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小兒頸部軟組織腫塊的
影像學診斷王永姣2013-09-05兒童頸部軟組織腫塊分類腫瘤樣病變:
多與先天發(fā)育異常有關,約占40%,如甲狀舌管囊腫、鰓裂囊腫、淋巴管瘤、血管瘤、皮樣囊腫和畸胎瘤、舌下囊腫以及頸部胸腺囊腫等。腫瘤:
惡性較多見,淋巴瘤(占惡性腫瘤的50-60%)肉瘤類如橫紋肌肉瘤(10-15%),其他有神經母細胞瘤、纖維肉瘤、神經肉瘤、甲狀腺癌和朗漢斯細胞組織細胞增生等,鱗狀細胞癌兒童罕見。炎性腫塊:
主要包括頸淋巴結炎、蜂窩織炎和膿腫。兒童頸部腫塊發(fā)生特點
有顯著的年齡特點嬰幼兒期(0-3歲)以淋巴管瘤及血管瘤多見,尤其嬰兒期(l歲以內)最多,其它腫塊較少。學前期和學齡期為甲狀舌管囊腫的好發(fā)年齡,高發(fā)年齡為3-10歲。而鰓裂囊腫發(fā)病年齡較晚,多為17-30歲,一般10歲以后逐漸增多。兒少期甲狀舌管囊腫明顯高于鰓裂囊腫。學齡期還是頸淋巴結核的好發(fā)年齡,幾乎都發(fā)生在5歲以后惡性腫瘤在兒少期極為少見,但7歲后逐漸增多。兒童頸部腫塊發(fā)生特點不符合“80%’規(guī)律Skandalakis于1970年提出在頸部腫塊中,非甲狀腺腫塊多于甲狀腺腫塊,非甲狀腺腫塊中,新生物性腫塊多于炎性腫塊及先天性腫塊,新生物性腫塊中,惡性者多于良性者,惡性腫瘤中,轉移腫瘤多于原發(fā)腫瘤,轉移腫瘤中,原發(fā)灶在鎖骨以上者多于鎖骨以下者,并提出“80%”多與少的規(guī)律。盡管各家所報告的百分比很不一致,但大體上相近,基本上符合這一規(guī)律。國內彭勇炎等對4564例頸部腫塊的統(tǒng)計分析也基本上支持這一規(guī)律。兒童頸部腫塊發(fā)生特點
陳振東等報道346例兒童頸部腫塊的發(fā)生除全部為非甲狀腺腫塊外,均不符合上述規(guī)律。兒童頸部腫塊中,先天性腫塊、炎性腫塊和腫瘤差不多各占1/3,先天性腫塊主要見于發(fā)育囊腫,其中甲狀舌管囊腫最多,占發(fā)育囊腫的79%。新生物性腫塊在兒少期主要見于良性腫瘤,占86%。其中淋巴管瘤最多,其次是血管瘤,上皮性腫瘤較少見。惡性腫瘤中,原發(fā)腫瘤占75%,均為間葉組織腫瘤,惡性淋巴瘤占首位,占惡性腫瘤的62.5%。轉移癌占25%,均為鼻咽癌同側轉移,提示鼻咽癌的發(fā)病及轉移均較早。兒童頸部腫塊發(fā)生特點兒童頸部腫塊多發(fā)生在上頸部,而且由上至下逐漸減少。各種不同的頸部腫塊有其較固定的好發(fā)部位。淋巴管瘤、慢性淋巴結炎等多發(fā)生在頜下區(qū)及頜后區(qū);甲狀舌管囊腫均發(fā)生在頸前區(qū),淋巴結核、鰓裂囊腫及各種腫瘤多沿胸鎖乳突肌分布。腫塊部位分布特點兒童頸部軟組織腫塊的影像學診斷甲狀舌管囊腫(thyroglossalductcyst)系未完全退化的甲狀腺舌管或上皮所引起。為兒童及成人最為常見的頸部囊性病變,是鰓裂囊腫的3倍。發(fā)病年齡:范圍大(2月一87歲),女性多于男性分類:囊腫大多位于舌骨下,其次是舌骨上和舌骨水平。
中央型:囊腫位于頸部正中
偏心型:囊腫位于頸部中線偏一側甲狀舌管囊腫(thyroglossalductcyst)
甲狀腺舌管在胎兒發(fā)育至第3周時出現,其上端在原口腔底部,其下端發(fā)生在甲狀腺,至胎兒第5周時退化。其上端段留為舌根部盲孔。若發(fā)育障礙,甲狀腺舌管未能消失而存留下來,退化不全的甲狀舌管就可在頸正中線自舌根盲孔到胸骨上切跡之間頸中線的任何部位形成囊腫。甲狀舌管囊腫(thyroglossalductcyst)臨床表現:最常見為頸前正中呈園形,直徑約2-3厘米,表面光滑,無痛性腫塊;檢查時囊腫固定,不能向上及左右推移,但可隨吞咽而活動,位于中線上與舌骨相關、是甲狀舌管囊腫最典型的特點。大而淺表的囊腫透光試驗陽性,囊腫可破潰形成瘺管且時愈時發(fā),有時可在舌骨與囊腫間觸到一堅韌的索條。甲狀舌管囊腫(thyroglossalductcyst)影像學表現:CT表現:位于頸中線或中線旁舌骨與胸骨上窩之間腫塊呈囊性密度區(qū),邊界清楚、光滑。增強掃描囊腫不強化,可見囊壁增強。合并感染或出血時,囊內容物密度增高,囊壁增厚,邊界不清,強化明顯。甲狀舌管囊腫(thyroglossalductcyst)甲狀舌管囊腫(thyroglossalductcyst)甲狀舌管囊腫(thyroglossalductcyst)影像學表現:
MRI表現:囊性腫塊呈長T1長T2信號,抑脂像呈高信號,合并感染或出血時囊內容物T1WI呈低、等或高混雜信號,增強后囊壁輕度強化。鄰近組織結構受壓移位。甲狀舌管囊腫(thyroglossalductcyst)甲狀舌管囊腫(thyroglossalductcyst)男,7天。發(fā)現左頸部腫塊7天,腫塊突然增大并氣促3天。甲狀舌管囊腫(thyroglossalductcyst)鰓裂囊腫(branchialcleftcyst)是胚胎鰓裂殘余上皮組織形成的囊腫。按照發(fā)生部位分為:第1鰓裂來源者—位于下頜角水平以上。第2鰓裂來源者—位于下頜角水平以下,肩胛舌骨肌水平以上。第3,4鰓裂來源者—位于頸根部。以上三個水平的囊腫均位于胸鎖乳突肌前緣。鰓裂囊腫(branchialcleftcyst)鰓裂囊腫(branchialcleftcyst)第一鰓裂囊腫亦稱腮腺淋巴上皮囊腫,發(fā)生于第一鰓裂的殘留的胚胎痕跡,即從外耳道至頜下三角,占所有鰓裂囊腫5%-7%。臨床表現:耳前區(qū)反復發(fā)作的膿腫或其它形式的感染。鰓裂囊腫(branchialcleftcyst)影像學表現CT:平掃表現為外耳道口和腮腺上極周圍軟組織不規(guī)則低密度影,瘺道造影后CT掃描可見上述區(qū)域不規(guī)則竇道。MRI:平掃見外耳道區(qū)和腮腺上極長條狀和囊狀影,呈長Tl和長T2信號,邊界不清楚,與外耳道平行。鰓裂囊腫(branchialcleftcyst)右第一鰓裂囊腫鰓裂囊腫(branchialcleftcyst)第二鰓裂囊腫由第二鰓裂未完全退化之遺留組織發(fā)育而成,占鰓裂囊腫的95%。大多在10歲或青年時期發(fā)病,囊腫位于胸鎖乳突肌中上1/3與頸內、外動脈之間。臨床表現:頸側部無痛性腫塊,發(fā)展緩慢,多于成年后開始逐漸增大,質軟,位于下頜角的后下方,胸鎖乳突肌的前緣。有時囊腫可向內突向咽側壁,呈圓形或橢圓形隆起,粘膜完整,增大時可有吞咽異物感。鰓裂囊腫(branchialcleftcyst)影像學表現:CT:邊界清楚、密度均勻的低密度橢圓形腫塊,壁薄,增強后囊壁可輕度強化,囊內不強化。囊腫典型位置是位于一側頸前三角,胸鎖乳突肌的前內側,頸動脈間隙的外側和頜下腺的后方,胸鎖乳突肌受壓向后外移位,頸動脈鞘內大血管向內或內后移位,頜下腺向前移位,有時囊腫也可位于咽旁間隙內。鰓裂囊腫(branchialcleftcyst)影像學表現:MRI:囊腫的信號改變取決囊內的液體成分,T1加權上信號可從低信號至高信號,T1WI呈低、等、高信號,T2WI呈高信號;增強掃描見囊壁強化、壁薄、囊內無強化;當囊腫邊界模糊,與周圍結構間隙欠清晰,囊壁增厚不規(guī)則,囊內信號稍高,提示感染可能。MRA可見囊腫周圍血管被推移,囊腫可深入頸動、靜脈之間,使本來相鄰的兩血管分開。鰓裂囊腫(branchialcleftcyst)右第二鰓裂囊腫鰓裂囊腫(branchialcleftcyst)男,5歲4月。左第二鰓裂囊腫鰓裂囊腫(branchialcleftcyst)第三、第四鰓裂囊腫甚為罕見。第三鰓裂囊腫位于頸總和頸內動脈的后方,在舌下神經上,舌咽神經下,如果病變是相通的瘺,可以穿過甲狀舌骨膜與梨狀窩相通。第四鰓裂起源于梨狀窩和舌骨骨膜,沿氣管、食管鞘下降至縱隔,常表現為竇道,而不是囊腫或瘺管。由于與梨狀窩相連,故鑒別第三、第四鰓裂囊腫十分困難,一般部位較高的可能是第三鰓裂囊腫,較低可能是第四鰓裂囊腫。二者可伴有異位甲狀旁腺,因甲狀旁腺起源于第三、四鰓裂小囊。鰓裂囊腫(branchialcleftcyst)右第三鰓裂囊腫淋巴管瘤(lymphangioma)淋巴管瘤是由于淋巴管先天發(fā)育異常,原始淋巴囊未能向中央靜脈引流,正常淋巴結構異常錯構分支或未能與正常引流通道建立聯系而隔離的淋巴管和淋巴囊所致。組織學分類:
毛細管型淋巴管瘤海綿狀淋巴管瘤囊性淋巴管瘤有些淋巴管瘤可以含有靜脈組織,是淋巴瘤血管混合瘤。淋巴管瘤(lymphangioma)淋巴管瘤常見于健康小兒,國外統(tǒng)計出生時占50%-65%,2歲以前發(fā)病占80%一90%,男性發(fā)病率明顯高于女性。淋巴管瘤在全身以頸部最常見,約占80%,主要位于頸后、頸外三角,約10%伸入縱隔。淋巴管瘤(lymphangioma)臨床表現:多在出生時即可見到頸部腫物,腫物突出皮膚,大小不一,光滑而柔軟,波動感明顯,無觸痛,邊界多不清楚,透光試驗陽性。易并發(fā)感染及囊內出血。瘤體較大時可壓迫氣管和食管,甚至引起呼吸窘迫和吞咽困難。淋巴管瘤(lymphangioma)影像學表現:CT表現:平掃為頸部多房或單房性薄壁水樣密度腫塊,密度均勻,大小不等,彌漫分布,向上可達頜下間隙、甚至髁部,向下達下縱隔,向外達腋窩。典型特征為沿疏松組織間隙呈“爬行性生長”,其形態(tài)與局部間隙往往相吻合,周圍肌肉或脂肪等組織結構清晰。腫塊體積較大,張力高,范圍廣,邊界欠清,并壓迫鄰近結構。如囊腫合并感染、出血或脂質含量增加時,囊內CT值增高,其中出血時可出現液液平面,合并感染時,囊壁增厚強化。伴發(fā)海綿狀血管瘤時,病灶亦出現強化。淋巴管瘤(lymphangioma)男,16天淋巴管瘤(lymphangioma)男,9月。囊狀淋巴管瘤合并囊內出血及感染淋巴管瘤(lymphangioma)女,52天。淋巴管瘤并感染淋巴管瘤(lymphangioma)MRI表現:軸位、冠狀位及矢狀位可清楚顯示淋巴管瘤大小、形態(tài)、邊緣,病灶呈多房囊狀長T1、長T2信號及其中等信號分隔影,增強后囊壁強化。合并出血時內可見短T1、長T2信號影。淋巴管瘤(lymphangioma)男,孕28周。淋巴管瘤(lymphangioma)同上例,38天。淋巴管瘤(lymphangioma)男,3天。生后發(fā)現頸部巨大包塊
淋巴管瘤(lymphangioma)女,2歲。淋巴管瘤伴瘤內出血淋巴管瘤(lymphangioma)女,11歲。淋巴管瘤并血管瘤血管瘤(hemangioma)血管瘤是一種先天性血管發(fā)育異常。根據Mulliken和Glowacki分類,
毛細血管瘤:淺表血管瘤海綿狀血管瘤:深部血管瘤混合血管瘤:毛細海綿狀血管瘤血管瘤(hemangioma)兒童發(fā)病率高達12%,女多于男,男女之比為1:3。60%的血管瘤發(fā)生于頭頸部,25%在軀干,15%在四肢。80%的血管瘤為單發(fā),20%為多發(fā)性血管瘤。血管瘤出現于出生后的數周,較嬰兒生長快,為皮膚或皮下腫塊,質軟,藍色。血管瘤(hemangioma)5歲時,通常有50%消退,7歲時近70%消退,9歲時可達到90%消退。近4O%-50%的患兒會遺留皮膚毛細血管擴張、纖維脂肪組織或瘢痕形成等后遺癥。深部血管瘤的退縮與淺表部位相比更緩慢且不完全。血管瘤(hemangioma)影像學表現:CT表現:平掃呈密度均勻軟組織腫塊,累及皮膚和皮下組織,腫塊較小時邊界清楚,較大的血管瘤邊界常較模糊。由于血管瘤質地軟,可順應周圍組織呈不規(guī)則彌漫性生長,有時腫塊雖大,占位效應可較輕。海綿狀血管瘤偶見靜脈石,呈高密度小結節(jié)。年長兒中由于血管瘤的退化,瘤內脂肪增多,腫塊呈不均質改變。增強后明顯均勻強化,也可顯示周圍強化,然后強化向中央擴散。有血栓的部分不強化。血管瘤(hemangioma)男,7月?;旌闲脱芰鲅芰?hemangioma)血管瘤(hemangioma)MRI表現:顯示腫塊T1WI呈低等信號,T2WI呈稍高信號,內信號不均勻,可見點條狀小流空血管影。注射Gd-DTPA后增強明顯強化。血管瘤(hemangioma)男,3歲2月。發(fā)現頸部腫塊3年余。甲狀腺囊腫(thyroidcyst)絕大多數是由甲狀腺腺瘤或結節(jié)內出血或退行性變而形成,兒童多為甲狀舌骨囊腫第四鰓裂殘余所致,是甲狀腺良性占位的常見病之一。分為膠樣囊腫和非膠樣囊腫。多見于20~40歲女性,兒童少見。甲狀腺囊腫(thyroidcyst)臨床表現:囊腫多為單發(fā),也可多發(fā),腫塊呈圓形或橢圓形,表面光整,邊界清楚,質地軟,隨吞咽上下滑動,無觸壓痛。甲狀腺囊腫(thyroidcyst)影像學表現:CT掃描:甲狀腺內單發(fā)囊性病變,邊緣光整、銳利。由于膠樣囊腫內富含蛋白質物質,其CT值一般高于非膠樣囊腫。增強后囊壁強化,囊內容物無強化。兒童多為非膠樣囊腫。甲狀腺囊腫(thyroidcyst)女,19天。發(fā)現頸部腫塊甲狀腺囊腫(thyroidcyst)甲狀腺囊腫(thyroidcyst)影像學表現:MRI表現:膠樣囊腫T1WI和T2WI均為高信號;非膠樣囊腫T1WI呈低信號,T2WI呈高信號,如合并出血T1WI也可呈高信號。增強后囊壁強化,囊內容物無強化。甲狀腺囊腫(thyroidcyst)畸胎瘤(teratoma)為來源于非頸部器官組織結構的外來多潛能細胞的發(fā)育性疾病。由兩種或三種胚層成分組成。皮樣囊腫大多位于中線部位的舌骨上頸段的前部,表現為無痛性腫塊,常見于3歲以下兒童。畸胎瘤則多位于非中線的甲狀腺附近或一側甲狀腺中。往往出生時被發(fā)現,很少發(fā)生在1歲以上兒童?;チ觯╰eratoma)影像學表現:CT表現:皮樣囊腫:頸前部中線區(qū)邊界清楚薄壁低密度腫塊,囊壁環(huán)形強化,有時可見鈣化及脂-液平面?;チ觯簽榉侵芯€的甲狀腺附近或一側甲狀腺中不均質的囊實性腫塊,囊性部分呈低密度,實性部分含脂肪、軟組織密度及高密度鈣化或骨化。畸胎瘤(teratoma)女,3歲。畸胎瘤(teratoma)影像學表現:MRI表現:頸部信號不均勻長T1長T2信號腫塊,實性部分或囊壁強化,鈣化呈低或無信號,脂肪抑制序列可明確脂肪成分的存在?;チ觯╰eratoma)男,8月。發(fā)現右下頜腫塊8月幼年性黃色肉芽腫
(juvenilexanthogranuloma)也稱痣狀黃色內皮瘤,是以多核細胞為主組成的組織細胞良性腫瘤,屬良性纖維組織細胞瘤范疇,為好發(fā)于嬰兒或兒童的良性自限性疾病。分為單純皮膚型和全身型2種亞型。全身型則累及皮膚以外的1個或多個組織和器官,已報道累及的器官有肺、眼、心外膜、口腔、睪丸、腎、腦、外周神經、肝、脾、腎上腺、骨、眼眶、頜下腺、鼻腔、舌、支氣管、上頜竇、腸、淋巴結。幼年性黃色肉芽腫
(juvenilexanthogranuloma)大多數患兒隨年齡增長可自愈,部分損害進行性增大壓迫重要生命器官,可致殘致死。約5%可表現為肌肉或內臟孤立性病變,多發(fā)生于幼年兒童,常見于軀干四肢、頭頸部,皮下或較深組織。腫瘤由大量組織細胞、嗜酸性粒細胞、漿細胞、杜頓細胞及少數泡沫細胞和成纖維細胞構成,可見少量纖維組織。幼年性黃色肉芽腫
(juvenilexanthogranuloma)影像學檢查:CT:表現為頸部等或稍低密度軟組織密度腫塊,形態(tài)不規(guī)則呈分葉外觀,密度不均勻,與周圍組織分界不清楚;增強后呈不均勻強化,部分呈環(huán)形強化。幼年性黃色肉芽腫
(juvenilexanthogranuloma)男,5月。發(fā)現左頸部腫塊2月。幼年性黃色肉芽腫
(juvenilexanthogranuloma)影像學檢查:MRI:顯示腫塊呈混雜信號,T1WI呈等信號,T2WI及抑脂像呈低或稍高信號,以稍高信號為主。邊界模糊,增強掃描腫塊輕度不均勻強化,腫塊壁強化明顯,可見分隔。幼年性黃色肉芽腫
(juvenilexanthogranuloma)同上例。幼年性黃色肉芽腫
(juvenilexanthogranuloma)男,6歲2月發(fā)現左頸部腫塊1年,進行性增大1周。神經源性腫瘤為來源于原始神經嵴細胞。依分化程度分為:神經母細胞瘤、節(jié)神經母細胞瘤、節(jié)細胞瘤和神經纖維瘤、神經鞘瘤。兒童以神經母細胞瘤常見(發(fā)生于頸部占20%),多見于5歲以下。臨床表現:頸后外側實質性腫塊,逐漸增大,可有聲音嘶啞,氣道阻塞,Horner綜合征及下部腦神經麻痹。神經源性腫瘤影像學表現神經母細胞瘤:CT:表現為脊柱旁圓形或橢圓形軟組織腫塊,明顯或輕度強化;50%有鈣化;常椎管內侵犯,可侵犯周圍軟組織和包繞鄰近血管。MRI:呈混雜信號,內可見更長T1更長T2囊變區(qū)和短T1出血灶。神經源性腫瘤影像學表現節(jié)細胞瘤、神經纖維瘤、神經鞘瘤:CT:表現為脊柱旁圓形或橢圓形軟組織腫塊,密度均勻,邊界清楚,相應部位椎管或椎間孔受壓變大,但無破壞,典型者呈啞鈴狀。MRI:呈長T1長T2信號,信號較均勻。神經源性腫瘤男,3月。神經母細胞瘤。A:平掃B:增強
AB神經源性腫瘤男,7歲。神經母細胞瘤。神經源性腫瘤神經源性腫瘤男,11歲。神經鞘瘤。A:平掃B:增強
AB淋巴瘤(lymphoma)起源于淋巴網狀組織的惡性腫瘤,包括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和霍奇金淋巴瘤(HD),頭頸部的發(fā)生率前者遠高于后者。一般NHL多見于10歲以下兒童,HD則常發(fā)生于10歲以上兒童。淋巴瘤(lymphoma)臨床表現:一側或雙側頸側區(qū)多發(fā)、散在淋巴結腫大,稍硬,無壓痛,可推動,以后淋巴結融合成團,生長迅速,并伴或不伴不規(guī)則發(fā)熱,消瘦,肝脾腫大和全身其他部位淋巴結腫大等。淋巴瘤(lymphoma)影像學表現:CT:表現為頸部多發(fā)、散在淋巴結腫大呈圓形或類圓形結節(jié)狀軟組織腫塊,邊界清楚;或融合成不規(guī)則分葉狀團塊,邊界清楚或模糊。增強后輕度強化,淋巴結中央壞死則呈環(huán)狀強化。淋巴瘤(lymphoma)影像學表現:MRI:顯示雙側頸部多個增大淋巴結,T1WI呈等信號或略低信號,T2WI呈略高信號,信號較均勻,注射Gd-DTPA增強后均勻強化,如中央壞死呈環(huán)狀強化。淋巴瘤(lymphoma)A:男,5歲。非霍奇金氏病B:男,5月?;羝娼鹗喜?。
AB淋巴瘤(lymphoma)謝謝頸動脈體瘤
carotidbodytumor概述
為副神經節(jié)瘤(paraganglioma)的常見部位之一,是發(fā)生于頸動脈體的化學感受器的腫瘤。常位于頸總動脈分叉部后上方較少見,多見于青壯年,女性多于男性。頸部頸動脈體瘤
carotidbodytumor臨床與病理一般2-6cm大小,橢圓形,有包膜,表面光滑,大部由頸外動脈供血,有豐富的血管和神經網。鏡下為富含細胞和血管的腫瘤。
頸部頸動脈體瘤
carotidbodytumor臨床
臨床常以頸部腫塊而就診,腫塊多位于下頜角前下方和胸鎖乳突肌前面,界清,與皮膚無粘連。有時瘤體可觸及搏動??珊喜⒚宰呱窠泬浩劝Y狀如音啞、嗆咳;交感神經壓迫癥狀如霍納氏綜合征。頸部頸動脈體瘤
carotidbodytumor一、X線
X線平片:腫瘤較大時可見頸部外突腫塊。
DSA:
●
頸總動脈分叉加寬,呈“高腳杯”征;頸外動脈移位;
●分叉處見血供豐富的腫瘤顯示,腫瘤血管粗細不均網狀,腫瘤濃染著色,排空減慢。頸部右頸總動脈造影示右側頸動脈分叉變寬、擴大呈“高腳杯”征;腫瘤血管粗細不均呈網狀,腫瘤濃染著色、排空減慢右側頸動脈體瘤頸動脈體瘤
carotidbodytumor二、CT平掃:頸動脈分叉處圓形境界清晰中等密度腫塊,腫塊壓迫周圍組織移位。增強:腫瘤呈均勻或不甚均勻強化明顯,常接近動脈血管的密度頸動、靜脈受壓移位,常表現為頸內外動脈分叉角度增大,兩動脈之間距離增大。CTA頸動脈三維重建圖像上,可見頸總動脈分叉處上方頸內、外動脈之間距離呈杯狀擴大的特征。頸部頸動脈體瘤
carotidbodytumor三、MRIT1WI腫瘤呈均勻中等、中等偏低信號強度,T2WI腫瘤信號強度增高明顯,腫瘤較大時信號強度不均勻,可見血管信號流空征。MRI增強腫瘤強化明顯,較小腫瘤均勻強化,較大腫瘤不均勻強化,內見血管流空非強化影,稱為“鹽胡椒面征”。MR冠狀面及矢狀面可清楚顯示腫瘤的準確位置和全貌。MRA可清楚顯示頸部血管的推移情況。
頸部頸動脈體瘤
carotidbodytumor診斷臨床下頜角前下方界清質硬腫塊,影像學檢查頸動脈分叉處的血供豐富腫瘤,可診斷本病。鑒別診斷:
神經纖維瘤/神經鞘瘤:咽旁神經鞘瘤較多見,內部囊變壞死明顯,增強掃描強化不如頸動脈體瘤,神經纖維瘤較少見于咽旁間隙。
淋巴結腫大:可致頸動靜脈受壓移位,但病變多發(fā)彌漫于頸深淋巴鏈上,增強后強化程度不如神經節(jié)瘤明顯,可鑒別。頸部頸部神經鞘瘤頸動脈體瘤
carotidbodytumor鑒別診斷:
X線平片診斷作用有限
DSA對診斷和治療有重要價值。
CT和MRI對腫瘤及其血管的關系顯示佳
MRI更優(yōu)于CT,是本病的主要檢查方法。頸部頸淋巴結腫大
(lymphadenectasisofneck)
概述一般分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家樂福模式分析》課件
- 管理顧問工作總結
- 房地產行業(yè)客服經驗分享
- 服裝行業(yè)的保安工作總結
- 中央財經大學財務管理課件-風險與報酬
- 銀行求職自我介紹(15篇)
- 2023-2024年項目部治理人員安全培訓考試題(原創(chuàng)題)
- 《電子政務》課件
- 2024年公司項目部負責人安全教育培訓試題含答案(模擬題)
- 銷售個人年度工作總結(7篇)
- 新課標背景下:初中生物學跨學科主題學習課程設計與教學實施
- 人音版音樂五年級下冊獨唱《打起手鼓唱起歌》說課稿
- (高清版)AQ 2001-2018 煉鋼安全規(guī)程
- 單位委托員工辦理水表業(yè)務委托書
- 【部編版】三年級語文上冊全冊《單元統(tǒng)整備課》教案
- 02S501-2 雙層井蓋圖集標準
- 廣東省湛江市寸金培才學校2022-2023學年下學期七年級數學期末試卷
- 頑固性高血壓的基因治療新進展
- (正式版)JTT 1495-2024 公路水運危險性較大工程安全專項施工方案審查規(guī)程
- 停車場管理系統(tǒng)說明書
- 醫(yī)院藥劑科年終總結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