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姓姓氏源流和遷徙分布_第1頁
羅姓姓氏源流和遷徙分布_第2頁
羅姓姓氏源流和遷徙分布_第3頁
羅姓姓氏源流和遷徙分布_第4頁
羅姓姓氏源流和遷徙分布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羅姓姓氏源流和遷徙分布關于羅姓的來龍去脈,歷來許多有關姓氏學的古籍,都有十分詳盡的考證,譬如:《名賢氏族言行類稿》指出:“祝融之后,女姓國,初封宜城,徙枝江,周末,居長沙,漢有梁相羅懷,襄陽記有羅蒙?!薄缎帐峡悸浴罚骸笆辣?,熊姓,廣韻,本自顓頊末胤,受封羅國,子孫以為氏,望岀豫章,長沙?!薄锻ㄖ臼献迓浴罚骸傲_國之后,一曰祝融之后?!薄段簳罚骸捌贫嗔_氏,斛瑟羅氏,叱羅氏,皆改為羅氏?!睆囊陨线@些記載看來,羅氏是源口火神祝融氏,祝融氏名黎,是顓頊帝的兒子,祝融的后裔,到了周朝的時候,被封于宜城,稱為羅國,當時的宜城,就是現在在湖北省的襄陽,在漢代曾被置為宜城郡。后來,由于該地為楚國所有,于原地另置鄢國,祝融氏的子孫就逐漸向南遷移,最初遷居丁?枝江今湖北省枝江縣,至周末定居丁?湖南長沙,最后還繁衍到現今江西的南昌一帶,成為長沙和南昌兩地的望族。唐代的《名賢氏族言行類稿》中,曾經提到羅氏是一個“女姓”國,所謂“女姓”,就是歷來姓氏學上用以表示源口祝融氏的一個古姓,據《說文通訓定聲》的記載,鄢、郃、路等姓,都是古時的夕姓國,則論起家世淵源來,羅氏與這五個姓氏,口然也是系出一源的一家人了。始封于周朝初年的羅國,究競是從什么時候開始,子孫才“以國為氏”的?根據史書的記載,其始封于宜城,是在周武王得夭下后大行封建之時,到了距今約2200年前的春秋末期,宜城為當時的強楚所并,子孫失國南遷,才開始以羅為姓的。經過漫長的奮斗,羅姓人士在秦漢之際開始嶄露頭角,當時以迄于三國,南北朝時期,在史書上出現的羅姓名士,絕大多數都是襄陽、長沙和豫章三個地方的人,譬如,三國時曾任蜀漢為太子舍人的羅憲是襄陽人,晉朝曾任武陵太守的羅企生是豫章人,晉室再遷以后深受桓溫器重的襄陽太守羅友也是襄陽人。由此可見,當時的羅氏仍然主要繁衍于長江南北岸的湖北、湖南和江西一帶。漢末三國鼎立時期以四川為主要地盤的蜀漢,也出現過不少姓羅的名人,除了上述那位羅憲外,還有一位曾經諫公孫述歸漢的成都名士羅衍,以及曾以計破益州刺史孕特之叛的名將羅尚等。這種情形,自然也是羅氏播遷四川的有力說明。隋唐二代,對于羅氏而言,是一個極為重要的時期,一方面人才輩出,大放光芒;一方面則逐漸自兩湖和豫章向全國各地播遷,終于成為了一個大姓。南方的羅姓人士,實在不難找到口己家族的來龍去脈。但大致說來,福建的寧化,應該是羅氏在南方的播遷中心,從晉室南遷以后,姓羅的人士就己零落到達該地開基,而于唐明皇以后大舉南遷。后來廣東和臺灣等地的羅氏全都是來口該地。元代的羅貫中,大名鼎鼎,他所著的《三國演義》是中國歷來最暢銷的古書之一。羅國傳至24世萬通時,彼楚國所滅,萬通與次子蒼噩逃至襄陽黃龍洞避隱,其長子芳噩逃往四川。周顯王時,有31世羅乘遷往枝江,其孫羅守隴口枝江遷至今湖南長沙。40世羅君用次子羅珠遷居豫章今江西南昌西山,為豫章羅氏一世祖。唐昭宗時,羅珠28世孫羅景新遷往虔州虔化今江西寧都,31世有兩支分別徙居廣東大埔、興寧。45世羅尚立,元代由虔州遷居福建汀州寧化石壁村,明代乂遷往上杭縣扶陽,其子羅新松徙廣東梅州。另外,羅國亡國后,羅氏有部分人從滇南、滇東遷入湄南河下游,融入泰族;遷入四川的有一部分定居閻中,后成為板楣蠻七姓之首姓大族,有的融入土家族或彝族;還有一支遷入貴州東部、南部,融入布依族;遷到湘南的,有的融入瑤族。隋唐以前,除上述地區(qū)外,羅氏還分布于今山西、陜西、河北、河南、山東、安徽、浙江、江蘇等省的一些地方。唐高宗總章年間,有河南羅氏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在福建安家落戶。白清代開始,居住在廣東梅縣、大埔、及福建寧化等地的羅氏,曾多次向臺灣遷徙,還有一些人遷往南洋的文島印尼等國家。其中,祖籍廣東嘉應州梅縣石扇堡的羅芳伯在西婆羅洲今加里曼島建立了一個共和制的蘭芳國,實行蘭芳大總長制,立國時間達108年1777^1885年。羅氏,在臺灣是個較為普遍的姓氏。臺灣的羅姓,來自福建寧化。主要集中居住在苗栗和新竹兩縣,其他各縣市也散居不少。臺灣的羅氏與北方的羅氏是一脈相承的。豫章堂、尊堯堂:羅氏郡望豫章。宋朝時候,豫章人羅從彥是大儒陳頤、程顛的再傳弟子。他謹慎地遵守老師的教訓,隱居不愿做官,傳朱熹的理學,著有《尊堯錄》。人們稱他豫章先生。豫章堂是羅姓的嫡傳正嗣,當年我羅姓始祖漢大司農羅珠公領族人為避禍遷至豫章今江西南昌,始有豫章堂,繼而開支散葉,羅姓后人遷徙湖南、福建、廣東、浙江、山東、山西等地,成為一大族!千白年來豫章堂一脈名人輩出,羅姓一族更加得以光耀,小說家羅貫中,畫家羅牧,南宋學者羅愿,揚州八怪之一的羅聘,大儒羅從彥,明三狀元郎:永豐羅倫、吉水羅洪先、紹興羅萬化等等全國各地羅氏人生輩出,為中華文敏作為了我們羅氏應有的貢獻!豫章堂譜序為:“盛應實用君,成彥伯公叔;以之懋憲光,秉興克允福。亨運會時來,賢嗣序昭穆;富有本日新,徳業(yè)世常錄?!?,也稱舊普,是羅姓嫡系一脈的序譜。豫章豫章郡,漢高帝置,王莽稱“九江”屬揚州。時戶六萬七千四百六十二。人口:三十萬一千九百六十五人??h十八:南昌、廬陵、彭澤、鄱陽、歷陵、余汗、柴桑、艾、贛、新浚、南城、建成、宜春、?;?、云都、潮陽、南塑、安平據《前漢書》班固撰。先秦時期,羅氏一直活躍在湖北、河南、廿肅、山西地區(qū)。到楚文王時,羅姓族人向南進入湖南的汨羅縣。并產生以“羅”命名的縣一一羅縣。秦漢時,羅姓向東發(fā)展,沿長江而下,己播遷至江西南昌地區(qū),秦?武陵郡守羅君用筆者注:許多姓氏書、《羅氏族譜》載“武陵令羅君用”,查《漢書?地理志》秦時“武陵”為“郡”,今改之。之子、灌嬰部將羅珠筆者注:《江西通志》有傳,許多羅氏族譜載任大司農,臺灣有族譜載為“大將軍”,《南昌考古錄》載“官職失考”,族譜載,其出守九江,繼續(xù)完成潁陰侯灌嬰在南昌筑城任務,并環(huán)城廣種豫章樹樟樹,逐步繁衍生息。東漢末,豫章羅氏世家子弟羅邵任侍中,封列侯;晉?羅企生、羅遵生兄弟以“一門忠孝”名著,一直發(fā)展到宋朝,成為江西的大姓。尤其理學家朱熹的祖師、福建沙縣人羅從彥,祖籍豫章,士人學者以“豫章先生”見稱。宋?宰相羅點江西撫州崇仁人是豫章柏林里羅文通的后裔,《宋史》有傳。還有一位“豫章羅”女性,唐朝時嫁給一位趙姓王爺,封為“豫章郡夫人”等。從史料、羅氏族譜中,可知豫章羅氏發(fā)祥丁?漢,至宋,尤其南宋,朝廷偏安杭州,羅氏開始重放異彩,出現“一門七進士”的羅綁家族。明朝時,人才輩出,“吉安三羅”一一明?哲學家、禮、吏部尚書羅欽順;明?狀元、學者羅倫、羅洪先等為代表,為豫章羅氏增光添彩,代有聞人。但吉安地區(qū)羅氏追溯源流時僅斷口唐?吉安刺史羅削注:任職有數說,從《桃林羅氏譜》,并明確其先祖來口浙江錢塘。后羅則后裔嚴遵祖訓,亦斷口唐?羅嵐。但宋代鄉(xiāng)間大儒、舉人羅綁的女婿、著名詩人楊萬里在《四庫全書》中留下《誠齋文集》,保存了大量羅氏珍貴史料,其在《羅氏萬卷樓記》一文中斷言:“羅氏,皆豫章別也。其在于晉,君章注:羅含字君章”以文鳴降;及五季唐五代十國期間,則有江東公羅隱號“江東生”,今廬陵之羅,其后也”。明確廬陵今吉安地區(qū)羅氏是豫章羅氏的一個分支,其先祖可追溯至晉長沙相、散騎常侍、著名文人《湘中記》作者羅含及唐末五代初的詩人“唐三羅”之首一一羅隱。唐?林寶受御命主撰的《元和姓纂》中,不知為何沒有“豫章羅”的名次。大概唐朝時,李世民改革姓氏制度,強制削弱“晉之王、謝,唐之崔盧”的世家大族勢力,按當朝官品位重排姓氏大族。“豫章羅”在唐朝林寶撰《元和姓纂》時沒有在當朝有高官者,所以與“長沙羅”一樣未列名次。姓族:名族,望族?!逗鬂h書朱穆傳》:“臣聞漢家舊典,置侍中、中常侍各一人,……省尚書事,黃門侍郎一人,傳發(fā)書奏,皆用姓族”。李賢注:“引用士人有族望者”。乂北魏孝文帝下詔制定姓族,以奕世有大官者為姓,次為族見《魏書?官氏志》。漢代,豫章人首見封侯者為羅邵,他官為“侍中”,必出口姓族,其封侯之事由,宋?司馬光《資治通鑒》中有記載??上ЧP者所見羅氏族譜,競無一本有載,但他為“豫章羅氏”是漢代姓族,留下確證,為豫章羅氏爭得很大的光榮,是一位被羅氏后人遺忘的、為“豫章羅”姓族聲譽做出杰出貢獻的羅氏先人。現在海內外一千多萬羅氏,大多數源出或奉“豫章”為郡望。長沙長沙郡,秦置,時戶二十五萬五千八百五十四,人口:一百零五萬九千三百七十二人。十三城。臨湘;攸;茶陵;安城;鄙;連道;昭陵;益陽;下雋;羅[原注:帝王世紀曰:有廣陵亭。《湘中記》筆者注:羅含著亦云:二妃之神羅孝女、孟姜女,劉表為之立碑];醴陵;容陵。據《后漢書》南朝宋,范曄撰“長沙羅”與“豫章羅”一樣,屬于羅氏五個郡望之一,在《元和姓纂》為不列名的郡望。但在唐末,長沙王羅弘信、鄴王羅紹威父子封王,功高一品,若當時續(xù)編《元和姓纂》,“長沙羅”一定名列榜首。湖南長沙,以漢?梁國相羅懷、交州刺史羅宏;漢?臨海太守羅彥;漢末晉初滎陽太守羅綏;晉?長沙相羅含、唐?長沙王羅弘信、鄴王羅紹威父子、“唐三羅”詩人、浙江羅隱、羅鄴、羅虬等為代表,形成長沙郡望。據明?狀元羅洪先花費三十多年時間,在《秀川羅氏族譜》等文獻中斷言,吉安、吉水羅就,前先世來口湘東。清?湖南婁底教育家羅軸重的父親“陶龕先生”湖南羅氏大部奉則公為始祖在其自傳中亦寫明為“江東公”羅隱的后裔。筆者在宋?楊萬里文集中找到有關羅氏的大量史料,因楊萬里是舉人羅綁的女婿,楊在“羅氏萬卷樓記”一文中明確斷言:吉安、吉水之羅,源口晉之羅含,唐之羅隱。但目前羅期后裔亦有一些改奉“豫章”為郡望,此是“郡望”的演度,文化認同的結果。由于年代久遠,資料欠缺,《秀川、桃林、竹溪羅氏族譜》乃斷自羅則而不上溯。湖南羅氏雖大部奉唐?吉安刺史羅削為始祖,但乃有數支羅氏如寧鄉(xiāng)羅氏,仍然奉長沙王羅弘信、鄴王羅紹威為始祖。襄陽在湖北襄陽,以漢?廣漢太守羅蒙;漢?胖舸太守羅式;晉?持節(jié)注:持節(jié)即掌有三品官以下“先斬后奏”之權西鄂侯羅憲;持節(jié)夷陵侯羅尚;廣、益州刺史羅友;唐?燕王羅藝注:曾煬姓李,后改回羅姓;秦王左右、陪戒副尉羅甑生從二品,周紹良藏拓本,襄陽男爵、京兆尹羅踰;贈禮部尚書、福建、江西觀察使羅讓等為代表,形成襄陽郡望。該郡塑后裔,筆者所見除江西吉水山原羅氏支系外,其它均與兄弟姓氏發(fā)展規(guī)律一樣,統(tǒng)一“郡望”,改奉“豫章”為郡望。明代“吉水三羅”之一的羅大絨即出自該支。在《禁毀四庫全書》中,羅大紘的文集得以保存,為山原羅氏屬于襄陽郡望留下典籍依據。在唐朝林寶受御命主撰的《元和姓纂》中,“襄陽”列為羅氏二郡。其一齊郡,其三,河東。齊郡齊郡,秦置,時戶十五萬四千八百二十六。人口:五十五萬四千四百四十五人。縣十二:臨淄、昌國、利、西安、鎧定、廣、廣饒、昭南、臨胸、北鄉(xiāng)、平廣、臺鄉(xiāng)。據《后漢書》南朝宋,范曄撰在山東濟南,古稱齊郡、歷城。有一支羅姓族人從河南沿黃河而下,魏晉南北朝時,逐步發(fā)展成大姓,隋末與湖北襄陽等羅姓族人共同參與十六姓興唐的戰(zhàn)爭,其代表人物有的封王,如燕王羅藝正一品,有的封國公,如鄰國公羅仕信從一品,有的封侯,如左驍衛(wèi)將軍、上柱國正二品安山縣侯羅君副據周紹良藏拓本;詡衛(wèi)神羽大都督羅端據北京圖書館藏拓本;果毅將軍羅承先從二品,據周紹良藏拓本;開國縣公羅君?預從二品,據古文獻室藏拓本等。而歷城所在地一一齊郡,在唐?林寶編的《元和姓纂》中列為羅氏首郡,發(fā)展成羅姓的郡望。因唐朝定姓族時,以當朝官品位排列,可見當時齊郡羅氏人才之盛。現山東羅氏大部奉唐?鄰國公羅仕信為始祖,而IL斷口羅仕信。據宋?鄭樵《通志?氏族略》,羅仕信賜姓“李”。但他族人的后裔仍然堅姓“羅”。河東河東郡,秦置,時戶二十三萬六千八百九十六。人口:九十六萬二千九百一十二人。縣二十四:安邑、大陽、猜氏、解、蒲反、河北、左邑、汾陰、聞喜、斐澤、端氏、垣、皮氏、長修、平陽、襄陵、彘、楊、北屈、蒲子、絳、狐躡、騏。據《后漢書》南朝宋,范曄撰在山西太原附近,北魏時,以代州人今山西屈蛇節(jié)侯羅結《魏書》有傳家族為代表,羅撥封濟南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