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中考物理專題表格歸納題及答案_第1頁
上海市中考物理專題表格歸納題及答案_第2頁
上海市中考物理專題表格歸納題及答案_第3頁
上海市中考物理專題表格歸納題及答案_第4頁
上海市中考物理專題表格歸納題及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培優(yōu):上海市中考物理表格歸納專題1.(2021 寶山) 探究物質的吸熱能力,通常有兩種方案:方案一:取相同質量的不同種物質,吸收相等的熱量,比較溫度的變化。方案二:取相同質量的不同種物質,升高相同的溫度,比較吸收的熱量。利用如圖 10 所示裝置,小明和小紅分別探究甲、乙、丙、丁四種液體的吸熱能力,記錄的 實驗數(shù)據(jù)如表一、表二。 為了便于開展實驗探究,在使用相同熱源時,將方案中的“吸收的熱量”進行了轉換,通過測量 (6)可知吸收熱量的多少。 分析表一中數(shù)據(jù),可知小明同學采用 (7) 比較甲、乙兩種液體的吸熱能力(選填 “方案一”或“方案二”)。 分析表二中數(shù)據(jù),可知丙、丁兩種液體的吸熱能力: (

2、8) 。 若甲、乙、丙、丁四種液體均可作為發(fā)動機的冷卻劑,則選用液體 (9)作為冷卻劑效果最佳(選填“甲”、“乙”、“丙”或“丁”)?!敬鸢浮?(6)加熱時間 (7)方案二 (8)不同(丙的吸熱能力比丁強) (9)甲(2021 虹口)小明學習凸透鏡的相關知識后,知道了遠視眼鏡鏡片是凸透鏡。他發(fā)現(xiàn)左右 兩個鏡片的度數(shù)不同,那么遠視眼鏡鏡片的度數(shù)與其焦距存在怎樣的關系呢?小明通過 實驗研究同一物體經(jīng)度數(shù)不同的鏡片所成的實像,實驗現(xiàn)象及數(shù)據(jù)記錄在下表中。鏡片度數(shù)序號1物距(厘米)60像距(厘米)120成像大小放大250 度 234200 度 56100 度 780100801001508067133

3、10075等大縮小放大等大縮小等大1分析比較實驗序號 2 與 4 或 3 與 5 的數(shù)據(jù)及相關條件,可得出: 。 小明利用所學的知識分析實驗序號 2、5 的數(shù)據(jù),得出 250 度鏡片的焦距是厘米、200 度鏡片的焦距是 為 。厘米,據(jù)此他得到鏡片度數(shù)和焦距的數(shù)量關系請將表格中的數(shù)據(jù)填寫完整?!敬鸢浮课锞嘞嗤?,鏡片度數(shù)越小,像距越大,像越大 40;50;鏡片度數(shù)與焦距的乘積是一個定值 200;200(2021 嘉定)為了研究圓柱體浸入水的過程中水對容器底部的壓強情況,某小組同學選用 高度 H、底面積 S 均不同的圓柱體 A 和 B 先后放入同一柱形容器中進行實驗,如圖 13 所示。 他們設法使圓

4、柱體逐步浸入水中,測量并記錄其下表面到水面的距離 h 及水對容器底部的壓 強 p,將實驗數(shù)據(jù)記錄在下表中(實驗中容器內水均未溢出)。圓柱體 AH 為 0.4 米S 為 0.03 米實驗序號1234h(米)00.100.200.30p(帕)7000715073007450圓柱體 BH 為 0.3 米 S 為 0.05 米 2實驗序號891011h(米)00.060.120.18p(帕)700071507300745025670.400.500.607600760076001213140.240.300.40760077507750分析比較實驗序號 (1)數(shù)據(jù)中 p 和 h 的關系及相關條件,可得

5、出的初步結論是:同一圓柱體浸入水的過程中,當 hH 時, (2) 。 分析比較實驗序號 5、6、7 或 13、14 數(shù)據(jù)中 p 和 h 的關系及相關條件,可得出的初步結論是:同一圓柱體浸入水的過程中, (3) 。小組同學進一步分析比較實驗序號 2 與 9、3 與 10、4 與 11 的數(shù)據(jù)及相關條件,得出 不同圓柱體浸入水的過程中,當 (4) ,水對容器底部的壓強相同。 【答案】(1)1、2、3、4 或 8、9、10、11、12;(2)圓柱體下表面到水面的距離 h 變大,水對容器底部的壓強 p 變大;(3)當 hH 時,水對容器底部的壓強 p 不隨圓柱體下表面到水面的距離 h 的變化而變化;

6、(4)當 hH 時,圓柱體的底面積 S 和圓柱體下表面到水面的距離 h 的乘積相同。2(2021 長寧)為了探究漂浮在液面上的物塊露出液面的體積 V 與物塊體積 V 、液體密度露 物 的關系,某小組同學選取液質量 m 相同的不同物塊進行實驗,相關數(shù)據(jù)記錄在表一、表二中。物表一:酒精液(克/厘米3)實驗序號V物(厘米3)V(厘米露3)1216020010500.834400500250350表二:水液 (克/厘米3)實驗序號V物(厘米3)V露(厘米3)5616020040801.078400500280(4)分析比較實驗序號 1、2、3 與 4(或 5、6 與 7)中 V 和 V 的變化關系及相

7、關條件,可得露 物出的初步結論是:漂浮在液面上的物塊,當 (1)時, (2) 。分析比較實驗序號 (3)中的數(shù)據(jù)及相關條件,可得出漂浮在液面上的物塊露出液體的體積 V 與液體密度 的關系。露 液實驗序號 8 中的數(shù)據(jù)應為 (4) 。若用鹽水進行實驗,表三中實驗序號 9 中的數(shù)據(jù)應為 (5) 。表三:鹽水液實驗V物V露(克/厘米3)序號 (厘米3) (厘米3)1.2 9(5)200【答案】(1) 相同、m 相同; (2)V 越大,V 越大;液 物 物 露(3)1 與 5 或 2 與 6 或 3 與 7; (4)380; (5)300。3像 (2021 徐匯)小徐通過實驗“探究凸透鏡成實像的規(guī)律”

8、,他選取焦距為 10 厘米的凸透鏡, 一個高度 H 為 3.00 厘米的發(fā)光體、光屏和光具座等進行實驗。正確安裝和調節(jié)實驗器材 進行實驗,將測得的物距 u、像距 v、像高 h 記錄在下表中,為了進一步研究凸透鏡成像實像時,像高 h 與物距 u、像距 v 之間的關系,還進行了適當?shù)倪\算,將相關數(shù)據(jù)記錄像在下表最后一例。實驗序號123456物距 u (厘米)60.050.030.018.016.014.0像距 v(厘米)12.012.515.022.526.735.0像高 h (厘米)0.600.751.503.375.00(3)像距和物距比值k(k=v/u)0.200.250.501.251.6

9、72.50 根據(jù)實驗序號 15 的數(shù)據(jù),分析比較像距 v、像高 h 隨物距 u 的變化情況,可得出的像初步結論是:同一凸透鏡成實像時,同一發(fā)光體, (1) 。 根據(jù)實驗序號 15 的數(shù)據(jù),分析比較像高 h 與像距和物距比值 k 的變化情況,可得出像的初步結論是:同一凸透鏡成實像時,同一發(fā)光體 (2) 。 請根據(jù)表中信息判斷實驗序號 6 中:像高 h 為 (3)像厘米。小徐在完成上述實驗后,認為還可以通過更換或增加實驗器材進行拓展探究。示例:可以用黑色紙片遮擋部分凸透鏡,探究遮擋物的形狀及大小對凸透鏡成像的影響。 請仿照示例寫出其他拓展探究方案(一個方案即可)。 (4)【答案】 (1)像距 v

10、和像高 h 均隨物距 u 減小而增大像(2)像高 h 與像距和物距比值 k 成正比像(3) 7.50(4)在凸透鏡前加一凹透鏡,探究近視眼的原因及矯正更換不同焦距的凸透鏡,探究不同焦距的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合理即可)(2021 青浦)某學習小組做“探究凸透鏡成實像的規(guī)律”實驗,他們在光具座上固定焦距 為 f 的凸透鏡,取高度 h 為 8 厘米的物體進行實驗。調節(jié)好實驗裝置后,他們分別取不同的物距 u、并移動光屏找像,每次都使光屏上的像最清晰,將相應的像距 v、成像情況記錄在 表中。4P K P K 實驗序號123物距 u(厘米)32.025.022.0像距 v(厘米)14.416.718.3像高

11、h (厘米)3.65.36.7實驗序號456物距 u(厘米)19.015.012.0像距 v(厘米)21.130.060.0像高 h (厘米)8.916.040.0分析比較實驗序號 16 數(shù)據(jù)中物距 u、像距 v 及成像的變化情況,可得出的初步結論是: 凸透鏡成實像時, 。分析比較實驗序號 1、2 或 3 數(shù)據(jù)中物距 u 與像距 v 的大小關系及成像情況,可得出的初步結論是:凸透鏡成實像、且時,所成的像是縮小的。通過進一步分析比較表中物距與像距之和及成像情況,他們提出了一個猜想:“當物距與 像距之和最小時,可能會成等大的實像”。(a)這么猜想的依據(jù)是:【答案】(1)物距變小,像距變大,像變大;

12、(2)物距大于像距;(3)13 和 46 數(shù)據(jù)中,當物距和像距之和變小時,像的大小越接近物體大?。?)1922 厘米。(2021 閔行) 某物理興趣小組研究物塊從斜面由靜止下滑至底端過程中勢能變化量 E 與 動能變化量 E 的大小關系。他們選取了傾角、長度相同但材料不同的斜面進行實驗,已 知玻璃表面最光滑,木板表面其次,石板表面較為粗糙。他們將物塊放在斜面 A 位置由靜 止下滑,如圖 14 所示,用傳感器測出物塊在 A、B、C、D、E 五個位置時的勢能 E 、動能 E 大小,并將數(shù)據(jù)記錄在表格中。物塊位置勢能E /焦P動能 E /焦 K(玻璃表面)動能 E /焦 K(木板表面)動能 E /焦

13、K(石板表面)AABCDE1.000.750.500.250.000.000.170.340.510.680.000.150.300.450.60(3)0.120.240.360.48BCD圖 14E請?zhí)顚懕砀裰锌杖钡臄?shù)據(jù) (3) ;請分析物塊的勢能、動能的大小變化情況 (4) 。5P KP 分析表中數(shù)據(jù)及相關條件,物塊從同一斜面由靜止下滑至底端過程中 E 與 E 的大 小關系是 (5) ;請在相關結論的基礎上對 E 與 E 的大小關系進行合理推理:(6) ?!敬鸢浮浚?)0.00;(4)當物塊從同一斜面由靜止下滑至底端過程中,物塊的勢能變小,動能變大; (5)E E ;P K(6)物塊從同一

14、光滑斜面由靜止下滑至底端過程中,E =E 。P K(2021 金山) 某小組同學在“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guī)律”實驗中,選取焦距為 10 厘米的凸 透鏡、高為 3 厘米的發(fā)光體、光屏和光具座進行實驗。將測得的物距 u、像距 v 以及所成 像的像高 L 分別記錄在表一中。在得到凸透鏡成實像的初步規(guī)律后,為了進一步研究,像他們進行行適量的運算,將結果記錄在表一的后兩列中。表一:f= 10 厘米,h = 3 厘米物根據(jù)實驗序號 13 的數(shù)據(jù),分析比較 u 與 v 的大小關系及成像情況,可得出的初步結 論是:當同一凸透鏡成實像時,_(1)_,成縮小的像。根據(jù)實驗序號 48 的數(shù)據(jù),分析比較物距變化量 u 與像距變化量 v 的大小關系及 成像情況:(a)可得出的初步結論是:同一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