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雜填土:雜色,松散,大孔隙,上部為砼地坪,含較多的碎石。
二、淤泥質(zhì)粉質(zhì)粘土:灰色~灰黑色,流塑,部分夾有機質(zhì);無搖振反應,稍有光滑,干強度低,韌性低,有腐味
三、粘土:灰黃色,可塑,無搖振反應、光滑,干強度高,韌性高,局部分布。
四、粘土:灰黃~褐黃色,硬塑,含少量的鐵,錳質(zhì)結核,可塑,無搖振反應,光滑,干強度高,韌性高。
五、粉質(zhì)粘土:青灰色,軟~可塑狀,為后期沉積,搖振反應無,稍有光滑,干強度中等,韌性中等。
六、粉質(zhì)粘土:灰黃~褐黃色,硬塑,含青灰色粘土團塊無搖振反應,稍有光滑,干強度中等,韌性中等。
七、粉質(zhì)粘土:灰黃~褐黃色,可塑,無搖振反應,稍有光滑,干強度中等,韌性中等。
八、粉質(zhì)粘土:灰黃色,可塑,稍有光滑,干強度中等,韌性中等。局部含團塊狀密實粉土。
九、粉質(zhì)粘土:灰黃~褐黃色,鈣質(zhì)結核,硬塑,無搖振反應,稍有光滑,干強度中等,韌性中等。
十、粉質(zhì)粘土:灰黃~灰色,軟~可塑,粉粒含量高,無搖振反應,稍有光滑,干強中等,韌性中等。
十一、粉質(zhì)粘土:上部淺灰色,中下部褐黃色,硬塑,含少量鐵錳質(zhì)結核,無搖振反應,切面光滑,干強度高,韌性高。
十二、粉質(zhì)粘土夾粉土:灰黃~青灰色,可塑,含少量云母片,無搖振反應,稍有光滑,干強度中等,韌性中等。
十三、粉砂:黃色,含云母片,中密。主要由石英等礦物組成,飽和狀態(tài)。
十四、粉砂:上部灰黃色,底部淺灰色,含云母片,飽和狀態(tài),密實。
十五、粉質(zhì)粘土夾粉土:灰黃色,軟~可塑,無搖振反應,稍有光滑,干強度中等,韌性中等。局部夾薄層粉土。
十六、粉土:灰黃,含云母片,很濕,稍密。搖振反應中等,無光澤反應,干強度低,韌性低。
十七、粉砂:灰黃,含云母片,飽和,密實,主要成分由長石、石英、云母等組成,磨園度好、分、選性好。
十八、粉土:淺灰色,含云母片,搖振反應中等,無澤反應,干強度低,韌性低。
十九、粘土夾粉砂:灰黃色,褐黃色,可塑,含少量鈣質(zhì)結核核徑為3cm。夾薄層壯中密粉砂,具水平層理,無搖振反應,切面稍光滑,干強度高,韌性高。
二十、粘土:灰黃,褐黃色,含少量鐵,錳質(zhì)結核,無搖振反應,切面光滑,干強度高,韌性高。
二十一、粉質(zhì)粘土:褐黃色,硬塑,含白色高齡土條帶用鈣質(zhì)結核,(核徑為0.3~2cm),無搖振反應,切面光滑,干強度高,韌性高。
二十二、粉質(zhì)粘土夾粉土:淺灰色,可塑,粉粒含量高,無搖振反應,稍有光滑,干強度中等,韌性中等。局部夾30cm厚薄層粉土,濕,中密~密實。
二十三、碎石土:淺黃色,灰黃色,中密~密實,碎石含量50%~70%棱角形,次棱角形,一般直徑20~40mm最大粒徑120mm
成份以灰?guī)r為主,少量為砂巖,由老黃土、新黃土,中粗砂,礫石充填。
二十四、中風化灰?guī)r:灰~深灰色,隱晶質(zhì)結構中厚層狀構造,巖石結構致密堅硬,裂隙發(fā)育大部分閉合,由方解石充填,巖芯多呈短柱狀,長柱,少量呈碎石塊狀,碎粒狀,土狀,長度20~40cm局部溶蝕現(xiàn)像嚴重,巖芯表面呈峰窩狀,溶徑5~20mm,最大50mm.
二十五、全風化粘土巖:褐灰色,黃褐色,棕紅色。結構構造完全破壞巖芯呈土狀,含風化碎屑,碎塊,手捏易碎,遇水易分解。
二十六、強風化粘土巖:褐灰色,黃褐色。棕紅色,結構構造大部分破壞,巖芯呈碎塊狀,節(jié)理裂隙較發(fā)育。
二十七、頁巖:灰黃色,薄層狀,手捏易散,遇水易崩解土類巖心的鑒定和描述
(一)黏性土、粉土巖心的鑒定和描述
1.土的名稱:黏性土類的黏土(塑性指數(shù)Ip<=17、粉質(zhì)黏土(塑性指數(shù)10<Ip≤=17和粉土(塑性指數(shù)Ip≤10,且粒徑Φ>0.075mm顆粒的質(zhì)量不超過全部質(zhì)量的50%的土)等;
2.土的顏色:一般為復色,次色在前,主色在后;
3.黏性土的塑性狀態(tài)、粉土的潮濕狀態(tài),成層性,質(zhì)地強度:
黏性土的塑性狀態(tài)分為堅硬(液性指數(shù)IL≤0),硬塑(液性指數(shù)0<IL≤0.5),軟塑(液性指數(shù)0.5<IL≤1),流塑(液性指數(shù)IL>1);
粉土的潮濕程度分為稍濕(天然含水率w<20%),潮濕(天然含水率20%≤w≤30%),飽和(w<30%);粉土的密實程度按孔隙比(e)分為密實(e<0.75),中密(0.75≤e≤0.9),稍密(e>0.9),
4.夾雜物:成分,含量百分比,粒徑,形狀等;無夾雜物則描述土質(zhì)均一或質(zhì)純;
5.其它:如搓條,滑膩感,斑紋,干裂,蟲孔,嗅味等。
(二)砂類土巖心的鑒定和描述
1.土的名稱:礫砂(Φ>2mm的顆粒質(zhì)量占總質(zhì)量的25~50%),粗砂(Φ>0.5mm的顆粒質(zhì)量占總質(zhì)量的50%),中砂(Φ>0.25mm的顆粒質(zhì)量占總質(zhì)量的50%),細砂(Φ>0.075mm的顆粒質(zhì)量占總質(zhì)量的85%),粉砂(Φ>0.075mm的顆粒質(zhì)量占總質(zhì)量的50%);
2.土的顏色:一般為復色,次色在前,主色在后;
3.潮濕程度:根據(jù)砂類土的飽和度Sr劃分,稍濕(Sr≤50%),潮濕(50%<Sr≤80%),飽和(Sr>80%);
4.密實程度:砂類土密實程度按標準貫入錘擊數(shù)N或相對密度Dr劃分,密實(N>30),中密(15<N≤30),稍密(10<N≤15),松散(N≤10);
5.顆粒成分及其含量百分比;
6.顆粒大小,形狀及級配情況(均勻性);
7.夾雜物及其百分比:如礫石、黏性土、腐植物等;
(三)碎石類(碎、塊、卵、漂石;圓礫、角礫)土巖心的鑒定和描述
1.土的名稱:卵石土,碎塊石,漂石土,塊石土,圓礫土,角礫土等;
2.土的顏色:一般為復色,次色在前,主色在后;
3.潮濕程度:根據(jù)砂類土的飽和度Sr劃分,稍濕(Sr≤50%),潮濕(50%<Sr≤80%),飽和(Sr>80%);
4.密實程度:密實,中密,稍密,松散
5.顆粒成分及其含量:石質(zhì)與土質(zhì)名稱,各占含量百分比;
6.顆粒形狀及大?。褐杆槭愅林惺|(zhì)塊體的磨圓度(分渾圓,圓棱,次尖棱,尖棱狀)及塊徑尺寸等;
7.顆粒級配及分布情況:指顆粒有無排列和分布規(guī)律,顆粒的均勻性,分選性,分布呈層狀或透鏡狀、尖滅狀等;
8.顆粒的風化程度:全風化(W4),強風化(W3),弱風化(W2),微風化(W1)等;
9.夾雜物及其含量:如黏粒,砂,樹皮草根,腐木,結核等及其含量;
對成韻律沉積的土層,當薄層與厚層厚度之比為1/10~1/3時,宜定名為“夾層”,厚層的土名寫在前面,如黏土夾粉砂層;當厚度之比大于1/3時,宜定名為“互層”,如黏土與粉砂互層;當厚度之比小于1/10,且有規(guī)律多次出現(xiàn)時,宜定名為“夾薄層”,如黏土夾薄層粉砂。
(四)軟土
軟土的判定:天然孔隙比大于或等于1.0,天然含水率大于或等于液限,壓縮系數(shù)大于或等于0.5MPa-1,不排水抗剪強度小于30kPa的黏性土,應判定為軟土。軟土一般含有機質(zhì),具有壓縮性高,強度低靈敏度高和排水固結緩慢的特點。軟土的結構擾動后,強度有很大降低。
軟土按物理力學性質(zhì)的分類,其靜力觸探比貫入阻力PS為小于800kPa,標準貫入試驗錘擊數(shù)N<2~4擊;分類為:軟黏性土(天然孔隙比e≥1.0,有機質(zhì)含量Wu<3%);淤泥質(zhì)土和淤泥(有機質(zhì)含量均為3≤Wu<10,淤泥質(zhì)土天然孔隙比1.0≤e≤1.5;淤泥e>1.5);泥炭質(zhì)土(有機質(zhì)含量10≤Wu≤60,e>3);泥炭(Wu>60,e>10)等五類。
另:根據(jù)《高速鐵路暫規(guī)》靜力觸探比貫入阻力PS值為800~1200kPa時,定名為松軟土,厚度大于2m時,須單獨劃分出來。前
言
近年來勘察市場的競爭從初期的價格競爭到目前價格、質(zhì)量競爭,市場對企業(yè)的要求越來越高,這就需要企業(yè)有一批高素質(zhì)的員工做保證,只有高素質(zhì)的作業(yè)層才會有高質(zhì)量的技術資料。鉆探記錄員專業(yè)素質(zhì)的高低直接決定了第一手資料的準確性與可靠性,在為公司的發(fā)展培養(yǎng)一批專業(yè)技術過硬的技術工人的思想指導下,我們特意編寫了本教材,旨在用最簡潔的方式,使我公司記錄員的專業(yè)技術水平在短期內(nèi)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使公司記錄員上崗資格化,野外記錄格式規(guī)范化,減少技術人員在后續(xù)的資料整理過程中的盲目性。
本教材共分九章,簡要地介紹了巖土的成因類型,各類土的一般特性和肉眼觀測特征,野外記錄所要描述的內(nèi)容以及鉆探、取土及孔內(nèi)原位測試的一般要求。
學習結束,要求各記錄員掌握一般粘性土、粉土、砂土、碎石類土及軟土的野外基本鑒定方法,選擇合理鉆具,正確進行原狀樣的采集和鉆孔內(nèi)原位測試,并進行準確記錄。了解三類巖石的基本特征掌握巖石采取率、RQD的計算方法、地下水位的觀測和水樣的采集,基本掌握特殊土的特征和描述內(nèi)容,了解其鉆探、取樣方法等。
第一章
粘性土
粘性土分為粉質(zhì)粘土和粘土
一、粉質(zhì)粘土定義:塑性指數(shù)大于10且小于或等于17的土應定名為粉質(zhì)粘土,肉眼觀察,細土中有砂粒,干時不堅硬,用錘可打成細土粒,濕時有塑性有粘結力,能搓成φ0.5-2mm的土條,長度較小,用手搓、捻感覺有少量細顆粒,稍有粘滯感覺。
二、粘土定義:塑性指數(shù)大于17的土定為粘土,肉眼觀察較細膩,一般無砂粒,干時很堅硬,用錘可打成碎塊,濕時塑性粘性大,土團壓成餅時,邊部不裂,能搓成φ=0.5mm的土條,長度不少于手掌,用手搓捻有滑潤感覺,當水分較大時,極為粘手,感覺不到有顆粒存在。
三、描述內(nèi)容:顏色、狀態(tài)、包含物、光澤反應、搖震反應、結構及層理特征
1、顏色:主色在后,次色在前。
2、狀態(tài):
①堅硬:干而堅硬,很難掰成塊。
②硬塑:用力捏先裂成塊后顯柔性,手捏感覺干,不易變形,手按無指印。
③可塑:手捏似橡皮有柔性,手按有指印。
④軟塑:手捏很軟,易變形,土塊掰時似橡皮,用力不大就能按成坑。
⑤流塑:土柱不能直立,自行變形。
3、包含物:貝殼、鐵錳結核、高嶺土姜結石等。
4、光澤反應:用取土力切開土塊,視其光滑程度分為
①切面粗造為無光澤。
②切面略粗造(稍光滑)為稍有光澤。
③切面光滑為有光澤。
5、搖震反應:試驗對應將軟塑~流動的小土塊或土球,放在手掌中反復搖晃,并以另一手掌振擊此手掌,土中自由水將滲出,球面呈現(xiàn)光澤。用手指捏土球,放松后水又被吸入,光澤消失,根據(jù)土球滲水和吸水反應快慢可區(qū)分為:
①立即滲水及吸水者為反應迅速。
②滲水及吸水中等者為反應中等。
③滲水和吸水慢及不滲,不吸者為反應慢或無反應。
4、韌性試驗:將含水率略在于塑性的土塊在手中揉捏均勻,然后在手掌中搓成直徑3mm的土條,再揉成土團,根據(jù)再次搓條的可能性,可分為:
①能揉成土團,再搓成條,捏而不碎者為韌性高
②可再揉成團,捏而不碎者為韌性中等
③勉強或不能再揉成團,稍捏或不捏即碎者為韌性差
5、干強度:試驗時將一小塊土捏成小土團,風干后用手指捏碎,根據(jù)用力大小區(qū)分為
①很難或用力才能捏碎或掰斷者為干強度高
②稍用力即可捏碎或掰斷者為干強度中等
③易于捏碎和捻成粉未者為干強度低
6、結構及層理特征:對同一土層中相間呈韻律沉積,當薄層與厚層的厚度比大于1/3時,宜定為“互層”;厚度比為1/10~1/3時,宜定為“夾層”;厚度比小于1/10的土層,且多次出現(xiàn)時,宜定為“夾薄層”。
7、對具有互層、夾層、夾薄層特征的土,尚應描述各層的厚度和層理特征。
第二章
粉
土
一、定義:粒徑大于0.075mm的顆粒質(zhì)量不超過總質(zhì)量的50%,且塑性指數(shù)等于或小于10的土應定名為粉土。肉眼觀察絕大部分是粉粒,砂粒少,干時土塊結合不夠堅固,微力即散成粉末,濕時有流動性,土球經(jīng)振動可成餅狀,在手中可捏成團,能搓成φ3mm的短土條。用手搓捻無粘滯感覺,較粗糙,大部分是粉末。
二、描述內(nèi)容:顏色、包含物、濕度、光澤反應、搖震反應、層理特征
1、顏色:主色在后,次色在前。
2、包含物:云母、貝殼、石英、氧化鐵浸染條紋(帶)、高嶺土條紋(團塊)等。
3、濕度:分稍濕、濕、很濕。
①稍濕:土擾動后不易握成團,一搖即散。
②濕:土擾動后能握成團,搖動時土表面稍出水,手中有濕印,用手捏水即吸回。
③很濕:水位以下,用手搖動時有水流出,土體塌流成扁圓形。
4、層理特征:層厚及夾層情況,對同一土層中相間呈韻律沉積,當薄層與厚層的厚度比大于1/3時,宜定為“互層”;厚度比為1/10~1/3時,宜定為“夾層”;厚度比小于1/10的土層,且多次出現(xiàn)時,宜定為“夾薄層”。。
第三章
砂
土
一、定義:粒徑大于2mm的顆粒質(zhì)量不超過總質(zhì)量的50%,粒徑大于0.075mm的顆粒質(zhì)量超過總質(zhì)量50%的土、應定名為砂土,肉眼觀察絕大部分是砂粒,干時松散,濕時無塑性,搓不成條,用水搓捻時感覺砂粒,無滑潤感覺。
二、描述內(nèi)容:砂土應描述顏色、礦物組成、顆粒級配、顆粒形狀、粘粒含量、濕度、密實度等、層理特征。
1、顏色:主色在后,次色在前,如黃褐、青灰等。
2、礦物組成:砂土主要礦物組成:石英、云母、長石等。
3、顆粒級配:
①礫砂:粒徑大于2mm的顆粒質(zhì)量占總質(zhì)量25%-50%;
②粗砂:粒徑大于0.5mm的顆粒質(zhì)量超過總質(zhì)量的50%;
③中砂:粒徑大于0.25mm的顆粒質(zhì)量超過總質(zhì)量的50%;
④細砂:粒徑大于0.075mm的顆粒質(zhì)量超過總質(zhì)量的85%;
⑤粉砂:粒徑大于0.075mm的顆粒質(zhì)量超過總質(zhì)量的50%。
4、顆粒形狀:描述顆粒的磨圓度。
5、粘粒含量:所含粘性土占總質(zhì)量的百分比。
6、濕度:稍濕、很濕、飽和
①稍濕:呈松散狀,用手握時感到濕、涼,放在紙上不會浸濕,加水時吸收很快。
②很濕:可以勉強握成團,放在手上有濕感、水印,放在紙上浸濕很快,加水時吸收很慢。
③飽和:鉆頭上有水,放在手掌上水自由滲出。
7、密實度:砂土的密實度應根據(jù)標準貫入試驗錘擊數(shù)實測值N劃分為密實、中密、稍密和松散,并應符合下表的規(guī)定。
標準貫入錘擊數(shù)N密實度標準貫入錘擊數(shù)N密實度N≤1010<N≤15松散稍密15<N≤30N>30中密密實
第四章
碎石土
一、定義:
粒徑大于2mm的顆粒質(zhì)量超過總質(zhì)量50%的土,應定名為碎石土,并按下表進一步分類;
碎石土分類土的名稱顆粒形狀顆
粒
級
配漂
石圓形及亞圓形為主[/td][td=1,1,333rowSpan=2]粒徑大于200mm的顆粒質(zhì)量超過總質(zhì)量50%塊
石棱角形為主卵
石圓形及亞圓形為主[/td][td=1,1,333rowSpan=2]粒徑大于20mm的顆粒質(zhì)量超過總質(zhì)量50%碎
石棱角形為主圓
礫圓形及亞圓形為主[/td][td=1,1,333rowSpan=2]粒徑大于2mm顆粒質(zhì)量超過總質(zhì)量50%角
礫棱角形為主
二、描述內(nèi)容:顆粒級配、顆粒形狀、顆粒排列、母巖成分、風化程度、充填物性質(zhì)和充填程度、密實性、層理特征。
1、顆粒級配:不同粒徑碎石占總質(zhì)量的百分比
①漂石、塊石、粒徑大于200mm超過總質(zhì)量的50%;
②卵石、碎石、粒徑大于20mm小于200mm超過總質(zhì)量的50%;
③圓礫、角礫、粒徑大于2mm小于20mm超過總質(zhì)量的50%。
2、顆粒形狀
①塊石、碎石、角礫:以棱角形為主。
②漂石、卵石、圓礫:以圓形及亞圓形為主。
3、顆粒排列:顆粒間排列、接觸方式。
4、母巖成分:
①巖漿巖:代表性巖石玄武巖花崗巖、流紋巖、輝綠巖等;
②沉積巖:代表巖石
泥巖、砂巖、頁巖、灰?guī)r、礫巖等;
③變質(zhì)巖:代表巖石
千枚巖、板巖、片麻巖等。
5、風化程度:
①未風化:巖質(zhì)新鮮,偶見風化痕跡;
②微風化:結構基本未變,僅節(jié)理面有渲染或略有變色,有少量風化裂隙,用手錘不易擊碎;
③中等風化:結構部分破壞,沿節(jié)里有次生礦物,風化裂隙發(fā)育,巖體被切割成巖塊,用鎬難挖,用手錘易擊碎,巖芯鉆方可鉆進;
④強風化:結構大部分破壞,礦物成分顯著變化,風化裂隙很發(fā)育,巖體破碎,用鎬可挖,手可折斷,干鉆不易鉆進;
⑤殘積土:組織結構全部破壞,已風化成土狀,鍬鎬易挖掘,干鉆易鉆進,具可塑性。
6、充填物性質(zhì)和充填程度:當充填物為粘性土、粉土、砂土充填應按充填物性質(zhì)分別描述顏色、狀態(tài)、密實度、濕度等。
7、密實性
①按N63.5分類;
重型動力觸探錘擊數(shù)N63.5密實度重型動力觸探錘擊數(shù)N63.5密實度N63.5≤5松散10<N63.5≤20中密5<N63.5≤10稍密N63.5>20密實
②按N120分類
超重型動力觸探錘擊數(shù)N120密實度超重型動力觸探錘擊數(shù)N63.5密實度N120≤3松散11<N120≤14密實3<N120≤6稍密N120>14很密6<N120≤11中密
③目測法:
密實性骨架顆粒含量和排列可挖性可鉆性松
散
骨架顆粒質(zhì)量小于總質(zhì)量的60%,排列混亂,大部分不接觸。
鍬可以挖掘,井壁易坍塌,從井壁取出大顆粒后,立即塌落。
鉆進較易,鉆桿稍有跳動,孔壁易坍塌。
中
密
骨架顆粒質(zhì)量等于總質(zhì)量的60%~70%,呈交錯排列,大部分接觸。
鍬鎬可挖掘,井壁有掉塊現(xiàn)象,從井壁取出大顆粒處,能保持凹面形狀。
鉆進較困難,鉆桿、吊錘跳動不劇烈,孔壁有坍塌現(xiàn)象。
密
實
骨架顆粒質(zhì)量大于總質(zhì)量的70%,呈交錯排列,連續(xù)接觸。
鍬稿挖掘困難,用撬棍方能松動,井壁較穩(wěn)定。
鉆進困難,鉆桿、吊錘跳動劇烈,孔壁較穩(wěn)定。
第五章
特殊土
特殊土:濕陷土、紅粘土、軟土、混合土、填土、多年凍土、膨脹巖土、鹽漬巖土、風化巖和殘積土、污染土
一、軟土:包括淤泥、淤泥質(zhì)土、泥炭、泥炭質(zhì)土
對以上土除一般描述外尚需進行嗅味、動植物腐化程度等的描述
1、淤泥或淤泥質(zhì)土,肉眼鑒別特征:深灰色、灰色,有光澤,味臭,除腐植質(zhì)外尚含少量未完全分解的動植物體,浸水后水面出現(xiàn)氣泡,干燥后體積收縮。
2、泥炭質(zhì)土:深灰或黑色,有腥臭味,能看到未完全分解的植物結構,浸水體脹,易崩解,有植物殘渣浮于水中,干縮現(xiàn)象明顯。
3、泥炭:除有泥炭質(zhì)土的特征外,結構松散,土質(zhì)很輕,暗無光澤,干縮現(xiàn)象極為明顯。
二、填土,除一般描述外尚應描述物質(zhì)成分,堆積年代、密實度和厚度的均勻程度等。
三、巖石,巖石應描述顏色,主要礦物、結構、構造和風化程度,對沉積巖尚應描述礦物結晶大小形狀、膠結物和膠結程度,對巖漿巖和變質(zhì)巖尚應描述礦物結晶大小和結晶程度,對巖體的描述尚應包括結構面、結構體特征和巖層厚度。
野外地質(zhì)編錄參考資料
H.1一般規(guī)定
H.1.1巖石的描述應包括地質(zhì)年代、地質(zhì)名稱、風化程度、顏色、主要礦物、結構、構造和巖石質(zhì)量指標RQD。對沉積巖應著重描述沉積物的顆粒大小、形狀、膠結物成分和膠結程度;對巖漿巖和變質(zhì)巖應著重描述礦物結晶大小和結晶程度。
根據(jù)巖石質(zhì)量指標RQD,可分為好的(RQD>90)、較好的(RQD=75-90)、較差的(RQD=50-75)、差的(RQD=25-50)和極差的(RQD<25)。
H.1.2巖體的描述應包括結構面、結構體、巖層厚度和結構類型,并宜符合下列規(guī)定:
1結構面的描述包括類型、性質(zhì)、產(chǎn)狀、組合形式、發(fā)育程度、延展情況、閉合程度、粗糙程度、充填情況和充填物性質(zhì)以及充水性質(zhì)等。
2結構體的描述包括類型、形狀、大小和結構體在圍巖中的受力情況等;
3巖層厚度分類應按表H.1.2執(zhí)行。
巖石厚度分類表表H.1.2
層厚分類單層厚度h(m)層厚分類單層厚度h(m)
巨厚層厚層h>1.01.0≥h>0.5中厚層薄層0.5≥h>0.1h≤0.1
H.1.3除按顆粒級配或塑性指數(shù)定名外,土的綜合定名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對特殊成因和年代的土類應結合其成因和年代特征定名;
2對特殊性土,應結合顆粒級配、塑性指數(shù)定名;
3對混合土,應冠以主要含有的土類定名;
4對同一土層中相間呈韻律沉積,當薄層與厚層的厚度比大于1/3時,宜定為“夾層”;厚度比小于1/10的土層,且多次出現(xiàn)時,宜定為“夾薄層”;
5當土層厚度大于0.5m時,宜單獨分層。
H.1.4土的鑒定應在現(xiàn)場描述的基礎上,結合室內(nèi)試驗的開土記錄和試驗結果綜合確定.土的描述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碎石土應描述顆粒級配、顆粒形狀、顆粒排列、母巖成分、風化程度、充填物的性質(zhì)和充填程度、密實度等;
2砂土應描述顏色、礦物組成、顆粒級配、顆粒形狀、粘粒含量、濕度、密實度等;
3粉土應描述顏色、包含物、濕度、密實度、搖震反應、光澤反應、干強度、韌性等;
4粘性土應描述顏色、狀態(tài)、包含物、光澤反應、搖震反應、干強度、韌性、土層結構等;
5特殊性土除應描述上述相應土類規(guī)定的內(nèi)容外,尚應描述其特殊成分和特殊性質(zhì);如對淤泥尚需描述嗅味,對填土尚需描述物質(zhì)成分、堆積年代、密實度和厚度的均勻程度等;
6對具有互層、夾層、夾薄層特征的土,尚應描述各層的厚度和層理特征。
H.2野外描述
H.2.1巖、土野外描述的目的是:確定巖、土名稱和劃分層次、厚度,鑒別成分、狀態(tài)、濕度、成因類型、地質(zhì)時代及工程地質(zhì)特征,為地基的建筑性能和土、石材以及圍巖的評價取得基本的第一手資料。
H.2.2野外編錄描述應對地基土進行綜合定名。綜合定名,除按顆粒級配或塑性指數(shù)定名外,尚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對特殊成因和年代的土類應結合其成因和年代特征定名,如新近堆積砂質(zhì)粉土、殘坡積碎石土等;
2對特殊性土,應結合顆粒級配或塑性指數(shù)綜合定名,如淤泥質(zhì)粘土、碎石素填土等;
3對同一土層中相間成韻律沉積、薄層厚度大于20厘米的地基土層,當薄層與厚層的厚度比為1/10—1/3時,宜定名為“夾層”,厚的土層寫在前面,如粘土夾粉砂層;當厚度比大于1/3時,宜定名為“互層”,如粘土—粉砂互層:厚度比小于1/10的土層且有規(guī)律地多次出現(xiàn)時,宜定名為“夾薄層”,如粘土夾薄層粉砂;小于20厘米的一般可不單獨分層,在描述中指明即可,但有特殊要求的除外;
4對由坡積、洪積、冰水沉積形成的、顆粒級配呈不連續(xù)狀、細粒、巨?;祀s的土,應判定為混合土。當碎石土中的粉粒和粘粒含量超過25%時,定為Ⅰ類混合土;當細粒土中礫粒、卵石粒、漂石粒含量超過25%時定為Ⅱ類混合土;當含量不超過25%時,按H.2.3定名。
H.2.3充填物及包含物的描述,經(jīng)常用“含”、“混”、“夾”字樣,其含意是:
“含”——系指土中含有的包含物,如含鐵錳結核、碎磚塊等;
“混”——系指某類土中均勻地混有另一類土;
“夾”——系指某一類土不均勻地夾有另一類土,如粘土夾碎石。
H.2.4為了消除對同一土層認識上的人為差異,在描述工作正式開展前,應由工程(技術)負責人進行現(xiàn)場示范性描述,以統(tǒng)一描述標準。工程負責人應在現(xiàn)場隨時處理各種技術問題。
H.2.5巖、土的結構、構造、成因類型及地質(zhì)時代等難以確定時,應將直觀特征詳細描述,由工程(技術)負責人根據(jù)區(qū)域資料和調(diào)查結果綜合分析、研究后確定。
H.2.6野外記錄應使用標準的專業(yè)術語,術語標準參照《建筑巖土工程勘察基本術語標準》JGJ84—92執(zhí)行,記錄要準確、詳細、客觀。
H.3巖石
H.3.1巖體是指包括各種結構面(如節(jié)理裂隙等)的原位巖石。巖石按成因分為巖漿巖、沉積巖及變質(zhì)巖三大類。
當巖石具有特殊成分、結構特征和性質(zhì)時,應定名為特殊性巖石,一般可分為易溶性巖石、膨脹性巖石、崩解性巖石和鹽漬化巖石等。
H.3.2巖石應描述的內(nèi)容及順序是:名稱、顏色、結構及構造特征、主要礦物成分、膠結物、堅固性、風化及完整程度,產(chǎn)狀要素及巖脈特性等,對特殊性巖石尚應描述其遇酸反應及遇水反應情況等。
H.3.3描述巖石名稱時,應按巖石學定名,指出巖石的具體名稱,如閃長巖、花崗巖等。如遇有兩種礦物組成的巖石,應以次要礦物在前,主要礦物在后定名,如云母石英片巖等。
H.3.4巖石的顏色,應分別描述其新鮮面及風化面、天然狀態(tài)顏色及風干后的顏色。
H.3.5描述巖石成分時,可只描述主要礦物成分。
H.3.6應描述巖石的膠結物與沉積巖的膠結類型及巖石的結構構造特征。
H.3.7巖石風化程度的劃分按《巖土工程勘察規(guī)范》(GB50021-2001)附錄A附表A.0.3的規(guī)定執(zhí)行。
H.3.8對巖石的完整程度,應描述巖體節(jié)理裂隙的性質(zhì)、張閉情況、充填及聯(lián)通性等,必要時應量測裂隙的產(chǎn)狀,并統(tǒng)計單位面積(或單位長度)的數(shù)量。應詳細記錄各種不連續(xù)軟弱結構面的類型、間距、延展性、張開度、粗糙度、充填及膠結情況、組合關系、力學屬性等,必要時,應做節(jié)理裂隙玫瑰花圖等。
H.3.9描述巖石的產(chǎn)狀要素,應記錄巖層、斷裂、節(jié)理的走向、傾向和傾角。如巖層走向N60W、傾向NE30°、傾角45°,則可表示為NE30°∠45°。
H.3.10描述巖脈特征,應著重描述其名稱、堅固性、風化程度和穿插、分布形狀、寬度、完整性及與圍巖的接觸、膠結等特征。
H.3.11描述巖溶特征,應著重描述巖溶發(fā)育程度、巖溶形態(tài)、規(guī)模、空間分布、溶洞頂板厚度及破碎程度、溶洞充填情況等。
H.3.12對巖溶發(fā)育的覆蓋型巖溶地段應采用工業(yè)CT、地質(zhì)雷達、淺層地震等綜合工程物探方法確定其地下發(fā)育形態(tài)。
H.4碎石土
H.4.1碎石土指粒徑大于2mm顆粒質(zhì)量超過總質(zhì)量50%的土。
H.4.2碎石土的定名可根據(jù)目測或量測顆粒直徑,估計重量百分比,按顆粒級配及形狀確定。其分類標準可按《巖土工程勘察規(guī)范》(GB50021-2001)表3.3.2執(zhí)行。
H.4.3碎石土應描述的項目及描述順序是:名稱、主要成分、磨圓度、球度、一般粒徑、最大粒徑、堅固性、充填物的名稱和性質(zhì)及其含量的重量百分數(shù)、膠結性、密實度等。
H.4.4碎石土的名稱應按H.4.2條確定。當顆粒分選有漸變情況時,應在記錄中以箭頭表示碎石土間的相互關系。如卵石漸變?yōu)閳A礫或角礫漸變?yōu)樗槭硎緸槁咽鷪A礫或角礫→碎石。
H.4.5對碎石土的成分,應描述碎塊的巖石名稱。當不易鑒別時,可描述為是由結晶巖碎塊組成還是由沉積巖碎塊組成。
H.4.6碎塊的堅固性應分為堅固的(錘擊不易碎)、較堅固的(錘擊易碎)、不堅固的(原生礦物大部分已風化,多為次生礦物,手能掰開)。
H.4.7當碎石土的充填物為砂土時,應描述其粒組及密實度;當充填物為粘性土時,應描述其狀態(tài),并均應按充填物的重量估計其百分比。如無充填物時,則應描述顆粒排列、孔隙的大小及顆粒的接觸關系等。
H.4.8對碎石土的膠結性,應描述顆粒之間的膠結物名稱及膠結程度。
碎石土的膠結程度可按堅固性分為三級:輕微膠結、中等膠結、強膠結。劃分標準可按第H.5.8條的規(guī)定確定。
H.4.9碎石土密實度劃分為密實、中密、稍密、松散。
H.5砂土
H.5.1砂土指粒徑大于2mm的顆粒質(zhì)量不超過總質(zhì)量的50%,且大于0.075mm的顆粒質(zhì)量超過總質(zhì)量50%的土。
H.5.2砂土的描述內(nèi)容及描述順序是:名稱、顏色、成分、結構、層理特征、顆粒級配、包含物成分及其含量的重量百分比、膠結性、密實度、濕度等。
H.5.3砂土的分類定名應按顆粒級配或野外鑒別的方法確定。分類標準可按《巖土工程勘察規(guī)范》(GB50021-2001)表3.3.3執(zhí)行。
H.5.4砂土的成分,應描述其主要礦物名稱,如石英質(zhì)的或石英—長石質(zhì)的等。
H.5.5對砂土的結構,主要應描述其均勻度和磨圓度。均勻度可分為均粒的和混粒的;磨圓度可分為圓形、亞圓形、亞角形和棱角形。
H.5.6對砂土的構造,應描述其顆粒大小、成分、顏色和形狀不同而顯示出來的成層現(xiàn)象。層狀構造可分為水平狀構造、波狀構造、斜層狀構造和交錯狀構造等。
H.5.7砂土中混粘性土和碎石土時,應描述其分布的均勻性和含量的重量百分比(或以多、少表示)。砂土中有機質(zhì)超過3%時,應標明“含有機質(zhì)”字樣。
H.5.8對砂土的膠結性,應描述其顆粒之間的膠結物和膠結程度。
按膠結程度可分為輕微膠結(呈塊狀,用手可捏碎,干后捏成粉狀);中等膠結(呈塊狀,用手難以捏碎,干后錘擊可碎成帶棱角的碎塊、碎屑);強膠結(原狀砂樣似成塊狀巖石,且一般只能用錘擊砸碎,碎塊呈棱角狀)。
H.5.9砂土的密實度分為密實、中密、稍密、松散。
H.5.10砂土的濕度可按飽和度Sr(%)分為稍濕,很濕,飽和。
H.6粉土
H.6.1粉土指粒徑大于0.075mm的顆粒質(zhì)量不超過總質(zhì)量的50%且塑性指數(shù)Ip小于或等于10的土,可分為粘質(zhì)粉土(粒徑小于0.005mm顆粒含量超過全重的10%)和砂質(zhì)粉土(粒徑小于0.005mm顆粒含量小于或等于全重的10%)。粉土的性質(zhì)介于砂土與粘性土之間。
H.6.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公路改建工程質(zhì)量監(jiān)理程序?qū)嵤┘殑t
- 2025年度體育公園場地租賃合同樣本
- 櫥柜衣柜增補合同范本
- 2025年度誠意金協(xié)議書模板:房地產(chǎn)交易保障細則
- 13 我想和你們一起玩 教學設計-2023-2024學年道德與法治一年級下冊統(tǒng)編版
- 2025年旋轉變壓器市場調(diào)查報告
- 41水平五 籃球單元18課時計劃-《籃球:交叉步持球突破》教學設計
- 2019-2025年中國改善睡眠類保健品行業(yè)市場深度分析及發(fā)展前景預測報告
- 16表里的生物教學設計-2023-2024學年六年級下冊語文統(tǒng)編版
- 主場搭建合同范本
- 2023年新高考(新課標)全國2卷數(shù)學試題真題(含答案解析)
- 幼兒園中班藝術課《臺布的設計》課件
- 宮頸疾病診療流程
- HYT 0314-2021 海水入侵監(jiān)測與評價技術規(guī)程
- 油漆使用登記記錄表
- 農(nóng)田雜草的調(diào)查
- 【知識點提綱】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化學必修第一冊全冊各章節(jié)知識點考點重點難點提煉匯總
- 上海小弄堂-電子小報
- 軌道交通安全專題培訓
- 物理化學完整版答案
- 節(jié)流孔板孔徑計算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