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哲學中國古代睿智之光_第1頁
先秦哲學中國古代睿智之光_第2頁
先秦哲學中國古代睿智之光_第3頁
先秦哲學中國古代睿智之光_第4頁
先秦哲學中國古代睿智之光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先秦哲學:中國古代睿智之光(2010-11-0111:13:46)轉載y標簽:孟分類:和學講壇子中國先秦哲學天人合一論語文化先秦哲學:中國古代睿智之光【原文出處】高校理論戰(zhàn)線【原刊地名】京【原刊期號】199810【原刊頁號】41?49【分類號】B5【分類名】中國哲學【復印期號】199901【作者】方立天【責任編輯】蕭瑜【校對者】蕭瑜字庫未存字注釋:①原字為責右加力在世界歷史上,隨著生產(chǎn)力的提高和人類文明的進步,在東亞、南亞次大陸和東地中海地區(qū)逐漸形成了古代三大文明區(qū),相應地,在這些地區(qū)又分別形成了被稱為世界哲學三大系統(tǒng)的中國哲學、印度哲學與西方哲學。大約在公元前800年至前200年(德國學者卡爾?雅斯貝爾斯稱此為人類精神過程的“軸心時代”),上述文明區(qū)出現(xiàn)一個意義重大、影響深遠的文化歷史現(xiàn)象:這些地區(qū)幾乎同時誕生了一批思想巨人,如中國的老子、孔子、墨子,印度的釋迦牟尼,希臘的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等;又幾乎同時涌現(xiàn)出一批有關宗教、哲學、文學、科學的經(jīng)典文獻,如中國的《老子》、《論語》、《周易》,印度的《吠陀》(成書更早,約公元前1500年)、佛教經(jīng)典,希伯萊的猶太教《圣經(jīng)?舊約》,希臘的《理想國》、《物理學》和《形而上學》等。這一時期的思想文化成果標志了人類精神文明的巨大飛躍和人類自我意識的真正覺醒。這些地區(qū)的思想家及其著作,總結了該地區(qū)的生產(chǎn)和生活的實踐經(jīng)驗,闡述了對宇宙、社會和人生的看法,回答了人類社會生存與發(fā)展的根本問題一一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我的基本關系。這是一次人類文化建設的奠基典禮,它不僅確立了不同文明區(qū)的文化范型,并且深遠地影響了周圍地區(qū)乃至世界思想文化的走向與發(fā)展;不僅奠定了人類的精神基礎,并且對人類以后的社會生活與歷史發(fā)展都具有不可估量的意義。中國春秋戰(zhàn)國時代(公元前722年―前221年),是古代東亞文明區(qū)文化的創(chuàng)新期、奠基期。此時,諸侯爭霸,列國交戰(zhàn),一些游說列國的學者紛紛獻計獻策,謀猷籌劃,聚徒講學,著書立說,詰難爭辯,并在戰(zhàn)國時代形成了學派蜂起、百家爭鳴的局面。這是中國古代一次思想大解放、大飛躍,一批哲人迸發(fā)出原創(chuàng)性的精神智慧,在中國文化史、東亞文化史乃至世界文化史上譜寫了光輝燦爛的篇章。先秦哲學思想獨步東亞,在世界哲學之林,別樹一幟,蔚為壯觀。人類社會是一個延續(xù)發(fā)展的歷史過程,古代先哲的智慧為我們研究當前人類面臨的問題提供了重要的借鑒。從這一層意義上說,發(fā)掘、弘揚中國先秦哲學是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的。本文擬就先秦時代文化的核心一一哲學的形成、內容與意義三個問題,作一簡要的論述。一、先秦哲學的形成中國先秦哲學植根于特定的自然一一社會環(huán)境,成因深刻而復雜。自遠古以來,中國先民們棲息繁衍于東亞大陸,在這塊土地上,“簞路藍縷,以啟山林”,艱苦創(chuàng)業(yè),生生不息。中國是幅員廣闊的泱泱大國,東瀕茫茫無際的太平洋,西南西北為高原地區(qū),內部腹地縱深寬廣,活動天地非常開闊。春秋戰(zhàn)國時的地域包括燕山山脈以南、五嶺以北、青藏高原以東的廣大地區(qū),面積約300萬平方公里,后繼續(xù)開拓為近1000萬平方公里的疆域。中華文化的搖籃涵括了氣候適中的黃河中下游,即中原一帶,這里是遼闊的沖積平原,古時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優(yōu)越,是當時最富庶的地區(qū),也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發(fā)祥地。長江流域,土地肥沃,氣候溫暖,也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策源地。中國的土地、氣候等自然條件,決定了農業(yè)為古代的主要生產(chǎn)方式。西周時期實行的是集體耕作制,大規(guī)模的協(xié)作是組織農業(yè)生產(chǎn)的基本特征。春秋戰(zhàn)國時代,中原地區(qū)開始實行牛耕,并使用了鐵制的農具,極大地推動了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春秋時代,農業(yè)生產(chǎn)已發(fā)展成為小規(guī)模集體耕作制,到了戰(zhàn)國時代,更演化為家庭耕作制,社會生產(chǎn)方式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春秋戰(zhàn)國是社會大變革的時代,社會力量結構發(fā)生了顯著變化。此時由宗法貴族分化出各種士,如文士、武士、方士、法術之士、隱者、辯者等。大約在春秋時,這些士就開始成為獨立的階層,至戰(zhàn)國時,士的社會地位又有提高。此時魏、楚、齊、韓、秦諸國相繼競用士人,推行變法。如商鞅在秦國就采取了一系列的變法措施,他把大家庭析為小家庭,以增加納稅服役的單位;廢除井田,準許土地買賣;獎勵耕織,懲罰商賈;按軍功大小確定爵位的等級;統(tǒng)一度量衡,等等,這些舉措在當時都取得了顯著的成績,為秦國的富強奠定了基礎。土還發(fā)揮其知識優(yōu)勢,從事教育、培養(yǎng)弟子。殷商西周時代,“學在官府”,學校是官方壟斷的官學。貴族巫、史掌管文化教育。春秋末期,孔子首創(chuàng)私學,打破了官方對教育的壟斷,使古代學校發(fā)生根本性的變化。隨著官學的衰落和私學的興起,有些君主開始創(chuàng)辦文化學術中心,聘任各派大師“不治而議論”,專事講學爭鳴。如齊國的稷下學宮,吸引四方游學之士,如鄒衍、淳于髡、彭蒙、田駢、接子、慎到、宋①、尹文、環(huán)淵、魯仲連、荀況等,都來此講學論道,時人稱之為“稷下先生”。稷下學派中有道家、法家、陰陽家、墨家、名家、儒家等。此外,魯國的曲阜、魏國的西河、趙國的邯鄲、秦國的雍城、楚國的郢等,也都是當時重要的文化學術中心。私學的擴大和文化學術中心的建立,促進了齊、魯、楚、三晉、秦、吳越、巴蜀等文化區(qū)域的形成與發(fā)展,推動了各地文化學術的繁榮與興盛。春秋戰(zhàn)國是中國文化史上思想異?;钴S、學術空前繁榮的時代。諸子百家就天道觀、人道觀、社會倫理、禮法制度、名實關系等諸問題展開了爭辯,有力地推動了當時文化學術的發(fā)展。因諸子百家多興起戰(zhàn)國年間,故稱“戰(zhàn)國諸子”。西漢司馬談將諸子概括為陰陽、儒、墨、名、法、道德六家,其后劉歆又將諸子歸納為儒、道、陰陽、法、名、墨、縱橫、雜、農、小說十家,并著錄各家著作“凡諸子百八十九家,四千三百二十四篇”(《漢書》卷30《藝文志》,1745頁,中華書局,1975)。戰(zhàn)國時代,在哲學上影響最大的是儒、道、墨三家。當時儒墨并稱為“顯學”。道家是隱士之學,故不列為顯學。對先秦哲學作出最大貢獻的是儒、道學說。老子發(fā)現(xiàn)了“自然”,開創(chuàng)了自然主義傳統(tǒng)??鬃觿t發(fā)現(xiàn)了“人”,開創(chuàng)了人文主義傳統(tǒng)?!兑捉?jīng)》又把自然主義和人文主義結合起來。儒道兩家的兩個傳統(tǒng),奠定了中國古代哲學的基本導向。二、先秦哲學的內容先秦哲學的內涵博大精深,豐富多彩,其最大的主題是對“天人之際”的探討,在這種探討中,又側重于人際關系和為人之道的闡發(fā),并形成了別具一格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以及相應的思維方式。今就其葷葷大端,分四項作一簡述。(一)“天人之際”“天人之際”即天與人的相互關系。先秦時代,“天”主要有兩方面的涵義:1,自然。指天空、天體,也泛指客觀的物質自然。2.神靈。指天帝或天上諸神。在當時一般人的心目中,“天”兼具這兩種性質,而哲人們則或偏重于以自然論天,或偏重于以神靈意志論天。究天人之際,主要是對神與人、天道與人、自然與人為之間關系的探索,其中又以自然與人為關系為重點。關于自然與人為的關系,先秦哲學主要有“天人合一”、“與天地參”和“天人之分”等學說?!疤烊撕弦弧闭f強調的是天道和人道、自然和人為的息息相通、和諧統(tǒng)一。當時闡發(fā)此說的有孟子和莊子等,他們分別提出了各具特色的天人合一說。孟子(約前372—前289)提出“盡心知性知天”的命題,總結了天和人相通的觀點。孟子所說的天既是最高主宰,又是最高的必然規(guī)律,而他所說的性則是指“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孟子?公孫丑上》),也即善性,而所謂心是指思維器官。孟子認為人心是能感通的主體,人們只要盡量發(fā)揮、擴展自己的本心,就能知性,而人們的心性又為天所賦予,所以知性也就能知天。孟子強調應當極力追求盡心知性知天,以求達到“上下與天地同流”的精神境界。這就是說,在孟子看來,性與天是相通的,人性與天道是統(tǒng)一的。莊子(約前369—前286)也主張?zhí)烊撕弦?,莊子所講的天是指自然,人是指對自然加以改造的人為。莊子說:“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莊子?齊物論》),《莊子?山木》篇還引孔子的話肯定“人與天一”的命題,在莊子看來,人與天本來是合一的,自然界本來就是和諧、美滿的,只是由于人的主觀區(qū)分和知識技巧,才破壞了天人的統(tǒng)一。他主張“常因自然”、“不以人助天”,消除一切人為,回到原始的自然狀態(tài)。這是一種主張“因任自然”的自然主義說。莊子主張倒回到自然,實是違反了人的本性;而莊子主張不毀傷自然,對文明社會則具有警鐘長鳴的意義?!芭c天地參”說是在肯定天道與人道既有區(qū)別又相統(tǒng)一的基礎上,強調人可以參與自然界的變化?!吨芤状髠鳌氛f:“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日陰與陽,立地之道日柔與剛,立人之道日仁與義?!保ā墩f卦傳》)認為天、地、人“三才”之道的內容,分別是陰陽、柔剛、仁義。三者屬于不同層次,有所區(qū)別,又有相應的關系?!吨芤状髠鳌诽岢鲞@樣的原則:“天地設位,圣人成能”(《系辭下》),認為人類能夠參與自然界的變化?!吨芤状髠鳌愤€提出“裁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泰卦?象傳》),“范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系辭上》)的命題。“裁成”,“范圍”,意為調節(jié)?!拜o相”,“曲成”意為協(xié)助。這是一方面承認自然變化及其規(guī)律,一方面又強調通過發(fā)揮主體的能動作用,來調節(jié)自然的變化,協(xié)助萬物達到完滿的成就。《周易大傳》還認為,一個人做到天人協(xié)調,其道德就會與天地相合,從而也就能成就“與天地合德”的人格理想?!吨杏埂返诙乱舱f:“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薄氨M人之性”,指充分發(fā)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意思是說,發(fā)揮人的主觀能動性,進而究盡萬物的本性,就能參贊、輔助自然界的變化了?!吨芤状髠鳌返忍岢鋈艘獏⑴c、輔助自然的變化,使自然發(fā)揮對人類有益的作用,而不是征服自然、破壞自然、毀滅自然。這種觀點就是主張?zhí)烊藚f(xié)調,即保持天人的動態(tài)平衡。這是一種比較全面的辯證的天人關系模式,實成為爾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根本原則和主導思想?!疤烊酥帧闭f是強調自然和人為的區(qū)別的論說。荀子(約前325—前238)作《天論》,否定天有意志、能禍福人類,認為天只是物質性、自然性的存在,有其客觀的普遍規(guī)律,天不能主宰人的命運,與人間的吉兇、禍福、治亂并無關系?!短煺摗愤€強調“明于天人之分”,稱“天有其時,地有其財,人有其治”,意思是天和人各有自己的功能。荀子認為懂得天人之分是最高人格的標志。他還批評“莊子蔽于天而不知人”(《荀子?解蔽》),指責莊子只是一味地歌頌自然而不理解人為的重要意義。荀子重視改造自然,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控制自然、治理自然的主張。荀子認為“天地者生之本”,并不否認天和人的聯(lián)系,主張“不與天爭職”,不以人的主觀作為去代替自然的客觀職能;同時,荀子也反對放棄人為,主張改造自然,利用萬物,以提高人類的生活。荀子既肯定自然界的客觀規(guī)律,又肯定人的主觀能動作用。荀子的天人之說與《周易大傳》等的天人協(xié)調說有其相通之處,但荀子更偏重天和人的區(qū)別,強調人類對自然的改造,這點又與天人協(xié)調說不同了。應當指出,上述天人關系的三種學說,也并非完全對立,互相排斥。凡主張“天人合一”說的,都以天人有別為前提,而主張“天人之分”的,也并不否認天與人聯(lián)系。兩說的實質性分歧在于,“天人合一”說強調人類要符合天道,回歸自然,而“天人之分”說則主張人類要支配天道,改造自然,利用自然。至于“與天地參”說,則既承認天與人的區(qū)別,也承認天與人的統(tǒng)一,并提倡人類要積極參與自然界的變化,以保持天與人協(xié)調,這不僅與“天人之分”說相通,也與“天人合一”說相通。(二)“群居和一”個人總是生活在群體之中,因此正確處理個人與整體的關系是非常重要的。群己關系是先秦哲學,尤其是儒家哲學探討的又一重大課題。儒家非常重視人類生活的群體性,并以倫理關系解釋人類群體生活的特征,強調人與人應該互相敬愛,和諧共處。先秦哲學人倫之理的主要內容有以下四項:.“仁者愛人”。史稱“孔子貴仁”(《呂氏春秋?審分覽?不二》),“仁”是孔子(前551—前479)確立的最高道德準則??鬃诱f的“仁”包括恭、寬、信、敏、惠、智、勇、忠、恕、孝等多方面的內容,其核心是“愛人”?!墩撜Z?顏淵》載:“樊遲問仁。子日:‘愛人‘?!笨鬃佑终f“仁”是“泛愛眾”(《論語?學而》)?!叭省钡膶嵸|是人與人之間的相愛??鬃舆€提出“愛人”的原則與方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衛(wèi)靈公》)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傲ⅰ保粤??!斑_”,顯達。意思是要推己及人,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加給他人;自己想自立,也要幫助他人自立,自己要有成就,也要幫助他人去獲得成就。孟子也宣揚“仁者愛人”(《孟子?離婁下》)的思想,認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同上),提倡人與人之間互愛相敬。孟子還進一步提出“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認為民重于君,君主的仁或不仁,愛民或不愛民,是其得天下或失天下的關鍵。墨子(約前476—前390)提倡“兼愛”,主張愛人如己,實行普遍的愛:“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若視其家,視人之身若視其身?!保ā赌??兼愛中》)為此在實踐上要“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財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勸以教人”(《墨子?尚賢下》)。墨子重視實際利益,他還把“兼相愛”和“交相利”結合起來。強調“愛人”不能離開“利人”。他認為一個人奢侈享受,就會損害他人的利益;人人都應當盡力做有利于他人的事。儒家的仁愛和墨家的兼愛,都肯定自己與他人是同類,主張人與人之間應當相愛,應當說,仁愛和兼愛兩說都閃耀著古代人道主義思想的光輝。儒墨兩家學說也有區(qū)別??鬃拥娜适峭萍杭叭?,由親及疏,由近及遠,是有等差的愛。墨子則反對儒家“愛有差等”說,強調愛無差別等級,主張不分遠近親疏厚薄的平等的愛。然而,在古代等級社會里,墨子的兼愛沒有也不可能消除等級差別。事實上,儒墨兩家所宣揚的愛都不是真正的平等的愛。儒墨學說的歷史命運并不相同。墨家主張“視人之家若視其家”,含有打破家族本位的傾向,與封建社會結構不相協(xié)調。又儒家重義輕利,而墨家的兼愛則以實利為標準,帶有功利主義色彩。這都導致儒家仁愛思想影響日益增大,墨家兼愛思想影響日趨衰絕的歷史格局。.“五倫”“十義”。先秦儒家哲人重視維系人與人的和諧關系,保持各種不同人際關系的穩(wěn)定,重視每個人在人倫關系中的地位、價值、權利與責任,重視不同社會角色應當遵守的行為準則和道德規(guī)范。孟子繼承前人的思想,就“人倫”作了界說:“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保ā睹献??滕文公上》)“長幼”包括兄弟一倫在內。這是對人倫關系的權威性定論,確定了社會的五種人際關系和處理這些關系的五個原則。“父子有親”,是說父對子應當慈愛,子對父當孝順;“君臣有義”,是說話君主對臣子應當仁愛,臣子對君主應當盡忠;“夫婦有別”,是說夫主外,婦主內,有不同的分工;“長幼有序”,是說年長在前,年幼在后;“朋友有信”,是說朋友之間要誠實守信。《大學》也有與孟子相近的論說:“為人君,止于仁;為人臣,止于敬;為人子,止于孝;為人父,止于慈;與國人交,止于信?!边@里講的國人的范圍要大于朋友,而道德準則同是“信”。漢代以后所講的人倫基本上是繼承和紹述孟子的說法,以“父子、君臣、夫婦、兄弟、朋友”為社會的五種基本關系,后也稱為“五倫”。對于五倫關系中十種角色所應當遵循的基本道德準則,《禮記?禮運》有“十義”說:“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十者謂之人義?!边@是規(guī)定五倫每一方各自應當遵守的準則,強調父與子、兄與弟、夫與婦、長與幼、君與臣之間的關系是相互的,并非像漢代以后那樣要求一方絕對服從另一方。先秦儒家基于等差之愛的思想所提出的“五倫”“十義”,確立了古代封建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基本關系和應當遵守的道德準則,并經(jīng)過權威化、制度化而成為傳統(tǒng)禮教的核心。.“知禮以立”?!岸Y”是古代的社會規(guī)范和道德規(guī)范,通常包含政治制度、法律準則和道德規(guī)范三方面內容??鬃又匾暥Y,他說:“不知禮,無以立”(《論語?堯日》),認為必須知禮,才能自立,自立然后才能立人。由此,孔子又把禮和仁聯(lián)系起來,說:“克己復禮為仁”(《論語?顏淵》),強調要克制自己的視聽言動,使之符合“禮”,以達到仁的境界??鬃诱J為,對人以禮相待,尊敬他人,是愛人的表現(xiàn)。禮是仁的表現(xiàn)形式,仁是禮的實質內容。這也就是說,知禮是為仁的必要前提,是自立立人的基礎。荀子作《禮論》,系統(tǒng)地總結并發(fā)展了先秦時代禮的學說,強調禮在調節(jié)人際關系方面的重要作用。他認為禮的具體內涵是不斷因革損益的,而禮的原則是不變的,認為只有這樣才能保持變而不亂。荀子還提倡禮法兼用,宣揚“治之經(jīng),禮與刑(即法),君子以修百姓寧。明德慎罰,國家既治四海平”(《荀子?成相》),“隆禮至法則國有常”(《荀子?君道》)。認為治國既要用禮義教化,又要采用必要的刑罰。荀子的這一主張,對爾后的封建統(tǒng)治階級治理國家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以“和”為貴?!昂汀保鉃橄鄳?,引申為和諧。經(jīng)過西周末年至春秋時代的“和同”之辨和儒家的大力提倡,“和”成為當時個人、家庭和社會的普遍渴求和共同理想、價值訴求和價值標準?!昂屯敝娴摹巴敝负唵蔚耐?,“和”是多樣不同事物的統(tǒng)一。據(jù)《國語?鄭語》載,西周末年史伯謂“和實生物,同則不繼”,并解釋“和”的意義說:“以他平他謂之和”。“和”就是會聚不同事物而使之得以平衡、統(tǒng)一。史伯認為,多樣事物的平衡、統(tǒng)一,會產(chǎn)生新的事物,相同事物的同一、重復,并不能推動事物的發(fā)展。這一深邃的哲學思想影響極大??鬃右仓鲝垺昂投煌?。他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保ā墩撜Z?子路》)把追求和諧視為君子區(qū)別于小人的思想分野。進而孔子又把“和”視為處理人際關系的一個準則:“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論語?季氏》),強調整個社會的大和諧??鬃拥茏佑腥粽f:“禮之用,和為貴”(《論語?學而》),更加鮮明地肯定了“和”的價值。孟子提倡“人和”,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孫丑下》),“人和”即齊心協(xié)力,團結合作。認為“人和”比天時、地利更加重要,強調“人和”是取得成功的首要因素?!盾髯??王制》還提出“群居和一”說:“人生不能無群,群而無分則爭。爭則亂,亂則離,離則弱,弱則不能勝物”。又說:“人何以能群?日:分。分何以能行?日:義。故義以分則和,和則一,一則多力,多力則強,強則勝物?!薄胺帧?,職分?!傲x”,道義。荀子認為,人類只有合群,才能避免爭斗,才能協(xié)調一致,并產(chǎn)生巨大的凝聚力。群居生活要以道義來確定職分,明確了各自的職分,人們就會各守職分而彼此和諧。這樣,萬眾一心,多力而強大,就能戰(zhàn)勝一切。以“和”為價值取向,是基于對社會生活和社會發(fā)展的深刻洞察而提出的?,F(xiàn)實生活里,充滿了個人與個人、集團與集團、社群和社群、階層與階層、階級與階級之間的對立、矛盾和斗爭。斗爭的結果或是兩方同歸于盡,或是一方壓倒另一方,或是雙方和解而兩利。以“和”為貴作為處理人際關系的一項基本原則,就是為了使斗爭的雙方不兩敗俱傷,甚至同歸于盡,而是通過互相協(xié)調,良性互動,化干戈為玉帛,來保持社會的穩(wěn)定和發(fā)展。以上從人道思想、人倫關系、行為準則、道德規(guī)范、實踐方式和價值觀念諸方面論述了先秦哲學的人際和諧說,這是先秦哲學,尤其是先秦儒家哲學的重要內容。(三)“自強不息”先秦哲學重視為人道,強調人格的尊嚴價值。什么是有崇高價值的人?怎樣才能達到和保持理想的人格?這是當時思想家們所熱心討論的又一個重大問題。先秦時代的人格價值學說,主要闡述的是學會如何做人,也就是要正確地對待自己,要妥善處理個體與群體、精神生活與物質生活、道德與生命、人格與生命、死亡與不朽等關系,以求實現(xiàn)人格的完善。關于個體與群體關系,先秦哲人一方面主張高揚個體獨立意志,一方面又強調社會責任意識??鬃诱f:“三軍可以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子罕》)認為平民也有不可強奪的獨立的意志。孟子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所謂大丈夫的人格標準,就是始終如一地堅持自己的原則,在任何情況下都決不喪失原則?!抖Y記?儒行》還宣揚土“可殺而不可辱”,表達了儒者寧死不屈的鋼鐵意志和對獨立人格的強烈堅持?!吨芤状髠鳎壳??象傳》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提倡自強不息的精神。高揚獨立意志、人格價值、自強原則,就是高揚個體獨立意識。與此同時,先秦哲人又強調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孔子面對隱者的譏諷而嘆息道:“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論語?微子》)說人既然不可與鳥獸合群共處,那么若不同人群打交道,又同什么打交道呢?意思是說每個人都生活在群體之中,天天與人交往,這就應當對他人、對社會負有一定的責任。孟子具有“平治天下”的抱負,主張“兼善天下”,表現(xiàn)出強烈的社會責任心。《大學》更提出八條目,即實現(xiàn)天下大治的八個步驟:“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大下”,系統(tǒng)而完整地表述了“內圣外王”的思想,這實是先秦儒家文化理想的總綱,影響深遠。以“天下為己任”的莊嚴志操,成為中國許多知識分子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先秦哲學家對精神生活與物質生活,即精神價值與物質價值的關系也很重視?!豆茏印氛f:“倉爆實則知禮節(jié),衣食足則知榮辱?!笨隙ㄎ镔|生活是精神生活的基礎。儒家也承認物質生活的重要性,同時又認為“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于禽獸”(《孟子?滕文公上》)。強調精神生活比起物質生活來更有價值??鬃幼晕冶硎稣f:“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保ā墩撜Z?述而》)又贊揚弟子顏淵說:“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論語?雍也》)孔子贊美在物質生活匱乏的情況下,仍能保持樂觀情緒的高尚精神境界,認為精神生活是第一位的,精神價值高于物質價值。重視精神生活,自然也就重視追求精神境界。對此,儒道兩家的孔、孟和老、莊都有較多的論述。如孔子自述說:“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保ā墩撜Z?為政》)他以情感、認知完全符合道德準則為人生的最高境界。莊子以超越自我,與天地合一的自由逍遙為最高精神境界。古代先哲重視追求真、善、美的精神價值,提倡求真、行善、崇美(高尚的精神愉悅),表現(xiàn)出人格價值的豐富內涵。先秦儒家認為,一個人要塑造崇高人格,最關鍵的是要正確對待生命與道德、生命與人格的關系。儒家重視人的生命,認為人的生命是一種自然現(xiàn)象,是有實體的,且在天地之間有重要的地位,所以主張“保生命”。同時又認為,一個人的生命價值與道德價值、人格價值相比較,道德價值和人格價值更為重要??鬃拥摹皻⑸沓扇省敝f和孟子的“舍生取義”之語,就是儒家為了保全仁義道德價值而不惜犧牲生命的典型表述?!睹献??告子上》有兩句話:“所欲有甚于生者”,是說人格尊嚴比生命更為可貴;“所惡有甚于死者”,是說人格屈辱比死亡更令人厭惡。這都是強調一個人的人格價值比生命更為寶貴,人格價值超過了生命價值。死亡與不朽也是先秦思想家探討的一個重要問題。作為自然的存在物,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死亡是人的大限;而人作為理性的存在,又都渴望、向往沖破有限,達到無限,追求永生。生命短暫與追求永恒是人的最根本的悖論。據(jù)《左傳?襄公二十四年》載,當時曾討論“死而不朽”的問題,稱“大(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闭f德、功、言都有價值,三者的價值是“死而不朽”、“雖久不廢”的,而其中的立德價值更高,是第一位的。若能有“三立”,實現(xiàn)“三不朽”,也就能超越死亡,達到永恒了。(四)整體?變易?對待?中庸與精湛深邃的哲學內容相應,先秦時代的思維方式也是多姿多彩而富有的特色的,既有直觀思維、形象思維,也有邏輯思維和辯證思維,而豐富的辯證思維正是先秦哲學思維的一大特色。思維方式是人們自覺不自覺運用一定的思維方法而形成的思想慣性、思維定勢。辯證思維是從對象的內在矛盾的運動變化中,從其各個方面的互相聯(lián)系中進行考察,從整體上、本質上完整地認識和把握對象。先秦哲人觀察、思考、研究和處理問題的辯證思維方式,是正確反映客觀事物發(fā)展過程的一面鏡子,具有方法論的重要學術價值。先秦哲學辯證思維的主要內涵是:整體思維、變易思維、對待思維與中庸思維。.整體思維。先秦時代儒、道、名、陰陽諸家都強調整體觀點,認為宇宙是一個整體,人和物也都各是一個整體。整體由互相聯(lián)系的各部分組成,而要了解各部分,又必須了解整體,從整體的視角去把握部分的實質。先秦名家代表人物惠施很注重對客觀世界的考察和研究,據(jù)《莊子?天下》篇載,他提出了這樣的著名命題:“至大無外,謂之大一;至小無內,謂之小一?!薄胺簮廴f物,天地一體”。對宇宙萬物的大小兩個向度作出高度的概括,并肯定天地萬物是一個整體?!肚f子?知北游》提出“通天下一氣”的命題,認為物的生滅即氣的聚散,全宇宙只是一氣而已。莊子的《齊物論》,宣揚齊是非、齊彼此、齊物我的相對主義理論,強調從“道”的觀點來看,一切事物都是平等無差別的,是一體的。莊子的《大宗師》還宣揚“死生存亡之一體”的觀點,認為由生而壯、而老、而死是一個自然的過程,死生是為一體,也就是動態(tài)性的整體。如前所述,《周易大傳》的天人協(xié)調說,就是認定人類是依靠自然界而生存,自然界也有待于人類的調整、輔助,天地與人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是相互統(tǒng)一的關系。陰陽家在總結早期陰陽、五行的觀念基礎上,以陰陽、五行的思維模式來解釋宇宙間的一切現(xiàn)象,認為陰陽為事物的兩大屬性、層次,五行為事物的五大元素、類型,并以五行之間的相生相克的相互關系,說明自然界是多樣性的統(tǒng)一。戰(zhàn)國末期的陰陽家代表人物鄒衍(約前305—前240),還提出“大九州說”,認為全世界有八十一州,中國是其中一州(也稱為“赤縣神州”)。每九州為一集合單位,稱“大九州”,其外有小海環(huán)繞。九個“大九州”外,另有大海環(huán)繞,大海外為天地的邊際。這是試圖將世界大地、海洋聯(lián)貫為一體,并給以整體性的說明。.變易思維。先秦哲學各流派都認為宇宙沒有不變的事物,自然和社會都處于不斷變化的過程之中。孔子說:“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論語?子罕》)又說:“齊一變,至于魯,魯一變,至于道。”(《論語?雍也》)老子說:“天地(此指飄風驟雨)尚不能久,而況于人乎?”(《老子?第二十三章》)《莊子?秋水》篇云:“物之生也,若馳若驟,無動而不變,無時而不移?!薄吨芤状髠鳌犯峭ㄟ^對《周易》卦爻象和卦爻辭的解釋,總結和闡揚陰陽變易說,成為中國古代哲學中論述事物發(fā)展規(guī)律學說的代表?!吨芤状髠鳌返闹行膬热菥褪侵v變易,該書的《系辭傳》和《序卦傳》集中闡發(fā)了變易這一思想,認為變易是宇宙萬物的基本規(guī)律。《周易大傳》肯定變化的普遍性:“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系辭上》)天上各種可見之象和地上萬物之形,都表現(xiàn)了變化?!吨芤状髠鳌愤€贊美天地的偉大,肯定變化的實質是“易”,即“生生”。文中說:“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日新”,生?!暗隆保拘??!吧保瑒?chuàng)造;“生生”,生而又生,不斷地產(chǎn)生新事物?!耙住?,事物的轉化。意謂新而又新是天道的隆盛本性,生生不息,新舊交替,就是“易”。《周易大傳?系辭上》把事物變化的原因、過程和形式,概括為“剛柔相推而生變化”,“剛柔”即陰陽,“相推”,互相推移。認為事物的變化,是由對立所產(chǎn)生,表現(xiàn)為陰陽互相依存、互相排斥和互相轉化,這是個循環(huán)不已的過程?!吨芤状髠鳌房隙ㄗ匀坏淖兓娃D化,同時也贊揚社會政治的變革,《革卦?彖傳》說:“天地革而四時成,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革之時,大矣哉!”《周易大傳》的變易哲學,為中國文化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和封建時代的政治改革奠定了思想基礎。.對待思維。先秦哲學還通過對待觀點闡述事物變化的根源和規(guī)律。所謂對待觀點,就是認為任何事物都包含互相對立的兩個方面,而對立的兩個方面又是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的。《周易大傳》把事物的構成歸結為陰陽兩個方面,又把陰陽關系歸結為“對待”關系,即相反而相成的關系。它提出了“一陰一陽之謂道”的命題,認為對立面的相互關系、相互依存、相互排斥、相互轉化是事物的最普遍的規(guī)律,也就是說,對立面交滲是宇宙的根本規(guī)律。又,如上面所講的“剛柔相推而生變化”的命題,就是肯定對立面的互相推移而產(chǎn)生變化。值得注意的是,《周易大傳》也講斗爭,《坤卦?文言》說:“陰疑于陽必戰(zhàn)”,意為陰陽兩方勢均力敵,必相戰(zhàn)斗,陰陽存在“相攻”、“相克”和“相勝”的關系,但這種對立兩方的排斥和斗爭,是實現(xiàn)高層次的和諧與統(tǒng)一的手段,如《乾卦?彖傳》所說:“保合太和,乃‘利貞’”,強調對立面通過斗爭以維系統(tǒng)一體的存在并向更高的階段發(fā)展。老子提出了“反者道之動”的重要命題?!胺础保驅α⒚孓D化。意思是由道而有的運動是反,即事物的發(fā)展是在一定條件下向相反的方面轉化?!独献樱克氖隆吩疲骸拔锘驌p之而益,或益之而損?!庇衷疲?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保ā独献樱课迨苏隆罚p國、禍與福是相反的,但損與益相互轉化,禍與福相互倚伏。老子認為,對立面的相待相反、相互滲透、相互轉化是事物的根本規(guī)律。先秦時代著名的軍事學著作《孫子兵法》也包含著豐富的對待觀點,如其中的名言“知彼知己,百戰(zhàn)不殆”,就是說,戰(zhàn)爭的一方要想克敵制勝,就必須全面地了解、掌握敵對一方的真實情況,只有這樣才能立于不敗之地。書中強調治與亂、勇與怯、強與弱、眾與寡、安與動、勞與佚等一系列矛盾對立,并非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的。戰(zhàn)國時代法家的代表人物韓非(約前280—前233)首倡“矛盾”之說。他以楚人出售矛和盾的故事為例,說明“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韓非子?難一》)。也就是矛和盾不可兩立。韓非強調許多事物是不可兩立的,如“冰炭不同器而久,寒暑不兼時而至”(《韓非子?顯學》)。他還十分強調人與人之間的斗爭,但也認為相互斗爭的人們,在一定條件下是可以合作的,矛盾也是可以化解的。.中庸思維??鬃淤澇珊投煌挠^點,同時又宣傳“中庸”觀念?!墩撜Z?雍也》云:“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睆娬{中庸是崇高的德性。同時,孔子也認為中庸是一種思維方式方法??鬃又畬O子思作的《中庸》,引孔子的話說:“君子而時中”,“執(zhí)其兩端,用其中于民?!薄皶r中”即隨時選取適中的標準?!坝弥小奔措S具體情況采用適當?shù)姆椒??!吨杏埂分匕l(fā)揮孔子“過猶不及”的思想,要求人們對待事物既不過分也無不及,以達到“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的境界?!吨杏埂芬仓v“中和”,說:“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边@是說,喜怒哀樂的情感尚未發(fā)動的時候,心境平靜,無所偏倚,這是“中”;發(fā)出的情感合乎節(jié)度,這是“和”。“中”是天下萬事萬物的大本;“和”是天下共行的大道。人們若能把“中和”的道理加以推廣,那么,天地就各安其所,萬物也各遂其生了?!吨芤状髠鳌芬操潛P“中道”,重視“中正”、“中行”,認為中正則吉,反之則兇。中庸的涵義主要是強調適度,把握事物的度,認為凡事都有一個限度,超過度和達不到度,即過和不及,都不合乎事物的標準,都會損害事物的穩(wěn)定性;其間尤為強調勿太過,即凡事都不要過度,以免適得其反。中庸思維有助于事物發(fā)展的穩(wěn)定性、連續(xù)性,但對事物的變革則是一種障礙。三、先秦哲學的意義先秦哲學的歷史影響怎樣?有什么現(xiàn)代價值和世界意義?這是一個相當復雜的問題,以下我們將力求簡要地加以說明。(一)歷史影響先秦哲學對中國歷史的影響是重要而深遠的,它極大地影響了中國的民族性格、心理結構、文化思想和歷史發(fā)展。從思想文化的角度看,先秦哲學的主要歷史影響,可以歸納為以下數(shù)端:.提供人生之道,影響中國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的確立。先秦儒家提出了人類生活的基本準則,倡導提高道德人格,贊美精神生活價值;提出了以剛健自強為宗旨的人生觀,提倡積極樂觀的有為精神。儒學成為漢代以后中國古代社會的主導思想,它的基本觀念主導了中國古代倫理學、政治學、歷史學、文學藝術、教育學、民俗學等廣泛的文化領域,這就表明:儒學為中華民族的精神文明奠定了思想基礎,對中華民族的性格和精神的形成起了決定作用。.提出了文化發(fā)展的主要原則,決定了傳統(tǒng)文化發(fā)展和演變的軌跡和方向。先秦哲學中以儒、道兩家思想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最大、最深刻。儒家的“仁”是中國古代倫理學的主要原則,道家的“道”是中國古代本體論的最高范疇,儒家的倫理道德觀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

發(fā)展的方向可謂起了決定性作用,而道家的道論則對中國傳統(tǒng)哲學尤其是宇宙論的演變有著決定性的影響。.為中國哲學的發(fā)展,提供了堅實基礎和思想源泉。先秦哲學著作,尤其是儒家和道家的不少著作被后繼者奉為神圣經(jīng)典,其學說被尊為圣賢之言,并成為以后闡發(fā)乃至創(chuàng)立哲學思想的依據(jù)和出發(fā)點。從先秦以后哲學思想的發(fā)展過程來看,始于戰(zhàn)國而盛行于西漢的黃老之學,推崇老子思想,并把道家和法家思想結合起來,用于治理社會。后來漢代又轉為推崇儒術,罷黜百家,獨尊孔學。魏晉時代則孔老兼崇,新老學和新莊學相繼問世。隋唐時代儒、道、佛三教并尊,儒學和道學又有一定的發(fā)展。宋明時代興起理學(含心學),理學家多吸取儒、道、佛三教思想并加以重構而成新說,實際上理學是以返歸于先秦儒學為旨歸的。明清之際的重要哲學家也多尊崇孔孟,倡導“回到孔孟”,借復古以創(chuàng)新。直至當代的新儒學、新易學,也是在先秦儒學的基礎上,詮釋舊義,闡發(fā)新說,創(chuàng)建體系。此外,先秦哲學在歷史上對亞洲I、歐洲也發(fā)生了影響,尤其是對東亞的朝鮮、日本和東南亞的越南影響尤為巨大,儒學一度成為這些國家的主導思想,以致和儒學的故鄉(xiāng)中國一起共有“儒學文化圈”之稱。至于先秦哲學對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經(jīng)濟學家、重農學派領袖魁奈,法國近代哲學家、數(shù)學家、數(shù)理邏輯創(chuàng)始人萊布尼茲及其同道沃爾夫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