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友人》教學實錄_第1頁
《送友人》教學實錄_第2頁
《送友人》教學實錄_第3頁
《送友人》教學實錄_第4頁
《送友人》教學實錄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送友人》教學實錄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誦讀、體會詩歌語氣并會背誦詩歌,了解李白的創(chuàng)作風格。2、能力目標:品味詩歌語言,分析其表現(xiàn)手法,領悟詩歌鑒賞方法。3、情感目標:感受詩人通過詩歌所抒發(fā)的思想感情,領會作者朋友的深摯感情。重點與難點:通過品味詩歌語言領會詩人所運用的手法及抒發(fā)的感情。教學方法:引導、交流、點撥。課堂實錄(節(jié)選)一、導入新課:大家回憶一下李商隱的《夜雨寄北》(引導學生齊背)。詩人為何說“君問歸期未有期”?(停頓)“好男兒志在四方”古代許多文人立志遠圖,報效國家或羈旅他鄉(xiāng),然而古代道路崎嶇坎坷,交通工具落后,親友之間一別多年再會難期,正所謂“歸期未有期”所以他們更重別離,因而備酒餞行,折柳相送,以詩相贈,來表達離愁別緒。所以,多數送別詩情調低沉,那麼,李白的是否也是這樣?咱們今天就賞析一首送別詩——李白的佳作《送友人》。二、了解李白(引導學生回憶交流,略)三、誦讀與品味:1、學生自讀體會2、引導學生展示3、誦讀語調交流老師:誰來點評一下這首詩的語氣?學生1:老師,我覺得這首詩雖然是送別詩卻毫無哀傷之意。學生2:我也有此感覺,所以讀的時候應明快達觀一些吧。老師:從哪里看出來的?學生2:描寫的景物空闊遼遠,“蕭蕭班馬鳴”中的“鳴”顯出一種豪氣,而“蕭蕭”豪邁中蘊涵著凄涼。老師:你能給大家作個示范嗎?(此生讀詩)。老師(面向大家):讀得如何?———全班掌聲響起。老師:大家的眼睛很明亮,對你表示贊許。———下面咱們齊讀一遍,讀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情來,開始。老師:看來大家感受比較深刻,讀得很好。大家是怎樣理解詩人情感的?(停頓)語言是傳情達意的工具,作者也是運用他們最精練的語言來表達其最深摯的情感,能否從其他的地方舉一些語言運用精練的例子?學生3:“紅杏枝頭春意鬧”中的“鬧”字。老師:好在哪里?學生3:這里運用了擬人的手法,把春天寫活了,寫出了春天的盎然生機。老師:說得好!還有嗎?學生4:“僧推月下門”中的“推”與“敲”的故事。若用“推”就是說門是僧人自己關的,表現(xiàn)出他的孤寂;若用“敲”則說明還有其他人但是卻能產生以聲襯靜的效果。老師:有道理,認識很深刻。學生5:老師我能舉一個非詩歌的例子嗎?老師:當然可以。學生5:《風雪山神廟》中“那雪下得正緊”中的“緊”字,寫出了風的緊雪的急,還烘托出當時那種緊張的氣氛。老師(微笑):看來你是一個細心而善于思考的人啊!(面向大家)其實他們剛才所說的是動詞和形容詞,究竟還有沒有其他的詞語?下面咱們就具體品味一下這首詩的語言。請再讀一遍這首詩,找一下詩中都有哪類詞語。學生6:名詞、也有動詞、形容詞。學生7:還有數詞和量詞。老師:請舉例說明。學生7:名詞有“青山”、“白水”、“孤蓬”、“浮云”、“落日”、“斑馬”、“游子”,數詞和量詞有“一”、“萬”和“里”。老師:其他的呢?學生8:動詞有“橫”、“繞”、“征”、“揮手”。老師:這些詞都會產生什么樣的效果呢?大家交流一下。(2分鐘)學生9:青山和白水,比較明麗,然而孤蓬、浮云、斑馬給人飄泊不定之感,與游子相照應,但是我卻不明白,既然這樣,為什么還寫那色彩明麗的山水呢?老師:大家說呢?(學生疑惑)。老師(引導):李白是什么性格的人呢?學生9:他是浪漫主義詩人,是比較樂觀的人。老師:那麼,這首詩送別詩,有沒有哀傷之意呢?學生9:沒有。這正表現(xiàn)了李白的豁達與樂觀老師:所以這首詩雖為送別詩卻感而不傷這就是源于李白的達觀的高貴品格。老師:那些動詞呢?大家認為哪些更好?學生:“橫”、“繞”老師:好在哪里?——(學生疑惑)。老師(引導):首先要看這兩個動詞前后分別連接的是什么詞。比如說“橫”,前后連結的是名詞,綜合考慮,然后再跟“繞”的運用對比。學生10:“白水繞東城”,水是動的,那應該是“繞”把水的動態(tài)寫出來了吧。老師:說得很好,“橫”呢?學生8:“橫”描繪出了山的靜態(tài)。老師:動靜結合,相得益彰。學生11:老師,這樣看來,“一”和“萬里”也應綜合考慮了。也就是說在此一別就是萬里,有一種惜別之情,而“斑馬”又增強了這種感情。老師:對。大家的發(fā)言很精彩。著首詩在同學們的積極探討下越來越清晰了,所以我們通過品味詩歌語言,就能夠了解詩人,就能與他們進行時空對話。其實這里所說的名詞就是詩歌中所說的意象,我們可以把它稱為意象語言,那么,什么是意象呢?大家已經體會到,它首先是客觀物象,其次還寄托著作者的思想情感。其實還有一類語言叫做情感語言,如“鴻雁不堪愁里聽”、“萬里悲秋常作客”中的“愁”、“悲”還有常出現(xiàn)的獨“斷人腸”等,就直接蘊寄作者的情感。而其他的詞,如動詞、形容詞、數詞等,我們就稱他為特定詞語。鑒賞詩歌時,我們都應該認真品味??陀^物象意象語言寄予情感情感語言如:其他詩歌中的“愁”、點撥與展示:思想情感“悲”、“獨”等。動詞,如:這里的“繞”、“橫”。特定詞語數量詞,如:“一”、“萬里”。形容詞,如:蕭蕭老師:那么,這首詩的表現(xiàn)手法能否體會出來?學生7:用了較多的意象,應是借景抒情吧。老師:對,那么誰能夠從表現(xiàn)手法思想情感上對這首詩總結一下呢?學生2:這首詩運用借景抒情的手法,表達了作者對友人的依依惜別之情。老師(點拔):借什么景呢?也應具體說出來。比如借“孤蓬”、“浮云”、“落日”、“斑馬”表達了對朋友的依依惜別之情,然而詩中的“青山、白水”色彩明麗給人以感而不傷之意,表現(xiàn)出李白的達觀的高貴品格。老師:下面就請同學們從品味語言入手去鑒賞下面一首送別詩———《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以表現(xiàn)手法和思想內容為重點。(以下首先學生自己品味,然后學生交流、展示,老師點撥、總結。)回顧與反思“詩歌與散文”新課程目標指出:“培養(yǎng)鑒賞詩歌和散文作品的濃厚興趣,養(yǎng)成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可見,它對我們的要求是:一、培養(yǎng)鑒賞詩歌的興趣;二是使其獲得高尚的審美情趣,提高文學修養(yǎng)。那么,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應怎樣辦呢?我認為應注重引導學生自主感悟、品味、交流,在感悟品味中,培養(yǎng)其鑒賞興趣,在交流中逐步獲得審美情趣,并在這個過程中使其逐步認識鑒賞詩歌所運用的一般方法。另外,從平時的學生做詩歌鑒賞題的情況來看,鑒賞無從下手,組織答案沒有語言可寫。其根本原因,一個是不知如何鑒賞,另一點就是鑒賞時沒有清晰的抓手。我想,運用這種課堂模式,就能夠彌補學生的這種缺陷,使其領會到怎樣鑒賞,從哪里著手鑒賞,鑒賞時有話可說,同時能夠培養(yǎng)其語言表達能力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