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比較優(yōu)勢的現(xiàn)代分析_第1頁
第3章:比較優(yōu)勢的現(xiàn)代分析_第2頁
第3章:比較優(yōu)勢的現(xiàn)代分析_第3頁
第3章:比較優(yōu)勢的現(xiàn)代分析_第4頁
第3章:比較優(yōu)勢的現(xiàn)代分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Chapter3AnalyzingComparativeAdvantagewithmoderneconomics

RicardianModelisatwo-country,two-product,onefactor(2×2×1)model,whichincludesmanyimplicitassumptions.Inthischapter,we’llrelaxthoseassumptions,soastodemonstratethevalidationofcomparativeadvantageintheeconomiclife。Thischapterisdevotedto:OpportunitycostandcomparativeadvantageComparativeadvantagewithfixedopportunitycostComparativeadvantagewithincreasingopportunitycost“small-countrycase”andgainsfromtradeComparativeadvantagewithmanygoodsandmanycountries

3.1OpportunityCostandComparativeAdvantageA.OpportunityCost

andlaborvalueargument

勞動價值論認為,商品的價值或價格只取決于投入商品生產中的勞動量。這意味著:勞動是唯一的生產要素,且在所有的產品生產中占有一固定比重勞動是同質的,(即)只有一種類型的勞動由于這兩條假定均不真實,故不能將比較優(yōu)勢原理建立在勞動價值論的基礎上。這是因為:首先,勞動既不是投入生產的唯一要素,也不是以固定比率投入所有商品的生產過程。它沒有考慮:各種商品生產過程中投入要素比率的可能的變化大多數(shù)商品商品生產過程中不同要素之間的替代關系其次,勞動顯然不是同質的,在培訓、生產率和工資上都有很大的不同總之,無論如何,比較優(yōu)勢原理不能建立在勞動價值論的基礎上,而可以用機會成本理論來加以解釋(這也是可以接受的)3.1.2機會成本的內涵與生產可能性曲線

⑴機會成本的內涵機會成本是指為再生產1單位此種產品所必須放棄的另一種商品的產量。1936年,哈伯勒(Haberler)用機會成本理論解釋了比較優(yōu)勢原理。結論是:當一國在一種商品生產上有較低的機會成本時,該國在該商品生產上就有比較優(yōu)勢(在另一種商品生產上有比較劣勢)。用機會成本來解釋的比較優(yōu)勢原理,有時也被稱之為比較成本原理。⑵固定機會成本下的生產可能性曲線表3—1的數(shù)據(jù)表明:在美國,每放棄30單位小麥,所得的資源恰好可額外生產20單位布。即30單位小麥=20單位布(兩者均需同樣的資源)。因此,1單位小麥的機會成本是2/3單位布,而且保持不變。在英國,每放棄10單位小麥,所得的資源恰好額外生產20單位布。即10單位小麥=20單位布(兩者均需同樣的資源)。因此,1單位小麥的機會成本是2單位布,而且保持不變。根據(jù)表3—1的數(shù)據(jù),可繪制如圖3—1所示的生產可能性曲線Figure3—1ProductionpossibilitycurvesofAmericaandUnitedKingdom⑶固定的機會成本的內涵

在圖3—1中,美、英兩國的生產可能性曲線向下傾斜,表明它們如果想生產更多的小麥,就必須放棄一些布匹的生產。兩條生產可能性曲線均是直線表明它們的機會成本是固定的,即每多生產1單位小麥,美國必須放棄2/3單位布的生產,英國必須放棄2單位布的生產,在生產可能性曲線上的任何一點這一結論均成立。固定的機會成本表明:不管已經生產了多少小麥當美國將生產布匹的資源轉移到小麥生產中時,不會越來越不利于小麥生產。對布匹生產而言也是同樣的。換句話說,固定機會成本是指每生產1單位某種商品必須放棄固定數(shù)量的另一種商品。盡管每個國家的機會成本是固定的,由于國與國之間的機會成本不同,從而使國際貿易成為可能。然而固定成本并不現(xiàn)實。討論固定機會成本是因為其易于理解,有助于討論和理解更為現(xiàn)實的遞增成本的情況。3.1.3機會成本與商品的相對價格

我們知道小麥的機會成本是指每多生產1單位小麥必須放棄的布匹的產量。這可由生產可能性曲線或轉換曲線的斜率的絕對值得出,這個斜率有時也被稱之為邊際轉換率(MarginalRateofTransformation,MRT)在圖3—1中,美國轉換曲線的斜率為120/180=2/3=美國小麥的機會成本,并且固定不變。英國轉換曲線的斜率為120/60=2=英國小麥的機會成本,并保持不變。基于價格等于成本及每個國家都生產兩種商品的假設,小麥的機會成本等于小麥與布匹的相對價格(Pw/Pc)。

在美國,180×Pw=120×Pc

Pw/Pc

=2/3,在英國,60×Pw=120×Pc

Pw/Pc

=2。美國的Pw/Pc值低于英國,這表明美國在小麥的生產上有比較優(yōu)勢。同樣地,英國的Pc/Pw值較低。表明它在布匹的生產上有比較優(yōu)勢。

注意:在固定成本下,Pw/Pc值只是由本國的生產和供給決定。在相對商品價格(relativecommodityprice)決定中。我們不考慮需求。

結論:兩國相對商品價格的不同(由轉換曲線的斜率決定)是它們比較優(yōu)勢的反映。這為兩國開展互惠貿易提供了基礎。3.2固定成本下的貿易基礎與貿易所得在沒有國際貿易的情況下,一國只消費它可生產的商品。因此,一國的生產可能性曲線同時也是消費可能性曲線。人們的偏好或需求決定了該國事實上選擇生產和消費的商品組合。3.2.1貿易所得的分析在沒有貿易時,美國可能選擇的生產與消費的組合,如圖3—2中的點A(90W,60C),英國可能選擇的組合為A′(40W,40C)

Figure3—2Gainsfromtrade⑴分工與貿易的利益如果有貿易的可能,美國會專門生產小麥(具有比較優(yōu)勢的產品),在生產可能性曲線上的點B(180W,0C)。同樣,英國會專門生產布匹,在點B′(0W,120C)。如果美國用70單位小麥交換英國的70單位布,它的最終消費組合為點E(110W和70C),在英國最終消費組合為點E′(70W,50C)。因此,美國通過貿易的獲利為20單位小麥和10單位布,英國的獲利為30單位小麥和10單位布。⑵福利增加的原因兩國消費了更多的小麥和布的原因在于兩國專門生產其有比較優(yōu)勢的產品。也就是說,沒有貿易時,美國生產90單位小麥,英國生產40單位小麥,共生產130單位小麥,通過專門化的生產和貿易,一共生產180單位小麥(全部由美國生產)。同樣,沒有貿易時,美國生產60單位布,英國生產40單位布,共100單位布,通過專門化生產,一共生產120單位布(全部由英國生產)。⑶福利的增加來源于貿易通過專門化生產而增加的50單位小麥和20單位布,是美國與英國可以共同分享的貿易所得。請記住,若無貿易,美國不會專門生產小麥,因為它也需要消費布匹。同樣,英國也不會專門生產布匹,因為它還需要消費小麥。3.2.2有貿易時的相對商品價格

有貿易時商品的價格是由需求和供給共同決定的。圖3—3顯示了專門化生產與貿易的條件下價格的決定過程。

圖3—3有貿易時的價格決定⑴關于小麥市場價格的決定

在圖3—3的左圖中,SW是美國與英國均用盡其所有資源生產小麥時的小麥總供給曲線。線段OB=180W代表美國小麥的最大產量,此時為固定機會成本PW/PC=2/3。線段BB′=60W為英國在PW/PC=2時所能生產的最大小麥產量。因此,如果美國與英國均使用其所有資源生產小麥,兩國最多可生產240單位小麥。因此SW在240單位小麥時為垂直線。

假設有貿易時,美、英兩國的總需求曲線DW,如圖3—3中的左圖。DW和SW在點E相交,決定了均衡產量為180單位小麥,均衡相對價格為PW/PC=1。這時小麥只在美國生產。

⑵關于布匹市場價格的決定布匹市場與小麥市場的情況基本相同。在圖3—3的右圖中,SC為美、英兩國如果只生產布匹時所能生產的布匹的總供給曲線。英國在PC/PW=1/2時,最多能生產120C=OB′,美國在PC/PW=2/3時可最多生產120C=B′B"假如有貿易,美英兩國的總需求曲線為DC。DC與SC交于E′,決定均衡產量的相對價格為PC/PW=PW/PC=1。通過貿易,布匹只在英國生產。3.2.3非完全專業(yè)化生產與價格的決定特別注意:當兩國進行完全專業(yè)化(completespecialization)的生產時,每一種商品的均衡相對價格就處在每個國家貿易前的相對商品價格之間(見圖3—3)。然而。如果圖3—3的左圖中,需求曲線DW很低,與供給曲線SW相交于SW的OB線段之間,即PW/PC=2/3,則貿易將在小麥貿易前的相對商品價格PW/PC=2/3時發(fā)生(與美國國內價格相同),英國將獲得所有的貿易利益。如果英國是一個小國,專門生產布匹,而美國是一個大國,同時生產兩種商品,這種情況就會發(fā)生。這就是所謂的小國情況(smallcountrycase),表明了“作為不重要角色的重要性”。然而這種利益不是沒有成本的,因為小國(此時指英國)面臨著對其專門生產的唯一商品的未來需求可能減少的風險。3.3成本遞增條件下的比較優(yōu)勢

3.3.1機會成本遞增的內涵在現(xiàn)實條件下,一國在生產中通常面對的是遞增的機會成本而不是固定成本。機會成本遞增(increasingopportunitycosts)意味著一國為了多獲得每多生產一單位某商品的資源而必須減少越來越多的另一商品的產量。邊際成本遞增使得生產可能性曲線是一條凹向原點(concavetotheorigin)的曲線,而不是一條直線。圖3—4是假想的A國和B國生產商品X和Y的生產可能性曲線。每一條曲線都是凹向原點的,表明A、B兩國在生產這兩種產品時均是機會成本遞增的。Figure3—4ProductionfrontiersofNationAand

NationBwithIncreasingCosts

3.3.2marketequilibriumandcomparativeadvantageinaclosedeconomy

在不發(fā)生對外貿易的條件下,當一國達到其生產可能性曲線所允許的最高的無差異曲線(indifferencecurve)時,該國就達到了均衡狀態(tài)。這發(fā)生在社會無差異曲線與生產可能性曲線相切的(tangent)位置上。兩條曲線在切點的公切線(commontangent)的斜率(slope)給出了國內的均衡相對價格,反映了該國的比較優(yōu)勢。Figure3—5equilibriuminIsolation

圖3—5解析:在不發(fā)生貿易的條件下,A國在A點組織生產和消費,而A點正是其生產可能性曲線和其能達到的最高無差異曲線Ⅰ的切點,這時A國達到了均衡,或是福利最大化。同樣地,A點為B國的生產可能性曲線與無差異曲線Ⅰ的切點。B國在A點達到均衡。在A國,商品X的均衡相對價格就是通過其生產可能性曲線與無差異曲線的切點A的公切線的斜率,在圖中PA=1/4,對于B國PA=4。由于X在A國的均衡相對價格低于B國,故A國對于X,B國對于Y具有比較優(yōu)勢。3.3.3BasisforTradeandGainsfromTradeunderAnIncreasingOpportunityCostA.BasisforTrade

兩國之間同一商品相對價格的差異是兩國具有不同比較優(yōu)勢的表現(xiàn),也構成了互利貿易的基礎。一國與另一國相比,在一種商品上相對價格較低,在另一種商品上相對價格較高,前一國家在相對價格較低的商品上具有比較優(yōu)勢,在相對價格較高的商品上具有比較劣勢;后一國家則相反。每一國家都應專門生產本國具有比較優(yōu)勢的商品(即生產比國內需求數(shù)量更多的商品),并將其部分出口以用來交換自己生產具有比較劣勢的商品。

但是兩個國家在專門生產本國具有比較優(yōu)勢商品的同時,生產的機會成本也在不斷遞增,所以,一旦兩國同一商品的相對價格相同,這種分工就會停止。這時貿易就在這一價格水平上達到均衡。通過互利貿易,兩國的最終消費水平均會大于不存在貿易時的消費水平。在圖3—5中我們看到,在不存在貿易的條件下,A國X的均衡相對價格是PA=1/4,而B國X的均衡下均衡相對價格是PA=4。故A國在X上,B國Y上具有比較優(yōu)勢。

假如由于某種原因兩國開始貿易(比如政府取消貿易壁壘或運輸成本大幅度下降),A國就應該分工生產X并將其出口至B國以換取Y。圖3—6說明了這一交易過程。Figure3—6GainsfromTradewithIncreasingCost⑵分工的過程

從封閉條件下的均衡點A開始,隨著A國分工生產X的深入從而沿著生產可能性曲線下降,生產X的機會成本遞增,這體現(xiàn)為生產可能性曲線的斜率遞增。從封閉條件下的均衡點A開始,隨著B國分工生產Y的深入從而沿著生產可能性曲線上升,它也要經歷生產Y的機會成本遞增的過程,這體現(xiàn)為生產可能性曲線的斜率遞減。

這種分工的過程將一直持續(xù)到相對商品價格(生產可能性曲線的斜率)在兩國相等時才停止。在有貿易的條件下,共同的相對價格(斜率)將處于貿易前相對價格1/4和4之間的某一水平。在這一點貿易達到均衡。在圖3—6中,均衡價格為PB=PB=1。⑶貿易所得①、通過貿易,A國的生產組合從A點移到了B點,同時用60單位的X與B國交換了60單位Y(見貿易三角形BCE),其最終消費組合為無差異曲線Ⅲ上的點E(70X和80Y),這是A國在PX/PY=1的條件下進行貿易所能達到的最大滿足。這樣,A國比無貿易均衡時多獲得了20單位X和20單位Y。②、同樣地,B國的生產組合從A點移到了B點,通過用60單位Y與A國交換了60單位X(見貿易三角形BCE),B國的最終消費組合為無差異曲線Ⅲ上的點E(100X和60Y)。這樣B國同樣在貿易中獲得了20單位X和20單位Y。3.3.4貿易條件下的相對均衡價格

貿易條件下的相對均衡價格(equilibriumrelativecommoditypricewithtrade)是貿易均衡時貿易雙方共同的相對價格。在圖3—6中,這個價格PB=PB=1。在該相對價格下,A國想出口X的數(shù)量(60單位)等于B國想進口的數(shù)量(60單位);同樣地,B國想出口Y的數(shù)量(60單位)正好等于A國在該價格下想進口的數(shù)量。當然,如果兩國貿易前相對價格是相同的(這一般不會發(fā)生),對任何一個國家都談不上比較優(yōu)勢、劣勢,也就不會發(fā)生生產分工和共同貿易所得。3.3.5不完全分工⑴不完全分工的表現(xiàn)與固定成本條件下的貿易模型不同,在機會成本遞增條件下兩國生產中存在不完全分工(incompletespecialization)。在貿易中,A國生產更多

X(其具有比較優(yōu)勢的商品)的同時,仍繼續(xù)生產一部分Y(見圖3—6中B點)。同樣地,B國在貿易中仍繼續(xù)生產一部分X(見圖3—6中B點)。

這種不完全分工發(fā)生的原因在于:當一國專門生產X時,它生產X的機會成本也在不斷提高。同樣地,隨著B國Y產品產量的增加,它生產Y的機會成本也在不斷提高(這意味著X的機會成本不斷下降)。這樣,在每一個國家擴大其比較優(yōu)勢產品生產的“專業(yè)化”程度加深的同時,兩國的商品相對價格就會相互接近,直到該價格在兩國中相等。⑵不完全分工發(fā)生的原因在兩國的商品相對價格相等以后,任何一個國家都不會繼續(xù)擴大其原來具有比較優(yōu)勢的商品的上產,這通常發(fā)生在任何一個國家在生產上達到完全分工之前。在圖3—6中,PB=PB=1,就發(fā)生在A國和B國實現(xiàn)完全分工之前。⑶成本遞增情況下的小國情況在固定成本下,生產完全分工的唯一例外是小國情況。只有小國才會在其具有比較優(yōu)勢的產品上進行完全的分工,大國即使在貿易條件下仍同時生產兩種產品(見圖3—3)。因為小國不能完全滿足大國的進口需要。而在遞增成本下,即使小國也存在著不完全分工。⑷小國不完全分工發(fā)生的原因:假設在世界市場上,X的均衡相對價格PW=1,而且不受小國A國的貿易的影響。因為在無貿易的條件下,A國中X的相對價格(PA=1/4)要低于世界價格,故A國在商品X上具有比較優(yōu)勢,隨著貿易的開展,A國將不斷提高X的產量,直到達到其生產可能性曲線上的B點,這時PB=1=PW。也就是說,即使是一個小國,它在商品X上也沒有完全分工(而在不變成本條件下,小國是完全分工的)。⑸小國與貿易利益在圖3—6中,通過用60單位X交換60單位Y,A國達到無差異曲線Ⅲ上的E點,多獲得了20X和20Y(與其在自給自足狀態(tài)下所處的無差異曲線Ⅰ上的A點比較)。注意這個結果是假設A國不是一個小國的條件下得到的?,F(xiàn)在唯一的不同是A國的出口不會影響到B國(假設代表世界其余各國)中X的相對價格,故A國獲得了貿易中的全部所得(現(xiàn)在兩國的貿易所得一共為20X和20Y)。3.3.6交易所得與分工所得

一國在貿易中的所得可以分為交易所得(gainsfromexchange)和分工所得(gainsfromspecialization)。圖3—7說明了對于小國A的這種分類。(為簡便起見,無貿易價格PA=1/4、無差異曲線Ⅰ在這張圖中均已略去)Figure3—7theGainsfromExchangeandfromSpecialization圖3—7中的交易和分工所得在圖3—7中,如果A國在開展貿易的條件下,不分工生產X,仍生產A點的商品組合,A國可以以國際價格PW=1的條件用20X交換20Y,最終消費組合為無差異曲線Ⅱ上T點,從A點到T點的消費增加就是A國的交易所得。如果A國隨后分工生產X,生產B點的商品組合,其最終消費組合為無差異曲線Ⅲ上的E點,從點T到點E的消費增加就A國通過分工生產X的所得。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