生產,處理其中所含的重金屬后還可以替代生產環(huán)節(jié)中約14%的生料5。工藝改進工藝改進指改造和新建耗

12、能低、能效高的生產線,使用能效高的生產工藝裝備技術,包括淘汰落后生產工藝和普及新型干法窯,以及推廣應用余熱回收烘干和余熱發(fā)電等技術,以達到減排目的。余熱發(fā)電余熱發(fā)電技術可有效提高水泥行業(yè)的熱效率。利用余熱鍋爐,將窯頭、窯尾排放的大量廢氣余熱進行熱交換回收,產生過熱蒸氣來推動汽輪機轉動,使熱能轉換為機械能,實現(xiàn)發(fā)電機的綠色發(fā)電,減少含碳燃料的使用。余熱發(fā)電1千瓦時可減少C02排放約0.9千克。復合水泥復合水泥,指用其他具有凝膠性、低碳排的材料代替高碳排的熟料來生產的水泥。通過提高水泥熟料強度或采用活性混合材,在保證水泥性能的同時減少熟料用量。常用的水泥混合材有高爐礦渣、粉煤灰、天然火山灰、水渣等

13、活性材料和石灰石等非活性材料。1噸熟料中每增加1%的混合材摻加量,可減少CO2排放量約7千克,同時也減少與熟料生產相關的工藝、燃料和電力等消耗產生的CO2排放。目前研究最多、使用最廣的三種復合水泥是礦渣水泥、粉煤灰水泥和火山灰水泥。以粉煤灰水泥為例,粉煤灰的摻入不僅可以增強水泥的性能、延長使用壽命,而且還可以帶來額外的生態(tài)效應,例如可以避免粉煤灰進入水體造成淤塞河道、減少其中某些化學物質對人和自然造成的危害。碳捕集和封存技術CCS(CarbonCaptureandStorage)上述幾種減排方式,都是從源頭治理方面來減少CO2的釋放,其次,也可從末端處理角度對生產過程排放的CO2進行分離、捕集

14、、封存、固定轉化、再利用等,CCS技術是其中之。CCS技術在CO2排放時便將其捕集,然后壓縮成液體,通過管道運輸?shù)降叵律顚舆M行永久貯存8。2009年CEMEX(西麥斯,全球性建筑材料公司)在德克薩斯州水泥工廠進行商業(yè)規(guī)模的CCS項目示范研究,該項目驗證CO2捕集可高達100萬噸。我國擁有世界上單廠規(guī)模最大的熟料生產基地,年產熟料1450萬噸,水泥600萬噸,年排放CO21000余萬噸,以捕集效率85%計,采用CCS技術可實現(xiàn)年減排CO2約800萬噸9。碳捕集和利用技術CCU(Carboncaptureandutilization)CCS技術一定程度上減少了碳排放,然而,儲存的CO2今后可能泄漏

15、是一個潛在的環(huán)境風險,大規(guī)模CO2捕集和封存的成本也是一個重大挑戰(zhàn),因此碳捕集和利用(CCU)已經成為一種更具成本效益的替代策略。將CO2轉化為有用化學品的工作已經取得了很大的進展,可以通過熱處理、光處理和電催化等途徑來實現(xiàn)。昆士蘭科技大學的研究人員已經開發(fā)出一種相對簡單的使用高中化學”的工藝方法,來回收作為水泥生產副產品的釋放的氣體,并使用它來生產更多的水泥。這項研究已于2021年發(fā)表在ChemSusChem雜志上10。該項目負責人AnthonyOMullane教授說,這項工作是一種電化學CO2轉化過程,將CO2引入含有Ca2+、Sr2+或Mn2+鹽的水中,然后將此溶液在不銹鋼陰極上進行電解

16、,產生氫氣的同時,引起電極表面pH的變化,從而促進碳酸根離子的形成,隨后與金屬鹽反應生成一系列不溶性金屬碳酸鹽(CaCO3,SrCO3和MnC03)。氫的析出能夠確保電極不斷更新,使反應持續(xù)進行,同時也產生了另一個有價值的產物“綠色氫”(指不來自任何類型的化石燃料,而是通過可再生資源獲得的氫)。利用該方法直接捕獲CO2時,還可通過加入乙醇胺提高CO2在水中的溶解度,以提高CO2的捕獲效率11。過程中包含的化學變化:捕獲氣態(tài)CO2:CO2(g)CO2(aq)(1)過量CO2在水中形成碳酸氫根離子:CO2(aq)+H2O(l)H+(aq)+HCO-3(aq)(2)電解水產生氫氧根離子:2H2O+2

17、e-2OH-+H2f(3)堿性溶液促進碳酸根離子形成:HCO-3(aq)+OH-(aq)H2O(aq)+CO2-3(aq)(4)碳酸鈣等沉淀的生成:Ca2+(aq)+CO2-3(aq)CaCO3(s)(5)這種電化學方法對水泥工業(yè)的碳中和非常有利。利用水中的化學反應從CO2中捕獲碳,形成碳酸鈣而沉淀出來,然后熱解該碳酸鈣以生產新鮮的水泥批料,同時產生新的CO2,從而達成流程閉環(huán)。除了需要提供電解所需的電能(可采用諸多綠色供電模式,例如上文的余熱發(fā)電),這是完全碳中和的循環(huán),涉及的都是簡單的高中化學反應(沉淀的生成、電化學),原則上可以廉價地擴大規(guī)模。設想可以采用連續(xù)流動系統(tǒng)與過濾一起來除去固體

18、產品,產生的氫氣也可以用來驅動水泥生產過程,如果能源來源和效率得到認真管理,直接捕獲CO2來生產低成本燃料(氫)和產生負排放量是可行的,以此實現(xiàn)水泥生產過程的碳中和。新型低鈣水泥SC(Solidiacement)誠然,碳捕集和封存(CCS)技術已進行多年,但投資過高,經濟上難以推廣。碳捕集和利用(CCU)技術還處于新興階段,普及應用尚為時過早。近年來開發(fā)出的一種新型低鈣水泥,或許將成為碳減排的有效手段。減少水泥中CaO含量的具體例子是貝利特水泥(以硅酸二鈣為主導礦物,鋁酸三鈣含量較低的水泥)。普通水泥熟料的CaO含量是70%,貝利特水泥降為64%,生產1噸貝利特水泥熟料的CaCO3分解所產生的

19、CO2排放量可降低8%,能耗亦較普通水泥下降20%12。生產貝利特水泥具有成本低、耗能小、有害氣體排放少的特點,但由于水泥是在水中進行硬化,水泥中鈣含量的降低會導致早期強度偏低,故貝利特水泥雖然降低了12%的綜合CO2排放,但以其作為膠凝的混凝土性能缺陷限制了此類水泥的應用13。工藝改進工藝改進指改造和新建耗能低、能效高的生產線,使用能效高的生產工藝裝備技術,包括淘汰落后生產工藝和普及新型干法窯,以及推廣應用余熱回收烘干和余熱發(fā)電等技術,以達到減排目的。余熱發(fā)電余熱發(fā)電技術可有效提高水泥行業(yè)的熱效率。利用余熱鍋爐,將窯頭、窯尾排放的大量廢氣余熱進行熱交換回收,產生過熱蒸氣來推動汽輪機轉動,使熱

20、能轉換為機械能,實現(xiàn)發(fā)電機的綠色發(fā)電,減少含碳燃料的使用。余熱發(fā)電1千瓦時可減少CO2排放約0.9千克。3.4復合水泥復合水泥,指用其他具有凝膠性、低碳排的材料代替高碳排的熟料來生產的水泥。通過提高水泥熟料強度或采用活性混合材,在保證水泥性能的同時減少熟料用量。常用的水泥混合材有高爐礦渣、粉煤灰、天然火山灰、水渣等活性材料和石灰石等非活性材料。1噸熟料中每增加1%的混合材摻加量,可減少CO2排放量約7千克,同時也減少與熟料生產相關的工藝、燃料和電力等消耗產生的CO2排放。目前研究最多、使用最廣的三種復合水泥是礦渣水泥、粉煤灰水泥和火山灰水泥。以粉煤灰水泥為例,粉煤灰的摻入不僅可以增強水泥的性能

21、、延長使用壽命,而且還可以帶來額外的生態(tài)效應,例如可以避免粉煤灰進入水體造成淤塞河道、減少其中某些化學物質對人和自然造成的危害。3.5碳捕集和封存技術CCS(CarbonCaptureandStorage)上述幾種減排方式,都是從源頭治理方面來減少CO2的釋放,其次,也可從末端處理角度對生產過程排放的CO2進行分離、捕集、封存、固定轉化、再利用等,CCS技術是其中之。CCS技術在C02排放時便將其捕集,然后壓縮成液體,通過管道運輸?shù)降叵律顚舆M行永久貯存8。2009年CEMEX(西麥斯,全球性建筑材料公司)在德克薩斯州水泥工廠進行商業(yè)規(guī)模的CCS項目示范研究,該項目驗證CO2捕集可高達100萬噸

22、。我國擁有世界上單廠規(guī)模最大的熟料生產基地,年產熟料1450萬噸,水泥600萬噸,年排放CO21000余萬噸,以捕集效率85%計,采用CCS技術可實現(xiàn)年減排CO2約800萬噸9。3.6碳捕集和利用技術CCU(Carboncaptureandutilization)CCS技術一定程度上減少了碳排放,然而,儲存的CO2今后可能泄漏是一個潛在的環(huán)境風險,大規(guī)模CO2捕集和封存的成本也是一個重大挑戰(zhàn),因此碳捕集和利用(CCU)已經成為一種更具成本效益的替代策略。將CO2轉化為有用化學品的工作已經取得了很大的進展,可以通過熱處理、光處理和電催化等途徑來實現(xiàn)。昆士蘭科技大學的研究人員已經開發(fā)出一種相對簡單

23、的使用高中化學”的工藝方法,來回收作為水泥生產副產品的釋放的氣體,并使用它來生產更多的水泥。這項研究已于2021年發(fā)表在ChemSusChem雜志上10。該項目負責人AnthonyOMullane教授說,這項工作是一種電化學CO2轉化過程,將CO2引入含有Ca2+、Sr2+或Mn2+鹽的水中,然后將此溶液在不銹鋼陰極上進行電解,產生氫氣的同時,引起電極表面pH的變化,從而促進碳酸根離子的形成,隨后與金屬鹽反應生成一系列不溶性金屬碳酸鹽(CaCO3,SrCO3和MnC03)。氫的析出能夠確保電極不斷更新,使反應持續(xù)進行,同時也產生了另一個有價值的產物“綠色氫”(指不來自任何類型的化石燃料,而是通過可再生資源獲得的氫)。利用該方法直接捕獲CO2時,還可通過加入乙醇胺提高CO2在水中的溶解度,以提高CO2的捕獲效率11。過程中包含的化學變化:捕獲氣態(tài)CO2:CO2(g)CO2(aq)(1)過量CO2在水中形成碳酸氫根離子:CO2(aq)+H2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