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學4-2 秦漢散文_第1頁
古代文學4-2 秦漢散文_第2頁
古代文學4-2 秦漢散文_第3頁
古代文學4-2 秦漢散文_第4頁
古代文學4-2 秦漢散文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秦漢散文一、秦代散文(一)諸子散文《呂氏春秋》(二)政論散文名家李斯(一)諸子散文《呂氏春秋》呂不韋(?-前235)

據《史記·呂不韋列傳》及《戰(zhàn)國策·秦策》,秦昭襄王四十二年(前265),昭襄王立其子安國君(秦孝文王)為太子。安國君雖有子二十余人,但他寵幸的華陽夫人無子,而庶出的異人,因其母夏姬不受寵幸,被派往趙國做人質。秦國數次攻伐趙國,趙國因此對異人很不禮貌,異人陷入困難的處境。呂不韋本是衛(wèi)國富商,正好此時在趙都邯鄲遇到異人,以異人為奇貨可居,于是出千金而西入秦,通過多方活動,使異人立為華陽夫人的嫡嗣。又以舞姬獻于異人,時姬已懷孕,生子,即秦王政。異人繼位,是為莊襄王,以不韋為丞相,封文信侯。莊襄王即位三年去世,十三歲的太子嬴政即位,尊呂不韋為相國,號“仲父,權勢烜(音選)赫。呂不韋墓(河南省偃師市首陽山鎮(zhèn)大冢頭村)編撰時間及成書過程:大約成書于公元前239年左右。諸侯各國養(yǎng)士之風盛行,戰(zhàn)國四公子(齊國孟嘗君、趙國平原君、魏國信陵君和楚國春申君)門客盛極一時,呂不韋作為秦國的國相,也不示弱,召集門客三千人,號令他們將自己的見解和學說都寫下來,以論述天下之理,共二十余萬言,號曰《呂氏春秋》。懸于咸陽城門,稱能增損一字者予千金?!秴问洗呵铩?,乃是呂不韋依托秦國勢力從文化思想上和諸侯爭強的產物,其中也許還有呂不韋為秦的統一天下而進行理論準備的用意。

體例:《呂氏春秋》體系嚴密,全書分十二紀(每紀5篇)、八覽(每覽8篇)、六論(每論6篇),再加一篇序文,共161篇(今存160篇)。主要思想:《呂氏春秋》是先秦雜家的主要代表作。以道家、儒家和陰陽家為主,而這些思想又不是正宗的,都是經過加工和改造的,有自己的思想體系。標志:《呂氏春秋》的出現,標志著先秦諸子文化的結束和秦朝大一統文化的到來。《呂氏春秋》的藝術特點:1.出于眾人之手,風格不完全統一。但是,其中有些文章精練短小,文風平實暢達,用事說理頗為生動,堪稱優(yōu)秀的文學散文。

2.創(chuàng)作了豐富多彩的寓言。據初步統計,全書中的寓言故事共有二百多則。這些寓言大都化用中國古代的神話、傳說、故事而來,還有些是作者自己的創(chuàng)造,在中國寓言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寓言特色:往往先提出論點,然后引述一至幾個寓言來進行論證。寓言生動簡練,中心突出,結尾處點明寓意,一語破的。

(二)政論散文名家李斯李斯(?-前208)

李斯,秦代政治家、散文家。楚國上蔡(今屬河南)人。少為郡小吏。從荀子學帝王之術。學成,至秦,適莊襄王卒(前247),為呂不韋舍人。任為郎,說秦王政東并六國,拜為客卿。十年(前237),呂不韋免,秦人議逐客。斯上書諫,歷數先朝客臣百里奚、商鞅、張儀、范雎等有大功于秦,今欲逐客以資敵國,則秦國危。從之,遷廷尉。后二十余年(前221),秦一統天下,秦王政為始皇帝,以斯為卿、丞相,力主廢分封、立郡縣,焚《詩》《書》、同文書,明法定律。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出巡會稽,少子胡亥、李斯、趙高等從,行至沙丘病卒。趙高說斯偽作遺詔立胡亥,是為秦二世。二世信用趙高,誅戮公子大臣,荒淫無道。斯貪戀祿位,阿諛取容,然卒為趙高所陷,以謀逆罪下獄,誣服。二年(前208),腰斬斯于咸陽,夷三族,年約七十左右。李斯墓(河南省上蔡縣蘆崗鄉(xiāng)李斯樓村)李斯《諫逐客書》:李斯是秦代惟一可以稱為作家的人物,其代表作品是作于秦始皇十年(前237)的《諫逐客書》。韓國苦于秦國征伐,乃使水工鄭國說服秦國開鑿水渠,企圖耗費秦國人力而不能攻韓。事被發(fā)覺,秦國的宗室大臣認為,那些外來人大抵都是各諸侯國派來游說和離間秦國的,建議秦王把一切來自外國的客人都驅逐出境,李斯也在被逐之列,因此他寫了這封信上書秦王。文章先敘述秦自穆公以來皆以客致強的歷史,說明秦若無客的輔助則未必強大的道理;然后列舉各種女樂珠玉雖非秦地所產卻被喜愛的事實作比,說明秦王不應該重物而輕人?!吨G逐客書》的藝術特點:1.理氣充足,辭采華美,挾戰(zhàn)國縱橫說辭之風,兼具漢代辭賦之麗;2.文辭修飾整齊,音節(jié)和諧,趨于駢偶化,被后人稱為“駢體初祖”;3.抗言陳詞,有一種不可抑制的氣勢,成為后世奏疏的楷模。秦刻石銘文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后,曾多次巡游各地并刻石紀功?,F存刻石共有7篇,這些刻石大都出自李斯之手,以四字為句的韻文寫成。其中除瑯琊(音牙)刻石為兩句一韻外,其余嶧(音譯)山刻石等6篇皆三句一韻,文辭整飭(音赤)簡潔,朗朗上口,是秦文學的獨創(chuàng)。

秦刻石文改變了以往頌贊體作品雍容華貴的風格,貫以法家辭氣。文字典雅,氣魄雄偉。秦刻石文堪稱碑銘之祖,漢魏碑銘,莫不被其遺則。

《瑯琊刻石》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東巡到瑯琊郡(今山東膠南西南)時所立刻石的后半部?!稁F山刻石》(公元前219年,山東鄒縣)二、西漢散文(一)陸賈《新語》(二)賈誼《新書》(三)晁錯《論貴粟疏》(四)《淮南子》(五)其他西漢散文(六)西漢政論散文和先秦諸子散文的不同(一)陸賈《新語》秦王朝政治上的失敗,給西漢初年的思想家提出了一系列發(fā)人深思的課題,也給漢初文人提供了發(fā)揮聰明才智的廣闊天地。陸賈著文12篇,縱論秦所以失天下、漢所以得天下,以及古代帝王的興衰成敗之理,號為《新語》。廣州陳家祠陸賈出使南越《筑泥城》雕像廣州陳家祠陸賈勸說南越王趙佗(音駝)《統一歸漢》雕像陜西省永壽縣店頭鎮(zhèn)桃花塬上的陸賈墓(二)賈誼賈誼(前200-前168)

西漢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洛陽人。年十八,以能誦《詩》、《書》屬文稱于郡中。河南守吳公召置門下。文帝初立,征吳公為廷尉。吳公因薦之文帝,召為博士。每詔令議下,誼盡為之對,文帝悅之,超遷,歲中至太中大夫。誼以為漢興二十余年,當改正朔,易服色制度,定官名,興禮樂。文帝欲任以公卿之位,而周勃、灌嬰、張相如、馮敬等大臣皆以為不可,謂誼“年少初學,專欲擅權,紛亂諸事”。文帝遂疏之,以為長沙王太傅。

在長沙四年余,文帝思誼,征之。問以鬼神之事,至夜半,文帝前席,后曰:“吾久不見賈生,自以為過之,今不及也。”乃拜誼為梁懷王劉揖太傅。帝數問以得失。時匈奴強,數侵邊郡,而諸侯王多割據自強,多謀叛亂。賈誼上疏論政事,以為天下事勢,可為痛哭者一,可為流涕者二,可為長太息者六。其所謂可痛哭者,即諸侯王強大,有尾大不掉之勢。其所謂可流涕者則匈奴之侵擾,以漢之大而不能制之。其所謂可長太息者,則民俗之奢侈,德教之不修及朝廷常制之未定。其后誼又上疏,欲眾建諸侯而少其力,使朝廷易制之。文帝從其計。及文帝之封淮南厲王四子為列侯,誼又上疏諫。文帝十一年(前169),梁懷王揖墜馬死,誼自傷為傅無狀,??奁?,后歲余,亦卒,年三十三。

賈誼《新書》散文分類:《漢書·藝文志》記載賈誼散文共58篇,收錄于《新書》。其作品大體可分為三類:(1)專題政論文,如《過秦論》;(2)就具體問題所寫的疏牘文,如《陳政事疏》;(3)還有一些是雜論。其中《過秦論》、《陳政事疏》最為著名,被魯迅稱為“西漢宏文”(《漢文學史綱要》)。賈誼把漢代政論體散文的創(chuàng)作推向一個新的高度?!哆^秦論》:《過秦論》分上中下三篇,其主旨論秦政的過失,這是西漢前期政論散文所集中討論的問題。上篇竭力夸張秦國力量的強大,和一朝敗亡的迅速,以強烈的反差,突出“仁義不施”則必然敗亡的道理。文章多鋪張渲染,有戰(zhàn)國縱橫家文的遺風。但它的恢宏氣度,則為戰(zhàn)國文章所未有,而出自統一王朝的政治家才能具有的開闊眼界。中篇和下篇,提出秦二世和子嬰應該采取何種措施,才能挽回敗局,實際是比較具體地提出了西漢王朝應該注意的政策。

《過秦論》的藝術特點:1.先敘史實,后發(fā)議論,水到渠成,畫龍點睛?!哆^秦論》是一篇政論,也是一篇史論,與一般的論說文不同,敘述多于議論,前四段敘述秦的興亡史,敘述文字超過全文的四分之三,末段論秦之過,議論文字不到四分之一。寫秦的興亡史凡四段,前三段寫興盛,第四段寫滅亡。寫興盛史的三段分別為孝公始興、三王益興和始皇極興,層層遞進,體現出蒸蒸日上且無可阻擋的氣勢。滅亡史與興盛史強烈對照,形成疑問和懸念,即為什么自秦孝公以來歷經一百多年而強大的秦王朝,竟在陳涉起義打擊下三年而滅亡?敘述秦的興盛史緊扣秦一貫使用謀略和武力,突出秦統一天下之后實行種種暴力統治,處處為末段的議論奠定基礎。末端論秦之過并不輕易提出觀點,而是對秦與戰(zhàn)國諸侯、秦與陳涉之間的條件和結果進行對比,最后得出全文的中心論點:“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边@一結論有水到渠成,畫龍點睛之妙。2.強烈的對比。

《過秦論》不是討論秦朝滅亡的多種原因,而是強調最根本的原因,論述中通過強烈的對比排除多種原因,有力的突出了“仁義不施”的根本原因。主要有兩個對比。第一是秦的興盛史與滅亡史的對比,從秦孝公到秦始皇,七代國君凡一百五十年,逐代強盛,終于兼并諸侯,統一天下,興盛史相當輝煌;秦的滅亡從秦二世元年七月陳涉起義,到漢元年十月劉邦入破咸陽,秦王子嬰投降,短短三年時間,便土崩瓦解,煙消云散,滅亡史顯得急遽而短促。這一對比具有增強懸念,發(fā)人深省的藝術效果。第二是戰(zhàn)國諸侯與秦國之間、秦朝與陳涉起義之間,條件和結果的對比。條件即人力、物力、財力等,諸侯強于秦,秦朝強于陳涉;結果卻是秦國兼并諸侯,陳涉起義推翻秦朝。末段論秦之過,將陳涉起義與諸侯六國相比較,可見成敗異變,功業(yè)相反,從而排除條件方面的原因,說明秦朝的滅亡不是因為力量不強大,而是因為守天下不施行仁義。在強烈對比的基礎上推出中心論點,顯得順理成章。3.辭賦化的傾向。

清代章學誠《文史通義·答大兒貽選問》中說:“賈長沙過秦之論,有何深刻之意?而文有賦心,氣如河海,誦讀一過,而過秦諷漢之意,溢于言表?!边@是說《過秦論》的觀點屬于老生常談,而表現形式獨具匠心,以辭賦藝術作論文,廣泛使用鋪排夸飾的手法,勝在氣勢磅礴。寫秦孝公統一天下的意圖,連用“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等,集對偶、排比、比喻、夸張多種修辭手法,顯得氣勢非凡。

(三)晁錯《論貴粟疏》代表作:《論貴粟疏》。闡述重農貴粟、強本抑末的主張。文風簡潔明快,有商鞅、韓非遺風。不足之處:缺乏文采。

(四)《淮南子》淮南王劉安(前179-前122)西漢思想家、文學家。漢高帝子淮南王劉長子。為人好書,鼓琴,不喜弋獵狗馬馳騁,欲以取名譽。招致賓客方術之士數千人,作《淮南子》二十一篇。時,武帝方好藝文,劉安為帝叔父行而辯博善為文辭,甚尊重之。安入朝,獻所作《淮南子》,武帝愛秘之。又使為《離騷傳》,旦受詔,日食時上。又獻《頌德》及《長安都國頌》。每宴見,談說得失及方伎賦頌,至暮而罷。后因謀反下獄自殺。

劉安(明·張路《淮南王求仙圖卷》局部)《淮南子》21篇,十幾萬字。原稱《淮南鴻烈》,“鴻”是廣大之意,“烈”是光明之意。作者自認為此書包含廣大光明的道理,可出于諸子百家之上,為漢代治國法典,實際是以道家思想為主而雜以孔、墨、申(不害)、韓之說,是漢初黃老思想的繼續(xù)。東漢高誘說此書:“其旨近老子,淡泊無為,蹈虛守靜,出入經道。”(五)其他西漢散文

董仲舒》《天人三策》《春秋繁露;劉向《新序》《說苑》;司馬相如《難蜀父老》;桓寬《鹽鐵論》。

(六)西漢政論散文和先秦諸子散文的不同西漢政論散文是在先秦諸子散文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但是和先秦諸子的文章相比又有明顯的不同。由于先秦諸子處在諸侯爭霸和歷史轉折時期,為建構新的政治、思想、文化模式各自著書立說并相互攻訐(音節(jié)),就成為先秦諸子散文的一大特點;而漢代散文家由于處在大一統的新政治格局之下,如何鞏固新興政權和建立新時代的意識形態(tài)就成為他們所關心的新問題,這使他們的文章比先秦諸子散文缺少了思想表達的自由度,但卻顯得嚴謹質實。從西漢社會發(fā)展狀況看,由于上承短命的秦王朝,再加上統治者崇尚無為之治,所以漢朝初年在思想文化等方面尚有先秦余緒。隨著帝國政權的穩(wěn)固和定儒家思想于一尊,武帝以后的政論散文向著深廣宏富、醇厚典重方面發(fā)展,由越世高談轉為本經立義。而那些以剖白個人思想心跡為主的書信體散文,如鄒陽的《獄中上梁王書》、枚乘的《諫吳王書》、司馬遷的《報任安書》、楊惲的《報孫會宗書》等,或痛陳事理,或自抒怨憤,或嬉笑怒罵,敘事抒情均富有感染力,成為漢代散文史上一枝旁逸斜出的奇葩。

三、東漢散文(一)趙曄《吳越春秋》;(二)《越絕書》;(三)東漢政論散文三大家。(一)趙曄《吳越春秋》趙曄,東漢學者、文人。字長君。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人。生卒年不詳。少嘗為縣吏,奉檄(音習)迎督郵,曄恥于廝役,遂棄車馬去。到犍(音潛)為資中,詣杜撫受《韓詩》。積二十年,卒業(yè)乃歸。州召補從事,不就,舉有道,卒于家?!秴窃酱呵铩方翊媸恚饕獢⑹鰠窃綘幇缘墓适?,前五卷以吳為主,后五卷以越為主。《吳越春秋》在體例上兼有編年體和紀傳體史書的特點,是歷史演義小說的雛形。《吳越春秋》的藝術特點:1.《吳越春秋》的故事情節(jié)曲折多變,引人入勝。書中許多故事在正史中有記載,但作者把它們寫入本書時不是原封不動地襲用,而是依據傳說或發(fā)揮想象,增加了許多生動的細節(jié)。2.《吳越春秋》的許多故事荒幻離奇,具有濃郁的浪漫色彩?!秴窃酱呵铩肺赵S多神話傳說和民間故事,開志怪小說的先河。3.《吳越春秋》注重人物形象的刻畫,書中的幾位主要人物如伍子胥、范蠡(音里)、勾踐等人都寫得很成功,個性非常突出。特別注重對于人物形象的外貌描寫,以此突出人物的個性特征。(二)《越絕書》《越絕書》各篇之間不是連貫的故事,而是獨立成篇,顯得比較松散。除講述歷史故事外,中間還有地理、占氣等方面的專章,給人以駁雜之感?!秴窃酱呵铩泛汀对浇^書》都以吳越爭霸為主要線索,又都是出自吳越文士之手,因此,它們都具有鮮明的吳越文化的特點。吳越之民重劍輕死,信巫淫祀,這兩部歷史散文中曲折的故事情節(jié)、荒幻的神話傳說、強烈的復仇意識和崇武尚勇的義俠形象,無不和吳越文化的歷史傳統密切相關,這兩部作品是吳越文化的重要載體。

《吳越春秋》與《越絕書》比較:《吳越春秋》和《越絕書》這兩部雜史都記載春秋末年吳越爭霸的歷史。共同點:記錄基本史實而外,都虛構了一引起荒誕離奇的故事,也采用了不少神話和民間傳說,與后世的傳奇小說相近。差異點:如《吳越春秋》前后連貫成篇,《越絕書》還有地理、占氣等專篇。從文學視角來看《吳越春秋》似較《越絕書》更具文學性。

(三)東漢政論散文三大家(1)王充《論衡》;(2)王符《潛夫論》;(3)仲長統《昌言》。王充《論衡》王充(27-?)

王充,東漢哲學家、文學理論家。字仲任。會稽上虞(今屬浙江)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