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歷史人教七年級上冊 政權分立與民族融合19孝文帝改革_第1頁
初中歷史人教七年級上冊 政權分立與民族融合19孝文帝改革_第2頁
初中歷史人教七年級上冊 政權分立與民族融合19孝文帝改革_第3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19課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課標要求】通過北魏孝文帝改革,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對中華民族發(fā)展的意義?!窘虒W目標】1.了解淝水之戰(zhàn)和北方地區(qū)民族交融的基本史實,概述北魏孝文帝促進民族交融的措施。2.通過學生閱讀理解教材,概括歸納孝文帝的主要改革措施,初步培養(yǎng)學生分析歸納概括歷史問題的能力。3.通過對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內容和影響的分析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到凡是符合歷史發(fā)展趨勢和人民愿望的改革必能起到推動社會經濟發(fā)展的作用。認識到中華民族的歷史是由各民族共同締造的,初步樹立維護民族團結的民族觀?!窘虒W重難點】重點:北魏孝文帝改革難點:理解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對中華民族發(fā)展的意義【教學手段

2、】多媒體教學【教學方法】啟發(fā)式教學 討論法 問題探究【教學過程】導入新課:“風聲鶴唳”“草木皆兵”“投鞭斷流”“東山再起”這些成語,其典故都與淝水之戰(zhàn)有關。在這一戰(zhàn)役中,號稱百萬大軍的前秦軍隊是如何被東晉8萬守軍打敗的呢?十六國北朝時期,北方各族之間既有斗爭又有交融。這些看似矛盾的現(xiàn)象,是否蘊含著某些必然性?讓我們一起通過本課的學習來探討這些問題吧!一.淝水之戰(zhàn)回顧舊知:西晉滅亡后,北方處于一種什么樣的情況?北方地區(qū)陷入嚴重的戰(zhàn)亂,北方各族先后建立了許多政權,總稱為“十六國”。前秦是如何統(tǒng)一黃河流域的?氐族人建立了前秦政權,4世紀后期,皇帝苻堅重用漢人王猛為相,勵精圖治,銳意改革,前秦迅速強大

3、起來,消滅了其他割據(jù)政權,統(tǒng)一了黃河流域。強大后的前秦與東晉形成了南北對峙的局面。過渡:前秦勢力的壯大和北方地區(qū)的統(tǒng)一,使苻堅增長了驕傲自滿的情緒。他不聽王猛臨死時囑咐他不要伐晉之言,于382年召集大臣廷議伐晉之事,不顧群臣反對開始大舉伐晉,并與晉軍在淝水展開了一場戰(zhàn)爭,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戰(zhàn)。請同學們看課本86,簡述出淝水之戰(zhàn)的概況(背景,時間,交戰(zhàn)雙方,特點,結果,影響)。背景:前秦(苻堅)意圖統(tǒng)一中國。時間:383年;交戰(zhàn)雙方:前秦東晉。特點:以少勝多結果:東晉以少勝多,大敗前秦。影響:淝水之戰(zhàn)后,前秦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戰(zhàn)的狀態(tài)。問題探究:淝水之戰(zhàn)以前秦的失敗而告終,請大

4、家思考:苻堅擁兵80多萬,卻不能統(tǒng)一江南,這究竟是為什么?從前秦方面看:苻堅驕傲自大,前秦軍隊的民族成分復雜,當時民族交融的程度不深,其他民族不滿于建立前秦的氐族的統(tǒng)治,希望秦軍失敗,以擺脫氐族貴族的控制,秦軍中的漢人更是希望東晉的漢族軍隊能夠打勝仗,秦軍不得人心,軍隊戰(zhàn)斗力不強。此外,前秦軍隊指揮不當,戰(zhàn)線過長也是失敗的原因。從東晉方面看:廣大將士在保衛(wèi)江南、恢復中原思想的激勵下,士氣高昂,將領足智多謀,指揮得當,也是能夠取勝的重要條件。問題探究:歷史上以少勝多的戰(zhàn)役還有哪些?巨鹿之戰(zhàn)、官渡之戰(zhàn)、赤壁之戰(zhàn)。淝水之戰(zhàn)后,前秦的統(tǒng)治瓦解,北方重新陷入割據(jù)混戰(zhàn)的狀態(tài)。北方的這種分裂和混戰(zhàn)的狀態(tài)又持

5、續(xù)了多久?最后結束北方混亂局面的是哪一政權呢?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1)4世紀后期,鮮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439年,北魏統(tǒng)一了北方,結束了十六國以來分裂割據(jù)的局面。(2)北方內遷的各族在生產、生活和習俗上,與漢族已無明顯的區(qū)別。而鮮卑拓跋部因內遷較晚,仍保持鮮卑族的習俗,要治理好廣大的北方地區(qū)不免困難重重。(3)孝文帝即位后,立志用文治移風易俗。2.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1)494年,遷都洛陽北魏政權建立后,定都在平城,后來孝文帝把都城遷到了洛陽。設問:“為什么要遷都?”史料研讀:悲平城詩說:“悲平城,驅馬入云中,陰山?;扪?,荒松無罷風?!绷餍械母柚{也這樣唱道:“紇于山頭(今山西大同市)凍死

6、雀,何不飛去生處樂!”平城位于今山西大同東北,地處偏北,地形多山,氣候干旱,氣溫偏低,不利于農作物的生長,所以出產的糧食不能滿足都城眾多人口的需要,不適合作為規(guī)模較大的王朝的都城。(從地理環(huán)境看)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對中原廣大地區(qū)的統(tǒng)治。(從鞏固政權的角度看)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鮮卑政權學習和接受漢族先進的文化(封建文化)。(從民族交融的角度看)(2)推行漢化政策:史料研讀:材料一(孝文帝)詔不得以北俗之語言于朝廷,若有違者,免所居官。魏書材料二表格:鮮卑族姓氏改為漢姓。鮮卑族漢姓鮮卑族漢姓拓跋元賀蘭賀丘穆陵穆獨孤劉步六孤陸賀樓樓材料三公元494年,有一位皇帝在洛陽街頭看見一位鮮卑族的婦女

7、仍穿著“夾領小袖”的鮮卑服裝,很生氣,責備洛陽城的任城王,說他行令不力,督察不嚴?;实圻€讓史官把這件事記載下來。材料四:孝文帝選擇中原大姓(漢族貴族)女子作為后宮妃子,并分別為五個皇弟聘中原大姓女子為王妃,很多鮮卑公主也嫁給漢族高門。根據(jù)材料結合課文知識,概括孝文帝改革的漢化政策措施。語言:朝廷中必須使用漢語,禁用鮮卑語。姓氏:把鮮卑姓氏改為漢姓。服飾:以漢服代替鮮卑服?;橐觯汗膭铛r卑貴族與漢人貴族聯(lián)姻。簡單記憶:用漢語、穿漢服,改漢姓、結漢親。想一想,孝文帝的漢化改革有什么影響?促進了民族交融,也增強了北魏的實力。問題探究:如何評價孝文帝?評價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應該看其是否順應了歷史發(fā)展的

8、潮流,是否有利于社會的進步。孝文帝的改革加速了北方少數(shù)民族封建化的進程,促進了北方民族交融,為隋唐時期結束長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國家統(tǒng)一奠定了基礎。鮮卑族匯入了更先進的以漢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這個整體中,有利于社會的進步,所以孝文帝是我國歷史上杰出的少數(shù)民族政治家、改革家。過渡: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對以前的民族交融成果的總結,同時又促進了這一交融進程的迅速發(fā)展。三北方地區(qū)的民族交融1.對“民族交融”的理解民族交融是指各民族間共同生活、彼此學習、共同發(fā)展、逐漸交融的過程,包括經濟生活、文化語言、風俗習慣等互相影響,趨向一致。它是中國古代歷史上一種進步的歷史現(xiàn)象。2.學生閱讀88,簡述魏晉以來北方地區(qū)

9、的民族交融的具體表現(xiàn)?(從生產生活方式,政治制度,文化交流、民族心理,民族關系等)生產生活:魏晉以來,內遷的各族人民已經開始過著定居生活,將原來從事畜牧業(yè)生產的習慣轉變?yōu)閺氖罗r業(yè)生產。而漢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學習畜牧經驗,又學習和接受他們的食物、服裝、用具等。這些變化都融入到漢族的生活中。政治制度:十六國北朝政權的統(tǒng)治者實行君主專制制度。民族關系:總體上民族隔閡趨于消解,民族關系趨于緩和。北朝后期,我國北方出現(xiàn)了各民族的大交融。文化交流: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漢語成為北方主要的通用語言。西北民族的樂器、歌舞等也受到漢族人民的喜愛。民族心理:“胡”“漢”觀念逐漸淡薄,民族之間的隔閡與偏見逐漸減少。3.北方地區(qū)民族交融起到了怎樣的歷史意義?為中華民族的發(fā)展注入了新的動力,進一步豐富了中華民族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并為隋唐時期多民族國家的繁榮與發(fā)展奠定了基礎?!菊n堂小結】在長期的社會動亂中,各族人民雜居相處,相互影響,彼此交融,落后的民族不斷融合在先進的民族中。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促進了北方民族大交融,為我國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發(fā)展作出了貢獻。在歷史上,各民族之間的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