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譯漢學習資料課件_第1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df5bbf5d3a7009ffb40c6f5518846cf2/df5bbf5d3a7009ffb40c6f5518846cf21.gif)
![英譯漢學習資料課件_第2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df5bbf5d3a7009ffb40c6f5518846cf2/df5bbf5d3a7009ffb40c6f5518846cf22.gif)
![英譯漢學習資料課件_第3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df5bbf5d3a7009ffb40c6f5518846cf2/df5bbf5d3a7009ffb40c6f5518846cf23.gif)
![英譯漢學習資料課件_第4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df5bbf5d3a7009ffb40c6f5518846cf2/df5bbf5d3a7009ffb40c6f5518846cf24.gif)
![英譯漢學習資料課件_第5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df5bbf5d3a7009ffb40c6f5518846cf2/df5bbf5d3a7009ffb40c6f5518846cf25.gif)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第一講西方翻譯理論
1第一講西方翻譯理論11西方翻譯理論概覽古代翻譯近代翻譯現(xiàn)、當代翻譯美國翻譯培訓派翻譯科學派早期翻譯研究派多元系統(tǒng)派解構(gòu)主義派中世紀翻譯文藝復興時期翻譯西方翻譯理論概覽古代翻譯近代翻譯現(xiàn)、當代翻譯2
到了公元前3世紀,有文字記錄的翻譯作品的問世標志著西方古代翻譯史的開始。最早的翻譯活動是從古羅馬開始的,大量的希臘文學作品被譯成拉丁文,人們對翻譯開始發(fā)表了一些零星的見解。1.古代翻譯(公元前3世紀羅馬共和國中期至公園5世紀羅馬帝國滅亡)到了公元前3世紀,有文字記錄的翻譯作品的問世標志著西3西方古代第一部重要的譯作《七十子希臘文本》
從希伯來語譯成希臘語的第一個《圣經(jīng)》版本是被稱為《七十子希臘文本》(Septuagint的《舊約》)。據(jù)說此文本是72名操希臘語的猶太學者奉埃及國王托勒密二世之命在公元前3至2世紀翻譯而成的。又被稱為《七十賢士譯本》或《七十二子希臘文本》里維烏斯·安德羅尼柯(LiviusAndronicus,公元前284?~204),公元前250年左右,他所翻譯荷馬史詩《奧德賽》(Odyssey)片段是第一部拉丁詩,也是第一篇拉丁語的文學作品,因此他便成了西方文獻中記錄的第一名有名有姓的翻譯家。與他同時代的翻譯家有涅維烏斯(G.Neavius,c.269~204BC)和恩尼烏斯(Q.Enniusc.239~169BC)1.古代翻譯(公元前3世紀羅馬共和國中期至公園5世紀羅馬帝國滅亡)西方古代第一部重要的譯作《七十子希臘文本》里維烏斯·安德4西塞羅(MarcusTulliusCicero,公元前106—前43年),古羅馬著名的演說家、政治家、哲學家和修辭學家。在《論最優(yōu)秀的演說家》(Deoptimagenereoratorum),首次提出“解釋員”式翻譯和“演說員”式翻譯,即“直譯”和“意譯”兩種翻譯方法,更是成了西方翻譯理論起源的標志性語言。西塞羅被認為是西方最早的翻譯理論家。賀拉斯(QuintusHoratiusFlaccus公元前65–8)是古羅馬著名詩人和批評家。他在《詩藝》中說過了“忠實于原著的譯者不會逐字直譯”的觀點,賀拉斯堅持活譯,反對逐句硬譯、死譯,認為翻譯應(yīng)該“意義對意義”(senseforsense)。昆體良(MarcusFabiusQuintilianus,35—100年)是公元1世紀羅馬最有成就的教育家。他說“我所說的翻譯,并不僅僅是意譯,而且還指在表達同一意思上與原作搏斗競爭”。
1.古代翻譯(公元前3世紀羅馬共和國中期至公園5世紀羅馬帝國滅亡)西塞羅(MarcusTulliusCicero,公元前5哲羅姆(EusebiusHieronymus,英文作Jerome,約342-420),383年,羅馬教皇達馬蘇一世授命當時宗教界的大學者哲羅姆對《拉丁圣經(jīng)》等幾種譯本進行修訂,大約405年,哲羅姆完成此項翻譯并稱其為《通俗拉丁文本圣經(jīng)》(Vulgate),該譯本成為羅馬天主教承認的惟一文本。哲羅姆還提出:翻譯不能始終字當句對,而必須采取靈活的原則;他主張文學用意譯,《圣經(jīng)》用直譯,因為上帝的話是神圣的(sincetheWordofGodissacrosanct)。奧古斯丁(St.Augustine,354-430)最早提出翻譯的風格(樸素、典雅、莊嚴)取決于讀者的要求;發(fā)展了亞里士多德的符號學說,認為翻譯應(yīng)考慮”所指“、”能指“和譯者”判斷“的三角關(guān)系,翻譯的基本單位是詞。奧古斯丁被奉為西方翻譯史語言學派的鼻祖。1.古代翻譯(公元前3世紀羅馬共和國中期至公園5世紀羅馬帝國滅亡)哲羅姆(EusebiusHieronymus,英文作Je62.中世紀翻譯(從476年古羅馬帝國崩潰起到15世紀文藝復興時止)
中世紀初期,盡管“蠻族”各部落在羅馬帝國的廢墟上建立了各自的國家,但絕大部分蠻族語言尚未形成文學語言,也無多少文字記載,拉丁語仍然是翻譯、創(chuàng)作的語言。在羅馬帝國后期,宗教翻譯,特別是《圣經(jīng)》翻譯,以壓倒優(yōu)勢統(tǒng)治了歐洲的翻譯領(lǐng)域。2.中世紀翻譯(從476年古羅馬帝國崩潰起到15世紀文藝復72.中世紀翻譯(從476年古羅馬帝國崩潰起到15世紀文藝復興時止)
波伊提烏(Boethius,475?–524?),羅馬學者、基督教哲學家和政治人物。他主張:1)內(nèi)容與風格互為敵對,要么講究風格,要么保全內(nèi)容,二者不可兼得;2)翻譯是以客觀事物為中心的,譯者應(yīng)當放棄主觀判斷權(quán)。波伊提烏主張嚴格的形式對應(yīng)即”死譯“。阿爾弗烈德國王(KingAlfred,849~899)是英國早期一位有學問的君主,他主要從事宗教翻譯,在翻譯中采取為我所需的原則,賦予翻譯較大的靈活性,有時逐字譯,有時意譯。但?。―ante,1265~1321),意大利詩人,他在《論俗語》一書中闡明了民族語的優(yōu)越性和形成標準意大利語的必要性,從而為陸續(xù)統(tǒng)一歐洲各國之民族語寫作和翻譯奠定了理論基礎(chǔ)。他于1307年完成的《饗宴》是第一部用意大利語寫成的學術(shù)著作。他通過認真研究《圣經(jīng)·詩篇》的拉丁語譯文,發(fā)現(xiàn)原文中有許多詩的特征在譯文中走失了,從而得出文學作品不可譯論。2.中世紀翻譯(從476年古羅馬帝國崩潰起到15世紀文藝復83.文藝復興時期翻譯(14世紀末~16世紀)
文藝復興運動于14世紀末始于意大利,15、16世紀中波及歐洲各國特別是西歐各國。文藝復興是指對古希臘、古羅馬的文學、藝術(shù)和科學的重新發(fā)現(xiàn)和振興。在研究、“復興”古典文化以及發(fā)展傳播新文化、新思想的過程中,翻譯顯然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波瀾壯闊的文藝復興運動本身就包含并有賴于規(guī)模空前的翻譯活動。因此,文藝復興不僅標志著文學藝術(shù)的大發(fā)展,同時也是翻譯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3.文藝復興時期翻譯(14世紀末~16世紀)文藝復93.文藝復興時期翻譯(14世紀末~16世紀)馬丁·路德(MartinLuther,1483-1546年)是德國宗教改革運動的領(lǐng)袖和翻譯家。他翻譯的《圣經(jīng)》時,遵循通俗、明了,能為大眾接受的原則,被譽為第一部民眾的《圣經(jīng)》。路德的翻譯觀:1)翻譯必須采用人民的語言;2)翻譯必須注重語法和意思的聯(lián)系;3)翻譯必須遵循七條原則;4)翻譯必須集思廣益。
多雷(EtienneDolet,1509~1546)法國人,是西方近代翻譯史上第一個比較系統(tǒng)地提出翻譯理論的人。他提出了“翻譯五原則”:1)譯者必須完全理解原作的內(nèi)容;2)譯者必須通曉所譯語言和譯文語言;3)譯者必須避免逐字對譯;4)譯者必須采用通俗的語言形式;5)譯者必須通過選詞和調(diào)整詞序使譯文產(chǎn)生色調(diào)適當?shù)男Ч?。威廉·廷代爾(WilliamTyndale,1494~1536),是英國一位博學多識的人文主義者、新教改革者,他從新教的立場出發(fā),從希臘語翻譯《新約》,1536年被教會以信奉異教的罪名處以火刑3.文藝復興時期翻譯(14世紀末~16世紀)馬丁·路德104.近代翻譯(17世紀~19世紀)
在文藝復興的推動下,西方各國翻譯在17至19世紀繼續(xù)向前發(fā)展。至于翻譯理論研究,整個西方翻譯界出現(xiàn)了前所未有的黃金時代。4.近代翻譯(17世紀~19世紀)在文藝復興的推114.近代翻譯(17世紀~19世紀)——英國
德萊頓(JohnDryden,1631–1700),是英國古典主義流派創(chuàng)始人,復辟王朝的桂冠詩人。德萊頓提出:翻譯是藝術(shù)。他把翻譯分為三類:逐字譯、意譯和擬作,認為逐字翻譯是“戴著腳鐐……跳舞”。泰特勒(AlexanderFraserTytler,1747-1814),英國人,他于1791年發(fā)表了《論翻譯的原則》一書,提出了翻譯三原則:(1)翻譯要完全復寫出原作的性質(zhì);(2)譯作的風格和手法應(yīng)和原作屬同一性質(zhì);(3)譯作具有原作所具有的通順。4.近代翻譯(17世紀~19世紀)——英國德萊頓(J124.近代翻譯(17世紀~19世紀)——德國施萊爾馬赫(FriedrichSchleiermacher,1763-1834)德國人,最有影響的是他提出的順從原作和順從譯作的兩種不同的翻譯途徑:盡可能地不打擾原作者的安寧,讓讀者去接近作者;盡可能地不打擾讀者的安寧,讓作者去接近讀者。威廉·洪堡(WilhelmVonHamboldt,1767–1835)德國人,就翻譯的可譯性和不可譯性發(fā)表了二元語言觀。他說:“在我看來所有翻譯都只不過是試圖完成一項無法完成的任務(wù)。任何譯者都注定會被兩塊絆腳石中的任何一塊所絆倒:他不是貼原作貼得太緊而犧牲本民族的風格和語言,就是貼近本族特點貼得太緊而犧牲原作,介于兩者之間的中間路線不是難以找到而是根本不可能找到?!备璧拢↗ohannWolfgangVonGoethe,1749–1832),是近代德國最卓越的文學家。他對譯論的重要貢獻在于他首先將翻譯分為彼此連貫的三類:信息翻譯、近似創(chuàng)作的改譯和逐行對照翻譯。其次,他強調(diào)詩歌是不可譯的,但詩歌的翻譯是絕對必要的。4.近代翻譯(17世紀~19世紀)——德國施萊爾馬赫(134.近代翻譯(17世紀~19世紀)——法國夏爾·巴特(ChalesBatteux,1713-1780),是法國該時期最有建樹的翻譯理論家。巴托認為:在風格上,譯文要保持原文的激情和生氣,原作者是思想用詞的絕對主人,譯者只是原作者的“仆人”,必須處處跟隨原作者,如實反映原作者的思想和風格,即所謂的“仆人”說法。
。4.近代翻譯(17世紀~19世紀)——法國夏爾·巴特(C144.近代翻譯(17世紀~19世紀)——俄國茹科夫斯基(A.V.Zhukovsky,1814–1841)俄國詩人,翻譯家,評論家在翻譯實踐中放棄早期“文化翻譯”的方法,即任意修改原文的時間、地點,甚至將外國人名改為俄國人名以適應(yīng)“俄國讀者口味”的做法。他認為,詩歌翻譯和散文翻譯中譯者的地位迥異:詩歌的譯者是原作者的競爭者,是原作者的敵人,而散文的譯者是原作者的奴隸,只能亦步亦趨,模仿原作。
別林斯基(V.G.Belinsky,1811~1848),俄國革命民主主義時期最偉大的文學批評家。他認為:1)待譯作品必須是內(nèi)容充實的優(yōu)秀古典文獻;2)忠實于原文的精神實質(zhì),反對字當句對;3)藝術(shù)作品的譯者必須是藝術(shù)家。普希金(A.Pushkin,1799-1837)俄國最偉大的人民詩人,19世紀俄國文學界的杰出代表,著名翻譯家。他主張活譯,認為譯者在選擇待譯材料時應(yīng)有獨立見解,在處理原著時應(yīng)享有充分的自由。4.近代翻譯(17世紀~19世紀)——俄國茹科夫斯基(A15譯作賞析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譯作賞析天凈沙·秋思16翁顯良的譯文
Crowshoveringoverruggedtreeswreathedwithrottenvine——thedayisaboutdone.Yonderisatinybridgeoverasparklingstream,andonthefarbank,aprettylittlevillage.Butthetravelerhastogoondownhisancientroad,thewestwindmoaning,hisbonyhorsegroaning,trudgingtowardsthesinkingsun,fartherandfartherawayfromhome.翁顯良的譯文Crowshoveringover17施萊普(Schlepp)譯文Tuneto“SandandSky”—AutumnThoughtsDryvine,oldtree,crowsatdusk.Lowbridge,streamrunning,cottages,Ancientroad,westwind,leannag,Thesunwestering,Andonewithbreakingheartatthesky’sedge.施萊普(Schlepp)譯文Tuneto“Sanda18AtduskanoldtreewreathedWithwitheredvineflycrows;BeneathtinybridgebesideacottageAclearstreamflows;OnancientroadinwesternbreezeAleanhorsegoes.Westwarddeclinesthesun;Farfromhomeistheheartbrokenone.Atduskanoldtreewreathed19Thanksforyourattention!Thanksforyourattention!20第一講西方翻譯理論
1第一講西方翻譯理論121西方翻譯理論概覽古代翻譯近代翻譯現(xiàn)、當代翻譯美國翻譯培訓派翻譯科學派早期翻譯研究派多元系統(tǒng)派解構(gòu)主義派中世紀翻譯文藝復興時期翻譯西方翻譯理論概覽古代翻譯近代翻譯現(xiàn)、當代翻譯22
到了公元前3世紀,有文字記錄的翻譯作品的問世標志著西方古代翻譯史的開始。最早的翻譯活動是從古羅馬開始的,大量的希臘文學作品被譯成拉丁文,人們對翻譯開始發(fā)表了一些零星的見解。1.古代翻譯(公元前3世紀羅馬共和國中期至公園5世紀羅馬帝國滅亡)到了公元前3世紀,有文字記錄的翻譯作品的問世標志著西23西方古代第一部重要的譯作《七十子希臘文本》
從希伯來語譯成希臘語的第一個《圣經(jīng)》版本是被稱為《七十子希臘文本》(Septuagint的《舊約》)。據(jù)說此文本是72名操希臘語的猶太學者奉埃及國王托勒密二世之命在公元前3至2世紀翻譯而成的。又被稱為《七十賢士譯本》或《七十二子希臘文本》里維烏斯·安德羅尼柯(LiviusAndronicus,公元前284?~204),公元前250年左右,他所翻譯荷馬史詩《奧德賽》(Odyssey)片段是第一部拉丁詩,也是第一篇拉丁語的文學作品,因此他便成了西方文獻中記錄的第一名有名有姓的翻譯家。與他同時代的翻譯家有涅維烏斯(G.Neavius,c.269~204BC)和恩尼烏斯(Q.Enniusc.239~169BC)1.古代翻譯(公元前3世紀羅馬共和國中期至公園5世紀羅馬帝國滅亡)西方古代第一部重要的譯作《七十子希臘文本》里維烏斯·安德24西塞羅(MarcusTulliusCicero,公元前106—前43年),古羅馬著名的演說家、政治家、哲學家和修辭學家。在《論最優(yōu)秀的演說家》(Deoptimagenereoratorum),首次提出“解釋員”式翻譯和“演說員”式翻譯,即“直譯”和“意譯”兩種翻譯方法,更是成了西方翻譯理論起源的標志性語言。西塞羅被認為是西方最早的翻譯理論家。賀拉斯(QuintusHoratiusFlaccus公元前65–8)是古羅馬著名詩人和批評家。他在《詩藝》中說過了“忠實于原著的譯者不會逐字直譯”的觀點,賀拉斯堅持活譯,反對逐句硬譯、死譯,認為翻譯應(yīng)該“意義對意義”(senseforsense)。昆體良(MarcusFabiusQuintilianus,35—100年)是公元1世紀羅馬最有成就的教育家。他說“我所說的翻譯,并不僅僅是意譯,而且還指在表達同一意思上與原作搏斗競爭”。
1.古代翻譯(公元前3世紀羅馬共和國中期至公園5世紀羅馬帝國滅亡)西塞羅(MarcusTulliusCicero,公元前25哲羅姆(EusebiusHieronymus,英文作Jerome,約342-420),383年,羅馬教皇達馬蘇一世授命當時宗教界的大學者哲羅姆對《拉丁圣經(jīng)》等幾種譯本進行修訂,大約405年,哲羅姆完成此項翻譯并稱其為《通俗拉丁文本圣經(jīng)》(Vulgate),該譯本成為羅馬天主教承認的惟一文本。哲羅姆還提出:翻譯不能始終字當句對,而必須采取靈活的原則;他主張文學用意譯,《圣經(jīng)》用直譯,因為上帝的話是神圣的(sincetheWordofGodissacrosanct)。奧古斯?。⊿t.Augustine,354-430)最早提出翻譯的風格(樸素、典雅、莊嚴)取決于讀者的要求;發(fā)展了亞里士多德的符號學說,認為翻譯應(yīng)考慮”所指“、”能指“和譯者”判斷“的三角關(guān)系,翻譯的基本單位是詞。奧古斯丁被奉為西方翻譯史語言學派的鼻祖。1.古代翻譯(公元前3世紀羅馬共和國中期至公園5世紀羅馬帝國滅亡)哲羅姆(EusebiusHieronymus,英文作Je262.中世紀翻譯(從476年古羅馬帝國崩潰起到15世紀文藝復興時止)
中世紀初期,盡管“蠻族”各部落在羅馬帝國的廢墟上建立了各自的國家,但絕大部分蠻族語言尚未形成文學語言,也無多少文字記載,拉丁語仍然是翻譯、創(chuàng)作的語言。在羅馬帝國后期,宗教翻譯,特別是《圣經(jīng)》翻譯,以壓倒優(yōu)勢統(tǒng)治了歐洲的翻譯領(lǐng)域。2.中世紀翻譯(從476年古羅馬帝國崩潰起到15世紀文藝復272.中世紀翻譯(從476年古羅馬帝國崩潰起到15世紀文藝復興時止)
波伊提烏(Boethius,475?–524?),羅馬學者、基督教哲學家和政治人物。他主張:1)內(nèi)容與風格互為敵對,要么講究風格,要么保全內(nèi)容,二者不可兼得;2)翻譯是以客觀事物為中心的,譯者應(yīng)當放棄主觀判斷權(quán)。波伊提烏主張嚴格的形式對應(yīng)即”死譯“。阿爾弗烈德國王(KingAlfred,849~899)是英國早期一位有學問的君主,他主要從事宗教翻譯,在翻譯中采取為我所需的原則,賦予翻譯較大的靈活性,有時逐字譯,有時意譯。但?。―ante,1265~1321),意大利詩人,他在《論俗語》一書中闡明了民族語的優(yōu)越性和形成標準意大利語的必要性,從而為陸續(xù)統(tǒng)一歐洲各國之民族語寫作和翻譯奠定了理論基礎(chǔ)。他于1307年完成的《饗宴》是第一部用意大利語寫成的學術(shù)著作。他通過認真研究《圣經(jīng)·詩篇》的拉丁語譯文,發(fā)現(xiàn)原文中有許多詩的特征在譯文中走失了,從而得出文學作品不可譯論。2.中世紀翻譯(從476年古羅馬帝國崩潰起到15世紀文藝復283.文藝復興時期翻譯(14世紀末~16世紀)
文藝復興運動于14世紀末始于意大利,15、16世紀中波及歐洲各國特別是西歐各國。文藝復興是指對古希臘、古羅馬的文學、藝術(shù)和科學的重新發(fā)現(xiàn)和振興。在研究、“復興”古典文化以及發(fā)展傳播新文化、新思想的過程中,翻譯顯然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波瀾壯闊的文藝復興運動本身就包含并有賴于規(guī)??涨暗姆g活動。因此,文藝復興不僅標志著文學藝術(shù)的大發(fā)展,同時也是翻譯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3.文藝復興時期翻譯(14世紀末~16世紀)文藝復293.文藝復興時期翻譯(14世紀末~16世紀)馬丁·路德(MartinLuther,1483-1546年)是德國宗教改革運動的領(lǐng)袖和翻譯家。他翻譯的《圣經(jīng)》時,遵循通俗、明了,能為大眾接受的原則,被譽為第一部民眾的《圣經(jīng)》。路德的翻譯觀:1)翻譯必須采用人民的語言;2)翻譯必須注重語法和意思的聯(lián)系;3)翻譯必須遵循七條原則;4)翻譯必須集思廣益。
多雷(EtienneDolet,1509~1546)法國人,是西方近代翻譯史上第一個比較系統(tǒng)地提出翻譯理論的人。他提出了“翻譯五原則”:1)譯者必須完全理解原作的內(nèi)容;2)譯者必須通曉所譯語言和譯文語言;3)譯者必須避免逐字對譯;4)譯者必須采用通俗的語言形式;5)譯者必須通過選詞和調(diào)整詞序使譯文產(chǎn)生色調(diào)適當?shù)男Ч?。威廉·廷代爾(WilliamTyndale,1494~1536),是英國一位博學多識的人文主義者、新教改革者,他從新教的立場出發(fā),從希臘語翻譯《新約》,1536年被教會以信奉異教的罪名處以火刑3.文藝復興時期翻譯(14世紀末~16世紀)馬丁·路德304.近代翻譯(17世紀~19世紀)
在文藝復興的推動下,西方各國翻譯在17至19世紀繼續(xù)向前發(fā)展。至于翻譯理論研究,整個西方翻譯界出現(xiàn)了前所未有的黃金時代。4.近代翻譯(17世紀~19世紀)在文藝復興的推314.近代翻譯(17世紀~19世紀)——英國
德萊頓(JohnDryden,1631–1700),是英國古典主義流派創(chuàng)始人,復辟王朝的桂冠詩人。德萊頓提出:翻譯是藝術(shù)。他把翻譯分為三類:逐字譯、意譯和擬作,認為逐字翻譯是“戴著腳鐐……跳舞”。泰特勒(AlexanderFraserTytler,1747-1814),英國人,他于1791年發(fā)表了《論翻譯的原則》一書,提出了翻譯三原則:(1)翻譯要完全復寫出原作的性質(zhì);(2)譯作的風格和手法應(yīng)和原作屬同一性質(zhì);(3)譯作具有原作所具有的通順。4.近代翻譯(17世紀~19世紀)——英國德萊頓(J324.近代翻譯(17世紀~19世紀)——德國施萊爾馬赫(FriedrichSchleiermacher,1763-1834)德國人,最有影響的是他提出的順從原作和順從譯作的兩種不同的翻譯途徑:盡可能地不打擾原作者的安寧,讓讀者去接近作者;盡可能地不打擾讀者的安寧,讓作者去接近讀者。威廉·洪堡(WilhelmVonHamboldt,1767–1835)德國人,就翻譯的可譯性和不可譯性發(fā)表了二元語言觀。他說:“在我看來所有翻譯都只不過是試圖完成一項無法完成的任務(wù)。任何譯者都注定會被兩塊絆腳石中的任何一塊所絆倒:他不是貼原作貼得太緊而犧牲本民族的風格和語言,就是貼近本族特點貼得太緊而犧牲原作,介于兩者之間的中間路線不是難以找到而是根本不可能找到。”歌德(JohannWolfgangVonGoethe,1749–1832),是近代德國最卓越的文學家。他對譯論的重要貢獻在于他首先將翻譯分為彼此連貫的三類:信息翻譯、近似創(chuàng)作的改譯和逐行對照翻譯。其次,他強調(diào)詩歌是不可譯的,但詩歌的翻譯是絕對必要的。4.近代翻譯(17世紀~19世紀)——德國施萊爾馬赫(334.近代翻譯(17世紀~19世紀)——法國夏爾·巴特(ChalesBatteux,1713-1780),是法國該時期最有建樹的翻譯理論家。巴托認為:在風格上,譯文要保持原文的激情和生氣,原作者是思想用詞的絕對主人,譯者只是原作者的“仆人”,必須處處跟隨原作者,如實反映原作者的思想和風格,即所謂的“仆人”說法。
。4.近代翻譯(17世紀~19世紀)——法國夏爾·巴特(C344.近代翻譯(17世紀~19世紀)——俄國茹科夫斯基(A.V.Zhukovsky,1814–1841)俄國詩人,翻譯家,評論家在翻譯實踐中放棄早期“文化翻譯”的方法,即任意修改原文的時間、地點,甚至將外國人名改為俄國人名以適應(yīng)“俄國讀者口味”的做法。他認為,詩歌翻譯和散文翻譯中譯者的地位迥異:詩歌的譯者是原作者的競爭者,是原作者的敵人,而散文的譯者是原作者的奴隸,只能亦步亦趨,模仿原作。
別林斯基(V.G.Belinsky,1811~1848),俄國革命民主主義時期最偉大的文學批評家。他認為:1)待譯作品必須是內(nèi)容充實的優(yōu)秀古典文獻;2)忠實于原文的精神實質(zhì),反對字當句對;3)藝術(shù)作品的譯者必須是藝術(shù)家。普希金(A.Pushkin,1799-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2030全球活塞連桿套件行業(yè)調(diào)研及趨勢分析報告
- 家電維修合同協(xié)議書正規(guī)范本
- 垃圾桶項目采購合同
- 出租車租賃合同模板
- 2025居間合同協(xié)議書范本
- 產(chǎn)品全國總代理合同范本年
- 宣傳欄制作安裝合同書
- 委托合同范文年
- 2025年中圖版八年級歷史上冊階段測試試卷
- 2024年高考政治(安徽卷)真題詳細解讀及評析
- 數(shù)字經(jīng)濟學導論-全套課件
- 動物檢疫技術(shù)-動物檢疫的對象(動物防疫與檢疫技術(shù))
- 中考記敘文閱讀
- 《計算機應(yīng)用基礎(chǔ)》-Excel-考試復習題庫(含答案)
- 產(chǎn)科溝通模板
- 2023-2024學年四川省成都市小學數(shù)學一年級下冊期末提升試題
- GB/T 7462-1994表面活性劑發(fā)泡力的測定改進Ross-Miles法
- GB/T 2934-2007聯(lián)運通用平托盤主要尺寸及公差
- GB/T 21709.13-2013針灸技術(shù)操作規(guī)范第13部分:芒針
- 2022年青島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單招語文考試試題及答案解析
- 急診科進修匯報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