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一、概述概念:大陸表面和大洋底面之間存在著一 個廣闊的過渡帶,它是一個巨大而復雜的斜坡帶,稱為大陸邊緣。在地質上,它是大陸型地殼和大洋型地殼之間的過渡帶,屬過渡型地殼。組成: 在大陸邊緣內部,根據深度和坡度,通??煞殖纱箨懠堋⒋箨懫潞痛箨戱杖齻€部分。一、概述概念:大陸表面和大洋底面之間存在著一 個廣闊的過渡島弧與海溝課件大陸架 是近岸淺水海域,自海岸向外,緩緩傾斜,平均坡度僅1/1000,陸架外緣的平均水深約130米,深者可達550米。 陸架寬度變化較大,像南美洲西海岸外,日本,菲律賓東岸等岸外,幾乎沒有大陸架。而我國黃海、東海和北冰洋等海域,陸架寬達數百km至1000km以上。世界陸架平均寬
2、75km大陸架從陸架邊緣向外,便進入大陸坡,大陸坡坡度可陡達1/401/6,陸坡上,地形崎嶇,有深切水下峽谷。陸坡寬度較小,僅2030 km,最寬可達數百km。陸坡腳下,展布著寬廣,平緩的大陸裾,形如扇狀,向深洋底展開,他的平均坡度不過1/300,通常以25003000米水深開始,平緩過渡到大洋盆地,寬度可達數百乃至上千km。從陸架邊緣向外,便進入大陸坡,大陸坡坡度可陡達1/401大西洋型大陸邊緣: 具有寬闊、平坦的大陸架,外接坡折明顯的大陸坡和平緩的大陸裾,整個大陸邊緣沒有火山和地震,是一個較為穩(wěn)定的海域。太平洋型大陸邊緣: 大陸架+大陸坡+“島弧海溝體系”,其邊緣環(huán)繞以火山島弧,島弧邊坡陡
3、峭,外側邊坡直落至深邃的海溝底部,島弧和海溝地形高差懸殊,有頻繁的火山和地震活動以及較強烈的構造運動 西太平洋島弧海溝體系:島弧+海溝+弧后邊緣盆地 東太平洋安第斯型大陸邊緣:大陸架不發(fā)育,沿岸 山脈直接與海溝相連大陸邊緣分類大西洋型大陸邊緣:大陸邊緣分類據板塊構造機理分為三類: 發(fā)散型大陸邊緣(Divergent, or passive margin) 聚斂型大陸邊緣(Convergent, or active margin) 轉換斷層型大陸邊緣(Transform fault margin)據板塊構造機理分為三類:大陸邊緣地殼結構大陸架和大陸坡都屬于大陸型地殼,大陸架的地殼較大陸地殼稍薄,
4、大多數在30km左右。大陸坡的地殼減薄到1220 km,有人稱之為次大陸地殼。大陸裾為大洋型地殼。大陸邊緣地殼結構大陸架和大陸坡都屬于大陸型地殼,大陸架的地殼島弧與海溝課件島弧與海溝課件大陸地殼和大洋型地殼的分界處大致在大陸坡坡腳,陸架和陸坡實際上是大陸地殼的自然延伸部分大陸裾實際上是巨厚沉積物(千米以上)覆蓋在大洋地殼上的堆積體。大陸地殼和大洋型地殼的分界處大致在大陸坡坡腳,陸架和陸坡實際二、大陸架1、定義2、地形特征3、沉積作用4、地質構造與分類5、成因二、大陸架1、定義1、大陸架的定義大陸架是大陸周圍較平坦的淺水海域,從岸邊低潮線開始向外海直至海底坡度顯著增加的邊緣,這個邊緣稱為陸架外援
5、,陸架外緣以內的淺海區(qū), 便是大陸架。1、大陸架的定義大陸架是大陸周圍較平坦的淺水海域,從岸邊低潮大陸架這一術語,最早由H.R.米爾(Mill,1887)提出和使用。19191939期間,約翰遜(D.W.Johnson)認為:大陸架是波浪的侵蝕作用造成的,論證了波浪在陸架表面所進行的侵蝕作用,并注意到這一作用在海底的最大深度,他把600英尺(200米)的水深作為一般波浪侵蝕海底的下限。于是水深200米便成了以后人們所引用的陸架外緣的水深。迪茲和孟拉德(Ditz and Menard,1951)指出,大陸架是陸地沉溺于海底的地形,并不是波浪侵蝕作用造成的,他們改用破浪基面來描述陸架外緣的深度。目
6、前許多研究表明,波浪在陸架上的作用是很有限的,約翰遜所舉的實例大多數是暴風浪或者臺風風浪作用海底時,海底遭受侵蝕的現象。大陸架這一術語,最早由H.R.米爾(Mill,1887)提出 隨著海底資源開發(fā)事業(yè)的發(fā)展,大陸架資源的主權歸屬問題引起了很大的爭議,這首先要求劃清大陸架和大陸坡的界限。 1958年,在日內瓦召開的國際海洋法會議上,對大陸架外緣界線的確定提出了一些建議,當年,國際海底名詞術語委員會提出了大陸架的定義是: 陸架是圍繞大陸的向淺水延伸的淺海地帶,其延長深度是到海底坡度向更深海底有劇烈增加之地段。這一地段即陸架外緣,陸架外緣以上的淺水區(qū)為陸架區(qū)。 隨著海底資源開發(fā)事業(yè)的發(fā)展,大陸架資
7、源的主權歸屬問題謝珀得(1984)根據大量的實際資料詳細研究了世界淺海地形 圖,否定了以水深200米為陸架外緣深度的概念。實際資料表明:陸架外緣的深度,即陸架外緣的地形由緩變陡轉折處的深度,世界各地的差異很大,終于200米水深的陸架外緣是罕見的。有的海區(qū)變化很大,如北美東部陸架外緣深度在37275米之間不等。謝珀得(1984)根據大量的實際資料詳細研究了世界淺海地形 對于陸架外緣的標志,奈須紀幸,加賀美英雄(1970)等也主張以海底坡度向深處劇烈增加的坡折為限,其上淺水區(qū)域為陸架,他們認為劃分陸架外緣界線的標志是坡度的變化,而不是水深。也有人試圖不采用地形和水深為標準來對陸架下定義,而采用海底
8、地質特征或底棲生物分布狀況為依據,這些看法都存在一定的片面性。 總的看來,大陸架外緣界限,不應該是某一特定的深度,而是以坡折處的深度為妥,這已經為大多數人接受。 對于陸架外緣的標志,奈須紀幸,加賀美英雄(1970)2、大陸架的地形特征關于大陸架的一般特征,謝珀德(1973)總結以下幾點:1、平均寬度75米2、大陸架邊緣(坡度變化最大處)的水深平均為130米3、最平坦部分的平均水深為60米4、橫過陸架的剖面上,有60%為起伏20米的丘陵。5、橫過陸架的剖面上,有35%為深度達20米凹地。很多是盆地,另一些則是縱向谷地。6、平均坡度0度7分,內側較緩,外側為內側的1/2。哈韋斯(harves,19
9、64)發(fā)現從岸到60米深處坡度為0度12.4分。2、大陸架的地形特征關于大陸架的一般特征,謝珀德(1973) 潘若夫(1985)首先描述了陸架與相鄰大陸 的關系。他認為,陸架地形往往是相鄰陸地地形在淺海地的延伸,他稱這種延伸地形為繼承性地形。陸架與相鄰大陸的大地構造性質關系密切,根據這種關系,他把陸架分成:1、位于前寒武紀地臺邊緣的陸架,通常寬度不大,如非洲及澳大利亞陸緣的陸架。2、位于古生代地臺上的陸架較寬,如歐洲西部和西北部,北美大西洋沿岸等地 3、中生代和阿爾卑斯褶皺帶邊緣的陸架最窄,如印度尼西亞和菲律賓 等地。4、大陸平原鄰接的陸架,是新生代的下沉區(qū),這類陸架具有最大的寬度,如北冰洋和
10、黃海大陸架等地。 潘若夫(1985)首先描述了陸架與相鄰大陸 的關系。他認沉溺的河谷和冰川谷谷深70100m寬km25km沉溺的河谷和冰川谷谷深70100m島弧與海溝課件島弧與海溝課件海底平坦面大陸架往往由幾級深度不同的海底平坦面組成,從濱岸到外海,隨著陸架表面的緩傾斜,平坦面逐級下降到大陸坡直至深海海底平坦面大陸架往往由幾級深度不同的海底平坦面組成,從濱岸到島弧與海溝課件海底平坦面的成因第四紀冰期間冰期海進、海退過程中,當海平面停頓時期形成的。東、黃海主要海底平坦面是第四紀冰期河流三角洲堆積而成高緯度海區(qū)的海底平坦面是冰蝕和冰積作用造成海底平坦面的成因第四紀冰期間冰期海進、海退過程中,當海平
11、面陸架邊緣壩(堤)大陸架的外緣往往有一個高起的前緣,然后過渡到大陸坡,這一高起部分稱為陸架邊緣壩(堤)。陸架邊緣壩(堤)大陸架的外緣往往有一個高起的前緣,然后過渡到島弧與海溝課件3、大陸架的沉積作用殘留沉積變余沉積現代沉積3、大陸架的沉積作用殘留沉積殘留沉積沉積物的屬性與目前所處的環(huán)境不適應,形成于目前陸架海區(qū)完全不同的沉積環(huán)境之中,如外陸架海區(qū)出現砂質沉積 ,淺海底出現淡水環(huán)境的沉積物等。對于殘留沉積,漁民早就覺察到,泥沙底質淺海中有冰川漂礫刮破漁網的現象。又如英國海外發(fā)現一片沉沒于淺海的森林,北海 多格灘上有泥炭沉積殘留沉積沉積物的屬性與目前所處的環(huán)境不適應,形成于目前陸架海殘留沉積這些沉
12、積物沉積時,大部分處于陸上環(huán)境,以后沉溺于淺海,但被新的沉積物所掩埋或改造,依然保持它的原面貌,殘留于現代淺海底表面。殘留沉積這些沉積物沉積時,大部分處于陸上環(huán)境,以后沉溺于淺海島弧與海溝課件殘留沉積的特征由礫石、砂和介殼等組成的殘留沉積物,在電子顯微鏡下觀察,殘留沙粒表面往往被氧化鐵污染以及因溶解而出現凹坑,在中緯度的一些大陸架區(qū),出現冰磧碎屑的殘留沉積;美國東北部,法國、以色列、波多黎各和澳大利亞等地濱外 淺海水區(qū),出現風成沙丘的殘留沉積;美國東南濱外深水區(qū),出現淺水的鈣質鮞狀碳酸鹽的殘留沉積;西歐濱外、墨西哥灣、日本和馬六甲海峽出現鹽沼泥炭 、淡水泥炭等殘留沉積。尼日利亞濱外還出現淹沒了
13、的土壤。殘留沉積中往往含有許多指示原來沉積環(huán)境的生物化石。如:我國東海外大陸架上,日本調查船在長江口外,水深100米的外陸架上,打撈到生長在潮間帶的紅螺、文蛤、長牡蠣、瑪阿貝和雜色蛤蝌等,年齡為1500012000年;在虎皮礁附近還采到北方原始牛的下顎骨;男女列島附近,采到猛犸象的牙齒,從這些殘留沉積中的化石表明,我國東海在更新世時為濱海平原、沼澤地等,當時氣候寒冷。殘留沉積的特征由礫石、砂和介殼等組成的殘留沉積物,在電子顯微現代沉積沉積物的屬性與目前所處的沉積環(huán)境相一致,處于一個統(tǒng)一的動態(tài)平衡系統(tǒng)之中,這類沉積物稱為現代沉積或現代原生沉積。如目前大河口的三角洲相沉積,熱帶淺海的碳酸鹽沉積,海
14、底火山周圍的火山碎屑沉積。主要分布在內陸架,沉積物主要為陸源碎屑?,F代沉積沉積物的屬性與目前所處的沉積環(huán)境相一致,處于一個統(tǒng)一埃默里(1952)將現代沉積分為:1.碎屑沉積(風、水、冰川帶來的)2.生物沉積(貝殼等生物骨骼 )3.火山沉積(火山附近的火山碎屑)4.自生礦物沉積(磷灰石和海綠石 等)埃默里(1952)將現代沉積分為:星野通平 (1973)根據沉積環(huán)境不同,將現代沉積分以下四類:1、開闊陸架區(qū):一般在水深2030米以內淺水區(qū)為沙質沉積;這個深度以下出現泥質沉積,54米水深以下全為泥質沉積。54米又稱泥線深度2、河口區(qū):河口區(qū)現代沉積一般組成三角洲,屬于快速堆積區(qū),比降大的河流出口區(qū)
15、出現礫石分布。海水、河水相混促進泥質的凝聚作用和沉積下來。3、海灣區(qū):沉積物有礫石、砂和泥等,礫石分布在濱岸帶和部分河口區(qū),砂質沉積廣泛。4、海峽區(qū):由于海峽水動力強,現代沉積只有砂和礫,在海峽兩端,形成扇狀堆積,砂堆積在礫石的外側。星野通平 (1973)根據沉積環(huán)境不同,將現代沉積分以下四類現代碳酸鹽沉積主要分布在低緯海區(qū)的陸架和大洋區(qū)的淺水碳酸鹽臺地上現代碳酸鹽沉積主要分布在低緯海區(qū)的陸架和大洋區(qū)的淺水碳酸鹽臺變余沉積大陸架上經過現代海洋動力作用的加工和改造的殘留沉積稱為變余沉積,其性質介于現代沉積和殘留沉積之間。變余沉積大陸架上經過現代海洋動力作用的加工和改造的殘留沉積稱4、大陸架的地質
16、構造和分類大陸架的地殼是相鄰陸地地殼的延伸,地殼性質與相鄰陸地一致。由于地殼運動而形成的褶皺、斷裂等構造形式也與相鄰陸地一致。4、大陸架的地質構造和分類大陸架的地殼是相鄰陸地地殼的延伸,根據基底與蓋層的關系,分5類1、陸架內側由基巖構成,外側由三角洲堆積物組成。2、堆積物按次序堆積于基巖上,甚至在陸架外緣也堆積了很厚的沉積物。3、基底上僅有極薄 的沉積物,陸架主要由基巖構成。4、陸架外緣出露基巖,內側盆地中有物質充填 。5、有漫長沉積歷史的陸架,上部為未固結沉積物,中間為固結沉積物,下伏基巖。根據基底與蓋層的關系,分5類1、陸架內側由基巖構成,外側由三根據陸架和相鄰陸地大地構造的一致性,按相鄰
17、陸地大地構造的性質,把陸架分為6種:1、前古生代地臺形成的陸架:前古生代地臺邊緣由于斷裂和繞折下沉而成陸架。2、古生代地臺的陸架:陸架的形成同樣與斷裂和繞折有關。3、中生代地臺的陸架:陸架基底被中生代地臺沉積所覆蓋,表面地形與鄰接陸上單調的海進平原連成一片。4、中、新生代大陸邊緣坳陷的陸架:由大陸臺地邊緣坳陷形成。5、中、新生代褶皺構造的陸架:中、新生代褶皺邊緣強烈下沉而形成的陸架。6、現代地槽區(qū)陸架:現代褶皺帶下沉部分,具有火山和珊瑚等特殊地形。根據陸架和相鄰陸地大地構造的一致性,按相鄰陸地大地構造的性質大陸架上的局部構造與陸上構造的關系從陸上直接延伸到陸架上的構造與陸上構造線平行的構造大陸
18、架上的局部構造與陸上構造的關系從陸上直接延伸到陸架上的構島弧與海溝課件島弧與海溝課件5、大陸架的成因1.大陸撓折說:布卡爾(Bourcart,1952)認為大陸到大陸邊緣,是一個撓折帶,這一帶的海進和海退取決于撓折的發(fā)展 ,在海進和海退的作用的塑造下,形成了陸架,目前發(fā)現一些陸架表面的沉積層略有傾斜,其傾角與陸架表面坡度是一致的,這是陸架發(fā)生過撓折的有力證據。5、大陸架的成因1.大陸撓折說:2 大陸延伸說:潘若夫 (1959)首先注意到陸架基底構造與鄰接大陸的一致性,基底構造又影響到陸架表面地形和沉積作用以及后期構造運動的一系列性質,因而陸架與毗鄰大陸的地形和沉積物性質有一定的連續(xù)性,他把這些
19、性質稱之為繼承性,說明陸架是大陸的延伸。2 大陸延伸說:浪蝕階地說: 迪茨(Deitz,1963)對大陸架的成因與波浪作用的下限關系,進行了詳細的考察,他認為,不存在由波浪作用形成的大陸架,因為波浪作用的下限是非常有限的,但是隨著海平面的下降,出現波浪作用下限移動,使得波浪作用遍及整個大陸架。這一概念與前面敘及的把200米水深作為波浪作用的下限有很大的差別,不可混為一談。浪蝕階地說:4. 中新世構造形成說: 星野通平 (1970)認為中新世末期以后,上新世初是整個地球膨脹隆起時期。大陸側發(fā)生強烈的隆起,通過斷裂作用,使得從濱岸線到水深2000米以上的海域,出現了一系列階梯狀的平坦面,如,南非、
20、巴西、印度、西澳大利亞和日本等地。一般比大陸架略深的稱為“邊緣臺地”,水深超過1000米的稱為“深海平坦面”。這樣,從大陸到洋底,便有“堆積準平原大陸架邊緣臺地深海平坦面”等,陸架不過是這一系列平坦面中之一,僅受到晚更新世冰期低海平面的修飾而已,它和其他階地面一樣,是斷階帶的產物,又是其中的一級,因而星野認為:大陸架不是冰期才出現的,它在第四紀以前就是堆積和沉降的平衡地區(qū),甚至可以位于不同的深度,它的主要形成時期是中新世末期強烈隆起時,以斷階帶形式出現。4. 中新世構造形成說:三、大陸坡1、基本特征2、分類和成因3、海底峽谷4、深海平坦面三、大陸坡1、基本特征定義大陸坡是一個分開大陸和大洋的全
21、球性的巨大斜坡在地形上,它是大陸基面和大洋盆地底面之間巨大而復雜的斜面。在地殼性質上,大陸坡的地殼是大陸地殼和大洋地殼之間的過渡地殼,可進一步劃分成大陸型地殼和次大洋型地殼。定義大陸坡是一個分開大陸和大洋的全球性的巨大斜坡1、大陸坡的基本特征地形特征地質構造特征沉積作用特征1、大陸坡的基本特征地形特征地形特征上限和下限 大陸坡的上限即大陸架外緣,那里有一個明顯的坡折,該處平均水深為130米左右。而大陸坡的下限水深變化較大。科辛納(1921)在計算海陸起伏線的平均值時,取大陸坡的下限水深為2440米。 謝珀德(1948)將2000米水深作為大陸坡的下限。沃茲爾(1968)總結了大量的地球物理資料
22、,研究大陸邊緣地殼結構的變化,他認為水深2000米是大陸地殼變成大洋型地殼的位置,可以作為大陸坡的下限。但是世界不少海域大陸坡的下限深度大于一數值。地形特征上限和下限坡度: 孟納德(1964)認為大陸坡相對高度約110公里,坡度110度,這是一個非常概括的數據,希曾(1959)認為大陸坡具有36度的斜坡,各地不一。謝珀德(1963)計算世界大陸坡的平均坡度為4度17分,各大洋有所差異,太平洋區(qū)的大陸斜坡平均坡度大于世界平均值,為5度20分;而大西洋為3度5分,印度洋區(qū)為 2度55分坡度小于世界平均值。陸坡上部和陸坡下部的變化也有所不同,太平洋區(qū)表現為上部緩、下部陡,大西洋和印度洋則相反。造成這
23、種差異的原因是因為太平洋區(qū)的大陸斜坡之下往往與海溝相接,海溝溝壁的坡度一般都大于大陸斜坡。大西洋和印度洋區(qū)陸坡下部往往與坡度平緩的 大陸裾相連接。因而越往下部坡度變得越平緩??梢?,兩種類型的大陸邊緣,其大陸坡的地形特征是不同的。世界上,大陸斜坡最陡的海域有:斯里蘭卡岸外大陸斜坡坡度達3545度。古巴南部大西洋岸外達35度 坡度:寬度: 在大陸邊緣的三單元中,大陸坡的寬度最窄。希曾(1959)基于對大西洋寬緩陸坡的認識,他認為大陸斜坡的寬度是20100公里左右,謝珀德(1963)著重歸納了太平洋區(qū)的資料,認為大陸坡平均寬度只有2040公里,赫德伯格(1970)認為大陸坡寬度一般僅1520公里。
24、通常大西洋型大陸邊緣的陸坡寬度較大,大洋型大陸邊緣的陸坡寬度較大,太平洋型大陸邊緣的陸坡較窄。寬度:表面特征: 多數大陸斜坡表面崎嶇不平。下圖為我國東海大陸坡地形剖面圖,其上有復雜的次一級地形,如海盆,海嶺,海底峽谷和深海平坦面等。造成這種復雜地形的主要因素是斷層發(fā)育,海底塌方和滑坡等重力剝蝕。以及濁流和其他海流的侵蝕作用。此外,底辟鹽丘擠入、火山活動和珊瑚礁生長等也使斜坡地形變得復雜。這些復雜地形的產生與大陸坡的地質構造性質是分不開的。表面特征:島弧與海溝課件島弧與海溝課件地質構造特征 大陸坡的地質構造是相鄰陸地的構造通過大陸架在陸坡上的延伸,僅地殼厚度比陸架略薄些,并從這里過渡為大洋地殼。
25、 大陸坡在地質上 的最大特點是:活動性比大陸架強,斷層十分發(fā)育,火山、地震活動比陸架上多。 大西洋型和太平洋型又有區(qū)別。前者較穩(wěn)定,后者較活躍。地質構造特征 大陸坡的地質構造是相鄰陸地的構造通過大陸 大陸坡根據斷裂性質進行分類(昂節(jié)夫,1956根據斷裂發(fā)育程度和特點分)(如圖)1.階梯狀斷裂型:規(guī)則的階梯狀斷層2.斷塊型:復雜的斷層組合3.撓折型:地層沒有撓折,僅產生撓曲4.堆積型:巨厚沉積層淹沒了基底的斷裂構造。 大陸坡根據斷裂性質進行分類(昂節(jié)夫,1956根據沉積作用特征1.成分上:大陸坡的沉積中,泥質沉積占60% ,砂質沉積25%,礫石、巖塊占10% ,碳酸鹽5%。2.機理:大陸坡的碎屑
26、沉積主體由濁流作用形成,沉積層保留有濁流沉積的結構、構造,還有部分的塌方和滑坡等重力堆積,以及介殼和碳酸鹽軟泥的夾層。沉積作用特征1.成分上:大陸坡的沉積中,泥質沉積占60% 2、大陸坡的分類和成因2、大陸坡的分類和成因赫德伯格(1970)認為,大陸坡分為:1.前進沉積型2.侵蝕型3.斷層型4.礁塊型赫德伯格(1970)認為,大陸坡分為:1.三角洲前積層形成的陸坡:比較平緩,陸坡上的等深線與三角洲前緣形態(tài)一致(如下圖)。但是也有例外,如密西西比河三角洲前緣有許多鹽丘隆起,形成起伏不平的地形。1.三角洲前積層形成的陸坡:2.斷層形成的陸坡:普遍而常見的大陸坡。斷層與陸坡的關系有兩種:一為垂直岸線
27、的斷層,形成斷層崖;另一為平行岸線的斷層,形成階梯狀陸坡。2.斷層形成的陸坡:3.地殼下撓的陸坡:大西洋西岸線外陸坡上的沉積層產狀與陸坡的傾斜是一致的,陸坡上的沉積層產狀基本是水平的,二者呈下撓過渡關系,中間并沒折斷。但是也有人不同意這種大陸下撓作用,認為北大西洋陸坡是中新世準平原下沉到海底形成的。3.地殼下撓的陸坡:4.珊瑚礁形成的陸坡:珊瑚礁形成的陸坡一般出現在中低緯度海區(qū)。他們的陸坡坡度很陡。4.珊瑚礁形成的陸坡:5.年輕山脈海岸的陸坡:太平洋邊緣普遍存在這類陸坡。這些海區(qū)陸架狹窄,陸坡上發(fā)育海底峽谷。在陸坡形成的機理中,由濁流和塌積作用形成的堆積是十分重要的。地震剖面顯示,在平緩的陸坡
28、上,松散的厚層沉積物中,有著大規(guī)模的崩塌和滑坡。有些陸坡上有關重力蠕動造成滑移褶皺(如圖)5.年輕山脈海岸的陸坡:3、海底峽谷 海底峽谷是陸坡上一種奇特的侵蝕地形,他形如深邃的凹槽切蝕于大陸坡上,谷軸垂直于陸坡邊緣。大西洋型 : 陸坡下部平緩,峽谷一般終止于2000米。太平洋型:陸坡下部陡峻,峽谷直通海溝。 海底峽谷作為一種通道,把陸源物質從大陸架輸送到深海區(qū)及海溝中。 海底峽谷在陸坡上分布廣泛,但不均,而且集中在一些陸坡寬度較窄,下部比較陡峻的區(qū)段。3、海底峽谷 海底峽谷是陸坡上一種奇特的侵蝕地形,他形島弧與海溝課件島弧與海溝課件島弧與海溝課件島弧與海溝課件1.海底峽谷的地形特征:橫剖面常為
29、V字型,少數為U字型,但他在 較大深度上仍為V字型。海底峽谷下切深度達數百米乃至千米,谷璧最陡大40度以上。一般凹岸陡,凸岸緩,與陸上河谷有相似之處(如圖)。1.海底峽谷的地形特征:許多海底峽谷有谷中特征(如圖),谷側有臺階狀地形,多數情況下,這種臺階發(fā)育于一側,另一側則不發(fā)育。一般說來,中下部平緩,沿谷軸能見到坡折(圖B )。這些坡折點與深海平坦面在同一深度上。但兩者毫無關系。許多海底峽谷有谷中特征(如圖),谷側有臺階狀地形,多數情況下海底峽谷的下端出口往往有類似河口三角洲的深海扇。海底峽谷的源頭有的與河口相接,如剛果河(如圖)海底峽谷的下端出口往往有類似河口三角洲的深海扇。海底峽谷的源海底
30、峽谷平面多數呈蛇形彎曲,也有部分呈直線狀,有的峽谷以單一峽谷形式存在,如剛果河口外峽谷,有的峽谷分叉呈樹枝狀,如美國東海岸(如圖)海底峽谷平面多數呈蛇形彎曲,也有部分呈直線狀,有的峽谷以單一海底峽谷沉積物的特征1.沉積物主要為泥質,夾有少量的粗碎屑物質2.峽谷出口處往往是濁流沉積分布區(qū)3.沉積物中普遍含淺水有孔蟲及海綠石4.峽谷中發(fā)現更新世末冰期和冰后期 沉積物海底峽谷沉積物的特征1.沉積物主要為泥質,夾有少量的粗碎屑物3.海底峽谷成因 海底峽谷成因假說有很多,例如:赫斯假說、約翰遜假說、布卡爾假說、布徹假說。但是為大多數所接受的是濁流說。 最早把濁流與海底峽谷聯系起來的是德利(1936),他
31、認為海底峽谷為濁流作用形成??辏?950、1965、1967)先后進行多次試驗,證明渾濁水流即使只有很小的有效密度,也會順槽底流動。3.海底峽谷成因 海底峽谷成因假說有很多,例如:赫斯假 反對濁流說者認為,濁流不可能有足夠的能力來侵蝕陸坡,大部分陸坡由固結程度很弱的泥沙層組成,濁流只是能在其上可發(fā)揮作用。像機理福利亞的圣路加斯峽谷,谷璧由花崗巖組成,則難以用濁流解釋,須先假設有斷層存在,再由濁流來加工塑造。 后來,謝珀德認為,除濁流外,還有其他類型的海流起重要作用,往往與濁流一起作用的有下沉流,它是沿岸形成的冷水流橫越陸架向下流去。 反對濁流說者認為,濁流不可能有足夠的能力來侵蝕陸坡,大4、
32、深海平坦面 他是大陸斜坡上表面坡度接近水平的面。該面一般不超過0度30分,寬數百米至數公里,長數公里至數十公里。他是陸坡發(fā)育過程的產物。4、深海平坦面 他是大陸斜坡上表面坡度接近水平的面。該面深海平坦面的成因目前對其成因尚無定論,主要有以下幾種說法:1.斷裂構造說:希曾(1959)認為其為階梯狀斷層形成,陸坡上平行岸線的斷層,使得某一地段成為階梯狀的平坦面。2.撓曲說:日本列島外緣海底有二級深海平坦面,大塚(1930)認為,它是撓曲作用形成的,大西洋東側岸外的上新世晚期深海平坦面,他認為是大陸下撓作用形成的。3.濁流說:吉布森(1953)等通過對阿留申中島弧外陸坡上階地的研究認為,深海平坦面是
33、濁流沉積形成的。日本左藤(1968)也發(fā)表了同樣的意見。深海平坦面的成因目前對其成因尚無定論,主要有以下幾種說法:四、大陸裾(大陸隆Continental Rise)概念大陸裾是大陸坡坡麓緩緩傾向大洋底的扇形地,由沉積物堆積而成,分布在水深2000m5000m處,它的上半部靠著陸坡坡麓,下半部覆蓋在大洋底,是一個地跨陸坡和大洋底兩單元的沉積體,表面坡度平緩,展布寬度大者可達1000km。堆積物主要是被濁流、滑塌和各種海流搬運來的陸源碎屑。大陸裾多分布在大西洋型的大陸邊緣。四、大陸裾(大陸隆Continental Rise)概念大島弧與海溝課件島弧與海溝課件島弧與海溝課件島弧與海溝課件五、“島弧
34、與海溝”系1、結構及分布2、地球物理特征3、形成機理五、“島弧與海溝”系1、結構及分布1.”島弧海溝“系的結構有兩種情況:一種以西太平洋為代表,其結構為島弧海溝邊緣盆地另一種以南美西緣為代表,結構為海溝與大陸山系相鄰,無邊緣盆地1.”島弧海溝“系的結構有兩種情況:1.”島弧海溝“系的結構 大陸邊緣的島嶼一般凸向大洋側,在該側有海溝伴生,島弧由活火山和休眠火山島鏈組成,長達幾千公里,寬數十公里。海溝一般分布在島弧的向洋側,它占有海洋的最大深度(如下頁表)。大多數海溝呈不對稱的V字形(如下頁圖)??看箨懠皪u嶼一側坡度較陡,大洋一側較緩。 海溝與島嶼之間的地帶為“弧溝”間隙帶。間隙帶寬,海底從海溝直
35、接上升到島弧上,如果間隙帶寬,溝與弧之間有一條非火山成因的弧形山脊,他可以是一條沉沒山脊,也可以包括一些島弧,這條非火山弧與島弧之間的低地稱為內海淵。1.”島弧海溝“系的結構 大陸邊緣的島嶼一般凸向大洋島弧與海溝課件島弧與海溝課件1.”島弧海溝“系的分布大陸邊緣的“島弧海溝”系可分為具有弧形結構和不具弧形結構兩種。具弧形結構的有西太平洋的阿留申島弧、千島島弧、日本島弧、伊豆小笠原島弧、馬里亞納島弧、琉球島弧、雅浦、錦琉島弧、班達島弧以及印度洋東側的安達曼尼科巴 島弧和中大西洋加勒比海外的小安德烈斯島?。ㄈ鐖D)。1.”島弧海溝“系的分布大陸邊緣的“島弧海溝”系可分為具1.”島弧海溝“系的分布不具
36、弧形結構的有啤斯麥島弧、所羅門島弧、新赫布里底島弧。新西蘭和薩摩亞之間的湯加島弧和克馬德克島弧為直線型島弧。此外,不伴生海溝的島弧有馬紹爾、吉爾伯特、埃利斯、萊恩、加羅林等火山弧,火山巖為玄武巖質。“山鏈海溝”分布在南美西緣。1.”島弧海溝“系的分布不具弧形結構的有啤斯麥島弧、所羅門2.”島弧海溝“系的地球物理特征1.地震性:“島弧海溝”系是地震活動中心,淺源地震分布在海溝之下,深源地震在島弧的下方,更深達600700公里的震源在島弧的后方。畢鳥夫(1954)把震源投影到一個穿過島弧走向的橫剖面上,發(fā)現震源分布在一條從海溝向島弧下傾的斜坡帶上,請教3060度,這帶被稱為畢鳥夫帶或地震剪切帶。2
37、.負重力異常帶:汶寧.明尼茨等最先發(fā)現爪哇和蘇門答臘海溝之上有一條十分強烈的負重力異常帶,其值達-250毫迦。3.熱流:與洋盆熱流值相比,一個熱流異常低值存在于海溝消亡帶。同時,一個熱流異常值出現在火山弧后區(qū)。2.”島弧海溝“系的地球物理特征1.地震性:“島弧海溝”“島弧與海溝”系的形成 島弧由晚第三紀和第四紀的火山巖組成,從橄欖玄武巖到流紋巖均有,但以安山巖為最多,時代較老的被輝長巖納長花崗巖所侵入,并有一系列高角度正斷層、沖斷層和走向滑動斷層。溝弧間隙有低角度沖斷層和褶皺,褶皺往往呈推覆狀。板塊學說認為:島弧是巖石圈消亡的場所。海溝是巖石圈板塊沉入地幔的標志。大洋板塊從海溝斜插下去,玄武巖變成榴輝巖,部分中性巖漿上升,形成島弧?!皪u弧與海溝”系的形成 島弧由晚第三紀和第四紀的火山六、大陸邊緣的演化大陸邊緣的地殼特征大陸邊緣的類型六、大陸邊緣的演化大陸邊緣的地殼特征1、大陸邊緣的地殼特征 大量地球物理資料證實,大陸邊緣地殼是大陸地殼和大洋地殼之間的過渡型地殼,通常由厚約30公里的大陸殼逐漸減薄到58公里的大洋殼,這種減薄主要是硅鋁層減薄。如下表,我國東海岸外,從西到東大陸邊緣的地殼也是逐漸減薄。如下圖,可以看出,地殼的減薄主要是硅鋁層的減薄和硅鎂層的上隆。1、大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木材定金合同范本
- 會計臨時勞務合同范本
- 勞務派遣合同范本購買
- 協(xié)議證明合同范本
- 業(yè)委會與物業(yè)委托合同范本
- 別墅規(guī)劃合同范本
- 區(qū)域保護合同范本
- 農村房子修繕承包合同范本
- 公園門衛(wèi)服務合同范本
- 包裝費合同范本
- 閩教版四年級下冊勞動教案
- 汽車電氣設備構造與維修(高職版)全套教學課件
- 中小學必背飛花令詩詞-(春、月、風、花、山、江、人、日、動物、顏色、數字)
- 緩刑解除矯正個人總結
- 北師大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下冊全冊一課一練課課練(含答案)
- 白酒加工小作坊整治工作方案
- 發(fā)揚體育精神展青春光彩
- 四年級數學(四則混合運算)計算題專項練習與答案匯編
- 國家基本公共衛(wèi)生服務項目績效考核課件
- 孕產婦深靜脈血栓預防與護理課件
- 腳輪行走測試技術規(guī)范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