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3屆高考論述文情景題示例與訓練
考點:
1.黃發(fā)有《論文學語言在電子文化語境中的變異》一一理論與實踐對接:影視腳本片段
2.周國平《知識分子何為一一〈知識分子與中國社會〉序》一一實踐與運用:發(fā)揮知識分子的作用
3.《文明走向“虛幻”》——原理與實踐對接:“海浪”現象
4.《〈狂人日記〉是科幻小說嗎?》一一情景題:支持一方觀點的理由
5.魯迅《娜拉走后怎樣》一一理論與實踐運用:對稱性元素
6,法]丹納《藝術品的本質(節(jié)選)》一一理論與實踐對接:丹納的觀點
【考點研究】
一、常見考點
1.理論與實踐對接一一影視腳本片段
2.情景題一一支持一方觀點的理由
3.實踐與運用一一發(fā)揮知識分子的作用
4.原理與實踐對接一一“海浪”現象
5.情景題一一支持一方觀點的理由
6.理論與實踐運用一一對稱性元素
7.理論與實踐對接一一丹納的觀點
【考點示例】
一、黃發(fā)有《論文學語言在電子文化語境中的變異》一一理論與實踐對接:影視腳本片段
示例黃發(fā)有《論文學語言在電子文化語境中的變異》一一理論與實踐對接:影視腳本片段
文本論文學語言在電子文化語境中的變異
黃發(fā)有
①在大眾媒介的發(fā)展歷程中,電子媒介的快速擴張爆發(fā)出顛覆性力量。面對電子文化的圍逼之勢,語言藝術要通過自我
調整來適應新的媒體環(huán)境。從語言本身來看、電子文化以其強大的滲透性,給文學作品的詞匯、修辭、語篇.、語體都留
下或深或淺的印記:從更為宏闊的方面來看,電子文化潛移默化地影響語言背后的感知方式與思維方式,導致語言思維
的弱化與視聽思維的強化。
②受影視文學的影響,文學語言變得“視聽化”。20世紀80年代出品的電影故事片與電視連續(xù)劇,絕大多數根據文學改
編而來,但當時文學創(chuàng)作和影視創(chuàng)作各走各的路。進入90年代以后,越來越多的作家在寫小說時,主動向劇本的敘事規(guī)
則靠攏,不少作家將主要精力用于“碼劇本”,文學創(chuàng)作成了副業(yè),其作品特征也逐步轉變?yōu)椤耙暵牷?。文學語言視聽
化的重要特征是運用視覺語言和聽覺語言同步呈現信息和情感,使得接受者有一種置身其中的在場感。遺憾的是,視聽
化的語言在強化畫面感和聽覺效果時,往往會抑制語義的豐富性與復雜性。
③互聯(lián)網背景下電子語體的勃興,也將有力地改變文學語言的格局。網絡文學的語言是一種以書面形式表達的視覺化、
電子化的口語。網絡文學語言對即時性、陌生化效果和表達自由度的追求,使得其語體具有突出的“電子口語”的特征。
網絡文學語體與傳統(tǒng)文學語體具有較為明顯的差異,這表現為語音、詞義、詞匯、語法、篇章都偏離了常規(guī)的語言特征,
詞匯上表現出文白夾雜、土洋結合、雅俗并存的特征。網絡文學語言與語體的新變迅速擴展開來,其拼裝美學與雜糅的
語體風格必將對文學語言的未來走勢產生深遠影響。
④隨著電子文化的日益主流化,在文學語言的發(fā)展過程中,語圖互滲乃大勢所趨。在這樣的背景下,要求對文學語言進
行純粹的凈化與生硬的規(guī)范,顯然不具備可行性,而且會使文學語言與流動的現實脫節(jié),使得文學語言失去活力。語言
的發(fā)展如同流動的江河,不斷有新的內容匯入,新詞匯是標記不斷涌現的新事物、新思想的符號,語言的封閉與停滯是
文化缺乏活力的表現。但應當重視的是,過度突破規(guī)范甚至拆解語言規(guī)范會造成文學語言的荒蕪。因此,在語言變化異
?;钴S的電子時代,文學寫作者還是應該遵守基本的語言規(guī)范。
⑤當然,維護文學語言的基本規(guī)范不能單純依靠禁止、懲罰等剛性手段,這樣不僅效果不佳,還可能適得其反??傮w而
言,首先應該寬容地對待新詞和新的語言現象,以開放的態(tài)度觀察語言的變異,只要這些語詞不觸犯公序良俗,都可以
自由生長。其次,以柔性規(guī)范進行輿論引導,語言的規(guī)范化與美感原則應該成為文學評價體系的關鍵指標。第三,語言
的規(guī)范化應該對不同語言環(huán)境、不同群體的語言使用者有所區(qū)別,對不同交際領域和交際目的靈活處理,分層次進行動
態(tài)化規(guī)范。
⑥文學語言創(chuàng)新絕不是貼標簽式的新詞表演和鸚鵡學舌式的語言翻新,這些語言現象只是表淺的語言化妝術,不僅無法
激活語言的內在活力,還容易制造語言雜質乃至語言垃圾。因此,首先,真正的語言創(chuàng)新不是新舊語言的隨意拼湊,而
是新舊語言的融合與共生。其次,語言創(chuàng)新不僅是細節(jié)的、局部的改進,而是語言觀念的革新。第三,綜合的語言創(chuàng)新
不是從語言到語言的游戲,而是提升語言境界的系統(tǒng)工程。即使字字珠磯,那些觀念陳腐、境界不高的篇章也難成大器。
⑦那些被視為一個時代的語言標本的文學作品,不僅語言自成一體,作者能夠從蕪雜的新詞舊章、雅言俗語中提煉出個
性化的語言,而且在思想、文體、風格上卓有建樹。只有真正具有經典性的作品,其語言創(chuàng)新才會有持久的生命力,不
斷被后來者模仿,并激發(fā)新的語言創(chuàng)造。
(本文有刪改)
問題結合《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的影視腳本片段,闡述第②段畫線句。
張大民家的房子“第一層是院墻、院門和院子:第二層便是廚房了,蓋得不規(guī)矩,一頭寬?頭窄,像個醬肘子;穿過廚
房就進了第三層,客廳兼主臥室,10.5m2,擺著一張雙人床和一張單人床,一張三屜桌和一張折疊桌,一個臉盆架和幾
把折疊凳。后窗不大,朝北,光淡淡的,像照著一間菜窖?!?/p>
(《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的影視腳本)
答案視聽化的語言在強化畫面感和聽覺效果時,往往會抑制語義的豐富性與復雜性。這些語言有逼真的視聽效果。
對房子內景的描述形象而精確,達到了一種攝像式的動態(tài)效果,敘事者的視角類似于移動的鏡頭。貼著“文學”標簽的
影視腳本,僅僅充當鏡頭敘述的注釋和說明,犧牲了語言的多樣性與表現力。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問題,提出自己見解的能力。
解答本題,必須把劃線句子和“視聽化的語言在強化畫面感和聽覺效果時,往往會抑制語義的豐富性與復雜性”所描述
的理論和影視腳本的實踐結合起來,看影視腳本是如何照應理論的。從影視腳本中對張大民房子的描述來看,描寫不僅
按照由外到里的順序,而且描寫準確形象,兩個比喻句“像個醬肘子”“像照著一間菜窖”讓人精確地了解了房子的形狀
和環(huán)境。并且腳本客觀,不以主觀去評論,如同攝像機呈現給人的畫面一樣。因此契合了畫線句中“視聽化的語言強化
畫面感和聽覺效果”。同時,我們讀這段腳本,只能看到這些事物和畫面,而對其他一無所知,更沒有所謂感情表達等。
契合了畫線句子所述“往往會抑制語義的豐富性與復雜性”。
二、周國平《知識分子何為一一〈知識分子與中國社會〉序》——實踐與運用:發(fā)揮知識分子的作用
示例周國平《知識分子何為一(知識分子與中國社會〉序》——實踐與運用:發(fā)揮知識分子的作用
文本知識分子何為
一一《知識分子與中國社會》序
周國平
①屈原際的作為,有兩點是清楚的。第一,他是楚國貴族和高官,人品高潔,遭讒流放,秦滅楚后憂憤自盡。第二,其
作品極具楚人特色,想象瑰麗,情思飄逸,文字恣肆汪洋。在屈原身上,既有孟子“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
能屈”的道德?lián)?,又有莊子“乘云氣,騎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的逍遙情懷。在不太嚴格的意義上,我們仍可把他
視為儒道互補傳統(tǒng)的?個開端,從而用作討論中國知識分子話題的切入點。
②儒道互補是中國土階層的長久傳統(tǒng)。在好的意義上,士階層中的優(yōu)秀分子秉持了儒家憂天下、哀民生的社會責任心,
也涵養(yǎng)了道家親自然、輕功利的超脫情懷。在壞的意義上,士階層中的平庸之輩以儒家為做官的敲門依,以道家為歸隱
的安慰劑。不論是何種情形,中國1?人的內心都是糾結的。在皇權至上的專制體制下,即使是優(yōu)秀分子,其社會責任心
也被限制在忠君意識的范圍內,其超脫情懷也往往成為仕途失意的自我安慰。因此,直到消滅亡,具有獨立地位和品格
的嚴格意義上的知識分子群體在中國并未形成。
③應該說,中國獨立知識分子階層是在進入近代以后逐漸形成的,是推翻帝制和西風東漸兩大因素作用下的產物。其最
早的成員,基本上由上階層中的優(yōu)秀分子脫胎而來。因為獲得了普世價值的視野,他們的社會責任心得以擺脫忠君意識
的束縛,并由民族救亡向文明立國的方向提升,他們的超脫情懷也減弱了自我安慰的色彩,增添了超越性追求的意味。
可惜這個過程在1949年中斷了,在持續(xù)近三十年的被改造中,中國知識分子作為一個獨立群體事實上不復存在。
④所以,改革開放以后,中國知識分子實際上面臨?個接續(xù)民國傳統(tǒng)、重塑獨立品格的任務。三十多年來,作為社會最
敏感的成員,乃至作為社會的良知,知識分子關注社會是題中應有之義。當然,關注的方式是可以不同的,對公共事務
發(fā)聲僅是方式之一,是一種直接的方式。在事關國家前途、民族命運、民眾苦難的重大問題上,在涉及人權、尊嚴、公
平、正義等普世價值的原則問題匕知識分子理應發(fā)出自己的聲音。這個聲音應該是理性的,清醒的,有充分說服力的,
可以聲情并茂,但不可以情緒化。這是與新媒體上眾聲喧嘩的區(qū)別之所在。
⑤事實上,知識分子面向公眾發(fā)聲,包括公共寫作、公開演講、媒體訪談等,是一個極嚴肅而有難度的工作。要做好這
個工作,既要對公共領域的問題有切實的了解和深入的思考,也要在自己的專業(yè)領域里有相當的底蘊,并且善于把專業(yè)
知識轉換成深入淺出的語言。惟有如此,才成其為一個學有專攻的知識分子的既內行又能讓外行聽懂的發(fā)聲。否則的話,
你就可能只是在說?些老生常談。同時,因為你活躍在公共舞臺上,公眾就理所當然地要聽其言觀其行,你必須言行一
致,在道德上自律。所以,做一個公共知識分子,意味著社會對你、你也對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⑥除了直接的方式,關注社會還可以是間接的方式。無論如何,在知識分子群體中,公共知識分子只占一小部分,多數
人不是公共舞臺上的活躍人物。不管是因為志向還是性格,有的人寧愿在某個領域里默默耕耘,我們應該尊重他們的選
擇。當然,對于社會大問題、大趨勢仍須有自己的立場,但這個立場未必用公開發(fā)聲的方式來表達。一個人在所從事的
理論研究或文學創(chuàng)作中,必定會體現出自己的精神境界和價值取向。一個潛心于基礎理論或重大理論問題研究的學者,
他在理論上的建樹也許會比公開發(fā)聲對社會發(fā)生更加深遠的影響。即使一個醉心于內心體驗之奇妙和文字之美的詩人,
他也是在為人類精神的豐富性和多樣性做出貢獻。
⑦真正說到底,知識分子何為?他是要讓這個世界變得更美好,讓這個社會變得更美好,而他的基本方式是讓人變得更
美好,他改變的是人的思想和心靈。無論公開發(fā)聲,還是用著作和作品說話,他要做的都是這件事。質言之,知識分子
的職責是守護人類的基本精神價值,努力使社會朝健康的方向發(fā)展。
⑧讓我們回到屈原。如果我們把屈原用作剖析中國知識分子基因的標本,要反省的也許是儒道傳統(tǒng)的缺點。無論儒家以
忠君為內核的愛國主義,還是道家靠逍遙求解脫的浪漫主義,都是知識分子獨立品格的反面。今天的中國知識分子,既
要有人類文明的眼光,又要有現實人生的關切,從而在轉型時期真正發(fā)揮獨立的作用。
問題近年來,知識分子上綜藝不再是新鮮事。從許知遠主持《十三邀》、上《吐槽大會》到薛兆豐、劉擎成為《奇葩
說》嘉賓,再到羅翔對綜藝節(jié)目的參與,?批知識分子登陸新媒介。結合本文觀點,探究綜藝節(jié)目中的知識分子是否能
真正發(fā)揮知識分子的作用?
答案【參考1]能。綜藝節(jié)目是大眾喜聞樂見的平臺,是公共舞臺之一,對知識分子更廣泛且有效地傳播知識、思
想引領有幫助。知識分子的作用在于讓人變美好,只要是立足自身專業(yè),發(fā)出體現個人理性且正確的思想的言論,不必
拘泥于形式。
【參考2]不能。綜藝節(jié)目背后的資本運作和迎合觀眾的節(jié)目宗旨,都可能使知識分子喪失獨立地位與品格。向公眾發(fā)
聲是一個極嚴肅的工作。在綜藝節(jié)目中,知識分子不得不考慮節(jié)目效果,并做出妥協(xié),于是理性且專業(yè)的思考就變得遙
不可及了。
【參考3】辯證思考也可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的能力。
觀點一:能。
由原文“知識分子關注社會是題中應有之義。當然,關注的方式是可以不同的,對公共事務發(fā)聲僅是方式之一,是一種
直接的方式。在事關國家前途、民族命運、民眾苦難的重大問題上,在涉及人權、尊嚴、公平、正義等普世價值的原則
問題上,知識分子理應發(fā)出自己的聲音。這個聲音應該是理性的,清醒的,有充分說服力的,可以聲情并茂,但不可以
情緒化”可知,知識分子發(fā)生要關注社會,理性地、清醒地、具有說服力,只要這樣就不必拘泥于形式。而綜藝節(jié)目是
大眾喜聞樂見的平臺,在這一平臺上更能讓知識分子將專業(yè)知識換成深入淺出的語言,能夠更有效地傳播知識、引領思
想。
觀點二:不能。
由原文“知識分子面向公眾發(fā)聲,包括公共寫作、公開演講、媒體訪談等,是一個極嚴肅而有難度的工作”可知,知識
分子發(fā)聲是一個極嚴肅的工作。由原文“同時,因為你活躍在公共舞臺上,公眾就理所當然地要聽其言觀其行,你必須
言行一致,在道德上自律”可知,知識分子在發(fā)聲時要有自己的獨立地位與品格。而綜藝節(jié)目背后的資本運作和迎合觀
眾的節(jié)目宗旨,在節(jié)目中,知識分子因為要考慮節(jié)目效果,可能就有悖于這種獨立地位與品格,并做出妥協(xié),于是理性
且專業(yè)的思考就變得遙不可及了。
觀點三:辯證地思考。
知識分子發(fā)聲是一件極嚴肅的工作,在綜藝節(jié)目中,知識分子只有保持自己的獨立地位與品格,用他的專業(yè)知識讓這個
世界變得更美好,守護人類的基本精神價值,才能在大眾喜聞樂見的綜藝節(jié)目中更好地發(fā)揮知識分子的作用。但如果知
識分子不能保持自己的獨立地位與品格,只是一味地迎合觀眾的口味,考慮節(jié)目效果,就不能更好地發(fā)揮知識分子的作
用。
三、《文明走向“虛幻”》一一原理與實踐對接:“海浪”現象
示例《文明走向“虛幻”》——原理與實踐對接:“海浪”現象
文本文明走向“虛幻”
①近年來我們都深陷“屏幕”包圍之中,每一天的絕大多數時間都在目不轉睛地盯著屏幕一一手機屏幕、電視屏幕、電
腦屏幕、ipad屏幕……面對屏幕我們看到的都是不折不扣的虛影。想當年,《列子?周穆王》篇:周穆王騰空游歷“化人
之宮”,見其“構以金銀,絡以珠玉,耳目所觀聽,鼻口所納嘗,皆非人間之有”?!都t樓夢》中,寶玉隨著秦可卿步入“太
虛幻境”,“但見珠簾繡幕,畫棟雕檐,仙花馥郁,異草芬芳,真好個所在"?!肚f子?外篇?知北游》感受到“天地有大美
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之精深至理……其實典籍中的這些“太虛幻境”你在當今的屏幕中都
可輕易看到。不同的是,周穆王、賈寶玉是懵懵懂懂地處在夢幻之中,而我們卻是真真切切地在清醒狀況。
②設想將來電子信息技術更加發(fā)達,我們或許可以建造一個穹頂形的屏幕將整間房屋都罩起來。穹形屏幕與圓形地毯無
縫銜接,渾然一體,讓你完全感覺不到屏幕的存在,自有身臨其境之感。穹頂可遵從你的意愿操控,移時變幻:躺在床
上猶如露宿曠野,耿耿銀河,群星閃閃,孤月瑩瑩,隕石劃天;一覺醒來已是曉星閃爍,霞光初現。這塊圓形地毯甚至
還可以像阿拉丁飛毯那樣,載著你飛升在阿拉伯上空,俯瞰奇特的異國風情;或可飛入太空,降落在月球的松軟土壤上……
穹頂之下伏案工作,如入“空山不見人”之境。根據你的心緒,盡可率性變幻穹幕一一或春意濃濃,舒花展草;或夏日
炎炎,大樹濃蔭;或秋風習習,平湖影清;或冬雪皚皚,欲綻紅梅……籠罩在愉悅靜謐的景色之中,讓你玄想奇絕,靈
感迭出,思路清通,決斷精準。棲身“大隱于市”之境卻又能享受到“小隱于野”的林泉幽秘。居此“大虛大幻”之仙
境,何羨桃源武陵人。
③回顧文明走向“虛幻”的歷程:人類的“第一虛幻”是語言!借助于語言,人們不必親臨其境,僅憑他人述說就可以
在頭腦中幻化出當時的場景。在所有高級動物之中,唯有人類具備這種語言的虛幻能力,而且“正是這種完備的現代語
言造就了現代人類”。
④文字的出現使人類之“虛幻”又進入了一個更高級的階段,它是一種凝固了的語言,本質上仍應該歸附于“語言”之
屬。文字優(yōu)于語言之處就在于它可以長久保存并遠距離傳播這些轉瞬即逝的語言。近幾百年來由于文字復制技術的突飛
猛進(如印刷術的發(fā)明,以及現在互聯(lián)網的覆蓋全球),充分發(fā)揮了文字的特殊優(yōu)勢,從而大大促進了文化的傳播、貯存
與積累。
⑤音樂也是一種“虛幻”的語音符號。五線譜中一串“蝌蚪”按作曲家的意愿排成“樂譜”,大型交響樂團卻能借助這一
行行虛幻的“蝌蚪”演奏出氣勢磅礴,動人心弦的貝多芬《英雄交響曲》。中國古琴的“工尺譜”與“蝌蚪音符”有異曲
同工之妙?!读凶?湯問》記載:“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日:'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鐘子期日:‘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比绱颂摶玫摹陡呱搅魉非俾暎ㄓ兄羯?/p>
解其意!
⑥虛幻或許與“波”的本性相關!《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五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之中,唯有借助光波
與聲波的“眼識”與“耳識”最能演繹“虛幻”。在自然界中光波與聲波傳播的只是一種“波動”,其物質“實體”并未
隨波前來與你感官直接接觸。顯然,無須物質直接作用的“波性”才是形成聲色“虛幻”的本質所在。
⑦“虛幻”還表現在感知信息的滯后。科學實驗表明,我們人類其實只是活在80毫秒的“過去”!也就是說,哪怕你的
感官“即時”感知到了某種信息,待其傳達到大腦之時就已遲延了幾十毫秒,變成“過去”的信息!兩者之間差80毫秒
之內的那幾剎那。在佛教經典里,“剎那”其實是個時間單位。按照季羨林《大唐西域記校注》上卷第168頁直接給出的
“公制”計算結果一一1殺IJ那=1/75秒=13.33毫秒。80亳秒正好相當于6個剎那。“科學家還確切地測量到從腳傳遞到
大腦的神經感應要比從鼻子傳遞到大腦的感應花更多時間”。若以佛教“剎那”作為神經科學的時間單位,信號從腳趾傳
遞到大腦需用6剎那,而手指只需3剎那,“眼”與“耳?離大腦最近,這些占人體總信息量80以上的“視聽信息”傳
遞到大腦也許只消1個剎那??茖W與佛經竟然還有這些意想不到的銜接。
⑧科學也需借助“虛幻”。莊嚴的科學殿堂其實只是一座由幾條基本假設做“支柱”撐持起來的“空中樓閣”——“能量
守恒原理”、“物質不生不滅”、“絕對零度不可達”、“動者恒動,靜者恒靜”,相對論假設“光速不變”,量子論假設“能
量不連續(xù)”……對科學而言,雖說所有的理論都經受過嚴格驗證,但唯獨對支撐全部科學的那幾條基本假設與定律從未
做過任何論證。而且對這些虛幻的設定,你必須無條件地接受,無須向你講明道理。此外,為了構建科學理論體系,你
還必須不折不扣地接受那些人為設計而現實世界里根本不存在的虛幻形態(tài),如“質點”、“點電荷”、理想氣體、理想溶液、
理想晶體……唯有借助這些虛構元素才有可能推導出各種簡潔嚴謹的科學定理與科學公式。
⑨突飛猛進的電子信息技術與衛(wèi)星通訊、計算機網絡緊密結合更使這種“虛幻”風行全球,走進千家萬戶,讓全人類進
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全球一體化的虛幻世界。
⑩然而,更為本質的“虛幻”還隱藏在這些數字化電子產品的背后一一當你借助電視、電腦、智能手機(甚至3D穹頂屏
幕)觀看一些感人肺腑的影視作品、人間奇景時,其實在機器原理背后隱藏的全部都是“二進制”的“0”和“1”。。為
“陰”,1為“陽”,你所看到的一切都是由這兩個“虛幻元素”憑空演繹的結果。它們才是最為根本的“虛幻”源頭!
?甚荒唐,哭天抹淚地激動了半天,到頭來,卻原來都是。與1在幕后做精作怪!
?古人云“人生識字糊涂始”,我謂“人生一世虛幻始”:說話虛幻,看圖虛幻,文字虛幻,音樂虛幻,影視虛幻,科學
虛幻,數學虛幻,宗教虛幻……虛幻、虛幻、虛幻,如影隨形跟從你一生的全都離不了虛幻?。?/p>
?(13)問一句,當我絕塵而去,這“虛幻”也將隨之而滅乎?
(選自2019年4月7日《文匯報》有刪改)
問題根據第(6)段劃線句的原理來分析“海浪”這些現象。如同海浪,
答案雖然看似沉沉海浪向你涌來,其實那些海水仍舊只是在原地上下振動,并未隨著海浪的推送真的來到你身邊。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重要句子含義、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的能力。本題六段“在自然界中光波與聲波
傳播的只是一種‘波動',其物質‘實體’并未隨波前來與你感官直接接觸”,即“光波與聲波”在自然界只是一種表象,
是看到和聽到的一種現象,實際上物質本身并沒有動,比如雷電,我們能夠聽到,看到,但是雷電其實還是在遙遠的天
際,就像海浪,大海的波浪向你涌來,實際上海水仍舊只是在原地上下振動,并未隨著海浪的推送真的來到你身邊,兩
者之間是相對的關系。
【考題對接】
一、《〈狂人日記〉是科幻小說嗎?》一一情景題:支持一方觀點的理由
《狂人日記》是科幻小說嗎?
①《狂人日記》是科幻小說嗎?一一這個問題看似不可思議。學界普遍將《狂人日記》作為20世紀文學寫實主義主潮的
濫觴發(fā)物。在一百年后,從科幻小說的角度來重新看待《狂人日記》,或許有些值得探討的新穎啟示。
②《狂人日記》試圖透過表象,“從字縫里”破解世界的真實狀態(tài),這是違反當時倫理規(guī)范,以及人的常識的??苹眯≌f
的寫作也是反常識、反直覺的。它將人們熟見的現實打破了,讀者不得不借助一種全新的話語,來重建有關真實的知識。
③如果把《狂人日記》作為科幻小說來閱讀,小說中發(fā)生的敘事結構變化,正對應著將“眼前熟悉的現實”懸置而發(fā)出
虛擬的問題一一“吃人的事,對么?”以及依照類似科幻小說那樣的邏輯話語推導出、超越直覺感受、違反日常倫理的
真實性。即吃人是占己有之的事,有整個知識價值系統(tǒng)可以推演的、存在于人性與知識的黑喑中、被人們視而不見的更
深層的真實。
④王德威教授2019年在北大的演講中,將魯迅放在中國科幻的時間軸上。他指出科幻在寫實主義文學主流之外異軍突起,
并借用魯迅文學的一些命題和概念,解說當代科幻響應了魯迅當年的“懸想”和“神思”。他在將當代科幻文學放在近代
文學史、思想中思考時,參照往往都指向科幻與魯迅的關系。
⑤在當代中國多位科幻新浪作家筆下(如劉慈欣、韓松、飛笊等),魯迅都是一個經常重現的幽靈。比如韓松,在當代科
幻新浪潮中,他被認為對魯迅最有直接的繼承,他的作品有意識地問應了魯迅的一些主題。韓松把熟悉的魯迅文學符號
和標志語句,寫進他自己科幻小說中,他筆下的主人公,往往像狂人那樣,在再平常不過的生活現實表象之下,窺視到
難以置信的“真實”,如《地鐵》里描寫地底的時空結構變化,需要在認知上經過反直覺的努力,才能看見。韓松的主人
公們需要克服“看的恐懼”??苹玫囊曢摽缭缴顪Y,讓讀者看見“不可見之物”、像狂人那樣在字縫里讀出字來,在認知
上改變了整個世界的結構、真相、未來甚至過去。
⑥《狂人日記》是科幻小說嗎?一一這個標題的確是一個有誠意的問題,但作者并不期待有一個“是”或者“否”的確
定答案。關鍵在于提問本身。問題本身包含著對于必然性、確定性的知識系統(tǒng)的挑戰(zhàn),借用現代量子物理學家海森堡“測
不準”原理,“不可能在測量位置時不擾動動量”一一《狂人日記》相對于科幻小說的位置己經“不可測”,這同時改變
了觀察者們在習慣上對《狂人日記》與科幻小說的性質的認識,或者說這兩者本身也變得“測不準”。
⑦常見的知識和文化系統(tǒng)告訴讀者,《狂人日記》的發(fā)表對于中國文化是?件劃時代的大事?!犊袢巳沼洝肥囚斞笇Α缎?/p>
青年》啟蒙律令的遵命穩(wěn)定學,但他有自己的懷疑和絕望:“狂人”是否也是吃人者呢?狂人是否最后也被吃,或者竟然
更不幸被治愈一一從而也加入吃人家庭?雖然起命于遵命文學,魯迅在這篇小說的形式與思想方面都走到了反傳統(tǒng)一
與反思這一革命姿態(tài)本身一一的先鋒位置。
⑧《狂人日記》的文本建構過程,經過了對于熟悉生活的陌生化,然后又經過了文化意識上的去陌生化,再熟悉化,經
過了一百年來學者們和思想領袖的不斷闡述,《狂人日記》有了一個周密完整的解釋框架,任何提問都顯得不出奇了一
可以想象,對本文標題包含的問題,也可以很容易的作出判斷:當然會有?部分讀者斷然拒絕將《狂人日記》視為科幻小
說。但是,假如把這個理所當然逆轉回去,從去陌生化的文化解釋退回去,回到魯迅最初對他面對的熟悉事物的陌生化
處理,是否可見抵抗常規(guī)的夢魘異物?
⑨假設《狂人日記》是科幻小說:狂人從熟悉的溫情舒適的現實生活中,看到其中深淵一般的恐真。他沒有像別人那樣拒
絕“看的恐懼”,沒有聽從哥哥或者他人的道德勸誡和按照文化傳統(tǒng)作出的老輩解釋??袢诉x擇看向世界的深淵,一切都
被譯碼、歸零,他熟悉的夢境在塌陷。到此時,狂人意識到他自己也是那真相的一部分,也參與制造夢境,他意識到自
己已無法走出這末日景象,他只能虛妄地寄希望于虛無飄渺的未來??袢送ㄟ^認知上的選擇,把自己的平凡生活變成一
部改變世界觀的科幻文本。在此基礎上,所有對于熟悉的認知,都變得有待檢視了??袢私柚碌恼J知系統(tǒng)變成新的物
種,新的人,或者真實的人,他獲得一種新的眼光,以及整個新的理解力與想象力。
⑩當然如上的敘述,并不能證明《狂人日記》就是科幻小說。但假如第一次閱讀這篇小說,而沒有既成文化背景的讀者,
會怎樣看待《狂人日記》?最近才為中國學者的一件事情是,最初翻譯到韓文的時候,韓國讀者將《狂人日記》作為“避
暑小說”(也就是幻想小說)來對待。
1.學校組織了一次關于魯迅小說《狂人日記》的討論活動。討論一方認為《狂人日記》是寫實小說,另一方則認為《狂
人日記》是科幻小說,請你選擇加入其中一方參討論,并根據文中的相關論述,擬出三條具體的理由支持你的看法。
2.第⑤段中“看的恐懼”具體是指
3.根據文意,以下推斷合理的一項是()
A.從《狂人日記》讀者無法窺見當時的倫理規(guī)范。
B.可以依照類似科幻小說的閱讀方法來讀《狂人日記》。
C.中國當代科幻作家都受到魯迅創(chuàng)作思想的影響。
D.沒有既成文化背景的韓國人無法讀懂《狂人日記》。
4.對第⑥段理解錯誤的一項是()。
A.借“測不準”原理將對《狂人日記》的思考引向深入。
B.作者提醒讀者要注意這個提問本身包含的價值和意義。
C.這個提問使《狂人日記》和科幻小說兩者“測不準”。
D.讀者對《狂人日記》的認識已經不再那么單一,確定。
5.概括本文的論證思路
一、《〈狂人日記〉是科幻小說嗎?》【答案】
1.①認為《狂人日記》是寫實小說一方:《狂人日記》是魯迅對《新青年》啟蒙律令的遵命文學;創(chuàng)作于五四時期,中
國的文化背景之下,是對當時中國中國現實以及傳統(tǒng)文化的反思;生活在這個文化背景下的讀者能讀出自己熟悉的真實;
魯迅的創(chuàng)作是想引起“療救的注意”。②認為《狂人日記》是科幻小說一方:創(chuàng)作打破人們熟見的現實,反常識,反直覺;
讀者可以依照類似科幻小說的邏輯話語推導出超出直覺感受、違反日常倫理的真實性;魯迅創(chuàng)作時在形式和思想方面都
走到了反傳統(tǒng)的先鋒位置;沒有既成文化背景的讀者將其看作科幻小說。
【解析】本題考查對文本內容的個性化解讀的能力0
認為《狂人日記》是寫實小說一方:《狂人日記》是魯迅1918年在中國新文學史上的一篇短篇白話小說。收錄在魯迅的
短篇小說集《吶喊》中。是對《新青年》啟蒙律令的遵命文學;創(chuàng)作于五四時期,中國的文化背景之下,是對當時中國
中國現實以及傳統(tǒng)文化的反思,是一座里程碑,開創(chuàng)了中國新文學的革命現實主義傳統(tǒng);作品以一個“狂人”的所見所
聞,指出中國文化的朽壞?!翱袢恕笔且粋€實實在在的狂人。生活在這個文化背景下的讀者能讀出自己熟悉的真實;魯迅
的創(chuàng)作是想引起“療救的注意”,魯迅運用現實主義的創(chuàng)作方法,深挖國人的靈魂,揭示了社會的黑暗和“人吃人”的社
會制度。②認為《狂人日記》是科幻小說一方:根據文本“《狂人日記》試圖透過表象,‘從字縫里’破解世界的真實狀
態(tài),這是違反當時倫理規(guī)范,以及人的常識的”可知,創(chuàng)作打破人們熟見的現實,反常識,反直覺;根據文本“依照類
似科幻小說那樣的邏輯話語推導出、超越直覺感受、違反日常倫理的真實性。即吃人是古己有之的事,有整個知識價值
系統(tǒng)可以推演的、存在于人性與知識的黑暗中、被人們視而不見的更深層的真實”可知,讀者可以依照類似科幻小說的
邏輯話語推導出超出直覺感受、違反日常倫理的真實性;根據文本“雖然起命于遵命文學,魯迅在這篇小說的形式與思
想方面都走到了反傳統(tǒng)一一與反思這一革命姿態(tài)本身一一的先鋒位置”可知,魯迅創(chuàng)作時在形式和思想方面都走到了反
傳統(tǒng)的先鋒位置;根據文本“最近才為中國學者的一件事情是,最初翻譯到韓文的時候,韓國讀者將《狂人日記》作為
‘避暑小說‘(也就是幻想小說)來對待”可知,沒有既成文化背景的讀者將其看作科幻小說。
2.在再平常不過的生活現實表象之下,窺視到難以置信的“真實”(違反日常倫理的真實)產生的心理不適應感。
【解析】本題考查考生篩選文本信息的能力。
根據文本“韓松把熟悉的魯迅文學符號和標志語句,寫進他自己科幻小說中,他筆下的主人公,往往像狂人那樣,在再
平常不過的生活現實表象之下,窺視到難以置信的‘真實',如《地鐵》里描寫地底的時空結構變化,需要在認知上經過
反直覺的努力,才能看見”可知,第⑤段中“看的恐懼”具體是指在再平常不過的生活現實表象之下,窺視到難以置信
的“真實”(違反日常倫理的真實)產生的心理不適應感。
3.B【解析】本題考查對文本內容的理解、概括和推斷的能力。
A項,“從《狂人日記》讀者無法窺見當時的倫理規(guī)范”表述錯誤。根據文本“科幻的視閾跨越深淵,讓讀者看見‘不可
見之物'、像狂人那樣在字縫里讀出字來,在認知上改變了整個世界的結構、真相、未來甚至過去”可知,讀者是能夠從
《狂人日記》中窺見當時社會真實的倫理規(guī)范。
C項,“中國當代科幻作家都受到魯迅創(chuàng)作思想的影響”表述錯誤。根據文本“在當代中國多位科幻新浪作家筆下(如劉
慈欣、韓松、飛笊等),魯迅都是一個經常重現的幽靈”可知,當代中國多位科幻新浪作家都受到魯迅創(chuàng)作思想的影響。
題干擴大范圍,表述錯誤。
D項,“沒有既成文化背景的韓國人無法讀懂《狂人日記》”表述錯誤。
根據文本“但假如第一次閱讀這篇小說,而沒有既成文化背景的讀者,會怎樣看待《狂人日記》?最近才為中國學者的
一件事情是,最初翻譯到韓文的時候,韓國讀者將《狂人日記》作為‘避暑小說‘(也就是幻想小說)來對待”可知,文
章指得是沒有既成文化背景的韓國讀者將《狂人日記》作為“避暑小說”(也就是幻想小說),而并非是無法讀懂《狂人
日記》。
故選Bo
4.C【解析】本題考查考生對文本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項,“這個提問使《狂人日記》和科幻小說兩者‘測不準表述錯誤。根據文本“這同時改變了觀察者們在習慣上對
《狂人日記》與科幻小說的性質的認識,或者說這兩者本身也變得‘測不準可知,不是提問使《狂人日記》和科幻
小說兩者“測不準”,而是這兩者本身變得“測不準”。
故選C。
5.先開門見山提出問題:《狂人日記》是科幻小說嗎?然后通過比較和科幻小說的相似點初步論證《狂人日記》具有科
幻小說反常識反直覺的基本特點。再由王德威的演講引入以韓松為代表的當代科幻作家的作品加以具體論證。接著借用
海森堡的“測不準”原理深入反思提問本身的深層意義:對必然性、確定性知識系統(tǒng)的挑戰(zhàn)。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重新
解讀和理解《狂人日記》。最后以韓國讀者將《狂人日記》作為科幻小說來讀的論據進行補充論證。
【解析】本題考查考生把握文本論證思路的能力。
根據文本”《狂人日記》是科幻小說嗎?一一這個問題看似不可思議”可知,文章先開門見山提出問題:《狂人日記》是
科幻小說嗎?根據文本”《《狂人日記》試圖透過表象,'從字縫里’破解世界的真實狀態(tài),這是違反當時倫理規(guī)范,以及
人的常識的??苹眯≌f的寫作也是反常識、反直覺的”可知,文章接著通過比較和科幻小說的相似點初步論證《狂人日
記》具有科幻小說反常識反直覺的基本特點。根據文本“王德威教授2019年在北大的演講中,將魯迅放在中國科幻的時
間軸上”“比如韓松,在當代科幻新浪潮中,他被認為對魯迅最有直接的繼承,他的作品有意識地回應了魯迅的一些主題。
韓松把熟悉的魯迅文學符號和標志語句,寫進他自己科幻小說中,他筆下的主人公,往往像狂人那樣,在再平常不過的
生活現實表象之下”可知,文章再由王德威的演講引入以韓松為代表的當代科幻作家的作品加以具體論證;根據文本“問
題本身包含著對于必然性、確定性的知識系統(tǒng)的挑戰(zhàn),借用現代量子物理學家海森堡'測不準'原理,'不可能在測量位
置時不擾動動量'一一《狂人日記》相對于科幻小說的位置已經'不可測',這同時改變了觀察者們在習慣上對《狂人日
記》與科幻小說的性質的認識,或者說這兩者本身也變得‘測不準’”可知,文章接著借用海森堡的“測不準”原理深入
反思提問本身的深層意義:對必然性、確定性知識系統(tǒng)的挑戰(zhàn)。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重新解讀和理解《狂人日記》;根據
文本“最近才為中國學者的一件事情是,最初翻譯到韓文的時候,韓國讀者將《狂人日記》作為‘避暑小說‘(也就是幻
想小說)來對待”可知,最后以韓國讀者將《狂人日記》作為科幻小說來讀的論據進行補充論證。
二、魯迅《娜拉走后怎樣》一一理論與實踐運用:對稱性元素
嫄拉走后怎樣
魯迅
①我今天要講的是“娜拉走后怎樣?”
②伊學生除了幾卜首詩之外,其余都是劇本。這些劇本里面,有一時期是大抵含有社會問題的,世間也稱作“社會劇”,
其中有一篇就是《娜拉》。
③《娜拉》,也譯作《傀儡家庭》。原詞不單是牽線的傀儡,孩子抱著玩的人形也是;引申開去,別人怎么指揮,他便怎
么做的人也是。娜拉當初是滿足地生活在所謂幸福的家庭里的,但是她竟覺悟小自己是丈夫的傀儡,孩子們又是她的
傀儡。她于是走了,只聽得關門聲,接著就是閉幕。
④娜拉要怎樣才不走呢?或者說伊學生自己有解答,就是《海的女人》。這女人是已經結婚的了,然而先前有?個愛人在
海的彼岸,一日突然尋來,叫她一同去。她便告知她的丈夫,她的丈夫說,“現在放你完全自由。走與不走你能夠自己選
擇,并且還要自己負責任?!庇谑撬闹饕飧淖兞耍]有走。這樣看來,娜拉倘也得到這樣的自由,或者也便可以安住。
⑤但娜拉畢竟是走了的。娜拉走后怎樣?一個英國人曾作一篇戲劇,說一個新式的女子走出家庭,再也沒有路走,終于
墮落,進了妓院了。還有一個人,說他所見的《娜拉》是和現譯本不同,娜拉終于回來了。從事理上推想起來,娜拉或
者也實在只有兩條路:不是墮落,就是回來。還有一條,就是餓死了,但餓死已經離開了生活,更無所謂問題,所以也
不是什么路。
⑥人生最苦痛的是夢醒了無路可以走。做夢的人是幸福的:倘沒有看出可走的路,最要緊的是不要去驚醒他。但是,萬
不可做將來的夢。做將來的夢是有將來的希望的,但代價也太大了,為了這希望,要使人練敏了感覺來更深切地感到自
己的苦痛,叫起靈魂來目睹他自己的腐爛的尸骸。所以我想,假使尋不出路,我們所要的就是夢;但不是要將來的夢,
⑦然而娜拉既然醒了,是很不容易回到夢境的,因此只得走;可是走了以后,有時卻也免不掉墮落或回來。否則,就得
問:她除了覺醒的心以外,還帶了什么去?她還須更富有,提包里有準備,直白地說,就是要有錢。
⑧夢是好的;當然,錢也是最要緊的。
⑨為娜拉計,錢,一一高雅的說罷,就是經濟,是最要緊的了。要求經濟權固然是很平凡的事,然而也許比要求高尚的
參政權以及博大的女子解放之類更煩難。天下事盡有小作為比大作為更煩難的。
⑩其實,在現在,一個娜拉的出走,或者也許不至于感到困難的,因為這人物很特別,舉動也新鮮,能得到若干人們的
同情,幫助著生活。然而倘有一百個娜拉出走,便連同情也減少,有?千一萬個出走,就會厭惡了,斷不如自己握著經
濟權最可靠。
?在經濟方面得到自由,就不是傀儡了么?也還是傀儡。無非被人所牽的事可以減少,而自己能牽的傀儡可以增多罷了。
因為在現在的社會里,不但女人常作男人的傀儡,就是男人和男人,女人和女人,也相互地作傀儡,男人也常作女人的
傀儡,這決不是幾個女人取得經濟權所能救的。
?如果經濟制度竟改革了,那上文當然完全是廢話。
?可惜中國太難改變了,即使搬動?張桌子,改裝一個火爐,幾乎也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定能搬動,能改
裝。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國自己是不肯動彈的。我想這鞭子總要來,好壞是別一問題,然而總要打到的。但是
從哪里來,怎么地來,我也是不能確切地知道。
?我這講演也就此完結了。
(原文有刪改)
1.有學者在分析魯迅的文章時指出:
“評價文學作品好壞的一個重要標準就是,作品要有內容,能反應、揭露或是解決一些(社會)問題。而有內容就是有
信息量。信息量是由差別和聯(lián)系兩個要素決定,差別越大、聯(lián)系越緊,信息量就越大,而差別最大即相反,聯(lián)系最緊即
相同,既有差別又有聯(lián)系則形成對稱?!?/p>
例如:第③段中“自己是丈夫的傀儡”,“孩子是自己的傀儡”,其差別在于主體與對象的不同,聯(lián)系在于“自己”作為他
人傀儡的同時又役使他人,兩者既有區(qū)別又有緊密聯(lián)系,構成對稱,以此強調資產階級社會傳統(tǒng)觀念對人性的束縛。
請結合本文的具體內容,另舉一例,分析其中的對稱性元素及其作用。
2.第④段加點詞”這樣的自由”,在文中的意思是:的自由。
3.根據上下文,在第⑥段劃線處填入適當的句子,
4.下列選項中,對文意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第③段由劇名入手,從原單詞的多重意引申至對主題的解讀。
B.第⑤段指出娜拉出走之后有幾條路可供選擇,相對自由。
C.第?段指出獲取經濟權并不是女性取得解放的根本方法。
D.第?段作者感概社會風氣改變之難,借此引發(fā)讀者思考。
5.概括本文的行文思路。
二、魯迅《娜拉走后怎樣》一一理論與實踐運用【答案】
1.第?段中提到“無非被人所牽的事可以減少”“而自己能牽的傀儡可以增多罷了”,這里的差別在于主體與對象的不同,
聯(lián)系在于“自己”被人所牽的同時又牽扯別人,這二者既有區(qū)別又有聯(lián)系,構成對稱,以此強調取得經濟權并非最終目
的,也并不等同于“不做傀儡”,要想改變現狀要謀求社會之深化改革。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作品內容,領悟作品的藝術魅力的能力。
首要要根據學者的分析明確和題干所舉示例明確答題的方向和模式,然后模仿示例的模式并結合文意進行答題。如“信
息量是由差別和聯(lián)系兩個要素決定,差別越大、聯(lián)系越緊,信息量就越大,而差別最大即相反,聯(lián)系最緊即相同,既有
差別又有聯(lián)系則形成對稱”,考生需要到文中找到相反相成又構成對稱的內容。再根據示例”其差別在于主體與對象的不
同,聯(lián)系在于‘自己'作為他人傀儡的同時乂役使他人”,考生可以到文中找到主體對象不同而又有聯(lián)系的內容。如第?
段“在經濟方面得到自由,就不是傀儡了么?也還是傀儡。無非被人所牽的事可以減少,而自己能牽的傀儡可以增多罷
了”,這里為了說明取得經濟權,并不是最終目的,以自己和他人的聯(lián)系進行說明,有了經濟權,只不過自己被人所牽的
減少,自己牽扯他人的增多,所以有了經濟權,并不等同于“不做傀儡”,之所以男女都相互作“傀儡”,就是這個社會
禁錮人的思想和自由的因素太多,比如腐朽的政治制度、愚昧麻木的思想、僵死的封建文化、落后的經濟等等,這就需
要從改變經濟制度開始,逐步謀求社會之深化改革。
2.可以自己選擇,獲得平等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體會重要語句的豐富含意的能力。
要想理解“這樣的自由”的含義,需要結合具體的語境分析。
④中“娜拉倘也得到這樣的自由”指的是前面《海的女人》中她的丈夫給女人的建議“現在放你完全自由。走與不走你
能夠自己選擇,并且還要自己負責任”,“走與不走”讓女子自己選擇,讓女子對自己負責任,這是處于平等地位的選擇。
所以這里的“自由”是指可以自己選擇,自己決定自己的人生,可以獲得平等的權利。
3.只要目前的夢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意以及情境補寫的能力。
結合前面的語境“所以我想,假使尋不出路,我們所要的就是夢;但不是要將來的夢”可知,這里是說“所要的是夢”,
相對于“不是要將來的夢”,自然就是“要目前的夢”,據此進行填寫就可以。
4.B【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意的理解能力。
B.“有幾條路可供選擇,相對自由”錯誤,由“從事理上推想起來,娜拉或者也實在只有兩條路:不是墮落,就是回來。
還有一-條,就是餓死了,但餓死已經離開了生活,更無所謂問題,所以也不是什么路”可知,雖然指出娜拉出走后的兩
條路,但這兩條路的可能結局,實際上都以失敗而告終,并無自由。
故選B,
5.首先從易卜生的劇本《娜拉》說起,指出其出走的原因是覺悟到自己是傀儡,為后文議論做鋪墊。
接著解答娜拉如何才不走,那就是給其以自由和平等,并指出娜拉出走后的兩種可能結局。
然后指出娜拉的出走要有前提條件,就是取得經濟自主權,并指出這種“經濟自主權”需要通過“戰(zhàn)斗”的形式去爭取。
最后聯(lián)系中國現狀,感慨社會風氣改變之難,引發(fā)讀者思考,升華主旨。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結構和思路的能力。
文章第一部分是前三段,第一段指出演講話題,第二段介紹《娜拉》的來由,為后文議論做鋪墊,第三段簡單介紹《娜
拉》的劇情,就是一家庭婦女“覺悟”和“出走”,并指出其出走的原因是覺悟到自己是傀儡,為后文議論做鋪墊。
第四段開頭說“娜拉要怎樣才不走呢”,解答娜拉如何才不走,那就是給其以自由和平等;第五段開頭說“但娜拉畢竟是
走了的。娜拉走后怎樣”,指出娜拉出走后的兩種可能結局,實際上都以失敗而告終,第六段和第七段是對娜拉覺醒以至
出走的議論,娜拉“夢醒”了,以“出走”為手段進行抗爭,然手段全無效用,反而造成更大的痛苦,這是第二部分。
第七段最后說“她除了覺醒的心以外,還帶了什么去?她還須更富有,提包里有準備,直白地說,就是要有錢",指出娜
拉的出走要有前提條件就是“要有錢”,下文就此分析女性覺醒后抗爭的主要方向是取得經濟自主權,而不是“出走”的
形式。這是第三部分。
最后聯(lián)系中國現狀,感慨社會風氣改變之難,引發(fā)讀者思考。
三、[法]丹納《藝術品的本質(節(jié)選)》一一理論與實踐對接:丹納的觀點
藝術品的本質(節(jié)選)
[法]丹納
①我的方法的出發(fā)點是認定一件藝術品不是孤立的,找出藝術品所從屬的,并且能解釋藝術品的總體。②第一步毫
不困難。?件藝術品,無論是一幅畫,一出悲劇,?座雕像,顯而易見屬于?個總體,就是說屬于作者的全部作品。這
一點很簡單人人知道一個藝術家的許多不同的作品都是親屬,好像一父所生的幾個女兒,彼此有顯著的相像之處。你
們也知道每個藝術家都有他的風格,見之于他所有的作品。倘是畫家,他有他的色調,或鮮明或暗淡;他有他特別喜愛
的典型,或高尚或通俗:他有他的姿態(tài),他的構圖,他的制作方法,他的用油的厚薄,他的寫實方式,他的色彩,他的
手法。倘是作家,他有他的人物,或激烈或和平;他有他的情節(jié),或復雜或簡單;他有他的結局,或悲壯或滑稽;他有
他風格的效果,他的句法,他的字匯。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只要拿一個相當優(yōu)秀的藝術家的一件沒有簽名的作品給內行
去看,他差不多能說出作家來;如果他經驗相當豐富,感覺相當靈敏,還能說出作品屬于那位作家的哪一個時期,屬于
作家的哪一個發(fā)展階段。
③這是一件藝術品所從屬的第一個總體。下面要說到第二個。
④藝術家本身,連同所產生的全部作品,也不是孤立的。有一個包括藝術家在內的總體,比藝術家更廣大,就是他所隸
屬的同時同地的藝術宗派或藝術家家族。例如莎士比亞,初看似乎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奇跡,從別個星球上來的隕石,但
在他的周圍,我們發(fā)現十來個優(yōu)秀的劇作家,如韋白斯忒,福特……都用同樣的風格、同樣的思想感情寫作。他們的戲
劇的特征和莎士比亞的特征一樣;你們可以看到同樣暴烈與可怕的人物,同樣的兇殺和離奇的結局,同樣突如其來和放
縱的情欲,同樣混亂、奇特、過火而乂輝煌的文體,同樣對田野與風景抱著詩意濃郁的感情,同樣寫一般敏感而愛情深
厚的婦女。一一在畫家方面,盧本斯好像也是獨一無二的人物,前無師承,后無來者。但只要到比利時去參觀根特,布
魯塞爾,布魯日,盎凡爾斯各地的教堂,就發(fā)覺有整批的畫家才能都和盧本斯相仿:先是當時與他齊名的克雷伊埃,還
有亞當?梵?諾爾德、日拉?齊格斯……以及你們所熟悉的約登斯,焚?代克,都用同樣的思想感情理解繪畫,在各人特有
的差別中始終保持同一家族的面貌。和盧本斯一樣,他們喜歡表現壯健的人體,生命的豐滿與顫動,血液充沛,感覺靈
敏,在人身上充分透露出來的充血的軟肉,現實的,往往還是粗野的人物,活潑放肆的動作,鋪繡盤花,光艷照人的衣
料,綢緞與紅布的反光,或是飄蕩或是團皺的帳帷簾幔。到了今日,他們同時代的大宗師的榮名似乎把他們湮沒了;但
要了解那位大師,仍然需要把這些有才能的作家集中在他周圍,因為他只是其中最高的一根枝條,只是這個藝術家庭中
最顯赫的一個代表。
⑤這是第二步?,F在要走第三步了。這個藝術家庭本身還包括在一個更廣大的總體之內,就是在它周圍而趣味和它一致
的社會。因為風俗習慣與時代精神對于群眾和對于藝術家是相同的;藝術家不是孤立的人。我們隔了幾世紀只聽到藝術
家的聲音;但在傳到我們耳邊來的響亮的聲音之下,還能辨別出群眾的復雜而無窮無盡的歌聲,像一大片低沉的嗡嗡聲
一樣,在藝術家四周齊聲合唱。只因為有了這一片和聲,藝術家才成其為偉大。而且這是必然之事:菲獲阿斯、伊克提
諾斯,一般建筑巴德農神廟和塑造奧林匹亞的邱比特的人,跟別的雅典人一樣是異教徒,是自由的公民,在練身場上教
養(yǎng)長大,參加搏斗,光著身子參加運動,慣于在廣場上辯論、表決;他們都有同樣的習慣,同樣的利益,同樣的信仰,
種族相同,教育相同,語言相同,所以在生活的一切重要方面,藝術家與觀眾完全相像。
⑥這種兩相一致的情形還更顯明,倘若考察一個離我們更近的時代,例如西班牙的盛世,從十六世紀到十七世紀中葉為
止。那是大畫家的時代,出的人材有凡拉斯開士,牟利羅,蘇巴朗……也是大詩人的時代,出的人材有洛潑?特?凡迦,
卡特隆,塞萬提斯……諸如此類的事例到處都有,說明藝術家與群眾息息相通,密切?致。所以我們可以肯定的說:要
了解藝術家的趣味與才.能,要了解他為什么在繪畫或戲劇中選擇某個部門,為什么特別喜愛某種典型、某種色彩,表現
某種感情,就應當到群眾的思想感情和風俗習慣中去探求。
⑦由此我們可以定下一條規(guī)則:要了解一件藝術品,一個藝術家,一群藝術家,必須正確的設想他們所屬的時代的精神
和風俗概況。這是藝術品最后的解釋,也是決定一切的基本原因。
⑧我想做一個比較,使風俗和時代精神對美術的作用更明顯。假定你們從南方向北方出發(fā),可以發(fā)覺進到某一地帶就有
某種特殊的植物。先是蘆薈和橘樹,往后是橄欖樹或葡萄藤,往后是橡樹和燕麥,再過去是松樹,最后是薛苔。每個地
域有它特殊植物,他們跟著地域一同開始,一同告終;植物與地域相連。地域是某些植物存在的條件,地域的存在與否,
決定某些植物的出現與否。而所謂地域不過是某種溫度,濕度,某些主要形勢,相當于我們在另一方面所說的時代精神
與風俗概況。自然界有它的氣候,氣候的變化決定這種那種植物的出現;精神方面也有它的氣候,它的變化決定這種那
種藝術的出現。我們研究自然界的氣候,以便了解某種植物的出現,J'解玉蜀黍或燕麥,蘆薈或松樹;同樣我們應當研
究精神上的氣候,以便了解某種藝術的出現,了解異教的雕塑或寫實派的繪畫,充滿神秘氣息的建筑或古典派的文學,
柔媚的音樂或理想派的詩歌。精神文明的產物和動植物界的產物一樣,只能用各自的環(huán)境來解釋。
(摘編自丹納《藝術哲學》)
1.“要了解一件藝術品,一個藝術家,一群藝術家,必須正確的設想他們所屬的時代的精神和風俗概況?!边@是本文的結
論。文學與藝術同理,請運用上述丹納的觀點,從下面的作品中任選一個進行分析,100字左右。
《百年孤獨》《紅樓夢》《吶喊》《平凡的世界》
2.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一個藝術家的各件作品彼此有顯著的相像之處,經驗豐富的內行看到一件作品,差不多能說出其屬于哪個作家的哪個
發(fā)展階段。
B.要了解一代宗師,還需要知曉他所隸屬的同時同地的藝術宗派或家族中的其他作家,因為他只是其中最顯赫的一個代
表。
C.風俗習慣與時代精神對群眾和對藝術家是相同的,藝術家不是孤立的人,在生活的一切方面,藝術家與觀眾完全相像。
D.“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薄八匀徽吆??水土異也?!眱删淇梢宰鳛檎摀碚撟C最后一段中的“植物與地
域相連”。
3.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每一個社會的風俗習慣與時代精神都醞釀著藝術家群體,每一個藝術家群體都產生著優(yōu)秀的藝術家,每一個藝術家都
塑造著自己的藝術作品。
B.在畫家方面,盧本斯并不是孤立的,有很多畫家與他相仿,用同樣的思想感情理解繪畫,在各人特有的差別中保持同
一家族的面貌。
c.要了解藝術家的趣味和才.能,就應當到群眾的思想感情和風俗習慣中去探求,因為藝術家與群眾息息相通、密切一致。
D.文章最后一段,作者打了?個比方來闡述精神方面“氣候”的變化決定于某種藝術的出現,使抽象的學術概念變得淺
顯、通俗。
4.本文采用了哪種論證結構?請簡要分析。
5.《藝術哲學》一書是丹納在大學的講課稿,本文具有作為“講課稿”的哪些特征?請簡要說明。
三、[法]丹納《藝術品的本質(節(jié)選)》【答案】
1.(示例)《紅樓夢》通過對賈、王、史、薛四大家族興衰榮辱的描寫,展示了一幅廣闊無邊的社會風俗畫卷,囊括了中
國封建社會多姿多彩的世俗人情,再現了整個時代的風貌,堪稱“中國封建社會的百科全書”。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個性化理解和分析本文觀點的能力。
考生首先要把握文中丹納的觀點,然后結合所給的四部作品的內容分析“要了解一件藝術品,一個藝術家,一群藝術家,
必須正確的設想他們所屬的時代的精神和風俗概況”這一結論。
考生要選擇所給四部作品中自己最熟悉的那一部來分析。分析時,要分析出作品的內容和主題與作家所屬的時代的精神
和風俗之間的關系,或者分析出該部作品的內容和主題如何體現當時的時代的精神和風俗特點的。
比如,選擇中國名著《紅樓夢》。《紅樓夢》通過對賈、王、史、薛四大家族興衰榮辱的描寫,展示了一幅廣闊無邊的社
會風俗畫卷,囊括了中國封建社會多姿多彩的世俗人情,再現了整個時代的風貌,堪稱“中國封建社會的百科全書”。
撥入,選擇外國名著《百年孤獨》?!栋倌旯陋殹分薪墓陋毟校渲饕獌群瓚撌菍φ麄€苦難的拉丁美洲被排斥在
現代文明世界的進程之外的憤懣和抗議,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突破學習困境教育視角下的學生生涯規(guī)劃優(yōu)化策略
- 科技教育中的德育元素與素質教育
- 小學英語課《This is my home》教學設計與反思
- 個人股權委托代持合同
- 個人自建房質押貸款合同
- 臨時勞動合同安全免責約定
- 個人房產轉讓合同A
- 事業(yè)單位臨時工勞動合同
- 2025年城市公共交通燃油供應合同
- 上海銷售合同范本
- 屋面細石混凝土保護層施工方案及方法
- 2024年1月山西省高三年級適應性調研測試(一模)理科綜合試卷(含答案)
- 110kv各類型變壓器的計算單
- 雙減政策之下老師如何打造高效課堂
- 5A+Chapter+1+Changes+at+home+課件(新思維小學英語)
- 安徽省2023年中考數學試卷(附答案)
- 護工(陪護)培訓教材(完整版)資料
- 機械加工生產計劃排程表
- 女性生殖系統(tǒng)解剖與生理 生殖系統(tǒng)的血管淋巴和神經
- 易制毒化學品安全管理制度匯編
- GB/T 35506-2017三氟乙酸乙酯(ETFA)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