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美國中國學研究述論_第1頁
當代美國中國學研究述論_第2頁
當代美國中國學研究述論_第3頁
當代美國中國學研究述論_第4頁
當代美國中國學研究述論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當代美國中國學研究述論美國的中國學研究在20世紀50年代經受麥卡錫主義的嚴重考驗,研究工作幾乎中斷(注:麥卡錫主義對美國的中國學研究影響很大,?紐約時報?和?紐約先驅論壇報?從1945年到1950年發(fā)表有關中國政治、經濟和社會問題的文章,其中有22篇文章的作者被麥卡錫列入黑名單。從1952年到1956年,在這兩種報紙上再也見不到這些學者的名字。?國外社會科學動態(tài)?1986年第6期,第42頁。)。60年代又受到越南戰(zhàn)爭和中國“文化革命的影響。尤其是侵越戰(zhàn)爭,導致美國國內規(guī)模龐大的反戰(zhàn)浪潮,動輒出現(xiàn)幾十萬人向首都華盛頓進發(fā)的示威浪潮(注:仇華飛:?美國電影與越南戰(zhàn)爭?,?當代電影?1988年第6期

2、。)。出于對侵略戰(zhàn)爭的強烈不滿,許多原來是美國亞洲研究協(xié)會的成員,紛紛脫離研究會,另行組織成立“關心亞洲學者委員會,他們反對美國壟斷資本對中國研究的控制,反對美國推行侵越戰(zhàn)爭、敵視中國的政策,主張美國應成認中國(注:中國社會科學院情報研究所編:?外國研究中國?第1卷,商務印書館1978年版,第91、91頁。)。在美國國內引起很大的反響,為當代中國學研究提供新的開展機遇。一、掀起研究中國“文革的熱潮20世紀60年代末期,正當年輕一代學者對美國侵略政策強烈不滿、對自己前途感到迷惘之時,中國的“文化革命給他們帶來意識形態(tài)方面的新的“形式(注:張燁:?美國的四代中國研究專家?,?國外社會科學動態(tài)?19

3、86年第6期。),引發(fā)了他們對中國問題研究的一次思想革命。文革時期的各種小報、資料像洪水般涌入美國,為當代美國中國學研究提供了大量的信息?!按笈S富的、但是有點不可靠的文件破天荒第一次使外部觀察得以對中國政治制度各階層進展幕后觀察。這種新的信息使得中國政治研究有可能從一般轉向特殊,從正式轉向非正式(注:美哈里哈丁著、子華澤:?中國政治研究:即將出現(xiàn)第三代學術研究?,?國外社會科學?1984年第11期。)。研究內容也由表層向深層次開展,中心課題圍繞“文化革命展開。包括“毛澤東為什么發(fā)動文化大革命?“中國共產黨指導的社會根底是什么,國家構造是什么?等研究領域涉及教育、公共衛(wèi)生、農業(yè)機械化的開展、工

4、業(yè)管理、科學與技術、官僚政治的管理、學生上山下鄉(xiāng)等問題(注:美哈里哈丁著、子華澤:?中國政治研究:即將出現(xiàn)第三代學術研究?,?國外社會科學?1984年第11期。)。出現(xiàn)了一批影響較大的作品,如鮑大可的?中國共產黨的現(xiàn)行政治?、鮑姆的?革命序幕:毛、黨和農民問題?、埃斯波西托的?中國大陸的文化革命,科學政策和科學開展?、霍夫曼的?中國的工人?、伯恩斯坦的?上山下鄉(xiāng):中國青年從城市到農村?、林德貝克的?中國:革命社會的管理?、麥克法夸爾的?文化大革命的起源?等。還出版一批傳記著作,如施拉姆的?毛澤東?、迪特默的?劉少奇與中國文化大革命?、羅賓遜的?林彪:一位中國軍事政治家?、維特克的?江青同志?等

5、。大多數(shù)漢學家試圖討論文化革命發(fā)生的社會根源。費正清從中國社會歷史開展中尋找文化革命的根源,將中國社會分為兩大局部:一類是居住在農村的為數(shù)極多的農民;另一類是城市里的知識分子和官員,他們是社會的上層。他認為文革造反的紅衛(wèi)兵雖然并非農民,但他們在這場運動所暴露的落后的農民意識是顯而易見的(注:費正清:?對中國社會變革前景的展望?,轉引自王景倫著:?走進東方的夢?,時事出版社1994年版,第189頁。)。邁斯納在解釋文化革命中出現(xiàn)的各種矛盾時指出,“沒有一個社會會這樣公開地裸露出自己的矛盾、創(chuàng)傷和受到的損害,會這樣展示出如此奇怪、曲折和異乎尋常的歷史事件,充滿著如此之多的挖苦和悖論,以及如此之多由

6、于手段和目的之間深入的不協(xié)調而引起的災難,充滿著如此之多的由動機和結果之間宏大鴻溝而造成的傷害(注:美邁斯納:?毛澤東的中國及后毛澤東的中國?,轉引自王景倫:?走進東方的夢?,第181頁。)。研究中國文化革命的美國漢學家中,有一局部人非常強調意識形態(tài)的作用,在他們看來,文化革命反映了各種思想的沖突,中國指導集團的分裂,是由于在中國革命的目的,在如何治理中國,開發(fā)中國等問題上的意見分歧所造成。所以,對文化革命淵源的分析必須包括思想觀念、政治、經濟、社會、軍事、外交以及文化政策等各方面問題(注:參見美奧克森伯格:?中國:動亂的社會?;索羅門:?毛的革命與中國的政治文化?;鮑大可:?毛以后的中國?等

7、,轉引自王景倫:?走進東方的夢?,第193頁。)。盡管研究者努力從各個層面去分析解釋文化革命的起源和本質,但因他們置身局外,處于不同文化背景中,他們的研究總會有一種霧里看花的隔膜感覺,不可能對文化革命產生的直接原因和意識形態(tài)方面的原因有真正認識。二、20世紀70年代的中國學研究隨著美國侵越戰(zhàn)爭的失敗,中美關系的逐漸緩和,美國中國學研究出現(xiàn)新的動向。1969年,著名漢學家費正清在美國歷史協(xié)會年會發(fā)表演講中專門闡述了研究中國問題的迫切性,指出美國所以在亞洲遭到接而連三的失敗,就因為“不理解亞洲,執(zhí)行錯誤的政策(注:JhnK.Fairbank:Assignentfrthe70s,AerianHist

8、rialRevie,Vl.74,N.3,1969.)。他呼吁,美國“歷史學界必須把中國古老的格言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變?yōu)樾聲r代的東西,必須為與中國和平共處而斗爭并獲得成功。(注:中國社會科學院情報研究所編:?外國研究中國?第1卷,商務印書館1978年版,第91、91頁。)他強調,“不理解中國的實際情況,這一切使我們比往常更陷于危險的境地。(注:JhnK.Fairbank:Assignentfrthe70s,AerianHistrialRevie,Vl.74,N.3,1969.)作為美國歷史協(xié)會主席的費正清在會上提出了20世紀70年代研究東亞的主要任務。需要培養(yǎng)精通業(yè)務的人材,“但指導必須由效忠美

9、國方式及其政策的人來擔任。所謂效忠美國方式及其政策,本質上就是為美國的擴張目的效勞,符合美國的價值觀念,帝權觀念,商業(yè)利益,使命感。說到底是研究中國效勞于美國的全球爭霸戰(zhàn)略。費正清認為:“中國太弱了,它不能征服世界,但是它又太大了,世界不能吃掉它,所以中國在世界的最后地位,特別是美國和中國的關系,在人類生存的議事日程上就顯得非常重要。(注:JhnK.Fairbank:Assignentfrthe70s,AerianHistrialRevie,Vl.74,N.3,1969.)費正清的演講對推動美國的中國學研究起了很大作用,到1970年初,美國“關心亞洲學者委員會會員已超過5000人,委員會于19

10、71年、1972年先后派兩批人員來中國訪問,出版?通訊?和?會刊?(注:?外國研究中國?第1輯,第91、91、9598頁。)。1972年尼克松訪華,與毛澤東、周恩來翻開中美關系的大門,美國來華訪問人數(shù)逐年增加,這些人歸國后,立即在美國掀起中國熱,美國的報紙、雜志及文學作品開場大力宣傳中國,中國成了傳奇社會?!瓣P心亞洲學者委員會代表團訪華后出了一此題為?中國,在人民共和國?的書,稱“對中國一個突出印象是,這個國家充滿活力,人們熱情、幽默,充滿為祖國獻身精神(注:張燁:?美國的四代中國研究專家?,?國外社會科學動態(tài)?1986年第6期。)。20世紀70年代初期,美國學者對中國認識仍具有一定的片面性。

11、主要原因在于:(一)“文革時期紅衛(wèi)兵的材料無法鑒別和比擬,不真實的材料成為美國學者認識中國的主要根據(jù),“非正常狀態(tài)被當成了中國社會的正常狀態(tài)來認識(注:郝平:?美國當代中國研究四十年概述?,?北京大學學報?1997年第6期。)。(二)這個時代中國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還處于動亂之中,社會變革內在規(guī)模還被歪曲,美國對中國的理解僅僅是局限于外表,有的只是充滿夢想或盲目崇拜,有的只是出于一種反戰(zhàn)、反政府情緒需要,從而自覺不自覺地尋找一種新的統(tǒng)治形式。所以,到了70年代后期,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國門翻開,有些美國學者來中國進展實地考察后,又覺得絕望,感到原來想到的和如今看到的有很大差距,加上中國內部

12、進展撥亂反正,又使一些研究中國學的人對中國進展盲目攻擊。曾在鄭州大學任教的詹姆斯夫肯尼森夫婦把中國的落后說成“主要原因是極權主義的統(tǒng)治。記者巴特菲爾德寫的?苦海余生?用極其尖刻的語言攻擊中國(注:張燁:?美國的四代中國研究專家?,?國外社會科學動態(tài)?1986年第6期。)。不過,中美關系大門翻開后,確有一批著名美國中國學家相繼出版了許多有學術價值的著作,如鮑大可的?前途未卜:中國向毛以后的時代過渡?、奧克森伯格編著的?中國的開展經歷?、亞歷山大??怂固沟?中國的經濟革命?、艾倫惠廷的?中國70年代的國內政治和外交政策?、內森的?集體指導的前景?等。這些著作較以往相比無論是學術程度還是思想內容都有

13、很大進步。1973年11月,美國學術團體理事會主持召開“關于優(yōu)先考慮中國學研究和籌資開展會議,與會中國學專家們一致提出“把中國學研究作為全國性事業(yè)(注:?外國研究中國?第1輯,第91、91、9598頁。)。指出“今后十年一定要繼續(xù)開展當代中國的研究,努力進步社會科學方面的專門知識,并且要汲取以往的經歷教訓(注:?外國研究中國?第1輯,第91、91、9598頁。)。1972年中美上海結合公報發(fā)表以后,為了配合美國對華政策的轉變,中美關系問題成為美國的中國學家關心研究的一個主要課題。70年代初相繼出版了鮑大可和賴肖爾合編的?美國與中國:第二個十年?、費正清修訂再版的?美國與中國?、費正清的?被發(fā)現(xiàn)

14、的中國:它在中美關系中的形象和政策?等專著和論文。為適應美國開展對華關系需要,一些中國問題專家關于美國應如何同中國關系正?;霓q論異常劇烈,1976年4月艾倫惠廷提出采勸日本方式使中美關系正常化的主張后,立即遭到一些人的攻擊,稱“只會給山姆大叔帶來更多的費事(注:?外國研究中國?第1輯,第91、91、9598頁。)。同年7月,?加州大學學報?登載托馬斯湯普森的文章,提出美國應在臺灣問題采取一種“模糊其詞政策的觀點。8月的?大西洋月刊?刊載費正清文章?東亞:我們的一個中國的問題?,提出“一個中國兩個政府的分裂中國主張。10月,新中選總統(tǒng)卡特的對華政策參謀艾倫科恩在?外交?季刊上發(fā)表題為?為下屆政府提出對華政策?的文章,認為擺脫當前中美關系這一場面的一個可能方法是達成“一項中美協(xié)議,宣布臺灣與大陸中國之間的國際水域為雙邊和平區(qū),約束雙方在這個國際地區(qū)不訴諸武力,但是不說明這個行動對臺灣的含義(注:?外國研究中國?第1輯,第91、91、9598頁。)。鼓吹一項中美關系正?;摹罢壑苑桨浮C绹囊恍┲袊鴨栴}專家也竭力在中美關系正?;瘑栴}上為政府出謀劃策,經常同擬訂政府政策的人員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