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漢至元政治制度演變_第1頁
從漢至元政治制度演變_第2頁
從漢至元政治制度演變_第3頁
從漢至元政治制度演變_第4頁
從漢至元政治制度演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從漢至元政治制度演變第一頁,共57頁。1.郡縣制的影響2.秦朝建立中央集權制度的影響第二頁,共57頁。消極:專制、個人獨裁色彩濃厚。2.積極:(1)政治:確立了一套從中央到地方的有效地管理體制,鞏固了國家統(tǒng)一。奠定了中國古代2000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2)其它:促進封建經(jīng)濟文化的發(fā)展;促進了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發(fā)展。1.郡縣制的實行,實現(xiàn)了對地方政權直接有效的控制。第三頁,共57頁?;仡櫍呵亟y(tǒng)一六國后,為鞏固統(tǒng)治,建立了什么制度?這一制度對我國古代政治制度建設有何深遠影響?這一制度存在哪兩對基本矛盾?制度: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影響:奠定了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矛盾: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中央集權問題)

皇權和相權的矛盾(君主專制問題)

第四頁,共57頁?;貧w教材:“郡縣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權制度形成過程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的重要標志?!本哂袡C能專業(yè)化、職務憑資格、行動按固定規(guī)章辦事、權力分等級等特點的系統(tǒng)行政管理。概念——官僚政治理解“官僚政治”的幾個要點:(1)秦漢以后逐步確立(時間概念)(2)與貴族政治相對應(3)中央和地方長官由統(tǒng)治者任免并有一定任期(4)俸祿制:官僚領取俸祿而不是獲得對封地和人民的統(tǒng)治權。第五頁,共57頁。與“官僚政治”相關的幾個制度:(1)郡縣制:是貴族政治向官僚政治過渡的重要標志。(2)選官制:官僚產(chǎn)生的依據(jù),包括察舉、科舉等途徑(3)監(jiān)察制度:官僚服務和服從于統(tǒng)治者的保障(4)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行省制等均是官僚政治的載體。皇帝制官僚制度地方:郡縣制—行省制中央: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基于小農(nóng)經(jīng)濟的賦役制度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監(jiān)察制度選官制度“官僚政治”在古代政治制度中的地位:第六頁,共57頁。

皇權政治與官僚政治,是一枚硬幣的兩面,共同構成東方專制主義的中國傳統(tǒng)政治制度。專制指的是一人或一集團壟斷政治、經(jīng)濟、文化權力的機制。所以專制不一定是個人獨裁,也可以是群體獨裁。更進一步說,真正意義上的“一人政治”是不存在的,獨裁者必須有一個擁護他獨裁的“群眾基礎”。斯大林獨裁靠的是蘇共的特權階層,所謂“不是斯大林產(chǎn)生了獨裁制,而是獨裁制產(chǎn)生了斯大林”是也。中國的皇權專制靠的是官僚士紳階級的支持。

——鄭靖遠

第七頁,共57頁。2、皇帝的秘書處:六尚3、宰相的秘書處:十三曹皇權與相權之爭由來尚衣、尚食、尚冠、尚席、尚浴與尚書一西曹,主席史署用。二東曹,主二千石長吏遷除,并包軍吏在內(nèi)。三戶曹,主祭祀農(nóng)桑。四奏曹,管理政府一切奏章。五詞曹,此屬法律民事訴訟部分。六法曹,掌郵驛科程。七尉曹,主卒曹轉運。八賊曹,管盜賊。九決曹,主罪法。十兵曹,管兵役。十一金曹,管貨幣鹽鐵。十二倉曹,管倉谷。十三黃閣,主簿錄眾事。1、宰相的由來;丞相和宰相有什么區(qū)別?宰相最早源于春秋時期。管仲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杰出的宰相。戰(zhàn)國時期,宰相職位在各諸侯國普遍建立。宰相是中國古代對于輔佐君主并掌握國家最高行政權力的官員的一種通稱或俗稱,并非具體的官名。

秦朝時,宰相的正式官名為丞相。有時分設左右,以右為上,稱為“右丞相”,“左丞相”,宦官擔任宰相職務的稱為“中丞相”。漢朝的三公九卿制中,宗室和政府是分開的。宗室的領袖是皇帝,而政府的領袖是丞相。六尚所管的都是皇帝生活方面的事,是皇帝的私屬官員。丞相下屬的十三曹才是國家政策的具體實行機構。十三曹是相權的高峰時期

.第八頁,共57頁。

人人說做皇帝好,其實皇帝也苦惱;忠奸難辨睡不好,后宮爭寵吃不消;要是官吏選不好,貪污腐敗治不了;最怕地方造反了,身家性命也難保。好了歌忠奸難辨地方難管中央官制地方制度第九頁,共57頁。第3課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第十頁,共57頁。第一部分:中央集權的發(fā)展第十一頁,共57頁。問題:劉邦建漢后,為鞏固皇權,穩(wěn)定天下,在“漢承秦制”的基礎上又采取了什么措施?結果如何?

劉邦大封同姓王,以為依仗劉氏“天下一家”的格局,就能鞏固皇權。結果造成諸侯權重,他死后不過18年,諸侯王就發(fā)動了叛亂。

1.背景漢初高祖時期:實行郡國并行制

(采用郡縣和封國并行制度);結果:中央與封國間矛盾激化,諸侯王發(fā)動叛亂。(七國之亂)(即:中央和諸侯王的矛盾激化)一.漢至元地方制度的演變

(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的斗爭)(一)秦朝:

廢分封,設郡縣

(二)漢朝:

第十二頁,共57頁。2.措施:(1)景帝:平定七國之亂,收回王國官吏任免權,為武帝集權奠定基礎。(2)漢武帝時加強中央集權措施:1.設置刺史→監(jiān)察地方2.實行推恩令→解決王國問題

根本目的都是加強中央集權。

第十三頁,共57頁。

…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后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唐玄宗與楊貴妃白居易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

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第十四頁,共57頁。貌不驚人的安祿山第十五頁,共57頁。(三)唐朝

唐中期,設置節(jié)度使,掌管藩鎮(zhèn)。節(jié)度使擁有較大財政、軍權,發(fā)展成地方割據(jù)勢力,導致“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后形成藩鎮(zhèn)割據(jù),這是唐滅亡和五代十國分裂局面形成的根源。這嚴重削弱了中央集權。第十六頁,共57頁。思考:“安史之亂”、藩鎮(zhèn)割據(jù)、五代十國這些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說明的共同問題是什么?地方權力的膨脹導致國家分裂。3、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第十七頁,共57頁。1、背景:宋太祖吸取藩鎮(zhèn)割據(jù)教訓2、措施概述:

“收精兵、削實權、制錢谷”

①軍事:把主要領兵權收歸中央,抽調(diào)地方精兵充實中央軍隊②行政:派文臣擔任地方長官,設通判進行監(jiān)督。

③財政:設轉運使,地方賦稅大部分由中央掌控。3、意義:地方無力再挑戰(zhàn)中央,改變藩鎮(zhèn)割據(jù)局面,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國家統(tǒng)一。4、危害:導致“冗官、冗兵、冗費”和“積貧、積弱”局面。(四)、宋初中央集權的強化第十八頁,共57頁。比一比:西漢、北宋解決地方分權問題、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有何異同?同:異:都通過自上而下的方式削奪地方勢力,把地方行政權、財權、軍權收歸中央,加強了中央的權力。西漢:通過平叛戰(zhàn)爭和“推恩令”等形式逐步地削奪地方權力;北宋:通過統(tǒng)一戰(zhàn)爭和“杯酒釋兵權”的方式削奪地方權力。第十九頁,共57頁。元朝統(tǒng)一全國后,強盛時期的疆域總面積約2200萬平方千米。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國家。

第二十頁,共57頁。元朝地方行政制度——行省制元制,凡有重大軍事,則遣中書省官員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書省建制。故稱行中書省。

——《元史地理志》錢穆說:行省制是“宰相府的派出所?!毙惺∈侵醒胝袝∨沙龅难不貦C構,是“行走”中的中書省,是流動的中央政府。只有中央,沒有地方,地方只是中央政府的延伸,是中央權力在地方的代表。古代的三大地方行政制度:分封制、郡縣制、行省制第二十一頁,共57頁。1、元朝行省制度:

(1)確立:中央設中書省,

地方設行中書省(簡稱行省或省);

(2)意義:

①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tǒng)一②是古代地方制度的重大變革,是中國省制的開端2.設宣政院(宣慰司)管理西藏等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五)、中央對地方管理的進一步發(fā)展-元朝行省制第二十二頁,共57頁。古代的三大地方行政制度比較

比較點分封制郡縣制行省制不同點盛行的時代不同和中央政府關系不同作用和影響不同相同點奴隸社會(西周)幾乎整個封建時代元朝侯國相對獨立,權力地位世襲中央政府下屬行政機構,服從中央,郡守縣令皇帝任免是中央中書省的派出機構,受命于中央,行政長官直接對中書省負責一定時期產(chǎn)生過積極作用;但長期以來其殘余勢力破壞國家的統(tǒng)一和社會安定不僅在當時有效加強了中央集權,維護了國家的統(tǒng)一,而且經(jīng)過后世的調(diào)整和補充,其積極作用愈益明顯①都是中國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②目的都是為了鞏固統(tǒng)治③結果都在一定時期內(nèi)產(chǎn)生過積極作用第二十三頁,共57頁。1.秦朝:廢分封,設郡縣2.漢朝:漢高祖:郡國并行制,后引發(fā)“七國之亂”。漢武帝:A.“推恩令”;B.設刺史3.唐朝:設置節(jié)度使,造成藩鎮(zhèn)割據(jù)4.宋朝:“收精兵、削實權、制錢谷”(重文輕武;通判)

5.元朝:行省制總體趨勢:地方權力被不斷削弱、分割,中央集權日益加強。秦至元地方制度的演變課堂筆記第二十四頁,共57頁。官員上朝禮儀的變化兩漢——隋唐——宋朝——明代——清朝專制皇權日益強化,大臣的地位日益降低。

宰相大臣由坐到站再到跪的上朝禮儀變化,說明了什么問題?第二十五頁,共57頁。第二部分:君主專制的演進

第二十六頁,共57頁?;实劬徘渥?、右丞相“百官之首”百官之首

全國政務御史大夫(副丞相)監(jiān)察百官

(位低權重)太尉軍務(虛有其位)1、秦朝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二.漢至元中央官制的演變(皇權與相權之爭)這個中央官制叫什么?哪個朝代的?

第二十七頁,共57頁?;实凵袝钍讨谐J特┫嘤反蠓蛱?/p>

九卿

中朝外朝有事上報決策機構執(zhí)行機構削弱了相權,加強了皇權2.西漢:“中朝”和“外朝”這個中央官制叫什么?哪個朝代的?有何作用?第二十八頁,共57頁。西漢的中朝(內(nèi)朝)外朝制度內(nèi)朝:皇帝親信組成,決策機構外朝:三公九卿組成,執(zhí)行機構思考:漢武帝為什么將權力由外朝轉到內(nèi)朝手中?第二十九頁,共57頁。3.隋唐時期三省六部制皇帝中書尚書門下吏戶禮兵刑工政事堂草擬審議執(zhí)行第三十頁,共57頁。A.三省及分工:中書起草,門下審批,尚書下設六部,執(zhí)行

3.隋唐時期:三省六部制課堂筆記唐太宗時期,假設國家要在關中一帶修建一項大型水利工程,這項工程的實施涉及到眾多機構,按制度規(guī)定其運作程序是

B.作用:既牽制,又配合,分工明確,提高行政效率;削弱相權,加強皇權,加強君主專制;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創(chuàng)造,此后歷朝沿襲。第三十一頁,共57頁。度支鹽鐵戶部中書門下(增設參知政事為副宰相)(調(diào)兵)樞密院(統(tǒng)兵)三衙皇帝財政行政軍事三司相權進一步被分割但也促使了宋三冗二積局面的形成簡稱”二府三司”4.宋朝第三十二頁,共57頁。皇帝吏戶禮兵刑工中書省5.元朝第三十三頁,共57頁。3.宋朝:二府三司4.元朝:只設中書省1.漢朝:削弱相權:設立尚書令、侍中等(中外朝制度)2.隋唐:三省六部制總體趨勢:相權不斷被分割、削弱,皇權日益加強。二.漢至元中央官制的演變第三十四頁,共57頁。朝代特點中央(君權相權)地方(中央

地方)秦漢隋唐宋元明清開創(chuàng)鞏固完善加強強化并衰落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縣制中朝外朝,尚書臺郡國刺史推恩令三省六部制州縣二級道州縣三級二府三司制文臣通判財政一省二院行省制廢相分六部立閣廢省設三司康設南書房

雍設軍機處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趨勢:君權不斷加強;中央權力不斷加強;第三十五頁,共57頁。一、秦朝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皇帝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奉常衛(wèi)尉廷尉太仆少府宗正典客郎中令治粟內(nèi)史相互配合彼此牽制軍政大權裁決朝議

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君主專制下重大事情的決策失誤。第三十六頁,共57頁?;实廴徘淇な乜h令、縣長有秩、三老、嗇夫、游徼36郡縣(中央直轄),一郡之內(nèi)分為若干縣。中央地方郡縣鄉(xiāng)里秦朝地方行政制度:郡縣制春秋戰(zhàn)國:部分諸侯國在新兼并地區(qū)設立郡縣。秦朝全面推行郡縣制,郡縣的長官管理地方政務,均由皇帝任免,實現(xiàn)了對地方政權直接有效的控制,把全國納入國家政治體制。作用:受命中央,督責屬縣。第三十七頁,共57頁。粵省歷史: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征發(fā)五十萬軍民平定南蠻(即現(xiàn)在的廣東、廣西一帶),統(tǒng)一了嶺南,設南海、桂林和象郡三個郡來管治,增強了南北的交流,促進了嶺南的發(fā)展。其中,南??ぞ驮诂F(xiàn)在的廣東省境內(nèi),郡所在番禺(即當今的廣州市)。核心提示:關于“專制主義”和中央集權專制主義即君主專制,既是一種決策方式,又是一種政治制度;中央集權是一種管理模式。兩者結合構成了我國封建社會基本的政治制度——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第三十八頁,共57頁。內(nèi)外朝制度刺史制度察舉制郡國并行二、漢朝君權與相權中央與地方選官制度實行推恩令回歸郡縣制第三十九頁,共57頁?;实凵袝钍讨谐J特┫嘤反蠓蛱?/p>

九卿中朝外朝決策機構執(zhí)行機構有事上報由皇帝親信擔任建立中朝目的是加強皇權削弱相權。作用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空前強盛。

東漢:光武帝進一步剝奪“三公”的權限,擴大尚書臺的權力,使其成為發(fā)號施令的中樞機構。漢代:中外朝制度第四十頁,共57頁。草擬皇帝詔令審核政令下設六部,執(zhí)行政令君權與相權:三省六部制三、隋唐門下?。荷袝。褐袝。褐醒肱c地方:藩鎮(zhèn)割據(jù)選官制:隋科舉制形成;唐至清完善科舉制第四十一頁,共57頁。

參知政事(分割行政權)三司使(分割財權)樞密院(分割軍權)君權與相權:四、宋朝中央與地方中書門下三分相權收精兵削實權控財政強化中央禁軍樞密院掌調(diào)兵和發(fā)兵權文臣做知州(地方官)通判監(jiān)知州轉運使第四十二頁,共57頁。中央:中書?。ㄗ罡咝姓C構,上承天子,下總百司)地方:行省制(中國省制的開端)宣政院:管理宗教事務及西藏地區(qū)。宣慰司:管理邊遠民族地區(qū)。從此,西藏地區(qū)正式成為我國中央政府直接管轄的一個地方行政區(qū)域。五、元朝第四十三頁,共57頁?;实壑袝±舨繎舨慷Y部兵部刑部工部六部歸入中書省中央?中書一省制元代中書省是最高行政機構,行使相權;樞密院是最高軍事管理機關;宣政院統(tǒng)領宗教事務和管轄西藏地區(qū)。第四十四頁,共57頁。政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加強經(jīng)濟:封建經(jīng)濟繼續(xù)發(fā)展思想文化:儒學有了新發(fā)展,理學形成發(fā)展宋元時期的階段特征(10C中至13C晚):政治:經(jīng)濟:思想文化:二府三司;文臣知州,通判;轉運使;行省制;宣政院經(jīng)濟重心南移,五大民窯,青花瓷,瓷都;兩個打破,夜市,交子,泉州等第四十五頁,共57頁。(1)西周:

世卿世祿制。分封宗法制度下,貴族憑借血緣(2)秦朝:軍功爵制。商鞅變法:廢除“世卿世祿”制(3)漢武帝:察舉制。由地方推薦有才能的人當官,“孝、廉”是重要標準。(4)魏晉:九品中正制。依門第高低,士族由此壟斷政權。(5)隋唐:科舉制

2.總作用:提升了官僚素質,加強了中央集權。1.演變:

三.選官制度一、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第四十六頁,共57頁。第三部分:選官制度、監(jiān)察與諫議

中國古代說法,人生有四大喜事:“久旱逢甘霖,他鄉(xiāng)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第四十七頁,共57頁。察舉制

各郡國向國家推薦人才稱為察舉。第四十八頁,共57頁?;实鄣臒乐x官取才

材料一:東漢順帝六年,河南尹田歆掌握了察舉六名孝廉的名額,當權的貴族勛戚爭相請托,結果真正名士入選的只有一人,其他五人都是走后門入選的。材料二:鄧禹一家,凡公者2人,侯29人,大將軍以下13人,中二千石14人,州郡長官48人,其余官職不可勝數(shù)。弘農(nóng)楊氏四世為三公,汝南袁氏則四世五公。材料三: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

據(jù)材料談談察舉制有哪些弊端?1)容易任人唯親2)操縱在世家大族手中3)難以選拔到真正的人才第四十九頁,共57頁。九品中正制圖九品中正制

任用世族豪門擔任,選取原則以“家世”為重。從此,“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九品中正制成為士族地主操縱政權的工具。中正根據(jù)家世﹑才德的評論,對人物作出高下的品定,稱為“品”。品共分為九等,即上上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