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運專線鐵路隧道工程施工技術指南附建筑施工高處作業(yè)安全技術規(guī)范_第1頁
客運專線鐵路隧道工程施工技術指南附建筑施工高處作業(yè)安全技術規(guī)范_第2頁
客運專線鐵路隧道工程施工技術指南附建筑施工高處作業(yè)安全技術規(guī)范_第3頁
客運專線鐵路隧道工程施工技術指南附建筑施工高處作業(yè)安全技術規(guī)范_第4頁
客運專線鐵路隧道工程施工技術指南附建筑施工高處作業(yè)安全技術規(guī)范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2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TOC\o"1-5"\h\z總則 1術語 3\o"CurrentDocument"施工準備 7施工調查 7設計文件的核對 7實施性施工組織設計 8控制測量 10施工機械準備 10施工場地與臨時工程 11作業(yè)人員 13\o"CurrentDocument"洞口工程 14一般規(guī)定 14明洞及洞門 15緩沖結構 17\o"CurrentDocument"超前地質預測、預報 19\o"CurrentDocument"開挖 22一般規(guī)定 22隧道超欠挖的規(guī)定 25鉆爆開挖 27\o"CurrentDocument"支護 33一般規(guī)定 33噴射混凝土 33錨桿、錨索 41鋼筋網(wǎng) 43鋼架 44\o"CurrentDocument"裝、運與棄與 46\o"CurrentDocument"二次襯砌 48一般規(guī)定 48二次襯砌混凝土施工 51\o"CurrentDocument"W監(jiān)控量測 65H防排水 70一般規(guī)定 70注漿防水 71結構防排水 74施工排水 86\o"CurrentDocument"12 通風、防塵與風水電供應 88通風與防塵 88供風 90供水 9112A 供電 92\o"CurrentDocument"13特殊巖土和不良地質地段隧道施工 94一般規(guī)定 94富水軟弱破碎圍巖 94巖溶 95風積沙和含水砂層 98瓦斯 98巖爆 102擠壓性圍巖 103膨脹巖 104黃土 106\o"CurrentDocument"附錄A 開挖、支護順序圖 108\o"CurrentDocument"附錄B 爆破成縫試驗方法 111\o"CurrentDocument"附錄C 周邊眼裝藥結構 112\o"CurrentDocument"附錄D 噴錨支護施工記錄 113\o"CurrentDocument"附錄E噴錨支護有關的試驗和測定方法 115E.1噴射混凝土強度檢查試件的制作方法 115E.2噴射混凝土厚度的檢測方法 115E.3噴射混凝土與巖面粘結力的試驗方法 115E.4噴混凝土實際配合比、水灰比的測定方法 116\o"CurrentDocument"附錄F環(huán)境類別及作用等級 117\o"CurrentDocument"附錄G鐵路隧道圍巖分級判定 121\o"CurrentDocument"附錄H施工階段圍巖級別判定卡 121\o"CurrentDocument"《客運專線鐵路隧道工程施工技術指南》條文說明 1221總貝lj1.0.1為適應新建客運專線鐵路工程的施工技術要求,使隧道施工符合技術先進、質量優(yōu)良、施工安全、進度均衡、消耗降低、有利環(huán)保的要求而制定本指南。1.0.2本指南適用于時速200?350km新建客運專線、標準軌距的鐵路隧道工程的施工。1.0.3客運專線鐵路隧道工程必須按照批準的設計文件施工,在施工中應根據(jù)地質預測、預報及監(jiān)控量測信息實施動態(tài)管理。1.0.4客運專線鐵路隧道工程采用鉆爆法施工時,宜采用噴錨構筑法。1.0.5客運專線鐵路隧道工程每道工序的完成,都應采取相應的檢測手段檢測施工質量,并作好記錄;隧道完工后應對施工質量進行全面的無損檢測,特別是二次襯砌質量及隧道底部質量,必要時輔以鉆孔取樣。并應將檢測結果納入竣工文件。1.0.6客運專線鐵路隧道工程防排水,應采取“防、排、截、堵相結合,因地制宜,綜合治理”的原則,根據(jù)施工需要和當?shù)丨h(huán)保要求做好施工期間的防排水。1.0.7客運專線鐵路隧道工程的防水等級必須達到國家標準《地下工程防水技術規(guī)范》(GB50108)規(guī)定的一級防水等級標準,二次襯砌結構不允許滲水,二次襯砌結構表面無濕漬。1.0.8客運專線鐵路隧道工程施工防水應以混凝土自防水為主體,應以施工縫、變形縫防水為重點,并應重視初期支護的防水,輔以注漿防水和防水層加強防水,滿足結構使用功能。1.0.9隧道二次襯砌結構施工過程中,應建立完善的質量保證體系,采用先進的施工工藝和檢測手段,進行嚴格的過程控制,確保混凝土結構的耐久性。1.0.10客運專線鐵路隧道的長度等級可按下列規(guī)定劃分:1長度在500m及以下為短隧道。長度在500m以上至3000m為中長隧道。長度在3000m以上至10000m為長隧道。長度在10000m以上為特長隧道。1.0.11客運專線鐵路隧道工程施工應根據(jù)鐵路修建的總體施工組織計劃,結合施工單位具體情況,做好以下工作:1隧道施工必須遵守國家、鐵道部規(guī)定的安全規(guī)程,制定切實可行的安全措施,確保施工安全。2隧道施工必須遵守國家、鐵道部規(guī)定的質量驗收標準,建立完善的質量保證體系,制定切實可行的質量保證措施,確保工程質量。3應用信息化網(wǎng)絡技術,推廣應用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設備,提高施工管理水平和施工技術水平。4隧道施工應根據(jù)隧道的長度、水文地質、工程地質情況制定地質預測、預報和監(jiān)控量測計劃,并納入施工工序中。5在保證工程施工質量的前提下,節(jié)約能源,降低材料消耗,提高隧道工程施工的綜合經(jīng)濟效益。6積極改善隧道工程施工條件,加強通風、防塵、照明、防有害氣體、防輻射,降低作業(yè)人員的勞動強度,遵守國家有關勞動保護法規(guī),確保作業(yè)人員身體健康。7所用于主體、附屬工程的材料進場前應進行相關的試驗與檢驗,各種工程材料必須符合國家、鐵道部現(xiàn)行規(guī)范和驗標的要求后才能進場。8隧道工程施工從進場建點到竣工收尾,都應把保護環(huán)境、文明施工貫穿到施工的每一環(huán)節(jié)中。1.0.12隧道工程施工應根據(jù)規(guī)定的測量精度,采取相應的施測方法,建立復核制度,保證隧道的中線、水平、開挖斷面、初期支護厚度、二次襯砌厚度和凈空尺寸符合設計要求。1.0.13在施工過程中,應隨時收集原始數(shù)據(jù)、資料,做好有關的施工記錄。隧道竣工時應根據(jù)施工特點編寫單項和全面的施工技術總結,及時提交竣工文件。1.0.14客運專線鐵路隧道工程的施工除應符合本指南外,尚應符合國家現(xiàn)行有關強制性標準的規(guī)定。2.0.1物理勘探geophysicalprospecting(geophysicalexploration)利用物理學的原理、方法和專門的儀器,測試并綜合分析隧道的工程地質、水文地質特征和物理參數(shù)以及工程質量的檢測。隧道工程地質調查中,常用的方法有電法、彈性波法、電磁波法等,簡稱物探法。2.0.2巖石質量指標(RQD)rockqualitydesignation用直徑為75mm的金剛石鉆頭和雙層巖芯管在巖石中鉆進,連續(xù)取芯,回次鉆進所取巖芯中,長度大于10cm的巖芯段長度之和與該回次進尺的比值,以百分數(shù)表示。2.0.3圍巖自穩(wěn)時間rock-selfstabilitytime圍巖開挖暴露后,在未進行任何支護情況下,能夠自行持續(xù)穩(wěn)定的時間。2.0.4圍巖自承能力bearingcapacityofsurroundingrock圍巖開挖暴露后,在無需進行任何支護的情況下,松弛區(qū)外側出現(xiàn)應力重分布,達到平衡狀態(tài)并形成“平衡拱”,由“平衡拱”承載上部荷重的能力。2.0.5結構耐久性structuredurability結構及其部件在可能引起材料性能劣化的各種作用下能夠長期維持其應有性能的能力。在結構設計中,結構耐久性又常被定義為預定作用和預期的維修與使用條件下,結構及其部件能在預定的期限內維持其所需的最低性能要求的能力。2.0.6膠凝材料cementitiousmaterial,orbinder用于配置混凝土的水泥與粉煤灰、磨細礦渣和硅灰等礦物摻和料的總稱。礦物摻和料在混凝土配比中的用量,通常以其占膠凝材料總量的百分比(重量比)表不。2.0.7水膠比watertobinderratio混凝土配置時的用水量與膠凝材料(水泥加礦物摻和料)總量之比。在二次襯砌混凝土的配合比中,常以膠凝材料用量的概念取代傳統(tǒng)的水泥用量,并以水膠比取代傳統(tǒng)的水灰比,作為判斷混凝土密實性或耐久性的一個宏觀指標。2.0.8全斷面開挖法fullfaceexcavationmethod采用全斷面一次開挖成形的施工方法。2.0.9正臺階法benchcutmethod先開挖上半斷面,待開挖至一定長度后同時開挖下半斷面,上、下半斷面同時并進的施工方法。0.10環(huán)形開挖預留核心土法ringcutmethod先開挖上部導坑成環(huán)形,并進行支護,再分部開挖中部核心土、兩側側壁的施工方法。2.0.11雙側壁導坑法bothsidedriftmethod先開挖隧道兩側的導坑,并進行初期支護,再分部開挖剩余部分的施工方法。2.0.12中導洞法centerdriftexcavationmethod在連拱隧道或單線隧道的喇叭口地段,先開挖兩洞之間中隔墻部分,并完成中隔墻混凝土澆筑后,再進行左右兩洞開挖的施工方法。2.0.13中隔壁法(CD法)centerdiaghrammethod在軟弱圍巖大跨隧道中,先開挖隧道的一側,并施作中隔壁墻,然后再開挖另一側的施工方法。2.0.14交叉中隔壁法(CRD法)crossdiaghrammethod在軟弱圍巖大跨隧道中,先開挖隧道一側的一或二部分,施作部分中隔壁和橫隔板,再開挖隧道另一側的一或二部分,完成橫隔板施工;然后再開挖最先施工一側的最后部分,并延長中隔壁,最后開挖剩余部分的施工方法。2.0.15巖爆rockburst在高地應力巖層中開挖隧道時,圍巖應力突然釋放而引起巖塊爆裂向外拋射的現(xiàn)象。2.0.16光面爆破smoothblasting為了使爆破形成平整的開挖面,減小超挖,由開挖面中部向外側依次順序起爆的爆破方法。2.0.17預裂爆破presplitting在硬巖隧道的開挖中,先行爆破周邊孔,預先拉成斷裂面,然后再爆中央部分的爆破方法。2.0.18噴錨支護shotcreteandrockboltsupprot由噴射混凝土、錨桿和鋼筋網(wǎng)等組合而成的支護結構。2.0.19鋼架steelframeorbeamsupport用鋼筋或型鋼、鋼管、鋼軌等制成的支護骨架結構。2.0.20超前支護advancedsupport在隧道開挖前,對開挖工作面前方的圍巖進行預加固的支護技術。2.0.21管棚pipe-roofprotection在隧道開挖前,沿開挖工作面的外輪廓線外,按一定外插角插入直徑為70~180mm的鋼管,壓注水泥漿或水泥砂漿,然后將鋼管尾部與鋼架焊接為一體形成的支護體系。2.0.22小導管預注漿smallpipe-roofprotection在開挖前,沿開挖面的拱部外周插入直徑為38?70mm的鋼管,壓注漿液,開挖時用鋼架支護等支承這種鋼管所進行的支護。2.0.23錨桿rockbolt錨桿指用實心或空心的鋼材加工成的錨桿體。2.0.24錨索anchor錨索指以鋼絞線為桿體材料的錨固設施。2.0.25超前錨桿pioneerrockbolt在開挖前,沿隧道拱部按一定角度設置的起著預加固圍巖作用的錨桿。2.0.26預注漿pioneergrouting為了固結圍巖或堵水,在地面或在掌子面或沿拱部開挖輪廓線進行的超前注漿。0.27全封閉注漿(帷幕注漿)full-closedgrouting是超前預注漿的一種。沿開挖輪廓線和掌子面,按一定的間距,鉆直徑70~180mm的孔,一般孔深為30?50m,向孔內壓注某種(水泥漿或水泥一水玻璃雙液漿)液漿,漿液的擴散將鉆孔周圍一定范圍內巖縫中的水擠走,并和相鄰鉆孔的漿液與周圍的巖體固結成一體,達到固結圍巖和止水效果。2.0.28回填注漿backfillinggrouting在二次襯砌完成后,為了填充二次襯砌與防水板之間的空隙而進行的注漿。2.0.29二次襯砌前圍巖注漿surroundinggroundgrountingbeforelining初期支護以后,為封堵滲漏水對圍巖所進行的注漿。2.0.30二次襯砌內注漿lininggrouting由于二次襯砌缺陷引起滲漏水時,在二次襯砌內進行的注漿。2.0.31分區(qū)防水waterproofingbyseetim防水板施工后,按一定的長度分段,在防水板上粘貼環(huán)向背貼式止水帶,二襯混凝土澆筑后,相鄰兩環(huán)之間若出現(xiàn)滲漏水,使其不易流竄,便于針對一定的區(qū)段采取相應的治理措施。2.0.32復合防水板compoundwater-proofmambrane由工廠生產(chǎn)的將緩沖層(土工織物)和防水板粘結在一起的復合防水材料。2.0.33模板臺車和模板臺架formjumbo由門架結構、大塊模板、調整機構(液壓或螺桿)、行走機構等組成的隧道二襯混凝土整體移動設備。若不設大模板,采用組合模板拼裝,稱模板臺架。2.0.34作業(yè)臺架operationframe為了方便開挖、支護、防水板等施工,制造的移動式(輪式、軌行式或滑撬式)或拼裝式作業(yè)架,一般由門架、伸縮(折疊)作業(yè)臺、風水電接口、起吊設備、走行機構等構成。2.0.35石門rockcross-cut在隧洞軸線與煤層走向正交或斜交時,掌子面與煤層間的巖柱,厚度一般取1.5~2.0m,當巖層松軟、破碎時應適當增大。2.0.36石門揭煤rockcolumn同時開挖石門與煤層的全過程,它包括石門掘進、半煤半巖掘進、全煤層掘進、過完煤層等。3施工準備施工調查施工調查前應查閱已掌握的設計文件和資料,制定調查提綱。調查結束后,根據(jù)調查情況編寫書面的施工調查報告。1.2施工調查應包括下列內容:1工程概況:包括工程環(huán)境、氣候特征、工程地質、水文地質、工程規(guī)模、數(shù)量和特點。2工程的施工條件:包括施工運輸、水源、供電、通信、場地布置、棄喳場地及容納能力、征地、拆遷情況等。3當?shù)卦牧霞鞍氤善返钠贩N、質量、價格及供應能力。4生產(chǎn)及生活供水、供電條件及施工通信條件。5地方生活供應、醫(yī)療、衛(wèi)生、防疫和民族風俗。6對當?shù)厣鷳B(tài)、環(huán)境保護的一般規(guī)定和特殊要求,工程對環(huán)境可能造成的近、遠期影響。7其它尚待解決的問題。3.2設計文件的核對2.1對設計文件的核對應做好以下工作:1技術標準、技術條件、設計原則。2隧道的平面及縱斷面。3隧道設計的勘測資料,如地形、地貌、工程地質、水文地質、鉆探圖表等。4各設計專業(yè)的接口及相互銜接。5隧道穿過不良地質地段的設計方案,隧道施工對環(huán)境可能造成影響的預防措施。6隧道洞口位置,洞門樣式,洞身二次襯砌類型,輔助坑道的類型和位置,洞口邊坡、仰坡的穩(wěn)定程度。7施工方案、方法和技術措施。8洞門與洞口段的其它各項工程的銜接方式。9洞、內外排水系統(tǒng)和排水方式。10隧道施工期通風方案。2.2控制樁和水準基點的核對和交接應做好以下工作:1隧道控制樁和水準基點的交接應在建設單位主持下,由設計單位持交樁資料向施工單位逐樁逐點交接確認,遺失的應補樁,資料與現(xiàn)場不符的應要求更正。2對接收的控制樁和水準基點,應實行相應等級的測量復核。3測量復核結果應呈報監(jiān)理工程師。施工單位應全面熟悉設計文件,并會同設計單位進行現(xiàn)場核對,當與實際情況不符時,應及時提出修改意見。在施工調查和設計文件核對后,應將結果及存在的問題,以書面形式呈報監(jiān)理工程師。3.3實施性施工組織設計3.1編制實施性施工組織設計應通過全面的調查研究,按照建設項目的工期要求和投資計劃,有計劃地合理組織和安排好工期、施工方案、施工方法、施工順序,并提出勞動力、材料、機具設備等生產(chǎn)資源的合理配置。3.2實施性施工組織設計的編制,應遵循下列原則:1滿足指導性和綜合性施工組織設計。2應在詳細調查研究的基礎上,進行技術經(jīng)濟方案的比選,根據(jù)最優(yōu)的方案進行設計。3應完善施工工藝,積極采用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設備。4因地制宜,就地取材。5根據(jù)工程特點和工期要求,安排好施工順序及工序的銜接。6提高施工機械化作業(yè)水平,提高勞動生產(chǎn)率,減輕勞動強度,加快施工進度,確保工程質量。7符合環(huán)境保護、安全生產(chǎn)、及職業(yè)健康有關法律、法規(guī)的要求。3.3.3編制實施性施工組織設計應以下列內容為依據(jù)。1建設項目的合同文件。2設計文件、有關標準、施工技術指南和施工工法。3調查資料,如氣象、交通運輸情況、當?shù)亟ㄖ牧戏植?、臨時輔助設施的修建條件,以及水、電、通信等情況。4施工力量及機具現(xiàn)狀和更新情況。5現(xiàn)行施工定額和本單位實際施工水平。3.4實施性施工組織設計應包括下列內容:1地理位置、地理特征、氣候氣象、工程地質、水文地質、工程設計概況、工期要求、質量要求、主要工程數(shù)量等。2工程特點、施工條件、施工方案。3洞口場地布置、洞內管線及風、水、電供應方法。4安全、質量控制目標。5施工進度安排、施工形象進度。6進洞方案、開挖方法、爆破設計、裝硝運輸、支護、二次襯砌、通風、排水、施工測量、地質預報、監(jiān)控量測、工程試驗等。7機械設備配備、勞動力配備、主要材料供應計劃、當?shù)夭牧瞎┙o等。8施工管理、工程質量和施工安全保證措施等。9施工過程中對環(huán)境的直接影響和潛在的影響,對各種影響因素所采取的環(huán)境保護措施。10隧道施工地區(qū)發(fā)生自然災害、施工中發(fā)生緊急情況時的應急預案。3.3.5實施性施工組織設計應在開工前作為開工報告的一部分呈報監(jiān)理工程師,待批準后實施;在實施過程中應根據(jù)客觀條件、生產(chǎn)資源配置的變化情況及時調整施工組織設計,并呈報監(jiān)理工程師批準,實行動態(tài)管理。3.4控制測量3.4.1隧道控制測量應按照《京滬高速鐵路測量暫行規(guī)定》(鐵建設[2003]13號)、現(xiàn)行《全球定位系統(tǒng)(GPS)鐵路測量規(guī)程》(TB10054)有關技術要求進行設計、作業(yè)和檢測??刂茰y量完成后,應向監(jiān)理工程師提交測量成果報告。3.4.2控制測量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控制測量必須在確認樁點穩(wěn)固、可靠后進行。2經(jīng)緯儀、水準儀及標尺、光電測距儀、全站儀、GPS全球定位系統(tǒng)都應按規(guī)定周期進行檢定和校正。3測量工作中的各項計算,均應由兩組獨立進行;計算過程中應及時校核,發(fā)現(xiàn)問題應及時檢查,找出原因。4利用原控制點(含中線控制點)作第2次設站觀測或根據(jù)原控制點增設新點時,必須對原控制點的相鄰邊和水平角進行檢測。5利用原水準點作引伸測量時,必須對其相鄰的已測段高差或相鄰水準點間高差進行檢測;水準基點應定期進行復測。6隧道洞外控制測量應在隧道進洞施工前完成。3.4.3控制測量工作應按下列基本內容和要求進行:1用于測量的圖紙資料應認真研究核對,確認無誤后方可使用,抄錄數(shù)據(jù)資料必須核對。2隧道施工前,應根據(jù)設計單位交付的測量資料,進行核對和交接。3平面控制測量應結合隧道長度、平面形狀、線路通過地區(qū)的地形和環(huán)境等條件,可采用GPS測量、導線網(wǎng)測量、邊角網(wǎng)測量、三角網(wǎng)測量或綜合使用。4每個洞口應測設不少于3個平面控制點(包括洞口投點及其相聯(lián)系的三角點或導線點)和2個高程控制點。3.5施工機械準備施工機械應根據(jù)隧道實施性施工組織設計的要求,應配備污染少、能耗小、效率高的機械。施工機械應機況良好,零配件、附件及履歷書齊全,施工機械的準備應適應施工進度的要求迅速而及時地分期完成,確保正常施工。隧道機械設備的安裝應選擇適宜的地點,機械運轉時的廢氣、噪音、廢液、振動等應盡量減少對周圍環(huán)境造成污染和影響。在靠近居民區(qū)時,各項排放指標均應達到現(xiàn)行《建筑施工場界噪聲限值》(GB12523),《污水綜合排放標準》(GB8978),《環(huán)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等有關法規(guī)規(guī)定。隧道施工機械配套應滿足以下要求:1隧道施工機械配套應針對客運專線鐵路隧道大斷面的特點,以實現(xiàn)機械化均衡生產(chǎn)為目標,配套的生產(chǎn)能力應為均衡施工能力的1.2?1.5倍。2施工中的關鍵機械,如混凝土的拌和設備、運輸設備、混凝土噴射機、混凝土輸送泵、通風機、抽水機等必須有備用數(shù)量。3隧道施工應配置能確保使仰拱超前的跨越設備;二次襯砌結構宜采用仰拱、邊墻、拱部一體化施工的整體式襯砌臺車。4施工機械應優(yōu)先選擇排污達標、噪音小的機械,動力宜優(yōu)先選擇電力機械。3.5.5施工機械的安裝與調試應符合下列要求:1施工機械的安裝不得在松軟地段,危巖坍方、滑坡或可能受洪水、飛石、車輛沖擊的處所進行。特殊情況下應有可靠的防護措施,并確保安全。2應參照產(chǎn)品說明書的有關規(guī)定,對機械設備進行安裝。安裝完畢后應進行安全檢查及性能試驗,并經(jīng)試運轉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3機械調試方法和步驟按照技術說明書等資料要求進行。3.5.6按施工機械的用途,其進場、安裝、調試與四通(水、電、道路、通訊)一平(場地)同步或交叉進行,使機械盡早投入施工,并逐步形成各工序的機械化作業(yè)。3.6施工場地與臨時工程3.6.1施工場地布置應符合下列要求:1有利于生產(chǎn),文明施工,節(jié)約用地和保護環(huán)境。2事先統(tǒng)籌規(guī)劃,分期安排,便于各項施工活動有序進行,避免相互干擾。3.6.2施工場地布置應包括下列內容:1確定卸喳場的位置和范圍。2軌道運輸時,洞外出硝線、編組線、牽出線和其它作業(yè)線的布置。3汽車運輸?shù)缆返囊牒推渌\輸設施的布置。4確定風、水、電設施的位置。5確定大型機具設備的組裝和檢修場地。6確定混凝土拌和站(場)和預制場及砂、石等材料的布置7確定各種生產(chǎn)、生活等房屋的位置。8場內臨時排水系統(tǒng)的布置。3.6.3臨時工程施工應符合下列要求:1運輸?shù)缆窇獫M足運量和行車安全的要求。2高壓、低壓電力線路及變壓器和通信線路應按有關規(guī)定統(tǒng)一布置及早建成。3各種房屋按其使用性質應遵守相應的安全消防規(guī)定。爆破器材庫、油庫的位置應符合有關規(guī)定。房屋區(qū)內應有通暢的給排水系統(tǒng),并避開高壓電線。4嚴禁將住房等臨時設施布置在受洪水、泥石流、落石、雪崩、滑坡等自然災害威脅的地點。洞口段為不良地質時,不應在洞頂修建房屋、高壓水池和其它建筑。5臨時工程及場地布置應采取措施保護自然環(huán)境。6隧道棄喳場坡面應按設計進行復墾或綠化,碓頂整平造田,坡腳進行防護,防止水土流失。7臨時設施的布置應考慮突發(fā)性自然災害,并制定相應的緊急預案。3.6.4施工場地布置時,在水源保護地區(qū)內不得取土、棄土、破壞植被等,不得設置拌合站、洗車臺、充電房等,并不得堆放任何含有害物質的材料或廢棄物。3.6.5隧道內、外施工場所應按現(xiàn)行《工作場所職業(yè)病危害警示標識》(GBZ158)設置禁止標識、警告標識、指令標識、提示標識,并配以相應的警示語句。3.6.6工程竣工時,應修整、恢復受到施工破壞或影響的植被、自然資源等。3.6.7隧道施工準備工作完成后應向業(yè)主和監(jiān)理工程師提交開工報告,報告內容除以上的單項報告外還應包括:1臨時工程完成情況。2人員和機械進場情況。3進場工程材料的試驗和檢定情況。4有關環(huán)保設施的落實情況及環(huán)境保護方案等。7作業(yè)人員7.1隧道施工應遵循以人為本的原則。根據(jù)工程特點、在施工前和施工過程中,對管理人員、作業(yè)人員經(jīng)常進行安全教育,提高自我保護意識。7.2從事隧道施工的作業(yè)的人員應符合有關勞動法規(guī)的規(guī)定,持證上崗。7.3施工過程中應對職工加強安全技術交底,在推廣新技術和使用新型機械設備時,應對職工進行再培訓和安全教育。7.4根據(jù)隧道施工情況,應對作業(yè)人員進行定期健康檢查,并歸入擋案進行管理。4洞口工程1一般規(guī)定.1.1洞口工程應與洞口相鄰工程統(tǒng)籌安排、及早完成,施工宜避開雨季及嚴寒季節(jié)。.1.2洞口施工前,應先檢查邊、仰坡以上的山坡穩(wěn)定情況,清除懸石、處理危石。施工期間實施不間斷監(jiān)測和防護。洞頂?shù)乇硭奶幚響獫M足以下要求:1結合現(xiàn)場地形,洞口邊、仰坡應及早做好坡面防護,確保洞口穩(wěn)定。若采用噴錨或砌石護面,坡頂、坡腳宜綠化處理,以防止仰坡范圍內地表水下滲和減少對坡面的沖刷。2洞頂如有溪溝或排水溝槽應加強養(yǎng)護、整治,確保水流暢通,若巖層裂隙多,地表水有可能滲漏到隧道內時,應用漿砌片石或混凝土鋪砌溝底,漿砌片石應用砂漿抹面。3洞頂邊、仰坡周圍的排水系統(tǒng)宜在雨季前及邊、仰坡開挖前完成。隧道開挖應力求早進洞,避免出現(xiàn)深路塹或高邊坡,盡量減少對山體的破壞,防止水土流失。洞口土石方工程施工應自上而下分層開挖、分層防護,當?shù)刭|條件不良時,應采取穩(wěn)定邊坡和仰坡的措施。洞口石方嚴禁采用洞室爆破開挖,宜采用淺孔小臺階爆破,邊、仰坡開挖應采用預留光爆層法或預裂爆破法。當洞口位于軟弱、松散地層或堆積層時,根據(jù)地質條件和地下水情況,可采用下列施工措施加固、穩(wěn)定地層:1洞口段位于軟弱土層地帶,如第四紀的沖(洪)積層、殘積層及人工填土等時,可采用高壓旋噴法(垂直噴射或水平噴射)、深層攪拌法、抗滑樁、鋼管樁等對開挖的邊、仰坡進行加固、穩(wěn)定。2地層為堆積層、斷層破碎帶、砂礫(卵)土、砂土時宜采用地面注水泥漿或超細水泥漿預加固。3有地下水地段,臨時止水注漿可采用水泥一水玻璃漿液。洞口段開挖到隧底標高后,應及時施作中心水溝、排水側溝及出水口。洞口邊仰坡的防護應按下列要求進行:1永久性防護應按設計圖施工,并在隧道施工的初期及早完成。2臨時防護應視工程地質、施工季節(jié)、施工手段等情況,采取噴錨、格構網(wǎng)等措施。洞口工程與相鄰工程的連接應符合下列要求:1緊鄰洞口的橋、涵、路基擋護等工程的施工,應結合隧道施工場地布置,適應出喳進料的需要,及早完成。2隧道洞口的截、排水系統(tǒng)應與路基排水系統(tǒng)順接,不得沖刷路基坡面、橋涵錐體、農田房舍。4.1.11洞口臨近有建筑物和構筑物時,開挖爆破應采用控制爆破技術,加強對建筑物的變形觀測,并對振動波速進行監(jiān)測,其值應符合國家現(xiàn)行《爆破安全規(guī)程》(GB6722)的有關規(guī)定。4.2明洞及洞門4.2.1明洞施工按設計要求,對地層進行預加固,然后分層開挖和支護,邊仰坡分層施做噴錨支護、格構網(wǎng)、植草等方法保持其穩(wěn)定。4.2.2明洞側壁基礎應設置在穩(wěn)固的地基上,基礎埋設寬度和深度應符合設計要求;當兩側側壁地基松軟或軟硬不均勻時,應采取措施加以處理。4.2.3明洞襯砌結構的施工應符合以下要求:1明洞澆注混凝土前應復測中線、高程和模板的外輪廓尺寸(考慮預留沉降),確保襯砌不侵入設計輪廓線。2明洞混凝土的灌注應設擋頭板、外模和支架,明洞墻、拱混凝土應整體澆注。3拱圈混凝土強度應達到混凝土設計強度等級的100%,且拱頂回填土高度達到0.7m時,方可拆除明洞拱架。4.2.4明洞的防排水施工應符合以下要求:1明洞外模拆除后應及時施作防水層及排水盲管,保證排水暢通。2明洞施工應和隧道的排水側溝、中心水溝的出水口及洞頂?shù)慕亍⑴潘O施統(tǒng)籌考慮,即明洞施工完成后,洞內的排水應形成順暢的出水口,洞頂排水系統(tǒng)達到完善、暢通。3墻后的排水設施應與填土同時完成,并保證出水口通暢。4.2.5隧道洞門應及早完成,并應避開雨季和嚴寒季節(jié)。隧道洞門施工應遵照以下規(guī)定:1開挖后的坡面應達到穩(wěn)定、平整、美觀的要求。2端墻應在土石方開挖后及時完成,基礎超挖部分應用與基礎同級混凝土和基礎同步澆筑,端墻及擋、翼墻的開挖輪廓面應符合設計要求。3端墻、擋翼墻基礎的基底承載力必須滿足設計要求,承載力采用靜力觸探試驗或標準貫入試驗檢測,必要時采用載荷試驗檢測。4端墻、擋翼墻基礎位于軟硬不均的地基上時,除按設計要求處理外還應在分界處設沉降縫。5拱墻應與洞內相鄰拱墻同時灌注。6端墻的泄水孔應與洞外排水系統(tǒng)及時連通。7隧道門端墻和擋翼墻、擋土墻的反濾層、泄水孔、施工縫設置應符合設計及《新建客運專線鐵路隧道工程施工質量驗收暫行標準》的要求。8隧道門的截、排水設施應與洞門工程同步施工,當端墻頂部水溝置于填土上時,填土必須夯填密實。9隧道門檢查梯、隧道名牌、號標的設置應符合設計要求。4.2.6明洞及隧道門的模板應符合下列要求:1模板及支(拱)架應根據(jù)結構型式、荷載大小、地基土類別、施工設備和材料供應等條件進行設計。2模板及支(拱)架應具有足夠的強度、剛度和穩(wěn)定性,能承受所澆筑混凝土和砌體的重力、側壓力及施工荷載。3模板及支架安裝必須穩(wěn)固牢靠,模板及支架與腳手架之間不得相互連接。模板接縫必須嚴密不漏漿。4模板與混凝土的接觸面必須清理干凈并涂刷隔離劑。5混凝土澆筑前,模板內的積水和雜物應清理干凈。6端、翼墻模板及支(拱)架拆除時,混凝土強度必須符合設計要求,設計無要求時,混凝土強度必須達到設計強度等級的100%,非承重模板拆除時混凝土強度不得低于8MPa。4.2.7明洞回填應符合以下要求:1明洞回填應在明洞外防水層施做完成且混凝土強度達到設計強度后進行。2側墻回填應兩側對稱進行,石質地層中巖壁與墻背空隙不大時用與墻身同級混凝土回填;空隙較大時用片石混凝土或漿砌片石回填密實。土質地層,應將墻背坡面挖成臺階狀,用片石分層碼砌,縫隙用碎石填塞密實。3拱部回填應兩側對稱分層夯實,每層厚度不大于0.3m,兩側回填土面的高差不得大于0.5m?;靥钪僚c拱頂齊平后,再分層滿鋪填筑至設計高度。4采用機械回填時,應在人工夯填超過拱頂1.0m以上后進行。5拱背需作粘土隔水層時,隔水層應與邊、仰坡搭接平順、封閉緊密,防止地表水下滲。4.3緩沖結構4.3.1洞口緩沖結構應按鐵道部現(xiàn)行《鐵路混捌程施工質量驗收補充標準》(XXX)進行施工,宜在少雨和氣溫較高季節(jié)進行施工。4.3.2緩沖結構基坑宜與洞門端墻基礎同時開挖,并作好臨時支護和排水,應保持邊坡的穩(wěn)定和不擾動墻趾處持力層,基底不得受到雨水浸泡。4.3.3當緩沖結構的基礎位于軟弱巖層上時,應采取相應的地層加固措施。4.3.4緩沖結構是洞外構筑物,外表應美觀,鋼筋混凝土宜整體澆筑,12h內應開始進行保濕養(yǎng)護(氣溫低于+5℃時不得灑水養(yǎng)護),結構尺寸和預留孔應符合設計要求。4.3.5緩沖結構的施工質量受氣候影響大,當工地晝夜平均氣溫連續(xù)3d低于+5C或最低氣溫低于-3℃時,應采取冬季施工措施;當工地晝夜平均氣溫高于30℃時,應采取夏季施工措施。5超前地質預測'預報5.0.1超前地質預測、預報是隧道信息化施工的重要組成部分,施工階段應將超前地質預測、預報納入正常施工的工序中,根據(jù)地質、水文變化及時調整施工方法和采取相應的技術措施。5.0.2超前地質預測、預報應參照《京滬高速鐵路工程地質勘察暫行規(guī)定》(鐵建設[2003]13號)、鐵道部現(xiàn)行《鐵路工程物理勘探規(guī)程》(TB10013)及國家現(xiàn)行《巖土工程勘察規(guī)范》(GB5OO21)等有關規(guī)定。5.0.3在地質復雜的長大隧道施工中,在對區(qū)域性地質資料進行分析的基礎上,采用綜合地質預測、預報手段。5.0.4隧道施工期地質預測、預報至少應包括以下內容:1斷層及斷層影響帶的位置、規(guī)模及其性質。2軟弱夾層的位置、規(guī)模及其性質。3巖溶的位置、規(guī)模及其性質。4不同巖性、圍巖級別變化界面的位置。5工程地質災害可能發(fā)生的位置和規(guī)模。6含水構造的位置、規(guī)模及其性質。5.0.5超前地質預測、預報目前常用的方法有常規(guī)地質法、物理勘探法、鉆探法等,施工中應該將幾種預報手段綜合運用,取長補短,相互補充和印證。5.0.6常規(guī)地質法:隧道爆破開挖后及時查看掌子面地質狀況,描繪地質圖。通過與設計資料的對比,提供地質情況預報,地質素描圖應歸入竣工資料。若設有平行導坑時,先行提供的地質資料對施工更有指導作用。常規(guī)地質法適用于為近期開挖、支護提供預報(設平導時視超前正洞的長度)。5.0.7物理勘探法:用爆破、激振裝置等手段產(chǎn)生彈性波或用儀器發(fā)射電磁波,對不同界面反射回的波形進行分析,預測、預報隧道前方的工程地質、水文地質情況,其占用隧道循環(huán)時間較少,主要適用于以下范圍:1適用于對掌子面前方和周圍較大范圍內的地質構造、洞穴、隱伏含水體等的探測。2被探測對象與周圍介質之間有明顯的物理性質差異。3被探測對象具有一定的規(guī)模,且地球物理異常有足夠的強度。4能抑制干擾,區(qū)分有用信號和干擾信號。5.0.8物理勘探應根據(jù)探測對象的埋深、規(guī)模及其與周圍介質的物性差異,選擇有效的方法,工程中常用的物理勘探方法及適用范圍見表508:表5.0.8 常用的物理勘探方法及適用范圍方法名稱適用范圍■ 直流電法超前探測隧道掌子面和側幫的含水構造。高密度電阻法探測巖溶、洞穴、地質界線電甚低頻1.探測隱伏斷層、破碎帶;2.探測巖體接觸帶;3.含水構造及地下暗河等。磁品瓶雷■;大1.探測隱伏斷層、破碎帶;法2.探測地下巖溶、洞穴;3.探測地層劃分。地折射波法1.劃分隧道圍巖級別;2.測定巖體的縱波速度。震1.劃分地層界線;2.探測隱伏斷層、破碎帶;波3.探測地下洞穴;4.測定含水層分布:法隧道地震和波法(TSP)1.劃分地層界線;2.查找地質構造;3.探測不良地質體的厚度和范圍。聲波 瑞雷波法1.探測隱伏斷層、破碎帶;法3.探測巖溶、地下洞穴。紅外線地下水1.探測局部地溫異常現(xiàn)象:2.判斷地下脈狀流、脈狀含水帶、隱伏含水體探測等所在的位置5.0.9物理勘探成果判釋時,應考慮其多解性,區(qū)分有用信息與干擾信號。需要時應采用多種方法探測,進行綜合判釋,并應有已知物探參數(shù)或一定數(shù)量的鉆孔驗證。鉆探法是最直觀、可靠的超前預報手段,通過對鉆孔取樣的分析,判斷地層變化、巖性差異、地層含水量等信息,根據(jù)需要預報的距離遠近可采用不同型號的鉆機(或取芯、或配合鉆孔窺視儀、或根據(jù)鉆進的速度變化和出水量進行地質分析)。瓦斯隧道的鉆探應遵循《鐵路瓦斯隧道技術規(guī)范》(TB10120)的有關規(guī)定。5.0.10鉆探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鉆探口徑和鉆具規(guī)格應符合現(xiàn)行國家標準的規(guī)定。2成孔口徑應滿足取樣、測試和鉆進工藝的要求。3應嚴格控制非連續(xù)取芯鉆進的回次進尺,使圍巖分界精度符合要求。4巖芯鉆探的巖芯采取率,對完整和較完整巖體不應低于80%,較破碎和破碎巖體不應低于65%;對需重點查明的部位(滑動帶、軟弱夾層等)應采用雙層巖芯管連續(xù)取芯。5當需確定巖石質量指標RQD時,應采用75mm口徑(N型)雙層巖芯管和金剛石鉆頭。5.0.11對富水隧道應及時探明地下水的儲量及分布,探水的方法主要采用鉆探法,另輔以電法、紅外線法等。6開挖一般規(guī)定隧道施工的方法應根據(jù)地質條件、斷面大小、結構形式、機械配備、周圍環(huán)境的需要、綜合經(jīng)濟效益等因素而確定。爆破器材的運輸、貯存、檢驗、再加工和銷毀應符合《爆破安全規(guī)程》(GB6722)的規(guī)定。進場的爆破器材應同時具備相關的檢驗合格證和技術指標及說明書,每批爆破器材在使用前應進行現(xiàn)場測試和檢驗:1爆破器材的外觀檢查包括:1)雷管管體不應有壓痕、銹蝕、破損、加強帽不應歪斜;2)導爆管端頭封口,無異物或堵塞、無折傷、穿孔、油污,無斷藥;3)導火索、導爆索表面無折傷、壓痕、變形、霉斑、油污;4)粉狀硝酸鉉類炸藥不應吸濕結塊,乳化和水膠炸藥不應稀化或變硬。2爆破器材的檢測項目應包括:1)爆破漏斗試驗;2)炸藥的爆速和殉爆距離試驗;3)導爆管的傳爆速度、延時雷管的延時時間;4)導爆管的起爆網(wǎng)路及其聯(lián)接方式的傳爆試驗;5)導爆索的爆速、起爆能力;6)起爆雷管與導爆索的捆扎和導爆管連接件的試驗。開挖作業(yè)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開挖輪廓形狀和斷面尺寸應符合設計要求,盡量減小開挖輪廓線的放樣誤差,宜采用激光指向儀、隧道激光斷面儀等輔助手段確定開挖輪廓線和炮孔位置。2通過爆破試驗,選擇合理的鉆爆參數(shù),必要時在施工過程中,根據(jù)地質條件的變化和對振動波的監(jiān)測,不斷調整鉆爆參數(shù),實現(xiàn)光面爆破,把對圍巖、支護及襯砌的擾動減到最小程度。3施工過程中應把監(jiān)控量測、地質預報納入工序中,作好設計與施工間的信息傳遞與反饋,修正開挖方法和參數(shù),實現(xiàn)優(yōu)化設計和安全施工。隧道開挖斷面應以二次襯砌設計輪廓線為基準,考慮預留變形量、測量貫通誤差和施工誤差等因素適當放大。1預留變形量應符合設計規(guī)定,或根據(jù)圍巖級別、隧道寬度、埋置深度、施工方法和支護情況等條件,采用工程類比法確定。當無類比資料時可參照表6.1.4采用:表6.1.4預留變形量(mm)圍巖級別單線隧道雙線隧道圍巖級別單線隧道雙線隧道I一一IV50?8080?100II一30?50V80?120100-150III20?5050?80VI現(xiàn)場量測測定注:在淺埋、硬巖時取小值;深埋、軟巖時取大值。2測量貫通誤差應符合現(xiàn)行《京滬高速鐵路測量暫行規(guī)定》(鐵建設[2003]13號)《新建鐵路工程測量規(guī)范》(TB10101)的規(guī)定。3隧道周邊圍巖變形量與隧道跨度、施工方法、施工質量等多種因素有關,施工中應根據(jù)量測結果進行分析,及時調整下一階段同級圍巖的預留變形量,以防止圍巖的實際變形量超過預留變形量造成初期支護侵入二次襯砌,或因預留變形量過大造成增大二次襯砌厚度或增加回填等現(xiàn)象。當兩相對開挖工作面相距40m時,兩端施工應加強聯(lián)系,統(tǒng)一指揮。當兩開挖工作面間的距離剩下10?15m時,應從一端開挖貫通。隧道的開挖應采取一切措施保護圍巖的自承能力,主要采取光面爆破、預裂爆破或非爆破的機械輔助開挖方法。拱部宜采用光面爆破,側壁宜采用預裂爆破,底板(仰拱)應預留光爆層進行光面爆破。光面爆破和預裂爆破參數(shù)應通過試驗確定,并根據(jù)現(xiàn)場爆破效果不斷進行調整。隧道施工宜根據(jù)下表選擇開挖方法(見附錄A)

表6.1.7-1客運專線隧道主要施工(開挖)方法開挖方法橫斷面示意縱斷面示意全斷面法()\_ /-R-KF V.VN下導洞超前法②\(0\1) /2.L臺階法- ②①環(huán)形開挖預留核心土法J_fj雙側壁導坑法:)/]中洞法一力6匚35*3-1「'玳$中隔壁法(CD法)5丁*£6)葭…?「交叉中隔壁法(CRD法)A?\¥①出JV<<\?/?/?\

表6.1.7—2客運專線隧道各類施工(開挖)方法適用條件開挖方法適用圍巖級別及說明備注全斷面法1單線隧道1、II、HI級圍巖;2雙線隧道I、II級圍巖;3地下水狀態(tài):干燥或潮濕。循環(huán)進尺宜控制在3~4.0m。下導洞超前法1單線隧道III、IV級圍巖;2雙線隧道II、III級圍巖;3地下水狀態(tài):有滲水或股水。臺階法1單線HI級、W級圍巖;2雙線HI級圍巖;3地下水狀態(tài):干燥或潮濕。臺階長度應有利于施工操作和機械設備效率的發(fā)揮,同時應利于支護盡早封閉成環(huán)。環(huán)形開挖預留核心土法1單線IV、V、VI級圍巖;2雙線III、IV、V、VI級圍巖;3地下水狀態(tài):有滲水或股水。施工中應盡量減少開挖分部,采用大斷面分部雙側壁導坑法1單線V、VI級圍巖;2雙線隧道IV、V、VI級圍巖;3地下水狀態(tài):有滲水或股水。中洞法雙聯(lián)拱隧道中隔壁法(CD法)單、雙線隧道V、VI級圍巖、淺埋隧道、三線隧道。交叉中隔壁法(CRD法)雙線、三線隧道W、V、VI級圍巖、淺埋隧道。隧道超欠挖的規(guī)定6.2.1隧道的允許超挖值應符合表6.2.1的規(guī)定。表6.2.1 隧道允許超挖值(cm)圍巖級別開挖部位I11?IVV,VI拱部線形超挖101510最大超挖202515邊墻線形超挖101010仰拱、隧底線形超挖10最大超挖25注:1、本表適用于炮眼深度不大于3.0m的隧道。炮眼深度大于3.0m時,可根據(jù)實際情況另行規(guī)定。2、平均線形超挖值= 超挖橫斷面積2、平均線形超挖值=爆破設計開挖斷面周長(不包括隧底)°3、最大超挖值是指最大超挖處至設計開挖輪廓切線的垂直距離。4、表列數(shù)值不包括測量貫通誤差、施工誤差。如采用預留支撐沉落量時,不應再計超挖值。

5、測量方法采用隧道斷面儀或全站儀配反光片進行。6、超過表6.2.1所列數(shù)值的部分按局部坍塌或塌落處理。6.2.2隧道超欠挖的測定方法見表6.2.2o表6.2.2隧道超欠挖的測定方法測定方法及采用的測定儀器方法簡述比較施工數(shù)量的方法求算開挖出磴數(shù)量的方法將實際出磴數(shù)量與設計斷面開挖數(shù)量相比較,此法適用于一個段落的超欠挖統(tǒng)計。求算二次襯砌混凝土數(shù)量的方法將一個二次襯砌段的混凝土(含注漿數(shù)量)實際用量與設計數(shù)量相比較。直接量測開挖斷面積的方法利用激光束進行測定用激光指向儀或激光經(jīng)緯儀射在掌子面上的光束測定特定部位的超欠挖的線性值。用全站儀測定在要測的點位粘貼反光片,用全站儀測定各點的三維坐標,通過計算繪制開挖斷面,與設計斷面進行比較用激光隧道限界測量儀由免棱鏡測距全站儀和手提電腦組成,對掌子面(或任一斷面)測量,直接打印出設計斷面與實際斷面,并標出設定點的超欠挖值。直接尺量的方法直角坐標法在掌子面上用經(jīng)緯儀、水平儀定出隧道中線和起拱線,從起拱線分別向上、向下每50cm定一水平線,量取兩端的開挖輪廓邊緣,與設計斷面比較。用二次襯砌輪廓剛架作基準當防水板鋪設專用臺車移動時,用直尺量取需測定點至輪廓剛架的最小距離,并考慮噴射混凝土的厚度,以確定超欠挖值。6.2.3采用風鉆打眼,炮眼深度在3m以內時,兩茬炮銜接處的臺階不得大于15cm;采用臺車打眼,接茬處的臺階高度應按機型而定,但不得大于25cm。隧道開挖不應欠挖,當圍巖完整、石質堅硬時,允許巖石個別突出部分侵入襯砌(每Im?不大于0.lm\高度不大于5cm)o拱腳和墻腳以上1m范圍內嚴禁欠挖。隧道周邊炮眼痕跡保存率是衡量開挖面平整度的一個指標,炮眼痕跡保存率應滿足表6.2.5的規(guī)定:表&2.5各種圍巖周邊炮眼痕跡保存率圍巖性質硬巖中硬巖炮眼痕跡保存率280%260%注:炮眼痕跡保存率=(殘留有痕跡的炮眼數(shù)/周邊眼總數(shù))X100%3鉆爆開挖3.1隧道開挖應根據(jù)工程地質條件、開挖斷面、開挖方法、掘進循環(huán)進尺、鉆眼機具和爆炸材料等進行鉆爆設計。鉆爆設計應根據(jù)爆破效果調整爆破參數(shù)。3.2鉆爆設計的內容應包括炮眼(掏槽眼、輔助眼、周邊眼)的布置、深度、斜率和數(shù)目,爆破器材、裝藥量和裝藥結構,起爆方法和爆破順序,鉆眼機具和鉆眼要求等。鉆爆設計圖應包括炮眼布置圖、周邊眼裝藥結構圖、鉆爆參數(shù)表、主要技術經(jīng)濟指標及必要的說明。3.3鑿孔宜采用鑿巖臺車,有條件時優(yōu)先選用由計算機導引的鑿巖臺車,以提高鑿孔精度(包括炮眼的開孔位置、角度、深度)。3.4掏槽炮眼可采用直眼掏槽或斜眼掏槽。3.5炮眼布置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周邊眼應沿隧道開挖輪廓線布置,保證開挖斷面符合設計要求。底板和仰拱底面采用預留光爆層爆破,雙線隧道I、II級圍巖段的中心水溝應同時開挖成型。2輔助炮眼交錯均勻布置在周邊眼與掏槽眼之間,力求爆破出的石塊塊度適合裝罐的需要。3周邊炮眼與輔助炮眼的眼底應在同一垂直面上,掏槽炮眼應加深10cm。3.6巖石隧道的爆破作業(yè),應采用光面爆破或預裂爆破。光面爆破和預裂爆破參數(shù)應通過試驗確定(試驗方法見附錄B)o當無試驗條件時,有關參數(shù)可參照表6.3.6—1?2選用。表6.3.6—1光面爆破參數(shù)巖石類別周邊眼間距E(cm)周邊眼抵抗線w(cm)相對距離E/W裝藥集中度q(kg/m)極硬巖50?6055?750.8-0.850.25-0.30硬巖40?5050?600.8-0.850.15-0.25軟質巖35?4545?600.75—0.80.07-0.12表6.3.6-2 預裂爆破參數(shù)巖石類別周邊眼間距E(cm)至內排崩落眼間距(cm)裝藥集中度q(kg/m)

極硬巖40?50400.30-0.40硬巖40?45400.20-0.25軟質巖35?40350.07-0.12注:1、表6.3.5—4?2所列參數(shù)適用于炮眼深度1.0~4.0m,炮眼直徑40?50mm,藥卷直徑20?25mm。2、當斷面較小或圍巖軟弱、破碎或對曲線、折線開挖成形要求較高時,周邊眼間距E應取較小值。3,周邊眼抵抗線W值在一般情況下均應大于周邊眼間距E值。軟巖在取較小E值時,W值應適當增大。4、E/W:軟巖取小值,硬巖及斷面小時取大值。5、表列裝藥集中度q為2號巖石硝鉉炸藥,選用其它類型炸藥時,應修正。6.3.7隧道爆破應根據(jù)地質、水文條件選擇適當?shù)恼ㄋ幤贩N和型號;宜采用導爆管毫秒雷管起爆,光面爆破宜選用低密度、低爆速、低猛度或高爆力的炸藥。常用炸藥、雷管參見表6.3.7—1?2。表6.3.7-1 隧道常用炸藥炸藥種類適用范圍主要特性巖石硝鏤炸藥無瓦斯和無礦塵爆炸的隧道對撞擊摩擦較敏感但明火不易點燃;容許含水率不大于0.3%;密度0.95?1.Ig/mL;猛度12~14mm;爆力280?360mL;浸水前殉爆距離4?8cm:浸水后殉爆距離2?4cm;爆速3600~3750m/s乳化炸藥無瓦斯和無礦塵爆炸的堅硬巖石、有水孔抗水性極好,爆炸威力大,爆破產(chǎn)生的有毒氣體少;密度1.05?1.35g/mL;猛度12?20mm;殉爆距離5~12cm;爆速3100?5800m/s水膠炸藥無瓦斯和無礦塵爆炸的堅硬巖石、有水孔抗水性能強,爆炸威力大,但感度較漿狀炸藥高;密度1.1?L5g/mL;猛度12?20nlm;爆力330?350mL;殉爆距離6?25cm;爆速3500?4600m/s漿狀炸藥無瓦斯和無礦塵爆炸的堅硬巖石、有水孔抗水性能強,密度大,爆炸威力大,但感度較低;密度1.1?L5g/mL;猛度15.2-20.Inun;爆力326?356mL;殉爆距離10?20cm;爆速3200~5600m/s錢油炸藥無瓦斯和無礦塵爆炸的堅硬巖石、有水孔抗水性能好,不易結塊,爆轟穩(wěn)定,但保存期短;密度0.8~1.Og/mL;猛度12~18mm;爆力250?300mL;殉爆距離5cm;爆速3300~3800m/s

煤礦許用炸藥有瓦斯和礦塵爆炸危險的隧道爆炸產(chǎn)生的爆熱、爆溫、爆壓相對較低:有較好的起爆感度和傳爆能力;排放的有毒氣體量符合國家標準;炸藥成分中不含金屬粉末;容許含水率不大于0.3%;密度0.85?1.Ig/mL;猛度8?12mm;爆力230?290mL:浸水前殉爆距離3?6cm:浸水后殉爆距離2?4cm;爆速3262?3675m/s注:各種炸藥均為系列產(chǎn)品,因型號不同其性能指標有所差異。表6.3.7—2 隧道常用雷管段別各種產(chǎn)品的系列名稱DH-1GB-6378DE1MG803-B半秒雷管(S)10<1350+15<10<0.1225±1025±10100±20250.5±0.2350±1050±10150±20501.0±0.2475±1075二;250±30751.5±0.25ioC110+15370±401002.0±0.26150±20150±15490±501252.5±0.27200±2020或610±601503.0±0.28250±20250±25780±701753.5±0.29310±25310±30980±1002004.0±0.210390±40380+351250±1502254.5±0.211490±45460±4025012600±50550±4527513720±50650i5030014840±50760±5532515990±75880±60350161020+70400171200±90450181400±100500191700+130550202000+150600216502270023750248002585026950271050281150291250301350注:各系列非電導爆管宙管延遲時間(ms)6.3.8瓦斯隧道施工應符合《鐵路瓦斯隧道技術規(guī)范》(TB10120)的有關規(guī)定。瓦斯工區(qū)(地層含有瓦斯的隧道施工區(qū)段)應采用煤礦許用安全炸藥,并使用礦用電雷管起爆。6.3.9常用的周邊眼裝藥結構有小直徑連續(xù)裝藥、間隔裝藥、導爆索裝藥和空氣柱狀裝藥(裝藥結構示意圖見附錄Oo一般情況下宜選用小直徑連續(xù)裝藥或間隔裝藥結構;當巖石很軟時,可采用導爆索裝藥結構;當眼深不大于2m時,可采用空氣柱狀裝藥結構。表6.3.9國產(chǎn)光面爆破專用炸藥炸藥名稱藥卷規(guī)格直徑X長度(mmXnnn)爆速(m-s')密度(g-cm3)線裝藥密度(kg.m1)1號巖石硝錢20X(200?600)2900?32000.85-1.050.352號巖石硝錢20X(200?600)2600?30000.85-1.050.352號巖石硝錢25X(200?250)3000?32000.85-1.050.50低爆速炸藥20X20018002號煤礦水膠炸藥25X5001800T-1水膠炸藥25X125058006.3.10鉆爆作業(yè)必須按照鉆爆設計進行鉆眼、裝藥、網(wǎng)路接線和起爆。6.3.11鉆眼作業(yè)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炮眼的深度和斜率應符合鉆爆設計。掏槽眼眼口間距誤差不大于3cm、眼底間距誤差不得大于5cm;輔助眼眼口排距、行距誤差均不得大于5cm;周邊眼眼口位置誤差不得大于3cm,眼底不得超出開挖斷面輪廓線3?5cm/m(深眼取大值,淺眼取小值)。2當采用鑿巖機鉆眼時,掏槽眼眼口間距誤差和眼底間距誤差不得大于5cm;輔助眼眼口排距、行距誤差均不得大于10cm;周邊眼眼口位置誤差不得大于5cm,眼底不得超出開挖斷面輪廓線15cm。3當開挖面凹凸較大時,應按實際情況調整炮眼深度,使周邊眼和輔助眼眼底在同一垂直面上。4鉆眼完畢,按炮眼布置圖進行檢查并做好記錄,對不符合要求的炮眼應重鉆,經(jīng)檢查合格后方可裝藥。5采用鑿巖機鑿孔,當鑿孔高度超過2.0m,都應配備與開挖斷面相適應的作業(yè)臺架進行鑿孔;鉆孔作業(yè)應定人定崗,尤其是左右側周邊眼司鉆工不宜變動。6.3.12提高光面爆破效果,除注意地質條件的影響外,應在爆破設計、鉆眼準確度等方面采取以下技術措施:1周邊眼間距與抵抗線的相對距離要合理,通常減小周邊眼間距和抵抗線,爆破后輪廓成形好。2周邊眼裝藥集中度太大易造成超挖;而太小易造成欠挖。裝藥結構應均勻分布,眼底可相對加強一些。軟巖周邊眼裝藥宜采用導爆索或導爆索束。3周邊輪廓線和炮眼的放樣宜采用隧道激光斷面儀或其它類似的儀器,盡量減少人工操作。周邊輪廓線的放樣誤差應不大于±2cm。4減少周邊眼開眼誤差:硬巖開眼位置在輪廓線上;軟巖可向內偏5?10cm。5應減小外插角的誤差,一般小于3m時外插角的斜率宜為0.05;大于3m時外插角的斜率宜為0.05-0.03;外插角的方向應與該點輪廓線的法線方向相一致。6.3.13節(jié)理發(fā)育的軟巖隧道宜采用預切槽機、獨臂鉆機、自由斷面掘進機等機械設備輔助開挖,以保證開挖輪廓面的平整度。6.3.14所有裝藥的炮眼應采用炮泥堵塞,炮泥宜采用炮泥機制作的粘土炮泥,堵塞前應事先將炮泥制成比炮孔直徑稍小一點的炮泥條備用,堵塞長度應通過計算確定;淺孔應將余孔全部堵塞。不得采用炸藥的包裝材料等代替炮泥堵塞。3.15爆破作業(yè)時,所有人員應撤至不受有害氣體、振動及飛石傷害的安全地點。安全地點至爆破工作面的距離,在獨頭坑道內不應小于200m,當采用全斷面開挖時,應根據(jù)爆破方法與裝藥量計算確定安全距離。3.16爆破后檢查爆破效果,并應符合下列要求:1爆破后圍巖的穩(wěn)定情況應符合:硬巖無剝落;中硬巖基本無剝落;軟弱圍巖無大的剝落或坍塌。2超欠挖應符合本指南第6.2.1、6.2.4條規(guī)定。3開挖輪廓符合設計要求,開挖面平整。4爆破進尺達到設計要求,爆出的石塊塊度滿足裝硝要求。5炮眼痕跡保存率應符合本指南第6.2.5條規(guī)定并在開挖輪廓面上均勻分布。6兩次爆破的銜接臺階尺寸應符合本指南6.2.3條規(guī)定。6.3.17當在淺埋、軟巖、鄰近有建筑物等特殊情況地段爆破時,應采用儀器檢測圍巖爆破擾動范圍和垂直振速,并采取措施控制爆破對圍巖的擾動程度。6.3.18爆破作業(yè)實施中必要時應進行爆破震動監(jiān)測、噪聲監(jiān)測、空氣污染和粉塵監(jiān)測。爆破振動監(jiān)測的對象有:1對洞口附近的建筑物和構筑物的振動。2對淺埋隧道地表的建筑物和構筑物的振動。3對相鄰隧道或地下構筑物的振動。4每一新的爆破設計實施時對新噴混凝土、剛脫模的二次襯砌混凝土的振動箋寸°6.3.19測得的質點振動速度應符合《爆破安全規(guī)程》(GB6722)的規(guī)定,若振速超過規(guī)定時應調整爆破設計參數(shù)。7支護一般規(guī)定隧道開挖必須配合及時支護,保證施工安全。噴錨支護施工中,應做好下列工作:1噴錨支護施工記錄(見附錄D)。2噴混凝土的強度、厚度、平整度等項檢查和試驗報告。3監(jiān)控量測記錄。4地質素描資料。對軟弱圍巖施工中要采取多種加固措施提高圍巖的自承能力。視圍巖的巖性、層理、結構、水文情況采取不同的措施保護圍巖,主要方法有:加固地層、穩(wěn)定掌子面、及時閉合支護結構,一般是三種方法的綜合應用。條件允許時,應采用洞內、外加固相結合。V、VI級圍巖地段應根據(jù)地層穩(wěn)定狀況、滲水量大小可分別采用超前長管棚或插板配合鋼拱架預支護、超前小導管(注漿)配合鋼拱架預支護、超前錨桿配合鋼架預支護等。7.2噴射混凝土2.1噴射混凝土材料的進場必須進行檢驗,除應符合國家、鐵道部現(xiàn)行的有關標準外,并應符合下列要求:1水泥:應優(yōu)先采用硅酸鹽水泥或普通硅酸鹽水泥,強度等級不小于32.5MPa,必要時可采用特種水泥。水泥的安定性、凝結時間均應合格。當有抗凍、抗?jié)B要求時,水泥強度等級不宜低于42.5MPa;當噴射混凝土遇含有較高可溶性硫酸鹽的地層或地下水地段,應按侵蝕類型和侵蝕程度采用相應的抗硫酸鹽水泥;當骨料與水泥中的堿可能發(fā)生反應時,應選用低堿水泥;

當需要噴混凝土有較高的早期強度時,可選用硫鋁酸鹽水泥或其它早強水泥;有特殊要求時,應使用相應的特種水泥。2粗細骨料應符合以下要求:1)粗骨料應采用堅硬耐久的碎石或卵石(豆石),或兩者混合物。嚴禁選用具有潛在堿活性骨料,當使用堿性速凝劑時,不得使用含有活性二氧化硅的石料。噴射混凝土中的石子最大粒徑不宜大于15mm,骨料級配宜采用連續(xù)級配。按重量計含泥量不應大于1%,泥塊含量不應大于0.25%。2)細骨料應采用堅硬耐久的中砂或粗砂,細度模數(shù)應大于2.5,含水率宜控制在5%?7%。砂中小于0.075mm的顆粒不應大于20%。含泥量不應大于3%,泥塊含量不應大于1%。3)噴射混凝土用的骨料級配宜控制在圖7.2.1所給的范圍內。01 23456789 101112131415 01 2 3 4 5 6 7 8 9 10111213141?篩孔尺寸(ran) 篩孔尺寸(mn)圖7.2.1 噴射混凝土粗骨料篩分曲線圖3外加劑:應對混凝土的強度及與圍巖的粘結力基本無影響;對混凝土和鋼材無腐蝕作用;對混凝土的凝結時間影響不大(除速凝劑和緩凝劑外);吸濕性差,易于保存;不污染環(huán)境,對人體無害。4速凝劑:噴射混凝土宜采用液體速凝劑,其摻量不宜大于水泥用量的5%。在使用速凝劑前,應做與水泥的相容性試驗及水泥凈漿凝結效果試驗,嚴格控制摻量,并要求初凝不應大于5min,終凝不應大于lOmin。在采用其它類型的外加劑或幾種外加劑復合使用時也應做相應的性能試驗和使用效果試驗。5水:水質應符合工程用水的有關標準,水中不應含有影響水泥正常凝結與硬化的有害雜質,不應使用污水、海水、PH值小于4的酸性水、硫酸鹽含量按so:計超過水重1%的水。6鋼纖維:鋼纖維內不得有明顯的銹蝕、油脂及其它妨礙鋼纖維與水泥粘結的雜質,其中因加工不良造成的粘連片、鐵屑及雜質不應超過鋼纖維重量的1%。7噴射混凝土膠凝材料用量不宜小于400kg/m3。7.2.2噴射混凝土的性能、回彈率、粉塵濃度應符合國家現(xiàn)行《錨桿噴射混凝土支護技術規(guī)范》(GB50086)的規(guī)定,“初期強度”應滿足施工需要,即3h強度達到1.5MPa,24h強度達到5.OMPa。7.2.3噴射混凝土的原材料、配合比、拌和、運輸、噴射、質量檢查等,應符合現(xiàn)行《鐵路隧道噴錨構筑法技術規(guī)范》(TB10108)有關規(guī)定。噴射混凝土因施工方法及環(huán)境條件的不同而要求其性能不同,應以試驗噴射確認以上項目的選定。下列數(shù)據(jù)可供選擇:1灰骨比宜為1:4?1:5;水灰比宜為0.40?0.50;砂率宜為45%?60%。2.4噴射混凝土強度宜采用制作試塊進行抗壓試驗(見附錄E)。噴射混凝土拌合物的坍落度宜為8cm?13cm。2.5噴射混凝土應采用濕噴工藝;混凝土宜采用自動計量配料、強制攪拌機拌和,攪拌時間不得少于L5min;混凝土攪拌運輸車(輪胎式或軌行式)運輸;噴射作業(yè)宜采用噴射機械手作業(yè),并應符合現(xiàn)行《鐵路隧道噴錨構筑法技術規(guī)范》(TB10108)和《錨桿噴射混凝土支護技術規(guī)范》(GB50086)的有關要求。2.6噴射混凝土前,應對受噴巖面進行處理后再噴射混凝土。噴射作業(yè)應連續(xù)進行,并做好以下各項準備工作:一般巖面可用高壓水沖洗受噴面上的浮塵、巖屑,當巖面遇水容易潮解、泥化時,宜采用高壓風吹凈巖面。2若為泥、砂質巖面時應掛設細鋼筋網(wǎng)(網(wǎng)格宜不大于20X20mm、線徑宜小于3mm),用環(huán)向鋼筋和錨釘或鋼架固定,使其密貼受噴面,以提高噴混凝土的附著力。噴混凝土前,宜先噴一層水泥砂漿,待終凝后再噴射混凝土。3設置控制噴射混凝土厚度的標志,一般采用埋設鋼筋頭做標志。4檢查機具設備和風、水、電等管線路,并試運轉:1)選用的空壓機應滿足噴射機工作風壓和耗風量的要求;壓風進入噴射機前必須進行油水分離;2)輸料管應能承受0.8MPa以上的壓力,并應有良好的耐磨性能;3)保證作業(yè)區(qū)內具有良好通風和照明條件;4)噴射作業(yè)的環(huán)境溫度不得低于5℃。5噴射混凝土機的性能應符合下列要求:1)密封性能良好,輸料連續(xù)均勻;2)生產(chǎn)率大于10m3/h,允許骨料最大粒徑為16mm;3)混凝土輸料距離:水平方向不小于30m,垂直方向不小于20m;4)噴射混凝土時粉塵含量不得大于Zmg/n?。7.2.7對有涌水、滲水或潮濕的巖面噴射前應按不同情況進行處理:1大股涌水宜采用注漿堵水后再噴射混凝土。2小股水或裂隙滲漏水宜采用巖面注漿或導管引排后再噴射混凝土。3大面積潮濕的巖面宜采用粘結性強的混凝土,如添加外加劑、摻合料以改善混凝土的性能。4當巖面有較大凹處時,應先將凹處噴平。7.2.8噴射作業(yè)應遵守下列規(guī)定:1噴射混凝土必須滿足設計的強度、厚度及其與巖面粘結力要求。2噴射作業(yè)應分段分片依次進行,噴射順序應自下而上,分段長度不宜大于6mo3分層噴射時,后一層噴射應在前一層混凝土終凝后進行,若終凝lh后再進行噴射時,應先用風水清洗噴層表面。4噴射混凝土的一次噴射厚度可按噴射部位和要求厚度確定,或按表728選用。表7.2.8噴射混凝土一次噴射厚度(rnn)噴射部位摻速凝劑(中性)不摻速凝劑邊墻70?10050?70拱部50?6030?405初噴混凝土在開挖后及時進行,復噴應根據(jù)掌子面的地質情況和一次爆破藥量分層、分時段進行噴射作業(yè),以確保噴射混凝土的支護能力和噴層的設計厚度;噴射混凝土終凝后3h內不得進行爆破作業(yè)。6噴射混凝土拌合物的停放時間不得大于30mino7噴嘴宜與噴射面垂直,其間距宜為1.5?2.0m;噴嘴應連續(xù)、緩慢作橫向環(huán)行移動,噴層厚度均勻。8噴射在巖面上的混凝土表面應無滑移下墜現(xiàn)象。當表面有松動、開裂、下墜、滑移等現(xiàn)象時,應及時清除重噴。9噴射過程中應及時檢查混凝土的回彈率和實際配合比。噴射混凝土的回彈率:側壁不應大于15%,拱部不應大于25%。10噴射完成后應檢查噴射混凝土與巖面粘結情況,可用錘敲擊檢查。當有空鼓、脫殼時,應及時鑿除,沖洗干凈進行重噴,或采用壓漿法充填。7.2.9初期支護表面應平整,無空鼓、裂縫、松酥,并用噴混凝土(或砂漿)對基面進行找平處理,平整度用2m靠尺檢查,表面平整度允許偏差:側壁5cm、拱部7cm。2.10噴射混凝土的厚度應符合下列要求(附錄E):1噴射混凝土平均厚度不應小于設計厚度。2噴射混凝土厚度檢查點數(shù)的80%及以上大于設計厚度。3噴射混凝土最小厚度不小于設計厚度的2/3o7.2.11在噴射側壁下部(臺階法施工上半斷面拱腳)及仰拱時,需將上半斷面噴射時的回彈物清理干凈,防止將回彈物卷入下部噴層中形成“蜂窩”,而降低支護強度。2.12噴射混凝土終凝2h后,應進行濕潤養(yǎng)護,養(yǎng)護時間不得小于14d。2.13鋼纖維噴射混凝土施工應符合下列要求:1采用鋼纖維噴射混凝土做初期支護時,應根據(jù)圍巖地質條件確定噴層厚度;應滿足圍巖的地質條件、變形量級和工程類型要求的韌度指標。噴層厚度不宜大于150mm。2用于鋼纖維噴射混凝土的鋼纖維,應考慮噴射工藝特點確定其參數(shù),應滿足下列規(guī)定:1)鋼纖維宜用普通碳素鋼制成。2)鋼纖維不得有明顯的銹蝕和油漬及其妨礙鋼纖維與水泥粘結的雜質;鋼纖維內含有的因加工不良造成的粘連片、表面嚴重銹蝕的纖維、鐵繡粉等雜質的總重量不應超過鋼纖維重量的1%。鋼纖維內不得混有妨礙水泥硬化的化學成分。3)鋼纖維斷面直徑(或等效直徑)應為0.3?0.5mm。4)鋼纖維長度應為20?35mm,等效直徑0.3?0.8mm;并不得大于輸料軟管以及噴嘴內徑的0.7倍;長徑比為30?80,長度偏差不應超過長度公稱值的±5%。5)鋼纖維抗拉強度不得小于GOON/mm?。6)鋼纖維摻量宜根據(jù)彎曲韌度指標確定,鋼纖維摻量的設計應考慮到噴射時鋼纖維混凝土各組分回彈率不同的影響,以噴射到巖面上的鋼纖維混凝土中鋼纖維的實際含量作為依據(jù)。鋼纖維噴射混凝土的鋼纖維的實際含量不宜大于78.5kg/n?(體積率1.0%)。最小含量可依據(jù)鋼纖維的長徑比參照表7.2.13/選用。表7213-1鋼纖維混凝土中鋼纖維的最小實際含量要求鋼纖維的長徑比404550556065707580最小實際含量(kg/n?)655040353025202020最小實際體積率0.830.640.510.450.380.320.250.250.257)鋼纖維噴射混凝土的強度等級不應低于C25,并應滿足結構設計對強度等級與抗拉強度的要求;或對強度等級與抗折強度的要求。8)鋼纖維噴射混凝土使用的水泥強度等級不應低于42.5MPa。9)鋼纖維噴射混凝土采用得骨料應采用連續(xù)級配,粗骨料最大粒徑不宜大于10mm;砂率不應小于50%。10)鋼纖維噴射混凝土的原材料中宜加入硅粉或粉煤灰等活性摻合料。硅粉的摻量可為水泥重量的5%?15%,粉煤灰的摻量可為水泥重量的15%?30%,摻合料摻量的選擇應通過試驗確定。11)鋼纖維噴射混凝土宜采用無堿速凝劑,其摻量應根據(jù)凝結時間確定,通??扇∷嘤昧康?%?8%。并應摻入高效減水劑和增塑劑,其品種和劑量應通過試驗或工程經(jīng)驗確定,并應經(jīng)現(xiàn)場試噴檢驗。12)拌制鋼纖維噴射混凝土不得采用海水、海砂、嚴禁摻加氯鹽。3鋼纖維噴射混凝土的材料配合比的設計應遵循下列原則:1)根據(jù)鋼纖維噴射混凝土抗壓強度要求確定水灰比;2)根據(jù)彎曲韌度比和彎拉強度要求確定鋼纖維摻量;3)根據(jù)和易性和輸料性能確定水、水泥及外加劑用量;4)根據(jù)骨料粒徑和級配、砂的細度及和易性確定砂率;5)用作單層襯砌時水灰比不應大于0.55,最小水泥用量不宜低于360kg/m3。4鋼纖維噴射混凝土的攪拌應符合下列要求:1)應采用強制式攪拌機,其生產(chǎn)能力應與混凝土噴射機的生產(chǎn)效率相適應,且攪拌機一次攪拌量不宜大于其額定攪拌量的80%。2)鋼纖維噴射混凝土的攪拌工藝應確保鋼纖維在拌合物中分散均勻,不產(chǎn)生結團,宜優(yōu)先采用將鋼纖維、水泥、粗細骨料先干拌后加水濕拌的方法,且干拌時間不得少于1.5min?;虿捎孟韧斗潘唷⒋旨毠橇虾退?,在拌合過程中分散加入鋼纖維的方法。3)必要時鋼纖維采用播料機均勻地分散到混合料中,不得成團。4)鋼纖維噴射混凝土的各種材料的重量,應按施工配合比和一次攪拌量計算確定,各種材料的稱量誤差應符合表7.2.13-2規(guī)定:表3材料稱量的允許誤差材料名稱鋼纖維水泥、混合材粗細骨料水外加劑允許偏差(%)±2±2±3±1±25)鋼纖維混凝土的攪拌時間應通過現(xiàn)場攪拌試驗確定,并應較普通混凝土規(guī)定的攪拌時間延長1?2min。采用先干拌后加水的攪拌方式時,干拌時間不宜少于1.5min。攪拌時間不宜小于180s。6)在鋼纖維噴射混凝土的表面宜再噴射一層厚度為10mm的水泥砂漿,其強度等級不應低于鋼纖維噴射混凝土的強度。7.2.14噴射合成纖維混凝土施工應符合以下要求:1噴射混凝土中的合成纖維宜采用聚丙烯纖維。2噴射混凝土中所使用纖維長度宜為19mm。3合成纖維摻入量應通過試驗確定,或以1.2kg/n?作為參考。4攪拌時宜為4?5min。攪拌完成后隨機取樣,如纖維已均勻分散成單絲,則混凝土可投入使用,若仍有成束纖維,則至少延長攪拌時間30秒才可使用。5合成纖維噴射混凝土的強度等級不應低于CF20,粗骨料粒徑不宜大于20mmo6噴射合成纖維混凝土的拌和水灰比宜為0.35~0.45o7合成纖維加強混凝土是機械作用而不是化學作用,加入時不需要附加水和改變原來的混凝土配合比。8合成纖維噴射混凝土應采用濕噴工藝。2.15噴射混凝土養(yǎng)護應遵守下列規(guī)定:1噴射混凝土終凝2h后,應噴水養(yǎng)護,時間不得少于14d。2氣溫低于+5℃時不得噴水養(yǎng)護。2.16冬期施工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洞口噴射混凝土的作業(yè)場合應有防凍保暖措施。2在結冰的層面上不得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