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觀進化與系統(tǒng)進化物種的形成_第1頁
宏觀進化與系統(tǒng)進化物種的形成_第2頁
宏觀進化與系統(tǒng)進化物種的形成_第3頁
宏觀進化與系統(tǒng)進化物種的形成_第4頁
宏觀進化與系統(tǒng)進化物種的形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宏觀進化與系統(tǒng)進化物種的形成第1頁,共140頁,2022年,5月20日,18點36分,星期三生物界的歷史發(fā)展表明,生物進化是從水生到陸生、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等到高等的過程,從中呈現(xiàn)出一種進步性發(fā)展的趨勢。 一、微觀進化和宏觀進化的概念1.微觀進化(microevolution):種群或物種基因頻率的變化,是通過自然選擇積累的微小變異,只能在物種范圍內(nèi)進行。第2頁,共140頁,2022年,5月20日,18點36分,星期三對于整個生命史來說,具有決定意義的不是微觀進化,而是宏觀進化。2.宏觀進化(macroevolution):是種群以上的高級分類單位在長時間(地質(zhì)時間)尺度上的變化過程。宏觀進化

2、的基本單位是物種。第3頁,共140頁,2022年,5月20日,18點36分,星期三二、微觀進化和宏觀進化的區(qū)別1.這兩種進化是在不同的時間尺度里發(fā)生的微觀進化是在以代為單位的生物學時間尺度里發(fā)生的進化事件。 而宏觀進化, 少則幾千年(如在自然界中發(fā)生的物種形成過程),多則幾百萬年。多數(shù)的宏觀進化是在地質(zhì)時間尺度里發(fā)生的進化事件,人們不能對它進行直接觀測。第4頁,共140頁,2022年,5月20日,18點36分,星期三2.研究這兩種進化的方法不同微觀進化用實驗的方法探索其進化的機制和規(guī)律。宏觀進化主要依靠化石記錄、經(jīng)典的形態(tài)解剖學方面的比較和DNA等生物大分子的比較來進行的。微觀進化是宏觀進化的

3、基礎。第5頁,共140頁,2022年,5月20日,18點36分,星期三一般說來,進化過程的進步具有如下特征:在生物界的前進運動中,可以看到不同層次的形態(tài)結構的逐步復雜化和完善化;與此相應,生理功能也愈益專門化,效能亦逐步增高。從總體上看,遺傳信息量隨著生物的進化而逐步增加。內(nèi)環(huán)境調(diào)控的不斷完善及對環(huán)境分析能力和反應 方式的發(fā)展,加強了機體對外界環(huán)境的自主性,擴大了活動范圍。第6頁,共140頁,2022年,5月20日,18點36分,星期三生物進化的道路是曲折的,表現(xiàn)出種種特殊的復雜情況除進步性發(fā)展外,生物界中還存在特化和退化現(xiàn)象。 特化不同于全面的生物學的完善化,它是生物對某種環(huán)境條件的特異適應

4、。這種進化方向有利于一個方面的發(fā)展卻減少了其他方面的適應性,如馬由多趾演變?yōu)檫m于奔跑的單蹄。 當環(huán)境條件變化時,高度特化的生物類型往往由于不能適應而滅絕,如愛爾蘭鹿,由于過分發(fā)達的角對生存弊多利少,終于滅絕。第7頁,共140頁,2022年,5月20日,18點36分,星期三進化的方式:進化的方式:生物界各個物種和類群的進化,是通過不同方式進行的。有些研究者對進化的進步性表示懷疑,認為進步性不是進化的基本特征,也不是進化的本質(zhì)??茖W研究證明,進化不全都引起進步,進化過程中也有退化,但從有機界總的進化過程看,進步性發(fā)展是進化的主流和本質(zhì)。第8頁,共140頁,2022年,5月20日,18點36分,星期

5、三物種形成(小進化)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漸進式形成,即由一個種逐漸演變?yōu)榱硪粋€或多個新種漸進進化。是達爾文進化論的一個基本概念。達爾文認為在生存斗爭中,由適應的變異逐漸積累就會發(fā)展為顯著的變異而導致新種的形成。因為“自然選擇只能通過累積輕微的、連續(xù)的、有益的變異而發(fā)生作用,所以不能產(chǎn)生巨大的或突然的變化,它只能通過短且慢的步驟發(fā)生作用”。第9頁,共140頁,2022年,5月20日,18點36分,星期三物種形成(小進化)主要有兩種方式:另一種是爆發(fā)式形成,即多倍化種形成,這種方式在有性生殖的動物中很少發(fā)生,但在植物的進化中卻相當普遍,世界上約有一半左右的植物種是通過染色體數(shù)目的突然改變而產(chǎn)生的

6、多倍體。物種形成(大進化)常常表現(xiàn)為爆發(fā)式的進化過程,從而使舊的類型和類群被迅速發(fā)展起來的新生的類型和類群所替代。第10頁,共140頁,2022年,5月20日,18點36分,星期三現(xiàn)代進化論(綜合進化論)與達爾文的主張相反,早期遺傳學家如荷蘭的 H.de弗里斯等相信,新種可由大的不連續(xù)變異即 突變直接產(chǎn)生,并把這種方式看作是進化變化的 主要源泉,認為自然選擇對生物的進化不起積極 作用。第11頁,共140頁,2022年,5月20日,18點36分,星期三現(xiàn)代進化論(綜合進化論)現(xiàn)代進化論堅持達爾文的漸變論思想和自然選擇的創(chuàng)造性作用。強調(diào)進化是群體在長時期的遺傳上的變化,認為通過突變(基因突變和染色

7、體畸變)或遺傳重組、選擇、漂變、遷移和隔離等因素的作用,整個群體的基因組成就會發(fā)生變化,造成生殖隔離,演變?yōu)椴煌锓N。 第12頁,共140頁,2022年,5月20日,18點36分,星期三 關于宏觀進化與微觀進化問題的討論 (一)微觀進化能否解釋宏觀進化20世紀70年代,間斷平衡論者認為微觀進化是 自然選擇在種群內(nèi)或線系內(nèi)引起微小的,沒有 重要意義的進化改變;宏觀進化通過種形成過程而實現(xiàn)快速的進化跳躍,所以認為二者是互相獨立的,而且宏觀進化是自主的,也是重要的。第13頁,共140頁,2022年,5月20日,18點36分,星期三 因此得出的結論認為,微觀進化不能解釋宏觀進化。微觀進化過程是宏觀進化

8、現(xiàn)象的基礎,微觀進化過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釋宏觀進化的現(xiàn)象,不存在與微觀進化無關的獨立的宏觀進化過程。微觀進化的速率有快有慢,在一定情況下,微觀進化速率也會很快。說明在一定條件下,微觀進化和宏觀進化是統(tǒng)一的,微觀進化通過選擇、隔離、分化同樣可以導致高速率的進化。微觀進化與宏觀進化是不同層次上的進化,二者是相互關聯(lián)的。第14頁,共140頁,2022年,5月20日,18點36分,星期三 (二)是否存在宏觀進化的特殊機制大突變達爾文理論認為不存在大突變,并認為大突變與“特創(chuàng)論”沒有什么本質(zhì)上的區(qū)別。而哥德施密特認為高級分類群是通過大突變產(chǎn)生的。發(fā)育調(diào)控基因的突變發(fā)生在發(fā)育早期階段,對于生物表型只有微

9、小的效應,若發(fā)生在發(fā)育后期階段卻會顯示出大的表型改變。第15頁,共140頁,2022年,5月20日,18點36分,星期三 27.1 研究宏觀進化依據(jù)的科學材料20世紀70年代以來,一些古生物學者根據(jù)化石記錄中顯示出的進化間隙,提出間斷平衡學說,代替?zhèn)鹘y(tǒng)的漸進觀點。他們認為物種長期處于變化很小的靜態(tài)平衡狀態(tài),由于某種原因,這種平衡會突然被打斷,在較短時間內(nèi)迅速成為新種。生物的進化既包含有緩慢的漸進,也包含有急劇的躍進;既是連續(xù)的,又是間斷的。整個進化過程表現(xiàn)為漸進與躍進、連續(xù)與間斷的辯證統(tǒng)一。 第16頁,共140頁,2022年,5月20日,18點36分,星期三 27.1.1 化石的形成和年代測定

10、化石:是指經(jīng)過自然界的作用,保存于(或埋藏在) 地層里的古代生物的遺體、遺物和遺跡,是古生物學上的證據(jù)。最常見的化石是由牙齒和骨骼。最常見的是按保存的特點來區(qū)分,一般分為:第17頁,共140頁,2022年,5月20日,18點36分,星期三 遺體化石:保存在地層里的古生物本身。遺物化石:古代生物的糞便、卵以及人類祖先使用的工具。遺跡化石:古代生物活動時留下的痕跡,主要是足跡。模鑄化石:指生物體在地層或巖石中留下的各種印模和復鑄物。第18頁,共140頁,2022年,5月20日,18點36分,星期三 1.化石的形成:古代動物死后,尸體的內(nèi)臟、肌肉等柔軟的組織很快便會腐爛,牙齒和骨骼因為有機質(zhì)較少,無

11、機質(zhì)較多,卻能保存較長的時間。如果尸體恰好被泥沙掩埋,與空氣隔絕,腐爛的過程便會放慢。泥沙空隙中有緩慢流動的地下水。第19頁,共140頁,2022年,5月20日,18點36分,星期三 水流一方面溶解巖石和泥沙內(nèi)的礦物質(zhì),另一方面將水中過剩的礦物質(zhì)沉淀下來或成為晶體,隨著水流會逐漸滲進埋在泥沙中的骨內(nèi),填補牙齒和骨骼有機質(zhì)腐爛后留下的空間。如果條件合適,由外界滲進骨內(nèi)的礦物質(zhì)在牙齒和骨骼腐爛解體之前能有效地替代骨骼原有的有機質(zhì),牙齒和骨骼便完好地保存成為化石。 第20頁,共140頁,2022年,5月20日,18點36分,星期三 由于化石中的大量礦物質(zhì)是極為細致地慢慢替代其中的有機質(zhì),所以能完整地

12、保存牙齒和骨骼原來的形態(tài),連電子顯微鏡才能看清的組織形態(tài)都能原樣保存。天長日久,骨骼的重量不斷增加,由原來的牙齒和骨頭變成了還保存牙齒和骨頭原有的外形和內(nèi)部結構的石頭,這個過程被稱作“石化過程”。 第21頁,共140頁,2022年,5月20日,18點36分,星期三 除了牙齒和骨骼外,有的動物的糞便也能成化石。例如,有的肉食動物吃肉時是連著碎骨一起吞下的,糞便里有許多沒有被消化掉的碎骨,碎骨不容易腐爛,所以也能成為化石。腳印也能成為化石。人或動物踩在泥沙上,造成腳印。泥沙干后,腳印又被另外的物質(zhì)填滿。兩種物質(zhì)都被后來滲進去的礦物質(zhì)石化后保存下來,但是兩種物質(zhì)的性質(zhì)不同,軟硬不同,容易風化或破壞的

13、程度也不同。一種物質(zhì)被風化或破壞后,另一種物質(zhì)便表現(xiàn)為腳印化石。第22頁,共140頁,2022年,5月20日,18點36分,星期三活化石:指現(xiàn)存于地球上的某些動植物,是一些古老的動植物和它的祖先相似?;罨型笞銊游锖6寡抗?jié)肢動物中的鱟矛尾魚是魚類的祖先植物中的水杉和銀杏等第23頁,共140頁,2022年,5月20日,18點36分,星期三 2.如何測定化石的年代巖石或化石生成后距今的實際年數(shù),主要是通過測定放射性元素的衰變量而計算出來的。放射性元素以自己恒定的速度進行衰變,不受外界溫度和壓力的影響。在一定時間內(nèi),放射性元素蛻變的份量和生成的元素具有一的比例。第24頁,共140頁,2022年,5

14、月20日,18點36分,星期三 例如,1克238鈾經(jīng)45億年就有一半衰變了,只剩下0.5克鈾,同時產(chǎn)生0.433克206鉛。也就是說,238鈾的半衰是45億年。因此,如果測定含鈾的化石中剩下的238鈾和206鉛的含量的比,就可以計算出該化石的絕對年齡。目前,常用放射性碳(14C)來測定化石的年齡,因為化石中往往含有碳。 第25頁,共140頁,2022年,5月20日,18點36分,星期三 運用放射性碳之所以能測定化石年齡,是因為大氣受到來自外層空間的宇宙射線的沖擊,會產(chǎn)生中子。這些中子和大氣里的氮原子作用,會生成14C。14C與氧結合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又被生物同化,轉變成生物體內(nèi)的成分。這種

15、14C又要陸續(xù)衰變成普通的氮原子。 第26頁,共140頁,2022年,5月20日,18點36分,星期三 生活期間的生物體內(nèi),14C的含量一般只能保持 不變的,但是,一旦死亡,和外界的物質(zhì)交換 停止了,就只會按照衰變規(guī)律減少。14C的半衰期是5700年。因此,根據(jù)含碳化石標本里14C的減少程度,就可以計算出該生物死亡的年代。近年來,除應用放射性元素外,還應用古地磁法來測定化石年齡。 第27頁,共140頁,2022年,5月20日,18點36分,星期三27.1.2 分子生物學是研究生物宏觀進化的有力工具20世紀50年代,分子生物學興起,人們發(fā)現(xiàn),所有生物在基本的組成成分和基本的生物過程上存在著高度的

16、統(tǒng)一性。從大腸桿菌到人,核酸、蛋白質(zhì)等生物大分子的結構與功能,遺傳信息的復制、轉錄和翻譯均遵循著相同的模式,遺傳密碼在很大程度是通用的。第28頁,共140頁,2022年,5月20日,18點36分,星期三 這些都有力地證明,整個生物界有一個共同的 由來,另一方面,蛋白質(zhì)、核酸又是地球已知 最復雜的大分子化合物。在各種生物的蛋白質(zhì)、核酸分子中蘊含著大量 有關生物多樣性的信息。用分子生物學方法研究不同物種的生化特征, 發(fā)現(xiàn)在不同的生物中往往具有高度的一致性。第29頁,共140頁,2022年,5月20日,18點36分,星期三1.中性突變與蛋白質(zhì)的比較發(fā)現(xiàn)不同物種的生化特征往往是高度保守的,與之有關的基

17、因及其產(chǎn)物也是高度保守的。例如,從好氧的原核生物,到單細胞真核生物,再到真菌、植物和動物,直到人,都有細胞色素c(cytochrome c),這是一種在生物氧化過程中起電子傳遞作用的蛋白質(zhì)。不同生物的細胞色素c具有相同的功能和相似的結構,人們將之稱為同源蛋白。第30頁,共140頁,2022年,5月20日,18點36分,星期三 中性突變(neutral mutation)人們將同源蛋白上這些很少或沒有對存活和生殖 發(fā)生影響的變異稱為中性突變。中性突變是指這種突變對生物體的生存既沒有好處,也沒有害處,也就是說,對生物的生殖力和 生活力,即適合度沒有影響,因而自然選擇對它們不起作用。第31頁,共14

18、0頁,2022年,5月20日,18點36分,星期三同義突變(synonymous mutation)同義突變是一種中性突變,我們知道遺傳密碼是 簡并性的,即決定一個氨基酸的密碼子大多不止 一個,三聯(lián)體密碼子中第三個核苷酸的置換, 往往不會改變氨基酸的組成。例如,UUU及UUC都是苯丙氨酸的密碼子,它們 最后一個核苷酸C和U可以互相置換而不影響氨基酸的性質(zhì)。第32頁,共140頁,2022年,5月20日,18點36分,星期三 即氨基酸不變,因此UUU和UUC可以認為是同義詞。又如CCC是脯氨酸的密碼,CCC中最后一個C如果為其他3種核苷酸的任何一種所取代,形成CCU、CCA或CCG,這3個密碼也仍

19、然是脯氨酸的密碼。所以,雖然發(fā)生了突變,但新的密碼和原來的密碼是同義詞,這種突變即是同義突變。 第33頁,共140頁,2022年,5月20日,18點36分,星期三 20世紀60年代末基于對蛋白質(zhì)和核酸分子的進化改變(表現(xiàn)為蛋白質(zhì)分子中的氨基酸替換和DNA分子的堿基替換)的比較研究。1968年,日本遺傳學家木村資生提出分子進化中性學說。他的中心論點是:在生物大分子層次上的進化改變不是由自然選擇作用于有利突變而引起的,而是在連續(xù)的突變壓下由選擇中性或者接近中性的突變隨機造成的。第34頁,共140頁,2022年,5月20日,18點36分,星期三 他這里所謂選擇中性的突變是指對當前適合度無影響的突變。

20、換句話說,分子中性論雖然承認自然選擇在表現(xiàn)型進化中的作用,但否定自然選擇在分子進化中的作用,認為生物大分子(蛋白質(zhì)、核酸)的進化是隨機的。分子進化中性論雖然很好地解釋了分子多樣性的起源,但未能解釋表現(xiàn)型的適應進化。第35頁,共140頁,2022年,5月20日,18點36分,星期三 中性論所涉及的只是生物大分子一級結構單元的替換,并不能包含和解釋分子進化的全部。分子進化中性論揭示了分子進化的規(guī)律,這是他的主要貢獻;其次中性論強調(diào)隨機因素和突變壓在進化中的作用,這正是對現(xiàn)代綜合進化論的糾正和補充。第36頁,共140頁,2022年,5月20日,18點36分,星期三 2.DNA的比較以人與黑猩猩的各種

21、蛋白質(zhì)的氨基酸序列至少 99%以上相同,即二者的基因基本相同, 而差異可能僅是少數(shù)幾個調(diào)控基因。說明導致大的表型改變的遺傳機制確實存在, 發(fā)育調(diào)控基因的突變可能是大突變的一種機制。 第37頁,共140頁,2022年,5月20日,18點36分,星期三 3.分子鐘1962年,祖卡坎德爾(Zuckerkandl)和鮑林(Pauling)在對比了來源于不同生物系統(tǒng)的同一血紅蛋白分子的氨基酸排列順序之后,發(fā)現(xiàn)其中的氨基酸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以幾乎一定的比例相互量換著。即氨基酸在單位時間以同樣的速度進行置換。第38頁,共140頁,2022年,5月20日,18點36分,星期三 后來,許多學者對若干代表性蛋白質(zhì)的

22、分析,以及近年來又通過直接對比基因的堿基排列順序,證實了分子進化速度的恒定性大致成立,并由中立說在理論上奠定了基礎。這便是“分子鐘”名稱的由來。是指將分子系統(tǒng)學研究與古生物學資料相結合而建立起來的用于推論生命史上進化事件發(fā)生的時間表。通常用分子鐘來推知兩個物種在進化歷程中發(fā)生歧變的時間。 進化的分子鐘(molecular clock)第39頁,共140頁,2022年,5月20日,18點36分,星期三 分子進化速率是相對恒定的,分子進化改變量 (替換數(shù)或替換百分率)與分子進化時間成正比,因此可根據(jù)已知資料獲得分子進化改變量 進化時間的對應曲線,并用它來推知未知進化事件發(fā)生的可能時間。分子鐘的發(fā)現(xiàn)

23、邁出了分子進化學發(fā)展中最早的一步,特別是提供了在分子水平分析生物系統(tǒng)進化的手段,從這個意義上講具有更重大的意義。進化的分子鐘(molecular clock)第40頁,共140頁,2022年,5月20日,18點36分,星期三 費奇(Fitch)和馬戈利來希(Margoriash)通過現(xiàn)存各種動植物和菌類這一廣泛范圍的生物種采集和提取來的細胞色素C的氨基酸排列順序,首次再現(xiàn)了這些生物所表達的進化歷程。利用這種分子對比而繪制的生物系統(tǒng)樹,與以往依據(jù)化石繪制的系統(tǒng)樹拓撲性質(zhì)非常一致。第41頁,共140頁,2022年,5月20日,18點36分,星期三 沙里奇(Sarih)和威爾遜(Wilson)用分子

24、鐘研究靈長類進化問題,得出結論,否定了拉瑪古猿是人類直接祖先,表明了人類的出現(xiàn)比原先人們一直相信的年代晚得多。這與古生物學的解釋大相徑庭。因此,長期以來古生物學家與分子進化學家一直爭論激烈,直到最近才終于以大致符合分子鐘研究結果的形式而告一段落。 第42頁,共140頁,2022年,5月20日,18點36分,星期三 第一,只要比較“現(xiàn)存”生物基因或蛋白質(zhì)的氨基酸排列順序即可繪出系統(tǒng)樹,僅僅在確定分子鐘的走速、量度時間才需要化石資料。第二,與收集化石相比,工作要簡單得多。特別是最近已能輕而易舉地確定基因的堿基排列順序,這一優(yōu)點就更為突出。 比起依據(jù)化石的傳統(tǒng)方法,利用分子鐘繪制系統(tǒng)樹的方法有如下幾

25、個優(yōu)點:第43頁,共140頁,2022年,5月20日,18點36分,星期三 第三,客觀而且定量,具有再現(xiàn)性。 但是,另一方面,必須注意到分子進化速度的恒定性并不是在嚴密的意義上成立的,而是在觀察整個漫長的進化過程后平均得出的結論。 就一種蛋白質(zhì)來講,在整個進化過程中,進化速度大體恒定;但是一旦改變了蛋白質(zhì)的種類,速度就會由于作用于各種蛋白質(zhì)的機能性制約,差異程度大不相同。第44頁,共140頁,2022年,5月20日,18點36分,星期三 例如,在屬于進化最快一類的纖維蛋白肽與進化非常緩慢的組蛋白之間,速度上就有兩位數(shù)的差異。 另一方面,在基因方面的置換和編碼領域發(fā)生同義密碼變化的部位(同義部位

26、)進化速度很快,往往超過蛋白質(zhì)的速度,而且與蛋白質(zhì)的變化情況成為對照,不同基因之間進化速度相似。 第45頁,共140頁,2022年,5月20日,18點36分,星期三一般情況下,蛋白質(zhì)進化緩慢,因而適于研究遠緣種間的系統(tǒng)關系,而DNA的分子鐘速度快,適宜分析近緣種間的進化。DNA分子鐘研究速度均一,不因基因而異,所以只要知道平均值就可以適用于任何基因;另外還可以疊合由不同基因獲得的結果。第46頁,共140頁,2022年,5月20日,18點36分,星期三 因此,為了繪出正確的生物進化系統(tǒng)樹,還需要在大量數(shù)據(jù)的基礎上進行考察。由于種種原因,進化速度會有波動,僅由一種數(shù)據(jù)得出的結果有可能導致局部錯誤的

27、結論。 第47頁,共140頁,2022年,5月20日,18點36分,星期三27.2 生物的宏觀進化27.2.1 地層中的化石記錄了生物進化的歷程1.太古宙的生命印記2.藍細菌在元古宙走向繁盛3.顯生宙宏體多細胞真核生物的進化(1)多細胞動物無脊椎動物魚類兩棲類 爬行類鳥類或哺乳類人類(2)藻類植物蕨類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第48頁,共140頁,2022年,5月20日,18點36分,星期三27.2.2 生物進化是在移動的板塊上進行的一、宏觀進化的類型復式進化(全面進化) 特化式進化(特異適應) 簡化式進化(退化) 第49頁,共140頁,2022年,5月20日,18點36分,星期三1、復式進化(全面

28、進化)復式進化也稱全面進化或上升進化,是生物體形態(tài)、結構和生理機能的全面復雜化、高級化。主要表現(xiàn)在代謝水平不斷提高。第50頁,共140頁,2022年,5月20日,18點36分,星期三2、特化式進化(特異適應)指由于生物對各種不同生活環(huán)境的適應,而出現(xiàn)的多方向的分化,但在生物體形態(tài)結構、生理功能等方面并沒有質(zhì)的提高和改變,其進化水平屬于同一等級。特化式進化包括分歧、趨同進化、適應輻射和平行進化等。第51頁,共140頁,2022年,5月20日,18點36分,星期三3、簡化式進化(退化)指生物由復雜的結構轉變?yōu)楹唵谓Y構的進化方式。對寄生或固著生活方式的適應,也可使機體某些器官和生理功能趨向退化。如有

29、一種深海寄生魚,雄體寄生在雌體上,雄體消化器官退化,唯有精巢特別膨大,以保證種族繁衍。蛔蟲、海鞘、菟絲子、列當。第52頁,共140頁,2022年,5月20日,18點36分,星期三二、宏觀進化的形式(一)物種進化的描述通常以時間為縱坐標以進化的表型改變量為橫坐標物種-坐標中的一個點世代延續(xù)-線系線系的傾斜度-進化速率。第53頁,共140頁,2022年,5月20日,18點36分,星期三(二)宏觀進化的形式 漸變型式 間斷平衡型式 表型改變的 勻速的,漸進的 顯著傾斜和幾乎不傾斜線系傾斜 交替發(fā)生, 跳躍與停滯相間進化改變 線系進化,勻速的 種形成期間表型進化加速 種形成后相對穩(wěn)定適應進化 自然選擇

30、下的線系進化 種形成過程中演化量 小,不明顯 大,折線形式第54頁,共140頁,2022年,5月20日,18點36分,星期三布爾吉斯大爆發(fā) 埃迪亞卡拉大爆發(fā) 澄江動物群大爆發(fā)“三疊大爆發(fā)”“寒武大爆發(fā)” “早第三紀大爆發(fā)”7億年左右間斷平衡式宏觀進化 艾德里奇(N. Eldredge)和戈爾德(S. Gould)于1972年提出的間斷平衡型式。 第55頁,共140頁,2022年,5月20日,18點36分,星期三 (三)漸變與間斷并存漸變式和間斷平衡式只是代表了兩種極端的觀點。兩者并不對立,而可能是同時存在的。間斷平衡論并非是達爾文學說的替代理論,它只是對達爾文學說的補充和發(fā)展。豐富多彩的生命世

31、界,其進化的型式并非是唯一的,進化不僅有達爾文提出的漸進型式,也有艾德里奇和戈爾德等人提出的間斷平衡。第56頁,共140頁,2022年,5月20日,18點36分,星期三 我們不能只局限于某一種理論,而應用全面的觀點來了解生命史,不斷揭示其進化規(guī)律。埃迪亞卡拉(Ediacaran)動物群是Sprigg 于1947年在澳大利亞中南部Ediacara地區(qū)的龐德砂巖層中發(fā)現(xiàn),年齡為6.7億年。埃迪卡拉動物群包含三個門:腔腸動物門,環(huán)節(jié)動物門和節(jié)肢動物門。第57頁,共140頁,2022年,5月20日,18點36分,星期三 埃迪亞卡拉的生物似乎是一些漂浮的膠狀生物,生活在沙灘邊的淺水中, 是結構復雜、形狀

32、不一的一類生物體。這些生物的身體中似乎沒有形成堅硬的部分,它們也許是大型原生生物或動物,是布爾吉斯頁巖中寒武紀動物的祖先。第58頁,共140頁,2022年,5月20日,18點36分,星期三 具代表性的寒武紀動物群是1910年在加拿大首先發(fā)現(xiàn)的布爾吉斯頁巖動物群。 1910年美國科學家在加拿大的布爾吉斯頁巖層中發(fā)現(xiàn)了中寒武紀三葉蟲和像蠕蟲那樣動物軟體的印痕化石。第59頁,共140頁,2022年,5月20日,18點36分,星期三第二年夏天,他們又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發(fā)掘,得到了除有殼的三葉蟲和海綿動物以外的100多種保存得十分完整的無脊椎動物化石,有的像水母、??菢拥那荒c動物,有的像環(huán)節(jié)動物,也有的像

33、海參那樣的棘皮動物。布爾吉斯頁巖形成于5.3億年前的寒武紀 (5.4-5.1億年)。第60頁,共140頁,2022年,5月20日,18點36分,星期三帽天山被稱為中國古生物學研究圣地。加拿大布爾吉斯頁巖動物化石群比我國澄江動物化石群至少晚1500萬年以上,澄江動物化石群是世界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唯一一個多門類動物群。目前,澄江動物化石群中已發(fā)現(xiàn)了動物化石180種,其中新發(fā)現(xiàn)的為148種,是迄今為止地球上發(fā)現(xiàn)的種類最豐富、保存最完整的早寒武紀動物化石群,是地球生命“寒武紀大爆發(fā)”理論最有力的實物例證。第61頁,共140頁,2022年,5月20日,18點36分,星期三澄江動物化石群不僅有大量的海綿

34、動物、腔腸動物、腕足動物、軟體動物和節(jié)肢動物,現(xiàn)今生存的各種動物,都能在澄江動物群找到其先驅(qū)代表。更絕妙的是化石動物的軟軀體保存極為完整, 90%以上還保留了諸如眼睛、附肢、口器、消化道及其中的食物等軟體組織印痕,為研究寒武紀早期動物大爆發(fā)及這個時期動物的解剖構造、功能形態(tài)、 生活習性等提供了重要的實物依據(jù)。第62頁,共140頁,2022年,5月20日,18點36分,星期三27.2.3 集體性滅絕掀開生命史新的一頁(一)絕滅的概念:絕滅就是物種的死亡,物種總體適合度下降到零,是種形成的負面。(二)絕滅的種類及原因 1、常規(guī)絕滅(1)概念:指在各個時期不斷發(fā)生的絕滅,它以一定的規(guī)模經(jīng)常發(fā)生,表現(xiàn)

35、為各分類群中部分物種的替代。第63頁,共140頁,2022年,5月20日,18點36分,星期三(2)原因: 物種的內(nèi)在原因:自身結構高度特化, 限制了自身的發(fā)展; 小種群內(nèi)的長期 近交導致基因變異量降低。 生存斗爭。 隔離第64頁,共140頁,2022年,5月20日,18點36分,星期三2、集群絕滅(1)概念指生命史上發(fā)生的大范圍,高速率的物種絕滅事件,即在較短的地質(zhì)時期內(nèi),一些高級分類單元所屬的大部分或全部物種的消失,從而導致生物圈多樣性的顯著降低。 (2)生命史中的集群絕滅事件據(jù)古生物學和地質(zhì)學的研究,大約每隔2600萬-2800萬年生物界就要發(fā)生一次大規(guī)模的物種絕滅。第65頁,共140頁

36、,2022年,5月20日,18點36分,星期三地球生命在35億年演化過程中的五次大滅絕1.奧陶紀-志留紀之交大滅絕 時間:4.39億年 原因:全球氣候變冷 后果:約有100個科的生物滅絕 第66頁,共140頁,2022年,5月20日,18點36分,星期三 據(jù)估計,大約有100個科的生物滅絕了,在屬種級別上滅絕率更高,如腕足類屬的滅絕率為60%,種的滅絕率可達85%。三葉蟲類在這次滅絕中元氣大傷,此后再也無法恢復前期的繁榮。此次滅絕事件對低緯度熱帶地區(qū)生物的影響較大,而對高緯度地區(qū)和深水區(qū)生物的影響相對較小,是地球史上第三大物種滅絕事件。第67頁,共140頁,2022年,5月20日,18點36分

37、,星期三2.晚泥盆紀弗拉斯期-法門期之交大滅絕 時間:3.67億年前 原因:淺水中含氧量下降 后果:70%物種消失,海洋中 無脊椎動物損失慘重。 第68頁,共140頁,2022年,5月20日,18點36分,星期三 晚泥盆紀的大滅絕, 可能持續(xù)了50萬年,也可能是150萬年。經(jīng)過這次滅絕,70%的物種消失了。海洋中的物種比淡水中的物種受到的影響更大,珊瑚、腕足動物、菊石、海百合等許多無脊椎動物損失慘重。而在陸地上,正在不斷衍生出新種的植物。這次滅絕的起因我們知之甚少,從暖水海洋中物種不成比例的消失來看,全球變冷可能是一個重要的因素,同時還有跡象顯示當時比較淺的水域里氧氣含量也下降了。第69頁,共

38、140頁,2022年,5月20日,18點36分,星期三3.二疊紀-三疊紀之交大滅絕 時間:2.45億年前, 原因:氣候變化 后果:物種數(shù)減少90%以上 二疊紀末期,大約在2.45億年前,地球歷史上最大的一次集群滅絕事件發(fā)生了。據(jù)統(tǒng)計,這次滅絕事件導致生物科數(shù)減少了52%,物種數(shù)減少了90%以上,受影響最大的是海洋生物,特別是底棲生物和窄鹽性生物。第70頁,共140頁,2022年,5月20日,18點36分,星期三 超過3/4的脊椎動物消失了,蜥蜴類、兩棲類、獸孔目爬行類也急劇衰落。在此次大滅絕后,地球的生態(tài)系統(tǒng)發(fā)生了徹底的改變,那些不動或不會尋找食物的海洋生物大部分都消失不見,改由會自行尋找食物

39、的較復雜物種取代。對此,科學家們提出了多種解釋: 海平面波動、海洋中鹽度變化、火山活動。而最重要的影響因素似乎還是氣候變化。第71頁,共140頁,2022年,5月20日,18點36分,星期三4.三疊紀-侏羅紀之交大滅絕 時間:2.08億年前 原因:起因不詳 后果:滅絕程度相對較小,恐龍崛起。 這次滅絕的程度相對來說比較小。一些研究顯示,這次災難造成了60個科的海洋生物滅絕,科的滅絕率大約是1/4。第72頁,共140頁,2022年,5月20日,18點36分,星期三 雖然這次大滅絕的損失相對較小,但它卻騰出了許多“生態(tài)位”,為很多新物種的產(chǎn)生提供了有利條件,恐龍就是從此開始了它們統(tǒng)治大地的征程。此

40、次滅絕起因很不清楚,不過降雨增加可能是一個重要的因素。第73頁,共140頁,2022年,5月20日,18點36分,星期三5.白堊紀-第三紀之交大滅絕 時間:6500萬年前 原因:小行星或彗星墜落地球 后果:恐龍時代在此終結 此次滅絕是地球歷史上第二大集群滅絕事件,而恐龍時代就是在此終結。第74頁,共140頁,2022年,5月20日,18點36分,星期三據(jù)統(tǒng)計,在白堊紀末,生物圈有2868個屬,到了第三紀初就只剩下1502個屬,受影響最大的是陸地上的恐龍和海洋生物界的浮游生物。而由于某種原因,某些物種卻基本沒有受到影響, 鱷魚、海龜、蜥蜴、哺乳動物以及鳥類都順利地應付了這場危難。第75頁,共14

41、0頁,2022年,5月20日,18點36分,星期三(三)絕滅的生物學意義 1、絕滅是生物圈在更大的時空范圍內(nèi)的 自我調(diào)整,是生物在與環(huán)境相互作用過程中, 生物不能適應環(huán)境的劇變而必然付出的代價。 2、只有舊的類型不斷消失,新的物種才能不斷產(chǎn)生。絕滅推動了生物的進化。 3、絕滅給人類敲響了警鐘。 第76頁,共140頁,2022年,5月20日,18點36分,星期三假設:T1時間物種的數(shù)量N0N1N2T2時間物種的數(shù)量N2N3絕滅速率E的計算:dT=T2T1,d 相當于delta() 如果要衡量絕滅,相關的參數(shù)有:絕滅量EN1絕滅的速率 E / dTN1 / dT第77頁,共140頁,2022年,5

42、月20日,18點36分,星期三恐龍滅絕的原因有四個: 1.小行星撞擊地球說:引起地球冰凍。 2.生態(tài)環(huán)境變化:恐龍蛋失去孵化條件。 3.超新星爆炸說:臭氧層改變,氣候劇變。 4.火山爆炸說: 第78頁,共140頁,2022年,5月20日,18點36分,星期三目前國外科學界普遍接受的一種解釋是,這次大滅絕是一顆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墜落到地球上,引起地球生態(tài)系統(tǒng)劇烈變化的直接結果??铸埦嘟?.8億年出現(xiàn),稱霸地球1.2億年,距今6.5千萬年滅絕??铸埣捌渫惖南椴溉閯游锛叭祟惖牡菆鎏峁┝似鯔C。第79頁,共140頁,2022年,5月20日,18點36分,星期三(3)集群絕滅與新災變論 “災變論”:

43、法國古生物學家居維葉(G.Cuvier, 1769年-1832年)提出的, 認為生物的改變是突然 發(fā)生的,過分強調(diào)生物的不連續(xù)性。 20世紀50年代,德國學者興德沃夫把生物大的 絕滅與宇宙間超新星爆發(fā)這種“天外橫禍”聯(lián)系起來,最先提出了“新災變論”。第80頁,共140頁,2022年,5月20日,18點36分,星期三撞擊后引起的熱浪、塵埃、降溫等一系列環(huán)境 后果則直接導致了白堊紀末恐龍及其他生物的 大規(guī)模集群絕滅。80年代,美國科學家阿爾瓦雷茲等根據(jù)白堊紀 地質(zhì)層的銥(Ir)元素含量異常高的依據(jù),推論出這是一個小行星撞擊地球留下的化學記錄。 第81頁,共140頁,2022年,5月20日,18點3

44、6分,星期三從此,“新災變論”開始盛行并逐漸被人們所接受?!靶聻淖冋摗?完全摒棄了神創(chuàng)論,認為在宇宙和地球演化中出現(xiàn)過一系列諸如超新星爆發(fā)、外星體撞擊地球、地球磁極倒轉、大規(guī)模火山爆發(fā)等災變事件,引起了生物的集群絕滅。第82頁,共140頁,2022年,5月20日,18點36分,星期三集群絕滅的原因:球內(nèi)事件: 磁極倒轉、海平面升降、火山爆發(fā)、地球板塊構造運動、洋流變化、海洋化學狀況和大氣層成分的改變、造山運動等。第83頁,共140頁,2022年,5月20日,18點36分,星期三 球外事件:太陽耀斑爆發(fā),超新星爆發(fā),小行星或慧星撞擊地球,臭氧層異常,環(huán)境劇變等。 總之,新災變論是解釋集群絕滅的主

45、要依據(jù),新災變論不是對進化理論的否定,而是補充和發(fā)展。 第84頁,共140頁,2022年,5月20日,18點36分,星期三27.2.4 進化趨勢是如何產(chǎn)生的(一)什么是進化趨勢 指在相對較長的時間尺度上,一個線系或 一個單源群成員表型進化改變的趨向。1、線系進化趨勢(微觀進化趨勢) 即一個線系在其生存期間表型進化改變的 趨勢。如圖27.7表示一個物種譜系身體或某種 器官的大小變化趨勢的形成過程。第85頁,共140頁,2022年,5月20日,18點36分,星期三2、譜系進化趨勢(宏觀進化趨勢) 即親緣關系相近的一組線系或一個單源群在其生存期間的譜系分支及其后裔的平均表型變化的趨勢。 生物進化論表

46、面上是研究生物多樣性、復雜性、適應性的變化與發(fā)展,實質(zhì)上是研究生物群體遺傳基因庫的變化與發(fā)展。 第86頁,共140頁,2022年,5月20日,18點36分,星期三3、線系進化速率和譜系進化速率的計算(1)線系進化速率的計算 用時間種壽命的倒數(shù)來表示。 如一個時間種的壽命為2Ma,其線系進化速率為1/2時間種/Ma,即0.5時間種/Ma。第87頁,共140頁,2022年,5月20日,18點36分,星期三(2)譜系進化速率的計算 用種形成的速率S表示 S=R+E(種形成速率為S,絕滅速率為E,種數(shù)凈增率為R)其中R=InN:經(jīng)過時間t后的種數(shù)InNo:初始種數(shù) t:百萬年第88頁,共140頁,20

47、22年,5月20日,18點36分,星期三(二)進化的不平衡性 生物的生理結構、機能發(fā)展的不平衡。 生物在身體構造、機能等方面的發(fā)展、進化是不平衡的,且發(fā)生的情況在不同生物中又是不同的。鑲嵌進化:人的性狀和猿的性狀總是相互鑲嵌的, 這種進化形式稱為鑲嵌進化。第89頁,共140頁,2022年,5月20日,18點36分,星期三 從魚類到兩棲類的進化過程中,肺呼吸和四肢是陸上生活的主要適應特征,但肺(似肺的鰾)呼吸在魚類中很早就已出現(xiàn),而四肢形成的時間要晚得多。在鳥類和哺乳類的發(fā)展過程中,作為鳥類的特征的翅膀和羽毛、輕巧堅實的骨骼、恒溫等,和作為哺乳類特征的頜骨成分和關節(jié)方式、毛發(fā)、恒溫、乳腺等,也都

48、是在不同的時間分別形成的,而并不是一次產(chǎn)生或同時完成的。在大類群的發(fā)生和轉化過程中,鑲嵌進化就是由于性狀發(fā)展的不平衡引起的。第90頁,共140頁,2022年,5月20日,18點36分,星期三生物進化速度的不平衡,可分為低速進化、中速進化和高速進化。 A. 低速進化 海豆芽已有5億年歷史鱟已有2億年歷史矛尾魚已有1.3億年歷史水杉、銀杏為活化石。牡蠣、肺魚、鴨嘴獸大熊貓等。第91頁,共140頁,2022年,5月20日,18點36分,星期三B. 中速進化馬已有6千萬年的歷史。250萬年(25萬代)出一個新種。 第92頁,共140頁,2022年,5月20日,18點36分,星期三 C. 高速進化(有袋

49、類5千萬年 ) (人類的進化200-300萬年 )高速進化動物澳洲有袋類 1.負鼠 2.小袋鼯 3.袋熊4.袋獾 5.袋鼴如果每1, 000代產(chǎn)生一個新種,就可為高速進化。 第93頁,共140頁,2022年,5月20日,18點36分,星期三(三) 特化式進化(特異適應) 指由于生物對各種不同生活環(huán)境的適應,而出現(xiàn)的多方向的分化,但在生物體形態(tài)結構、生理功能等方面并沒有質(zhì)的提高和改變,其進化水平屬于同一等級。特化式進化包括分歧、趨同進化、適應輻射和平行等。(1)分歧(又稱趨異進化):由一個祖先物種適應于不同的環(huán)境,向著兩個或兩個以上方向發(fā)展的進化過程。第94頁,共140頁,2022年,5月20日

50、,18點36分,星期三(2)趨同進化: 指親緣關系較遠的生物在條件相同的環(huán)境中,在同樣的選擇壓力下,有可能產(chǎn)生生理功能相同或十分相似的形態(tài)結構,以適應相同的環(huán)境條件,這種現(xiàn)象稱為趨同進化。爬行類和哺乳類的趨同進化 第95頁,共140頁,2022年,5月20日,18點36分,星期三(3)適應輻射 由一個祖先物種進化產(chǎn)生多個在形態(tài)、生理和行為上各不相同的新物種,以適應不同環(huán)境或生態(tài)位,從而形成一個同源的輻射狀進化系統(tǒng) 。1羚羊2松鼠3鯨4蝙蝠5鼴鼠哺乳動物的輻射適應第96頁,共140頁,2022年,5月20日,18點36分,星期三 一般地說,適應輻射往往導致相關物種具有來自共同祖先的同源器官或同源

51、特征,趨同進化則導致不同分類群物種具有功能相似的同功器官或同功特征。發(fā)生適應輻射的類群,其成員保留著較多的同源特征,證明它們有較近的共同祖先。 趨同進化的各物種具有明顯的同功特征, 較少的同源特征,證明它們有較遠的共同祖先。 在大類群的發(fā)生和轉化過程中,鑲嵌進化就是由于性狀發(fā)展的不平衡引起的。第97頁,共140頁,2022年,5月20日,18點36分,星期三(4)平行進化:是親緣關系較近的不同物種的進化方式。指源于一個共同祖先,但后來適應不同條件產(chǎn)生分歧,之后又遇到了相同的條件,產(chǎn)生了對相似環(huán)境的相同適應。澳大利亞有袋類與其他大陸地區(qū)真獸類的平行進化 第98頁,共140頁,2022年,5月20

52、日,18點36分,星期三 系統(tǒng)樹:是以古生物學、比較形態(tài)學等方面資料為基礎,同時吸收了分子生物學的一些研究結果而建成的以門類為單位的系統(tǒng)樹。是生物界的“家譜” 。 比較生物化學、免疫學等多學科的研究不斷為探尋生物親緣關系提供新資料,生物系統(tǒng)樹從而不斷得到補充和修正。(四)從系統(tǒng)樹看進化趨勢第99頁,共140頁,2022年,5月20日,18點36分,星期三 生物的進化1、生物的進化趨勢表現(xiàn)為由少到多,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復雜,由水生到陸生。2、生物進化可分為不同階段,而且有中間過渡類型。有內(nèi)鼻孔的魚類和兩棲類 堅頭類爬行動物與兩棲類 始祖鳥有許多方面與爬行類相似 第100頁,共140頁,202

53、2年,5月20日,18點36分,星期三 1.始祖鳥化石:德國巴伐利亞省索倫霍芬晚侏羅紀地層中發(fā)現(xiàn),距今1.45億年。1861年倫敦博物館保管,到1995年已有七塊化石。 2.原祖鳥化石的發(fā)現(xiàn) 1986年夏天,在美國德克薩斯州西部三疊紀地層發(fā)現(xiàn), 距今2.25億年,比始祖鳥早7500萬年,結構比始祖鳥更進化,出現(xiàn)空心骨和胸骨,后部齒退化。說明始祖鳥只是鳥類進化中的一個分支。鳥類進化新進展第101頁,共140頁,2022年,5月20日,18點36分,星期三3. “三塔中國鳥”化石:猛禽類1990-1992年在遼寧朝陽區(qū)晚侏羅紀早白堊紀地層中發(fā)現(xiàn) 10個標本化石,距今1.44億年。(1)化石有許多方

54、面與爬行類相似(近祖性狀):槽生齒,翼有游離的指骨和爪。(2)化石具有近裔性狀:頭骨基本愈合,胸骨發(fā)育,有尾棕骨。第102頁,共140頁,2022年,5月20日,18點36分,星期三3、生物的進化與環(huán)境的變化密切相關。三葉蟲二疊紀絕滅恐龍在白堊紀絕滅恐龍絕滅的原因第103頁,共140頁,2022年,5月20日,18點36分,星期三4、生物的進化是不平衡的,在系統(tǒng)樹上表現(xiàn)為明顯的不對稱性。動物的種數(shù)為1, 032, 300種節(jié)肢動物門昆蟲綱,有751, 000種,占已知動物種數(shù)的72.8。包括脊椎動物在內(nèi)的脊索動物門只有42, 300種,占已知動物種數(shù)的4.1,而哺乳動物種數(shù)則更少,只占已知動物

55、種數(shù)的0.39。第104頁,共140頁,2022年,5月20日,18點36分,星期三27.2.5 真核細胞的內(nèi)共生起源是一種進化機制 1.水平進化:從一個祖先地雀到13種地雀,生物多樣性增加了,但其結構的復雜性并沒有顯著變化。這種進化稱為水平進化。第105頁,共140頁,2022年,5月20日,18點36分,星期三2.垂直進化:一些高級分類群特征的出現(xiàn),如真核細胞細胞器的起源,脊椎動物脊索與脊椎骨的起源,陸生動物羊膜卵的出現(xiàn)等等,它們往往導致結構呈復雜性增長。這種進化稱為垂直進化。第106頁,共140頁,2022年,5月20日,18點36分,星期三3.內(nèi)共生起源學說1970年Lynn Marg

56、ulis等人提出真核細胞來自原核細胞。即真核細胞的起源原始的厭氧原核細胞以吞食其他原核細胞為生,有時它們能容忍所捕獲的原核生物在它們體內(nèi)生活下去。共同生活的結果,吞食者與被吞食者之間發(fā)生了共生關系,這樣它們就逐漸地統(tǒng)一起來,被吞食的原核生物變成了細胞器,這樣就出現(xiàn)了真核細胞。第107頁,共140頁,2022年,5月20日,18點36分,星期三 線粒體來自吞入的需氧的原核細胞(細菌),葉綠體來自吞入的藍藻。主要依據(jù):現(xiàn)代真核細胞的線粒體和葉綠體都具有自主性的活動,它們的DNA為環(huán)狀,它們的核糖體為70S,這些和細菌、藍藻相同的。內(nèi)共生起源學說的缺點是不能解釋細胞核的起源。多數(shù)人主張真核細胞來自原

57、核細胞。第108頁,共140頁,2022年,5月20日,18點36分,星期三 1.同源異型基因(homeotic gene): 調(diào)控體節(jié)特異化的核心基因。2.基因的突變是極低的,產(chǎn)生有利突變的 概率更低。27.2.6 同源異型基因和宏觀進化中的形態(tài)變化第109頁,共140頁,2022年,5月20日,18點36分,星期三27.3 生物的系統(tǒng)發(fā)育27.3.1 進化論賦予分類學新的目標1.分類學是一門對生物進行識別、鑒定、描述、命名和歸類的專門學科。 2.分類學的任務有兩個:(1)物種的識別、鑒定、描述與命名。(2)歸類和建立分類系統(tǒng),即給每一個被鑒定的物種在分類系統(tǒng)中安排一個合適的位置。第110頁

58、,共140頁,2022年,5月20日,18點36分,星期三重演律個體發(fā)育能否反映系統(tǒng)發(fā)展(重演律是否正確)德國??藸柛鶕?jù)動物形態(tài)學和胚胎學研究成果 提出了 (生物發(fā)生律),認為生物在個體發(fā)育, 主要是胚胎發(fā)育過程中,重演其祖先的主要發(fā)育 階段。第111頁,共140頁,2022年,5月20日,18點36分,星期三重演律為生物進化提供了有力的證據(jù)不同脊椎動物相似發(fā)育階段的早期胚胎如魚、蠑螈、龜、雞、豬、人早期胚胎都有尾,頭部有鰓裂。說明脊椎動物有共同的祖先,并且這個祖先是在海洋中生活。個體發(fā)育史是系統(tǒng)發(fā)育史的一種簡單而迅速的重演,而不是完全的重演。 實際上個體發(fā)育并不能完全真實地反映系統(tǒng)發(fā)育。第1

59、12頁,共140頁,2022年,5月20日,18點36分,星期三 青蛙個體發(fā)育中的重演現(xiàn)象青蛙的個體發(fā)育對應的其他生物(相當于蛙的系統(tǒng)發(fā)育)受精卵單細胞原生生物囊胚球形群體原生生物原腸胚腔腸動物(水螅)三胚層的胚三胚層動物(渦蟲)早期蝌蚪脊索動物(文昌魚)無腿蝌蚪魚類有腿蝌蚪有尾兩棲類成蛙無尾兩棲類第113頁,共140頁,2022年,5月20日,18點36分,星期三 進化譜系是如何構建的1.表型趨異:指后裔的平均表型相對于其祖先表型的偏離。由于進化改變常常造成譜系的傾斜。2.譜系趨異:是指一個單源群內(nèi)代表不同進化方向的線系之間因種形成速率和絕滅速率的差異而造成的譜系不對稱性。第114頁,共14

60、0頁,2022年,5月20日,18點36分,星期三既無表型趨異,也無譜系趨異,從而造成沒有 進化的趨勢。 (A)(2)進化趨勢僅表現(xiàn)為表型趨異,而無譜系趨異。 (3)進化趨勢僅表現(xiàn)為譜系趨異,而無表型趨異。 左右兩個線系叢之間物種凈增率的差異是由于 各線系種形成速率和絕滅速率的差別所導致的。(4)進化趨勢表現(xiàn)為既有表型趨異,又有譜系趨異。第115頁,共140頁,2022年,5月20日,18點36分,星期三3.同源器官:來源相同、構造和部位相似,而形態(tài)和功能不同的器官。(1)明顯的同源器官 鳥翅與海豹的鰭狀足、狗的前肢、蝙蝠的翼、人類的上肢(脊椎動物前肢骨骼)。(2)不明顯的同源器官人類的表情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