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恭帝之死和劉裕的顧命大臣_第1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f6cc85a7cf2d6f340e758fb9db65d48/5f6cc85a7cf2d6f340e758fb9db65d481.gif)
![晉恭帝之死和劉裕的顧命大臣_第2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f6cc85a7cf2d6f340e758fb9db65d48/5f6cc85a7cf2d6f340e758fb9db65d482.gif)
![晉恭帝之死和劉裕的顧命大臣_第3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f6cc85a7cf2d6f340e758fb9db65d48/5f6cc85a7cf2d6f340e758fb9db65d483.gif)
![晉恭帝之死和劉裕的顧命大臣_第4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f6cc85a7cf2d6f340e758fb9db65d48/5f6cc85a7cf2d6f340e758fb9db65d484.gif)
![晉恭帝之死和劉裕的顧命大臣_第5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f6cc85a7cf2d6f340e758fb9db65d48/5f6cc85a7cf2d6f340e758fb9db65d485.gif)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晉恭帝之死和劉裕的顧命大臣從東晉末年劉裕團結(jié)北府兵將領(lǐng)起兵反對桓玄的統(tǒng)治起,到南朝宋文帝元嘉十三年止,統(tǒng)治階級內(nèi)部經(jīng)歷了一系列政變和戰(zhàn)爭1。我以為,其性質(zhì)是逐漸興起的低級士族借日益腐朽無能之高級士族遭孫恩農(nóng)民起義沉重打擊之機,向他們爭奪全國統(tǒng)治權(quán)的斗爭;而以低級士族根本成功,在政權(quán)中占據(jù)主導(dǎo)地位,原來的高級士族俯首稱臣,和新貴合作而告終。低級士族的代表劉裕2,代晉后很快殺死晉恭帝,臨終前選拔出以徐羨之為首之顧命大臣,以及這些大臣從顯赫到覆滅,便是整個斗爭的兩個重要環(huán)節(jié)。一公元421年,即代晉的第二年,劉裕派人殺死了禪位后的晉恭帝。對于此事,古來劇烈鞭撻的人甚多。如宋王應(yīng)麟評論:“魏之篡漢,晉之
2、篡魏,山陽(漢帝)、陳留(魏帝),猶獲考終,亂賊之心,猶未肆也。宋之篡晉,年而弒零陵(晉帝),不知天道報施,還自及也。齊梁以后,皆襲其跡,自劉裕始。3明王夫之說:“惡莫烈于弒君。篡之相仍,自曹氏而已然,宋因之耳。弒那么自宋倡之。4一直到清代的王鳴盛還在詛咒:“劉裕首行大逆,其惡大矣。5然而終究為可魏文、晉武不殺前代之君,而劉裕卻敢于開此先例呢?王應(yīng)麟“亂賊之心,猶未肆也的解釋,顯然是唯心主義的。王夫之有另一看法。他說:“宋武之篡也,年已耄,不三載而殂,自顧其子皆庸劣之才,謝晦、傅亮之流抑詭險而無定情,司馬楚之兄弟方挾拓跋氏以臨淮甸,前此者桓玄不忍于安帝,而二劉(裕、毅)、何(無忌)、孟(昶)挾
3、之以興,故欲為子孫計穩(wěn)固而彌天下之謀以決出于此。6這一段話雖然沒有抓住要害,而且還有不準確的地方,如宋文帝不能算“庸劣,傅亮在宋武心目中并不“詭險等,但力圖通過分析詳細客觀條件來討論劉?!皬s君之原因,比王應(yīng)麟就高明多了。為弄清此事,需先探究魏文、晉武為何不殺前代之君?如所周知,魏文帝代漢時門閥制度尚在形成過程之中7,除汝南袁氏,弘農(nóng)楊氏、穎川荀氏等少數(shù)東漢已興起之顯赫家族外,后來形成的魏晉高門還根本沒有定形。所以曹氏家族雖然被罵為“贅閹遺丑8,然跟隨曹氏平定北方的將相大臣原來社會地位一般也不高。如魏文帝代漢前后的三公賈詡、華歆、王朗,出身既非望族,上代亦無顯官9。其中賈詡“少時人莫知10,華歆
4、早年曾共管寧“園中鋤菜11。他們賴曹氏父子拔擢而飛黃騰達,自然感恩戴德,對禪代積極支持。另一些大臣如穎川鐘繇、穎川陳群,雖出身著姓,上代為名士,然因漢末戰(zhàn)亂,獻帝播越草莽,受人擺弄,漢室早已名存實亡;再加這時社會上門第觀念還不很深12,繇、群均忠于曹氏,言論也并不以為非。曹操封魏王,鐘繇任魏相國,陳群為御史中丞。曹丕曾賜繇銘:“厥相惟鐘,實干心膂13;代漢后又以他為太尉,陳群為尚書仆射、尚書令(實際上的宰相)。二人之受信任可知。?世說新語?注載,魏受禪,文帝問陳群曰:“我應(yīng)天授命,百辟莫不說喜,形于聲色;而相國(華歆)及公獨有不怡者,何邪?14似乎二人還留戀漢室。李慈銘據(jù)歆、群一貫黨附曹氏之行
5、徑指出這并非事實,“不怡云云,乃出華氏子孫附會15。其說誠是。然自漢獻帝都許以來,二十多年中,忠于漢室之力量已被翦除殆盡,不僅謀反、公開對抗的董承、孔融、伏完、耿紀等人相繼伏誅,而且立下大功、但不支持曹氏代漢的荀彧也未能免死,“百辟越來越清一色了,所以“莫不說喜的話,或許還不會假。這些都說明,曹丕代漢所得到的統(tǒng)治階級中的支持比擬廣泛。另一方面,到曹丕即位前后,軍事大權(quán)多掌握在比擬有才干的曹氏子弟和心腹手中。如曹仁為大將軍,都督荊、揚、益三州諸軍事,曹休為鎮(zhèn)南將軍,曹真為鎮(zhèn)西將軍,全位居都督,手握重兵。此外和曹氏關(guān)系極親密的夏侯氏,如夏侯楙(曹操女婿)為安西將軍,夏侯尚為征南將軍,也都任都督,居
6、方面。在京都,“都督中軍宿衛(wèi)禁兵的那么是曹操以來最受“愛待、“親近的死黨許褚16。這些又說明,曹丕代漢軍事上也非常有把握。在這種條件下,漢獻帝幾乎成了孤家寡人。據(jù)萬斯同?歷代史表?,到禪位時,獻帝周圍的三公九卿只設(shè)張音一人,政事已全歸魏國諸臣。而張音的使命就是以太常行御史大夫的身份代表獻帝“持節(jié)奉璽綬禪位17。正如一年前陳群所說,這時的漢室,“唯有名號,尺土一民,皆非漢有,期運久已盡,歷數(shù)久已終,非適今日也18。正因如此,魏受漢禪后政局穩(wěn)定,未爆發(fā)任何叛亂;孫權(quán)也“使命稱藩19。劉備雖然對抗,但他借機自立為帝,并不以復(fù)辟獻帝為號召。整個形勢既然如此,曹丕還有什么必要殺掉漢帝,而不是竭力優(yōu)待,甚
7、至允許“行漢正朔,以天子之禮郊祭,上書不稱臣20,使極少數(shù)站在漢室一邊的人無話可說呢?晉武代魏的條件更加優(yōu)越。當時門閥制度雖已進一步開展,然司馬氏本身就是河內(nèi)大族,司馬防仕漢至京兆尹,子朗仕漢為名刺史,懿仕魏至太傅、丞相、相國等,有足夠的聲望以代曹氏21。特別自公元249年司馬懿發(fā)動高平陵政變消滅曹爽,隨后又相繼平定了王凌、毌丘儉、諸葛誕等擁魏權(quán)力的對抗,曹魏君主“威權(quán)日去,非常孤立。正如王經(jīng)對高貴鄉(xiāng)公所說,“今權(quán)在其門,為日久矣。朝廷、四方皆為之致死,不顧逆順之理,非一日也。因此當高貴鄉(xiāng)公率兵討司馬昭時,無異以卵擊石,被輕易殺掉后還加上種種莫須有罪名,“廢為庶人22。正如后來吳國張悌所說:“
8、司馬懿父子自握其柄,累有大功,民心歸之,亦已久矣。故淮南三叛,而腹心不擾;曹髦之死,四方不動。本根固矣,奸計立矣。23所謂奸計,便是指司馬氏羽翼已豐,代魏只是時間問題。因此幾年以后當代魏條件更加成熟時,晉武帝堅信自己統(tǒng)治之穩(wěn)固,受禪后不但不殺魏帝,而且“比之山陽(漢帝),班寵有加焉如允許“載天子旌旗,禮樂制度皆如魏舊等24,也就是毫不奇怪的了。劉裕代晉的情況卻大不一樣。首先是東晉司馬氏宗室還有一定力量。對他們,劉裕在代晉之前雖不斷翦除,如公元415年打敗荊州刺史司馬休之等,但由于當時南北對峙,不少宗室逃亡北方,甚至降附北方政權(quán),這就不能不對劉裕構(gòu)成一定威脅。如司馬休之敗后與司馬文思、道賜等逃亡
9、后秦。姚興任用休之等回過頭來“侵擾襄陽。后秦滅,休之等又投奔北魏。其中司馬文思直到宋文帝時還在被北魏用來對抗南朝25。另一宗室司馬楚之因躲避劉裕屠殺,“亡于汝潁之間。規(guī)欲報復(fù),收眾聚長社,歸之者常萬余人。劉裕深憚之,遣刺客沐謙害楚之(未成)。楚之后亦降北魏,并且同樣被用來構(gòu)成對劉宋威脅。所以崔浩曾說,宋帝最怕北魏發(fā)兵南下,“存立司馬,誅除劉族26。再如?資治通鑒?卷一一八元熙元年條:“時宗室多逃亡在河南。有司馬文榮者帥乞活千余戶屯金墉城南。又有司馬道恭自東垣帥三千人屯城西;司馬順明帥五千人屯陵云臺。所有這些,就不能不使劉裕顧慮,假如一旦這些宗室在北朝支持下打回來,晉恭帝只要活著,馬上會被重新?lián)?/p>
10、護,復(fù)辟晉室,在長期的司馬氏為正統(tǒng)的觀念支配下,自己的宋朝就很被動了。但劉裕顧慮晉恭帝可能復(fù)辟的更重要的原因,恐怕還在于高級士族對他缺乏真誠的擁護。固然,東晉末年之高級士族已日益無能和軟弱,在現(xiàn)實政治生活中起的作用越來越和他們占據(jù)的要職不相稱27,但他們畢竟文化程度高,并且積累了一定的管理國家的經(jīng)歷。劉裕很明白,自己手下軍事人才濟濟,但自劉毅、諸葛長民變?yōu)閿硨?quán)力被消滅,何無忌、孟昶、劉穆之又先后死去,政治人才卻非常缺乏,不拉攏高級士族,統(tǒng)治就很難穩(wěn)固;特別是他們社會根底深沉,思想影響廣泛,政治上的向背,對新朝的長治久安關(guān)系更大。然而由于以下原因,高級士族真心誠意合作者不多:第一,東晉初年以來
11、,和魏文、晉武之時有所不同,門閥制度進一步開展的結(jié)果是,不僅士族、寒門界限森嚴,而且士族之間鴻溝也不淺。高級士族壟斷軍政大權(quán),凌忽低級士族,把他們壓抑在官吏下層,已成為一代之不成文法和風(fēng)氣28。劉裕本人就有親身經(jīng)歷。史稱他早年家道中落,“僅識文字,以賣履為業(yè),好樗蒲,為鄉(xiāng)閭所賤;“名微位薄,輕狡無行,盛流皆不與相知。裕嘗與刁逵(高門)樗蒲,不時輸直,逵縛之馬枊29。一直到劉裕消滅桓玄,位居太尉后,由于“素不學(xué),“朝士有清望者仍寧愿靠攏雖然地位低于劉裕劉裕而氣質(zhì)和他們接近一些的劉毅30。謝混與郗僧施便是最露骨的兩個。謝混是謝安的孫子,郗僧施是郗鑒的曾孫,均出身第一流高門。?建康實錄?卷十:劉裕拜
12、太尉,謝混晚到,“衣冠傾縱,有傲慢之容。裕不平。乃謂曰:謝仆射(時混為尚書仆射)今日可謂傍假設(shè)無人。雖然謝混巧于言詞,搪塞了過去,但輕視劉裕的態(tài)度十清楚顯。這和后來他被指控黨附劉毅,“扇動內(nèi)外,連謀萬里31,是完全一致的。至于郗僧施,他情愿放棄京都的三品要職丹陽尹不當,而外出給鎮(zhèn)守江陵的劉毅當助手四品的南蠻校尉32,無疑也是一種反對劉裕的姿態(tài)。除開謝、郗,還必須提到謝方明與蔡廓。?南史謝方明傳?:“丹陽尹劉穆之權(quán)重當時,朝野輻湊,其不至者唯(謝)混、方明、郗僧施、蔡廓四人而已。穆之甚恨。及混等誅后,方明、廓來往造穆之,穆之大悅。這決非偶爾。謝方明與謝混是堂兄弟,蔡廓出身濟陽蔡氏,乃著名高門,而
13、且與郗僧施可能是親戚33,彼此之間有千絲萬縷的聯(lián)絡(luò)。劉穆之為劉裕心腹(見下),由于“權(quán)重,輻湊于其門者固然有種種動機,并不意味真心支持劉裕34。然方明、廓和混、僧施一樣回絕造訪,卻只能理解為用另一種方式表示不合作35。二人沒有公開投靠劉毅,所以在混等誅后可以見風(fēng)使舵,轉(zhuǎn)變態(tài)度,然究其動機,很可能出于害怕被視為混、僧施同伙而遭禍,不得不放下架子,勉強捧場,終究其中有多少誠意,劉裕心里是不會不打上問號的。而這正是當時高門一般所采取的態(tài)度。?宋書褚叔度傳?:出身高門陽翟褚氏而忠心劉裕,“高祖以其名家,而能竭盡心力,甚嘉之,下詔封爵食邑。這條材料就從另一角度證明,高門一般是采敷衍態(tài)度,不肯“竭盡心力事
14、奉劉裕的。第二,如在曹魏之時,在“贅閹遺丑與名門大族之間還有一個縮小差距,消弭界限的方法,這就是用高官厚祿收購。如曹氏對鐘繇、陳群等,就是以三公、錄尚書事等為釣餌,使之委誠效忠的。當時門閥制度尚在形成過程中,“馮藉世資,用相陵駕的風(fēng)氣還不嚴重36,名門大族假如得不到象曹操這樣的當權(quán)者之大力提拔,爬上高位也并非易事。然而東晉的高門卻不同了,他們憑門第即可“平流進取,坐至公卿。?晉書庾冰傳?:出身高門潁川庾氏,自稱“因循家寵,冠冕當世(得為宰相)。?晉書劉毅傳?:謝安之孫謝混是“憑藉世資,超蒙殊遇(得為尚書仆射)。這樣,得到高官厚祿在他們心目中是理所當然的,毋須感謝什么人。所以,劉裕掌大權(quán)以致代晉
15、后,盡管對高級士族化了一番心血,竭力拉攏,某種程度上也縮小了彼此差距,但除少數(shù)人外,仍換不來他們真心誠意的擁護。再以陳郡謝氏的代表人物謝混為例,他在義熙六年(410)孟昶自殺,盧循兵逼建康時繼昶為尚書左仆射37,無疑是劉裕表示對他的信任。后來謝景仁遷吏部尚書,“時從兄混為左仆射,依制不得相臨。高祖(劉裕)啟依(瑯邪王氏)前例,不解職38。這又是對陳郡謝氏的特殊優(yōu)待。?宋書范泰傳?:轉(zhuǎn)度支尚書,“時仆射陳郡謝混后進知名,高祖嘗沉著問混:泰名輩可以比誰;對曰:王元太一流人也。徙為太常。由此可以推測,關(guān)于人事任命,劉裕常征求他的意見。?南史謝晦傳?:嘗與謝混淆見劉裕,劉??滟澰唬骸耙粫r頓有兩玉人耳。
16、然而對這些提拔、優(yōu)待、信任、夸獎,謝混并不以為意,還是帶著對劉裕的“傲慢之容倒向劉毅一邊去了。再如袁湛,據(jù)?宋書?本傳,出身高門陳郡袁氏,劉裕先后任以吏部尚書、中書令、尚書右仆射、兼太尉等高官要職,可是義熙十二年北伐后秦時,他奉旨與兼司空范泰拜授劉裕九錫,隨軍至洛陽,“泰議受使未畢,不拜晉帝陵,湛獨至五陵致敬,時人美之。范泰主不拜晉陵,不能證明忠心劉裕,而袁湛致敬,又恰在授九錫之時,只能表示于晉室未能忘情,對劉裕想通過北伐為代晉造言論是不利的。大概由于以上分析的緣故吧,劉毅倒臺之后,高級士族明白,在軍事、政治上已不宜再公開對抗了,于是便轉(zhuǎn)向文化素養(yǎng)方面打擊劉裕。?南史鄭鮮之傳?:劉裕少事戎旅,
17、不經(jīng)涉學(xué),及為宰相,頗慕風(fēng)流,時或議論,人皆依違不敢難。鮮之難必切至,未嘗寬假。與帝言,要須帝理屈,然后置之。帝有時慚恧變色。鄭鮮之出身滎陽鄭氏,雖然過江的這一支位望不太高,不能和留在北方的相比,但畢竟還得算高級士族39,他對劉裕附庸風(fēng)雅毫不容情地揭露,正典型地反映了高級士族對劉?!安粚W(xué)之蔑視。只不過一般高門“依違不敢難,而鄭鮮之雖為劉毅之舅,卻早年“盡心高祖,有政治資本而已。就鄭鮮之說,或許并非想以此從政治上打擊劉裕,而是出于具有文化素養(yǎng)的高級士族對不學(xué)者附庸風(fēng)雅的一種本能。然而在劉裕心目中,卻不能不把這看作是代表一股權(quán)力對自己正在樹立的代晉聲威之打擊。他對人說:“我本無術(shù)學(xué),言義尤淺。比時
18、言論,諸賢多見寬容,唯鄭不爾,獨能盡人之意,甚以此感之。40很明顯,這是認為“諸賢內(nèi)心瞧不起自己,鄭鮮之那么公開說出了他們的心里話。“甚以此感之無疑說得很勉強,而對鄭鮮之非常不滿卻溢于言表。?南史鄭鮮之傳?:劉裕代晉,“時傅亮、謝晦位遇日隆,范泰嘗眾中讓誚鮮之曰:卿與傅、謝俱從圣主有功關(guān)洛,卿乃居僚首,今日答颯,去人遼遠,何不肖之甚。鮮之熟視不對。傅亮、謝晦因處處關(guān)心劉裕,維護其聲威而得到信任、拔擢(見下),而鄭鮮之的答颯不振,我想,最根本原因就在他面折劉裕。劉裕雖心胸并不非常狹窄,但也并非如?宋書?所說的那樣豁達大度,特別代晉前面對高門,在文化上正自慚形穢,想勉力文飾不學(xué)之時,碰到迫使他不得
19、不痛苦地成認“本無術(shù)學(xué)這種難堪場面,怎能不把此事與政治上的忠誠、支持聯(lián)絡(luò)起來,即便沒發(fā)現(xiàn)其他不軌行為,也要把鄭鮮之歸入不可大用之人的行列呢?劉裕之所以會對鄭鮮之采取這種態(tài)度和認為高級士族擁護自己出于真心者不多,通過他和劉穆之的關(guān)系可以進一步看清。劉穆之出身東莞劉氏,祖、父兩代情況均不明,但從其叔父(或伯父)劉爽為尚書都官郎,從兄劉仲道投奔劉裕為參軍,本人早年“家本貧賤,贍生多闕,起家建武府主簿看,大體上應(yīng)是低級士族41。劉裕在推翻桓玄之后,義熙十三年(417)以前,真正信得過、倚為心腹的只有這個劉穆之。道理有二,一條是劉穆之有卓越統(tǒng)治才干,更重要一條是他對劉裕忠盡耿耿,為穩(wěn)固其統(tǒng)治,樹立其聲威
20、效盡犬馬之勞,在劉裕心目中和那些虛情假意或冷嘲熱諷的高級士族大不一樣。這種不同的看法和態(tài)度特別鮮明地表如今劉裕幾次離建康出征之時。義熙十一年(415)劉裕西伐司馬休之,以弟劉道憐“知留任。道憐忠誠有余,然“素?zé)o才能,因此“事無大小,一決穆之。第二年北伐后秦,劉裕以劉穆之為尚書左仆射等職“總攝內(nèi)外。及至義熙十三年劉穆之病死,劉裕在長安“聞問驚慟。本欲頓駕關(guān)中,經(jīng)略趙魏。穆之既卒,京邑任虛,乃馳還彭城(?通鑒?作“以根本無托,乃決意東還)42。當時建康百官何止萬數(shù),穆之一死就認為“京邑任虛或“根本無托,對他們不信任的態(tài)度非常鮮明。后來劉裕雖以徐羨之“代管留任,然“朝廷大事常決穆之者,并悉北諮(劉裕
21、)??勺C到義熙十三年為止,他對徐羨之也還不非常放心,由此也可看到在盤根錯節(jié)的高級士族權(quán)力面前,劉裕感到何等的孤立了。王夫之說:“當時在廷之士,無有為裕心腹者,孤恃一機巧汰縱之劉穆之,而又死矣。43這是有一定道理的。劉裕這種感到孤立的心理,還有一條材料可以證明。?南史劉穆之傳?:“及帝受禪,每嘆憶之,曰:穆之不死,當助我理天下。可謂人之云亡,邦國殄瘁。光祿大夫范泰對曰:圣主在上,英彥滿朝,穆之雖功著困難,未容便關(guān)興毀。帝笑曰:卿不聞驥騄乎,貴日致千里耳。帝后復(fù)曰:穆之死,人輕易我。可見,劉裕對劉穆之評價極高,思念極深。范泰出身順陽范氏,雖非第一流高門,也是東晉望族44。他的“英彥滿朝無疑主要指的
22、甲族高門;而劉裕之答復(fù)實際上是對他看法的否認,至少意為這些人均非“驥騄,不能與穆之相提并論。至于“人輕易我,沒有詳細指明何事,很可能還是就文化素養(yǎng)而言。?宋書劉穆之傳?:“高祖舉止施為,穆之皆下節(jié)度??勺C劉裕一舉一動原來一定很粗浴,難登大雅之堂,為高門竊笑,所以劉穆之要把著手教。其中一例是“高祖書素拙。穆之曰:此雖小事,然宣彼四遠,愿公小復(fù)留意。但劉?!凹炔荒茇纫猓址A分有在,穆之仍曰:但縱筆為大字,一字徑尺無嫌。大既足有所包,且其勢亦美。高祖從之,一紙不過六七字便滿。連批答文件的書法這種小事,劉穆之都想到如何維護劉裕聲威,這怎能不使他思念不已呢?同時通過以上材料,我們可以看到:在門閥制度高度
23、開展,經(jīng)學(xué)、玄學(xué)為高門壟斷并借以驕人的東晉社會里,劉裕出身“寒微、“僅識文字,本來在文化素上很自卑,一度附庸風(fēng)雅,又面招折辱;平時舉止粗野,全靠劉穆之節(jié)度,方能免遭譏刺。由于北伐南燕、后秦,建立大功,加之手中握有軍權(quán),因此得以代晉,然而出身、“不學(xué)已無法改變,劉穆之死后,舉止無人節(jié)度,一定經(jīng)常招來輕視的目光,“穆之死,人輕易我,恐怕便是反映這一背景的。當然,這些只是文化素養(yǎng)問題,但如前所述,高門甲族大多數(shù)政治上往往也陰陽怪氣,假設(shè)即假設(shè)離,劉裕不能不把它和他們內(nèi)心深處是否不屑于北面事奉自己聯(lián)絡(luò)起來,而感到心虛、孤立;不能不擔憂有朝一日風(fēng)吹草動,高門甲族會如響斯應(yīng),立即把篡立的帽子戴在自己頭上,
24、重新把晉恭帝捧回皇帝寶座。以上說明,由于東晉末年劉裕面臨的客觀形勢與魏文、晉武之時已大不一樣,所以盡管劉裕也苦心經(jīng)營了十幾年,到代晉時其統(tǒng)治穩(wěn)固程度也就遠不能和二人相比45。在此條件下,劉裕出自地主階級狠毒心理,為免夜長夢多,代晉后匆匆忙忙害死晉恭帝,也就可以理解,毫不奇怪的了。當然,王夫之所說劉裕年歲已大,諸子年幼,或許也起了點作用,但決非主要因素46。因為假如整個統(tǒng)治比擬穩(wěn)固,僅僅怕諸子年幼控制不了場面,那完全可以通過任命一些忠誠、得力的顧命大臣來解決矛盾,而沒有必要代晉不久就冒“弒君之惡名,貽人以口實。劉裕是個極有心計的人。?宋書傅亮傳?:元熙二年(420)劉裕鎮(zhèn)壽陽,“有受禪意,而難于
25、發(fā)言,乃集朝臣(指宋國諸臣)宴飲,沉著言曰:今欲奉還爵位,歸老京師。群臣唯盛稱功德,莫曉此意。日晚坐散,亮還外,乃悟旨,而宮門已閉,亮于是叩扉請見,高祖即開門見之。亮入便曰:臣暫宜還都。高祖達解此意,無復(fù)他言,直云:須幾人自送?亮曰:須數(shù)十人便足。于是即便奉辭。亮既出,已夜,見長星竟天。亮拊髀曰:我常不信天文,今始驗矣!這是一段絕妙文字。把劉裕欲代晉而閃爍其詞,以退為進的奸雄本色,以及傅亮擅長揣摩、迎合主子意圖的戲劇場面,描繪得淋漓盡致。然而通過這個材料也可看出以下問題:第一,劉裕從404年推翻桓玄起,到這時已掌大權(quán)十幾年,而且北伐燕、秦,建立大功,然而連他宋國諸臣,對擁他為帝也還不很主動,需
26、要劉裕親自出馬,暗示意圖。這就再一次說明在東晉的門閥制度下,人們心目中劉裕的門第、聲望和代晉為帝之間的差距是何等之大!這和魏文、晉武禪代前諸心腹積極籌劃張羅47,是大不一樣的;第二,劉裕十幾年來去除異己,一步步為自己代晉鋪平道路,但卻始終未向周圍的人包括親信透露內(nèi)心奧秘48,這除了證明劉裕胸有城府之外,恐怕主要原因仍在門第低、文化素養(yǎng)差,不到代晉條件成熟,絕不留把柄于人49。然而就是這樣一個遇事不露聲色的人,如今迫不及待地要殺晉恭帝,為此不僅甘冒惡名,而且不惜貽人以把柄。如交毒酒給張偉,使酖零陵王,誰知張偉不干,拿到毒酒后竟自飲而卒;于是又命褚秀之兄弟設(shè)法先殺零陵王新生男,然后害死零陵王50。
27、在這里,劉裕撕下面具,毫不掩飾地親自出馬布置“弒君,這事本身就證明當時形勢給了他何等大的壓力,以致于無暇計較其他后果了??傊?,劉裕之殺晉恭帝絕不能僅用劉裕為人狠毒這一唯心主義觀點去解釋,而必須從當時統(tǒng)治階級內(nèi)部力量比照中去找答案。轉(zhuǎn)貼于論文聯(lián)盟.ll.二劉裕代晉后為穩(wěn)固低級士族的斗爭成果,所完成的另一件大事,便是在死前選拔了幾個顧命大臣。這些大臣是劉裕十幾年中特別是在劉穆之死后,經(jīng)過考驗和比擬,最后確立下來的。其成員是:1徐羨之:出身東海徐氏,雖非寒門,然上代無顯官。據(jù)?新唐書?卷七五下?宰相世系表?,徐羨之曾祖徐褚,晉太子洗馬(七品);祖徐寧,晉吏部郎(六品)51;父祚之,上虞令(六品)52
28、。徐羨之本人投奔劉裕前,官位卑微53,按其門第,如無劉裕父子提拔,很難爬上司空、錄尚書事等極品高位54。所以當宰相后仍被瑯邪王氏視為“中才寒士55;?宋書?本傳也說他“起自布衣,又無術(shù)學(xué)。均證明東海徐氏在東晉末大概只是高級士族中位望最差的家族,和第一流高門關(guān)系不深。再加上徐羨之早在劉裕未掌大權(quán)、同為桓修部下時即“深相親結(jié);不但有才干,而且表現(xiàn)忠誠,所以劉裕北伐,能以他為太尉左司馬,當劉穆之助手,劉穆之死后,又升為吏部尚書、丹陽尹“總知留任。無疑,除開劉穆之,劉裕最信任的就是他。代晉后,劉?!八甲裘?,下詔封爵的第一名也是他。顧命大臣的首席自然也就非他莫屬。2傅亮:出身北地傅氏,據(jù)?宋書?本傳
29、,高祖傅咸曾為西晉司隸校尉(三品),官位不低,然至東晉,似乎衰敗56,直到父瑗方復(fù)得為小郡安成郡太守(五品);本人“博涉經(jīng)史,尤善文詞,然最高也只不過當了桓玄的秘書郎(六品)。所以瑯邪王華輕之為“布衣諸生57。而傅亮的族兄傅隆情況更糟,?宋書?本傳記他“父、祖早亡,似均未入仕;傅擄少孤,單貧,于東晉末投劉裕部下孟昶前,竟年四十未得一官半職58。所有這些都證明北地傅氏這一支決非著名高門。再加上劉裕代晉前很長一段時期“表策文誥,皆亮辭也;特別由于劉裕受禪前是他最先領(lǐng)會意圖,銜命回建康,諷晉帝退位,促成此事的,在劉??磥恚@就使他的命運和新王朝的命運緊緊聯(lián)絡(luò)在一起,可以放心托以顧命大事。3檀道濟:出
30、身高平檀氏,上代無聞。從其從叔檀憑之起家驃騎行參軍,兄韶“初辟本州從事看,應(yīng)是士族,而不是寒門59。然檀氏世代為將,和當時輕視武人的高門沒有關(guān)系;且“合門從義,很早就制造劉裕;檀道濟又屢立大功,有卓越軍事才能,“而無遠志60。所以也把他列入了顧命大臣。4謝晦:情況比擬復(fù)雜。出身陳郡謝氏,雖非謝安直系,也是第一流高門。他之所以被劉裕看中主要緣故如下:首先,曾為劉裕太尉府主簿,從征司馬休之,徐逵之(羨之侄)戰(zhàn)死,劉裕怒,將親自出戰(zhàn),當時從船上仰攻峭岸,非常危險,“諸將諫,不從,(裕)怒愈甚。晦前抱持高祖,高祖曰:我斬卿!晦曰:天下可無晦,不可無公,晦死何有61。對劉裕生命平安如此關(guān)切,這在第一流高
31、門中是不可多得的。其次,從征后秦回彭城,劉裕開大會,“命紙筆賦詩,晦恐帝有失,起諫帝,即代作曰:先蕩臨淄穢,卻清河洛塵62。又表現(xiàn)了對劉裕聲譽的保護,這正是劉裕當時非常計較,而高門常常以此“輕易他的地方。再次,為劉裕出謀劃策甚多。如征后秦,“入關(guān)十策,晦有其九,才略明練,殆難與敵63。所以這次征伐中劉裕“內(nèi)外要任悉委之。然而由于是第一流高門,另一面劉裕和劉穆之對他并不非常放心。劉裕欲用晦為執(zhí)法的從事中郎,“以訪穆之,堅執(zhí)不與。(晦)終穆之世不遷。劉裕臨死前雖以他為顧命大臣,但仍對太子交待說:“檀道濟雖有干略,而無遠志。徐羨之、傅亮當無異圖。謝晦屢從征戰(zhàn),頗識機變,假設(shè)有同異,必此人也。64?資
32、治通鑒?此條下胡注:“帝固有疑晦之心矣。但“頗識機變何以就可疑呢?恐怕主要還是因為陳郡謝氏是高門中之高門,是蔑視甚至反對劉裕的主要異己力量之一(如謝混等),謝晦和他們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絡(luò),是否始終忠于新王朝還不能肯定,所以要太子提防。關(guān)于新王朝猜疑謝晦,還有一證。?資治通鑒?卷一一九景平元年條:劉裕死后第二年,徐羨之侄徐佩之與侍中王韶之、程道惠,中書舍人刑安泰、潘盛結(jié)為黨友,“時謝晦久病,不堪見客。佩之等疑其詐疾,有異圖,乃稱羨之意以告傅亮,欲令亮作詔誅之。亮曰:我等三人同受顧命,豈可自相誅戮。堅決反對,事方作罷。此事說明,徐羨之對謝晦也不放心,佩之等不過是其耳目,所以佩之可以稱其意以告傅亮,而
33、傅亮也不疑心;假如平時徐羨之常表示信任謝晦,傅亮就會肯定佩之的話是捏造。同時,徐佩之等人除王韶之均非著名的高門65;而王韶之雖出自瑯邪王氏卻并非顯赫的王導(dǎo)一支,年輕時并未從門閥特權(quán)中撈到多少好處,曾窮到“三日絕糧。所以后來會投靠劉裕,奉命干毒死晉安帝這一極不光榮的勾當;而且又與瑯邪顯赫的一支王弘、王華存在矛盾,“懼為所陷,深附結(jié)徐羨之、傅亮等66。他的命運已與復(fù)辟晉王朝互相抵觸了。因此徐羨之、佩之等疑心謝晦,實際上正是劉裕疑心謝晦的繼續(xù)。這里有個問題:既然對謝晦不太放心,為什么要讓他充當顧命大臣,相反劉裕的兄弟、同族卻一個也沒有呢?我以為這正是劉裕不同凡俗,高人一籌之所在。因為如前所述,到劉裕
34、死前低級士族及劉裕諸弟、同族中有政治才干或文化素養(yǎng)的如劉穆之、劉道規(guī)等已先后死去,剩下的武將均缺乏以擔當此任67,與其勉強把他們?nèi)M顧命班子、隨后被人輕易搞掉,不如從高級士族下層中挑選精明強干而又和新王朝利害關(guān)系一致的人,委以重任,使之感謝涕零,竭誠效力,或許會更好一些。徐羨之、傅亮就是在這一戰(zhàn)略思想指導(dǎo)下被看中的。至于謝晦,雖然可疑,但比起其他第一流高門來又是最靠攏新王朝的;由于他們的社會根底深沉,政治影響大,顧命大臣中吸收一個這種類型的人,只要不放松警覺,恐怕只會緩和他們的消極、對立情緒,而沒有害處。因為謝晦“頗識機變,檀道濟或許就是劉裕為防萬一,安排參軍事上對付謝晦的人;這一著棋,后來果
35、然發(fā)揮重大作用,但隨著統(tǒng)治階級內(nèi)部各種力量的重新組合,其性質(zhì)和劉裕原來估計的卻完全不同了(見下)??傊?,徐、傅、謝、檀是經(jīng)過劉裕深思熟慮,反覆斟酌定下來的。為了充分理解劉裕的意圖,還可看看他對王弘的態(tài)度。王弘是王導(dǎo)曾孫,祖王洽,中領(lǐng)軍(三品),父王珣,司徒(一品),因為是高門中之高門,很快當上劉裕的太尉左長史,宋國建,任尚書仆射,掌選事。在劉裕代晉后的封功臣詔中名列第二,僅次于徐羨之。但地位雖高,劉裕并不信任他。和徐、傅、謝一直被劉裕留在身邊當參謀不同,王弘于義熙十四年(418)即被出為江州刺史68。永初三年(422)進號衛(wèi)將軍、開府,品秩第一,比檀道濟、傅亮、謝晦高得多,但劉裕臨死,卻未予顧
36、命。假如說是因為在外地(江州),那么檀道濟時為南兗州刺史,也不在建康,可見關(guān)鍵不在這里。王弘之所以不予顧命,恐怕主要因為他一直按高門慣例,“平流進缺,對劉裕缺乏謝晦那樣的忠誠表現(xiàn);同時大概也因為劉裕不愿第一流高門在顧命大臣中占的比重過大。把王弘的未預(yù)顧命和謝晦雖予顧命仍遭猜疑兩件事聯(lián)絡(luò)起來,我們再一次看到劉裕對第一流高門的不信任和畏忌。同時通過他這一套中立、拉擾、利用高門的策略,可以想象,在安排顧命大臣人選上,他該絞盡了多少腦汁啊!歷史證明,劉裕心血沒有白費,以徐羨之為首的顧命大臣沒有辜負劉裕的托付,他們立下的最大功勛便是:在紛亂的政治局勢中,以極大魄力和膽略,廢黜宋少帝,擁立宋文帝,從而使劉
37、宋王朝轉(zhuǎn)危為安,并建立于穩(wěn)固根底之上。宋少帝乃劉裕長子。由于劉裕本人是武將,“輕狡無行,長期忙于戰(zhàn)爭和爭權(quán)奪利,根本不懂也無暇顧及諸子之教育;加以老年得子,溺愛多于管教,所以諸子德才,以封建正統(tǒng)觀念來衡量,多不合格69。宋少帝更為突出,史稱“多諸愆失。如“居喪無禮,好與左右狎,游戲無度;“興造千計,費用萬端,帑藏空竭,人力殫盡,刑罰苛虐,幽囚日增70。少帝的愆失又給了內(nèi)外反對力量以可乘之機。當時北魏取臨淄,圍東陽,陷虎牢,“河南非復(fù)國有71;而江南根本之地會稽郡又有富陽孫氏之叛亂72。假如原來根基穩(wěn)固,這種場面本來并不算很嚴重,或許不致釀成大變,無奈劉宋建國方數(shù)年,底子不厚,威信不著,在這時候
38、,碰上這種君主,便不能不使“朝野岌岌,憂及禍難73。作為顧命大臣徐羨之等人,恐怕還得擔憂統(tǒng)治集團內(nèi)部發(fā)生分裂,即對劉宋皇室并不心悅誠服之高級士族借機復(fù)辟晉室問題。?宋書傅亮傳?:“少帝失德,內(nèi)懷憂懼。憂懼什么呢?當時傅亮與少帝沒有直接沖突,身家性命并未遭受威脅,無由為之擔憂,他憂懼的無疑便是和自己的命運已經(jīng)緊緊拴在一起的劉宋王朝可能顛覆之危險。在這種情況下,為了挽救劉宋王朝,也為了保住個人權(quán)位,徐羨之等經(jīng)過一番籌劃,采取斷然措施把少帝廢掉,應(yīng)該說這不但未辜負劉裕委托,恰符合劉裕顧命之根本精神的。所以?南史宋少帝紀?論曰:少帝失德,“危亡不期而集,其至顛沛,非不幸也。但廢了少帝擁立誰呢?徐羨之等
39、的目光還是比擬遠大的。按次序本該劉裕第二子劉義真繼位。但史稱義真“輕動無德業(yè)。謝晦早就當劉裕之面評論他“德輕于才,非人主也。對此劉裕并未提出異議,可見大體是符合實際的。正因此故,劉裕臨死前對義真也有所安排:一是將他外調(diào)為南豫州刺史,以防爭奪帝位;二是對少帝及徐羨之等人交待,義真“假設(shè)遂不悛,必加放黜。此語出自少帝尚未被廢黜時徐羨之等奏廢義真疏。原奏說,此語乃劉?!坝H敕陛下,面詔臣等。至言苦厲,猶在紙翰74。看來不可能是捏造,因為當時少帝猶在位,徐羨之等人決不敢把少帝沒聽到的話強加于他。劉裕死后劉義真有沒有悔改呢?絲毫沒有。更嚴重的是他與謝靈運、顏延之、慧琳等人打得熾熱,“云得志之日,以靈運、延
40、之為宰相,慧琳為西豫州都督75。謝靈運乃謝玄之孫,第一流高門,原受從叔謝混“知愛,后又給劉毅當衛(wèi)軍從事中郎(僅次于長史、司馬),無疑屬于反對劉裕的權(quán)力集團。劉毅、謝混被殺,他雖未受到懲罰,但從此“朝廷唯以文義處之,不予重用。謝靈運大為不滿,“自謂才能宜參權(quán)要,既不見知,常懷憤憤。徐羨之、傅亮當權(quán)后,由于繼續(xù)執(zhí)行劉裕的策略,謝靈運權(quán)位沒有得到改善,于是他便進一步興風(fēng)作浪,“構(gòu)扇異同,非毀執(zhí)政,終于被出為永嘉太守,不得志,在郡一周,稱病去職76。對于這樣一個劉宋王朝的異己力量,劉義真說當皇帝后要以他為宰相,徐羨之等怎能容忍?何況還要侵奪他們個人權(quán)位?至于顏延之雖無謝靈運那么多問題,也出身瑯邪顏氏,
41、是高級士族77,因被疑心煽動義真與徐羨之等作對,出為遙遠的始安郡太守,劉義真要以他為宰相,徐羨之等當然也不能不反感,這里特別要提出的是:徐羨之等對謝靈運、顏延之的壓制,立即遭到高門的非議。謝靈運稱病辭永嘉太守,“從弟晦、曜、弘微等并與書止之,不聽。顏延之出為始安郡太守,謝晦謂延之曰:“昔荀勖忌阮咸,斥為始平郡,今卿又為始安,可謂二始。殷景仁也說:“所謂俗惡俊異,世疵文雅78。殷景仁出身陳郡殷氏,是著名高門,他的話明顯是在譏刺徐、傅。值得注意的是謝晦。他和徐、傅同受顧命,本該三位一體,互相支持,然而他關(guān)心謝靈運的進退,為顏延之鳴不平。他與謝曜、謝弘微給謝靈運的信,其內(nèi)容雖已不可詳知,以顏延之事推
42、之,估計少不了要對徐、傅措施加以譏刺。這些說明謝晦第一流高門之烙印是何等之深,雖然他已成為劉裕的顧命大臣,決心為劉宋王朝效忠,但一遇到詳細事情,便又會對一些持不同政治態(tài)度的高門表示同情,不自覺地站到了徐、傅的對立面。假如再聯(lián)絡(luò)前面講過的謝晦受到徐羨之等猜疑一事,便可看到徐、傅與謝之間存在著不小的矛盾。所有這一切,都迫使徐羨之、傅亮下決心,不但廢掉少帝,而且要設(shè)法不讓義真繼位。這不僅因為義真本人品德不夠格,而且還因為他假如上臺,加上謝晦等人之同情,謝運等人便有可能一步步爬上要位,掌握大權(quán),后果將不堪設(shè)想。怎么辦呢?徐羨之、傅亮大概抓住謝晦雖同情謝、顏,但當年又曾批評義真“非人主也,害怕義真繼位后
43、會報復(fù)的心理,拉他共同決策,在廢少帝前,利用少帝與義真的矛盾79,先廢義真為庶人,后廢少帝,并先后加以殺害。這樣,少帝廢了,義真當立的危險也消除了。大概以此為起點,徐、傅、謝三人的命運也就緊緊地拴在一起。后來宋文帝殺徐、傅,討謝晦,晦上表辯白,對徐、傅推崇備至,一字未涉及彼此過去的矛盾以推卸責(zé)任,根本原因恐怕就在這里??傊?,徐羨之等人在當時形勢下,為了挽救劉宋王朝,廢少帝、廢義真,應(yīng)該說是無可厚非的。假如聽任少帝胡作非為,或讓義真繼位,劉宋王朝或許早已覆亡,即便晉室沒能復(fù)辟,也會出現(xiàn)宋末后廢帝、齊末東昏侯的暴政導(dǎo)致蕭道成、蕭衍篡代那樣的場面。謝晦曾就此事辯白說:“廢昏立明,事非由己。80要說未
44、考慮個人權(quán)位,那是瞎說,但重要著眼點是新王朝的長治久安,卻是不錯的。這從新君的選擇上也可得到證明。少帝廢后,徐羨之等最后選中、擁立了劉裕諸子中年齡較大,比擬符合君主條件的劉義隆繼位,是為宋文帝。?宋書文帝紀?史臣曰:“太祖幼年特秀,顧無保傅之嚴,而天授和敏之姿,自稟君人之德。又傅亮亦贊文帝是“晉文景以上人81?!疤焓谠圃飘斎皇枪碓?,但聯(lián)絡(luò)后來的“元嘉之治看,文帝比擬有才干卻可以肯定。當時徐羨之等假如單純從個人權(quán)位著想,不是不可以選立一個劉裕幼子,自掌大權(quán)(時劉義恭、義宣均十二歲,義季更小,見?宋書?本傳)。正如謝晦所說,“假設(shè)臣等志欲專權(quán),不顧國典,便當協(xié)翼幼主,孤背天日,豈復(fù)虛館七旬,仰望鸞
45、旗者哉82。應(yīng)該說,這個辯白是有說服力的。當然,話又說回來,徐羨之等選立宋文帝也有其不得已之處。第一,宋文帝是劉裕第三子,按次序當立,越過他,必得提出充分理由。第二,更重要的是,廢少帝前,為求第一流高門的支持,徐羨之等拉攏了王弘(見下),而王弘之弟王曇首便是宋文帝鎮(zhèn)守江陵的主要輔佐鎮(zhèn)西長史,假如越過宋文帝不立,也無法向王弘兄弟交待。甚至可以這樣推測,徐羨之等在拉攏王弘,廢少帝、廢義真之時,便已決心擁立宋文帝了。不過,無論動機如何,徐羨之等“廢昏立明,確未辜負劉裕顧托,劉宋王朝存在了六十年,和他們這一果斷措施是分不開的。轉(zhuǎn)貼于論文聯(lián)盟.ll.三然而徐羨之等把有統(tǒng)治才干的宋文帝推上皇帝寶座,使這一
46、為高門所輕視的劉氏家族轉(zhuǎn)危為安之后,歷史使命也就完成了。因為以他們(主要徐、傅)的出身經(jīng)歷來掌握大權(quán),高門很不服氣。瑯邪王華所說徐羨之是“中才寒士,傅亮是“布衣諸生,就反映對他倆門第、官歷的輕視。?南史王秀之傳?:祖瑯邪王敬弘,“性貞正,徐羨之、傅亮當朝,不與來往。亦是一證。又?宋書蔡廓傳?:征為吏部尚書,曰:“選事假設(shè)悉以見付,不管,不然,不能拜也。錄尚書事徐羨之說:“黃門郎以下,悉以委蔡,自此以上,故宜共參同異。廓曰:“我不能為徐干木羨之小字,此處有輕蔑意署紙尾也,遂不拜。眾所周知,魏晉以來錄尚書事權(quán)極重,“職無不總83。官吏任免是極重要的一項,豈能由吏部尚書獨攬而不過問?怪不得有人不以蔡
47、廓為然,批評他“固辭銓衡,恥為志屈,“不知癬錄同體,義無偏斷84。蔡廓曾與謝混等一起不登劉穆之之門(見上),劉裕對他有戒心85,如今又給劉穆之的后任徐羨之出難題,只從不懂制度上怪他,遠非要害所在。廓“博涉群書,言行以禮。朝廷儀典,(傅亮)每諮廓然后施行86。“選錄同體之制他怎會不懂?很明顯,就象當年不登劉穆之之門一樣,蔡廓不過是有意夸耀自己門第高貴,表示對徐羨之的輕蔑和不合作而已。?宋書王惠傳?:出身瑯邪王氏,蔡廓不肯拜吏部尚書,“乃以惠代焉。惠被召即拜,未嘗接客,人有與書求官者,得輒聚置閣上,及去職,印封如初時。談?wù)咭岳话?,惠之即拜,雖事異而意同也。一個正面回絕,一個消極怠工,其不合作的
48、態(tài)度那么同。當然,從劉裕掌權(quán)以來,士族高門由于無能與軟弱,雖不甘心,也不得不俯首聽命。如無其他變故,他們也只得聽任徐羨之等把大權(quán)繼續(xù)執(zhí)掌下去。然而當中出了少帝“失德問題。本來他們袖手旁觀。假如因此出身卑微的劉氏家族倒臺,他們只會快樂,在另一新王朝中定不會失去富貴。他們根本無意于用廢黜少帝去挽救劉宋王朝。這一冒極大風(fēng)險之事,他們既不愿意干,也沒膽量干87。但當徐羨之等干了,文帝上臺后,他們卻感到趕走徐羨之等人的時機到了。因為徐羨之等不但廢除少帝、義真,而且殺了二人,這種“弒君行徑是攻擊徐羨之等最冠冕堂皇的口實。他們到達了目的。宋文帝正是在這些高門的蠱惑下終于殺掉了徐羨之等人。徐羨之等既廢黜了少帝
49、、義真,為什么還要加以殺害?大概有兩個原因。第一,害怕夜長夢多,有人會復(fù)辟少帝或擁立義真88。第二,更重要的還是為了討好宋文帝。因為在他們看來,留這二人給文帝登基后親自處理,將使他處于困境:不殺吧,會影響他皇位之穩(wěn)定,殺吧,以弟殺兄,有干禮教名分。所以不如由自己事先殺掉,除去文帝心玻用謝晦的話就叫“不以賊遺君父89。?南史傅亮傳?:少帝廢,傅亮去江陵迎文帝,“及至都,徐羨之問帝可方誰?亮曰:晉文景以上人。羨之曰:必能明我赤心。這里“明我赤心大概涵義有二:一是廢少帝、義真之動機在于挽救劉宋王朝;二是殺掉二人乃為了給你新皇帝除去禍患。當然,徐羨之等在迎立文帝前后為了保住權(quán)位也作了另一手準備:第一,
50、在宋文帝到京前任命謝晦為荊州刺史、都督,“欲令居外為援,精兵舊將,悉以配之。同時檀道濟仍鎮(zhèn)廣陵,與晦“各有強兵以制持朝廷;羨之、亮于中秉權(quán),可得持久90。第二,文帝入京后,徐羨之要以宋文帝鎮(zhèn)江陵時之主要心腹武將到彥之為雍州刺史,把他調(diào)開,“上不許,征為中領(lǐng)軍,委以戎政91。中領(lǐng)軍統(tǒng)率皇帝的警衛(wèi)部隊。所以這一事件實際上是徐羨之等企圖限制文帝力量,和文帝反限制的一場斗爭。第三,文帝即位后,按儒家經(jīng)典,因劉裕喪事三年未滿,大權(quán)仍交宰相徐羨之等掌握,實際上是為了穩(wěn)住他們92。徐、傅也采取積極態(tài)度,元嘉二年,上表歸政,“表三上,帝乃許之。這是他倆企圖表示自己并無野心,以求文帝寬恕,保住權(quán)位性命的一種手段
51、。然而所有這一切都無濟于事了。第一流高門找到了趕走門第不高的徐羨之、傅亮,重新奪回劉裕平桓玄以來自己所喪失之大權(quán)的大好時機,是絕不會放棄的。?宋書王華傳?:與另一南土高門會稽孔寧子,原為宋文帝鎮(zhèn)江陵時屬官,“并有富貴之愿,自羨之等秉權(quán),日夜構(gòu)之于太祖。寧子嘗東歸,至金昌亭,曰:此弒君亭因徐羨之派人殺少帝于此,不可泊也。華每閑居諷詠,常誦王粲?登樓賦?曰:冀王道之一平,假高衢而騁力。出入逢羨之等,每切齒憤咤,嘆曰:當見太平時不?反映二人不遺余力地在造言論,陷害徐羨之等人。由于此故,卷末史臣曰:“元嘉初,誅滅宰相,蓋王華、孔寧子力也。但假如深化一分析,就會發(fā)現(xiàn),王、孔二人出力固然不小,然絕非主要人
52、物。真正出謀劃策,起主要作用的是王弘、王首兄弟,特別是王弘。前面講過,劉裕對王弘并不信任,臨危也不以他為顧命大臣,但瑯邪王氏各支的潛權(quán)力和影響比擬大,當時已在官的有王弘、曇首、華、琨、惠、球、敬弘、淮之等,見?南史?各傳。所以徐羨之等欲行廢黜少帝這一大事時,便對王氏作了一個妥協(xié),召弘入京時弘仍為江州刺史,“以廢立之謀告之93。加上檀道濟,至少形式上由五人一起發(fā)動這次政變。當時王弘似乎并無任何異議,所以外人也以為“五人同功并位94。這正是東晉以來第一流高門處理非常事變的一個特點。參與廢立當然要冒極大風(fēng)險,但少帝無能而徐羨之等掌握實權(quán),成功的可能性大,這一份功績何必推掉。何況假如回絕或許立即會遭迫
53、害。退一步講,萬一政變失敗,主要風(fēng)險也在徐羨之等人身上,自己只是附和者,罪責(zé)較輕;甚至還可用被脅迫參與為借口完全推卸責(zé)任。正因為王弘打著這一套如意算盤,所以后來當宋文帝的左右王曇首、王華陷害徐羨之等人時,他從其高門的本能出發(fā),立即看風(fēng)使舵,大概通過弟王曇首不但向文帝洗刷自己,而且可能還揭露了徐羨之等廢立內(nèi)幕,也許還包括原來五人商定如何對付文帝的策略如以謝晦鎮(zhèn)江陵,調(diào)開到彥之等。由于史料闕如,以上所說當然只是一個推測,但絕非主觀想象,是有以下蛛絲馬跡為根據(jù)的:第一,?通鑒?卷一二元嘉二年條:文帝即位,徐羨之進位司徒,王弘進位司空,“弘自以始不預(yù)定策,不受司空,表讓彌年,乃許之。所謂不預(yù)定策,外表
54、指不預(yù)迎立文帝之策,實際暗示不預(yù)殺少帝、義真之謀。王弘大概看到形勢不妙,所以采用這一極其巧妙的推托罪責(zé)之法。后來謝晦在上文帝表辯白中攻擊王弘說:“弘于永初之始,實荷不世之恩,元嘉之讓,自謂任遇浮淺,進誣先皇委誠之寄,退長嫌隙異同之端95。所謂元嘉之讓,即指此“退長嫌隙異同之端,倒確是事實。王弘正是在“任遇浮淺的借口下,巧妙地把廢少帝、義真之責(zé)全盤推給徐羨之等人。這是王弘與徐羨之等分裂,進而落井下石的第一步。第二,?南史檀道濟傳?:“素與王弘善,時(弘)被遇方深,道濟彌相結(jié)附,每構(gòu)羨之等,弘亦雅仗之。據(jù)上下文時間就在王弘讓司空的這一年??梢姴坏鹾氡救寺渚率疫B檀道濟也被他拉過去提供材料。
55、檀是掌握軍權(quán)的,檀被拉走,徐羨之等人的命運便已決定。只不過王、檀勾結(jié)很隱秘,外人不知道,所以后來少帝、義真一案公開,徐、傅被殺,一方面王華等人還堅持要殺檀道濟;另一面謝晦在江陵上表,也以為他“不容獨存96。殊不知檀道濟為保住權(quán)位,早已把他們出賣了。第三,?宋書王曇首傳?:徐、傅、謝被殺后,“上欲封曇首等,因拊御床曰:此坐非卿兄弟,無復(fù)今日。曇首推辭,事乃罷。所謂“卿兄弟,當指王弘、王首和王華。有三個根據(jù)。首先,?宋書王弘傳?:元嘉九年死,文帝獎?wù)D“三逆(徐、傅、謝)之功,下詔首先增封王弘,其次追封王華、王曇首為開國縣侯。上次沒有生封,這次實行增封、追封,兩件事是照應(yīng)的,可見上次應(yīng)包括王弘。其次
56、,?王弘傳?又稱,文帝將誅徐羨之等,“弘既非首謀,弟曇首又為上所親委,事將發(fā),密使報弘。依此文,事先王弘對殺徐羨之等并不知情,更未出謀劃策。然同傳下文又稱“羨之等誅,征弘為侍中、司徒、揚州刺史、錄尚書,給班劍三十人。這就很奇怪了。按理,由于曇首之故,又非首謀,王弘頂多不受懲罰,為何反而加官、班劍呢?而且如前所述,王弘元嘉二年自以“不預(yù)定策,堅拒司空之授,那么這次假如也不預(yù)定策,照說對加官、班劍也不應(yīng)承受,為什么卻慨然拜領(lǐng),毫不推辭呢?證以同傳元嘉九年詔稱殺徐羨之等人時,王弘、華、曇首“抱義懷忠,乃情同至,籌謀廟堂,竭盡智力,經(jīng)綸夷險,簡自朕心,王弘肯定不是毫不知情,而是大大出了力,所以論功行賞
57、時才會有當之無愧之氣概。再次,王曇首與王華親屬關(guān)系較遠同曾祖,如無王弘在內(nèi),似不得泛稱“卿兄弟;謝晦上表“王弘兄弟與王華并舉,即其一證。第四,?宋書謝晦傳?:為廢殺少帝、義真辯白的上文帝三表,是在徐、傅已死,從江陵起兵時先后發(fā)出的。當時謝晦對京師殺徐、傅的詳細情況并不清楚,但在此三表中擔憂檀道濟“不容獨免,卻肯定這一事件是“王弘兄弟、王華等“奸回潛遘,甚至說,“奸臣王弘等竊弄威權(quán),興造禍亂,每表王弘均列在前面。由此可見,檀道濟之背叛他雖不知,而王弘之出賣早已不是機密,所以一見徐、傅被殺,便毫不遲疑斷定王弘是主謀??傊?,在元嘉初年殺害徐羨之等人的重大事件中,王弘不是不知情,而是大大知情,很可能就
58、是整個陰謀的幕后籌劃者,所以事成加官、班劍、增封,超過別人,只不過有的事干得很隱秘如拉檀道濟這關(guān)鍵的一招等,歷史上沒留下材料,詳情已不得而知。徐羨之等顧命大臣的被消滅,是一個歷史的悲劇。在一個高級士族日益腐朽無能而根底又非常深沉的社會里,由于腐朽無能,所以劉裕等人有可能從他們手中奪取大權(quán),并建立起他們不很情愿事奉的劉宋王朝;然而又由于他們根底非常深沉,劉裕從一開場便不得不和他們作某些妥協(xié);當徐羨之等人遇到難題時,為了挽救新王朝,也不得不拉攏他們,減少廢殺少帝、義真的阻力。徐羨之等人本來以為此事王弘?yún)⑴c,不容反悔;宋文帝因此得了好處,坐上皇帝寶座;而宋文帝的主要輔佐王曇首、王華又是王弘之弟或從弟
59、,投鼠忌器,舊賬總不至于再算了。誰知這時的高級士族代表人物,治國經(jīng)邦無術(shù),爭權(quán)奪利的陰謀詭計卻很有一套。王弘翻手為云,覆手為雨,恰恰利用了王曇首對文帝頗有影響的地位,先來一個“不預(yù)定策,洗刷自己;接著耍了一手釜底抽薪,把徐、傅的軍事支柱檀道濟暗中拉走,并且從檀那里進一步獲取大量用以陷害徐羨之等人的材料,促使宋文帝下決心。而且很可能起用檀道濟以制謝晦見下,也是王弘、王曇首的獻策。這真可謂“籌謀廟堂,竭盡智力。于是徐、傅、謝“三逆之首級也就不得不獻于闕下,而原來參與廢殺少帝、義真政變的王弘也就成了懲罰這一政變罪魁禍首的第一功臣。從此,“王弘輔政,而王華、王曇首任事居中97。通過種種歷史的機緣,第一
60、流高門又從低級士族劉裕安排的顧命大臣手中,把失去的大權(quán)奪回來了。“百足之蟲,死而不僵這句諺語,它的某些真理性由此再一次得到證實,何況晉末宋初的高級士族根本還沒有死,只不過軀體變得越來越衰弱而已!但是徐羨之等顧命大臣從某種意義上說,并沒有失敗。因為通過宋初一系列斗爭,給劉宋王朝帶來覆滅危機的少帝被廢黜,比擬有才干的文帝登上了皇帝寶座;而且在搞掉徐羨之等人的過程中,以王弘為首的高級士族由于本身軟弱無力,不掌握軍權(quán),為了爭取成功,不得不以忠于劉氏君主,痛恨“弒主罪行的姿態(tài)出現(xiàn),并大造言論如前述王華、孔寧子之所為,進一步推崇文帝,倚靠文帝手中的軍隊原為到彥之,后又加上檀道濟來壓倒對方。而所有這一切,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保時捷卡宴購買合同范本
- 專家顧問聘用合同范本
- 毛紡織行業(yè)分析報告
- 制定合同范本目
- 中介商鋪合同范例
- 公墓物業(yè)維修合同范本
- 眾籌餐廳合同范本
- 個人獨資加油站合同范本
- 農(nóng)村電廠維修合同范例
- 個人建設(shè)用地合同范例
- 骨科的疼痛管理
- 前列腺癌診斷治療指南
- 中國銀行招聘筆試真題「英語」
- 江蘇省2023年對口單招英語試卷及答案
- GB/T 35506-2017三氟乙酸乙酯(ETFA)
- GB/T 25784-20102,4,6-三硝基苯酚(苦味酸)
- 特種設(shè)備安全監(jiān)察指令書填寫規(guī)范(特種設(shè)備安全法)參考范本
- 硬筆書法全冊教案共20課時
- 《長方形的面積》-完整版課件
- 五年級上冊英語Module6Unit1Youcanplaybasketballwell外研社課件
- 工業(yè)企業(yè)現(xiàn)場監(jiān)測工況核查表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