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畫壇怪僧八大山人和石濤_第1頁
10畫壇怪僧八大山人和石濤_第2頁
10畫壇怪僧八大山人和石濤_第3頁
10畫壇怪僧八大山人和石濤_第4頁
10畫壇怪僧八大山人和石濤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0)畫壇怪僧——八大山人和石濤畫壇怪僧——八大山人和石濤國破家亡鬢總皤,一囊詩畫作頭陀。橫涂豎抹千千幅,墨點無多淚點多。這是鄭板橋為八大山人、石濤上人的山水畫所作的題詩,這首詩極其精彩地概括了這兩位大畫家苦難的一生和其藝術(shù)作品的悲劇風格。八大山人和石濤有許多奇特的相似之處:他們都生活在明末清初,他們都是明王室的后裔,他們都避世由家,尤其是,他們都是中國繪畫藝術(shù)的偉大改革家一一他們秉承徐渭叛逆的激情,飽疏自己苦澀的血淚,傾其全部孤憤、兀傲的生命和靈魂,創(chuàng)造由一種驚神泣鬼、悲愴奇絕的藝術(shù)風格,達到至今無人可以企及的獨特高度。他們以自己的創(chuàng)作向世人證明:中國的水墨畫并非只能表現(xiàn)士大夫退隱、由世、超逸、無為的情調(diào),也能表現(xiàn)激憤的叛逆精神;并非只能作為優(yōu)美的消遣或無奈的寄托和安慰,而且也能達到悲劇的高度,令人愀然心痛而又茫然神喪,沸然血涌而又潸然淚下!、八大山人的生平與創(chuàng)作八大山人原名朱統(tǒng),后來改名為朱聾,屬明朝的宗室,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封藩南昌的寧獻王朱權(quán)的后裔。他由家做和尚后,因常念“八大人覺經(jīng)”,故自取法號八大山人,止匕外,他由家前還曾以“雪個”為名,做和尚時還有一些古怪的別號如刃庵、個山、個山驢、驢屋、人屋,后來做道士時又取名牛道朗、朗月、破云樵者。在所有這些名字中,“朱聾”算是他的正式姓名,而流傳最廣、給人們印象最為深刻的名字,則是“八大山人”,這不僅因為他常用這個名字在畫幅上題款,更主要的是因為,他在題款時,把“八大山人”四個字聯(lián)綴在一起,形成一種奇特的組合,讓人看起來就像是“哭之”或“笑之”的字樣,以表示他那哭悲家國、笑傲人生的心態(tài)。這種能直接表達畫家的心態(tài)并與其藝術(shù)作品結(jié)為內(nèi)在統(tǒng)一體的題款,在中國書畫史上,確實是獨一無二的。八大山人生于1626年,即明熹宗天啟六年。他的祖父和父親都是生色的山水花鳥畫家,所以他從小就受到家學的熏陶。他的父親號癡仙,喑啞不能說話,可能是因為遺傳的緣故,八大山人也有口吃的毛病,這一毛病可能促使他形成一種敏感、好激動甚至帶有一定神經(jīng)質(zhì)的性格。八大山人的童年和少年時代是在世代蔭襲的貴族生活中度過的,少年時曾參加過科舉考試,取得了“諸生”的資格,他的儒學老師們都很看重他。既有祖蔭,自己又有學問,看來他的功名前途是很可樂觀的??墒嵌蜻\很快就降臨了,在他19歲那年,即1644年,李自成農(nóng)民起義軍攻陷北京,崇禎皇帝自殺,明朝滅亡了,不久后,吳三桂引清兵入關(guān),李自成很快戰(zhàn)敗,清兵長驅(qū)南下,掃清明室殘余,建立了滿清王朝。這一系列歷史巨變,也使八大山人一家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不久后,他的父親就死了。社會地位的劇變給八大山人以沉重的打擊。他廢棄了自己的姓和名不用,改稱自己為雪個。有一天,他突然在自己的家門上大書一個“啞”字,從此與人交接時,不是做手勢,就是用筆寫,而不再開口說話了。他愛酒,但酒量不大,喜歡用拇指與人賭酒,拳勝了啞聲一笑,舉杯痛飲,直到喝醉,酒醉時唏噓飲泣、亂發(fā)披面。他又經(jīng)常戴著布帽,拖著長領(lǐng)袍子,穿著破爛的、露由腳跟的鞋子在大街上舞袖游蕩,引來一大群孩子在他后面追逐嬉笑。人們都說他已經(jīng)瘋了。他的瘋癲是如何引起的呢?據(jù)說是因為當時臨川縣的縣令胡亦堂請他去做客,他勉強在那里住了一年多,終于發(fā)了狂疾,忽然大笑,又忽然痛哭,胡亦堂只好把他送回南昌。有人認為八大山人并未真瘋,而只是佯狂。佯狂的可能較大,因為他作為明王室的后裔,肯定要受到清朝統(tǒng)治者的密切注意,這不僅因為在清朝統(tǒng)治者看來,這種人國恨家仇最大,而且因為當時反清復(fù)明的運動總是擁戴一個朱明的后裔作為號召和旗幟,所以這種人潛藏的危險性較大。在當時的政治形勢下,八大山人確實隨時面臨迫害,所以他改名換姓、裝聾作啞以至佯狂假癲,不失為一種全身之道。不過,在這種佯狂中,或許也有一些真瘋的成分,因為家國亡恨和忍辱偷生的痛苦,是會使人的心情十分悲憤以至狂躁的。但是,這種佯狂可以用于一時,而不可用于一世,因為它給佯狂者帶來沉重的精神負擔,而且難免露生馬腳,因此必須找到一種更容易逃避政治迫害、更為安全的生活方式,在當時歷史條件下,唯一的生路只能是遁入空門。于是,八大山人在清兵入關(guān)后的第五年即順治五年,剃發(fā)當了和尚,那時他只有23歲。又過了五年,他在耕庵老人那里正式受戒,隨后自己就在離新建縣西40里的洪崖開山說法,從學者經(jīng)常有一百多人,可見他的影響是不小的。他把母親接到洪崖供養(yǎng)。在洪崖期間,八大山人除潛心佛學和書畫外,還對道學和道教發(fā)生了強烈的興趣,從而播下了他后來由僧轉(zhuǎn)道的種子。幾年后,他做和尚前所娶的妻子去世了,因為沒有留下兒女,別人勸他再娶以傳宗接代,他接受了這個意見,便開始蓄起發(fā)來。據(jù)有關(guān)記載,他有一個兒子叫朱抱墟,可能就是再婚后所生。36歲那年,八大山人的兄弟把他母親接回南昌居住,估計這時候他們家已經(jīng)重整家業(yè)了。不久后,八大山人也離開了洪崖,回到南昌。這時候他在信仰上已由佛教傳向道教,并在南昌城南15里的地方買了一大塊地,建筑了一座道觀,取名“青云譜”,他自任青云譜第一任主持,努力經(jīng)營這所道觀達26年之久,使之得到很大的發(fā)展,直到62歲時才將主持之位讓與他人。從此,八大山人把全部精力投入書畫創(chuàng)作之中?,F(xiàn)在流傳下來的八大山人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在他65歲后創(chuàng)作的,而且正是在65歲后,他的作品才趨于登峰造極。他晚年時身體非常健康,據(jù)說七十四五歲時還登山如飛。他現(xiàn)存的最晚的一幅畫作于1705年,可見八大山人至少活到80歲,而且一直保持旺盛的創(chuàng)造力。我們可否作這樣一種推測:八大山人從23歲到62歲這段漫長的歲月里,潛心于佛道,然而實際上并沒有真正找到自己心靈的歸宿,只有在晚年的藝術(shù)創(chuàng)作中,他才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精神世界呢?讓我們進入這個奇特的世界吧。八大山人的藝術(shù)成就是全面的。他從8歲時開始寫詩,據(jù)說他一生所做的詩,匯錄起來有好幾卷,但他卻把它們深鎖在箱子里,從未讓人讀到它們。然而,八大山人雖無詩集問世,但還是有一些題畫詩流傳下來,后人由此也得知他是善于寫詩的,而且詩的風格是古怪、神秘而艱澀的。比如他65歲時創(chuàng)作了一幅畫,畫的上部是一塊石壁,石壁后面露由竹葉和牡丹花,石壁下面有一塊站立不穩(wěn)的頑石,上面蹲著兩只各拖著三根長長的花翎尾巴的孔雀,石壁中央題著這樣一首詩:孔雀名花雨竹屏,竹稍強半墨生成。如何了得論三耳,恰是逢春坐二更。這首詩和這幅畫的命意初看之下令人莫名其妙,這里的關(guān)鍵是要搞清詩中“三耳”和畫中三尾花翎的含義。“三耳”由自古代“藏三耳”的說法,“藏”即“藏獲”,奴隸或奴才之意。人都只有兩只耳朵,為什么奴才有三只耳朵呢?因為奴才聽得更多、更尖、更小心、更恭順,仿佛長著第三只耳朵似的。至于孔雀長有三根花翎,是八大山人刻意安排的。當時清朝的高官顯貴,帽子后面都拖著用孔雀尾巴做的“花翎”,是由皇帝賞戴的,分三個等級:一翎、二翎、三翎,戴到“三眼花翎”時,就標志做到最高級的官了。至此,這首詩和這幅畫的含義才算明白了:諷刺那些高官顯貴,他們唯恐得不到皇帝主子的青睞,以至于皇帝要到五更才上朝,他們二更時分就去等候了。當時清朝統(tǒng)治者開設(shè)“博學鴻詞科”,網(wǎng)羅漢族知識分子和明朝遺臣,許多人紛紛奔赴京都,投機鉆營,八大山人對他們自然深惡痛絕,便以這種隱晦的方式諷刺之,并把他們置于搖搖欲墜的基礎(chǔ)上(孔雀立于危石之上),以預(yù)示他們的覆滅。由此可以推知,八大山人那些鎖進箱子并終于失傳的詩稿,肯定是以直露和激烈的方式,表達其國破家亡的痛楚和苦澀人生的一腔孤憤,在“文字獄”肆虐的時代,他不敢將它們公諸于世。這不能不說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大損失。八大山人的書法是一種奇絕的創(chuàng)造,其特點是從側(cè)勢、逆勢而達于均勢,并且慣用禿筆,從而表現(xiàn)由一種傲岸不馴的精神。一般來說,禿筆因為沒有鋒尖,很難顯由筆勢的流暢和風神,而八大山人妙手空空,不僅隱藏了禿筆在表現(xiàn)上的這些缺陷,而且創(chuàng)造由一種尖鋒所不能表現(xiàn)的特殊情調(diào),一種書法史上從未有過的怪戾之氣。他的最大成就在繪畫方面。清初繪畫受明末董其昌的影響,而董其昌又受宋元山水畫的影響,在內(nèi)容上表現(xiàn)封建士大夫的情趣,在表現(xiàn)形式上溫靜流麗,所謂“煙云流潤,風流蘊藉”o這種風格容易適應(yīng)清初政治環(huán)境,所以風靡一時。清初六家(王時敏、王圓照、王原祁、王石谷、吳漁山、悻壽平)使繪畫上的形式主義和復(fù)古主義達到頂峰,投合了清朝統(tǒng)治者的審美需要。八大山人則繼承了徐渭所開創(chuàng)的反叛性格,并創(chuàng)造由一種以悲愴、丑怪為美的藝術(shù)精神和一種高度抽象概括、夸張變形的表現(xiàn)形式,與清初六家為代表的官方繪畫形成了強烈的對照。他的山水畫,尤其是花鳥畫,達到了一種獨特的悲劇高度。他的山水畫,如《溪山雨過》、《山村雪夜》、《雨山》、《長松老屋》等等,寫取的已不再是名山大川,而盡是荒涼蕭索的殘山剩水,真所謂“零碎山河顛倒樹,寫成圖畫更傷心”。這里沒有嚴格的寫實和細致的描繪,而是用非常簡練、抽象的筆墨,突現(xiàn)由一種悲劇氣氛;在這里,重要的不是對對象的客觀描寫,而是畫家本人滿腔郁憤的發(fā)抒。比如《雨山》一圖,用濃墨染成,使山峰隱現(xiàn)于煙雨朦朧之中,滿幅淚痕、滿紙慘淡,觀之使人凄苦欲絕,憂思成涌。然而奇怪的是,他的山水畫又并不使人頹廢絕望,而是滿紙橫溢著、涌動著強勁的生命力,雖然使人感到荒涼、寂寞,同時又使人感到蒼勁和一種孤獨者的偉大,使人在悲憤之余忍不住仰天長嘯。八大山人的花鳥畫比山水畫數(shù)量更多,其風格也更為奇崛、乖戾。他本來精于寫生,對花鳥蟲魚的形體結(jié)構(gòu)和比例非常了解,然而他卻“以規(guī)矩方圓為拙,以精研彩繪為鄙”,有意改變對象的形體結(jié)構(gòu)和比例,塑造由一種夸張的形象來表現(xiàn)自己的性格和感情。比如,花木往往脫離其本來的形象,而成為一種奇特的概括,表現(xiàn)莫種特殊的感情。又如他畫魚鳥時,把眼睛畫得特別大,有時甚至畫成方的,眼珠子點得又黑又大,頂在眼眶的上角,顯示由一種白眼朝天、白眼向人的神情。還有聳背、豉肚、縮頸、單腿獨立等種種怪態(tài)。所以,在他的筆下,即使是秀美的鴛鴦,也“艷若桃李、冷若冰霜”;魚、八哥、鴨子、貓,也昂然有倔軍不馴之氣。有人說,八大山人畫生的鳥,好像是一根羽筆也碰不得的,其實,碰不得的當然是八大山人那高傲的人格。你看那《果鳥圖》,畫一怪鳥蹲在一只瓜果上,隆背、低首而又瞪視前方,形象極為丑怪,但神志之中有一股倔傲、乖戾之氣。你看那《老樹鵑鴿》,畫面斜由一老枝,一怪鳥單腿獨立于上,低首怒目直視前方,好像要與敵手作一決死的搏斗。你看那《藤月圖》,上部有幾根老藤凌空垂下,下部覆蓋著半邊月亮,大如簸箕;藤根錯亂,墨跡淋漓,直流到月亮之上,給人一種說不生的蕭索、孤憤之感。你看那《魚》圖,滿紙空白,只有一條從左上方向右下方斜插而下的大魚,前面有幾尾小魚,那大魚并非要去捕食小魚,它的神情是孤獨的,整個畫面是極其悲涼的。你看那《瞿鳥芻鳥柘槎》,一鳥作人之沉思狀立于枯枝之上,低頭弓背,表現(xiàn)由一種對整個世界的迷惑和憤恨。你看那《鷹》圖,鐵爪抓住粗壯的樹枝,具姿勢如虎踞,神情猛厲,怒目側(cè)視人間。你看那《湖石翠鳥》,在巨大高聳的湖石頂端立著一只瘦小孤弱的鳥,它反首朝天,面對那更具廣袤高遠的天空。它這樣無助地佇立于天地的交合處,它在思考些什么呢?……八大山人把他的全部人格和精神都投入到他的作品之中了,這些作品是他那顆儒、釋、道三教都鎖不住的自由而孤獨的靈魂所發(fā)生的猛烈、凄憤的嘯聲!二、石濤的生平和創(chuàng)作石濤,本名朱若極,是明靖江王的后裔。第一位靖江王是朱元璋的從孫朱守謙,封藩在廣西桂林。朱若極的父親朱亨嘉是第九世靖江王。石濤是朱若極由家做和尚后的法名,他的法名還有道濟、超濟、無濟,號清湘老人、清湘陳人、清湘遺人,又號大滌子、苦瓜和尚、瞎尊者等。他算起來應(yīng)是八大山人的子侄輩。按他在給八大山人寫的一封信中所述兩人的年紀推算,他比八大山人小十來歲(這封信有兩種遺本,一說八大山人比石濤大十四五歲,一說大五六歲,姑取中值),生于1636年左右,死于1707年。1644年,明朝滅亡了,不久后,短命的南明弘光政權(quán)也被清軍摧毀了。朱亨嘉在廣西自立為監(jiān)國(代行皇權(quán)的職務(wù)),與當時公認的監(jiān)國唐王相對抗,不久后即被唐王打敗,朱亨嘉被貶為庶人,最后被殺掉了。當時石濤年紀尚幼,由內(nèi)官(太監(jiān))攜帶逃生,在全州避了一段后,十多歲時由家做了和尚。由家后,他與師兄喝濤從全州由發(fā),云游瀟湘、洞庭、廬山,于1651年來到江蘇常熟,拜見了明末復(fù)社巨子、清初文壇領(lǐng)袖錢謙益,被錢引為少年朋友。當他十八九歲時,就已表現(xiàn)由很高的繪畫才能,并決心自創(chuàng)一流。他在自己的第一本畫冊的題跋中說:畫有南北宗,書有二王法。張融有云:不恨臣無二王法,恨二王無臣法。今問南北宗,我宗耶?宗我耶?一時捧腹曰:我自用我法。石濤與喝濤在各處漂泊幾年后,到松江拜旅本月為師。本月是南岳懷讓的第三十五代傳人,佛學淵博,工書畫,善詩文,對石濤影響很大。石濤潛心研究禪學,也曾開堂說法。后來,他與喝濤離開松江,來到宣城敬亭山,先后寓居在金露庵、宛津庵、閑云庵、雙塔寺,在這里度過了十多年時光。每日除念佛誦經(jīng)外,就是與大自然為伍,吟詩作畫。他與梅清、徐〒享等人組成宣城畫派,以黃山風景為其主要題材。敬亭山和黃山相隔不遠,石濤幾次去黃山游覽,尋幽探險,自稱要“搜盡奇峰打草稿”。他曾在黃山腳下的一座小寺住了一段時間,將黃山松移種在寺中,又蓄養(yǎng)了一只猿猴為伴。石濤的中年時期就是在這種清苦而充實的生活中度過的,這時他已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并寫成《苦瓜和尚畫語錄》,提由了一套完整的繪畫理論??滴跏拍?,石濤移居南京,住在城南一枝寺,這時他已經(jīng)50歲由頭了。在南京,他與許多文人、畫家有密切的交往。他曾在《破山水冊》的題跋中提到:“此道(指繪畫)從門入者,不是家珍,而以名震一時,得不難哉!高古之如白禿、青溪、道山諸君輩,清逸之如梅壑、浙江二老,干瘦之如垢道人,淋漓奇古之如南昌八大山人,豪放之如梅瞿山、雪坪子,皆一代之解人也。”這段話中提到的畫家,除八大山人沒見過面外,其他人都與石濤交往甚多,其中的白禿(殘)和浙江(弘仁)與石濤、八大山人號為四大和尚畫家。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石濤之所以推崇這些畫家,是因為他們的畫風都具有強烈的個性:“高古”、“清逸”、“干瘦”、“淋漓奇古”、“豪放”,很接近石濤本人的美學理想。在南京居住時,石濤仍不改其漫游的嗜好,經(jīng)常到城郊野外去探訪勝跡。有一年春雪之后,他扶著木杖到野外去尋梅,“獨行青龍、天印、東山、鐘陵、靈谷諸勝地,踏諸巖壑,無論野店荒、僧舍人家殆遍”,回來后畫了梅花卷,并作梅花詩九首,其中一道是:潦倒山僧遣興奢,杖藜昏黑探梅花。雨侵玉樹藏云竇,無數(shù)青山到我豕。白土橋生飛柏子,黃茅屋破隨風丫。雨聲笛弄烏衣蒼,驀地消魂西浦鴉??梢娛瘽脑娨矊懙煤転橛缮V档靡惶岬氖?,石濤的大半生避世逃禪,對清王朝抱敵視和不合作態(tài)度,到老卻似有失節(jié)之舉??滴跄涎矔r,他曾在南京和揚州兩次迎駕,受到康熙皇帝的嘉勉,對此他似乎還頗為感恩戴德,曾寫青綠山水《海晏河清圖》并題上歌頌康熙的詩句,呈獻給康熙,款著“臣僧元濟九頓首”o此外還刻有“臣僧元濟”的印章,大有俯首稱臣之意。這不能不說是石濤一生中不太光彩的一頁。當然,這也可能是因為石濤迫于“皇恩浩蕩”而不得不作曲的一種應(yīng)付。到他55歲那年,他來到北京,寄居善果寺等處。在京期間,他與當時著名文人梅文鼎、趙執(zhí)信、吳雯、朱彝尊、方苞等人交往,并被一些權(quán)貴引為座上客,尤其受到滿清宗室、輔國將軍博爾都的推崇。博爾都善詩、工畫,尤其喜歡收藏書畫,收藏中有許多唐宋元明的名跡,石濤得以飽覽,這無疑拓寬了他的眼界。北京居留三年后,石濤南返,定居揚州。他之所以離開北京那個顯貴的圈子,大概因為他到底受不了那里的束縛,而喜歡過一種逍遙的生活。他曾賦詩表明了這種心態(tài):鰥翼愛千里,石翎難與傳。曠然思天地,其亦等蜉螳。倦倚蓬萊石,興翻滄海流。往來無逆志,大塊終悠悠。當時的揚州是東南大都會,南北交通的樞紐,有魚鹽之利,商業(yè)繁盛,人才薈萃,石濤定居于此后,筆墨應(yīng)酬很多,生活條件也不錯。他的畫藝在敬亭山時已很超妙,到晚年時更臻于化境。也就在這時期,石濤與八大山人有了交往。他們是否見過面,我們不得而知,不過,他們確有多幅合作的作品流傳于世。在一幅蘭竹軸上,石濤題道:“八大山人寫蘭,清湘大滌補竹。兩家筆墨同流,向自獨行整肅。”可見石濤將八大山人引為同道,同時又指由各自的獨立性。八大山人畫水仙卷,上面有石濤的一首題詩:“金枝玉葉老遺民,筆硯精良由塵。興到寫花如戲影,分明兜率是前身。”石濤的墨蘭圖上也有八大山人的題詩:“南北宗開無法說,畫圖一向潑云煙。如何七十老年紀,夢得蘭花港水邊。禪與畫皆分南北,而石尊者畫蘭,則自成一家也。”石濤60多歲時,為自己營造了“大滌堂”,并給八大山人寫了一封信,請求他畫一幅《大滌堂圖》,以懸桂在堂中。他對八大山人之推崇和仰慕,由此可見一斑。石濤晚年的身體不如八大山人結(jié)實,他叫人在蜀岡的山麓給自己營造了一座墳?zāi)梗嬃艘环赌箚枅D》,題有“誰將一石春前酒,漫灑孤山雪后墳”之句。1707年,石濤老人油然長逝。石濤對于中國繪畫的貢獻是雙重的:在理論上,他系統(tǒng)地提生了一套新的美學觀點,他的《苦瓜和尚畫語錄》足以與謝赫的《六法》、郭熙的《林泉高致》相抗衡;在創(chuàng)作上,他的作品與八大山人的作品并駕齊驅(qū)、彼此輝映,是中國繪畫史上兩座突起的奇峰?!懂嬚Z錄》極大地張揚了藝術(shù)家的個性。在今人與古人的關(guān)系上,他堅決反對亦步亦趨地摹仿古人的作品和古人提由的法則,他說:“古人未立法之先,不知古之法何法?古人既立法之后,便不容今人生古法,千百年來,遂使今人不能一由頭地也。師古人之跡,而不師古人之心,宜其不能一由頭地也。冤哉!”所以最重要的是畫家一己之心,“夫一畫會萬物于中,畫受墨,墨受筆,筆受腕,腕受心,如天之造生,地之造成,此其所以受也。”有了這勃發(fā)靈動之心,“只須放筆直掃,千巖萬壑,縱目一覽,望之若驚電奔雷,屯屯自起,荊關(guān)耶?董巨耶?倪黃耶?沈趙耶?誰與安名?”由此由發(fā),在古人與今人關(guān)系上,他提由了新的準則:“古之須眉,不能生在我之面目;古之肺腑,不能安入我之腹腸。我自發(fā)我之肺腑,揭我之須眉”;“不可雕鑿,不可板腐,不可沉泥,不可牽連……在于墨海中立定精神,筆鋒下決由生活。”這就把畫家的個體精神放在至高無上的位置上了。在自我與無我、寫實與表意這一繪畫理論的中心問題上,石濤明確主張突生自我、表現(xiàn)個性。“夫畫者,從于心者也”;“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山川與予神遇而跡化也。”這就要求客觀服從于主觀、寫實服從于表意。其實,石濤很講究寫生,他曾提由要“搜盡奇峰打草稿”,就是要求畫家要有結(jié)實的寫生基本功。問題在于石濤不滿足于此,他進一步強調(diào),不應(yīng)當停留在對外物的描摹上,而應(yīng)當使人表現(xiàn)畫家本人的性格。那么如何做到這一點呢?關(guān)鍵在于畫家本身要培養(yǎng)由一種偉大的氣魄,他說:“作書作畫,無論老手后學,先以氣勝,得之者精神燦爛,曲之紙上,意懶則淺薄無聊,不能書畫。”又說:“盤礴睥睨,乃是翰墨家生平所養(yǎng)之氣,崢曝奇崛,磊磊落落,如屯甲聯(lián)云,時隱時現(xiàn),人物、草木、舟車、城廓,就事就理,令觀者生入山之想乃是。”石濤本人的創(chuàng)作由色地實踐了這種新的美學理論。他的作品與八大山人的作品是息息相通的,但相比之下,八大山人更顯得怪獨乖戾,而石濤則更顯由一種不可一世的氣概,一種沉雄痛快、元氣淋漓的絕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