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公路防洪影響評價報告_第1頁
高速公路防洪影響評價報告_第2頁
高速公路防洪影響評價報告_第3頁
高速公路防洪影響評價報告_第4頁
高速公路防洪影響評價報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精選優(yōu)質文檔-----傾情為你奉上精選優(yōu)質文檔-----傾情為你奉上專心---專注---專業(yè)專心---專注---專業(yè)精選優(yōu)質文檔-----傾情為你奉上專心---專注---專業(yè)1概述1.1項目背景浙江省甬臺溫高速公路連接杭甬高速、上三高速、金麗溫高速以及臺金高速,是浙江省高速公路網(wǎng)“兩縱兩橫十八連三繞三通道”中的重要一縱,并通過在建的寧波和溫州繞城連接杭州灣大橋、諸永等多條高速公路、是浙江東部沿海地區(qū)的交通動脈。公路起于寧波市區(qū)南面的潘火互通,經寧波市鄞州區(qū)、奉化市、寧??h;臺州市三門縣、臨海市、黃巖區(qū)、路橋區(qū)、溫嶺市;溫州市樂清市、龍灣區(qū)、瑞安市、平陽縣、蒼南縣,終于浙閩交界的分水關,全線總長375.718公里,于2003年12月31號全線通車。沈海高速公路是7918國家高速公路網(wǎng)中的一縱,起于遼寧沈陽,終于海南海口,沿線連接46個大中城市、22個公路樞紐,16個主要港口。在浙江境,甬臺溫高速公路是其主要組成部分。隨著浙江甬、臺、溫地區(qū)沿海港口的大力建設,臨港工業(yè)的快速發(fā)展,城鎮(zhèn)建設步伐的加快,區(qū)域經濟的持續(xù)快速增長,甬臺溫高速公路交通擁堵加劇,服務水平下降。同時由于2008年杭州灣大橋的建成,甬臺溫高速公路這條浙江東部沿海的交通大動脈,已面臨更大的交通壓力。為緩解甬臺溫高速公路的交通壓力,交通主管部門于2005年開始進行甬臺溫擴容改造研究,擴容改造主要對原路改擴建和新建復線兩個方案進行了研究。經研究在2007年9月7日于北京召開的專家審查會上,專家組一致認為“原路改建方案”基本不可行,建議采用“新建復線”方案。規(guī)劃的甬臺溫高速公路復線,起點寧波繞城高速公路云龍互通,終點為浙閩交界蒼南縣,路線長度375.718km。主要分成三段:1)寧波云龍跨象山港至戴港段,初步設計路線主線長度46.920km;2)象山戴港跨三門、臺州、樂清灣至樂清南塘段,工可路線主線長度192.458km;3)樂清南塘跨甌江、飛云江至蒼南馬站段;浙江省甬臺溫高速公路復線溫州樂清至瑞安段為溫州樂清至蒼南的第一段,起點接甬臺溫復線寧波至溫州樂清段推薦線為終點,終點甬臺高速公路(G15)和溫州繞城西高速公路。途徑樂清市、龍灣區(qū)、瑞安市,推薦線位全長78.02km。沿程通過23座橋梁,跨越的主要河道水系有:東干河(淡溪)、西干河、銀溪、大灣河、白浦河、仰槐河、甌江、溫瑞平原水系、飛云江、瑞平平原水系等。沿線構筑物為涉水建筑物時,所涉水河道的斷面、河床會發(fā)生不同程度改變,導致附近水域的水文特征值、流場分布等水動力水動力特征改變,從而可能對河道行洪安全、航道運行安全、防洪對象甚至河道堤防安全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為確保工程沿線相關方的防洪安全,根據(jù)水利部辦公廳建管[2004]109號“關于印發(fā)《河道管理范圍內建設項目管理的有關規(guī)定》和《河道管理范圍內建設項目防洪評價報告編制導則》”的要求,我院受浙江省交通規(guī)劃設計研究院委托,就浙江省甬臺溫高速公路復線溫州樂清至瑞安段工程的涉水建筑物進行防洪影響分析評價,對影響較大的工程設計方案提出優(yōu)化建議,對工程建成后的防洪保障提出建議和意見。1.2評價依據(jù)及基本資料1.2.1法律法規(guī)和技術標準規(guī)定(1)《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2)《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洪法》(3)《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4)《中華人民共和國河道管理條例》(5)《浙江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洪法>辦法》(6)《浙江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河道管理條例>辦法》(7)《河道管理范圍內建設項目管理的有關規(guī)定》(8)《河道管理范圍內建設項目防洪評價報告編制導則》(試行)(9)《防洪標準》(GB50201-94)(10)《浙江省防汛防臺抗旱條例》(11)《浙江省涉河橋梁水利技術規(guī)定(試行)》(12)《浙江省建設項目占用水域管理辦法》(13)《水利水電工程水文計算規(guī)范》(SL278-2002)(14)《城市防洪工程設計規(guī)范》(CJJ50-92)(15)《堤防工程設計規(guī)范》(GB50286-98)1.2.2主要設計依據(jù)(1)《樂清市虹橋區(qū)域防洪規(guī)劃(2000~2020年)》溫州市水利電力勘測設計院2000.11(2)《樂清市城市防洪規(guī)劃》浙江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院2000.9(3)《樂清市柳市區(qū)域防洪規(guī)劃(2000~2020年)修訂稿》溫州市水利電力勘測設計院2001.6(4)《樂清灣港區(qū)一期(南、北區(qū))防洪排澇規(guī)劃(修編)》浙江省廣川工程咨詢有限公司2010.12(5)《樂清市樂成區(qū)域平原河道控制性詳細規(guī)劃》樂清市水利水電建筑勘測設計院2010.12(6)《樂清市柳市鎮(zhèn)河道控制性詳細規(guī)劃》樂清市水利水電建筑勘測設計院2010.12(7)《溫州半島西片防洪規(guī)劃》溫州市水利電力勘測設計院2007.1(8)《溫州市城市東片防洪規(guī)劃(2007~2020年)修編》溫州市水利電力勘測設計院2010.1(9)《瑞安經濟開發(fā)區(qū)(拓展區(qū))河道整治規(guī)劃》溫州市水利電力勘測設計院2003.9(10)《浙江省瑞安市城市防洪規(guī)劃(1999~2020年)》溫州市水利電力勘測設計院1999.8(11)《溫瑞塘河瑞安片排澇規(guī)劃校核分析報告》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2003.12(12)《浙江省甬臺溫高速公路復線溫州樂清至瑞安段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浙江省交通規(guī)劃設計研究院2010.12為了便于與歷次規(guī)劃、設計相銜接,本次防洪影響評價采用高程除特別說明外,均以85國家標準高程為基準。1.3防洪評價原則1.3.浙江省甬臺高速公路復線溫州樂清至瑞安段線路全長78.02km,沿線地形復雜,穿越眾多山區(qū)性河流平原水網(wǎng),跨越的重要河流包括東干河(淡溪)、西干河、銀溪、甌江、飛云江等,穿越的主要水網(wǎng)有溫瑞平原水系、瑞平平原水系水網(wǎng)等。這些河道和水網(wǎng)在區(qū)域輸水、防洪和排澇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1)防洪作用浙江省甬臺溫高速公路復線溫州樂清至瑞安段沿線涉及防洪重要作用的大江大河主要有:甌江、飛云江、東干河(淡溪)、西干河、銀溪、大灣河、白浦河、仰槐河等。上述江河分別承受上游山洪、并向下游外海排泄,對兩岸地區(qū)的防洪、沿岸地區(qū)排水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2)排澇作用當平原區(qū)遭遇大暴雨且外江潮位低于內河水位時,各平原水系內部洪澇可通過內核調蓄后從沿海、沿江排水閘外排,以控制內河水位,減少或避免內澇災害發(fā)生,因此平原區(qū)水網(wǎng)規(guī)劃和水面率對平原區(qū)和城鎮(zhèn)的防洪排澇起著重要作用。(3)削峰作用當區(qū)域遭遇大暴雨且外江潮位高于內河水位時,沿江排水閘均關閉,周邊地面降雨量均由河網(wǎng)調蓄,待退潮時再由水閘排出,河網(wǎng)水面面積越大,蓄水削峰作用越明顯,相應河網(wǎng)水位越低。由于高速公路橋墩、涵洞和實體路基影響河網(wǎng)布局和減少水面面積,可能會降低河網(wǎng)的敘述削峰作用。(4)灌溉及水環(huán)境作用當遇干旱季節(jié)時,可充分利用河網(wǎng)中蓄水量灌溉周邊農田。河網(wǎng)面積越大,河道越深,抗旱能力越強。但由于城市化進程加快,大量河道成為城市建筑用地,河網(wǎng)的灌溉作用功能逐漸減小,公路建設可能進一步平原河網(wǎng)水面積。1.3.2河道功能方案遵循原則(1)河道排水能力不減少原則高速公路沿線河道由于公路建設而需改線,應滿足防洪規(guī)劃的河道規(guī)模要求,通過河道的挖、填,拓寬原有較窄的河道,改線后河道的寬度均不應小于規(guī)劃控制河寬,理順原有岸線,使水流通暢提高河道的排水能力,滿足排洪要求。若無規(guī)劃控制河寬,則橋梁規(guī)模應考慮現(xiàn)狀河寬及河道管理范圍。(2)河道水面積面積不減少原則通過河道挖、填,對狹窄河段適當拓寬,對河道的水面面積在總體上保持平衡,并應滿足相關防洪規(guī)劃的規(guī)模要求,保護水環(huán)境。(3)河道蓄水量不減少原則平原河網(wǎng)除排水功能外,還有蓄水功能,因此河道挖填后的蓄水量不小于原河道的蓄水量。河道填埋至少與河道的開挖相一致,達到河道蓄水量平衡。1.3.3涉河工程布置遵循原則本次防洪影響評價涉及的跨河、涉河建筑物、其應遵循原則如下:(1)過水寬度不減少原則對于主要排水河道,跨越、涉河建筑物不應減少現(xiàn)狀河道過水寬度,主跨盡可能加大,減少河道中橋墩數(shù)量,以免對河道周邊防洪產生影響;橋梁、框架涵的寬度不應小于河道的現(xiàn)狀或規(guī)劃寬度,并為今后河道整治留有實施的余地。(2)橋梁軸線與水流正交原則對于骨干河道和重要河道,應保證橋量軸線和水流方向正交,即橋墩軸線與水流方向一致,最大偏差控制5℃(3)高速公路設計時速100km/h,為避免車輛高速行駛震動對堤防、河道岸線穩(wěn)定造成的危害,橋墩、路基不得布置在防洪堤上,應離開堤防堤身坡腳外和河岸線外一定距離。(4)橋梁、框架涵等的梁底高程必須高于當?shù)胤篮榈淘O計洪水位,并為當?shù)靥岣叻篮闃藴柿粲杏嗟?;為滿足防汛搶險需要,橋梁與防洪堤堤頂應留有足夠的超高(≥4.5m)。(5)通過優(yōu)化施工方案及合理安排施工期,以減小施工期橋梁施工圍堰等臨時工程對河道行洪造成的影響。(6)對涉河工程可能造成的影響提出減少負面影響的建議,工程建設方案應當按照防洪法的有關規(guī)定,報水行政主管部門審查。1.4防洪影響研究的技術路線及工作內容1.4.根據(jù)本項目所在位置并結合建設項目防洪評價的規(guī)定要求,本次防洪評價范圍為:浙江省甬臺溫高速公路復線溫州樂清灣至瑞安段的沿程涉河建筑物的防洪影響分析。防洪評價主要內容及特點:浙江省甬臺溫高速公路復線溫州樂清至瑞安段穿越浙江省溫州市沿海河網(wǎng)區(qū)域,涉及到的防洪影響對象較多、水流形態(tài)復雜、工程推薦方案成果敏感,因此根據(jù)公路工程的線路及構筑物設計方案,針對工程涉水河段的防洪問題進行現(xiàn)場查勘,綜合分析,按照不同涉水河段的防洪要求確定防洪評價重點工作內容。1.4.2技術方案(1)對橋梁設計報告中的推薦工程方案進行詳盡分析,根據(jù)上述的防洪評價技術原則分析關鍵技術節(jié)點。對工程方案中與防洪相關的內容進行重點論證。(2)對橋梁涉及流域及河段的水文分析中有關防洪排澇的內容進行說明。(3)對現(xiàn)狀及規(guī)劃河道堤防進行控制斷面分析,對橋梁上下游控制斷面工況前后結構形態(tài)、過洪斷面面積、水位、流量、流速等特征值進行分析,著重研究其工況前后的變化及周邊防洪排澇對象的影響。采用經驗公式、一、二維水動力模型計算分析現(xiàn)狀及各設計工況。(4)河床演變分析。(5)排澇影響分析。重點分析橋梁建設后是否滿足現(xiàn)有排澇溝渠自排能力進行論證。(6)根據(jù)上述計算分析,對如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評價:跨河、涉河建筑物的壅水高度和范圍;是否減少河道行洪斷面;是否破壞河勢穩(wěn)定和堤防等水利工程結構安全;是否減弱河道行洪排澇、調蓄能力及影響區(qū)排水格局;是否影響水利工程管理和防汛安全,如減小流域排水能力、占用河道水域、河道功能等方面。(7)對施工期涉河建筑物進行評價分析。(8)在防洪影響評價基礎上,提出參考建議,供有關部門整改。(9)對涉河工程可能造成的影響提出減少負面影響的建議,工程建設方案將此建議改進到橋梁布置及設計中。(10)在防洪影響評價基礎上,提出整改建議,供有關部門參考。1.4.3根據(jù)防洪影響評價有關原則及本次分析路段公路構筑物涉及和影響的河流、水網(wǎng)特性確定防洪影響評價相關內容如下:(1)是否符合江河流域綜合規(guī)劃,對規(guī)劃實施有何影響;(2)是否符合防洪標準和有關技術要求;(3)對河勢穩(wěn)定、水流形態(tài)、水質、沖淤變化有無不利影響;(4)是否妨礙行洪、降低河道泄洪能力;(5)對堤防、護岸和其它水利工程安全有無不利影響;(6)是否妨礙防汛搶險;(7)建設項目防御洪澇的設防標準與措施是否適當;(8)是否影響第三方合法的水事權益;(9)是否符合其他有關規(guī)定和協(xié)議。2基本情況2.1建設項目概況浙江省甬臺溫高速公路復線溫州樂清至瑞安段起點接甬臺溫復線寧波至溫州樂清段推薦線位終點,終點甬臺高速公路(G15)和溫州繞城西高速公路。途徑樂清市、龍灣區(qū)、瑞安市,推薦線位全長78.02km,工程總投資196.7914億元。其中南塘至樂成由原路雙向四車道改建為八車道高速公路,路基寬度41m,樂成至飛云分離擴建雙向六車道高速公路,路基寬度33.5m,設計速度全線采用100km/h。全線設特大橋56.791km/11座,大橋1.470km/6座,中小橋0.154km/3座,主線橋梁總長58.415km/20座(含立交主線橋),主路線總長的74.87%,平均每公里橋長748.7m??缃瓨蛄?2.990km/3座,拼寬橋梁10.802km/12座。涵洞30道,扣除橋隧長度后每公里2.2道。共設隧道762m/2座,占路線總長的0.97%。橋隧總長59.177km,占路線總長的75.85%。沿線設置完善的安全設施、服務設施和交通管理設施,全線設管理分中心1處,服務區(qū)2處,養(yǎng)護工區(qū)1處,匝道收費站6處。推薦方案主要工程數(shù)量見表2.1-1,浙江省甬臺溫高速公路復線溫州樂清至瑞安段路線平面布置見附圖1,路線平縱面縮圖見附圖2,沿程跨越河道的主要特大橋橋梁位置示意圖見附圖3。浙江省甬臺高速公路復線溫州樂清至瑞安段推薦方案主要工程數(shù)量表表2.1-1序號項目單位樂清市段龍灣區(qū)段瑞安市段合計1路線長度km35.92025.13016.97078.0202公路用地公頃247.76183.86115.24546.863拆遷房屋m214064231264路基土石方挖方1000m8239.2008239.2填方1000m964.4634.3928.52527.25排水及防護工程1000m136.96828.21620.890186.0746軟基處理km8.9313.1473.37515.4537路面1000m386.48991.870108.994587.3538主線橋梁特大橋m/座18998/5.523588/4.514205/356791/11大橋1470/6001470/6中小橋154/300154/39涵洞道2353010隧道短隧道762/200762/211互通立交一般互通處1315樞紐互通100112分離式立交橋(主線上跨)m/座578/300578/313通道處10131414服務區(qū)及管理養(yǎng)護機構等服務區(qū)處1012養(yǎng)護工區(qū)0101匝道收費站2316大橋管理站0101管理分中心010115投資估算億元69.767479.324847.6992196.79142.2工程影響區(qū)自然地理及流域水系概況2.2.1自然地理條件浙江省甬臺溫高速公路復線溫州樂清至瑞安段工程主要位于浙江東南沿海,東臨樂清灣、溫州灣,跨越樂清市(虹橋鎮(zhèn)、樂城鎮(zhèn)、柳市鎮(zhèn))、溫州市(靈昆島、龍灣區(qū))、瑞安市(閣巷村、鄭樓鎮(zhèn)、飛云鎮(zhèn))??缭街饕岛恿饔挟T江、飛云江、溫瑞平原河網(wǎng)、瑞平平原河網(wǎng)等。(1)樂清市樂清市主要由虹橋鎮(zhèn)、樂城鎮(zhèn)、柳市鎮(zhèn)組成,其中樂城鎮(zhèn)是樂清市市府所在地,各城鎮(zhèn)自然地理條件相似。虹橋平原位于淡溪水庫下游,樂清市東北部,地處東南沿海??偭饔蛎娣e215km2,其中平原91.2km2,山區(qū)123.8km2。流域地形西北靠山,中部是平原,流域中水系主要為東干河(長11.1km),中干河(長4.66km),西干河(長11.1km),總長26.86km,域內小河縱橫密布,正常蓄水位2.87m,警戒水位3.12m,相應蓄水量分別為783萬m3和874萬m3。樂城鎮(zhèn)東臨東海,南接柳市、西連白石,北靠城北群山,南面為海積平原,河網(wǎng)密布,地形西北高東南低。老城區(qū)地面高程3.66~9.86m,新城區(qū)地面高程為4.68~4.98m,沿海最低地面高程僅1.8m。樂城片十八玍水庫,集雨面積76.6km2,其中山區(qū)面積為49.4km2,平原面積為27.2km2,河道總長度約100km,水面面積139km2。主要排水河道有銀溪、金溪、泮湖溪、西運河、東運河、中運河、石馬河、東山南河、懸浦河、南岸河、后所河等。片區(qū)內洪澇水由西北向東南主要通過二眼閘與公利閘泄入東海。鹽盆片區(qū)為樂清市沿海經濟開發(fā)區(qū)所在地,總匯水面積20.7km2,其中山區(qū)面積為7.7km2,平原面積13.0km2。地勢由西向東傾斜,平原部分地面高程在1.8~4柳市鎮(zhèn)位于甌江下游平原,地處浙江省東南沿海,東瀕東海,南臨甌江,北靠群山,西接烏牛,東連樂城鎮(zhèn)。本流域集雨面積為242.1km2,其中平原面積為139.8km2,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北部山區(qū)海拔500~750m,西部山區(qū)海拔200~500m。平原河網(wǎng)密布,地勢低平,地面高程一般3.4~3.7m,集鎮(zhèn)路面高程4.12~4.62m。海岸線長7km,甌江岸線12.5km。本區(qū)域主要溪流為白石溪,主要平原干河為西運河,主要航道為兩條,呈十字交叉狀。現(xiàn)狀河網(wǎng)主要排水通道有三條:從白石開始,經北白象至盤石,由盤石水閘外排到甌江;自白石,由萬家至慎江水閘和黃華水閘;由白石,經湖頭到柳市,至翁垟,由沿海各水閘外排至東海。(2)龍灣區(qū)根據(jù)溫州市城市總體規(guī)劃、綜合不同區(qū)域實際地理、地形特點,城市防洪規(guī)劃劃分為市中心片、西片、東片、七里片、甌北片、七都片和洞頭片6個相對獨立的片區(qū)。本次工程主要穿過溫州東片區(qū)域,東片可劃分為永強片區(qū)、靈昆片區(qū)兩個獨立的防洪排澇體系。永強片區(qū)隸屬于龍灣區(qū),西起茅竹嶺,北以甌江為界,南至海城街道,東側以永興圍墾堤、丁山圍墾堤為界總面積約為220km2。永強片區(qū)西側為大羅山脈,最高海拔661.5m,內側為沿海沖積平原(溫瑞平原),地形平坦,地貌單一,地面高程一般為2.6~3.8m。平原區(qū)水網(wǎng)密布,水系屬溫瑞塘河水系,現(xiàn)狀總水面面積5.48km2,正常水位2.5m下總蓄水量1000萬m3。東片靈昆島為甌江口沖海淤積孤嶼,地貌單元屬沖海積平原,四面環(huán)水,平面上呈水珠形,上游尖下游圓東西兩端長約9km,南北寬4.5km,環(huán)島沿江岸線長20km。陸域地勢低平、河網(wǎng)縱橫交錯,地勢低洼平坦,地面高程一般2.2~2.8m,主要河道為南北面的靈昆河及東西向的靈北河、靈南河,現(xiàn)狀河寬10~20m,河道正常水位為2.0m,相應水面面積0.54km2,蓄水量約81萬m3。(3)瑞安市瑞安市位于浙江省東南沿海,飛云江下游河口平原,西面為丘陵,東面臨海,北接溫州市,南連平陽縣,飛云江自西北向東南穿越城區(qū)而過。飛云江是浙江省八大水系之一,發(fā)源于浙閩交界的仙霞嶺,控制流域面積3731km2,干流長203km,其中感潮河段長59km。域內有溫瑞、瑞平兩大平原水系,平原河網(wǎng)密布。溫瑞塘河北起溫州,南至瑞安,溝通甌江、飛云江兩大水系,溫瑞塘河瑞安段集雨面積301km2(其中平原195.6km2)。主干河為溫瑞塘河、中塘河(新塘河)、人民河(下塘河);瑞平塘河位于飛云江南岸,西起新江公社金坪山,南至平陽縣,集雨面積224.5km2(其中平原面積171.5km2);潘岱鄉(xiāng)自成防洪體系,集雨面積25km2(其中平原面積6.8km2)。2.2.2流域體系(1)甌江甌江是浙江省第二大江河,全長388km,流域總面積17985km2。甌江下游溫州段干流長度78km,流域面積4066km2,占甌江流域總面積的22.76%。甌江下游溫州段一級支流中,流域面積在100km2以上有菇溪、西溪、戌浦江、楠溪江等4條。甌江下游左岸永樂平原河網(wǎng),右岸溫州平原河網(wǎng),共有8條塘河注入甌江和楠溪江。(2)飛云江飛云江位于浙江省南部,地理位置在東經119°35′~120°40′,北緯27°30′~28°00′之間,它發(fā)源于泰順縣和景寧縣交界處白云尖,自西向東流,上游浯溪與洪口溪在百丈口鎮(zhèn)匯合后始稱飛云江。流經珊溪、峃口、平陽坑、瑞安等地后注入東海。全長203km,總流域面積3713km2。飛云江支流呈羽狀排列,右岸除莒江外,無較大支流匯入;左岸有小溪、泗溪、漈門溪、南溪匯入。飛云江下游兩岸為濱海平原水網(wǎng)區(qū),平原區(qū)河網(wǎng)率為6%左右。河口北岸的溫瑞平原主河道為溫瑞塘河;南岸的瑞平平原水網(wǎng)的主干河為瑞平塘河。金潮港是飛云江最大支流,主流河長37.5km,流域面積349.4km2,主流在潮基以上為山溪性河流,在潮基以下為感潮河段10km。(3)溫瑞塘河溫瑞塘河位于甌江以南、飛云江以北的溫瑞平原,是溫州市境內十分重要的河道水系,分屬于鹿城、甌海、龍灣、瑞安等“三區(qū)一市”管轄。水源主要來自瞿溪、雄溪、郭溪(通稱三溪)以及大羅山和集云山的山澗溪流,整個流域面積740km2,水面面積22km2,灌溉面積48.2萬畝,多年平均降雨量1694.8mm,年徑流量9.13億m3。水系河網(wǎng)總長度1178.4km,在吳淞高程5.0m時,相應蓄水量6500萬m3。(4)瑞平塘河瑞平塘河位于瑞平平原上,自古就是瑞安和平陽兩縣水上重要交通線及農業(yè)生產的灌溉之源。瑞平塘河北起瑞安飛云馬道,南到平陽昆陽,其支流(支河)特別發(fā)達,流經瑞安市飛云鎮(zhèn),平陽宋橋鎮(zhèn)、鄭樓鎮(zhèn)、榆洋鎮(zhèn)、宋埠鎮(zhèn)、昆陽鎮(zhèn)等。在瑞平平原上,塘河及支流縱橫交錯,地勢低平、河網(wǎng)縱橫。瑞平塘河瑞安片流域面積347.9km2,其中平原234.2km2,山丘113.7km2?,F(xiàn)有甲類水閘10座,總排水流域748m3/s,其中中型水閘3座,南碼道水閘因位置重要,瑞安、平原兩縣(市)直接受益,已列為省中型水閘;小型控制閘11座,提水流量10m3/s的省中型翻水站1座;專用渠道8.8km。瑞平塘河主干河道15.25km,大小河流219條,正常水面面積16.68km2,總容積3560萬m3。瑞平平原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溫暖濕潤,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8℃,多年平均降雨量1724.7mm2.3水利工程現(xiàn)狀與規(guī)劃建設2.3.1樂清市2.3.1.1樂清市水利概況樂清市位于浙江省東南沿海,全市土地面積1174km2,海岸線長193.3km,全市多年平均氣溫17.7℃,多年平均雨量1612mm,平原區(qū)域年雨量1600mm左右,山區(qū)年雨量1800-2200mm;其次,年內分配也不均勻,4-6月為梅雨期,雨量較多,7-9月為臺風期,雨量集中,易發(fā)生洪澇災害,10月以后則秋高氣爽,以晴為主。全市水資源總量為13.91億m3,其中地表水資源平均為12.75億m3,地下水資源為11642.41萬m3。樂清市每平方公里產水量為118.5萬m3,但全市人均僅1204m3,遠遠低于全國和全省人均水平擁有量。雁蕩山脈分支橫穿市境,沒入樂清灣和甌江,將全市分割為甌江、白石溪、銀溪、淡溪、清江、白溪、大荊溪七大入海入江水系,境內山區(qū)溪流眾多,源短流急,平原河網(wǎng)密布,長而完曲,共有河道1758條,總長1034km。沿海潮全市現(xiàn)共有水庫山塘500余座,其中中型水庫4座,小型水庫18座,總蓄水量達1.5億m3。樂清海塘線長126.11km,100年一遇的1.74km,50年一遇的22.05km,20年一遇的44.95km,10年一遇的31.88km,需要加固或標準化建設的有近60km,2004年開始累計開工26.5km,已完工近10km,今年計劃完成7km,累計完成17km。建成中型水閘10座,小型水閘400座,總泄洪流量5305m3/s。建成水電站49座,總裝機容量2.22萬kW,年發(fā)電量3500萬kW·h。浙江省甬臺高速公路復線溫州樂清段沿途主要經過虹橋平原河網(wǎng)、十八玍水庫小流域、柳市平原河網(wǎng)等。虹橋平原位于淡溪水庫下游,樂清市城東北部,地處東南沿海??偭饔蛎娣e215km2,其中平原91.2km2,山區(qū)123.8km2。流域地形西北靠山,中部是平原,流域中水系主要為東干河(長11.1km),中干河(長4.66km),西干河(長11.1km),總長26.86km,域內小河縱橫密布,正常蓄水位2.87m,警戒水位3.12m,相應蓄水位分別為783萬m3和874萬m3。樂城鎮(zhèn)是樂清市人民政府所在地,它屬于十八玍水庫小流域范圍,集雨面積76.6km2,其中山區(qū)面積49.4km2,平原面積為27.2km2,河道總長度約為100km,水面面積139萬m2。主要排水河道有銀溪、金溪、泮湖溪、西運河、東運河、中運河、石馬河、東山南河、懸浦河、南岸河、后所河等。片內洪澇水由西北向東南主要通過二眼閘與公利閘泄入東海。鹽盆片區(qū)總匯水面積20.7km2,其中山區(qū)面積為7.7km2,平原面積13.0km2。地勢由西向東傾斜,平原部分地面高程在1.8~4.6m之間。主要排水河道有:鹽盆河、楊岙河、田垟河、沙角河等。區(qū)內洪澇水由西北向東南主要通過鹽盆閘河火箭閘泄入東海。柳市平原集雨面積為242.1km2,其中平原面積為139.8km2,山區(qū)面積為102.3km2。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北部山區(qū)海拔500~750m,西部山區(qū)海拔200~500m。平原河網(wǎng)密布,地勢低平,地面高程一般為3.4~3.7m,集鎮(zhèn)路面高程4.12~4.62m。樂清市虹橋區(qū)域防洪規(guī)劃(2000-2020年)(1)規(guī)劃水平年現(xiàn)狀2000年:近期2005年;中期2010年;遠期2020年。(2)規(guī)劃標準防潮標準:除南岳為20年一遇外,虹橋平原防潮標準為50年一遇。排澇標準:規(guī)劃區(qū)應能抵御20年一遇洪水位,三日暴雨四日排完。規(guī)劃階段以虹橋鎮(zhèn)、蒲岐鎮(zhèn)主要道路路面高程為依據(jù)確定最高內澇水位,見表2.3-1,并以最高內澇水位確定工程規(guī)模,對于農田盡可能減少內澇時間。規(guī)劃澇區(qū)內最高內澇水位控制高程表表2.3-1單位:m排澇區(qū)虹橋鎮(zhèn)蒲歧鎮(zhèn)排澇標準20年一遇20年一遇城區(qū)路面高程3.8~4.13.5~3.9內澇水位控制高程3.83.5(3)現(xiàn)狀防洪防潮能力沿?,F(xiàn)有出海水閘共23座,主要排澇閘有雙嶼水閘及紅衛(wèi)水閘。雙嶼水閘共5孔凈寬15m,設計流量146m3/s。紅衛(wèi)水閘改建后規(guī)模為3孔凈寬24m,二十年一遇最大過閘流量為460.7m3/s,底板高程虹橋平原沿海均有海塘,總長約17.5km,一般堤頂高程為5.82~6.12m,防浪墻頂高程為6.62~6.92km。在現(xiàn)狀水利設施情況下,虹橋平原排澇標準僅達5年一遇;遇20年一遇洪水時,平均淹沒水位達3.905m,平均淹沒時間92小時,淹沒嚴重。樂清市城市防洪規(guī)劃(2000年)(1)規(guī)劃水平年規(guī)劃年2010年(2)規(guī)劃標準①海潮防潮標準為50年一遇;②規(guī)劃新城區(qū)為50年一遇;③老城區(qū)金、銀溪防洪標準為20年一遇,其余小山溪防洪標準為10年一遇;④農業(yè)保留區(qū)的20年一遇三天暴雨四日排至作物耐淹水深。(3)現(xiàn)狀防洪潮能力防洪能力:銀溪與金溪自西北而南穿過老城區(qū),由于山區(qū)蓄水工程少,可用于蓄洪錯峰的庫容則更少,鎮(zhèn)西北側的山洪得不到有效控制,兩溪防洪能力約5年一遇。南門河以南的平原地區(qū)排澇能力約為5~10年一遇。當流域遭遇10年一遇暴雨洪水時,銀溪北門新橋處洪水位高出地面0.44m,金溪上金溪橋處洪水位高出地面0.15m,說明老城區(qū)主要泄洪河道金、銀溪的防洪能力低于10年一遇。南門河以南的平原地區(qū),潘湖溪口處洪水位高于地面0.33m,石馬村處洪水位高出地面0.3m,當發(fā)生5年一遇洪水時,上述各處的洪水接近地面高程,說明樂城鎮(zhèn)現(xiàn)狀防洪能力僅為5~10年一遇。鹽盆鎮(zhèn)現(xiàn)狀防洪能力為5年一遇。柳市區(qū)域防洪規(guī)劃報告(2000~2020年)(1)規(guī)劃水平年近期:2000~2005年;中期:2006~2010年;遠期2011~2020年。(2)規(guī)劃標準①江洪、海潮標準:本區(qū)域擋甌江和東海洪潮標準為50年一遇;②防洪保護區(qū):8個城鎮(zhèn)規(guī)劃建成區(qū),擋內河水位20年一遇;③一般農田和鄉(xiāng)村:擋內河水位為10年一遇,要求三天降雨,四日排完,洪水位超過農作物耐淹水深30cm的歷時不超過24小時。(3)現(xiàn)狀防洪潮能力防洪能力:白石鎮(zhèn)處在白石水庫下游且較近,山區(qū)來洪較大,洪水暴漲暴落,水位雖高,但歷時較短,防洪能力不足5年一遇;湖頭、北白象、柳市、七里港四個鎮(zhèn)防洪能力不足10年一遇,但淹沒水深淺,歷時短;盤石、黃華、翁垟、象陽四鎮(zhèn)已達20年一遇,即使遭遇50年一遇洪水,城鎮(zhèn)淹沒水深和歷時都較小。(4)現(xiàn)狀平原河網(wǎng)排澇能力澇區(qū)現(xiàn)狀十年一遇淹沒水深較大,水深為0.15~0.88m,一般超過了農作物(0.3m)耐淹水深,淹沒總歷時不足2天,超過耐淹水深的歷時一般在1天以上,對農作物的產量減產具有一定的影響,也就是說現(xiàn)狀農田達不到10年一遇排澇標準。2.3.2溫州市2.3.2.1溫州市水利概況溫州市地處浙江省東南沿海,是浙江省南部沿海經濟核心區(qū)。根據(jù)溫州市城市總體規(guī)劃、結合不同區(qū)域實際地理、地形特點、城市防洪規(guī)劃劃分為中心片、西片、東片、七里片、甌北片、七都片和洞頭片6個相對獨立的片區(qū)。本次工程主要穿過溫州東片區(qū)域,東片可劃分為永強片區(qū)、靈昆片區(qū)兩個獨立的防洪排澇體系。永強片區(qū)隸屬于龍灣區(qū),西起茅竹嶺,北以甌江為界,南至海城街道,東側以永興圍墾堤、丁山圍墾堤為界總面積約為220km2。東片永強片區(qū)西側為大羅山脈,最高海拔661.5m,內側為沿海沖積平原(溫瑞平原),地形平坦,地貌單一,地面高程一般為2.6~3.8m。平原區(qū)水網(wǎng)密布,水系屬溫瑞塘河水系,現(xiàn)狀總水面面積5.48km2,正常水位2.5m下總蓄水量1000萬m3。西側山區(qū)現(xiàn)有8座小型水庫,總庫容937.1萬m3,水庫總控制集雨面積25.32東片河道屬溫瑞塘河水系,河網(wǎng)總長350.3km,現(xiàn)狀主要排水河道可概化為“六縱六橫”的內河排澇體系。沿江主要排澇水閘10座,總寬58m。藍天新閘目前正在施工中,規(guī)劃的三甲新閘已建成,閘寬18m。東片外圍沿江(海)標準堤總長31.2km,包括北側的龍灣東片標準堤、東側的永強標準堤、丁山標準堤,現(xiàn)狀防洪擋潮能力為50年一遇。靈昆島為甌江口沖海淤積孤嶼,地貌單元屬沖海積平原,四面環(huán)山,平面上呈水珠形,上游尖下游圓東西兩端長約9km,南北寬4.5km,環(huán)島沿江岸線長20km。陸域地勢低平,河網(wǎng)縱橫交錯,地勢低洼平坦,地面高程一般2.2~2.8m,主要河道為南北面的靈昆河及東西向的靈北河、靈南河,現(xiàn)狀河寬10~20m,河道正常水位為2.0m,相應水面面積0.54km2,蓄水量約81萬m3。2.3.2.2溫州市水利規(guī)劃成果溫州半島西片防洪規(guī)劃(2007年)(1)規(guī)劃水平年規(guī)劃近期年:2006~2010年;規(guī)劃遠期年:2011~2020年;規(guī)劃遠景展望2021~2050年。(2)規(guī)劃標準防洪潮標準:近遠期洪水標準為50年一遇,遠景為100年一遇。排澇標準:50年一遇。(3)現(xiàn)狀防洪潮能力靈昆島內防洪水利工程主要有:1、環(huán)島22.1km的防洪堤;2、內河河網(wǎng);3、沿江排澇閘。1)環(huán)島防洪堤靈昆環(huán)島防洪堤總長22.1km,基本為土石斜坡復式堤,大部分為94年17號臺風后修建,防洪標準10年一遇,現(xiàn)狀堤頂高程5.6~5.8m左右,防浪墻頂高程6.0~7.2m,堤頂寬度嚴重不足,很多地段僅1.5~3m。2)內河靈昆島片河網(wǎng)縱橫交錯,河網(wǎng)全長約70km,河道寬度5~15m,正常水位時相應水面面積0.54km2,蓄水量約81萬m3。現(xiàn)狀主要排水河道為“一縱二橫”。一縱:靈昆河,全長3.5km,河面寬8~15m。二橫:靈北河,全長5.3km,河面寬6~15m。靈昆河,全長6.3km,河面寬6~15m。3、排水閘靈昆島內現(xiàn)有水閘4座,分別為山下翻水站、三條浦水閘、跨浦水閘、雙陡門水閘、水閘寬2~3m,閘底板高程約0.0m。溫州市城市東片防洪規(guī)劃(2007~2020年)(1)規(guī)劃水平年現(xiàn)狀水平年2007年,規(guī)劃水平年2020年。(2)規(guī)劃標準防洪潮標準:規(guī)劃沿江(海)標準堤在規(guī)劃水平年防洪潮標準為100年一遇,近期結合圍墾工程等實際情況分步實施,標準為50年一遇。排澇標準:新建城區(qū)、圍墾新區(qū)排澇標準為50年一遇;現(xiàn)狀老城區(qū)排澇標準為10年一遇;蓄澇低地及農田排澇標準為10年一遇三日暴雨四日排出。(3)現(xiàn)狀防洪潮排澇能力溫州市城市東片河道屬溫瑞塘河水系,根據(jù)最新水域調查資料,河網(wǎng)總長386.066km,主要現(xiàn)狀河道為瑤溪河、黃石山后河、永強塘河、中橫河、海濱塘河、東門浦及城中河等,總長135km,正常水位時(高程2.5m)相應水面面積6.977km2,蓄水量935.971萬m3。永強片區(qū)現(xiàn)狀水利基礎設施較為薄弱,河網(wǎng)及田面調蓄能力低,現(xiàn)狀農田排澇能力為5年一遇左右,城鎮(zhèn)為10年一遇左右。外圍沿江(海)標準堤總長31.2km,包括北側的龍灣東片標準堤、東側的永強標準堤、丁山標準堤,現(xiàn)狀防洪擋潮能力為50年一遇。龍灣東片標準堤西起龍灣白樓下東平水閘,東至海濱街道藍田村,全長9.7km,防洪標準50年一遇,堤頂路面高程6~6.5m,防浪墻頂高程7.5m,路面寬4.5m,為土石重力直立式。永強標準堤北起藍田村,南至現(xiàn)老鼠山水閘,堤線總長17.1km,堤頂路面高程6.62~7.12m。丁山標準堤北起老鼠山水閘,南至場橋浦水閘,堤線總長4.4km,堤頂路面高程7.22m。2.3.3瑞安市2.3.3.1瑞安市水利概況瑞安市位于我國黃金海岸線中段,是泛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連接地帶,陸域面積1271km2,海域面積3060km2。東臨東海,西連文成縣,南接平陽縣,北鄰甌海區(qū)、龍灣區(qū),西北界青田縣。海岸線長20.36km。全境所處緯度較低,又受海洋影響常年平均氣溫17.9℃,年平均降水量1110-2200mm,歷史年平均降水量1527.2mm。主要河流有飛云江、溫瑞塘河、瑞平塘河。瑞安全境內陸河流均屬飛云江水系,在上望、閣巷之間入東海,下游河段寬600~1000m,入海處寬達3km。500噸級貨輪直達上海、寧波和福州等港。其主要支流有漈門溪、高樓溪、金潮港等分布在山區(qū),水力資源較為豐富,是瑞安市修建小水電站的主要地區(qū)。瑞平塘河、溫瑞塘河位于飛云江南北兩側,瑞安境內長為3.28km和20.4km,是瑞安市內河主要通道,也是糧食產區(qū)抗旱、排澇的重要水道。瑞安市溫瑞平原沿江、海排水水閘20座,小一型水庫3座,小山塘20座,城關至梅頭(10年~50年一遇)堤塘34.362km,城關至白象江岸線長6.2m,白象至老太坪江岸線長7.4km。瑞平平原水閘9座,寶香至宋埠(10年~50年一遇)堤防5.6km。潘岱鄉(xiāng)水閘10座,其中2座為節(jié)制閘,沿江堤線長9.75km。浙江省甬臺溫高速公路復線溫州瑞安段,主要跨越瑞安市東南部的瑞安經濟開發(fā)區(qū),飛云江出??趦砂丁^(qū)域內地勢平坦、河網(wǎng)密布。現(xiàn)狀用地以沿海、沿江標準堤為界,內側屬沿海沖積平原,大部分為水田、地面高程相對較低,江南區(qū)地面標高為2.8~3.5m,江北區(qū)地面標高為2.8~3.4m?,F(xiàn)狀河谷多呈北東及北西發(fā)育,沿海岸線較長,其中江岸線長為8100多米,海岸線南區(qū)為2100余米,北區(qū)為1600余米。江北區(qū)水系屬于溫瑞塘河水系。溫瑞塘河水系流域面積為654.1km2,其中瑞安段為301km2,正常水位2.92m,河網(wǎng)警戒水位3.12m,正常水位時相應河道蓄水量為1854萬m3。江南區(qū)水系屬于瑞平塘河水系。瑞平塘河水系流域面積為224.5km2,常水位2.50m,常水位時水面面積11.0km2,相應河道蓄水量為2996萬m3,河網(wǎng)汛期警戒水位2.90m。2.3.3.2瑞安市水利規(guī)劃成果浙江省瑞安市防洪規(guī)劃(1999-2020年)(1)規(guī)劃水平年近期1999~2003年;中期2004~2010年;遠期2011~2020年。(2)規(guī)劃標準1)江洪、海潮標準:瑞安市規(guī)劃區(qū)江北部分(溫瑞平原)擋飛云江洪水海潮:中期50年一遇,遠期100年一遇;瑞平平原擋飛云江洪水和海潮標準為50年一遇;潘岱鄉(xiāng)擋飛云江洪水為20年一遇。2)防洪保護區(qū),即城市規(guī)劃建成區(qū),擋平原河網(wǎng)水位:中期20年一遇,遠期50年一遇。3)規(guī)劃區(qū)內農田和村鎮(zhèn):擋內河水位:中期10年一遇,遠期20年一遇。(3)現(xiàn)狀防洪除澇能力1)內河防洪、防澇溫瑞平原:農田遇10~20年一遇三日降雨,能滿足四日排完的排澇要求,農田受淹時間為50.9~56.1小時。域內各城鎮(zhèn)已能滿足(中期)20年一遇擋內河水位的要求。汀田、鮑田、海安、場橋、仙巖已達到(遠期)50年一遇擋內河水位的要求。作為規(guī)劃遠期內河防洪、除澇要求,上望、莘塍、梅頭三鎮(zhèn)地面高程需控制在4.0~4.1m以上,塘下鎮(zhèn)需控制主要建筑物地面高程在4.4m以上。瑞平平原:農田遇10~20年一遇三日降雨,能四日內排完,農田受淹時間為53.7~59.1小時。平陽昆陽鎮(zhèn)、飛云鎮(zhèn)已達到(遠期)50年一遇擋內河水位的要求,林垟鎮(zhèn)已達到(中期)10年一遇擋內河水位的要求,閣巷鎮(zhèn)已達到(遠期)20年一遇擋內河水位的要求,林垟、閣巷兩鎮(zhèn)需控制主要建筑物地面高程在3.50m以上。潘岱鄉(xiāng):潘岱鄉(xiāng)內河水位漲、落迅速,該區(qū)已達到(遠期)20年一遇內河防洪、除澇的要求。2)江、海堤塘丁山海灘:丁山片海塘現(xiàn)狀(7.52m)基本達到50年一遇(越浪)標準。閣巷(一期)至宋埠海塘:海塘現(xiàn)狀(6.62~6.72m江北片沿江堤塘(城關塘至上望南塘):濱江防洪堤(城關塘(1)6.72m)已達到50年一遇標準;城關塘(2)至上望南塘(4.62~6.92m),除農一塘(1)(6.92m江南片沿江堤塘(橋里塘至閣巷塘(二期)):橋里塘(6.12m)還沒達到50年一遇標準;其余堤塘(6.72~7.62m)基本達到50年一遇標準。潘岱鄉(xiāng)海塘:現(xiàn)狀基本無堤防,不能抵御20年一遇靜潮位。寶香山至金坪山堤塘:現(xiàn)狀為不連續(xù)堤防,防洪能力不足50年一遇。瑞安市經濟開發(fā)區(qū)(拓展區(qū))河道整治規(guī)劃(2003-2020年)瑞安經濟開發(fā)區(qū)拓展區(qū)位于瑞安市東南部,飛云江如??趦砂叮瑸槭〖壗洕_發(fā)區(qū),區(qū)域內地勢平坦、河網(wǎng)密布。現(xiàn)狀用地以沿海、沿江標準堤為界,內側屬沿海沖積平原,大部分為水田、地面高程相對較低,江南區(qū)地面標高為2.8~3.5m,江北區(qū)地面標高為2.8~3.4m(1)規(guī)劃水平年近期2003~2005年:中期2006~2010年;遠期2011~2020年。(2)規(guī)劃標準1)防洪潮標準:江北片區(qū)、中期為50年一遇,遠期為100年一遇;江南片為50年一遇。2)內河排澇標準:50年一遇(3)現(xiàn)狀防洪排澇能力江北區(qū)水系屬于溫瑞塘河水系。溫瑞塘河水系流域面積為654.1km2,其中瑞安段為301km2,正常水位2.92m,河網(wǎng)警戒水位3.12m,正常水位時相應河道蓄水量為1854萬m3。溫瑞平原內各城鎮(zhèn)基本上能達到20年一遇防洪標準,其中城關鎮(zhèn)能達到50年一遇標準,但東南片沿海沿江側地勢較低,僅達5年一遇標準。江南區(qū)水系屬于瑞平塘河水系。瑞平塘河水系流域面積為224.5km2,常水位2.50m,常水位時水面面積11.0km2,相應河道蓄水量為2996萬m3,河網(wǎng)汛期警戒水位2.90m?,F(xiàn)狀用地情況下(除平陽縣)地面均能抵御50年一遇洪澇水位,但沿江沿江非城鎮(zhèn)區(qū)則地勢較低,僅達5年~10年一遇標準。3河道演變浙江省甬臺溫高速公路復線溫州樂清至瑞安段,主要跨越甌江、飛云江兩大河流和平原河網(wǎng)地區(qū)。平原河網(wǎng)地區(qū)河道通常為平底,水面比降小,流速低緩,因此河床沖刷在本地區(qū)極少發(fā)生,排除人為影響改變河勢的可能性外,本地區(qū)河道走勢在今后較長的時期內保持目前的形態(tài)和格局。甌江大橋、飛云江大橋分別跨越甌江、飛云江兩條大河,建橋前后對河勢可能會產生一定的影響,現(xiàn)對甌江、飛云江河道演變進行分析。3.1甌江甌江是浙江省第二大河,干流發(fā)源于浙閩交界的仙霞嶺,匯入東海溫州灣。流域面積17985km2,流域內山多地少,高山區(qū)占總面積的80%,沖積地只有6%,其它14%為丘陵地。八十年代以前,干流自溫溪以下受潮汐影響,進入九十年代,人類的社會活動改變了該流域的潮區(qū)界,溫溪以上約15km青田鶴城鎮(zhèn)亦受潮汐影響,感潮河段共長83km,占全河長22%,圖3.1-1為溫州甌江流域分布圖。甌江自溫溪受潮汐影響,溫溪至口門黃華感潮河段長約80km,為甌江河口口內段,黃華以東為口外海濱段。溫溪~梅岙河段以徑流作用為主,潮流的影響較小,河道一般比較窄深,河床由粘土或巖石組成較為穩(wěn)定,稱為近口段;梅岙~龍灣,河水與潮水相互消長,江寬水淺,河流分汊,沙灘眾多,變動頻繁,河床不穩(wěn)定,稱為河口段。龍灣至口門黃華由靈昆島將河口分為兩汊,其中北口為主航道,水深大,洪水影響小,以潮流作用為主,稱為海濱段。甌江口外島嶼林立,沙灘密布,其中溫州淺灘、三角沙和中沙是分布于甌江口外最大三個攔門沙灘。甌江出口的水流和航道分別經沙灘之間的北水道和南水道與外海相通。甌江口橋址橫跨靈昆島南北兩側水道,見圖3.1-2。3.1.1甌江南、北口的穩(wěn)定性甌江南北口即靈昆島南北汊道,歷史上未發(fā)現(xiàn)交替興衰變化,北口河床基本上一直呈單向沖刷擴大,而南口則相反,呈逐年減小趨勢。從江心嶼和七都兩汊興衰交替發(fā)生的過程來看,需有三個前提:一是汊道上游段河床寬闊,可提供兩側沙灘(邊灘或心灘)的堆積條件;二是汊道上游段較長,可提供深槽擺動回旋余地;三是當一汊為支汊后(非主流所在),其水流條件尚不足以使懸沙迅速落淤封塞。據(jù)此統(tǒng)計,對比三汊道幾何尺度可以看出,有效寬度(河寬/槽寬)相差不大,唯分汊前段有效長度(段長/河寬)相差較大,即瞧頭至江心嶼西段和江心嶼東至七都西段有效長度均在3.8左右,而七都東至靈昆西段僅2.1左右。這就說明三汊道前段均有成形淤積體條件,可以淤積交錯邊灘(或心灘),只是靈昆分汊前段較短,深槽不能充分擺動,推移質泥沙不可能借助深槽擺動使泥沙集中向下游輸移。造成靈昆分汊前段短的原因與北岸盤石、南岸龍灣和靈昆單雙昆山三足鼎立之勢有關。盤石與龍灣兩磯頭形成節(jié)點鉗住河勢,尤其是龍灣磯頭突伸江中,穩(wěn)住落潮水流直抵盤石下深槽,對維護北口順岸深槽起著重要作用。靈昆的單雙昆山屹立于靈昆島西端,抑制島嶼后退也是十分重要的。河口上游兩汊道的主支汊交替變化周期在15年至20年左右,這期間支汊未發(fā)現(xiàn)淤積封塞。一周期后仍能沖開為主汊。其原因在于當沙灘移至汊道后,沙灘高程均在低潮位以下,隨著水位增高,支汊的落潮過水能力迅速增加,漲潮過水能力幾乎變化不大,這是汊道主支汊流量分配較普遍規(guī)律,枯水期或低潮位時落淤的泥沙在洪水期或高潮位時帶出汊道??墒怪с饩S持較長時期。1979年南口上端筑潛壩封堵后,分流比有所減少,將促使其淤積。另一方面懸沙淤泥條件還與可能提供的懸沙數(shù)量有關。河床底質的粒徑d<0.03mm部分僅占全部底質10%左右,該物質粒徑與懸沙相當,這就是說,盡管懸沙含量較大(常為最大渾濁帶區(qū)),造床作用并不明顯,這也有利于南口長期存在。3.1.2橋址河段河床變化甌江口主橋址位于甌江北口黃華附近,副橋位于南口尾部。甌江北口是主入海通道,該河段上接龍灣河段,下接入??诘臑I海區(qū),潮流作用強勁,泥沙運動復雜。近年來隨著南口潛壩的抬高以及人類活動的影響,南北口河段灘槽變化趨勢明顯。南北口汊道河床沖淤變化,受上游來水來沙和汊道分流分沙的雙重影響。南、北口河床有洪沖枯淤的變化趨勢。靈昆南、北口河床容積、沖淤量和沖淤厚度變化見表3.1-1,從中可以看出,南、北口河段河床同甌江河口口內河段一樣,具有洪積枯淤的變化趨勢,如洪水年1958~1965年、1968~1970年和1991~1999年更是洪水頻發(fā)期,南北口河段河床容積增加,河段均發(fā)生不同程度的沖刷。而枯水年如1966~1968年、1971~1973年、1979~1986年,南北口河段河床容積減少,河床均發(fā)生不同程度的淤積。上述統(tǒng)計資料表明,以圩仁站平均流量400m3/s作為河段沖淤平衡流量,上游來水流量大于此值,南、北口汊道段將發(fā)生沖刷,小于此值,南北口汊道段將靈昆島、北口歷年河床沖淤變化表3.1-1年份1958196619681970197319791983198619871992199920022005北口多年平均流量(m3/s)468342463375488329439350460458454296河床容積(10417400180001760018400182001920019000184001820018000192801982021300沖淤量(104-600400-800200-1000200600200200-1280-520-1440年沖淤量(104-75200-40067-1675020020050-160-165-580沖淤厚度(m)-0.260.17-0.34-0.440.090.260.09-0.54-0.23-0.62南口河床容積(1045600540044004240363037403340403042504670沖淤量(1042001000160610-110400-690-220-420年沖淤量(1042550080203-19100-53-73-170沖淤厚度(m)0.160.820.130.5-0.090.33-0.55-0.18-0.33南口、北口二汊河段河床即使在南口筑潛壩后,仍有洪沖枯淤的變化趨勢。洪水期北口(主汊)的沖刷量和沖刷強度遠大于支汊南口;枯水期,南口支汊的淤積量和淤積強度又大于北口主汊。由于主、支二汊有這樣的沖淤特性,因此,堵口前后不同時期,南北口二汊有著不同的沖淤特征。堵口前,1958~1978年這一時期,北口處于緩慢沖刷發(fā)展狀態(tài),南口處于緩慢淤積狀態(tài),其中北口容積擴大,沖刷量1800萬m3,沖刷厚度0.78m,容積擴大近10%。南口容積減小,淤積量1860萬m3,淤積厚度1.52m,容積減少約30%,南口發(fā)生了較大的淤積。堵口后,南口、北口經歷了不同的沖淤階段。初期,1979~1986年,南、北口都處在緩慢淤積狀態(tài),其中北口容積減小,淤積量800萬m3,淤積厚度0.35m,南口容積減小,淤積量400萬m3,淤積厚度0.33m。中期,1986~1999年,南、北口都處于沖刷狀態(tài),其中北口容積擴大,沖刷量880萬m3,沖刷厚度0.36m,南口容積擴大,沖刷量690萬m3,沖刷厚度0.55m。近期,1999~2005年,南北口都處于沖刷狀態(tài),其中北口容積擴大,沖刷量1960萬m3,沖刷厚度0.85m,南口容積擴大,沖刷量640萬m3,沖刷厚度0.51m。堵口后總體分析,1979~2005年,南北口都處于沖刷狀態(tài),其中北口容積擴大,沖刷量為2100萬m3,沖刷厚度0.86m,南口容積擴大,沖刷量為930萬m3,沖刷厚度0.73m。全系列分析1958~2005年,北口處于沖刷狀態(tài),南口處于淤積狀態(tài),其中,北口容積擴大,沖刷量3840萬m3,沖刷厚度1.64m,南口容積減小930萬m3,沖刷厚度0.79m潛壩建成初期,即1979~1986年,北口河段發(fā)生了淤積,對其原因進行分析:(1)潛壩建成后,改變了北口的分流分沙條件,北口落潮分流比約增加了5個百分點,落潮分流比增至75%左右,懸沙分沙比增至80%左右,而絕大部分底沙因南口潛壩的阻擋而往北口輸移,北口成為主要的輸沙通道。1978~1983年,由于楊府山以上河段整治工程的實施,落潮主流穩(wěn)定的通過七都北汊,七都北汊由支汊發(fā)展成主汊,分流量不斷增加,河床沖刷,大量泥沙下泄,大部分底沙經炮臺沙水道輸往北口,為北口河床淤積和七里邊灘淤長提供了豐富的泥沙來源。因此這一時期,北口來沙量明顯增加,落潮流量和落潮輸沙能力雖然也增加,但仍不足以將上游來沙量全部輸送出口,因此,北口河段仍發(fā)生淤積。(2)上世紀八十年代甌江經歷了持續(xù)的中枯水期,洪峰造床作用減弱,顯然是堵口初期(1979~1986年)北口河段河床淤積的主要原因。而建壩初期,水沙條件的改變,七都北汊來沙量的增加,是北口淤積的重要因素。(3)上世紀九十年代是甌江洪水頻發(fā)期,多次洪水過程峰值流量超過10000m3/s,因此這一時期,南北口都發(fā)生較大的沖刷。但近期,南北口仍發(fā)生了較大的沖刷,核查這一時期,特別是2002~2005年期間,并無大的洪水發(fā)生,其原因可能同潛壩的抬高,北口中、低水流量的增加有關。其次可能同甌江河口沿程挖沙,特別是上游干流挖沙有關。大量挖沙,不僅可大幅減少上游來沙量,引起下游河段及主河段的沖刷。同時,挖沙降低了河床高程,減少河床阻力,有利于潮流上溯。由于潮差增加,河口進出潮量將要增加,原來3.1.3大橋對河床演變影響預估(1)大橋主橋所在甌江北口,河勢具有微彎的平面形態(tài),灘槽相對穩(wěn)定,深槽位于凹岸一側,淺灘位于凸岸,潮流動力強勁,是甌江入海的主通道。副橋所在的甌江南口,河勢順直寬淺,潮流動力較弱,在自然狀態(tài)處于淤積萎縮態(tài)勢。通過計算,橋墩阻力增加南口大于北口,北口作為甌江口的入海主通道將繼續(xù)維持,南口將繼續(xù)淤積萎縮,建橋后并不會改變這種趨勢。七里港區(qū)位于河段凹岸中下游的貼岸深槽,距大橋有5km,港區(qū)碼頭前沿水深穩(wěn)定。(2)根據(jù)以上分析,北口河汊潮流動力強勁,灘槽相對穩(wěn)定。橋址斷面吳淞4.5m下面積為25293m2,懸索橋墩阻水面積為1087m2,占橋位斷面面積的4.3%。南口橋位斷面面積為18921m2(3)七里港區(qū)位于河段凹岸中下游的貼岸深槽,距大橋有5km,港區(qū)碼頭前沿水深穩(wěn)定。根據(jù)以往研究試驗結果和實際情況,大橋的影響范圍在上下游1~2km左右。由此可見,大橋對七里港區(qū)的碼頭前沿水深和靠泊條件不會有大的影響。(4)建橋后,由于橋墩的阻力影響,同時受潮流雙向作用,橋墩上下游均產生壅水,流速減小,泥沙落淤,橋墩間水流壓縮,流速增加,河床沖刷,河床形態(tài)調整,對航道水深有一定影響。(5)建橋后,由于受到橋墩跨度的限制和橋墩干擾,潮流流態(tài)將作調整,對船舶的通航條件會產生一定影響。3.2飛云江飛云江流域是浙江省獨流入海的八大水系之一,匯景寧、泰順、文成、平陽和瑞安等五縣(市)之水,注入東海。西、北與甌江流域相鄰,南與鰲江流域接壤及福建省交界,東臨東海,流域總集雨面積3713km2。發(fā)源于景寧畬族自治縣景南鄉(xiāng)東塘行政村境內,源頭~泰順縣百丈口為上游河段,河長69.47km,落差1200m,平均比降17.27‰,集雨面積848.15km2,占流域的22.8%;泰順縣百丈口~瑞安市灘腳為中游河段,河長68.38km,落差115m,平均比降1.68‰,集雨面積1643.69km2,占全流域的44.2%;瑞安市灘腳~河口為下游河段,河長60.85km,屬于感潮河段,落差10m,平均比降0.16‰,集雨面積1221.16km2,占全流域的32.9%,流域內水文測站總計52處,其中水文站2處(峃口、百丈口),潮位站2處(瑞安、上關山),清水位站7處(寧益等)。飛云江寶香至河口上望河段,長約15km,為喇叭形河口,河段較順直、河寬自上至下逐漸放寬,河床形態(tài)基本穩(wěn)定。在非汛期時段,該河段主要受潮流控制,徑流作用較?。辉谘雌?,特別是洪水時,徑流也是塑造該河段河床的重要動力之一。流域概況及測站分布見圖3.2-1。圖3.2-1飛云江流域分布圖3.2.1平面形態(tài)特征從圖3.2-1可見,西洋至上望河段共有四個河灣,每個河灣長約在4-6km不等,河寬在700-西洋至上望河床形態(tài)特征(1978年資料)表3.2-1西洋-寶香寶香-瑞安瑞安-宋家岱宋家岱-上望河長m3800380048505900河寬m120070012003000主槽位置右岸左岸右岸左岸主槽高程m-13.98-20.88-10.88-4.38副槽高程m-0.48-3.98-0.78-3.18形成這樣河床平面形態(tài)格局與兩岸不同的地質分布關系密切,深槽通常是落水主流形成,主流經寶香磯頭挑向北岸的白塔尖,沿橫山、瑞安再折向南岸。徑流和落潮水流主要塑造了深槽,也即主槽,同時,發(fā)育于邊灘上的槽溝通常稱謂副槽。一般而言,其深度和寬度均較主槽小,槽型一般為下游較寬淺,上端較窄深。在寶香至瑞安的南岸邊灘和瑞安至下埠的北岸邊灘,此類副槽都存在。1978年枯水期水文測驗表明(見表3.2-2),副槽中的漲潮流速大于落潮流速,漲落潮流速比值大于1,故又稱漲潮槽;而對應的主槽稱落潮槽,落潮流速則大于漲潮流速。斷面同步流速資料(1978年6月3日-5日)表3.2-2位置漲潮流速落潮流速流速比(漲/落)平均最大平均最大平均最大瑞安北10.960.540.741.151.231.34中20.650.940.651.011.000.93南30.730.990.881.280.830.78下埠北1-1.811.011.530.251.18中20.601.011.061.021.191.00南30.811.230.971.610.840.76上望北10.911.421.031.400.891.01中20.741.110.600.941.231.18南30.801.240.771.171.041.06由于寶香以下河段河寬未充分發(fā)育,一般灘面受飛云江徑流暴漲暴落,洪枯水變幅大的影響,其高程較低,洪水時,漫灘水流強,易于沖刷形成串溝;枯水時,漫越灘面水流較少,串溝的河槽易于潮流填充,并將其修飾,從而形成下游寬淺,上游寬深的形態(tài),副槽在洪水和潮水交替作用下得到維持。因此深槽與淺灘相間出現(xiàn)、主槽和副槽并存分布成為寶香以下河床的顯著特征之一。3.2.2飛云江河口河床沖淤變化飛云江口內航道口內航道(刪)有三條航線即北航道、南航道和綜合航道。本次擬建新飛云江跨越上述三條航道,位于現(xiàn)狀飛云江大橋下游。因此須分述飛云江河口段河床沖淤及各航道的沖淤變化。(1)河床容積變化瑞安至上望是飛云江河口重要一段,長約11km,分析河床容積變化所采用的基礎地形資料從1971年至2001年共30年,河段歷年河床容積變化見表3.2-3,圖3.2-2。寶香以下河段中潮位下河床容積表3.2-3測站日期年平均流量(m3/s)瑞安-下埠(106瑞安-上埠(1061971年10月42.928.331978年06月74.531.0475.681979年07月40.628.5671.951980年07月68.431.1976.701986年09月45.829.7669.491990年07月79.730.0271.511993年10月30.2979.571994年07月30.0177.382000年03月80.045.0086.252001年04月70.732.1184.53多年平均值30.6176.62資料表明,1971、1979和1986年為枯水年,年平均流量與多年平均流量比在0.54-0.61之間,這些年份的河床容積較多年(1971年~2001年)河床容積均值小,圖3.2-2也是顯示這一特點,容積比偏離1;1980年和2001年為平水年偏枯,其容積比接近1;2000年為平水年偏豐,因此容積比大于1??梢?,飛云江河口段河床變化的特征表現(xiàn)為洪沖枯淤的特點。同樣,資料表明,多年來,該河段河床容積變化不大,樣本時間段內,最大容積為2000年3月的86.25×106m3,最小1986年9月的69.49×106m圖3.2-2瑞安至上望中潮位河床容積比(2)北航道沖淤變化北航道路線為上望-下埠-東山埠漁港-城關老港區(qū),長約11km。該條航道200m寬范圍內歷年河床平均高程變化見表3.2-4,圖3.2-3。表與圖中資料為北航道200m寬的范圍內算術平均高程沿縱向變化。資料表明,北航道河床平均高程呈局部沖刷,整體淤積的態(tài)勢。局部沖刷主要表現(xiàn)在飛云江大橋附近及其下游地區(qū),可能是飛云江大橋的興建,橋墩引起的局部沖刷;整體淤積主要表現(xiàn)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北航道河床平均高程在黃?;?5.8m左右,而九十年代,其平均高速在-4.4m左右,平均淤淺1.40m左右。(3)南航道沖淤變化南航道路線為上望南岸-宋家岱-新港區(qū)-飛云渡-城關老港區(qū),長約11.9km。該條航道200m寬范圍內歷年河床平均高程變化見表3.2-5,圖3.2-4。南航道(200m寬)河床平均高程表3.2-5單位:m距離1964年1971年1990年1996年-1000-7.98-9.88-9.38-10.880飛云江橋-8.78-8.88-8.18-8.881000-9.28-9.68-8.28-9.882000-8.98-9.88-6.48-5.283000-7.18-6.98-5.58-7.483500宋家埠-6.58-6.28-5.38-6.884500-5.58-5.58-4.58-5.785500-3.98-4.78-4.58-5.386000塘頭浦-2.98-4.88-4.48-5.287000-4.48-3.68-4.78-5.188000-3.08-4.08-4.48-4.689000-3.38-3.08-4.18-4.38圖3.2.4南航道(200m寬)河床平均高程資料表明,南航道河床平均高程多年來變化特點與北航道表象相反,局部淤積而整體沖刷。飛云江大橋下游2000m處略有淤積,淤積范圍值不大,這可能是河床沙波周期運動所致,這對南航道河床演變影響不大;整體沖刷主要表現(xiàn)在口門段逐年沖刷,由1964年的平均高程-3.88—4.88m到1996年的-6.88m左右,平均沖刷了2m左右。由南、北航道口門段河床平均高程演變趨勢表明,飛云江河口口門段的航道尚未處于穩(wěn)定狀態(tài)。從圖3.2-3還可以發(fā)現(xiàn),在飛云江大橋處,橋墩引起的局部沖刷不象北航道內產生的那樣大,這主要是由于兩航道的河床高程差異所致,南航道橋址處高程比北航道深3倍左右,橋墩底部的水流動力強度相對較弱。(4)綜合航道沖淤變化綜合航道自上望經北航道9km至下埠過江1.3km至南岸的宋家岱,進入新港區(qū),過飛云江大橋至飛云鎮(zhèn)再次過江至北岸的老港區(qū),長約長(刪)12km。這條航道須經過兩個淺灘,其中從下埠至宋埠岱為下淺灘或稱宋家岱淺灘,從飛云渡至城關老港區(qū)為上淺灘或稱飛云渡淺灘。圖3.2-5和圖3.2-6為下、上淺灘航道軸線歷年水深變化。圖3.2.5圖3.2.6綜合航道,本質上是結合北航道的河口段和南航道的上段,因此,該航道與南、北航道演變規(guī)律相同,遵循下淤上沖的態(tài)勢,不同的是,與該航道有關的兩個過江淺灘。圖中資料表明,下淺灘灘頂位置多年來基本不變,灘頂高程年際間有沖有淤,無明顯的單向沖刷或淤積。上淺灘變化規(guī)律與下淺灘相似,也有沖有淤,多年來灘頂高程變化不大,灘頂水深-4.0m左右。3.2.3飛云江灘槽演變寶香至河口上望為順直喇叭形河口,長約15km,河寬由700m逐步展寬至2100m。落潮水流受寶香磯頭挑流,主流沖向北岸,再受北岸礁頭磯頭、橫山磯頭及仙巖頭磯頭控制,河槽呈彎曲狀,在其對岸形成規(guī)模龐大的彎道邊灘即寶香邊灘。受北岸仙巖頭磯頭挑流影響,落潮主流橫越淺灘,穿越大橋進入南岸深槽。近年來,隨著人們對飛云江流域的開發(fā)利用如建(改-大)橋、碼頭、水庫的建設及自然水文條件的變化,河床的灘槽也將發(fā)生相應的變化,以飛云江大橋至口門河段的灘槽演變?yōu)槔?,見圖3.2-7。圖上主要反映吳淞0m淺灘和-2m、-3m、-5m深槽的變化。資料表明,吳淞0m淺灘主要出現(xiàn)在口門處,從1990年至1996年間其平面位置基本不變,飛云江大橋處吳淞0m淺灘位置也基本變,但范圍略有擴大,該灘的變化與局部河床沖淤關系密切,對整體河床高程影響不大。深槽的變化可以從兩部分來講,其一是飛云江大橋下南岸一帶的深槽,主要有-3m、-5m深槽,其二為口門的-3m深槽。這兩處深槽從九十年代以來均處于沖刷發(fā)展狀態(tài),尤以南岸一帶的深槽為甚,如從1990年至19996年,-5m深槽向下游延長了1500m左右,-3m深槽延長了3850m,最大寬度也相應增加了150m左右??陂T處的-3m深槽向上延長了1200m,并且,深槽發(fā)展趨勢有向南岸靠近,上下兩-3m深槽間距僅為1900m左右。從灘槽變化趨勢可見,飛云江口門以外,由于水流迅速擴散,水動力迅速減弱,因此泥沙容易沿著兩側岸線形成扇形淤積邊灘,多年來,其邊灘的平面位置相對穩(wěn)定;飛云江口門以內,南側的深槽處于沖刷發(fā)展態(tài)勢,從演變平面圖看,北側無明顯的沖淤現(xiàn)象,但結合前文南北航道沿縱深變化的資料可見,飛云江大橋以下河段表現(xiàn)為南航道沖刷北航道淤積的態(tài)勢。從斷面形態(tài)看,飛云江斷面形態(tài)由1970年“W”型演變?yōu)?996年的“U”型。從斷面面積看,1971年至1996年,斷面面積呈減小態(tài)勢。1996年0m以下面積與相應的多年平均面積比減少了0.6%。從沖淤厚度看,橋位斷面表現(xiàn)為南深槽沖刷北深槽淤積的態(tài)勢。圖3.2.73.2.4擬建新飛云江橋址斷面沖淤變化擬建的跨飛云江大橋見圖3.2-8,飛云江橋址方案斷面變化見表3.2-6、圖3.2-9。擬建新飛云江橋址斷面黃海高程0m和-2.0m以下斷面面積表3.2-6特征飛云江橋址0m以下2m以上1971年7841m3988m1990年750835861996年75973887平均7648m3820m飛云江河口段河床變化的特征表現(xiàn)為洪沖枯淤的特點,但多年來,該河段河床容積變化不大,表明飛云江河口段總體來說河床處于沖淤相對平衡狀態(tài)。由南、北航道口門段河床平均高程演變趨勢表明,飛云江河口口門段的航道尚未處于穩(wěn)定狀態(tài),南側深槽沖刷發(fā)展和北側深槽淤積態(tài)勢較為明顯,綜合航道,本質上是結合北航道的河口段和南航道的上段,該航道與南、北航道演變規(guī)律相同,遵循下淤上沖的態(tài)勢,不同的是,與該航道有關的兩個過江淺灘頂位置多年來基本不變,灘頂高程年際間有沖有淤,無明顯的單向沖刷或淤積,如果南沖北淤的態(tài)勢繼續(xù)發(fā)展,勢必將影響到飛云江河口航運的正常進行。橋址斷面資料分析表明,橋位的斷面資料分析表明,橋位的斷面形態(tài)從1971年以來有較大的改變,橋位斷面面積基本不變,但從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橋位斷面形態(tài)基本穩(wěn)定。需要指出的是,根據(jù)飛云江河口航運規(guī)劃,采用全局觀點,綜合效益最佳的原則,充分考慮下埠至肖宅一帶北岸岸線的利用,開辟瑞安市的規(guī)劃港區(qū),同時兼顧南岸的深水港區(qū),使得南北呼應,協(xié)調發(fā)展。為此,選擇綜合航道為規(guī)劃航道。隨著飛云江三橋的建設,綜合航道為飛云江口主航道已由規(guī)劃變?yōu)楝F(xiàn)實。因此,建議相關部門及地方政府應盡早采取措施,研究并實施飛云江河口的整治,穩(wěn)定河口主航道。4水文4.1氣象浙江省甬臺溫高速公路復線溫州樂清至瑞安段沿線經過浙江東南沿海的樂清、溫州、瑞安三市、屬典型的亞熱帶季風氣候,受東南季風氣候影響,四季分明,溫和濕潤,冬暖夏涼,雨量充沛。冬季受北方冷高壓控制、以晴冷天氣為主;冷空氣南下時易引成寒潮,春末夏初,太平洋副熱帶逐漸加強,與北方冷空氣交匯,靜止峰徘徊,形成歷時較長、雨量較大的陰雨天氣,俗稱“梅雨”;夏季,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影響,天氣晴熱,熱帶風暴、臺風活動頻繁,時常出現(xiàn)暴雨及大暴雨,8、9月份為甚,臺風過境時,常形成大風大雨的災害性天氣。秋季,大陸高壓逐漸發(fā)展,副熱帶高壓減弱東移,極峰南返,形成秋雨。十月開始,冷空氣勢力加強,太平洋副熱帶高壓退出,天氣穩(wěn)定,常出現(xiàn)秋高氣爽的晴天,多偏北風。樂清市:多年平均氣溫17.7℃,極端最高氣溫36.6℃(發(fā)生在1978年8月1日),極端最低氣溫-5.8℃(發(fā)生在1973年12月26日)。多年平均水汽壓18.4hpa,多年平均相對濕度81%,多年平均蒸發(fā)量1263.3mm(20cm蒸發(fā)皿),主要風向夏季以南風為主,冬季以東北風為主,年平均風速2.5m溫州市:據(jù)溫州氣象站1951~1994年資料統(tǒng)計,多年平均氣溫17.9℃,最高月份7~8月,平均氣溫28℃,最低月份為1月,平均氣溫7.7℃。極端最高氣溫39.3℃,極端最低氣溫-4.5℃,無霜期272天,年平均日照1850h,常年主要風向夏季為東南偏東風,冬季為西北風,年平均風速2.0m瑞安市:全市平均氣溫17.9℃,極端最高37℃~38℃,極端最低在-4℃~-5℃,無霜期275天,常年日照在1700~2000h,年平均相對濕度在82%,多年平均降水量1505.6mm,歷年一日降水量249.5mm樂清、溫州、瑞安市地面氣候特征值統(tǒng)計見表4.1-1、表4.1-2、表4.1-3。4.2水文資料浙江省甬臺溫高速公路復線溫州樂清至瑞安段,起點樂清南塘,終點瑞安閣巷,沿線經過最大河流為甌江、飛云江。沿途跨越多個山區(qū)河流和平原水系。甌江發(fā)源于洞宮山脈的百祖山。上游有大溪與小溪兩大支流,匯合后稱甌江,流經青田、溫州,后注入東海。全長388km,流域總面積17985km2。飛云江發(fā)源于景寧縣與泰順縣交界處的白云尖,自西向東流經珊溪、峃口、平陽坑、馬嶼、瑞安等地后注入東海,全長203km,全流域面積3713km樂清市:主要溪流為淡溪、白石溪、銀溪、四都溪,主要平原干河為西運河、西干河。白石溪發(fā)源于與永嘉縣交界的郭公山,主流長20km,流域面積50km2銀溪發(fā)源于樂成鎮(zhèn)西北章山,注入仰根水庫后,折向西南,經十八玍水庫下泄至水碓鄰腳,穿樂成鎮(zhèn),在文閣轉向西,右納金溪后水流向南,經過馬車河等地,由公利閘入樂清灣。溫州市:沿線經過靈昆島、東片永強片。東片永強片平原區(qū)水網(wǎng)密布,水系屬永強塘河水系。瑞安市:沿線經過主要平原干河為溫瑞塘河、中塘河。永強塘河水系流域面積142.83km2,干流長16km,平均河寬22m,現(xiàn)正常水位2.5m,河網(wǎng)警戒水位2.80m,河網(wǎng)河道總長350.3km,正常蓄水位時蓄量約1000萬m3。溫瑞塘河水系是甌江水系和飛云江水系的連系紐帶,主河道自南至北經瑞安、甌海、溫州市區(qū),全長33.85km,其中瑞安境內20.44km,鹿城、甌海兩區(qū)內13.45km,整個河塘水域流域面積646km2,正常水位2.92m,河網(wǎng)正常蓄水量6000萬m3。4.2.1水文站網(wǎng)本次防洪評價水文分析主要采用公路沿線及鄰近區(qū)域相關水文站的刊布資料,觀測項目主要有雨量、水位、潮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