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調工程培訓 - 副本_第1頁
空調工程培訓 - 副本_第2頁
空調工程培訓 - 副本_第3頁
空調工程培訓 - 副本_第4頁
空調工程培訓 - 副本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帝斯曼空調工程培訓二零一七年八月十日一.空調系統(tǒng)設計說明二.空調末端系統(tǒng)說明一、空調系統(tǒng)設計說明商業(yè)、寫字樓、影院中央空調系統(tǒng)的冷熱源獨立設置。商業(yè)和寫字樓的空調主機系統(tǒng)在底下五層,影院的空氣源熱泵機組設置在裙房屋面商業(yè)采用特靈品牌水冷離心機組3臺,機組采用2大1小配置,大機組制冷量4043KW,小機組制冷量2110KW.冬季制冷采用冷卻塔供冷系統(tǒng),節(jié)能省耗。辦公寫字樓3臺,采用3臺水冷離心機組,機組單臺制冷量1758KW。影院采用2臺螺桿式空氣源機組,單臺制冷量425KW離心式制冷壓縮機離心機解剖圖制冷劑冷熱變化示意圖空調水系統(tǒng)示意圖冷凍水流向示意圖影院空調系統(tǒng)設計說明影院采用集中冷熱源的水-空氣空調系統(tǒng),選用2臺螺桿空氣源熱泵機組,單臺制冷量438KW,冬季供熱量450KW說明:空氣源熱泵機組:除具備制取出采暖用熱水的功能外,空氣源熱泵機組還能切換到制冷工況制取冷凍水??諝庠礋岜玫幕驹硎腔趬嚎s式制冷循環(huán),利用冷媒做為載體,通過風機的強制換熱,從大氣中吸取熱量或者排放熱量,以達到制冷或者制熱的需求。常用的單位:1MPa=1000KPa=10kg/cm2(10公斤)1公斤壓力(1公斤/cm2)=10米水柱高=760mm水銀柱一個標準大氣壓:溫度為0℃、緯度45度海平面上的氣壓稱為1個大氣壓,水銀氣壓表上的數(shù)值為760毫米水銀柱高真空:工業(yè)的真空指的是氣壓比一標準大氣壓小的氣體空間商業(yè)水系統(tǒng)采用采用高位膨脹水箱作為整個空調水系統(tǒng)的定壓裝置,空調水系統(tǒng)管路的最大工作壓力為0.8MPa.寫字樓水系統(tǒng)高、低區(qū)均采用高位膨脹水箱定壓,低區(qū)、高區(qū)空調水系統(tǒng)管路的最大工作壓力分別為1.0MPa和0.8MPa,其中寫字樓低區(qū)地下室地下室部分的水系統(tǒng)工作壓力為1.25MPa影院水系統(tǒng)采用高位膨脹水箱作為定壓裝置,空調水系統(tǒng)管路的最大工作壓力為0.4MPa商業(yè)1—5層公共區(qū)域大空間采用單風道變風量(風機集中變頻)一次回風全空氣低速空調系統(tǒng),空調箱設置在各樓層機房內(1層部分機房設在夾層機房內)。1層送風口采用溫控型可變流態(tài)散流器,其它樓層采用貼附型散流器。1—5層的商業(yè)區(qū)域采用風機盤管+新風系統(tǒng),送風口為防結露的高誘導比低溫送風口。寫字樓標準層采用風機盤管+新風系統(tǒng),送風口采用雙層百葉風口,集中處理的新風通過垂直風道經(jīng)每層新風管道直接送入房間內,同時,每層空調房間的排風通過排風管經(jīng)垂直風道集中排出寫字樓7—24層(低區(qū))及25—34層(高區(qū))分設新風及排風系統(tǒng)。低區(qū)和高區(qū)系統(tǒng)各采用2臺新風機組。新風機組采用變風量機組,其中一臺變風量機組對應配置轉輪式全熱回收器和排風機(配變頻器)。低區(qū)和高區(qū)新風機組,轉輪式全熱回收器、排風機分別設置在15和30層避難層??照{風系統(tǒng)設計說明水—水板式熱交換器:因寫字樓高層建筑壓力阻隔,為避免高層建筑中較高的系統(tǒng)壓力,采取2套板式換熱器進行分區(qū)域壓力分隔(在寫字樓15層設備層),從而大幅降低為克服系統(tǒng)壓力而采用的大型水泵及大型管路中。商業(yè)冬季制冷也采用一套水板式熱交換器系統(tǒng)(在地下五層冷凍機房)。水泵參數(shù)流量:流量是泵在單位時間內輸送出去的液體量(體積或質量)。體積流量:用Q表示,單位是:m3/s,m3/h,l/s等。質量流量:用Qm表示,單位是:t/h,kg/s等。揚程:揚程是水泵所抽送的單位重量液體從泵進口處(泵進口法蘭)到泵出口處(泵出口法蘭)能量的增值。即泵抽送液體的液柱高度,習慣簡稱為米。功率:水泵的功率通常是指輸入功率,即原動機傳到泵軸上的功率,故又稱為軸功率,用P表示;有效功率:又稱輸出功率,用Pe表示。它是單位時間內從泵中輸送出去的液體在泵中獲得的有效能量。水泵效率:指泵的有效功率和軸功率之比.η=Pe/P

軸功率P和有效功率Pe之差為泵內的損失功率,其大小用泵的效率來計量汽蝕余量:水泵在工作時液體在葉輪的進口處因一定真空壓力下會產(chǎn)生汽體,汽化的氣泡在液體質點的撞擊運動下,對葉輪等金屬表面產(chǎn)生剝蝕,從而破壞葉輪等金屬,此時真空壓力叫汽化壓力,汽蝕余量是指在泵吸入口處單位重量液體所具有的超過汽化壓力的富余能量。單位用米標注。吸程:即為必需汽蝕余量Δh:即泵允許吸液體的真空度,亦即泵允許的安裝高度,單位用米。即在不加引水的情況下,能自動將水吸上來的最大高度(泵抽水口距離待抽液面的垂直距離).一般水源低于泵的擺放位置時,就需要泵有自吸能力。二空調末端系統(tǒng)說明空調房間內的室內熱濕負荷全部由經(jīng)過處理的空氣來承擔的空調系統(tǒng),稱為全空氣式系統(tǒng)。它是利用空調裝置送出風來調節(jié)室內空氣的溫度和濕度,使室內的溫度和濕度保持穩(wěn)定。由于空氣的比熱較小,用于吸收室內余熱余濕的空氣量大,所以這種系統(tǒng)要求的風道截面積大,占用的建筑空間較多。集中式系統(tǒng)就是全空氣系統(tǒng)??照{風柜和風機盤管實物圖一次回風式空調系統(tǒng)和二次回風式空調系統(tǒng)的特點一次回風系統(tǒng)是空調回風與室外新風在表面式空氣處理器前混合的一種全空氣空調系統(tǒng);如本項目內的空調新風柜。二次回風系統(tǒng)是空調回風與室外新風在表面式空氣處理器前混合并經(jīng)過處理后,再次與回風混合的一種全空氣空調系統(tǒng),如本項目內的空調組合風柜。溫控圓形散流器溫感圓型散流器頸部裝有溫感執(zhí)行器,能自動感測到氣流溫度,并自動驅動鼓體噴口以改變送風角度。當夏季送風溫度≤17℃時,內層葉片下移,吹出氣流呈水平貼附擴散形態(tài);當冬季送風溫度≥27℃時,內層葉片上移,吹出氣流呈垂直下送狀態(tài),可滿足冬夏季不同工況下的送風要求。溫感執(zhí)行器無需人工或電源及電控設備。散流器應用于空調系統(tǒng)中作送風口,其結構形式有多樣,有1-4個不同方向散流的形式,能滿足所有類型天花板的要求。散流器外框和內芯可分離,拆裝容易,便于調節(jié)風量。根據(jù)使用要求,散流器后端可配置風量調節(jié)閥,本散流器,氣流屬貼附型

溫控圓形散流器方形散流器圓形散流器防結露的高誘導比低溫送風口風口送風時形成收縮段,將室內空氣誘導至噴嘴,與一次送風氣流混合,誘導風通過噴嘴送上,并在離開風口噴嘴送出,由于多個獨立的圓截面射流具有較高密度和風速,使其在噴射的全口一段距離后,送風溫度便升高到不會使低溫空氣在空調區(qū)“沉降”的范圍內。變風量系統(tǒng)(VAV系統(tǒng))根據(jù)室內負荷變化或室內要求參數(shù)的變化,保持恒定送風溫度,自動調節(jié)空調系統(tǒng)送風量,從而使室內參數(shù)達到要求的全空氣空調系統(tǒng)。由于空調系統(tǒng)大部分時間在部分負荷下運行,所以,風量的減少帶來了風機能耗的降低。VAV系統(tǒng)追求以較少的能耗來滿足室內空氣環(huán)境的要求。轉輪式熱回收運行原理

熱回收轉輪轉輪式熱回收器的核心部件是轉輪,以特殊復合纖維或鋁合金箔作載體,覆以蓄熱吸濕材料而構成,加工成波紋狀和平板狀形式,然后按一層平板、一層波紋板相間卷繞成一個圓柱形的蓄熱芯體,在層與層之間形成許多蜂窩狀的通道,即空氣流道。

熱回收轉輪熱回收轉輪工作原理蓄熱風柜結構圖工作原理1、轉輪作為蓄熱芯體,新風通過顯熱型轉輪的一個半圓,排風同時逆向通過轉輪的另一個半圓。排風將熱量釋放給蓄熱熱芯體,排風溫度降低,芯體的溫度升高。2、冷的新風接觸到熱的蓄熱芯體時,同于存在溫度差,芯體將熱量釋放給新風,新風溫度升高。3、夏季降溫運行時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