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經(jīng)典《大學(xué)》原文、翻譯與解析精選九篇_第1頁
儒家經(jīng)典《大學(xué)》原文、翻譯與解析精選九篇_第2頁
儒家經(jīng)典《大學(xué)》原文、翻譯與解析精選九篇_第3頁
儒家經(jīng)典《大學(xué)》原文、翻譯與解析精選九篇_第4頁
儒家經(jīng)典《大學(xué)》原文、翻譯與解析精選九篇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rèn)領(lǐng)

文檔簡介

儒家經(jīng)典《大學(xué)》原文、翻譯與解析精選九篇篇1:儒家經(jīng)典《大學(xué)》原文、翻譯與解析儒家經(jīng)典《大學(xué)》原文、翻譯與解析大學(xué)簡介《大學(xué)》原本是《禮記》中的一篇。宋代人把它從《禮記》中抽出來,與《論語》、《孟子》、《中庸》相配合,到朱熹撰《四書章句集注》時,便成了“四書”之一。按朱熹和宋代另一位聞名學(xué)者程頤的看法,《大學(xué)》是孔子及其門徒留下來的遺書,是儒學(xué)的入門讀物。因此,朱熹把它列為“四書”之首。朱熹又認(rèn)為收在禮記中的《大學(xué)》本子有錯亂,便把它重新編排了一番,分為“經(jīng)”和“傳”兩個部分。其中“經(jīng)”一章,是孔子的原話,由孔子的學(xué)生曾子記錄;“傳”十章,是曾子對“經(jīng)”的理解和闡述,由曾子的學(xué)生記錄。這樣一編排,便有了我們今天所見到的《大學(xué)》版本。目錄三綱八目的追求弘揚光明的品德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找準(zhǔn)自身的位置凡事抓住根本獲得知識的途徑不要自欺欺人修身先正心齊家先修身治國先齊家平天下先治國三綱八目的追求【原文】大學(xué)之道1),在明明德2),在親民3),在止于至善。知止4)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5)。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6);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7);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8);致知在格物9)。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10),壹是皆以修身為本(11)。其本亂而未治者否矣(12)。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13),未之有也(14)?。ń?jīng))【注釋】1)大學(xué)之道:大學(xué)的宗旨。“大學(xué)”一詞在古代有兩種含義:首先是“博學(xué)”的意思;第二是相對于小學(xué)而言的“大人之學(xué)”。古人八歲人小學(xué),學(xué)習(xí)“灑掃應(yīng)對進退、禮樂射御書數(shù)”等文化基礎(chǔ)知識和禮節(jié);十五歲人大學(xué),學(xué)習(xí)倫理、政治、哲學(xué)等“窮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學(xué)問。因此,后一種含義其實也和前一種含義有相通的地方,同樣有“博學(xué)”的意思?!暗馈钡谋玖x是道路,引申為規(guī)律、原則等,在中國古代哲學(xué)、政治學(xué)里,也指宇宙萬物的本原、個體,一定的政治觀或思想體系等,在不同的上下文環(huán)境里有不同的意思。2)明明德:前一個“明”作動詞,有使動的意味,即“使彰明”,也就是發(fā)揚、弘揚的意思。后一個“明”作形容詞,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3)親民:根據(jù)后面的“傳”文,“親”應(yīng)為“新”,即革新、棄舊圖新。親民,也就是新民,使人棄舊圖新、去惡從善。4)知止:知道目標(biāo)所在。5)得:收獲。6)齊其家:管理好自身的家庭或家族,使家庭或家族和和美美,蒸蒸日上,興旺發(fā)達(dá)。7)修其身:修養(yǎng)自身的品性。8)致其知:使自身獲得知識。9)格物:認(rèn)識、研究萬事萬物。。(10)庶人:指平民百姓。(11)壹是:都是。本:根本。(12)末:相對于本而言,指枝末、枝節(jié)。(13)厚者?。涸撝匾暤牟恢匾?。薄者厚:不該重視的卻加以重視。(14)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沒有這樣的道理(事情、做法等)。【譯文】大學(xué)的宗旨在于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棄舊圖新,在于使人達(dá)到最健全的境界。知道應(yīng)達(dá)到的境界才能志向堅定;志向堅定才能鎮(zhèn)靜不躁;鎮(zhèn)靜不躁才能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思慮周祥;思慮周祥才能有所收獲。每樣?xùn)|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開始有終結(jié)。明白了這本末始終的道理,就接近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了。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揚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身的國家;要想治理好自身的國家,先要管理好自身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身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養(yǎng)自身的品性;要想修養(yǎng)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身的心思;要想端正自身的心思,先要使自身的意念真誠;要想使自身的意念真誠,先要使自身獲得知識;獲得知識的途徑在于認(rèn)識、研究萬事萬物。通過對萬事萬物的認(rèn)識、研究后才能獲得知識;獲得知識后意念才能真誠;意念真誠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養(yǎng)品性;品性修養(yǎng)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國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國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養(yǎng)品性為根本。若這個根本被擾亂了,家庭、家族、國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輕重緩急,本末倒置卻想做好事情,這也同樣是不可能的!【讀解】這里所展示的,是儒學(xué)三綱八目的追求。所謂三綱,是指明德、新民、止子至善。它既是《大學(xué)》的綱領(lǐng)旨趣,也是儒學(xué)“垂世立教”的目標(biāo)所在。所謂八目,是指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它既是為達(dá)到“三綱”而設(shè)計的條目工夫,也是儒學(xué)為我們所展示的人生進修階梯??v覽四書五經(jīng),我們發(fā)現(xiàn),儒家的全部學(xué)說實際上都是循著這三綱八目而展開的。因此,抓住這三綱八目你就等于抓住了一把打開儒學(xué)大門的鑰匙。循著這進修階梯一步一個腳印,你就會登堂入室,領(lǐng)略懦學(xué)經(jīng)典的奧義。就這里的階梯本身而言,實際上包含“內(nèi)修”和“外治”兩大方面:前面四級“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是“內(nèi)修”;后面三綱“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外治”。而其中間的“修身”一環(huán),則是連結(jié)“年修”和“外治”兩方面的樞紐,它與前面的“內(nèi)修”項目連在一起,是“獨善其身”;它與后面的“外治”項目連在一起,是“兼善天下”。兩千多年來,一代又一代中國知識分子“窮則獨善其身,達(dá)則兼善天下”(《孟子盡心下》),把生命的歷程鋪設(shè)在這一階梯之上。因此,它實質(zhì)上已不但僅是一系列學(xué)說怯質(zhì)的進修步驟,而是有濃厚實踐色彩的人生追求階梯了。它鑄造了一代又一代中國知識分子的人格心理,時至今日,仍然在我們身上發(fā)揮著潛移默化的作用。不管你是否意識明確,不管你積極還是消極,“格、致、誠、正,修、齊、治、平”的觀念總是或隱或顯地在影響看你的思想,左右著你的行動,使你最終發(fā)現(xiàn),自身的人生歷程也不過是在這儒學(xué)的進修階梯上或近或遠(yuǎn)地展開。事實上,作為中國知識分子,又有幾人是真正出道入佛的野鶴閑云、隱逸高士呢?說到底,依然是十人九儒,如此而已。弘揚光明的品德【原文】《康誥》(1)曰:“克明德。”(2)《大甲》(3)曰:“顧(讠是)天之明命?!?4)《帝典》(5)曰:“克明峻德?!?6)皆自明也。(7)(傳1)【注釋】(1)康浩:《尚書周書》中的一篇?!渡袝肥巧瞎艢v史文獻和追述古代事跡的一些文章的匯編,是“五經(jīng)”之一,稱為“書經(jīng)”。全書分為《虞書》、《夏書》、《商書》、《周書》四部分。(2)克:能。(3)大甲:即《太甲》,《尚書商書》中的一篇。(4)顧:思念。是:此。明命:光明的稟性。(5)帝典:即《堯典》,《尚書虞書》中的一篇。(6)克明峻德:《堯典》原句為“克明俊德”。?。号c“峻”相通,意為大、崇高等。(7)皆:都,指前面所引的幾句話?!咀g文】《康誥》說:“能弘揚光明的品德。”《太甲》說:“念念不忘這上天賦予的光明稟性?!薄秷虻洹氛f:“能弘揚崇高的品德?!边@些都是說要自身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咀x解】這是“傳”的第一章,對“經(jīng)”當(dāng)中“大學(xué)之道,在明明德”一句進行引證發(fā)揮,說明弘揚人性中光明正大的品德是從夏、商、周三皇五帝時代就開始強調(diào)了的,有書為證,而不是我們今天別出心裁,標(biāo)新立異的產(chǎn)物?!度纸?jīng)》說:“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xí)相遠(yuǎn);茍不教,性乃遷。”也就是說,人的本性生來都是善良的,只不過因為后天的環(huán)境影響和教育才導(dǎo)致了不同的轉(zhuǎn)變,從中生出很多惡的品質(zhì)。因此,儒家的先賢們強調(diào)后天環(huán)境和教育的作用,在作為“四書五經(jīng)”之首的《大學(xué)》一篇里開宗明義,明確提出“大學(xué)”的宗旨就在于弘揚人性中光明正大的'品德,使人達(dá)到最健全的境界。以我們今天的眼光來看,“在明明德”就是加強道德的自我健全,發(fā)掘、弘揚自身本性中的善根,而摒棄邪惡的誘惑。從這個意義上說,無論是西方基督教的“懺悔”,東方佛教的“修行”,還是列夫托爾斯秦式的“道德自我健全”,毛澤東式的“狠斗私字一閃念”,乃至于我們今天所倡導(dǎo)的“五講四美三熱愛”、“培養(yǎng)四有新人”等等,都是“在明明德”,以弘揚人性中光明正大的品德為目的。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原文】湯之,《盤銘》1)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誥》曰:“作新民。”3)《詩》曰:“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傳2)【注釋】1)湯:即成湯,商朝的開國君主。盤銘:刻在器皿上用來警戒自身的箴言。這里的器皿是指商湯的洗澡盆。2)茍:如果。新:這里的本義是指洗澡除去身體上的污垢,使身體煥然一新,引申義則是指行精神上的棄舊圖新。3)作:振作,激勵。新民:即“經(jīng)”里面說的“親民”,實應(yīng)為“新民”。意思是使新、民新,也就是使人棄舊圖新,去惡從善。4)“《詩曰》”句:這里的《詩》指《詩經(jīng).大雅.文王》。周,周朝。舊邦,舊國。其命,指周朝所稟受的天命。維:語助詞,無意義。5)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因此品德高尚的人無處不追求健全。是故,因此。君子,有時候指貴族,有時指品德高尚的人,根據(jù)上下文不同的語言環(huán)境而有不同的意思?!咀g文】商湯王刻在洗澡盆上的箴言說“如果能一天新,就應(yīng)保持天天新,新了還要更新?!薄犊嫡a》說:“激勵人棄舊圖新?!薄对娊?jīng)》說,“周朝雖然是舊的國家,但卻稟受了新的天命?!币虼?,品德高尚的人無處下追求健全?!咀x解】如果說“在明明德”還是相對靜態(tài)地要求弘揚人性中光明正大的品德的話,那,“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就是從動態(tài)的角度來強調(diào)不斷革新,加強思想革命化的問題了?!捌埲招拢杖招?,又日新”被刻在商湯王的洗澡盆上,本來是說洗澡的問題:假如今天把一身的污垢洗干凈了,以后便要天天把污垢洗干凈,這樣一大一大地下去,各人都要堅持。引申出來,精神上的洗禮,品德上的修煉,思想上的改造又何嘗不是這樣呢?這使人想到基督教的每日懺悔,使人聯(lián)想到女作家楊絳把她那本寫“干校”生活的書起名為“洗澡”。精神上的洗澡就是《莊子知北游》所說的“澡雪而精神”,《禮記儒行》所說的“澡身而浴德”,說到底,也就是毛澤東所一再強調(diào)的“加強思想革命化”。話說回來,“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無論如何展示的是一種革新的姿態(tài),驅(qū)動人們棄舊圖新。因此,你不但可以像商湯王一樣把它刻在洗澡盆上,而且也可以把它刻在床頭、案頭,使它成為你的座右銘。找準(zhǔn)自身的位置【原文】《詩》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詩》云:“緡蠻黃鳥,止于丘隅2)?!弊尤眨骸坝谥梗渌?,可以人而不如鳥乎!”《詩》云:“穆穆文王,於緝熙敬止3)!”為人君,止于仁;為人臣,止于敬;為人子,止于孝;為人父,止于慈;與國人交,止于信?!对姟吩疲骸罢氨虽堪模G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亻閑)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終不可(讠宣)4)兮!”如切如磋者,道學(xué)也5);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亻閑)兮者,恂栗也6);赫兮喧兮者,威儀也;有斐君子,終不可(讠宣)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对姟吩疲骸办稇?!前王不忘7)?!本淤t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此以沒世不忘也。(傳3)篇2:蒲松齡狼原文與翻譯解析蒲松齡狼三則原文與翻譯解析《狼三則》蒲松齡原文:《狼三則》選自蒲松齡先生的《聊齋志異》,《狼三則》都是寫屠戶在不同情況下遇狼殺狼的故事。第一則著重表現(xiàn)狼的.貪婪本性,第二則著重表現(xiàn)狼的欺詐伎倆。第三則著重表現(xiàn)狼的爪牙銳利,但最終卻落得個被殺死的下場,作者借此肯定屠戶殺狼的正義行為和巧妙高明的策略。三個故事都有生動曲折的情節(jié),各自成篇,然而又緊密相關(guān),構(gòu)成一個完整統(tǒng)一體。有屠人貨①肉歸,日已暮。歘②一狼來,瞰③擔(dān)中肉,似甚垂涎;步亦步,尾行數(shù)里。屠懼,示之以刃,(狼)少卻④;及走,(狼)又從之。屠無計,默念狼所欲⑤者肉。不如姑懸諸樹而(明)早取之。遂鉤肉,翹足掛樹間,示⑥以空擔(dān)。狼乃止。屠歸。昧爽⑦往取肉,遙望樹上懸巨物,似人縊死狀。大駭。逡巡⑧近視,則死狼也。仰首細(xì)審,見狼口中含肉,鉤刺狼腭,如魚吞餌。時狼皮價昂⑨,直十余金,屠小裕焉。緣木求魚,狼則罹⑩之,亦可笑已!注釋:①貨:出售、賣。②欻(xū):突然。③瞰(kàn):看、窺視。④卻:退。⑤欲:想要。⑥示:給......看。⑦昧爽:拂曉,黎明。⑧逡巡:疑慮徘徊。⑨昂:貴。⑩罹:遭遇(禍患)。譯文:一個屠夫賣完了肉回家,天色已經(jīng)晚了。在這時,突然出現(xiàn)了一匹狼。狼不斷的窺視著屠戶帶著的肉,嘴里的口水好像都快要流出來了,就這樣尾隨著屠戶走了好幾里路。屠戶感到很害怕,于是就拿著屠刀來比劃著給狼看,狼稍稍退了幾步,可是等到屠戶轉(zhuǎn)過身來繼續(xù)朝前走的時候,狼又跟了上來。于是屠戶想,狼想要的是肉,不如把肉掛在樹上(這樣狼夠不著),等明天早上(狼走了)再來取肉。于是屠戶就把肉掛在鉤子上,踮起腳(把帶肉的鉤子)掛在樹上,然后把空擔(dān)子拿給狼看了看。就這樣狼就停下來不再跟著屠戶了。屠戶就(安全地)回家了。第二天拂曉,屠戶前去(昨天掛肉的地方)取肉,遠(yuǎn)遠(yuǎn)的就看見樹上掛著一個非常大的東西,就好像一個吊死在樹上的人,感到非常害怕。(屠戶因為害怕)小心地(在樹的四周)徘徊著向樹靠近,等走到近前一看,原來(樹上懸掛著的)是一條死狼。(屠夫)抬起頭來仔細(xì)觀察發(fā)現(xiàn),狼的嘴里含著肉,掛肉的鉤子已經(jīng)刺穿了狼的上顎,那個情形就好像魚兒咬住了魚餌。當(dāng)時市場上狼皮非常昂貴,(這張狼皮)能值十幾兩銀子,屠戶的生活略微寬裕了。就像爬上樹去捉魚一樣,狼本來想吃肉,結(jié)果遭遇了禍患,真是可笑?。?)不如懸諸樹蚤取之蚤通早意思:早晨2)時狼皮價昂,直十余金直通值意思:價值啟示要抵制誘惑,切莫貪圖小便宜,否則就會因小失大,害了自身。篇3:《大學(xué)》原文以及翻譯《大學(xué)》原文以及翻譯朱熹將《大學(xué)》、《中庸》、《論語》、《孟子》合編注釋,稱為《四書》,從此《大學(xué)》成為儒家經(jīng)典。至于《大學(xué)》的作者,程顥、程頤認(rèn)為是“孔氏之遺言也”。朱熹把《大學(xué)》重新編排整理,分為“經(jīng)”一章,“傳”十章。認(rèn)為,“經(jīng)一章蓋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傳十章,則曾子之意而門人記之也?!本褪钦f,“經(jīng)”是孔子的話,曾子記錄下來;“傳”是曾子解釋“經(jīng)”的話,由曾子的學(xué)生記錄下來?!洞髮W(xué)》的版本主要有兩個體系:首先是經(jīng)朱熹編排整理,劃分為經(jīng)、傳的《大學(xué)章句》本;首先是按原有次序排列的古本,即《禮記》中的《大學(xué)》原文。以朱熹《大學(xué)章句》本,流傳最廣、影響最大,本篇就是采用的《大學(xué)章句》本?!洞髮W(xué)》全文-注釋1)【原文】大學(xué)之道1),在明明德2),在親民3),在止于至善。知止4)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5)。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6);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7);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8);致知在格物9)。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10),壹是皆以修身為本(11)。其本亂而未治者否矣(12)。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13),未之有也(14)!【注釋】1)大學(xué)之道:大學(xué)的宗旨。“大學(xué)”一詞在古代有兩種含義:首先是“博學(xué)”的意思;第二是相對于小學(xué)而言的“大人之學(xué)”。古人八歲人小學(xué),學(xué)習(xí)“灑掃應(yīng)對進退、禮樂射御書數(shù)”等文化基礎(chǔ)知識和禮節(jié);十五歲人大學(xué),學(xué)習(xí)倫理、政治、哲學(xué)等“窮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學(xué)問。因此,后一種含義其實也和前一種含義有相通的地方,同樣有“博學(xué)”的意思?!钡馈暗谋玖x是道路,引申為規(guī)律、原則等,在中國古代哲學(xué)、政治學(xué)里,也指宇宙萬物的本原、個體,一定的政治觀或思想體系等,在不同的上下文環(huán)境里有不同的意思。2)明明德:前一個“明”作動詞,有使動的意味,即“使彰明”,也就是發(fā)揚、弘揚的意思。后一個“明”作形容詞,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3)親民:根據(jù)后面的“傳”文,“親”應(yīng)為“新”,即革新、棄舊圖新。親民,也就是新民,使人棄舊圖新、去惡從善。4)知止:知道目標(biāo)所在。5)得:收獲。6)齊其家:管理好自身的家庭或家族,使家庭或家族和和美美,蒸蒸日上,興旺發(fā)達(dá)。7)修其身:修養(yǎng)自身的品性。8)致其知:使自身獲得知識。9)格物:認(rèn)識、研究萬事萬物。。(10)庶人:指平民百姓。(11)壹是:都是。本:根本。(12)末:相對于本而言,指枝末、枝節(jié)。(13)厚者薄:該重視的不重視。薄者厚:不該重視的卻加以重視。(14)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沒有這樣的道理(事情、做法等)?!咀g文】大學(xué)的宗旨在于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棄舊圖新,在于使人達(dá)到最健全的境界。知道應(yīng)達(dá)到的境界才能志向堅定;志向堅定才能鎮(zhèn)靜不躁;鎮(zhèn)靜不躁才能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思慮周祥;思慮周祥才能有所收獲。每樣?xùn)|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開始有終結(jié)。明白了這本末始終的道理,就接近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了。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揚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要想治理好自身的國家,先要管理好自身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身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養(yǎng)自身的品性;要想修養(yǎng)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身的心思;要想端正自身的心思,先要使自身的意念真誠;要想使自身的意念真誠,先要使自身獲得知識;獲得知識的途徑在于認(rèn)識、研究萬事萬物。通過對萬事萬物的認(rèn)識、研究后才能獲得知識;獲得知識后意念才能真誠;意念真誠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養(yǎng)品性;品性修養(yǎng)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國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國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養(yǎng)品性為根本。若這個根本被擾亂了,家庭、家族、國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輕重緩急,本末倒置卻想做好事情,這也同樣是不可能的!【讀解】這里所展示的,是儒學(xué)三綱八目的追求。所謂三綱,是指明德、新民、止子至善。它既是《大學(xué)》的綱領(lǐng)旨趣,也是儒學(xué)“垂世立教”的目標(biāo)所在。所謂八目,是指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它既是為達(dá)到“三綱”而設(shè)計的條目工夫,也是儒學(xué)為我們所展示的人生進修階梯。縱覽四書五經(jīng),我們發(fā)現(xiàn),儒家的全部學(xué)說實際上都是循著這三綱八目而展開的。因此,抓住這三綱八目你就等于抓住了一把打開儒學(xué)大門的鑰匙。循著這進修階梯一步一個腳印,你就會登堂入室,領(lǐng)略懦學(xué)經(jīng)典的奧義。就這里的階梯本身而言,實際上包含“內(nèi)修”和“外治”兩大方面:前面四級“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是“內(nèi)修”;后面三綱“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外治”。而其中間的“修身”一環(huán),則是連結(jié)“年修”和“外治”兩方面的樞紐,它與前面的“內(nèi)修”項目連在一起,是“獨善其身”;它與后面的“外治”項目連在一起,是“兼善天下”。兩千多年來,一代又一代中國知識分子“窮則獨善其身,達(dá)則兼善天下”(《孟子?盡心下》),把生命的歷程鋪設(shè)在這一階梯之上。因此,它實質(zhì)上已不但僅是一系列學(xué)說怯質(zhì)的進修步驟,而是有濃厚實踐色彩的人生追求階梯了。它鑄造了一代又一代中國知識分子的人格心理,時至今日,仍然在我們身上發(fā)揮著潛移默化的作用。不管你是否意識明確,不管你積極還是消極,“格、致、誠、正,修、齊、治、平”的觀念總是或隱或顯地在影響看你的思想,左右著你的行動,使你最終發(fā)現(xiàn),自身的人生歷程也不過是在這儒學(xué)的進修階梯上或近或遠(yuǎn)地展開。事實上,作為中國知識分子,又有幾人是真正出道入佛的野鶴閑云、隱逸高士呢?說到底,依然是十人九儒,如此而已?!驹摹俊犊嫡a》(1)曰:“克明德?!?2)《大甲》(3)曰:“顧(讠是)天之明命?!?4)《帝典》(5)曰:“克明峻德?!?6)皆自明也。(7)【注釋】(1)康浩:《尚書?周書》中的一篇。《尚書》是上古歷史文獻和追述古代事跡的一些文章的匯編,是”五經(jīng)”之一,稱為“書經(jīng)”。全書分為《虞書》、《夏書》、《商書》、《周書》四部分。(2)克:能。(3)大甲:即《太甲》,《尚書?商書》中的一篇。(4)顧:思念。是:此。明命:光明的稟性。(5)帝典:即《堯典》,《尚書?虞書》中的一篇。(6)克明峻德:《堯典》原句為“克明俊德”。俊:與“峻”相通,意為大、崇高等。(7)皆:都,指前面所引的幾句話?!咀g文】《康誥》說:“能弘揚光明的品德?!薄短住氛f:“念念不忘這上天賦予的光明稟性?!薄秷虻洹氛f:“能弘揚崇高的品德?!边@些都是說要自身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咀x解】這是“傳”的第一章,對“經(jīng)”當(dāng)中“大學(xué)之道,在明明德”一句進行引證發(fā)揮,說明弘揚人性中光明正大的品德是從夏、商、周三皇五帝時代就開始強調(diào)了的,有書為證,而不是我們今天別出心裁,標(biāo)新立異的產(chǎn)物?!度纸?jīng)》說:“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xí)相遠(yuǎn);茍不教,性乃遷?!币簿褪钦f,人的本性生來都是善良的,只不過因為后天的環(huán)境影響和教育才導(dǎo)致了不同的轉(zhuǎn)變,從中生出很多惡的品質(zhì)。因此,儒家的先賢們強調(diào)后天環(huán)境和教育的作用,在作為“四書五經(jīng)”之首的《大學(xué)》一篇里開宗明義,明確提出“大學(xué)”的宗旨就在于弘揚人性中光明正大的品德,使人達(dá)到最健全的境界。以我們今天的眼光來看,“在明明德”就是加強道德的自我完善,發(fā)掘、弘揚自身本性中的善根,而摒棄邪惡的誘惑。從這個意義上說,無論是西方基督教的“懺悔”,東方佛教的“修行”,還是列夫?托爾斯秦式的“道德自我健全”,“狠斗私字一閃念”,乃至于我們今天所倡導(dǎo)的“五講四美三熱愛”、“培養(yǎng)四有新人”等等,都是“在明明德”,以弘揚人性中光明正大的品德為目的?!驹摹繙侗P銘》1)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誥》曰:“作新民。”3)《詩》曰:“周雖舊邦,其命維新。”4)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注釋】1)湯:即成湯,商朝的開國君主。盤銘:刻在器皿上用來警戒自身的箴言。這里的器皿是指商湯的洗澡盆。2)茍:如果。新:這里的本義是指洗澡除去身體上的污垢,使身體煥然一新,引申義則是指行精神上的棄舊圖新。3)作:振作,激勵。新民:即“經(jīng)”里面說的“親民”,實應(yīng)為“新民”。意思是使新、民新,也就是使人棄舊圖新,去惡從善。4)“《詩曰》”句:這里的《詩》指《詩經(jīng).大雅.文王》。周,周朝。舊邦,舊國。其命,指周朝所稟受的天命。維:語助詞,無意義。5)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因此品德高尚的人無處不追求健全。是故,因此。君子,有時候指貴族,有時指品德高尚的人,根據(jù)上下文不同的語言環(huán)境而有不同的意思?!咀g文】商湯王刻在洗澡盆上的箴言說”如果能一天新,就應(yīng)保持天天新,新了還要更新?!薄犊嫡a》說:“激勵人棄舊圖新?!薄对娊?jīng)》說,“周朝雖然是舊的國家,但卻稟受了新的天命?!币虼?,品德高尚的人無處下追求健全?!咀x解】如果說“在明明德”還是相對靜態(tài)地要求弘揚人性中光明正大的品德的話,那,“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就是從動態(tài)的角度來強調(diào)不斷革新,加強思想革命化的問題了。“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被刻在商湯王的洗澡盆上,本來是說洗澡的問題:假如今天把一身的污垢洗干凈了,以后便要天天把污垢洗干凈,這樣一大一大地下去,各人都要堅持。引申出來,精神上的.洗禮,品德上的修煉,思想上的改造又何嘗不是這樣呢?這使人想到基督教的每日懺悔,使人聯(lián)想到女作家楊絳把她那本寫“干?!鄙畹臅鹈麨椤跋丛琛?。精神上的洗澡就是《莊子?知北游》所說的“澡雪而精神”,《禮記?儒行》所說的“澡身而浴德”。話說回來,“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無論如何展示的是一種革新的姿態(tài),驅(qū)動人們棄舊圖新。因此,你不但可以像商湯王一樣把它刻在洗澡盆上,而且也可以把它刻在床頭、案頭,使它成為你的座右銘?!驹摹俊对姟吩疲骸鞍铉芮Ю?,惟民所止?!?)《詩》云:“緡蠻黃鳥,止于丘隅2)。”子日:“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詩》云:“穆穆文王,於緝熙敬止3)!”為人君,止于仁;為人臣,止于敬;為人子,止于孝;為人父,止于慈;與國人交,止于信?!对姟吩疲骸罢氨虽堪?,綠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亻閑)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終不可(讠宣)4)兮!”如切如磋者,道學(xué)也5);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亻閑)兮者,恂栗也6);赫兮喧兮者,威儀也;有斐君子,終不可(讠宣)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对姟吩疲骸办稇颍∏巴醪煌?)?!本淤t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此以沒世不忘也?!咀⑨尅?)邦畿千里,惟民所止:引自〈詩經(jīng)?商頌?玄鳥》。邦畿(ji),都城及其周圍的地區(qū)。止,有至、到、停止、居住、棲息等多種含義,隨上下文而有所區(qū)別。在這句里是居住的意思。2)緡蠻黃鳥,止于丘隅:引自〈詩經(jīng)?小雅?綿蠻〉。緡蠻,即綿蠻,鳥叫聲。隅,角落。止,棲息。3)“穆穆”句:引自《詩經(jīng)?大雅?文玉》。穆穆,儀表美好端莊的樣子。於(wu),嘆詞。緝,繼續(xù)。熙,光明。止,語助詞,無意義。(4)《詩》云:這幾句詩引自《詩經(jīng)?衛(wèi)風(fēng)?淇澳》。淇,指淇水,在今XX北部。澳(yu)水邊。斐,文采。瑟兮(亻閑)(xian)兮,莊重而胸襟開闊的樣子。赫兮喧兮,顯耀盛大的樣子。(讠宣),《詩經(jīng)》原文作“(讠爰)”,遺忘。5)道:說、言的意思。6)恂栗,恐懼,戒懼。7)於戲!前王不忘:引自《詩經(jīng)?周頌?烈文》。於戲(wuhu):嘆詞。前王:指周文王、周武王。8)此以:因此。沒世:去世?!咀g文】《詩經(jīng)》說:“京城及其周圍,都是老百姓向往的地方?!薄对娊?jīng)》又說:“‘綿蠻’叫著的黃鳥,棲息在山岡上?!笨鬃诱f:“連黃鳥都知道它該棲息在什么地方,難道人還可以不如一只鳥兒嗎?”《詩經(jīng)》說:“品德高尚的文王啊,為人光明磊落,做事始終莊重謹(jǐn)慎?!弊鰢模龅饺蕫?;做臣子的,要做到恭敬;做子女的,要做到孝順;做父親的,要做到慈愛;與他人交往,要做到講信用?!对娊?jīng)》說:“看那淇水彎彎的岸邊,嫩綠的竹子郁郁蔥蔥。有一位文質(zhì)彬彬的君子,研究學(xué)問如加工骨器,不斷切磋;修煉自己如打磨美玉,反復(fù)琢磨。他莊重而開朗,儀表堂堂。這樣的一個文質(zhì)彬彬的君子,真是令人難忘??!”這里所說的“如加工骨器,不斷切磋”,是指做學(xué)問的態(tài)度;這里所說的“如打磨美玉,反復(fù)琢磨”,是指自我修煉的精神;說他“莊重而開朗”,是指他內(nèi)心謹(jǐn)慎而有所戒懼;說他“儀表堂堂”,是指他非常威嚴(yán);說“這樣一個文質(zhì)彬彬的君子,可真是令人難忘??!”是指由于他品德非常高尚,達(dá)到了最健全的境界,因此使人難以忘懷?!对娊?jīng)》說:“啊啊,前代的君王真使人難忘??!”這是因為君主貴族們能以前代的君王為榜樣,尊重賢人,親近親族,一般平民百姓也都蒙受恩澤,享受安樂,獲得利益。因此,雖然前代君王已經(jīng)去世,但人們還是永遠(yuǎn)不會忘記他們。【讀解】這一段發(fā)揮“在止于至善”的經(jīng)義。首先在于“知其所止”,即知道你應(yīng)該停在什么地方,其次才談得上“止于至善”的問題。俗語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鳥兒尚且知道找一個棲息的林子,人怎么可以不知道自身應(yīng)該落腳的地方呢?因此,“邦畿千里,惟民所止。”大都市及其郊區(qū)古來就是人們向往而聚居的地方。但這還只是身體的“知其所止”,不是經(jīng)義的所在。經(jīng)義的所在是精神的“知其所止”,也就是“在止于至善”。要達(dá)到這“至善”的境界,不同的人,不同的身分有不同的努力方向,而殊途同歸,最后要實現(xiàn)的,就是通過“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研修而達(dá)到“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成為流芳百世的有健全人格的人。這當(dāng)然是一種理想主義的英雄主義的教育:渴望不朽,崇尚偉大,追求健全。對于一般讀者,尤其是當(dāng)今讀者來說,這種要求好像過于理想化,過于遠(yuǎn)距離了。倒是回過頭來說到“知其所止”,對于我們來說,仍有較深的啟發(fā)意義?!爸渌埂?,也就是知道自身應(yīng)該“止”的地方,找準(zhǔn)自身的位置,這一點,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天地悠悠,過客匆匆,多少人隨波逐流,終其一生而不知其所止,尤其是當(dāng)今時代,生活的誘惑太多,可供的機會太多,更給人們帶來了選擇的困惑。例如說,在過去的時代,“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讀書人心態(tài)平衡,或許還“知其所止”,知道自身該干什么??墒牵M入市場經(jīng)濟時代后,所謂“下?!钡臋C會與誘惑重重地叩擊著人們的心扉,讀書人被推到了生活的十字路口:何去何從?所止何處?使不少人不知道自身該干什么了——精神的流浪兒無家可歸。以至于出現(xiàn)了教授賣大餅之類的畸形社會現(xiàn)象。其實,《大學(xué)》本身說得好:“為人君,止于仁;為人臣,止于敬;為人子,止于孝;為人父,止于慈;與國人交,止于信。”不同的身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所止”,關(guān)鍵在于尋找最適合自身條件,最能揚長避短的位置和角色——“知其所止”。這才是最最重要的。這樣一來,教授當(dāng)然也就不會去賣大餅了!【原文】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1)無情者不得盡其辭2)。大畏民志3)。此謂知本?!咀⑨尅?)“子曰”句:引自《論語?顏淵》。聽訟,聽訴訟,即審案子。猶人,與別人一樣。2)無情者不得盡其辭:使隱瞞真實情況的人不能花言巧語。3)民志:民心,人心?!咀g文】孔子說:“聽訴訟審理案子,我也和別人一樣,目的在于使訴訟不再發(fā)生?!笔闺[瞞真實情況的人不敢花言巧語,使人心畏服,這就叫做抓住了根本?!咀x解】這一段以孔子談訴訟的話來闡發(fā)“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的道理,強調(diào)凡事都要抓住根本。審案的根本目的是使案子不再發(fā)生,這正如“但愿世間人無病,何愁架上藥生塵”的道理一樣。審案和賣藥都只是手段,或者說是“末”,使人心理畏服不再犯案和加強體質(zhì)不再生病才是目的,或者說才是“本”。說到底,是一個教化與治理的問題,教化是本,治理是末。正是由此出發(fā),我們才能理解《大學(xué)》強調(diào)以修身為本,齊家、治國、平天下都只是末的道理。本末的關(guān)系如此,終始的因果也一樣。從哲學(xué)命題的角度來看,本末是本質(zhì)論,終始是發(fā)展觀,千古哲學(xué)的兩大范疇在《大學(xué)》這篇儒學(xué)的入門讀物中以輕輕巧巧的八個字對仗而出:“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痹僖园藗€字加以干凈利落的解決:“知所先后,則近道矣!”真是語言極度簡潔而蘊含無比深刻,顯出“經(jīng)”的本色?!驹摹克^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2)。蓋人心之靈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窮5),故其知有不盡也。是以《大學(xué)》始教,必始學(xué)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窮之4),以求至乎其極。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貫通焉,則眾物之表里精粗無不到,而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矣。此謂物格,此謂知之至也。【注釋】①這一章的原文只有“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兩句。朱熹認(rèn)為,”此謂知本”一句是上一章的衍文,”此謂知之至也”一句前面又缺了一段文字。因此,朱熹根據(jù)上下文關(guān)系補充了一段文字,這里所選的,就是朱熹補充的文字。②即,接近,接觸。窮:窮究,徹底研究。③未窮,未窮盡,未徹底。④益,更加?!咀g文】說獲得知識的途徑在于認(rèn)識、研究萬事萬物,是指要想獲得知識,就必須接觸事物而徹底研究它的原理。人的心靈都有認(rèn)識能力,而天下萬事萬物都總有一定的原理,只不過因為這些原理還沒有被徹底認(rèn)識,因此使知識顯得很有局限。因此,《大學(xué)》一開始就教學(xué)習(xí)者接觸天下萬事萬物,用自身已有的知識去進一步探究,以徹底認(rèn)識萬事萬物的原理。經(jīng)過長期用功,總有一天會豁然貫通,到那時,萬事萬物的里外巨細(xì)都被認(rèn)識得清清楚楚,而自身內(nèi)心的一切認(rèn)識能力都得到淋漓盡致的發(fā)揮,再也沒有蔽塞。這就叫萬事萬物被認(rèn)識、研究了,這就叫知識達(dá)到頂點了?!咀x解】格物致知——通過對萬事萬物的認(rèn)識、研究而獲得知識,而不是從書本到書本地獲得知識。這種認(rèn)識論很有實踐的色彩,打破了一般對儒學(xué)死啃書本的誤解?!案裎镏轮痹谒我院蟪闪酥袊軐W(xué)中的一個重要范疇,到清朝未年,“格致”(即“格物致知”的省稱)又成了對聲光化電等自然科學(xué)部門的統(tǒng)稱。這說明“格物致知”的深刻影響。事實上,時至今日,當(dāng)我們說到知識的獲取時,仍離不開“格物致知”這一條途徑。因為,它不是說的“秀才不出門,全知天下事?!倍钦f的“‘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變革梨子,親口吃一吃。”簡言之,“格物致知”把我們引向萬事萬物,引向?qū)嵺`,引向“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biāo)準(zhǔn)”和“實踐是認(rèn)識的唯一源泉?!薄驹摹克^誠其意者1),毋2)自欺也。如惡惡臭3),如好好色4),此之謂自謙5)。故君子必慎其獨也6)!小人閑居7)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后厭然8),掩9)其不善,而著(10)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于中(11),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yán)乎!”富潤屋(12),德潤身(13),心廣體胖(14)。故君子必誠其意。(傳6)【注釋】①1)其意:使意念真誠。2)毋:不要。3)惡(wu)惡(e)臭(xiu):厭惡腐臭的氣味。臭,氣味,較現(xiàn)代單指臭(chou)味的含義寬泛。4)好(hao)好(hao)色:喜愛美麗的女子。好(hao)色,美女。5)謙(qian):通“謙”,心安理得的樣子。6)慎其獨:在獨自一人時也謹(jǐn)慎不茍。7)閑居:即獨處。8)厭然:躲躲閃閃的樣子。9)掩:遮掩,掩蓋。(10)著:顯示。(11)中:指內(nèi)心。下面的“外”指外表。(12)潤屋:裝飾房屋。(13)潤身,修養(yǎng)自身。(14)心廣體胖(pan):心胸寬廣,身體舒泰安康,胖,大,舒但。【譯文】使意念真誠的意思是說,不要自身欺騙自身。要像厭惡腐臭的氣味一樣,要像喜愛美麗的女人一樣,一切都發(fā)自內(nèi)心。因此,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也一定要謹(jǐn)慎。品德低下的人在私下里無惡不作,一見到品德高尚的人便躲躲閃閃,掩蓋自身所做的壞事而自吹自擂。殊不知,別人看你自身,就像能看見你的心肺肝臟一樣清楚,掩蓋有什么用呢?這就叫做內(nèi)心的真實一定會表現(xiàn)到外表上來。因此,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也一定要謹(jǐn)慎。曾子說:“十只眼睛看著,十只手指著,這難道不令人畏懼嗎?!”財富可以裝飾房屋,品德卻可以修養(yǎng)身心,使心胸寬廣而身體舒泰安康。因此,品德高尚的人一定要使自身的意念真誠?!咀x解】要做到真誠,最重要,也是最考驗人的一課便是“慎其獨”在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也謹(jǐn)慎,簡而言之,就是人前人后一個樣。人前真誠,人后也真誠,一切都發(fā)自肺腑,發(fā)自內(nèi)心,發(fā)自我全部的感官,就像手腳長在我自身身上一樣自然自如,一樣真實無欺,而不是誰外加于我的“思想改造”,外加于我的清規(guī)戒律。這是從正面來說。從反面來說,“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弊云燮廴?,掩耳盜鈴,總有東窗事發(fā)的一天。說到這里,在市場經(jīng)濟時代,金錢誘惑滾滾而來,政府反腐倡廉,“慎其獨”是不是也應(yīng)該作為公務(wù)員們必修的一課呢?須知,金玉滿堂,并不能保得你心情舒暢,身體安康,倒是那瘋破道人的《好了歌》唱得好:“終朝只恨聚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币虼?,比裝修房屋(富潤屋)更重要的還是裝修你自身(德潤身),修養(yǎng)身心,做到心寬體胖。而要做到這一切,還得要回到那起始的一點去——君子必誠其意。真誠做人,立身之本?!洞髮W(xué)》全文-注釋2)【原文】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1),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修身在正其心。(傳7)【注釋】①身:程頤認(rèn)為應(yīng)為“心”。忿懥(zhl):憤怒?!咀g文】之因此說修養(yǎng)自身的品性要先端正自身的心思,是因為心有憤怒就不能端正;心有恐懼就不能端正;心有喜好就不能端正;心有憂慮就不能端正。心思不端正就像心不在自身身上一樣:雖然在看,但卻像沒有看見一樣;雖然在聽,但卻像沒有聽見一樣;雖然在吃東西,但卻一點也不知道是什么滋味。因此說,要修養(yǎng)自身的品性必須要先端正自身的心思。【讀解】正心是誠意之后的進修階梯。誠意是意念真誠,不自欺欺人。但,僅僅有誠意還不行。因為,誠意可能被喜怒哀樂懼等情感支配役使,使你成為感情的奴隸而失去控制。因此,在“誠其意”之后,還必須要“正其心”,也就是要以端正的心思(理智)來駕馭感情,進行調(diào)整,以保持中正平和的心態(tài),集中精神修養(yǎng)品性。這里需要注意的是,埋與情,正心和誠意不是絕對對立,互不相容的。朱嘉說:喜怒哀樂懼等都是人心所不可缺少的,但,一旦我們不能自察,任其左右自身的行動,便會使心思失去端正。因此,正心不是要完全摒棄喜怒哀樂俱等情欲,不是絕對禁欲,而只是說要讓理智來克制、駕馭情欲,使心思不被情欲所左右,從而做到情理和諧地修身養(yǎng)性。也就是說,修身在正其心不外乎是要心思端正,不要三心二意,不要為情所牽,“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這凡句后來成了成語和名言,用來生動地描繪那種心神不屬,思想不集中的狀態(tài),是教書先生在課堂上批評學(xué)生的常用語言。)這樣來理解,修身在正其心也就沒有什么神秘感了罷?!驹摹克^齊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親愛而辟焉①,之其所賤惡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②而辟焉,之其所敖情③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故諺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④?!贝酥^身不修不可以齊其家?!咀⑨尅竣僦杭础坝凇?,對于。辟:偏頗,偏向。②哀矜:同情,憐憫。③敖,驕做。惰:怠慢。④碩:大,肥壯?!咀g文】之因此說管理好家庭和家族要先修養(yǎng)自身,是因為人們對于自身親愛的人會有偏愛;對于自身厭惡的人會有偏恨;對于自身敬畏的人會有偏向;對于自身同情的人會有偏心;對于自身輕視的人會有偏見。因此,很少有人能喜愛某人又看到那人的缺點,厭惡某人又看到那人的優(yōu)點。因此有諺語說:“人都不知道自身孩子的壞,人都不滿足自身莊稼的好?!边@就是不修養(yǎng)自身就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的道理。【讀解】在這里,修養(yǎng)自身的關(guān)鍵是克服感情上的偏私:正己,然后正人。儒學(xué)的進修階梯由年向外展開,這里是中間過渡的一環(huán)。在此之前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都在個體自身進行,在此之后的齊家、治國、平天下開始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從家庭走向社會,從獨善其身轉(zhuǎn)向兼善天下。當(dāng)然,其程序仍然是由內(nèi)逐步外推:首先是與自身密切相關(guān)的家庭和家族,然后才依次是國家。天下。正因為首先是與自身密切相關(guān)的家(家庭和家族),因此才有一個首當(dāng)其沖的克服感情偏私的問題。中國人常說:“家和萬事興?!泵绹苏f,“家是父親的王國,母親的世界,兒童的樂園?!钡聡苏f:“人無國王、庶民之分,只要家有和平,便是最幸福的人?!狈▏苏f得更好:“對于亞當(dāng)而言,天堂是他的家;然而對于亞當(dāng)?shù)暮笠岫?,家是他們的天堂?!保ǚ鼱柼┱Z)家是永恒的話題。但,如果你不排除偏私之見,修身正己以正人,你就不能管理好這個你所擁有的天堂和樂園,就會像有人所告誡的那樣:“壞家庭無法養(yǎng)育我們純潔的靈魂,倒有可能成為我們自掘的墓場?!碧焯貌痪妥兂傻鬲z了嗎?【原文】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國:孝者,因此事君也;悌(1)者,因此事長也;慈(2)者,因此使眾也。《康誥》曰:“如保赤子?!?3)心誠求之,雖不中(4),不遠(yuǎn)矣。未有學(xué)養(yǎng)于而后嫁者也!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人貪戾,一國作亂。其機(5)如此。此謂一言僨事,一人定國。堯舜(7)帥(8)天下以仁,而民從之;桀紂(9)帥天下以暴,而民從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從。是故君子有諸(10)己而后求諸人,無諸己而后非諸人。所藏乎身不恕(11),而能喻(12)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國在齊其家?!对姟吩疲骸疤抑藏?,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13)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國人?!对姟吩疲骸耙诵忠说堋?14)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國人?!对姟吩疲骸捌鋬x不忒,正是四國?!?15)其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謂治國在齊其家?!咀⑨尅?)悌(ti):指弟弟應(yīng)該絕對服從哥哥。②慈:指父母愛子女。③如保赤子:《尚書?周書?康誥》原文作“若保赤子。”這是周成王告誡康叔的話,意思是保護平民百姓如母親養(yǎng)護嬰孩一樣。赤子,嬰孩。4)中(zhong),達(dá)到目標(biāo)。⑤機:本指弩箭上的發(fā)動機關(guān),引申指關(guān)鍵。③僨(fen):敗,壞,。堯舜:傳說中父系氏族社會后期部落聯(lián)盟的兩位領(lǐng)袖,即堯帝和舜帝,歷來被認(rèn)為是圣君的代表。8)帥:同“率”,率領(lǐng),統(tǒng)帥。③桀(jie):夏代最后一位君主。紂:即殷紂王,商代最后一位君主。二人歷來被認(rèn)為是暴君的代表。(10)諸:”之于”的合音。(11)?。杭此〉馈?鬃诱f:“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說,自身不想做的,也不要讓別人去做,這種推己及人,將心比己的品德就是儒學(xué)所倡導(dǎo)的恕道。(12)喻:使別人明白。(13)”桃之夭夭……”:引自《詩經(jīng)?周南;桃夭》。夭夭(yao),鮮嫩,美麗。蓁蓁(zhen),茂盛的樣子。之子,這個(之)女子(子)于歸,指女子出嫁。(14)“宜兄宜弟”:引自《詩經(jīng)?小雅?蓼蕭》。(15)“其儀不忒……:”引自《詩經(jīng)?曹風(fēng)?鸤鳩》。儀,儀表,儀容。忒(te),差錯?!咀g文】之因此說治理國家必須先管理好自身的家庭和家族,是因為不能管教好家人而能管教好別人的人,是沒有的,因此,有修養(yǎng)的人在家里就受到了治理國家方面的教育:對父母的孝順可以用于侍奉君主;對兄長的恭敬可以用于侍奉官長;對子女的慈愛可以用于統(tǒng)治民眾?!犊岛啤氛f:“如同愛護嬰兒一樣?!眱?nèi)心真誠地去追求,即使達(dá)不到目標(biāo),也不會相差太遠(yuǎn)。要知道,沒有先學(xué)會了養(yǎng)孩子再去出嫁的人?。∫患胰蕫?,一國也會興起仁愛;一家禮讓,一國也會興起禮讓;一人貪婪暴戾,一國就會犯上作亂。其聯(lián)系就是這樣緊密,這就叫做:一句話就會壞事,一個人就能安定國家。堯舜用仁愛統(tǒng)治天下,老百姓就跟隨著仁愛;桀紂用兇暴統(tǒng)治天下,老百姓就跟隨著兇暴。統(tǒng)治者的命令與自身的實際做法相反,老百姓是不會服從的。因此,品德高尚的,總是自身先做到。然后才要求別人做到;自身先不這樣做,然后才要求別人不這樣做。不采取這種推己及人的恕道而想讓別人按自身的意思去做,那是不可能的。因此,要治理國家必須先管理好自身的家庭和家族?!对娊?jīng)》說:“桃花鮮美,樹葉茂密,這個姑娘出嫁了、讓全家人都和睦。”讓全家人都和睦,然后才能讓一國的人都和睦?!对娊?jīng)》說:“兄弟和睦?!毙值芎湍懒?,然后才能讓一國的人都和睦?!对娊?jīng)》說:“容貌舉止莊重嚴(yán)肅,成為四方國家的表率?!敝挥挟?dāng)一個人無論是作為父親、兒子,還是兄長、弟弟時都值得人效法時,老百姓才會去效法他。這就是要治理國家必須先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的道理?!咀x解】國家,國家,僅從語詞關(guān)系來看,國和家的關(guān)系就是如此血肉相連,密不可分;尤其是在以家族為中心的宗法制社會時代,家是一個小小的王國,家長就是它的國王;國是一個大大的家,國王就是它的家長。因此,無論是國王還是家(族)長都有生殺予奪的至高權(quán)力;因此,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規(guī)范貫穿國與家;也正因為如此,我們才能理解,“治國必先齊其家”。不過,進入現(xiàn)代社會,情況已發(fā)生了極大變化:一方面,國已不允許實行家長制,另一方面,家已大大地民主化?!辈坏?、臣臣、父父、子子的規(guī)范已成為過去,就是孝、悌觀念也日漸式微,喪失了“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國”的基本條件。而且,“其家不可教而能救人者”的現(xiàn)象也不是“無之”,而是不難見到了,例如說,一個優(yōu)秀教師教不好自身的子女,一些當(dāng)政官員的公子以身試法等等。這類事情屢見不鮮,很是令人深思。從另一方面來看,《大學(xué)》的這一章反復(fù)強調(diào)以身作則,要求“君子有諸己而后求諸人,無諸己而后非諸人”,指出“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從”,“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諸人者,未之有也。…這些思想?yún)s并不因為社會時代的變遷而失去光彩。它既是對“欲治其國者”的告誡,值得推薦給當(dāng)政為官的人作為座右銘;也是對儒學(xué)“恕道”原則的闡發(fā),可廣泛應(yīng)用于生活的各個方面,作為我們立身處世,待人接物的有益參照?!驹摹克^平天下在治其國者,上老老1)而民興孝;上長長2)而民興弟;上恤孤3)而民不倍4)。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5)。所惡于上毋以使下;所惡于下毋以事上;所惡于前毋以先后;所惡于后毋以從前;所惡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惡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謂絜矩之道。《詩》云:“樂只君子,民之父母6)?!泵裰煤弥?;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民之父母?!对姟吩疲骸肮?jié)彼南山,維石巖巖。赫赫師尹,民具爾瞻?!?)有國者不可以不慎。辟,則為天下僇矣8)?!对姟吩疲骸耙笾磫蕩?,克配上帝。儀監(jiān)于殷,峻命不易9)?!钡赖帽妱t得國,失眾則失國。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10)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德者,本也;財者,未也。外本內(nèi)末,爭民施奪(11)。是故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是故言悖(12)而出者,亦悖而入。貨悻而入者,亦悖而出?!犊嫡a》曰:“惟命不于常?!钡郎苿t得之,不善則失之矣?!冻吩唬骸俺鵁o以為寶,惟善以為寶(13)”舅犯曰,“亡人無以為寶,仁親以為寶(14)?!薄肚厥摹罚?5)曰:“若有一個臣,斷斷(16)兮,無他技,其心休休(17)焉,其如有容(18)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彥圣(19),其心好之,不啻(20)若自其口出,實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孫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疾(21)以惡之。人之彥圣,而違(22)之俾(23)不通,實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孫黎民、亦日殆哉!”唯仁人放流之(24),迸諸四夷(25),不與同中國(26)。此渭唯仁人為能愛人,能惡人。見賢而不能舉,舉而不能先,命也(27)。見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遠(yuǎn),過也。好人之所惡,惡人之所好,是謂拂(28)人之性,災(zāi)必逮夫身(29)。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驕泰(30)以失之。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恒足矣。仁者以財發(fā)身(31),不仁者以身發(fā)財。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義者也,未有好義其事不終者也,未有府庫(32)財非其財者也。孟獻子(33)曰:“畜馬乘(34)不察(35)于雞豚,伐冰之家(36)不畜牛羊,百乘之家(37)不畜聚斂之臣(38)。與其有聚斂之臣,寧有盜臣?!贝酥^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長(39)國家而務(wù)財用者,必自小人矣。彼為善之,小人之使為國家,災(zāi)害并至。雖有善者,亦無如之何(40)矣!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傳10)【注釋】1)老老:尊敬老人。前一個“老”字作動詞,意思是把老人當(dāng)作者人看待。2)長長:尊重長輩。前一個“長”字作動詞,意思是把長輩當(dāng)作長輩看待。3)恤:體恤,周濟。孤,孤兒,古時候?qū)V赣啄陠适Ц赣H的人。4)倍:通“背”,背棄。⑤絜(xie)矩之道:儒家倫理思想之一,指一言一行要有示范作用。絜,量度。矩,畫直角或方形用的尺子,引申為法度,規(guī)則。6)樂只君子,民之父母,引自《詩經(jīng)?小雅?南山有臺》。樂(le),快樂,喜悅。只,語助詞,7)“節(jié)彼南山……”:引自《詩經(jīng)?小雅?節(jié)南山》。節(jié),高大。巖巖,險峻的樣子。師尹,太師尹氏,太師是周代的三公之一。爾,你。瞻,瞻仰,仰望。8)僇(lu):通“戮”,殺戮。9)“殷之未喪師……”:引自《詩經(jīng),大雅?文王》。師,民眾。配,符合。儀,宜。監(jiān),鑒戒。,峻,大。不易,指不容易保有。(10)此:乃,才。(11)爭民施奪:爭民,與民爭利。施奪,施行劫奪。(12)悖:逆。(13)“《楚書》”句:《楚書》,楚昭王時史書。楚昭王派王孫圉(yu)出使晉國。晉國趙簡子問楚國珍寶美玉現(xiàn)在怎么樣了。王孫圉答道:楚國從來沒有把美玉當(dāng)作珍寶,只是把善人如觀射父(人名)這樣的大臣看作珍寶。事見《國語?楚語》。漢代劉向的《新序》中也有類似的記載。(14)“舅犯”句:舅犯,晉文公重耳的舅舅狐偃,字子犯。亡人,流亡的人,指重耳。晉僖公四年十二月,晉獻公因受驪姬的讒言,逼迫太子申生自縊而死。重耳避難逃亡在外在狄國時,晉獻公逝世。秦穆公派人勸重耳歸國掌政。重耳將此事告子犯,子犯以為不可,對重耳說了這幾句話。事見《禮記?檀弓下》。(15)《秦誓》:《尚書?周書》中的一篇。(16)斷斷:真誠的樣子。(17)休休:寬宏大量。(18)有容:能容人。(19)彥圣:指德才兼?zhèn)?。彥,美。圣,明。?0)不啻(chi):不但。(21)媢(mao)疾:妒嫉。(22)違,阻抑。(23)俾:使。(24)放流:流放。(25)迸,即“屏”,驅(qū)逐。四夷,四方之夷。夷指古代東方的部族。(26)中國,全國中心地區(qū)。與現(xiàn)代意義的“中國”一同意義不一樣。(27)命:東漢鄭玄認(rèn)為應(yīng)該是“慢”字之誤。慢即輕慢。(28)拂:逆,違背。(29)逮:及、到。夫(fu):助詞。(30)驕泰:驕橫放縱。(31)發(fā)身:修身。發(fā),發(fā)達(dá),發(fā)起,(32)府庫:國家收藏財物的地方。(33)孟獻子:魯國大夫,姓仲孫名蔑。(34)畜,養(yǎng)。乘(Sheng):指用四匹馬拉的車。畜馬乘是士人初作大夫官的待遇。(35)察,關(guān)注。(36)伐冰之家:指喪祭時能用冰保存遺體的人家。是卿大夫類大官的待遇。(37)百乘之家,擁有一百輛車的人家,指有封地的諸侯王。(39)聚斂之臣:搜刮錢財?shù)募页?。聚,聚集。斂,征收。④長(zbong)國家:成為國家之長,指君王。(40)無如之何:沒有辦法。【譯文】之所隊說平定天下要治理好自身的國家,是因為,在上位的人尊敬老人,老百姓就會孝順自身的父母,在上位的人尊重長輩,老百姓就會尊重自身的兄長;在上位的人體恤救濟孤兒,老百姓也會同樣跟著去做。因此,品德高尚的人總是實行以身作則,推已及人的“絜矩之道”。如果厭惡上司對你的某種行為,就不要用這種行為去對待你的下屬;如果厭惡下屬對你的某種行為,就不要用這種行為去對待你的上司;如果厭惡在你前面的人對你的某種行為,就不要用這種行為去對待在你后面的人;如果厭惡在你后面的人對你的某種行為,就不要用這種行為去對待在你前面的人;如果厭惡在你右邊的人對你的某種行為,就不要用這種行為去對待在你左邊的人;如果厭惡在你左邊的人對你的某種行為,就不要用這種行為去對待在你右邊的人。這就叫做“絜矩之道”?!对娊?jīng)》說:“使人心悅誠服的國君啊,是老百姓的父母?!崩习傩障矚g的他也喜歡,老百姓厭惡的他也厭惡,這樣的國君就可以說是老百姓的父母了?!对娊?jīng)》說:“巍峨的南山啊,巖石聳立。顯赫的尹太師啊,百姓都仰望你?!苯y(tǒng)治國家的人不可不謹(jǐn)慎。稍有偏頗,就會被天下人推翻?!对娊?jīng)》說:“殷朝沒有喪失民心的時候,還是能與上天的要求相符的。請用殷朝作個鑒戒吧,守住天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就是說,得到民心就能得到國家,失去民心就會失去國家。因此,品德高尚的人首先重視修養(yǎng)德行。有德行才會有人擁護,有人擁護才能保有土地,有土地才會有財富,有財富才能供給使用,德是根本,財是枝末,假如把根本當(dāng)成了外在的東西,卻把枝末當(dāng)成了內(nèi)在的根本,那就會和老百姓爭奪利益。因此,君王聚財斂貨,民心就會失散;君王散財于民,民心就會聚在一起。這正如你說話不講道理,人家也會用不講道理的話來回答你;財貨來路不明不白,總有一天也會不明不白地失去?!犊岛啤氛f:“天命是不會始終如一的。”這就是說,行善便會得到天命,不行善便會失去天命?!冻氛f:“楚國沒有什么是寶,只是把善當(dāng)作寶?!本朔刚f,“流亡在外的人沒有什么是寶,只是把仁愛當(dāng)作寶?!薄肚厥摹氛f:“如果有這樣一位大臣,忠誠老實,雖然沒有什么特別的本領(lǐng),但他心胸寬廣,有容人的肚量,別人有本領(lǐng),就如同他自身有一樣;別人德才兼?zhèn)?,他心悅誠服,不只是在口頭上表示,而是打心眼里贊賞。用這種人,是可以保護我的子孫和百姓的,是可以為他們造福的??!相反,如果別人有本領(lǐng),他就妒嫉、厭惡;別人德才兼?zhèn)?,他便想方設(shè)法壓制,排擠,無論如何容忍不得。用這種人,不但不能保護我的子孫和百姓,而且可以說是危險得很!”因此,有仁德的人會把這種容不得人的人流放,把他們驅(qū)逐到邊遠(yuǎn)的四夷之地去,不讓他們同住在國中。這說明,有德的人愛憎分明,發(fā)現(xiàn)賢才而不能選拔,選拔了而不能重用,這是輕慢:發(fā)現(xiàn)惡人而不能罷免,罷免了而不能把他驅(qū)逐得遠(yuǎn)遠(yuǎn)的,這是過錯。喜歡人人所厭惡的,厭惡人人所喜歡的,這是違背人的本性,災(zāi)難必定要落到自身身上。因此,做國君的人有正確的途徑:忠誠信義,便會獲得一切;驕奢放縱,便會失去一切。生產(chǎn)財富也有正確的途徑;生產(chǎn)的人多,消費的人少;生產(chǎn)的人勤奮,消費的人節(jié)省。這樣,財富便會經(jīng)常充足。仁愛的人仗義疏財以修養(yǎng)自身的德行,不仁的人不惜以生命為代價去斂錢發(fā)財。沒有在上位的人喜愛仁德,而在下位的人卻不喜愛忠義的;沒有喜愛忠義而做事卻半途而廢的;沒有國庫里的財物不是屬于國君的。孟獻子說:“養(yǎng)了四匹馬拉車的士大夫之家,就不需再去養(yǎng)雞養(yǎng)豬;祭祀用冰的卿大夫家,就不要再去養(yǎng)牛養(yǎng)羊;擁有一百輛兵車的諸侯之家,就不要去收養(yǎng)搜刮民財?shù)募页肌Ec其有搜刮民財?shù)募页?,不如有偷盜東西的家臣?!边@意思是說,一個國家不應(yīng)該以財貨為利益,而應(yīng)該以仁義為利益。做了國君卻還一心想著聚斂財貨,這必然是有小人在誘導(dǎo),而那國君還以為這些小人是好人,讓他們?nèi)ヌ幚韲掖笫?,結(jié)果是天災(zāi)人禍一齊降臨。這時雖有賢能的人,卻也沒有辦法挽救了。因此,一個國家不應(yīng)該以財貨為利益,而應(yīng)該以仁義為利益?!咀x解】這是《大學(xué)》的最后一章,有結(jié)尾的性質(zhì)。全章在闡釋“平天下在治其國”的主題下,具體展開了如下幾方面的內(nèi)容,一.君子有絜矩之道。二.民心的重要: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三.德行的重要:德本財未。四.用人的問題:唯仁人為能愛人,能惡人。五.利與義的問題: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所謂絜矩之道,是與前一章所強調(diào)的“恕道”一脈相承的。如果說,“恕道”重點強調(diào)的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將心比己方面,那,“絜矩之道”則是重在強調(diào)以身作則的示范作用方面。如孔子對季康子說:“當(dāng)政者的德行好比是風(fēng),老百姓的德行好比是草,只要風(fēng)吹草上,草必然隨風(fēng)倒伏?!保ā墩撜Z?顏淵》)世道人心,上行下效。關(guān)鍵是看你說什么,提倡什么,做什么。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領(lǐng)袖的力量更是不可估量的。因此,當(dāng)政治國的人必須要有“絜矩之道”。有關(guān)民心的重要性,已經(jīng)是古往今來都勿庸置疑的了。水能載舟,也能覆舟。不過,道理雖然是勿庸置疑的,但縱現(xiàn)歷史,卻往往是當(dāng)局者迷,旁觀者清。因此,才會有王朝的更迭,江山的改姓,當(dāng)政者“為天下僇”。德行是儒學(xué)反復(fù)記述、強調(diào)的中心問題之一。把德與財對舉起來進行比較,明確提出“德本財未”的思想,盡管從儒學(xué)的全部治國方略來看,也有“先富后教”(《論語?子路》)、“有恒產(chǎn)者有恒心”(《孟子?膝文公上》)等強調(diào)經(jīng)濟基礎(chǔ)的思想,但總的說來,重精神而輕物質(zhì),崇德而抑財?shù)膬A向仍是非常突出的。正因為“德本財末”,因為德行對于治國平天下有第一位的重要作用,因此就牽涉到一個用人的問題。而在用人的問題上,同樣是品德第一,才能第二。對于這一點,《大學(xué)》不厭其煩地引述了《尚書?秦誓》里的一大段話,說明一個人即使沒有什么才能,但只要心胸寬廣能容人,“宰相肚里能撐船”,便可以重用。相反,即使你非常有才能,但如果你嫉賢妒能,容不得人,也是危害無窮,不能任用的。因此,“唯仁人為能愛人,能惡人?!碑?dāng)政治國的人必須要有識別人才的本領(lǐng)。與“德本財末”密切相關(guān)的另一對范疇便是“利”與“義”的問題。為了闡迷“利”與“義”的關(guān)系問題,《大學(xué)》明確提出了“生財有大道”的看法,即生產(chǎn)的人多,消費的人少;生產(chǎn)的人勤奮,消費的人節(jié)省。這是一段很富于經(jīng)濟學(xué)色彩的論述,淺顯易懂而勿庸置疑。值得我們注意的倒是下面的兩句話:“仁者以財發(fā)身,不仁者以身發(fā)財,”“以財發(fā)身”的人把財產(chǎn)看作身外之物,因此能仗義疏財以修養(yǎng)自身的德行。就像聞名的列夫?托爾斯泰那樣,解散農(nóng)奴,實行自身禁欲,以實現(xiàn)良心與道德的自我健全,“以身發(fā)財”的人愛財如命,奉行“人為財死,鳥為食亡”的原則,不惜以生命為代價去斂錢發(fā)財?;蜇澸E枉法,鋌而走險,或貪婪吝嗇如巴爾扎克筆下的葛朗臺,果戈理筆下的潑留希金等。都是“終朝只恨聚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保ā都t樓夢?好了歌》)因此,還是“以財發(fā)身”,超脫一點好。總起來說,這一章收束《大學(xué)》全篇,內(nèi)容豐富,包含了儒學(xué)的不少重要思想。我們將會看到,這些思想在《中庸》、《論語》、《孟子》等儒家經(jīng)典中還有反復(fù)的論述和展開。篇4:《大學(xué)》原文和翻譯《大學(xué)》原文和翻譯《大學(xué)》原文和翻譯大學(xué)之道(1),在明明德(2),在親民(3),在止于至善。知止(4)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5)。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6);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7);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8);致知在格物(9)。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10),壹是皆以修身為本(11)。其本亂而未治者否矣(12)。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13),未之有也(14)!【注釋】(1)大學(xué)之道:大學(xué)的宗旨?!按髮W(xué)”一詞在古代有兩種含義:首先是“博學(xué)”的意思;第二是相對于小學(xué)而言的“大人之學(xué)”。古人八歲人小學(xué),學(xué)習(xí)“灑掃應(yīng)對進退、禮樂射御書數(shù)”等文化基礎(chǔ)知識和禮節(jié);十五歲人大學(xué),學(xué)習(xí)倫理、政治、哲學(xué)等“窮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學(xué)問。因此,后一種含義其實也和前一種含義有相通的地方,同樣有“博學(xué)”的意思?!钡馈暗谋玖x是道路,引申為規(guī)律、原則等,在中國古代哲學(xué)、政治學(xué)里,也指宇宙萬物的本原、個體,一定的政治觀或思想體系等,在不同的上下文環(huán)境里有不同的意思。(2)明明德:前一個“明”作動詞,有使動的意味,即“使彰明”,也就是發(fā)揚、弘揚的意思。后一個“明”作形容詞,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3)親民:根據(jù)后面的“傳”文,“親”應(yīng)為“新”,即革新、棄舊圖新。親民,也就是新民,使人棄舊圖新、去惡從善。(4)知止:知道目標(biāo)所在。(5)得:收獲。(6)齊其家:管理好自身的家庭或家族,使家庭或家族和和美美,蒸蒸日上,興旺發(fā)達(dá)。(7)修其身:修養(yǎng)自身的品性。(8)致其知:使自身獲得知識。(9)格物:認(rèn)識、研究萬事萬物。。(10)庶人:指平民百姓。(11)壹是:都是。本:根本。(12)末:相對于本而言,指枝末、枝節(jié)。(13)厚者?。涸撝匾暤牟恢匾?。薄者厚:不該重視的卻加以重視。(14)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沒有這樣的道理(事情、做法等)?!咀g文】大學(xué)的宗旨在于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棄舊圖新,在于使人達(dá)到最健全的境界。知道應(yīng)達(dá)到的境界才能志向堅定;志向堅定才能鎮(zhèn)靜不躁;鎮(zhèn)靜不躁才能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思慮周祥;思慮周祥才能有所收獲。每樣?xùn)|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開始有終結(jié)。明白了這本末始終的道理,就接近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了。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揚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身的國家;要想治理好自身的國家,先要管理好自身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身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養(yǎng)自身的品性;要想修養(yǎng)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身的心思;要想端正自身的心思,先要使自身的意念真誠;要想使自身的意念真誠,先要使自身獲得知識;獲得知識的途徑在于認(rèn)識、研究萬事萬物。通過對萬事萬物的認(rèn)識、研究后才能獲得知識;獲得知識后意念才能真誠;意念真誠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養(yǎng)品性;品性修養(yǎng)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國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國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養(yǎng)品性為根本。若這個根本被擾亂了,家庭、家族、國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輕重緩急,本末倒置卻想做好事情,這也同樣是不可能的!【讀解】這里所展示的,是儒學(xué)三綱八目的追求。所謂三綱,是指明德、新民、止子至善。它既是《大學(xué)》的綱領(lǐng)旨趣,也是儒學(xué)“垂世立教”的目標(biāo)所在。所謂八目,是指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它既是為達(dá)到“三綱”而設(shè)計的條目工夫,也是儒學(xué)為我們所展示的人生進修階梯。縱覽四書五經(jīng),我們發(fā)現(xiàn),儒家的全部學(xué)說實際上都是循著這三綱八目而展開的。因此,抓住這三綱八目你就等于抓住了一把打開儒學(xué)大門的鑰匙。循著這進修階梯一步一個腳印,你就會登堂入室,領(lǐng)略懦學(xué)經(jīng)典的奧義。就這里的階梯本身而言,實際上包含“內(nèi)修”和“外治”兩大方面:前面四級“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是“內(nèi)修”;后面三綱“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外治”。而其中間的“修身”一環(huán),則是連結(jié)“年修”和“外治”兩方面的樞紐,它與前面的“內(nèi)修”項目連在一起,是“獨善其身”;它與后面的“外治”項目連在一起,是“兼善天下”。兩千多年來,一代又一代中國知識分子“窮則獨善其身,達(dá)則兼善天下”(《孟子·盡心下》),把生命的歷程鋪設(shè)在這一階梯之上。因此,它實質(zhì)上已不但僅是一系列學(xué)說怯質(zhì)的進修步驟,而是有濃厚實踐色彩的人生追求階梯了。它鑄造了一代又一代中國知識分子的人格心理,時至今日,仍然在我們身上發(fā)揮著潛移默化的作用。不管你是否意識明確,不管你積極還是消極,“格、致、誠、正,修、齊、治、平”的觀念總是或隱或顯地在影響看你的思想,左右著你的行動,使你最終發(fā)現(xiàn),自身的人生歷程也不過是在這儒學(xué)的進修階梯上或近或遠(yuǎn)地展開。事實上,作為中國知識分子,又有幾人是真正出道入佛的野鶴閑云、隱逸高士呢?說到底,依然是十人九儒,如此而已。篇5:大學(xué)節(jié)選翻譯及原文1.大學(xué)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白話解:大學(xué)的道理,在于彰顯人人本有,自身所具的光明德性(明明德),再推己及人,使人人都能去除污染而自新(親民,新民也),而且精益求精,做到最健全的地步并且保持不變。2.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白話解:能知其所止,止于至善,然后意志才有定力;意志有了定力,然后心才能靜下來,不會妄動;能做到心不妄動,然后才能安于處境隨遇而安;能隨遇而安,然后才能處事精當(dāng)思慮周詳;能思慮周詳,才能得到至善的境界。3.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白話解:天地萬物皆有本有末,凡事都有開始和終了,能明白本末、終始的先后次序,就能接近大學(xué)所講的修己治人的道理了。4.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白話解:要想治理好自身的國家(治國),一定要先治理好自身的家庭(齊家);要想治理好自身的家庭,一定要先修養(yǎng)好自身本身的德行(修身);要想修養(yǎng)自身本身的德行,必須先端正自身的心意(正心);要想端正自身的心意,必先使自身的念頭真誠、無私(誠意);要想使自身的念頭真誠無私,必先明理—窮究事物的道理(致知);要想明理致知,必先要革除物欲,修正其不正確的觀念(格物)?!裾撸赫洳徽?。5.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白話解:經(jīng)過一番窮理盡性的功夫,物欲革除之后(物格),一切事物的道理無不清楚明白(知至);明理之后,起心動念皆是真誠無妄(意誠);起心動念真誠無妄,自然存心端正無私無偏(心正);身心端正無私,自然會好好地修養(yǎng)德行(身修);能修養(yǎng)德行身體力行,自然一家和睦井然有序(家齊);家庭經(jīng)營得井井有條之后,才能治理好國家(國治);國家的治理能上軌道之后,才能進一步使天下太平(天下平)。6.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白話解:上自天子,下至平民,一切都要以修身為做人處事的根本,如果不修身,連根本的修身都搞亂了,卻想要治國平天下那是不可能的;把切近的修身、齊家看得不重要,反而去高談治國平天下,從來沒有這樣的道理。7.湯之盤銘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拱自捊猓荷虦谒孪从玫你~盤上,刻上銘詞,用以自我警惕。銘詞說:「如果能把今天所習(xí)染的污垢洗凈而自新,就應(yīng)該天天振作,求自新求進步,更要繼續(xù)不斷滌除污染,一天比一天進步?!?.詩云:「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谷缜腥绱枵撸缹W(xué)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白話解:詩經(jīng)上說:「有個文采斐然的君子,他治學(xué)修德的功夫就如同切骨、磋角、琢玉、磨石一般反復(fù)為之,希望精益求精。」『如切如磋』是指他研究學(xué)問的功夫;『如琢如磨』是指他存養(yǎng)省察,磨練德行的功夫。9.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白話解:經(jīng)文所謂:「誠其意」,是說不要欺騙自身。10.誠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獨。白話解:一個人內(nèi)心真誠,一定會表現(xiàn)在外。因此君子在一個人獨處時,一定更為小心謹(jǐn)慎,不敢隨便?!?所謂天知、地知、你知、我知。)11.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yán)乎!」白話解:曾子說:「一個人獨處時,就像有十雙眼睛在注視著你,十雙手在指著你,這是多么嚴(yán)峻可畏啊!」※君子不欺暗室。12.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白話解:有錢人,總是會用財富來裝飾他的屋子,有德行的人,則是用道德來充實自身,因為內(nèi)心寬大平和,自然身體舒泰了。13.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白話解:所謂:「修身的目的在端正自身的心」,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憤怒的時候,心就不端正;有恐懼的時候,心就不端正;有貪圖愛戀的時候,心就不端正;有憂愁的時候,心也不得端正?!?喜怒哀樂愛惡懼,七情六欲,皆使人心受到種種影響。)14.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白話解:如果心不專注,受到情緒支配的影響,就會變成:眼睛看著東西,卻像沒有看到一樣,耳朵聽著聲音,卻像沒有聽到一樣,口里吃著東西卻不知道是什么味道。15.諺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拱自捊猓核自捳f:「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fù)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