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微生物學》全冊配套教學課件2_第1頁
《病原微生物學》全冊配套教學課件2_第2頁
《病原微生物學》全冊配套教學課件2_第3頁
《病原微生物學》全冊配套教學課件2_第4頁
《病原微生物學》全冊配套教學課件2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5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病原微生物學》全冊配套教學課件2微生物:必須借助顯微鏡放大后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微生物學:研究微生物新陳代謝、生長與繁殖、遺傳與變異及其規(guī)律的學科。微生物種類繁多、分布廣泛(土壤、空氣、水及人和動物體內(nèi)或體表)。根據(jù)對象及目的不同,可分為普通微生物學、醫(yī)學微生物學、獸醫(yī)微生物學、農(nóng)業(yè)微生物學、工業(yè)微生物學、環(huán)境微生物學等。微生物、微生物學和醫(yī)學微生物學醫(yī)學微生物學:研究引起人類疾病的病原微生物基本性狀、致病物質(zhì)、免疫應答、檢測方法和防治原則的學科。根據(jù)有無細胞基本結構、分化程度、化學組成等特點,微生物分為:非細胞型微生物、原核細胞型微生物、真核細胞型微生物。

—非細胞型微生物

(acellularmicrobe):由RNA或DNA和蛋白外殼組成、無細胞結構及產(chǎn)生能量酶系統(tǒng)、必須在活細胞內(nèi)以復制方式增殖的微生物。病毒(virus)。

—原核細胞型微生物

(prokaryoticmicrobe):細胞核低分化、無核仁和核膜、僅有DNA盤繞而成的核質(zhì)(caryoplasm)、除核糖體外無其他細胞器、主要以二分裂法繁殖的微生物。可進一步分為細菌、衣原體、支原體、立克次體、螺旋體和放線菌。(原核核糖體30+50=70S,真核核糖體40+60=80S)

—真核細胞型微生物

(eukaryotic

microbe):細胞核分化程度高,有核膜和核仁及染色體,有內(nèi)質(zhì)網(wǎng)和高爾基復合體及線粒體等細胞器、繁殖方式多樣的微生物。真菌(fungus)。微生物分類微生物在氮循環(huán)中的作用Microbesinnitrogencycle微生物在碳循環(huán)中的作用只有極少數(shù)微生物可感染人并引起疾病。致病的微生物FewbacteriaarealwayspathogenicMostbacteriaareneverpathogenicManybacteriaarepotentiallypathogenic呂文虎克(1674)首先用凸鏡看見了原核細胞型微生物。醫(yī)學微生物學發(fā)展簡史經(jīng)驗微生物學時期琴納(1796)采用牛痘苗預防接種。醫(yī)學微生物學發(fā)展簡史巴斯德(1859)著名的微生物引起酒腐敗實驗,開創(chuàng)了實驗微生物學時期。醫(yī)學微生物學發(fā)展簡史李斯特

(1865)發(fā)明并在手術中采用了消毒技術。醫(yī)學微生物學發(fā)展簡史郭霍(1876)提出了確定病原微生物的郭霍原則。醫(yī)學微生物學發(fā)展簡史郭霍原則

1.

引起疾病的微生物必須存在于每個同類病人中,但不存在于正常人。2.疑似病原的微生物能從病灶中分離并獲得純培養(yǎng)。3.若將分離的微生物接種于正常宿主中可引起相同疾病。4.上述感染宿主中能分離出相同微生物并獲得純培養(yǎng)。醫(yī)學微生物學發(fā)展簡史伊凡諾夫斯基(1892)發(fā)現(xiàn)病毒

(virus)。醫(yī)學微生物學發(fā)展簡史赫立希(1894)使用砷劑治療梅毒(化學藥物治療)。弗萊明(1929)發(fā)現(xiàn)能抑制葡萄球菌的青霉素。醫(yī)學微生物學發(fā)展簡史我國古代將傳染病稱為“瘟疫”。北宋末年劉真人提出肺癆病是由侵入人體的小蟲引起,明隆慶年間我國已有人采用人痘接種來預防天花,清乾隆年間師道南在《天愚集》鼠死行篇中認為人鼠密切接觸導致鼠疫流行。20世紀30年代我國學者黃楨祥首次建立用細胞培養(yǎng)病毒技術;1955年我國學者湯飛凡首次分離出沙眼衣原體,是發(fā)現(xiàn)人類重要病原體新種類的第一個中國人。我國醫(yī)學微生物學發(fā)展簡史20世紀中期,隨著生物化學、遺傳學、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等學科的快速發(fā)展及其新儀器的廣泛應用,極大地促進了醫(yī)學微生物學的發(fā)展。醫(yī)學微生物學面臨的主要挑戰(zhàn)之一:20世紀70年代以來出現(xiàn)的新發(fā)傳染病(emerginginfectiousdiseases)和再發(fā)傳染病(re-emerginginfectiousdiseases)。醫(yī)學微生物學面臨的主要挑戰(zhàn)之二:病原微生物、尤其是細菌的耐藥性(drugresistance)?,F(xiàn)代醫(yī)學微生物學時期及主要挑戰(zhàn)主要的新發(fā)傳染病時間病原微生物所致疾病1986人皰疹病毒-6猝發(fā)薔薇疹1988戊型肝炎病毒戊型肝炎1989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1992霍亂弧菌O139霍亂1992漢塞巴爾通體貓抓病1993辛諾柏病毒呼吸窘迫綜合征1994人皰疹病毒-8卡波西肉瘤1994Sabia病毒巴西出血熱1999西尼羅病毒西尼羅熱1999尼派病毒病毒性腦炎2003SARS冠狀病毒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征2004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上呼吸道感染2006豬鏈球菌豬鏈球菌病時間病原微生物所致疾病1973輪狀病毒嬰兒腹瀉1975細小病毒B19慢性溶血性貧血1977埃波拉病毒出血熱1977嗜肺軍團菌軍團菌病1977空腸彎曲桿菌腸炎1978漢坦病毒腎綜合征出血熱1980嗜人T細胞白血病毒I型成人T淋巴細胞白血病1982大腸埃希菌O157腸出血性綜合征1982嗜人T細胞白血病毒II型毛細胞白血病1982伯氏疏螺旋體萊姆病1983人免疫缺陷病毒艾滋病1983肺炎衣原體肺炎衣原體病1983幽門螺桿菌胃炎、胃潰瘍1986牛海綿狀腦病朊粒變種克-雅?。ǒ偱2。┬掳l(fā)與再發(fā)傳染病病原體的研究:致病機制、檢測、治療藥物、疫苗與防控。病原微生物致病機制的研究:感染或傳染是病原微生物與宿主相互作用的過程。病原微生物檢測與診斷新技術:更為快速、簡便、敏感、特異、高通量實驗室檢測和診斷新技術。抗感染免疫理論及其應用研究:新型疫苗及疫苗佐劑。抗感染新藥研發(fā):新型化學治療劑和抗生素、抗菌肽、植物(包括中草藥)類抗感染新藥。

醫(yī)學微生物學發(fā)展趨勢微生物的概念及醫(yī)學微生物學的定義。非細胞型、原核細胞型、真核細胞型微生物差異。原核細胞型微生物種類。本章要點Thankyou!醫(yī)學微生物學

(一、細菌基本性狀、生長繁殖與抵抗力)嚴杰,教授/醫(yī)學博士DepartmentofMedicalMicrobiologyandParasitologyZhejiangUniversitySchoolofMedicineHangzhou,P.R.China細菌是原核細胞型微生物。

以微米(micrometer,μm

)為度量單位。細菌大小與形態(tài)基本形態(tài):

球菌(cocci/coccus)—單個無規(guī)則排列球菌

—雙球菌、鏈球菌

—四聯(lián)、八疊球菌

—葡萄球菌

桿菌(bacilli/bacillus)

—單個無規(guī)則排列桿菌

—球桿菌、鏈桿菌

螺形菌(spiralbacteria)

—弧菌、螺菌(螺桿菌)原核細胞微生物分類與結構差異廣義的醫(yī)學細菌學包括:—細菌(bacteria)

—支原體(mycoplasma)

—衣原體(chlamydia)

—立克次體(richettia)

—螺旋體(spirochete)

—放線菌(actinomycete)

螺旋體、放線菌基本結構與細菌十分相似,支原體、衣原體、立克次體基本結構與細菌有一定差異。細菌結構及分類基本結構:細胞壁(cellwall)、細胞膜(cytomembrane)、細胞質(zhì)(cytoplasm)、核質(zhì)(caryoplasm)。特殊結構:鞭毛(flagellum)、菌毛(pilus)、莢膜(capsule)、芽胞(spore)。根據(jù)細胞壁結構不同,采用革蘭(Gram)染色法可將細菌分為染成藍色的革蘭陽性菌(Gram-positivebacteria,G+)或紅色的革蘭陰性菌(Gram-negativebacteria,Gˉ)兩類。細胞壁結構、差異及分類革蘭陽性菌細胞壁基本結構革蘭陽性菌:肽聚糖(peptidoglycan)磷壁酸(teichoicacid):主要表面抗原及黏附。革蘭陰性菌:肽聚糖(peptidoglycan)外膜(outermembrane)革蘭陰性菌細胞壁基本結構肽聚糖基本結構革蘭陽性菌肽聚糖:聚糖骨架(backbone)、4肽側鏈(sidechain)、5肽交聯(lián)橋(peptidecross-bridge)。革蘭陰性菌肽聚糖:聚糖骨架、4肽側鏈,無交聯(lián)橋。G+菌Gˉ菌脂質(zhì)雙層:化學組成和結果與內(nèi)膜(innermembrane)即細胞膜無本質(zhì)區(qū)別。外膜蛋白(outermambraneprotein,OMP):有多種功能及抗原性,如孔蛋白(porin)參與小分子物質(zhì)交換、黏附素(adhesin)、噬菌體(phage)和性菌毛(sexpilus)的受體、與肽聚糖或脂質(zhì)結合穩(wěn)定膜結構的脂蛋白(lipoprotein)等。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從內(nèi)向外依次為脂質(zhì)A、核心多糖和特異性多糖組成。是內(nèi)毒素(endotoxin),對哺乳細胞有廣泛毒性,也是Gˉ主要表面抗原。

脂寡糖(lipooligosaccharide,LOS):脂質(zhì)A與

短鏈分枝聚糖復合物,與細胞膜糖脂相似(免疫逃避),有一定毒性。革蘭陰性菌外膜基本結構脂質(zhì)A(lipidA):糖磷脂。含磷酸基團的氨基葡糖雙糖上與脂肪酸連接,通過2-酮基-3-脫氧辛酸(KDO)與核心多糖相連。常見脂肪酸:12碳羥基月桂酸/烯酸、14碳羥基豆蔻酸/烯酸和16碳棕櫚酸等,決定LPS細胞毒性。LPS結構與功能核心多糖:已糖、庚糖、磷酸乙醇胺聚合物,分別與脂質(zhì)A和特異性多糖連接。特異性多糖:由3-6個單糖重復單位組成,是Gˉ主要菌體抗原

(O抗原)。細胞壁功能:①決定細菌形態(tài);②保護細菌(滲透壓);③參與物質(zhì)交換;④表面抗原;⑤細菌毒力相關。β-內(nèi)酰胺類抗生素(青霉素和頭孢菌素類)能與菌體表面青霉素結合蛋白(penicilin-bindingprotein,PBP)結合,PBP是肽聚糖合成有關的內(nèi)肽酶或轉肽酶,故此類抗生素抗菌機制為抑制細菌肽聚糖合成。溶菌酶:水解N-乙酰胞壁酸與N-乙酰葡糖胺之間的糖苷鍵細胞壁功能細胞壁革蘭陽性菌革蘭陰性菌強度較堅韌較疏松肽聚糖層數(shù)15-50層1-2層厚度20-80nm10-15nm磷壁酸有無外膜無有細菌L型定義:細胞壁肽聚糖受理化、生物因素的直接破壞或合成被抑制形成的細胞壁缺陷型細菌。細菌L型特點:多形性(球形常見)、高滲培養(yǎng)、表面抗原丟失(免疫學診斷技術及β-內(nèi)酰胺類抗生素無效)、毒力下降但可引起慢性感染。細胞壁缺陷細胞膜:與真核細胞膜相似,不含膽固醇。細胞質(zhì):有核糖體,無其他細胞器。

—質(zhì)粒(plasmid):細菌染色體外雙鏈環(huán)狀DNA。

—核糖體(ribosome):50+30=70S,真核80S。

—中介體(mesosome):擬線粒體,產(chǎn)生能量。核質(zhì):絕大多數(shù)細菌為環(huán)狀染色體DNA。細胞膜中介體細菌特殊結構:莢膜、鞭毛、菌毛、芽胞。莢膜(capsule):細胞壁外黏液狀物質(zhì),多糖,少數(shù)多肽。主要功能:抗吞噬、黏附、保護作用。細菌特殊結構與功能鞭毛(flagellum):菌體表面的細長、彎曲的長絲狀物?;瘜W組成:鞭毛蛋白,有抗原性(H抗原)。功能:運動器官,在侵襲、趨化定植中發(fā)揮作用。細菌特殊結構與功能菌毛(pilus/pili):菌體表面的纖細短絲狀物。

—普通菌毛(ordinarypilus):多而較細。

—性菌毛(sexpilus):少而略粗?;瘜W組成:菌毛蛋白,有抗原性。功能:普通菌毛:黏附;性菌毛:以接合方式轉移遺傳物質(zhì)。細菌特殊結構與功能芽胞(spore):細菌在不利環(huán)境中胞漿濃縮后在菌體內(nèi)形成的圓形或卵圓形小體。其形狀、大小、位置可用于鑒別一些產(chǎn)芽胞菌,如破傷風梭菌。功能:細菌休眠形式,無繁殖能力,抵抗力顯著增強。芽胞發(fā)芽后形成繁殖體:1個芽胞/1個繁殖體。細菌特殊結構與功能細菌基因組:細菌染色體以及染色體外(質(zhì)粒和噬菌體)所有遺傳物質(zhì)的全部基因。細菌基因組主要特點:

—染色體通常是一個環(huán)狀雙鏈DNA,較小,無內(nèi)含子。

—控制特定性狀基因成簇排列形成基因島

(geneisland)。

—具有操縱子(operon)

結構使多基因形成一個轉錄單元。

—一個基因可有多個開放閱讀框架

(openreadingframe)

。

—非編碼序列明顯少于真核細胞

—主要在轉錄水平上調(diào)控基因表達(mRNA)

。細菌基因組特點細菌的營養(yǎng)類型:

—自養(yǎng)菌(autotroph):無機物為原料合成菌體成分

—異養(yǎng)菌(heterotroph):有機物為原料合成菌體成分

(寄生菌)。

細菌的營養(yǎng)物質(zhì):水、碳源、氮源、無機鹽(滲透壓、酶活需要等)和生長因子(血紅素)

等。生長繁殖條件:

—營養(yǎng)物質(zhì)、pH(7.4)、溫度(37°C

)

、氣體

(O2、CO2)

。根據(jù)代謝時是否需要氧分子分四類:

—專性需氧菌(obligateaerobe):氧分子為受氫體

。

—微需氧菌(microaerophilicbacterium):需5%氧氣。

—兼性厭氧菌(facultativeanaerobe):有無氧氣均可。

—專性厭氧菌(obligateanaerobe):其他為受氫體,發(fā)酵,氧損傷。細菌的生長與繁殖個體生長繁殖方式:二分裂法

(binaryfission)無性繁殖。代時(generationtime):多為20~30min。群體生長繁殖方式:分遲緩、對數(shù)(典型生物學形狀)、穩(wěn)定(產(chǎn)生芽胞及外毒素

)、衰亡期,形成一條生長曲線。細菌的生長與繁殖abcd合成代謝產(chǎn)物(致病物質(zhì)):

—熱原質(zhì)(

pyrogen):注入機體引起發(fā)熱反應(LPS、細胞壁糖肽或糖脂、一些細菌蛋白)。

—毒素(toxin):內(nèi)毒素(LPS)和外毒素(exotoxin)。

—侵襲性酶(invasiveenzyme):卵磷脂酶、透明質(zhì)酸酶等。

—其他:色素(鑒別)、抗生素、細菌素(抗菌蛋白)、維生素

。分解代謝產(chǎn)物(鑒定與診斷):

—糖類分解產(chǎn)物:如糖發(fā)酵試驗:產(chǎn)酸或產(chǎn)酸產(chǎn)氣。

—蛋白或氨基酸分解產(chǎn)物:如靛基質(zhì)試驗:分解色氨酸產(chǎn)生吲哚。

細菌的合成代謝與分解代謝氣泡細菌抵抗力:耐冷不耐熱,芽胞

抵抗力極強。細菌耐藥性:固有耐藥性和獲得耐藥性。主要耐藥機制:

—產(chǎn)生藥物鈍化酶

(modifiedenzyme):β-內(nèi)酰胺酶(水解)和修飾。

—藥物作用靶位變異:藥物作用靶位序列突變(如PBP)或缺失等。

—膜通透性下降:抗生素進入細菌通道表達或活性下降。

—主動外排:耗能(ATP、質(zhì)子泵),主要是I型分泌系統(tǒng)。細菌分類:生物學分類—界、門、綱、目、科、屬、種。血清學分類—一般種以下分血清群、型。細菌命名:拉丁雙名法:英文屬名在前、種名在后,中文種名在前、屬名在后,如Staphylococcusaureus/金黃色葡萄球菌。細菌抵抗力、耐藥性及分類與命名細菌細胞壁結構與功能。革蘭陽性和革蘭陰性菌細胞壁結構差異。細菌特殊結構及其化學組成與功能。細胞壁缺陷細菌特點及其臨床意義。細菌個體或群體生長繁殖方式及意義。重要的細菌合成代謝產(chǎn)物、主要耐藥機制。本章要點Thankyou!醫(yī)學微生物學

(細菌遺傳與變異)嚴杰,教授/醫(yī)學博士DepartmentofMedicalMicrobiologyandParasitologyZhejiangUniversitySchoolofMedicineHangzhou,P.R.China細菌遺傳物質(zhì):染色體、質(zhì)粒、噬菌體。質(zhì)粒(plasmid)定義:細菌染色體外遺傳物質(zhì),為雙鏈環(huán)狀DNA,攜帶遺傳信息并能自我復制,可丟失且不影響細菌存活。通過接合、轉化、轉導方式在細菌間轉移遺傳物質(zhì)。細菌的遺傳物質(zhì)—嚴緊型質(zhì)粒(stringentplasmid):復制與染色體同步?!神Y型質(zhì)粒(relaxedplasmid):復制與染色體無關。噬菌體(phage):細菌的病毒,多為蝌蚪形,蛋白外殼+DNA或RNA。蝌蚪形噬菌體結構:頭部=球狀外殼+核酸尾部=尾板(溶菌酶)

+尾刺+尾絲(吸附細菌)細菌的遺傳物質(zhì):噬菌體可通過轉導、轉換方式在細菌間轉移遺傳物質(zhì)。分類:毒性噬菌體:感染細菌(注入核酸)內(nèi)復制后釋放使細菌裂解。

溫和噬菌體:整合于細菌染色體中并隨其復制(前噬菌體+溶原性細菌)

。也可脫落、大量復制、釋放時裂解細菌。轉位因子(transposableelement):能在細菌基因組中移動位置的一段獨特DNA片段。

—插入序列

(insertionsequence,IS):800~1400bp,僅有編碼轉座酶的基因,兩端有反向重復序列。

—轉座子(transposon,Tn):IS+其他基因。轉位因子與整合子整合子

(integron):定位于細菌染色體、能捕獲和整合外源性基因的獨特DNA序列。5’-保守區(qū)-整合酶-P1/P2啟動子-整合位點-3’-保守區(qū)形態(tài)和結構變異:如細菌L型。毒力變異:如卡介苗(BCG)、白喉棒狀桿菌被β-棒狀桿菌噬菌體感染后產(chǎn)生白喉毒素。耐藥性變異:產(chǎn)生一種或多種抗生素耐藥性??乖宰儺悾?/p>

H和O抗原變異,帶來診斷困難的問題。菌落變異:光滑型(smooth,S)與粗糙型(rough,R)菌落S-R變異,常伴隨抗原性、毒力、酶活性等改變。多數(shù)S型細菌毒力強,少數(shù)R型毒力強(結核分枝桿菌、炭疽芽胞桿菌、鼠疫耶氏菌)。細菌的變異現(xiàn)象突變(mutation):單、多點各種突變?;蜣D移(transfer)與重組(recombination):是細菌獲得新的遺傳性狀的主要方式。細菌基因轉移和重組的主要方式:轉化、接合、轉導和溶原性轉換。提供DNA的細菌稱為供體菌(donor),接受DNA并進行重組的細菌稱為受體菌(recipient)。

細菌變異機制轉化(transformation):供體菌游離的DNA片段直接被受體菌攝取并重組,使受體菌獲得新的生物學性狀的過程。細菌變異機制:轉化接合(conjugation):供體菌通過性菌毛將質(zhì)粒或染色體DNA轉移入受體菌,使受體菌獲得新的生物學性狀的過程。F質(zhì)粒:編碼性菌毛

(F+菌,又稱雄性菌或供體菌)。細菌變異機制:接合F+F+F+F+F+F-F+F-F+F-F質(zhì)粒還可以整合到染色體DNA中,此時該菌株能引起染色體DNA發(fā)生高頻率轉移,故稱之Hfr菌株。Hfr菌株染色體DNA在F質(zhì)粒轉移啟始位點處的一股單鏈斷開后先經(jīng)性菌毛進入受體菌,F(xiàn)質(zhì)粒DNA后進入受體菌,但此過程易受各種影響而中斷,故受體菌可獲得不同長度Hfr菌株染色體DNA片段,但不易獲得F質(zhì)粒DNA。細菌變異機制:接合F-HfrHfrF-HfrHfrF-F-轉導(transduction):溫和噬菌體為載體將供體菌DNA片段轉移到受體菌內(nèi),使受體菌獲得新的性狀的過程。

—普遍性轉導

(generalizedtransduction):裝配錯誤。

—局限性轉導

(restrictedtransduction):前噬菌體從染色體DNA中脫落時,有時會帶有原整合部位一或兩側染色體DNA片段,再感染細菌時可將該供體菌DNA片段轉移到新的受體菌內(nèi)。細菌變異機制:轉導溶原性轉換(lysogenicconversion):溶原菌染色體DNA中整合的前噬體基因使宿主菌獲得新的遺傳性狀的過程。白喉棒狀桿菌被攜帶毒素基因的β-棒狀桿菌噬菌體感染后才能產(chǎn)生白喉外毒素。細菌變異機制:轉換診斷和治療及預防方面的應用:抗原變異、耐藥產(chǎn)生、制備疫苗等。流行病學方面的應用:確定優(yōu)勢流行菌株和耐藥基因等、病原追蹤與溯源,如PCR+RFLP、質(zhì)粒指紋圖譜法。分子生物學和基因工程方面的應用:載體(質(zhì)粒、噬菌體、腺病毒)以及DNA重組方法(轉化、轉導、轉染),生產(chǎn)疫苗(rHBsAg等)及生物制品(rIFN等)。細菌變異的醫(yī)學意義及應用常見的細菌變異現(xiàn)象及其醫(yī)學意義。轉化、接合、轉導、溶原性轉換定義及機制。細菌獲得新的遺傳性狀的主要方式、前噬菌體概念。本章要點Thankyou!醫(yī)學微生物學

MedicalMicrobiology(第三講:細菌感染與免疫、診斷與防治、消毒與滅菌)目錄細菌感染與免疫第一部分細菌的致病機制第二部分抗細菌免疫機制細菌感染的實驗室診斷與防治原則第一部分細菌感染的實驗室診斷第二部分細菌感染的防治原則消毒與滅菌一、基本概念(一)細菌的感染(bacterialinfection)或傳染

細菌侵入宿主機體后,進行生長繁殖、釋放毒性物質(zhì)等,引起不同程度病理損傷的過程(二)致病菌或病原菌(pathogen):能使宿主致病的細菌

非致病菌或非病原菌(nonpathogenicbacterium,nonpathogen)

(三)正常菌群(normalflora):

正常人的體表和同外界相通的口腔、鼻咽腔、腸道、泌尿生殖道等腔道中都寄居著不同種類和數(shù)量的微生物。當人體免疫功能正常時,這些微生物對宿主無害,有些對人還有利,是為正常微生物群,通稱正常菌群乳桿菌、大腸桿菌、類白喉桿菌、白假絲酵母菌陰道葡萄球菌、類白喉桿菌、非致病性分枝桿菌尿道大腸桿菌、產(chǎn)氣桿菌、變形桿菌、銅綠假單胞菌、葡萄球菌、糞鏈球菌、類桿菌、產(chǎn)氣莢膜梭菌、破傷風梭菌、雙歧桿菌、真細菌、乳桿菌、白假絲酵母菌腸道一般無菌胃葡萄球菌、干燥棒狀桿菌、奈瑟菌眼結膜葡萄球菌、類白喉桿菌、銅綠假單胞菌、非致病性分枝桿菌外耳道葡萄球菌、甲型和丙型鏈球菌、肺炎鏈球菌、奈瑟菌、類桿菌鼻咽腔葡萄球菌、甲型和丙型鏈球菌、肺炎鏈球菌、奈瑟菌、乳桿菌、類白喉棒狀桿菌、梭菌、放線菌、螺旋體口腔葡萄球菌、類白喉桿菌、銅綠假單胞菌、非致病性分枝桿菌、丙酸桿菌、白假絲酵母菌皮膚主要菌類部位人體常見的正常菌群鼻咽腔葡萄球菌、甲,丙型鏈球菌肺炎球菌、奈氏菌、類桿菌等外耳道葡萄球菌、類白喉桿菌綠膿桿菌、非致病性分枝桿菌表皮葡萄球菌口腔甲,丙型鏈球菌類白喉桿菌、肺炎球菌奈氏菌、乳桿菌、梭桿菌螺旋體、放線菌、白念珠菌腸道大腸桿菌、產(chǎn)氣桿菌、變形桿菌綠膿桿菌、葡萄球菌、厭氧性細菌真菌、乳桿菌,雙歧桿菌等陰道大腸桿菌、乳桿菌白念珠菌、類白喉桿菌非致病性分枝桿菌等皮膚葡萄球菌、綠膿桿菌、白念珠菌丙酸桿菌、類白喉桿菌、非致病性分枝桿菌人體內(nèi)正常菌群的分布眼結膜白色葡萄球菌、干燥桿菌尿道白色葡萄球菌、類白喉桿菌、非致病性分枝桿菌正常菌群生理學意義:

1.生物拮抗——作屏障

2.營養(yǎng)作用——產(chǎn)營養(yǎng)

3.免疫作用——

有免疫

4.抗衰老作用——除廢物

(四)條件致病菌(conditionedpathogen)

機會致病菌(opportunisticpathogen)

有些細菌在正常情況下并不致病,在某些條件改變的特殊情況下可以致病。致病條件寄居部位的改變免疫功能低下菌群失調(diào)(dysbacteriosis)

菌群失調(diào)癥或菌群交替癥(microbialselectionandsubstitution)二重感染:金黃色葡萄球菌、白假絲酵母菌等(五)醫(yī)院獲得性感染(hospitalacquiredinfection)

病人在住院期間發(fā)生的感染,通稱醫(yī)院內(nèi)感染(nosocomialinfection)。1.交叉感染:由醫(yī)院內(nèi)病人或醫(yī)務人員直接或間接傳播引起的感染。2.內(nèi)源性感染:或稱自身感染,由病人自己體內(nèi)正常菌群引起的感染。3.醫(yī)源性感染:在治療、診斷或預防過程中,因所用器械等消毒不嚴而造成的感染。二、細菌的致病機制(一)基本概念:1.細菌能引起感染的能力稱為致病性(pathogenicity)或病原性。(質(zhì))2.致病菌的致病性強弱程度稱為毒力(virulence),即致病性的強度。(量)3.半數(shù)致死量(medianlethaldose,LD50)4.半數(shù)感染量(medianinfectivedose,ID50)(二)致病菌致病作用的主要影響因素:

1.細菌的毒力強弱2.侵入宿主機體的菌量3.侵入部位是否合適(三)細菌的毒力物質(zhì):侵襲力、毒素(物質(zhì)基礎)1、侵襲力(invasiveness)

致病菌能突破宿主皮膚、黏膜生理屏障,進入機體并在體內(nèi)定植、繁殖和擴散的能力莢膜黏附素侵襲性物質(zhì)2、毒素(toxin)(1)外毒素(exotoxin)多數(shù)革蘭陽性菌和少數(shù)革蘭陰性菌在生長繁殖過程中釋放到菌體外的蛋白質(zhì)。外毒素特征分子結構:A-B模式A:活性亞單位B:結合亞單位可提純制疫苗ToxicBindingACellsurfaceB外毒素種類神經(jīng)毒素

破傷風痙攣毒素、肉毒毒素細胞毒素

白喉毒素、葡萄球菌表皮剝脫毒素、葡萄球菌毒性休克綜合征毒素、

A群鏈球菌致熱外毒素腸毒素

霍亂腸毒素、ETEC腸毒素、產(chǎn)氣莢膜梭菌腸毒素、葡萄球菌腸毒素(2)內(nèi)毒素(endotoxin)

革蘭陰性菌細胞壁的脂多糖,菌體死亡崩解時游離出來內(nèi)毒素毒性作用發(fā)熱反應

白細胞反應

內(nèi)毒素血癥與內(nèi)毒素休克Shwartzman現(xiàn)象與DIC

內(nèi)毒素與外毒素的比較弱,能刺激機體形成抗體,但無中和作用,甲醛處理后不能形成類毒素強,能刺激機體形成抗毒素,經(jīng)甲醛脫毒后能形成類毒素抗原性較弱、各種內(nèi)毒素作用大致相同,引起休克,發(fā)熱,DIC等強、對機體組織器官有選擇性,引起特殊臨床表現(xiàn)毒性作用好、160℃2~4小時破壞差、60~80℃30分鐘破壞穩(wěn)定性脂多糖蛋白質(zhì)化學成分細胞壁成分、細菌裂解后釋出活菌分泌或細菌溶解后散出存在部位革蘭陰性菌革蘭陽性菌及部分革蘭陰性菌來源內(nèi)毒素外毒素種類目錄細菌感染與免疫第一部分細菌的致病機制第二部分抗細菌免疫機制細菌感染的實驗室診斷與防治原則第一部分細菌感染的實驗室診斷第二部分細菌感染的防治原則消毒與滅菌一、宿主的免疫防御機制人體免疫系統(tǒng)組成:免疫器官和組織免疫細胞免疫分子免疫應答類型:天然免疫獲得性免疫(一)天然免疫(innateimmunity)(非特異性免疫nonspecificimmunity)屏障結構、免疫細胞、免疫分子

1.屏障結構(1)皮膚與黏膜機械性阻擋與排除作用分泌殺菌物質(zhì)正常菌群的拮抗作用(2)血腦屏障(3)胎盤屏障

2.吞噬細胞小吞噬細胞外周血中的中性粒細胞大吞噬細胞血中的單核細胞和各種組織中的巨噬細胞(單核吞噬細胞系統(tǒng))

吞噬過程接觸吞入殺滅吞噬后果完全吞噬不完全吞噬3.體液因素補體是正常血清中的一組蛋白質(zhì)溶菌酶(lysozyme)主要來源于吞噬細胞

防御素1.體液免疫:由特異抗體起主要作用的免疫應答

IgG、IgM、IgA、IgD、IgE

抗菌抗體(調(diào)理素)抗外毒素抗體2.細胞免疫:以T細胞為主的免疫應答

CD4Th1細胞

CTL(二)獲得性免疫(acquiredimmunity)(特異性免疫,specificimmunity)3.胞外菌感染的免疫機制(1)胞外菌(extracellularbacteria):寄居在宿主細胞外的組織間隙和血液、淋巴液、組織液等體液中葡萄球菌、鏈球菌、志賀菌、霍亂弧菌、破傷風梭菌等(2)致病機制:產(chǎn)生毒性物質(zhì)、引起炎癥反應(3)免疫機制中性粒細胞吞噬、殺滅產(chǎn)生抗體IgG抗體調(diào)理細菌促進吞噬(調(diào)理素)抗體中和細菌外毒素(抗毒素)激活補體經(jīng)典途徑SIgA阻擋致病菌定植

4.胞內(nèi)菌感染的免疫(1)胞內(nèi)菌(intracellularbacteria):兼性(facultative)和專性(obligate)專性胞內(nèi)菌立克次體、衣原體兼性胞內(nèi)菌結核分枝桿菌、麻風分枝桿菌、傷寒沙門菌、布魯菌、嗜肺軍團菌、產(chǎn)單核細胞李氏菌(2)致病機制:慢性病理性免疫損傷(3)胞內(nèi)菌感染的免疫:T細胞為主的細胞免疫CD4Th1細胞產(chǎn)生細胞因子,活化巨噬細胞、CTL、引起遲發(fā)型超敏反應CD8CTL

穿孔素、粒酶破壞感染細胞5.感染的發(fā)生和發(fā)展

(1)感染的來源外源性感染(exogenousinfection)來源于宿主體外 病人帶菌者攜帶有某些致病菌的健康人,傳染病恢復期仍排菌者(重要傳染源)病畜和帶菌動物人畜共患病

內(nèi)源性感染(endogenousinfection)來源于宿主體內(nèi)或體表大多為正常菌群,少數(shù)為致病菌(2)傳播方式與途徑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創(chuàng)傷感染接觸感染節(jié)肢動物叮咬感染多途徑感染(3)感染的類型(結局)①不感染②隱性感染(inapparentinfection)

當宿主體的抗感染免疫力較強,或侵入的病菌數(shù)量不多、毒力較弱,感染后對機體損害較輕,不出現(xiàn)或出現(xiàn)不明顯的臨床癥狀,或稱亞臨床感染。特點:機體獲得足夠的特異免疫力傳染源③潛伏感染(latentinfection)

當宿主與致病菌在相互作用過程中暫時處于平衡狀態(tài)時,病菌潛伏在病灶內(nèi)或某些特殊組織中,一般不出現(xiàn)在血液、分泌物或排泄物中。一旦機體免疫力下降,則潛伏的致病菌大量繁殖,使疾病復發(fā)。結核分枝桿菌④顯性感染(apparentinfection)(傳染病)

宿主細胞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害,生理功能發(fā)生改變,并出現(xiàn)一系列的臨床癥狀和體征

I.按疾病發(fā)生急緩分

急性感染(acuteinfection)慢性感染(chronicinfection)

II.按感染累及部位的范圍分

局部感染(localinfection)全身感染(generalizedinfection;systemicinfection)III.全身感染可引起多種不同的全身癥狀:毒血癥(toxemia):

致病菌侵入宿主體后,只在機體局部生長繁殖,病菌不進入血循環(huán),但其產(chǎn)生的外毒素入血。外毒素經(jīng)血到達易感的組織和細胞,引起特殊的毒性癥狀。例如白喉、破傷風等。內(nèi)毒素血癥(endotoxemia):

革蘭陰性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大量繁殖、崩解后釋放出大量內(nèi)毒素;也可由病灶內(nèi)大量革蘭陰性菌死亡、釋放的內(nèi)毒素入血所致。菌血癥(bacteremia):致病菌由局部侵入血流,但未在血流中生長繁殖,只是短暫的一過性通過血循環(huán)到達體內(nèi)適宜部位后再進行繁殖而致病。例如傷寒早期。敗血癥(septicemia):致病菌侵入血流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產(chǎn)生毒性產(chǎn)物,引起全身性中毒癥狀。鼠疫耶氏菌、炭疽芽胞桿菌等。膿毒血癥(pyemia):化膿性病菌侵入血流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通過血流擴散至宿主的其他組織或器官,產(chǎn)生新的化膿性病灶。例如金黃色葡萄球菌的膿毒血癥,常導致多發(fā)性肝膿腫、皮下膿腫和腎膿腫等。⑤帶菌狀態(tài)

有時致病菌在顯性或隱性感染后并未立即消失,在體內(nèi)繼續(xù)留存一定時間,與機體免疫力處于相對平衡狀態(tài)。帶菌者(carrier)是重要的傳染源目錄細菌感染與免疫第一部分細菌的致病機制第二部分抗細菌免疫機制細菌感染的實驗室診斷與防治原則第一部分細菌感染的實驗室診斷第二部分細菌感染的防治原則消毒與滅菌一、細菌感染實驗室診斷的基本流程標本生化試驗血清學試驗動物試驗藥敏試驗直接涂片檢查分離培養(yǎng)

分子生物學技術(核酸雜交、PCR)

其它(HPLC)注意無菌操作,盡量避免雜菌污染。根據(jù)病程、細菌在體內(nèi)分布及從人體排出途徑的不同,采集相應的標本。應在使用抗菌藥物前采集標本,否則在培養(yǎng)時應加入拮抗劑。盡可能采集病變明顯部位的材料。標本必須新鮮,采集后盡快送檢。送檢過程中要采取適當?shù)谋4娣绞?。(一)標本采集與送檢的原則1、顯微鏡觀察法——細菌形體微小,肉眼不能直接看到,必須借助顯微鏡(普通光學顯微鏡、電子顯微鏡)放大后才能觀察。(二)細菌的形態(tài)學檢查

普通光學顯微鏡的分辨率為0.25μm。一般細菌都大于0.25μm,故可用普通光學顯微鏡觀察。普通光學顯微鏡(lightmicroscope)

電子顯微鏡的分辨率為1nm。不僅能看清細菌的外形,內(nèi)部超微結構可一覽無余。電子顯微鏡(electronmicroscope)肺炎鏈球菌莢膜莢膜透射電鏡掃描電鏡革蘭染色法:結晶紫碘液95%乙醇復紅抗酸染色:石炭酸復紅3%鹽酸酒精美蘭其它特殊染色(2)染色法——細菌體小半透明,經(jīng)染色后才能觀察較清楚。1min1min1min脫色5min脫色

抗酸染色革蘭陽性菌革蘭陰性菌(三)細菌的分離培養(yǎng)1、培養(yǎng)基(culturemedium)由人工方法配制而成的,專供微生物生長繁殖使用的混合營養(yǎng)物制品(1)培養(yǎng)基按營養(yǎng)組成和用途可分為:基礎培養(yǎng)基(basicmedium)增菌培養(yǎng)基(enrichmentmedium)選擇培養(yǎng)基(selectivemedium)鑒別培養(yǎng)基(differentialmedium)厭氧培養(yǎng)基(anaerobicmedium)(2)按物理狀態(tài)可分為:液體培養(yǎng)基、固體培養(yǎng)基、半固體培養(yǎng)基2、細菌在培養(yǎng)基中的生長情況液體培養(yǎng)基:表面生長均勻混濁生長沉淀生長A.均勻渾濁生長B.菌膜生長C.沉淀生長固體培養(yǎng)基:菌落,菌苔半固體培養(yǎng)基:

無動力有動力3、培養(yǎng)基的用途液體培養(yǎng)基:增菌固體培養(yǎng)基:純化,增菌半固體培養(yǎng)基:動力檢測,保種用已知的細菌或其特異性抗原檢測患者體液中有無相應特異抗體和其效價的動態(tài)變化。一般采取病人的血清進行試驗,故稱為血清學診斷(serologicaldiagnosis)。血清學診斷試驗最好取患者急性期和恢復期雙份血清標本,當后者的抗體效價比前者升高≥4倍時方有意義。常用方法:直接凝集試驗、乳膠凝集試驗、沉淀試驗、補體結合試驗、中和試驗、ELISA。(四)血清學診斷(五)細菌的核酸檢測通過檢測細菌遺傳物質(zhì),包括細菌的染色體DNA和染色體外的遺傳物質(zhì),來確認細菌感染的方法。也稱細菌的基因診斷。常用方法:核酸雜交技術、多聚酶鏈反應技術目錄細菌感染與免疫第一部分細菌的致病機制第二部分抗細菌免疫機制細菌感染的實驗室診斷與防治原則第一部分細菌感染的實驗室診斷第二部分細菌感染的防治原則消毒與滅菌一、細菌感染的防治(一)預防人工主動免疫:用于預防疫苗(vaccine):

死疫苗(killedvaccine)

減毒活疫苗(liveattenuatedvaccine)

基因工程疫苗(geneticallyengineeringvaccine)

多肽疫苗(polypeptidevaccine)

亞單位疫苗(subunitvaccines)

DNA疫苗(DNAvaccine)等

類毒素(toxoid)

人工被動免疫:用于治療或緊急預防抗毒素、抗菌血清、胎盤丙種球蛋白、免疫制劑

(二)藥物治療細胞壁 青霉素 細胞膜 多粘菌素(作用于脂類)蛋白質(zhì)合成 30S亞基 氨基糖苷類、四環(huán)素類

50S亞基 氯霉素、林可霉素、大內(nèi)環(huán)酯類核酸代謝 喹諾酮類、利福平、磺胺類

目錄細菌感染與免疫第一部分細菌的致病機制第二部分抗細菌免疫機制細菌感染的實驗室診斷與防治原則第一部分細菌感染的實驗室診斷第二部分細菌感染的防治原則消毒與滅菌一、基本概念消毒(disinfection)

殺死物體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并不一定能殺死含芽胞的細菌或非病原微生物滅菌(sterilization)

殺滅物體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防腐(antisepsis)

防止或抑制體外細菌生長繁殖的方法無菌(asepsis)不存在活菌二、物理消毒滅菌法(一)熱力滅菌法1、干熱滅菌法焚燒燒灼干烤(160~170℃/2h)紅外線2、濕熱滅菌法巴氏消毒法(pasteurization):用較低溫度殺滅液體中的病原菌或特定微生物,而仍保持物品中所需的不耐熱成分不被破壞的消毒方法(62℃30'或72℃30''

)煮沸法流動蒸氣消毒法間歇蒸氣滅菌法高壓蒸氣滅菌法:121℃,15個大氣壓,20分鐘同一溫度下,濕熱比干熱效果好(二)輻射殺菌法紫外線265~266nm殺菌原理用途與缺陷電離輻射β、γ射線微波(三)濾過除菌法

0.22μm,不耐熱血清空氣超聲波殺菌法干燥與低溫抑菌法冷凍真空干燥保存菌種三、化學消毒滅菌法(外用)(一)常用消毒劑的殺菌機制使菌體蛋白變性或凝固干擾微生物酶系統(tǒng)和影響其代謝損傷細胞膜(二)選擇原則效果好毒力低便宜(三)消毒劑的主要種類醋酸、生石灰破壞膜、壁,蛋白凝固酸堿類龍膽紫干擾氧化、抑制繁殖染料環(huán)氧乙烷蛋白質(zhì)、核酸烷基化烷化劑新潔而滅蛋白變性,細胞膜損傷表面活性劑紅汞、硫柳汞氧化、蛋白酶變性重金屬鹽高錳酸鉀、過氧乙酸、碘酒氧化、蛋白沉淀氧化劑乙醇蛋白變性醇類石炭酸蛋白變性,細胞膜損傷酚類常用種類作用機制類別(四)消毒劑的應用(五)影響消毒滅菌效果的因素消毒劑的性質(zhì)、濃度與作用時間微生物的種類與數(shù)量溫度酸堿度有機物胃腸道感染細菌經(jīng)消化道感染的病原菌腸桿菌科細菌

44個屬

沙門氏菌屬、志賀氏菌屬、埃希氏菌屬弧菌屬幽門螺桿菌空腸彎曲菌目的要求掌握腸桿菌共同生物學特征,埃希菌屬、志賀菌屬、沙門氏菌屬致病性,沙門氏菌屬免疫性、微生物學檢查,霍亂弧菌形態(tài)染色、培養(yǎng)及致病性熟悉志賀菌抗原結構與分類、微生物學檢查,沙門氏菌屬抗原結構與分類,霍亂弧菌生化反應、抗原構造與分型,副溶血性弧菌致病性KeywordsETEC,EIEC,EPEC,EHEC,EaggECColititre,coliindexShigella,shigatoxin(ST),enesmusSalmonella,entericfever/typhoidfever,WidaltestVibrioCholerae,choleratoxin,O139andO1group,TCBS腸桿菌科(Enterobacteriaceae)一大群生物學性狀相似的革蘭陰性桿菌,常寄居在人和動物的腸道內(nèi),亦存在于土壤、水和腐物中。44個屬,170多個種。但該科引起人類95%以上感染的菌種卻不到20個。4類引起人類腹瀉和腸道感染的腸桿菌:埃希菌屬、志賀菌屬、沙門菌屬、耶爾森菌屬。8種與醫(yī)院感染有關的條件致病菌:枸櫞酸桿菌屬、克雷伯菌屬、腸桿菌屬、多源菌屬、沙雷菌屬、變形桿菌屬、普羅威登菌屬和摩根菌屬。腸桿菌科的細菌與醫(yī)學的關系①致病菌:有少數(shù)細菌總是引起人類疾病,如傷寒沙門菌、志賀菌、鼠疫耶爾森菌等;②機會致病菌:一部分細菌屬于正常菌群,但當宿主免疫力降低或細菌移位至腸道以外部位時,即可引起機會性感染,如大腸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奇異變形桿菌等;③由正常菌群轉變而來的致病菌:如引起胃腸炎的大腸埃希菌,即是由于獲得位于質(zhì)粒、噬菌體或毒力島上的毒力因子基因后而成為致病菌。腸桿菌科細菌共同生物學特性1.形態(tài)與結構

中等大小G-桿菌。大多有菌毛,多數(shù)有周鞭毛,少數(shù)有莢膜,不產(chǎn)生芽胞。2.培養(yǎng)兼性厭氧或需氧。

3.生化反應乳糖發(fā)酵試驗可初步鑒別致病菌和其他大部分非致病腸道桿菌。4.抗原結構主要有菌體O抗原、鞭毛H抗原和莢膜K抗原。

5.抵抗力對理化因素抵抗力不強。6.變異腸桿菌科細菌易出現(xiàn)變異菌株,其中最常見的是耐藥性變異。腸桿菌科細菌革蘭染色lactosefermentationMechanism:Non-pathogenicentericbacillicanfermentlactosetoproduceacidicby-productswhilepathogenicentericbacillisuchasShigellaandSalmonellacannot.Media:SS-plateorEMBplate,TSIagarslantsBasiccomponents:

lactoseandapHindicator

SSplatecoloredcolonies(red)non-pathogenicyesnowhitecoloniespathogenicEMBplateMacConkeyagarKliglerDoublesugarironagar(KIA)⑴O抗原是細胞壁脂多糖成分。以核心多糖為中心的三層結構,內(nèi)側是脂類A,為內(nèi)毒素的毒性成分。外側是重復的特異多糖,決定O抗原的特異性。(R-S)⑵H抗原是不耐熱的鞭毛蛋白質(zhì)抗原,氨基酸序列和空間構型決定H抗原的特異性。(H-O)⑶表面抗原是包繞在O抗原外側的多糖抗原,由多糖結構決定抗原特異性。(K抗原、Vi抗原、B抗原)??乖Y構埃希菌屬埃希菌屬(Escherichia)有5個種,大腸埃希菌(E.coli)是臨床最常見、最重要的一個菌種。①大腸埃希菌是腸道中重要的正常菌群;②在宿主免疫力下降或細菌侵入腸外組織器官后即可成為機會致病菌,引起腸道外感染;③一些血清型的大腸埃希菌具有致病性,能導致人類胃腸炎;④在環(huán)境衛(wèi)生和食品衛(wèi)生學中常被用作糞便污染的衛(wèi)生學檢測指標。G-桿菌。多數(shù)菌株有周身鞭毛,有菌毛,無芽胞。兼性厭氧。能發(fā)酵葡萄糖等多種糖類,產(chǎn)酸并產(chǎn)氣。絕大多數(shù)菌株發(fā)酵乳糖。IMViC試驗結果為“++--”。有O、H和K三種抗原。能產(chǎn)生大腸菌素(colicin)。一、生物學性狀(一)致病物質(zhì)

1.黏附素(adhesine)定植因子抗原(CFA)、集聚黏附菌毛(AAF)、束形成菌毛(bundleformingpili,Bfp)、緊密粘附素(intimin)、P菌毛、I型菌毛和侵襲質(zhì)??乖?invasionplasmidantigen,Ipa)蛋白等。

2.毒素

志賀毒素(Stx)、腸毒素;內(nèi)毒素、莢膜、載鐵蛋白和III型分泌系統(tǒng)(typeIIIsecretionsystems)等。

二、致病性與免疫性(二)所致疾病

1.腸道外感染

腸道外感染以化膿性感染和泌尿道感染最為常見。

2.胃腸炎

某些血清型可引起人類胃腸炎,與食入污染的食品和飲水有關,為外源性感染。腸產(chǎn)毒型大腸埃希菌(enterotoxigenicE.coli,ETEC);(2)腸侵襲型大腸埃希菌(enteroinvasiveE.coli,EIEC);(3)腸致病性大腸埃希菌(enteropathogenicE.coli,EPEC);(4)腸出血型大腸埃希菌(enterohemorrhagicE.coli,EHEC);(5)腸集聚型大腸埃希菌(enteroaggregativeE.coli,EaggEC):引起腹瀉的大腸埃希菌1、enterotoxigenicE.Coli(ETEC)5歲以下嬰幼兒和旅游者腹瀉污染的水源臨床癥狀:輕度腹瀉至嚴重的霍亂樣腹瀉致病物質(zhì):腸毒素和定植因子LPS及K抗原等O6:K15:H6heat-labileenterotoxin(LT)onepoly-peptidesubunitA穿越細胞膜與腺苷環(huán)化酶作用,使ATP→cAMP

fivepoly-peptidesubunitB與腸黏膜上皮細胞表面的神經(jīng)節(jié)苷脂GM1結合與霍亂弧菌產(chǎn)生的腸毒素密切相關heat-stableenterotoxin(ST)激活腸黏膜細胞上的鳥苷環(huán)化酶,使胞內(nèi)cGMP↑均由質(zhì)粒介導enterotoxin2、enteroinvasiveE.coli(EIEC)較大兒童和成人腹瀉臨床癥狀:類似痢疾,腹瀉呈膿血便、里急后重致病物質(zhì):不產(chǎn)生腸毒素。侵襲腸黏膜上皮細胞,引起細胞內(nèi)吞進入細胞空泡,破壞空泡后進入胞質(zhì)中增殖,殺死細胞,進入鄰近細胞,導致組織破壞和炎癥,引起腹瀉。

侵襲與一個120-140MD的質(zhì)粒有關。3、enteropathogenicE.coli(EPEC)

嬰幼兒腹瀉不產(chǎn)生腸毒素及其它外毒素,無侵襲力在十二指腸、空腸、回腸上段粘膜表面繁殖,粘附于微絨毛,導致微絨毛萎縮、上皮細胞排列紊亂和功能受損,引起腹瀉。

2、55

局限性粘附彌散性粘附4、enterohemorrhagicE.coli(EHEC)5歲以下兒童易感多為食源性感染,通過糞-口途徑傳播血清型是0157:H7可引起出血性結腸炎和溶血性尿毒綜合征,出現(xiàn)溶血性貧血,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和急性腎衰竭致病因子是菌毛和Vero毒素mediatedvialysogenicphagestopproteinsynthesize5、enteroaggregativeE.coli(EaggEC)嬰兒持續(xù)性腹瀉、脫水、偶有血便不侵襲細胞,不能用O:H血清分型細菌通過菌毛粘附于腸黏膜上皮細胞,在細胞表面聚集形成磚狀排列并產(chǎn)生毒素致病因子是菌毛和毒素腸集聚耐熱毒素(EAST),抗原上與ST有關α溶血素引起胃腸炎的大腸埃希菌菌株作用部位疾病與癥狀致病機制ETEC小腸旅行者和嬰幼兒腹瀉;水樣便,惡心,嘔吐,腹痛,低熱質(zhì)粒介導LT和ST腸毒素,大量分泌液體和電解質(zhì);黏附素EIEC大腸水樣便,繼以少量血便,腹痛,發(fā)熱質(zhì)粒介導侵襲和破壞結腸粘膜上皮細胞EPEC小腸嬰兒腹瀉;水樣便,惡心,嘔吐,發(fā)熱質(zhì)粒介導A/E組織病理變化,伴上皮細胞絨毛結構破壞,導致吸收受損和腹瀉EHEC大腸水樣便,繼以大量出血,劇烈腹痛,低熱或無,可并發(fā)HUS、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溶原性噬菌體編碼Stx-I或Stx-II,中斷蛋白質(zhì)合成;A/E損傷,伴小腸絨毛結構破壞,導致吸收受損EAEC小腸嬰兒腹瀉;持續(xù)性水樣便,嘔吐,脫水,低熱質(zhì)粒介導集聚性粘附上皮細胞,伴絨毛變短,單核細胞浸潤和出血,液體吸收下降VirulencemechanismsNontoxigenicNoninvasiveEnteropathogenicEPECVTEHECEnterotoxigenicST(heat-stable,increasescGMP)LT(heat-labile,increasescAMP)VirulentE.coliInvasiveToxigenicShiga-likecytotoxin(inhibitsproteinsynthesis)(EIEC)(一)標本

腸外感染采取中段尿、血液、膿液、腦脊液等;胃腸炎則取糞便。(二)分離培養(yǎng)與鑒定

1.腸道外感染(涂片染色、培養(yǎng)、鑒定)2.腸道內(nèi)感染(測定腸毒素、毒力因子等)

三、微生物學檢查法細菌分離和鑒定

必要時應做腸毒素、VT、DNA片段及侵襲力測定。泌尿道感染患者的尿標本還應作細菌總數(shù)測定,每毫升均超過105個有診斷意義。直接涂片染色鏡檢生化反應(初步鑒定)藥敏實驗血清學鑒定標本直接涂片染色鏡檢(糞便標本不做)分離培養(yǎng)(普通瓊脂平板/鑒別培養(yǎng)基)典型菌落(三)衛(wèi)生細菌學檢查大腸菌群值(colititre):

能檢出大腸菌群的最少樣本量(>333ml)。大腸菌群指數(shù)(coliindex):1000ml被檢樣品中的大腸菌群數(shù)(<3個)。三、微生物學檢查法疫苗接種預防已在畜牧業(yè)領域中開展了廣泛研究。預防EHEC、EPEC感染的口服疫苗正在研究中??股刂委煈谒幬锩舾性囼灥闹笇逻M行。尿道插管和膀胱鏡檢查應嚴格無菌操作。對腹瀉病人應進行隔離治療。污染的水和食品是ETEC最重要的傳染媒介,EHEC則常由污染的肉類和未消毒的牛奶引起,充分的烹飪可減少感染的危險。四、防治原則志賀菌屬(Shigella)人類細菌性痢疾的常見病原菌,通稱痢疾桿菌

分解葡萄糖,產(chǎn)酸不產(chǎn)氣。除宋內(nèi)志賀菌個別菌株外,均不發(fā)酵乳糖。動力試驗陰性。一、生物學性狀G-短小桿菌。無芽胞,無鞭毛,無莢膜,有菌毛。O和K兩種抗原。K抗原:新分離的某些菌株表面帶有K抗原,不耐熱,無分類學意義,可阻止O抗原與抗體的結合;O抗原:耐熱,是分類的依據(jù),將志賀菌屬分為4群和40余血清型(包括亞型)。一、生物學性狀抗原類型一、生物學性狀根據(jù)O抗原分類菌種群型亞型痢疾志賀菌(S.dysenteriae)A1-108a、8b、8c福氏志賀菌(S.flexneri)B1-6、X、Y變型1a、1b,2a、2b,3a、3b、3c,4a、4b鮑氏志賀菌(S.boydii)C1-18宋內(nèi)志賀菌(S.sonnei)D1志賀菌的抵抗力比其它腸道桿菌弱。日光:30min;濕熱:60°C10min;酸和一般消毒劑敏感,在糞便中也很快死亡。對多種抗生素易形成耐藥性,主要由R質(zhì)粒決定,并可在細菌間傳遞。一、生物學性狀(一)致病物質(zhì)二、致病性與免疫性1、侵襲力:主要致病物質(zhì),類似EIEC主要有侵襲力和內(nèi)毒素,有的菌株能產(chǎn)生外毒素。所有控制志賀菌粘附、侵襲、胞內(nèi)繁殖、胞間擴散的基因位于一個大質(zhì)粒上。

細菌入血較罕見!invasivenessofShigellaA.Attachment(pili)followedbyplasmid-encodeddeterminantsinducedendocyticuptakingofshigellaebyMcellsMucosalepithelialcellsB.lysisofendocyticvacuolesinepithelialcellsC.multiplywithinthecytoplasmofinfectedhostcellsD.lysetheplasmamembranesandpassagetoadjacentcells2、內(nèi)毒素:各群志賀菌都能形成強烈的內(nèi)毒素

*破壞腸粘膜上皮,形成炎癥、潰瘍,出現(xiàn)典型的膿血粘液便;

*使腸壁通透性增高,促進毒素吸收,引起一系列毒血癥的癥狀,如發(fā)熱、神志障礙,甚至中毒性休克;

*作用于腸壁植物神經(jīng),使腸蠕動失調(diào)并痙攣,尤以直腸括約肌受累明顯,因而發(fā)生腹痛、腹瀉、里急后重等癥狀。(一)致病物質(zhì)二、致病性與免疫性

3、外毒素(類似EHEC)

A群志賀菌Ⅰ型和Ⅱ型能產(chǎn)生志賀毒素(shigatoxin,ST),ST能引起Vero細胞病變,故也稱Vero毒素(VT)ST組成:由1個A及5個B亞單位組成。B亞單位是毒素與靶細胞表面糖脂受體結合的單位;A亞單位為毒性部分能抑制蛋白質(zhì)的合成。

(一)致病物質(zhì)二、致病性與免疫性ST的作用

﹡腸毒素性類似E.coli和霍亂腸毒素的作用,能引起腹瀉與嘔吐;﹡細胞毒性可阻止小腸上皮細胞對糖和氨基酸的吸收;﹡神經(jīng)毒性在痢疾志賀菌引起的重癥感染者可作用于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造成昏迷或腦膜炎。(二)所致疾病

細菌性痢疾。我國主要為B群和D群。傳染源:病人和帶菌者,無動物宿主傳播途徑:糞-口途徑

感染幾乎只局限于腸道,一般不侵入血液。典型的急性細菌性痢疾:潛伏期1-3天,突然發(fā)病,常有發(fā)熱、腹痛、膿血黏液便,伴有里急后重(tenesmus)。急性中毒性痢疾多見于小兒。急性細菌性痢疾有10-20%的病人可轉為慢性。二、致病性與免疫性急性細菌性痢疾

非典型:癥狀不典型,易被誤診而影響治療;典型:發(fā)病急,病程短,常有發(fā)燒、腹痛、里急后重并有粘液膿血便,若經(jīng)及時治療預后良好。急性中毒性菌痢多見于小兒,無明顯的消化道癥狀,主要表現(xiàn)為全身中毒癥狀。為內(nèi)毒素引起微循環(huán)障礙發(fā)生DIC所致,死亡率高。慢性細菌性痢疾

病程在兩個月以上,急性細菌性痢疾治療不當,可轉為慢性。帶菌者:恢復期帶菌者、慢性帶菌者和健康帶菌者(細菌在結腸定植)臨床類型(三)免疫性

抗感染免疫主要是消化道粘膜表面的sIgA,sIgA能阻止志賀菌吸附,于病后3d左右出現(xiàn),但維持時間短,病后免疫期短暫,也不鞏固。二、致病性與免疫性(一)標本

取糞便膿血或黏液部分,避免與尿混合;在使用抗生素前采樣;標本應新鮮;若不能及時送檢,宜將標本保存于30%甘油緩沖鹽水或專門送檢的培養(yǎng)基內(nèi)。中毒性痢疾者可取肛拭。(二)分離培養(yǎng)與鑒定(三)毒力試驗(四)快速診斷法

免疫染色法;免疫熒光菌球法;協(xié)同凝集試驗;膠乳凝集試驗;分子生物學方法三、微生物學檢查法非特異性預防:水、食物和牛奶的衛(wèi)生學監(jiān)測,垃圾處理和滅蠅;隔離病人和消毒排泄物;發(fā)現(xiàn)亞臨床病例和帶菌者;抗生素治療感染個體。此菌很易出現(xiàn)多重耐藥(multipledrugresistance)菌株。免疫防御現(xiàn)致力于活疫苗的研究。主要分為3類,即減毒突變株、用不同載體菌構建的雜交株以及營養(yǎng)缺陷減毒株。例如鏈霉素依賴株(streptomycindependentstrain,Sd)。四、防治原則痢疾桿菌缺少鞭毛菌落淺菌不耐酸要速檢毒素損腸血無菌里急后重膿血便沙門菌屬(Salmonella)寄生在人類和動物腸道中,生化反應和抗原結構相似的G-桿菌

腸道沙門菌(S.enterica)

邦戈沙門菌(S.bongori)2000種以上血清型人類病原菌(宿主適應株):傷寒沙門菌

(S.typhi)甲型副傷寒沙門菌(S.paratyphiA)肖氏沙門菌(S.schottmuelleri)希氏沙門菌(S.hirschfeldii)人畜共患病原菌:豬霍亂沙門菌(S.choleraesuis)鼠傷寒沙門菌(S.typhimurium)腸炎沙門菌(S.enteritidis)命名方法:腸道沙門菌腸道亞種傷寒血清型(Salmonella,entericasubspecies,entericaserotype,Typhi),可縮寫為傷寒血清型沙門菌(SalmonellaTyphi)一、生物學性狀1.G-桿菌,有菌毛;除個別例外,都有周身鞭毛;一般無莢膜;均無芽孢。2.兼性厭氧,不發(fā)酵乳糖。對葡萄糖、除傷寒沙門菌產(chǎn)酸不產(chǎn)氣外,其它沙門菌均產(chǎn)酸產(chǎn)氣。3.主要有O和H兩種抗原,少數(shù)菌中尚有Vi抗原。4.沙門菌對理化因素的抵抗力較差,對一般消毒劑敏感,但對膽鹽、煌綠等耐受性強。一、生物學性狀一、生物學性狀一、生物學性狀抗原構造和分類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