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味文化》同步練習2_第1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eae4931bf4f28e550bb8be3d9e9c3b21/eae4931bf4f28e550bb8be3d9e9c3b211.gif)
![《體味文化》同步練習2_第2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eae4931bf4f28e550bb8be3d9e9c3b21/eae4931bf4f28e550bb8be3d9e9c3b212.gif)
![《體味文化》同步練習2_第3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eae4931bf4f28e550bb8be3d9e9c3b21/eae4931bf4f28e550bb8be3d9e9c3b213.gif)
![《體味文化》同步練習2_第4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eae4931bf4f28e550bb8be3d9e9c3b21/eae4931bf4f28e550bb8be3d9e9c3b214.gif)
![《體味文化》同步練習2_第5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eae4931bf4f28e550bb8be3d9e9c3b21/eae4931bf4f28e550bb8be3d9e9c3b215.gif)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體味文化》同步練習一、選擇題1.2015年5月14日-16日,印度總理莫迪對我國進行了國事訪問,訪問期間,莫迪總理參觀了兵馬俑并被古老的中華文明所震撼。我們參觀兵馬俑,可以從中了解當時社會人們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這說明()A.精神的東西與物質的東西能夠相互轉化B.精神的東西就是物質的東西C.精神活動離不開物質載體D.物質活動離不開精神活動[答案]C[解析]人們的精神活動離不開物質活動,精神產品離不開物質載體。我們閱讀書籍、欣賞藝術品、參觀歷史文物、觀察人們的社會行為,都可以從中透視人們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看到歷史上和現實中的文化,認識文化的傳承和發(fā)展,故C符合題意;A、B、D都混淆了物質與精神的關系,故選C。2.環(huán)顧我們身邊的生活,各種文化活動目不暇接,文化現象無時不在,無處不有。下列屬于文化現象的是()A.2015年9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出訪美國B.2015年1月,韓美再次舉行聯(lián)合軍演C.2015年中央財政撥款48億元支持文化產業(yè)發(fā)展D.2015年9月,天津舉辦國際馬拉松賽[答案]D[解析]文化是相對于經濟、政治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產品。天津舉辦國際馬拉松賽屬于體育活動,所以D屬于文化現象,符合題意,應選。A、B屬于政治現象,不符合題意;C財政撥款支持文化產業(yè)屬于經濟現象,不符合題意。3.臺灣作家龍應臺曾說,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隨地亂滾,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強韌的細絲,將珠子串起來成為社會。這說明()A.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B.文化是人類生存與發(fā)展的精神紐帶C.文化是人類改造世界的活動D.文化是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產品[答案]B[解析]材料體現了文化對人類社會的作用,是維系人類生存與發(fā)展的紐帶,所以B正確。A,D強調了文化的特點,不是文化的作用,所以不選。文化是人類的精神活動及其產品,不是改造世界的活動,所以C錯誤。4.“十動然拒、喜大普奔、累覺不愛、人艱不拆、不明覺厲”……這些貌似“成語”的四字詞組,產生于中國語言創(chuàng)新最活躍的地方——互聯(lián)網,并逐漸在我們生活中被廣泛使用。這體現了()A.文化對社會發(fā)展產生重大促進作用B.人們在生活中創(chuàng)造和享用文化C.人們接受文化的影響往往是被動的D.網絡成為文化創(chuàng)新的重要途徑[答案]B[解析]材料體現人們在生活中創(chuàng)造和享用文化,所以B入選。文化有先進與落后之分,只有先進健康的文化對人和社會發(fā)展起重大的促進作用,所以A項觀點錯誤。人們接受先進文化的熏陶是主動自覺地過程,所以C觀點錯誤。網絡是文化傳播的重要手段而不是文化創(chuàng)新的重要途徑,所以D觀點錯誤。5.文化伴隨著每個人的生活??荚嚂r,會不會作弊?公交車上遇到老人,會不會讓座?一張廢紙,會不會隨便丟棄……都體現出文化人格。文化是每個人的心靈名片,人的行動都是內心文化的反映。這表明()①人們必須在道德沖突中進行選擇②文化是人類全部意識形態(tài)活動的反映③文化素養(yǎng)只能在生活小事中培養(yǎng)出來④從人們的社會行為中可以透視其精神世界A.①② B.②③C.②④ D.①④[答案]D[解析]材料描述了在人們的各種具體行為中可以看到人的文化人格,看到人的精神世界,①④符合題意;材料并不是強調人的文化素養(yǎng)的來源,③不符合題意;文化包括非意識形態(tài)的部分,②觀點錯誤。二、非選擇題6.2015年某校高一新生軍訓期間要舉行歌詠比賽。同學們將軍訓生活和歌唱內容有機結合,各自創(chuàng)作出自己班級獨具特色的比賽形式。學校也為歌詠比賽提供了場地和設備,使得歌詠比賽進行的有聲有色。請運用“文化與社會”的知識,說明上述材料反映了文化的哪些特點?[答案]①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是人們社會實踐的產物。②每個人所具有的文化素養(yǎng),不是天生的,而是通過對社會生活的體驗,特別是通過參與文化活動、接受文化知識教育而逐步培養(yǎng)出來的。③人們的精神活動離不開物質活動,精神產品離不開物質載體。[解析]本題的設問是文化的特點,我們結合材料,選準角度:從文化與社會的角度,可從文化是人們社會實踐的產物、個人的文化素養(yǎng)是通過對社會生活的體驗逐步培養(yǎng)出來的、精神活動與物質活動的關系的角度考慮。一、選擇題1.“文以載道”在中國文化中是根深蒂固的,下列對于“文”與“道”的關系,理解正確的是()①“文”是“道”的物質載體,“道”是“文”的精神內涵②“文”與“道”的關系反映了文化與物質的關系③透過“文”可以悟“道”,透視作者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④“文”屬于文化的范疇,“道”屬于意識形態(tài)的范疇A.①③ B.①②C.②④ D.③④[答案]A[解析]“文”與“道”體現了物質和文化的關系,“文”是“道”的載體,體現了中國文化的內涵,①③正確,故選A?!拔摹笔俏镔|范疇,“道”是意識的范疇,②④是錯誤的。2.某作家在談及“文化是什么”的話題時描述道:“文化?它是隨便一個人迎面走,他的舉手投足,他的一顰一笑,他的整體氣質。他走過一棵樹,樹枝低垂,他是隨手把枝折斷丟棄,還是彎身而過?一只滿身是癬的流浪狗走近他,他是憐憫地避開,還是一腳踢過去?電梯門打開,他是謙虛地讓人,還是霸道地把別人擠開……”上述描述說明()A.文化具有認同感和歸屬感B.文化素養(yǎng)是教育培養(yǎng)出來的C.文化通過人的社會行為體現出來D.文化是在個人成長中自發(fā)形成的[答案]C[解析]一個人的文化素養(yǎng)通過他的舉手投足、一顰一笑表現出來,這說明文化活動離不開物質活動,C說法正確;AB與題意不符;D說法錯誤,文化素養(yǎng)不是自生的,而是通過對社會生活的體驗,特別是通過參與文化活動、接受文化知識教育而逐步培養(yǎng)出來的。3.每年的藝考生們多上過“速成”培訓班。就像對待流水線上的產品,培訓班要求藝考生按照統(tǒng)一套路、統(tǒng)一方式學習,快速達成參加藝術考試的基本能力。事實上這種“速成藝術”與真正藝術工作者素養(yǎng)相去甚遠,原因就在于()A.統(tǒng)一方式學習無法培養(yǎng)人的素養(yǎng)B.藝術素養(yǎng)需要在長期實踐中積淀C.培訓機構不具備個性化指導能力D.“速成”無視良好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答案]B[解析]統(tǒng)一方式學習可以培養(yǎng)人的素養(yǎng),A觀點錯誤;培訓機構具備個性化指導能力,C觀點錯誤;“速成”與良好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無必然關系,D觀點錯誤,因此ACD均是對題中材料意思的錯誤理解,“速成藝術”與真正藝術工作者素養(yǎng)相去甚遠,原因就在于離開了長期實踐的積淀,B符合題意;故選B。4.《西游記》是我國著名的神話小說,其中塑造出的一系列栩栩如生的文學形象,如孫悟空、豬八戒以及牛魔王等,都給人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但這些神話形象都可以從人們的生活實踐中找到各自的影子。如果人們在實踐中根本就沒有遇見過猴、豬與牛等動物,作者吳承恩是無論如何也不可能把這些形象描繪出來的。這說明()A.文化是對神的描繪 B.文化是神的恩賜C.文化是精神的產物 D.文化是社會實踐的產物[答案]D[解析]A錯誤,文化不是對神的描繪,故排除。B錯誤,文化不是神的恩賜,故排除。C說法不準確,文化現象的本質是一種精神現象。題中西游記這些神話形象都可以從人們的生活實踐中找到各自的影子,體現文化是社會實踐的產物,故D入選。5.下列屬于文化形式的有()①思想②理論③信仰④法律⑤文學⑥政治A.①②③⑥ B.①②③⑤C.①②⑤⑥ D.①②④⑥[答案]B[解析]文化具有豐富多彩的形式,從靜態(tài)角度看:思想、理論、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學、文學、藝術等;從動態(tài)角度看,包括各種文化活動,即人們進行的文化生產、傳播、積累的過程,都是文化活動,①②③⑤適合題意;④⑥是政治現象,排除。故選B。6.針灸萌發(fā)于新石器時代,當人們發(fā)生某些病痛或不適時,用尖銳的石器按壓疼痛不適的部位,使原有的癥狀減輕或消失。最早的針具是砭石,繼而用各種樹枝作為施灸工具,逐漸發(fā)展到針灸。針灸屬于文化中的()①意識形態(tài)性質的部分②非意識形態(tài)性質的部分③自然科學和技術④語言和文字A.①③ B.②④C.①④ D.②③[答案]D[解析]文化是相對于經濟、政治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產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具有意識形態(tài)性質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學和技術、語言和文字等非意識形態(tài)的部分。針灸屬于自然科學和技術,是非意識形態(tài)性質的部分,②③適合題意,故選D。7.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文化實力和競爭力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的重要標志。關于文化力量,下列表述中正確的是()①市場經濟越發(fā)達,文化力量越不重要②調動積極的文化力量,會有力地推動社會進步③文化力量可以脫離物質因素而存在④弘揚和培育民族文化力量,可使中國人民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tài)A.①② B.②③C.②④ D.①④[答案]C[解析]文化實力和競爭力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的重要標志。②④是對其正確認識;①本身說法錯誤;③說法錯誤,文化不能脫離物質。二、非選擇題8.材料一:近年來,廣東省的一些城市開展城市精神的討論與提煉,如惠州市將“崇文厚德,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包容四海,敬業(yè)樂群”等三種提法納入城市精神;深圳市將市民精神提煉為“開拓創(chuàng)新、誠信守法、務實高效、團結奉獻”……這些城市精神既富有時代特色,又展示了城市自身的文化內涵。材料二:某市委書記在參加討論時指出“城市的發(fā)展最終還是以文化論輸贏”,并提出各級黨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視“文化競爭力”,要把文化建設作為做大做強城市的強大推動力。只有繁榮的經濟而沒有昌盛的文化,只有物質的豐富而沒有文化的全面發(fā)展,就稱不上“全面小康”。材料一、材料二分別體現了“文化生活”的什么道理?[答案]①文化生活無處不在;不同的區(qū)域,有不同的自然環(huán)境,也有不同的文化環(huán)境,從而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化生活。材料一中,各城市的城市精神既有共同點又有自己的特色就說明了這一點。②文化對人類社會的發(fā)展產生著深刻的影響,先進的、健康的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度攤鋪機租賃與操作培訓合同范本
- 個人合伙的協(xié)議書(15篇)
- 設計方案評審函
- 2025年健身俱樂部事故免責合同
- 2025年人工智能合作協(xié)議書
- 2025年臨時用電合作協(xié)議書規(guī)范文本
- 2025年飛機空調車ACM項目規(guī)劃申請報告模稿
- 2025年共同經營商業(yè)地產合作協(xié)議
- 2025年短期勞動合同范例
- 2025年專利申請授權實施合同樣本
- 古樹名木保護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
- DB50-T 867.36-2022 安全生產技術規(guī)范+第36+部分:倉儲企業(yè)
- 幼小銜接學拼音
- 結構化思維與表達課件
- 教學課件:《就業(yè)指導與創(chuàng)業(yè)教育》(中職)
- 有限空間辨識參考目錄圖片對照版
- 成本會計第一章總論
- 橋式起重機試驗項目及其內容方法和要求
- 大小嶝造地工程陸域形成及地基處理標段1施工組織設計
- 肺斷層解剖及CT圖像(77頁)
- GA∕T 1193-2014 人身損害誤工期、護理期、營養(yǎng)期評定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