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黃沙中深扎文明之根 附沙漠簡史 如何影響中國文明_第1頁
大漠黃沙中深扎文明之根 附沙漠簡史 如何影響中國文明_第2頁
大漠黃沙中深扎文明之根 附沙漠簡史 如何影響中國文明_第3頁
大漠黃沙中深扎文明之根 附沙漠簡史 如何影響中國文明_第4頁
免費預覽已結束,剩余1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地處中國西北的甘青新地區(qū),在中國早期文明起源與發(fā)展過程中,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說起甘肅,大家印象深刻的當首推漢唐時期的絲綢之路,還有留存至今、享譽世界的流沙墜簡和敦煌遺寶,殊不知,更早的彩陶之路、玉石之路、青銅之路,也都在這里率先起航。傳承有序的文化遺存甘肅位于黃河上游地區(qū),地處青藏、蒙新和黃土高原的交匯處,河谷縱橫交錯。河谷兩旁的黃土臺地,土壤肥沃,適于耕種,為人類的生存提供了良好條件,古代文化遺存極為豐富。長期的考古工作逐漸證明,甘隴地區(qū)是早期人類文明的搖籃之一。20世紀80年代,甘肅南部夏河縣甘加盆地的白石崖溶洞曾發(fā)現(xiàn)一件古人類下頜骨化石?,F(xiàn)經(jīng)分析確定為中更新世古老型智人的一種,即丹尼索瓦人,距今已有16萬年。夏河丹尼索瓦人化石,是除西伯利亞阿爾泰山地區(qū)丹尼索瓦洞以外,在其他地區(qū)發(fā)現(xiàn)的首例丹尼索瓦人化石。這將史前人類在青藏高原活動的最早時間,從距今4萬年向前推至距今16萬年,也是青藏高原迄今發(fā)現(xiàn)的最早人類活動遺跡。2018年,大學環(huán)境考古團隊與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白石崖溶洞進行了發(fā)掘,出土的大量石制品和動物骨骼化石表明,古人類曾在此長期生活。初步測年結果顯示,遺址上部文化層至少形成于距今4萬年前,底部文化層可追溯至十幾萬年前。白石崖溶洞是青藏高原目前已知最早的史前人類遺址。距今約8000-5000年的甘肅天水秦安大地灣文化遺址發(fā)掘表明,新石器時代的先民曾在這里繁衍生息。距今7800年的秦安大地灣一期文化出現(xiàn)的彩陶,是世界上最早出現(xiàn)的彩陶文化之一。距今5000—4000年的馬家窯文化,是黃河上游史前文化的代表,彩陶文化更趨發(fā)達,代表著中國史前彩陶藝術的最高成就。1924年7月,瑞典地質(zhì)學家安特生在甘肅臨洗縣城西南約十公里的洪河西岸的馬家窯村,發(fā)現(xiàn)以絢麗的彩陶為顯著特征的古文化遺存,所獲之彩陶“精美絕倫,可為歐亞新石器時代末葉陶器之冠”(《甘肅考古記》)。新石器時代晚期至青銅器早期的齊家文化,是黃河上游地區(qū)一支具有特殊價值的考古學文化,因1924年安特生首先發(fā)現(xiàn)于甘肅廣河縣齊家坪遺址,故名。齊家文化以特色鮮明的陶器、自成一體的玉文化和先進的冶金術為主要特征,年代為公元前2400—前1500年,與龍山文化和二里頭文化年代大致相當。齊家文化墓葬中發(fā)現(xiàn)的紅銅制品,反映了當時生產(chǎn)力水平的提高,為后來青銅文化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中原地區(qū)二里頭文化青銅合金技術的發(fā)展,可能就與齊家文化的啟發(fā)有關。齊家文化玉璧,1984年甘肅靜寧出土齊家文化因客省莊二期文化的西進而誕生于隴東南,進而擴展至甘南大部以及青海、寧夏地區(qū),晚期一度遠距離東漸至關中和商洛地區(qū)。其與關中甚至山西、河南等中原地區(qū)的文化一直存在密切交流,又間接受到來自中亞等文化的顯著影響,并將其新鮮血液帶到中原,促成二里頭“王國”文明的誕生。在中國的“青銅時代革命”中發(fā)揮了重要的橋梁紐帶作用,對夏文化的晚期發(fā)展作出了重要貢獻(韓建業(yè)《齊家文化的發(fā)展演變一一文化互動與歐亞背景》,《文物》2019年第7期)。當前.,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齊家文化已成為探索中華文明形成與早期發(fā)展的重要研究對象之一。秦文化與周文化的發(fā)祥地作為多元一體中華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秦文化,長期在甘肅地區(qū)孕育和發(fā)展。早在殷商時期,秦人先祖即為鎮(zhèn)守西戎的得力助手,遂為諸侯。周孝王六年(前905),秦先祖非子因養(yǎng)馬有功被周天子封于秦邑(今甘肅清水縣東北),建立秦國,史稱“嬴秦”。公元前821年,秦莊公破西戎,被周宣王封為西陲大夫,賜以大駱之族所居的犬丘(今甘肅天水一帶)之地。公元前771年,犬戎攻入鎬京,秦襄公率兵救周;公元前770年,秦褰公派兵護送周平王東遷,被封岐山以西之地,正式成為周之諸侯。清華簡《系年》云:“周武王既克殷,乃設三監(jiān)于殷。武王陟,商邑興反,殺三監(jiān)而立錄子耿。成王踐伐商邑,殺錄子耿,飛廉東逃于商奄氏。成正伐商奄,殺飛廉,西遷商奄之民于鄭圉,以御奴虐之戎,是秦先人?!鄙坛矞绾螅w廉由商都向東,逃奔商奄。奄等嬴姓東方國族反周失敗后,周朝將周公長子伯禽封到原奄國之地,建立魯國,統(tǒng)治“商奄之民”,同時把奄君遷往蒲姑,將秦之先人西遷到“都”謫戍(御戎“鄭”即《尚書?禹貢》雍州的“朱圉”,《漢書?地理志》天水郡冀縣的“朱圄”,在冀縣南梧中聚,今甘肅甘谷縣西南。近年來,考占工作者在禮縣一帶西漢水上游發(fā)掘的西山、大堡子山和山坪等遺址,即系秦人早期活動遺存(李學勤《清華簡關于秦人始源的重要發(fā)現(xiàn)》,《光明日報》2011年9月8日)。這里也是周人的重要發(fā)祥地之一。周人興起于今陜甘一帶,至不竄時,遷至今慶城縣一帶,公劉時乂遷居豳(今陜西彬縣、旬邑縣一帶)。與兩地皆鄰近的崇信于家灣遺址,于1980年發(fā)現(xiàn)過青銅器。經(jīng)研究,這里系一處西周早期的周人墓地,年代自先周至西周中期。1967年和1972年,分別在靈臺縣白草坡村被發(fā)掘的西周早期貴族墓地,年代為康昭時期?!对?大雅?皇矣》云,文王時,''密人不恭,敢距大邦,侵阮徂共”,“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按徂旅,以篤周祜,以為于天下。依其在京,侵自阮疆,陟我高岡。無矢我陵,我陵我阿;無飲我泉,我泉我池!”“京”即公劉所遷之豳,在今旬邑縣西。密、阮、共皆為殷商方國,密即密須,在今靈臺縣西,阮在今涇川縣,共在今涇川縣北。這兩處遺存的發(fā)掘,正與文獻記載相印證,見證了周文王經(jīng)營西戎擴展疆域的歷史。中西文化交流的通道甘肅東通陜西,西達新疆,南瞰四川、青海,北扼寧夏、內(nèi)蒙古,西北與今蒙古國接壤,古時是溝通中原與西域的樞紐。特殊的地理環(huán)境使其歷史和文化獨具地域特征,在中西文化交流中也發(fā)揮了特殊的通道作用。這里不僅是絲綢之路的通道,還是玉石之路、彩陶之路、青銅之路的樞紐,是探索和解決史前至青銅時代一些重大學術問題的關鍵地區(qū)。有學者將馬家窯彩陶與中亞彩陶進行對比研究,發(fā)現(xiàn)部分紋飾圖案非常相似,進而提出“彩陶之路”之說,即在“絲綢之路”開通前,由彩陶文化帶來了中西文化的交流與融合。金屬冶煉是文明社會的標志性因素之一。1974—1975年,永登蔣家坪遺址發(fā)現(xiàn)了一-件青銅刀。1977年,東鄉(xiāng)林家馬家窯文化遺址發(fā)現(xiàn)了目前年代最早的一件青銅刀,被譽為“中華第一刀”,將我國使用青銅器的時間提早到距今5000年。2010—2017年,張掖西城驛遺址出土了銅器、爐渣、礦石、爐壁、鼓風管等與冶煉相關的遺物,表明約在4000年前的馬家窯文化晚期,馬廠先民就已率先從中亞引進了冶銅技術,為中國青銅時代的到來作出了巨大貢獻。齊家文化遺址出土的青銅工具和裝飾品以及中國最早的銅鏡,表明甘肅地區(qū)是中國青銅器的重要發(fā)祥地;出土的金耳環(huán)是我國最早的金器;其后,秦人乂較早冶煉和使用鐵器。凡此表明,甘肅是中國最早開始金屬冶煉的地區(qū)之一。河西走廊一帶,古代玉礦資源豐富。近年發(fā)掘的肅北馬鬃山玉礦遺址,面積約5平方千米,年代上限為四壩文化,中間經(jīng)騙馬文化,下限為漢代。敦煌旱峽玉礦遺址,面積約3平方千米,年代在公元前I千紀以內(nèi),略早于馬鬃山玉礦遺址的年代,是國內(nèi)目前可確定的年代最早的玉礦遺址。為研究早期玉料的開采、加工制作以及成品的輸出貿(mào)易與生產(chǎn)組織、行業(yè)管理、社會結構及玉石之路的歷史等,提供了新的資料和視角。新石器時代至青銅時代早期的大地灣文化、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以彩陶、玉文化體系和冶金技術,開辟了彩陶之路、玉石之路、青銅之路的先聲,為中華文明的起源發(fā)揮了重要的先導和引領作用。至青銅時代,甘肅地區(qū)依次或并行出現(xiàn)了西部的四壩文化、沙井文化,中東部的辛店文化、寺洼文化和東部的周秦早期文化。自先秦以來,周、秦、戎、狄、羌、氐等部族長期活動于西北地區(qū),對?促進民族融合和文化的發(fā)展作出了重要貢獻。綜上,甘肅地區(qū)的一系列重要考古發(fā)現(xiàn),既豐富和拓展了中華文明起源的內(nèi)涵,也提供了獨特而重要的佐證。沙漠簡史:如何影響中國文明如今的沙漠中,風聲依I口,黃沙依I口。這里曾經(jīng)誕生文明,也曾經(jīng)吞噬文明。作為后人,我們似乎還能模糊地想象出水草豐美的古國,或是往來如織的古道。作為前人,我們更期待能夠描繪未來的模樣,一切只是取決于我們怎么做而已。在中國人的世界里,沙漠總是以荒涼、悲壯的形象示人。這也并不奇怪。畢竟在我國,沙漠集中分布在西北地區(qū),在過去視野受限的時代,對多數(shù)人來說都是不愿踏足的遠方。我國八大沙漠面積約60萬平方千米。習慣上,西部干旱區(qū)中流動、半流動沙丘覆蓋的區(qū)域稱之為沙漠,而東部半干旱或半濕潤區(qū)中由固定、半固定沙丘覆蓋的區(qū)域則稱為沙地。再加上地處邊疆,一度烽煙四起、戰(zhàn)火不斷。中國人往往稱戰(zhàn)場為“沙場”,這是一個廣泛的概念,但與沙漠不無關系。小橋流水人家似乎更與之無關,只有黃沙萬頃,看起來單調(diào)異常。然而實際上,沙漠之于中國人的意義,卻遠不僅于此。這片60萬平方千米的黃沙地,還有太多特別之處。世界上大多數(shù)沙漠似乎有個約定,都出現(xiàn)在南北回歸線附近的熱帶區(qū)域內(nèi)。但中國的沙漠偏偏特立獨行,非要在北緯35。?50。的溫帶區(qū)域拋頭露面。這是為什么呢?在我國西北地區(qū),山脈和盆地交替出現(xiàn),南側的昆侖山、阿爾金山、祁連山,西側的帕米爾高原,北側的天山、阿爾泰山,東側的賀蘭山、陰山,將中間的盆地“團團圍住這里遠離海洋,暖濕氣流長途跋涉而來,水汽早已散失大半,如今更是“禍不單行”,遇到了山脈和高原的阻擋。氣流翻越高山時加劇了水汽流失,到達西北地區(qū)時已變得十分干燥,形成了這里干旱少雨的氣候格局。中國西北的絕大多數(shù)地區(qū)年均降水量低于400mm,一些盆地中心年降水不足100mm,正可謂“春風不度玉門關”。然而,僅有干旱是遠遠不夠的。如此廣袤的沙來自何方?包圍盆地的高山上,曾經(jīng)分布著比現(xiàn)在規(guī)模更大的冰川。隨著冰雪逐漸消融,大量流水沿著山麓向盆地匯聚,形成眾多河流和湖泊。環(huán)繞西北地區(qū)的高山上發(fā)源出眾多河流,紛紛向低洼的盆地匯集。流水夾帶著從山區(qū)“搜刮”而來的沙礫,或是制造出廣大的沖洪積平原,或是在湖泊底部逐漸沉積,最終在盆地內(nèi)部,形成了厚達數(shù)百米的沉積層。即便是如今的和田河,一年攜帶的泥沙量也在600萬立方米左右,這就意味著100萬年中,河流流域將出現(xiàn)約120米厚的沙層,相當于40層的高樓。而實際上塔里木盆地的沉積物,遠比這更加深厚。這些沉枳物,成為中國沙漠主要的沙源。每年8月后,西伯利亞的空氣逐漸降溫,并向低空下沉,和南方形成了鮮明的氣壓差異。于是寒冷而干燥的氣流大舉南下。北部的蒙古高原坦蕩如砥,自北而來的強大氣流便由此乘虛而入,灌入西北地區(qū)的盆地和平原中。冬去春來,光禿禿的地面溫度迅速升高,形成的低壓抽吸周邊空氣,又可謂是“就地起風”。于是在風力強勁的地帶,滿地基巖裸露在外,成為巖漠,其中不乏形態(tài)詭異的巖石。在沉積層地帶,大風從地表呼嘯而過。卷起較輕較細的沙塵,形成“風沙流”,可謂是飛沙走石。沉積層失去了沙塵,只留下滿地粗糙的石礫,成為礫漠。由于依然保留著沉積時的灰白色,也被稱為白戈壁。到了盆地深處,風力逐漸減弱,又或是遇到地勢阻擋,沙塵終于落回地面,一切歸于平靜。如此長年累月,堆積成了一望無際的沙漠,其中不乏高大巍峨的沙山。像必魯圖峰,頂峰高于地面500米,相當于上海環(huán)球金融中心的高度,是世界上最高的固定沙丘。更為細小的沙塵則走得更遠,最終堆積形成黃土,是為土漠。黃土高原地表受風蝕、水蝕嚴重,形態(tài)破碎,多數(shù)劣地成為土漠。而一些干涸的河湖周邊,留下了龜裂的黏土,形成泥漠,或是不斷鹽漬化,形成鹽漠,泥漠中泥土多干裂成無數(shù)多邊形。不同景觀交織錯落,共同構成了西北地區(qū)浩瀚無垠的荒漠風光。沙漠,似乎是一個與水截然相反的概念。但實際上,由于中國沙漠特殊的地理位置,水在這里別有一番天地。相較于熱帶,我國的沙漠在冬季時格外寒冷。水汽在這里迅速凝結,常以降雪的形式落到地面,給沙丘蓋上了厚厚的“棉被”。高原和山川包圍著沙漠,從其間匯聚而出的河流既是豐富的沙源,也是不可或缺的水源。其中最聲勢浩大的黃河,一口氣串聯(lián)起三大沙漠,奔騰著進入遙遠的渤海。而其他大多數(shù)河流,則是永遠見不到海洋的內(nèi)流河。由于水量有限,加上劇烈的蒸發(fā)和滲透,離開山區(qū)后往往消失在沙漠之中。一些湖泊有幸得到充足的地下水補給,湖水適于飲用,是生命絕佳的水源。而其他大多數(shù)湖泊,則是蒸發(fā)劇烈、鹽分積累的咸水湖。因為獨特的微生物或礦物質(zhì)作用,呈現(xiàn)出各異的色彩。然而即便是咸水湖中,依然不乏汩汩清泉從地下涌出,令人嘆為觀止??茖W家曾估算,我國沙漠地區(qū)的地下水儲量高達1300億噸,甚至超過了青海湖的蓄水量,是名副其實的“地下海水塑造了不一樣的沙漠景觀,更重要的是,為沙漠帶來了生命,也為人類帶來了機遇。春天,沙漠中冰雪消融,形成了可觀的水源。短短一個多月,一些植物就可以完成發(fā)芽到凋零的全過程,被稱為“短命植物:短命植物的平均生長周期僅有75天,或者為了探求深埋地下的水源,發(fā)展出龐大的根系,像駱駝刺的水平根系可以達到20余米。又或者為了保留好不容易得到的水分,干脆連葉子也舍棄了。植物的枝葉能有效降低地表風速,根系則牢牢固結流動的沙礫。于是當沙丘有10%以上被植被覆蓋,風便再難以使其肆意流動,形成了固定、半固定的沙丘。而那些水源充沛的地區(qū),更形成了郁郁蔥蔥的景觀,分布在山麓邊,河道旁,湖泊或地下水豐沛的地區(qū)間,人們形象地稱之為“綠洲”。而在古代,綠洲不僅是人們安居樂業(yè)的樂土,更是長途旅行者最珍貴的補給站。憑借著鑲嵌在沿途的綠洲,古人終于得以往來于死亡沙漠之間,?條串聯(lián)東西的走廊最終應運而生,史稱“絲綢之路”。絲綢之路如同被綠洲串起來的一條路,著名的“西域36國”即為沿途36個綠洲國家。在綠洲帶來的機遇下,人類文明欣欣向榮,但背后也隱藏了危機。到了唐代,西北地區(qū)依然是廣袤的糧倉。公元749年,中央從隴西收購的糧食超過了全國的30%,正可謂“天下稱富庶者莫如隴右”。但和數(shù)百年前相比,一些文明卻消失了,比如盛極一時的樓蘭,乂如神秘莫測的精絕。精絕是一個僅有3360人的小城,但卻是絲綢之路上的重鎮(zhèn)之一。精絕古城位于塔克拉瑪干沙漠之中,曾是尼雅河旁的一片綠洲。依靠尼雅河的水源,精絕人種植小麥、培育瓜果、釀造美酒,打造了一片富饒祥和的世外桃源,時至今日,這番景象依然令人神往。尼雅遺址出土的上等蜀錦,“五星出東方利中國”8個漢字清晰可見。大約晉代后,精絕便在茫茫大漠中銷聲匿跡了。是因為戰(zhàn)火還是缺水?也許真相永遠無人知曉。但不可否認的是,漢代時可以流泄120千米的尼雅河,如今長度已縮短了一半,早已無力為昔日的綠洲續(xù)命。曾經(jīng)的古城繁華不再,出地干裂、果園荒蕪、樹木枯菱、房屋傾頹,最終被黃沙掩埋。直到1500多年后才被人們重新發(fā)現(xiàn),稱為“尼雅遺址”。到了清朝,為了恢復宋元明時期衰敗的河西經(jīng)濟,中央在河西區(qū)域大量移民屯墾,人口突升至明末時的8倍,灌溉面積達到了此前歷史的最高水平。新中國成立后,為了養(yǎng)活日益增長的人口,中國人再度向西北的荒原進軍。然而在粗放的發(fā)展模式下,水資源承受著巨大的壓力。20世紀60年代,由于塔里木河的上游來水大量減少,下游的羅布泊徹底干涸了。而地處甘肅武威北部的民勤縣,由于祁連山冰川退縮、森林減少,令河流的流量顯著降低,人們不得不修建水庫、開采地下水。然而這些措施收效甚微。水庫蓄水導致下游河湖干涸,地下水位也隨之降低,更加劇了林地、耕地、草場的沙化。過去“水草豐美,湖澤廣布”的景象己不復存在,肆虐的沙塵暴遮天蔽日,人們似乎看不到這座綠洲城市的未來。在民勤縣中渠鄉(xiāng),由于環(huán)境惡化,1995-2000年間當?shù)厝丝诹魇Я私话?。其東邊250余千米的銀川也常遭受沙塵暴影響。不難想象,如若人們袖手旁觀,這里終將走向和精絕古城一樣的結局。而失去了民勤綠洲,巴丹吉林沙漠和騰格里沙漠將連成一片,形成中國第二大沙漠。民勤也并非特例,由于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的雙重影響,綠洲變?yōu)樯郴恋氐那闆r屢見不鮮。農(nóng)田退化,糧食減產(chǎn),被人們形象地稱為“種一坡、拉一車、打一爹、煮一鍋”。草場萎縮,林地消失,列車停運,機場關閉,造成的影響甚至波及遙遠的華北平原。20世紀末期,包括沙漠和戈壁在內(nèi),我國沙化土地已達到174萬平方千米,并且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