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六年級語文課件錦集_第1頁
小學六年級語文課件錦集_第2頁
小學六年級語文課件錦集_第3頁
小學六年級語文課件錦集_第4頁
小學六年級語文課件錦集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PAGE21小學六年級語文課件錦集【桂林山水】一、教材說明這篇課文抓住了桂林山水的特點,以優(yōu)美、簡練的語言,生動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景,表達了作者對桂林風景的喜愛之情。課文從"桂林山水甲天下"講起,既概括說明了桂林山水在祖國名勝中的地位,又交代了作者觀賞桂林山水的緣由。然后,用對比的方法描述了漓江的水、桂林的山的突出特點。最后,把桂林的山和水聯系起來,作為一個完美的整體,展現在讀者面前。選編這篇課文的主要意圖,一是使學生借助課文感受祖國山河的美,感受祖國語言的美;二是引導學生領悟作者抓住特點、運用對比描寫景物的方法。本課較難理解的是最后一段的"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一句。這句話的意思是:游船航行在碧綠的河水上,船上的游人就像在一幅美麗的畫卷中游覽。二、學習目標1.學會8個生字。能正確讀寫下列詞語:漓江、無瑕、翡翠、峰巒、屏障、竹筏、波瀾壯闊、水平如鏡、連綿不斷。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3.了解桂林山水的特點,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感受課文的語言美。4.領悟作者細致觀察、抓住特點、運用對比描寫景物的方法。三、教學建議1.教學本課的重點是引導學生感受漓江的水、桂林的山那種獨特的美。怎樣引導呢?首先,要指導學生正確理解詞句的含義。如,"我看見過波瀾壯闊的大海,玩賞過水平如鏡的西湖,卻從沒看見過漓江這樣的水""我攀登過峰巒雄偉的泰山,游覽過紅葉似火的香山,卻從沒看見過桂林這一帶的山"兩句,是拿大海、西湖的水同漓江的水相比,拿泰山、香山和桂林的山相比。比的是什么呢?比的是它們各自的特點。這兩句話的意思,不是說大海、西湖都不如漓江的水美,泰山、香山都不如桂林的山美,而是說,漓江的水既不同于大海,也不同于西湖;桂林的山既不同于泰山,也不同于香山,它們擁有的是一種獨具特色的美。其次,要借助各種教學手段引導學生感受詞句所描述的情境。如,波瀾壯闊的大海、水平如鏡的西湖、峰巒雄偉的泰山、紅葉似火的香山、無瑕的翡翠、拔地而起、奇峰羅列、翠綠的屏障、新生的竹筍、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是播放能形象地展示這些詞語的畫面,使學生如臨其境地領悟到:"這就是奇峰羅列"、"這就是危峰兀立"如不具備上述條件,可找一些圖片展示給學生,或者畫一些簡筆畫,還可以在學生初步理解的基礎上,讓他們根據想象自己畫一畫。第三,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引導學生一邊讀,一邊想象詞句所描述的情境。2.指導學生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必須聯系全文的內容。"這樣的山圍繞著這樣的水,這樣的水倒映著這樣的山。"意思是說:奇、秀、險的桂林山圍繞著靜、清、綠的漓江水;而靜、清、綠的漓江水里又倒映著奇、秀、險的桂林山。這里將桂林的山和水聯系起來,構成一幅完整的畫面。"再加上空中云霧迷蒙,山間綠樹紅花,江上竹筏小舟",就把這幅圖畫點綴得更美了。觀賞桂林山水,一般是從桂林市區(qū)到陽朔縣,這一段的航程約80公里,沿途所見,都是這樣的美景,所以說"像是走進了連綿不斷的畫卷"。正是由于這樣,所以作者用"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來概括他觀賞桂林山水的整體感受。3.這篇課文,寫的景是美的,描述美景的語言也是美的,而貫穿于美景、美文之中的是作者被祖國壯麗山河的美激蕩起來的情感。因此,本課的教學應通過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讓學生感受桂林山水的美,體會作者熱愛祖國山河的思想感情。要使學生聲情并茂地讀好課文,主要方法是引導學生多讀,并在讀的過程中想象課文所描述的情景,進而進入課文描述的情境之中,仿佛在跟隨作者游覽,一起觀賞桂林山水的美景。如果學生自己難以進入這種境界,教師要給以必要的指導,可展示畫面,用富有感染力的語言描繪文中展現的情境,誘導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調動他們的生活體驗,或用悠揚舒緩的音樂渲染情境,激發(fā)起學生心中的美感,還可通過教師入情入境的范讀,把學生帶入作者描繪的美景之中。當學生已經體會到課文表達的感情,但由于缺乏一定的朗讀技巧而不能充分表達出來時,教師可抓住一些重點詞句,做一些必要的指點。比如,講漓江水、桂林山特點的幾個句子,如果把"真靜、真清、真綠、真奇、真秀、真險"等加以強調,就可以突出桂林山水的特點。4.本課適合背誦。指導背誦應注意兩點:一是要引導學生先把課文讀熟,在學生基本讀熟的基礎上再提出背誦的要求,達到"熟讀成誦"。二是指點一下背誦的方法。根據本課的特點,應引導學生一邊想象一邊背誦,并注意第二、三自然段中結構相似的句子。5.課后"思考·練習"第二題,目的在于引導學生把握課文主要內容,了解桂林山水的特點,并了解最后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指導學生完成這個練習,可先讓學生反復讀讀最后一段,然后聯系課文的第二、三自然段,具體說說"這樣的山""這樣的水"指的是怎樣的山、怎樣的水,再說說"這樣的山"和"這樣的水"怎樣構成一幅連綿不斷的畫卷。第三題的目的是讓學生表達自己學了本課后的感受??梢詫憥拙湓挘部梢砸饕皇仔≡?,不拘形式,不論長短,寫一句可以,寫幾句也可以。教師可選寫得較有特色的讀給大家聽。至于選做題,目的是給學有余力的學生提供一次練筆的機會??晒膭顚W生做,但不作為統一要求。6.本課生詞較多,大多數生詞,只要讓學生反復誦讀,并聯系上下文去思考、體會,就可基本理解;個別詞語,可在引導學生查閱字典、詞典之后,稍作一些指點。下面的解釋僅供教師參考,一般不宜原封不動地講給學生。拔地而起--拔:超出、高出。課文指桂林的山,仿佛突然從地面冒出來似的。一般的山脈都是從地面逐漸高上去,而且連綿不斷,桂林的一座座山互不相連,都是平地崛起的。連綿不斷--接連不斷。波瀾壯闊--瀾:大波浪。課文中指大海中的波浪雄壯浩大。形態(tài)萬千--形狀、姿態(tài)多種多樣。危峰兀立--危:高;兀:高而上平。山峰高聳直立。水平如鏡--水面平靜明亮,像一面鏡子。怪石嶙峋--奇形怪狀的石頭重重疊疊的樣子。無瑕瑕:玉上面的斑點。沒有斑點。云霧迷蒙--云霧繚繞,使景物隱隱約約,讓人看不清楚。峰巒雄偉--山峰連綿不斷,雄壯而高大。奇峰羅列--羅列:分布、陳列。奇特的山峰散布陳列。色彩明麗--色彩鮮明而美麗。觀賞觀看欣賞。翡翠綠色的硬玉,半透明,有光澤。四、參考資料桂林山水桂林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1985年,桂林山水被評為全國十大風景名勝之一。據考證,大約在3?6億到3?4億年前,桂林一帶是汪洋大海,海水深達2000米。今天遍布這一帶的石灰?guī)r,就是那時候在海水中形成的。約3?2億年前,這里上升為陸地。后來,經過地殼運動,到距今幾百萬年前,才形成了目前的水陸形勢。堅硬的石灰?guī)r經過幾百萬年的風化和水流作用,形成了無數突兀奇峰,流經石灰?guī)r地區(qū)的漓江泥沙很少,江水特別清澈,再加上這里氣候溫暖濕潤,有利于植物生長。這樣諸多因素,使得桂林水清山秀峰奇,成為天下少有的奇觀。從桂林市區(qū)南行,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頭伸長鼻子在江邊吸水的"大象",現在一般都稱它為象山、象鼻山。課文中說的"像老人,像巨象,像駱駝",只是舉例說明桂林的山形態(tài)各異。實際上,在漓江兩岸,獨秀峰、疊彩山、洑波山、南溪山、蘆笛巖、七星巖等都很有名。泰山在山東省中部。主峰玉皇頂在泰安市城北,海拔1532米。泰山以通天拔地之勢被古人列為五岳之首。古代帝王登基多來泰山祭天地。名勝古跡眾多,有古建筑群20多處,歷史文化遺跡2000余處,是我國風景區(qū)。香山在北京市西北郊。此地重巒疊嶂,景色清幽,故金、元、明、清,歷代帝王都在此營建離宮別苑,為各朝皇家游幸駐蹕之所。清乾隆十年(1745年)在此大興土木增建亭臺樓閣,共成28景。香山秋來漫山紅遍,有"霜葉紅于二月花"的勝景。雙清別墅因毛澤東同志從西柏坡進城前曾住這里指揮全國解放戰(zhàn)爭和籌建新中國,這給香山更加增添了光彩?!玖趾!恳?、教材說明這篇課文講了大興安嶺的景物及其在國計民生中的作用,表達了作者對大興安嶺由衷的喜愛之情。課文從作者進入原始森林的感受寫起,依次寫了大興安嶺的嶺、林、花的特點以及由這些景物產生的聯想,最后講參觀林場的見聞、感受。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一是使學生進一步感受祖國自然風光的美,并了解自然資源在祖國建設中的作用;二是引導學生欣賞作家老舍先生質樸而優(yōu)美的語言。本課的重點是講大興安嶺的景物特點和游覽大興安嶺的感受。大興安嶺的景物,先講"嶺"。"嶺"的主要特點是溫柔。這一特點是通過同秦嶺的對比突出的。"孤峰突起""盛氣凌人""云橫秦嶺",都描寫了秦嶺的高大、突兀、險峻;而大興安嶺的嶺,卻"沒有一條使人想起'云橫秦嶺'那種險句","每條嶺都是那么溫柔","誰也不孤峰突起,盛氣凌人"。"嶺"的另一個特點是連綿不斷,形態(tài)各異:"在疾駛的火車上看了幾個鐘頭,既看不完,也看不厭","這里的嶺的確很多,橫著的,順著的,高點兒的,矮點兒的,長點兒的,短點兒的"。再講"林"。林的顯著特點就是像大海,因此稱之為林海。"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綠的",突出了林海的一望無際和蒼翠碧綠。"群嶺起伏是林海的波浪","大片青松的邊沿閃動著白樺的銀裙",又"像海邊的浪花",進一步突出了林海的特點。然后講"野花"。野花的特點是種類多。"我是愛花的人,到這里我卻叫不出那些花的名兒來",可見野花的種類非常之多。最后,作者把大興安嶺比作一個溫柔、美麗的姑娘,說它"青松作衫,白樺為裙,還穿著繡花鞋",這顯然是對大興安嶺景物的綜合,滲透著作者無限的喜愛之情。游覽大興安嶺的感受,作者概括為四個字:親切、舒服。"親切、舒服",在課文中出現了三次。第一次是在寫作者親眼看到大興安嶺,并且走進原始森林,腳踩在積得幾尺厚的松針上,手摸到那些古樹時。由于大興安嶺跟自己印象中的"奇峰怪石,高不可攀"的嶺截然不同,"每條嶺都是那么溫柔",自然會使作者產生一種"親切、舒服"的感受。第二次是在描繪了大興安嶺的景物特點,然后講由這些景物產生的聯想時。大興安嶺的景物不僅可供人觀賞,它還為祖國建設提供了充足的資源??梢姡笈d安嶺的景物已同祖國建設結為一體,想到這些,作者覺得大興安嶺越看越可愛,心中自然感到親切、舒服。第三次是在參觀林場后。參觀林場之后,"這種親切之感更加深厚了",這是因為在林場看到了"人與山的關系日益密切",人們不僅伐木取材,而且造林護苗,使林海萬古長青。二、學習目標1.學會9個生字。能正確讀寫下列詞語:珊瑚、椽柱、桌椅、廣廈、伐木、綜合、高不可攀、盛氣凌人、興國安邦。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3.了解大興安嶺景物的特點,感受大興安嶺景物的美,認識大興安嶺在祖國建設中的作用。三、教學建議1.課前,可讓學生在中國地圖上找一找大興安嶺,了解其位置。如有可能,找?guī)追笈d安嶺和秦嶺的圖片,以便從感性上認識兩者的不同。2.本課教學的重點在于使學生感受大興安嶺那種特有的溫柔的美。首先,要引導學生準確地理解語句表述的意思。如,"云橫秦嶺",指的是云在秦嶺的半山腰,可見秦嶺山勢之高。其中的一些比喻句、擬人句更應指導學生理解。教學時不必講比喻、擬人等名詞術語,而要讓學生從內容上具體體會其中的"海洋"指什么,"白色的浪花"指什么,為什么說興安嶺會打扮自己。在理解這些語句的意思時,還要注意不要讓學生產生誤解。如,課文拿秦嶺同大興安嶺對比,主要是為了說明大興安嶺給人一種溫柔、親切的感覺,不像秦嶺那樣孤峰突起,盛氣凌人。作者絲毫沒有貶斥秦嶺的意思,因為秦嶺的雄偉、險峻也是一種美。其次,在引導學生理解重點語句的時候,還要啟發(fā)學生想象語句所描述的情景,如,"群嶺起伏是林海的波浪"是什么樣子,"海邊上""泛著白色的浪花"是什么樣子,"青松作衫,白樺為裙,還穿著繡花鞋"是怎樣一幅畫面。要力求讓學生眼前仿佛浮現出一幅一幅圖畫。再次,在理解、想象的基礎上,加強誦讀,特別是有感情地朗讀,是感受景色美、語言美的主要途徑。朗讀本課,有些地方需要教師略加指點。如,"大興安嶺這個'嶺',跟秦嶺的'嶺'可大不一樣。"讀這一句時,兩個帶引號的"嶺"和"大"要略加強調,以形成鮮明的對比,同時要讓學生意識到"大不一樣"和"不大一樣"是不同的。"這里的嶺的確很多,橫著的,順著的,高點兒的,矮點兒的,長點兒的,短點兒的,可是沒有一條使人想起'云橫秦嶺'那種險句。"這句里的六個"的字結構"形成三組對比,每一組在朗讀時,語氣、音調應略有變化,以突出嶺的形態(tài)之多。3.語言質樸而優(yōu)美,是老舍先生作品的一個特點,也是本課的一個特點。指導學生學習本課,要在引導學生感受祖國山河美的同時,注意引導學生體會課文的語言美。體會課文語言美的主要途徑是朗讀、背誦和抄寫。要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全文,背誦一些段落,抄寫一些優(yōu)美的語句。4.課后"思考·練習"第二題的目的是引導學生理解、體會作者游覽大興安嶺的感受。這是本課教學的一個重點,也是一個難點。引導學生理解這一點,可先讓學生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找到三次講到"親切、舒服"的句子;然后,指導學生聯系上下文,說說作者每一次是在什么情況下產生"親切、舒服"的感受的;最后,讓學生把三次感受聯系起來,認識到這三次感受雖然都是"親切、舒服",但一次比一次更加強烈、深刻。課后"思考·練習"第三題的目的在于引導學生深究課文,培養(yǎng)學生在自主學習中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啟發(fā)學生養(yǎng)成與同學合作學習,在合作學習中陳述自己意見的習慣。題目中所提出的問題是舉例性質,可以啟發(fā)學生再提幾個問題,與大家一起討論。如,為什么說大興安嶺"的確含有興國安邦的意義"?討論時,應讓學生充分發(fā)表意見。教師也可以發(fā)表自己的看法,但只作為參與討論者的看法,不要讓學生當作的結論。"興安嶺多么會打扮自己呀"這句話,顯然是把興安嶺當作一個溫柔而美麗的姑娘來寫的:穿著碧綠的上衣,銀白色的裙子,五顏六色的繡花鞋。這樣寫,把靜止的景物寫活了,從而充分表達了作者對興安嶺的喜愛之情。"思考·練習"中的選做題,是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做的,不必統一要求。學生只要用簡筆畫把秦嶺與大興安嶺的不同特點表現出來即可。如:5.本課的生字"廈",在這里讀shà,用在地名"廈門"中讀xià。"伐",注意不要寫成"代"。下列詞語解釋只供教師參考,一般不宜原封不動地講給學生。孤峰突起:單獨的一個山峰高高地聳立著。盛氣凌人:形容驕傲蠻橫,氣勢逼人。目之所及:眼睛能看到的地方。千山一碧:許許多多山峰都是碧綠的顏色。興國安邦:國家興盛安定?!竟旁娙住拷虒W內容:生字教學,預習古詩,學習《墨梅》,悟出學習方法。教學目標:學習生字詞,領悟學習古詩的方法,正確理解古詩的意思,體會詩句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教學過程:一、出示課題,導入新課。1、齊讀課題。2、思考:讀后你知道了什么?(這課書要學習三首古詩。)讀后你想到了什么?(我們想到了過去學習的古詩、詩人的介紹特別想知道"古詩三首"指的是哪三首?是誰寫的?詩的內容是什么?詩人想表達什么感情?)3、明任務:這三首古詩分別是元代、清代和明代的詩歌。詩人分別是王冕、鄭燮和于謙。。通過學習古詩,我們不僅要讀懂古詩的內容,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還要領悟學習古詩的方法,以便能夠獨立學習更多的古詩,賞析祖國語言文字之美。二、指導預習。1、借助漢語拼音讀準字音。洗硯池千錘萬鑿焚燒乾坤2、朗讀古詩。3、聯系注釋,想想每句詩的意思,不理解的詞語查字典或者劃下來。4、分組交流自己查找到的有關資料。三、檢查預習。以讀準字音、質疑為重點。四、學習《墨梅》1、了解詩人解詩題。(1)這首詩的作者是誰?(2)《墨梅》作者:元代畫家王冕。王冕(公元1287--1359)我國元代畫家。字元章,號煮石山農,諸暨人(今浙江紹興)。(3)這首詩的題目是什么?(墨梅。這是一首題畫詩。墨梅,顧名思義,即為用水墨畫的梅花。)(4)從題目上,你知道了什么?還想知道什么?(知道了這首詩寫的是水墨畫的梅花。想知道這幅梅花圖是誰畫的?墨梅有什么特點?詩人為什么要寫《墨梅》這首詩?要表達自己什么樣的感情?)2、講解詩意。(1)教師范讀。(2)指名學生讀。(3)學生借助字典、辭典進行自學。(初步理解字在詩中的意思,提出不懂的地方。)(4)教師點撥前兩句:我家洗硯池邊樹,朵朵花開淡墨痕。A.指名試讀。B.理解字義。洗硯池:畫家洗硯的水池。傳說晉代的大書法家王羲之在洗硯池邊練習書法,池水因此變成黑色。淡墨痕:淡墨,水墨畫中將墨色分為幾種,如淡墨、濃墨、焦墨。這里是說用淡墨圈出梅花花瓣的痕跡。C.理解詩句的意思。(我家洗硯池邊的這棵梅樹,朵朵花開顯出淡淡的墨痕。)D.進一步理解。這兩句詩寫了梅的什么特點?(突出了它淡淡的色彩。)從哪個詞可以看出淡淡的色彩?(淡墨痕)應該怎樣讀出來呢?(自由讀、指名讀、評讀)讀至此,產生疑問--難道梅只有這樣一個特點嗎?E.教師點撥后兩句:不要人夸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5)用學習前兩句的方法學習后兩句。A.指名試讀。B.理解字義。清氣:清香的氣味。這里指純潔的人品,高尚的節(jié)操。乾坤:天地,人間。C.詩句的意思。(不圖人們夸贊它顏色的鮮艷,只求飄散的清香充滿天地。)D.進一步理解。墨梅還有什么特點?(清香的氣味)這是一首題畫詩,詩人抓住了墨梅的哪些特點進行描寫?(淡淡的色彩、清香的氣味。)作者這樣描寫,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呢?(這首題畫詩,是說作者畫梅花不以追求色彩的艷麗來討人稱贊,而要畫出的是梅花的不同凡俗的精神,抒發(fā)了作者高潔的志趣和情懷。)詩人運用了什么方法寫出梅花的特點,表現了詩人的情懷?(開頭兩句,由畫面上所畫的洗硯池寫到了美化淡淡的色彩,聯系非常自然,也很有情趣。后兩句中突出了墨梅的"清香"作者一語雙關,以物喻人,表明了詩人的人品與節(jié)操。)3、朗讀全詩。4、總結全詩:(1)這首詩描寫了什么?有什么特點?(2)這首詩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3)想象詩人在這樣的美景里會有什么樣的表情、動作?5、指導學生練習朗讀。6、總結回憶古詩的學習方法。請大家回憶我們是怎樣學習《墨梅》這首古詩的?(知詩人、解詩題;抓字眼、明詩意;想意境、悟詩情。)五、作業(yè):1、背誦《墨梅》。2、運用學習古詩的方法自學后兩首古詩,提出不懂的問題。教學內容:鞏固學習古詩的方法,學習后兩首古詩。教學目標:理解古詩的意思,體會詩中的感情。鞏固學習古詩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教學過程:一、復習舊知。1、指名背誦《墨梅》。2、匯報自學預習的情況。(1)強化學習古詩的方法。(2)詢問學生在自學中遇到的問題。二、學習《竹石》1、了解詩人,理解詩題。(1)這首詩的作者是誰?鄭燮(1693-1765)字克柔,號板橋。興化(今屬江蘇省)人。清代的書畫家、文學家。是"揚州八怪"之一。(2)理解詩題。(竹石,扎根在石縫中的竹子。詩人是的畫家。他畫的竹子特別有名。這首詩是題寫在他畫的竹石畫上的一首詩)。2、抓字眼,明詩意。A.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咬定:這里形容竹根牢牢扎根在青山上,如同咬住一般。破巖:山巖的裂縫處。這兩句詩的意思是:牢牢咬住青山決不放松,竹根扎在破碎的山巖之中。這兩句詩中用了一個"咬"字,極為有力。充分表達了勁竹的剛毅性格。"立根原在破巖中"表明了勁竹對生活條件并沒有過高的要求,顯示出它的生命力極強。B.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堅勁:堅韌不拔。任爾:隨你。人,任平。爾,你。這兩句詩的意思是:遭受無數的磨難仍然堅挺,不管你從何方刮來什么風。這兩句進一步寫出了惡劣環(huán)境對勁松的磨練以及它不屈不撓的精神。"千磨萬擊"、"東西南北風",指的是無數的磨難,惡劣的環(huán)境。面臨著如此多的磨難,進一步表現出了不屈不撓的精神。3、想意境,悟詩情。(1)在你的生活中,你最喜歡哪種植物?你喜歡竹子嗎?為什么?說說你的理由。(2)詩人喜歡竹子嗎?為什么?作者是如何表達的?(作者非常喜歡竹子。作者用質樸的語言,形象生動地寫出了勁竹堅忍不拔、不屈不撓的精神。寓意十分深刻。這首詩借物喻人。通過詠誦立根破巖之中的勁竹,含蓄地表達了自己決不隨波逐流的高尚的思想情操。)(3)以詩人的身份,懷著對勁竹的敬佩之情朗誦全詩。三、學習《石灰吟》。1、檢查預習效果及自學能力。(1)指名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