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導游基礎中國的民族民俗完整第1頁/共150頁
學習目標☆通過對中國各主要民族民俗的學習,了解民族、民俗的基本概念,民俗的分類和基本特征;☆了解各民族的歷史、語言等簡要情況;☆掌握其人口及分布情況;☆重點掌握滿族、回族、維吾爾族、蒙古族、藏族、朝鮮族、苗族、黎族、白族和傣族的主要風俗、宗教信仰、禁忌和重要節(jié)慶活動。第2頁/共150頁一、中國民族概述中華民族是定居于中國境內各民族的總稱,這是廣義的民族概念。在旅游活動和旅游資源的研究中,我們涉及到的“民族”概念,是狹義的民族概念。
(一)我國民族的組成與分布我國由56個民族組成:他們是漢族、壯族、滿族、回族、苗族、維吾爾族、彝族、土家族、蒙古族、藏族、布依族、侗族、瑤族、朝鮮族、白族、哈尼族、哈薩克族、黎族、傣族、畬族、傈僳族、仡佬族、拉祜族、東鄉(xiāng)族、佤族、水族、納西族、羌族、土族、錫伯族、仫佬族、柯爾克孜族、達斡爾族、景頗族、撒拉族、布朗族、毛南族、塔吉克族、普米族、阿昌族、怒族、鄂溫克族、京族、第一節(jié)民族與民俗概述第3頁/共150頁
基諾族、德昂族、烏茲別克族、俄羅斯族、裕固族、保安族、門巴族、鄂倫春族、獨龍族、塔塔爾族、赫哲族、高山族、珞巴族。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漢族人口最多,構成了中國民族的主體,其他各民族的人數較少。中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壯族,約1600萬。中國各民族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互相融合成為偉大的中華民族,共同創(chuàng)造了光輝燦爛的中華文化。中華文化是全人類共同的文明財富,為全人類的發(fā)展做出了偉大的貢獻。
第4頁/共150頁(二)語言與文字我國各民族除了漢族、回族使用漢語外,其余54個民族都有自己的語言,分屬漢藏、阿爾泰、南亞、南島、印歐5大語系,共有10個語族,16個語支,60多種語言
1.漢藏語系中國各民族的語言屬于漢藏語系者居多.漢族和藏族、壯族、白族、傣族等30多個少數民族的語言均屬漢藏語系.第5頁/共150頁
2.阿爾泰語系是中國第二大語系。我國東北、內蒙、青海和新疆等省區(qū)的17個少數民族的語言都屬于阿爾泰語系,如滿族、蒙古族、維吾爾族的語言。
3.南亞語系使用南亞語系的少數民族集中在云南西南部邊境地區(qū).如佤語、德昂語、布朗語等語言。
4.南島語系指馬來-玻利尼西亞語系,我國屬于這個語系的只有臺灣的高山族的高山語。
5.印歐語系主要分布在歐、亞、美等地區(qū),我國境內只有分布在新疆境內的塔吉克族和俄羅斯族的語言屬于該語系。除了一部分少數民族,大部分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字。這些文字可以分為拼音文字和非拼音文字兩大類。我國文字中除了漢文和彝文為非拼音文字,其余都屬于拼音文字.
第6頁/共150頁
二、中國民俗概述
(一)民俗的基本概念和分類民俗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它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基礎和組成部分。民俗大致可以分為:物質民俗、社會民俗、精神民俗和游藝民俗四大類。
(二)民俗的基本特征
1.民俗的社會性和共通性人類在形成和發(fā)展中,經歷了許多相似或相同的因素,因此形成了許多人類共通的深刻內容,如各國、各民族、各地方、各部落和各階層都把婚姻視作人生大禮。在婚禮習俗中,祝福幾乎成為人類共通的意愿。對待故去的親人,無一例外地要借助一定的形式來表達對死者的哀悼和追念,這是全人類、全社會所具有的共同的社會性的習俗之一。第7頁/共150頁
2.民俗的民族性和地方性民族性是民俗的重要特征之一。各民族在長期的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中,自然地形成了迥然不同的民俗。地方性是民俗在空間上所表現出來的特征。民俗因為受到地理和氣候等條件的制約,表現出很強的地域性??梢姡袼资且欢ㄒ墚數厣a、生活條件等客觀條件的制約的,所謂“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就是這個道理。
3.民俗的傳承性和變異性民俗的傳承性具有普遍的意義。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體現在縱向的、穩(wěn)定的世代相傳。另一方面,傳承性體現在橫向的播布性上,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各民族也會對外來的習俗有選擇地接受。同時,民俗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民俗在發(fā)展和傳播的過程中,從內容到形式,都會隨著歷史的發(fā)展或地域的變遷而發(fā)生這樣那樣、或多或少的變化。
第8頁/共150頁
(一)民族概況漢族主要源于黃炎、東夷等部落聯盟,同時吸收了部分荊蠻、百越、戎狄等部落聯盟的成分而逐漸形成。從春秋戰(zhàn)國時期開始,漢族稱“華”、“夏”或“華夏”,以區(qū)別于其他各部族,漢代以后稱為漢族。漢族是中國經濟、文化最為發(fā)達的民族之一。漢族的語言簡稱漢語,屬漢藏語系,是世界上應用數最多、歷史最悠久、內容最豐富的語言之一。漢語又以地域為基礎分為北方、吳、湘、贛、客家、閩、粵七大方言
(二)民俗
1.物質民俗漢族服飾歷代變化較大,多穿對襟上衣和長褲,夏季衣服顏色較淺,冬季多為黑色、藍色等深色。
第二節(jié)漢族的民俗第9頁/共150頁
漢族飲食以米、面為主,常吃蔬菜,喜食肉、魚、蛋,注重烹調技術,形成多種不同風格的菜系。漢族的住房,大中城市多為樓房。北方農村地區(qū)多為磚瓦或土木結構的平房,一般每戶人家都形成獨立的院落.2.其他民俗漢族人口眾多,對各種宗教采取了兼容并蓄態(tài)度,道教、佛教、基督教(新教)、天主教都有為數不少的信徒.
漢族傳統(tǒng)節(jié)日主要有春節(jié)、元宵節(jié)、清明節(jié)、端午節(jié)和中秋節(jié)等。春節(jié),是中國最為隆重的傳統(tǒng)節(jié)日。除漢族外,還有許多少數民族,如蒙古族、壯族、布依族、朝鮮族、侗族、瑤族等也過此節(jié)。清明節(jié),節(jié)期在每年公歷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清明節(jié)的前兩天是寒食節(jié),民間禁煙火,一般人們將其統(tǒng)稱為清明寒食節(jié)。清明節(jié)這天,人們主要的活動是祭祖、掃墓、踏青、插柳、放風箏等。第10頁/共150頁
端午節(jié),農歷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tǒng)三大節(jié)日之一——端午節(jié),又稱端陽節(jié)。關于端午節(jié)的來源,一說是為紀念楚國的愛國詩人屈原而設,另一說是遠古的吳越民族,他們以龍為圖騰,五月初五是舉行圖騰祭的節(jié)日。我國民間過端午節(jié)的活動較為隆重,慶?;顒又饕匈慅堉?、食粽子,還要佩香囊和懸艾葉菖蒲,避邪驅瘟。中秋佳節(jié),人們主要的活動是賞月、吃月餅。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后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吃月餅結合起來,寓意家人團圓。近代月餅的制作越來越精美,它寄托著人們思念故鄉(xiāng)、思念親人、祈盼幸福的濃濃情意。第11頁/共150頁
一、滿族
(一)民族概況滿族主要分布在東北三省,以遼寧省最多。滿族在歷史上先后稱為“肅慎”、“勿吉”、“革未革曷”,唐以后稱“女真”。清軍1644年入關,統(tǒng)一了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封建王朝。辛亥革命后,改稱滿族。滿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滿語和滿文。滿語屬阿爾泰語系,滿文系16世紀末在蒙古文的基礎上創(chuàng)制的。滿族入關后,漸用漢語、漢文。目前,只有黑龍江省黑河市還有部分老人能講滿語。
(二)民俗
1.物質民俗男子前剃發(fā)后留辮,婦女頭頂盤髻,不纏足。
第三節(jié)中國北方地區(qū)少數民族的民俗第12頁/共150頁
滿族歷史上男女均穿長袍,又稱作“旗袍”。男子喜歡在長袍外套“馬褂”或“坎肩”。女子穿的旗袍,經過改革,更具魅力,現在流行各地,成為東方婦女的典型服飾,風靡全球。滿族女子梳京頭和“盤盤髻”第13頁/共150頁滿族人以面食為主,喜黏食,在飲食上向來有“漢菜滿點”之說,意思是滿族人十分講究各種面食的制作,“薩其瑪”是滿族面點的代表品種。年節(jié)吃餃子,白肉血腸、酸菜燉粉條是其特色菜肴。
第14頁/共150頁
院內影壁墻東南角豎一索倫桿(謂之神桿),頂端安放一個錫斗(木板做成的方斗型),內裝切碎的豬腸、心、肝、肺和五谷雜糧;地面四周,不能堆放雜物和拴牲畜,必須保持潔凈第15頁/共150頁滿族人的住房尤具特色,俗稱“口袋房,萬字炕”。一般坐北朝南,門開在次東間,其結構形似口袋,進屋南、西、北三面為炕,即所謂的“萬字炕”。西炕略窄,不許住人,是滿族人供奉祖先和神靈的神位。南炕溫暖向陽,是長輩居住的地方,北炕為小輩人居住的地方。第16頁/共150頁
2.其他民俗
滿族人十分注重禮儀和規(guī)矩,“尊老敬上”是滿族人禮儀的中心內容。對同居的長輩要“晨昏定省”;日常見面要請安或打千;隆重的場合,要遵照尊卑長幼的秩序行跪拜禮.
滿族婚娶禮俗十分繁雜,它包括相看、合婚、放定和婚禮等程序?;槎Y過程中還有“插車”、“坐?!?、“吃子孫餑餑”等儀式。滿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有春節(jié)、元宵節(jié)、中秋節(jié)等。第17頁/共150頁民俗:禁忌滿族有尊老的習俗。以西為上,室內西炕不得隨意坐和堆放雜物;不得殺狗,不吃狗肉,不戴狗皮帽子,不穿帶狗皮袖頭的衣服;在滿族人家里做客,不要當著主人的面趕狗,更不能說狗的壞話;不得打喜雀和烏鴉;不得在索倫桿上拴牲畜。第18頁/共150頁民俗:宗教信仰滿族曾篤信多神薩滿教,后來信奉佛教?,F在部分地區(qū)仍保留薩滿教信仰。第19頁/共150頁二、蒙古族
(一)民族概況蒙古族,現有人口約480萬。主要分布在內蒙古自治區(qū),其余分布在西北和東北等省區(qū)。蒙古族自稱“蒙古”,意為“永恒之火”,別稱“馬背民族”。蒙古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蒙古語屬阿爾泰語系,蒙古文字是13世紀初用回鶻字母創(chuàng)制的,經過多次改革后,現已規(guī)范化。第20頁/共150頁概況:歷史蒙古族源于望建河東岸一個古老部落,唐代為蒙兀室韋,13世紀初成吉思汗為首的蒙古部落統(tǒng)一了蒙古諸部落,形成了蒙古族。忽必烈第21頁/共150頁概況:語言文字
蒙古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滿語屬阿爾泰語系。第22頁/共150頁概況:文學世界著名的文化遺產中國三大英雄史詩之一《江格爾》第23頁/共150頁民俗:服飾
蒙古族的服飾包括首飾、長袍、腰帶、靴子四個主要部分。首飾多用瑪瑙、珍珠、寶石、金銀制成,逢年過節(jié)、喜慶宴會、探親訪友時使用
第24頁/共150頁民俗:服飾
蒙古族男女老幼都喜愛穿長袍,稱蒙古袍;系腰帶;蒙古靴。第25頁/共150頁民俗:飲食
蒙古族的飲食主要包括糧食、奶食和肉食。牧區(qū)主要是奶食和肉食。
蒙古族的飲食分奶制品“查干伊得”(意為“白食”)和用肉類為原料制成的“烏蘭伊得”(意為“紅食”)。第26頁/共150頁民俗:飲食
羊肉傳統(tǒng)的食用方法有全羊宴,最具特色的是烤全羊和手扒羊肉。在日常飲食中占有同樣重要位置的是蒙古族特有的食品──炒米、茶和酒,每逢節(jié)日或客人朋友相聚,都有豪飲的習慣。
第27頁/共150頁民俗:居住
游牧地區(qū)牧民多住圓形穹廬頂的蒙古包;蒙古地區(qū)的標志建筑也常飾以穹廬頂
第28頁/共150頁民俗:歌舞
蒙古族能歌善舞,主要樂器為馬頭琴。第29頁/共150頁民俗:節(jié)日活動
“那達慕”是蒙古語音譯,意為“游戲”或“娛樂”,流行于內蒙古、甘肅、青海、新疆等蒙古族聚居地區(qū)。第30頁/共150頁民俗:節(jié)日活動祭敖包:敖包是蒙古語,意為堆子或鼓包。第31頁/共150頁民俗:節(jié)日活動男子三項那達慕:摔跤第32頁/共150頁民俗:節(jié)日活動男子三項那達慕:賽馬第33頁/共150頁民俗:節(jié)日活動男子三項那達慕:射箭第34頁/共150頁民俗:禁忌
忌在蒙古包門前下馬、下車,并忌諱將馬鞭、刀槍帶進包房內
第35頁/共150頁民俗:禁忌
忌諱坐蒙古包的西側或西北角,睡和坐時忌腳伸向西側或西北方;不能在火盆上烤腳;贈送禮品忌單數;有產婦或病人,忌接待客人來訪第36頁/共150頁民俗:禁忌蒙古族的守門狗和獵犬禁止外人打罵
第37頁/共150頁概況:分布維吾爾族分布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天山以南的喀什、和田一帶和阿克蘇、庫爾勒地區(qū)。第38頁/共150頁概況:語言文字維吾爾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維吾爾語屬于阿爾泰語系,文字是以阿拉伯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第39頁/共150頁民俗:居住
維吾爾族的傳統(tǒng)民居以土坯建筑為主,多為帶地下室的單層或雙層拱式門窗的平頂房屋。民居用天窗采光,屋內設有火墻或壁爐。信仰伊斯蘭教的維吾爾族喜好清潔,很重視沐浴,所以特別要求水源潔凈,沒有渠水可引的地方,幾乎每戶都在庭院打一口井,并嚴格保護水源,使其不受污染。第40頁/共150頁民俗:服飾維吾爾族男子多穿長袍,稱為“袷袢”。男女老少都愛戴四楞小花帽,稱為“朵帕”。女子還喜愛耳環(huán)、手鐲、項鏈。男女均喜穿皮靴。第41頁/共150頁民俗:飲食維吾爾族以農業(yè)為主,種植棉花、小麥、玉米、水稻等農作物,善于在盆地和河谷邊緣開挖“坎兒井”,形成獨特的綠洲灌溉農業(yè)經濟。第42頁/共150頁民俗:飲食瓜果生產聞名全國。中國最大的葡萄生產基地——葡萄溝就在烏魯木齊東南184公里的吐魯番盆地。以面食為主,喜歡吃牛羊肉、家禽和魚。維吾爾族飲食以面粉、玉米、大米為主,喜食瓜果,愛喝奶茶。日常食品有馕(烤餅)、面條、抓飯、茶、奶等.第43頁/共150頁民俗:飲食禁忌:忌食馬、驢、騾、狗肉以及動物的血和自死動物,尤其禁食豬肉,一般不飲酒。第44頁/共150頁民俗:節(jié)日活動那吾魯孜節(jié)在民間歷法元月元日(公歷3月22日前后)舉行?!澳俏狒斪巍睘楣_克語,有“辭舊迎新”之意。過節(jié)這天,身著民族盛裝的人們歡聚在一起,在“獨他爾”、“熱瓦甫”、“過甫”、“冬不拉”等彈撥樂器的伴奏聲中翩翩起舞,歡歌笑語連綿不斷,充滿了辭舊迎新的喜悅氣氛。熱情的主人們用自己制作的各種鮮美的食品來款待客人。在一些地區(qū),人們還要宰牲畜,以祈求新年里獲得更大的豐收。第45頁/共150頁民俗:節(jié)日活動各地穆斯林于節(jié)日前三天須備好牲靈(羊、牛、駱駝),大戶用駝,中戶用牛,小戶用羊,無力宰牲者免除。羊為1人1只,牛為7人1頭,駝等同于牛。不管哪種牲靈,均須健康強壯,外觀美麗。當日,皆盛裝參加會禮,然后宰牲宴請親友賓客,并與前來祝賀節(jié)日的其他各族人民一道舉行豐富多彩的文藝聯歡,歡慶歌舞延續(xù)數日。通用漢語的穆斯林,是日也盛裝赴寺會禮,家中薰香,有條件者在宰牲宴請親友的同時,游墳誦經,緬懷先人。第46頁/共150頁民俗:節(jié)日活動伊斯蘭教法規(guī)定,伊斯蘭歷每年9月(萊麥丹月)為齋月,凡成年健康的男女穆斯林,都應全月封齋,即每日從拂曉至日落禁止飲食、娛樂和房事。封齋第29日傍晚如見新月,次日即為開齋節(jié);如不見月,則再封一日,共30天,第二日為開齋節(jié),慶祝一個月齋功圓滿完成。第47頁/共150頁
維吾爾族的禁忌有:
大門忌向西開;
禁吃豬肉、驢肉、狗肉、騾肉及自死的牲畜;
衣著忌短小,上衣一般要過膝,褲腿達腳面,戶外忌著短褲;
室外活動時,男子必須戴帽子,女子必須戴頭巾或帽子;
屋內就坐時,要跪坐,忌雙腿直伸腳朝人;
接受物品或請茶要用雙手,忌用單手;
探望病人時忌站在病人的頭或腳的方向。
第48頁/共150頁四、朝鮮族
朝鮮族現有人口約193萬,主要聚居在東北三省及內蒙古自治區(qū),其中尤以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人數最多。朝鮮族聚居的地區(qū),特別是延邊地區(qū),農、林、牧、副、漁生產全面發(fā)展。延邊地區(qū)是中國北方著名的水稻之鄉(xiāng),又是中國主要的烤煙產區(qū)之一。
延邊黃牛是中國五大地方良種黃牛之一。人參、鹿茸均馳名中外
第49頁/共150頁概況:語言和文字朝鮮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屬于阿爾泰語系,是方塊狀拼音文字。第50頁/共150頁民俗:服飾朝鮮族喜愛穿素白衣服,有“白衣民族”之稱。第51頁/共150頁民俗:飲食朝鮮族飲食獨具特色。在朝鮮族的飲食中,譽滿全國的是冷面,聞名世界的是泡菜。
朝鮮族以大米為主食,以辣、酸、甜為特色。名菜名點:打糕、冷面、大醬湯、泡菜、狗肉。第52頁/共150頁民俗:居住朝鮮族住房是木結構的青瓦白墻,多無院落,外有長廊.
朝鮮族民居最顯著的特點有兩個:
一是門窗多為推拉式,往往門窗不分,都可作為出入之口;二是進門就是炕,所以家人或來客進門必須先脫鞋.第53頁/共150頁民俗:節(jié)日節(jié)日基本與漢族相同,特殊的節(jié)日有回甲節(jié)和回婚節(jié)。第54頁/共150頁民俗:歌舞朝鮮族以能歌善舞而著稱。舞蹈:農樂舞、長鼓舞、扇舞、頂水舞、劍舞及僧舞歌曲:桔梗謠、諾多爾江邊樂器:伽倻琴第55頁/共150頁民俗:體育活動婦女的傳統(tǒng)運動:跳板和蕩秋千男子喜歡的運動:摔跤和踢足球。第56頁/共150頁民俗:禁忌
朝鮮族婚喪和佳節(jié)不殺狗、不吃狗肉。崇尚尊老愛幼的傳統(tǒng)美德。
第57頁/共150頁
朝鮮族的主要節(jié)日有:元日(春節(jié))、上元(元宵節(jié))、寒食(清明節(jié))、端午節(jié)、秋夕(中秋節(jié))五大節(jié)日。此外,還有隆重的“回甲節(jié)”和“回婚節(jié)”。老人六十大壽時舉辦的筵席叫做“回甲節(jié)”。要大擺筵席,招待親友。老年夫婦要舉行“回婚節(jié)”,這是為慶賀老兩口結婚60周年而舉行的。
第58頁/共150頁五、回族
回族現有人口約860萬,是我國少數民族中人口較多、分布較廣的民族。主要聚集于寧夏回族自治區(qū),此外,西北及中原一帶省、區(qū)、市,回民的分布也較多,有大小不等的回民聚居區(qū)?;刈逡陨朴诮洜I著稱,加工業(yè),珠寶業(yè)、運輸業(yè)、牛羊屠宰業(yè)都是其傳統(tǒng)行業(yè)?;刈逋ㄓ脻h語、漢字。其文化則深受阿拉伯、波斯等西亞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刈逍叛鲆了固m教,伊斯蘭教對回族人民的社會生活和文化生活具有非常重大的影響。第59頁/共150頁民俗:服飾禮拜帽蓋頭由于長期與漢族混居,回族人的服飾基本與漢族相同.第60頁/共150頁回族有繞寺而居的習慣。清真寺不僅是伊斯蘭教從事各種宗教活動的場所,而且回族人從出生到結婚、去世都離不開清真寺,所以穆斯林習慣在清真寺周圍買房置地,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回族聚集的“回回營”?;刈迦说姆课萁Y構和居室布置與漢族人并無不同,只是在店鋪或房間門口有阿拉伯文字或新月等符號,顏色為藍、白兩色。第61頁/共150頁
回族的飲食以米、面為主,肉食上只吃牛、羊、駱駝肉和雞、魚肉等。逢年過節(jié)炸“油香”、“馓子”等食品。風味小吃有清湯羊肉、羊羔肉、牛羊肉夾饃、羊雜碎湯等。回族人愛喝茶,著名的蓋碗茶有紅糖磚茶、白糖清茶、冰糖窩窩茶及八寶茶。第62頁/共150頁民俗:飲食回民對肉食的選擇比較嚴格,只吃反芻類偶蹄食草動物牛、羊、駝肉和食谷類的禽肉及帶鱗的魚類手抓羊肉第63頁/共150頁民俗:飲食
回民糧食以面食為主,油香和馓子是主要食品。第64頁/共150頁回族蓋碗茶民俗:飲食第65頁/共150頁民俗:節(jié)日活動回族的三大節(jié)日是開齋節(jié)、古爾邦節(jié)和圣紀節(jié)。第66頁/共150頁民俗:禁忌回族以愛清潔,講衛(wèi)生在我國各民族中著稱,飲食禁忌比較嚴格
第67頁/共150頁2.其他民俗回族實行土葬,講究速葬、薄葬,喪事盡量從簡。人死后要請阿訇主持殯葬,將死者凈身后用白布包身,用移尸匣運入墓地?;刈宓墓?jié)日有開齋節(jié)(肉孜節(jié))、古爾邦節(jié)(宰牲節(jié))、圣紀節(jié)(又稱圣忌節(jié),紀念穆罕默德的誕生和去世)等?;刈迦诵叛鲆了固m教,許多生活禁忌與宗教信仰有著直接關系。回族禁食豬、狗、馬、騾的肉,不吃未經阿訇念經宰殺或自死的牲畜,不吃動物的血;在吃饅頭、烙餅、馕時,忌囫圇吞棗,一定要掰做兩半或更多的小塊吃;忌在人前袒胸露臂;忌在水井、水塘附近洗滌物件,不許牲畜在供人飲用的水井或泉眼飲水;忌說殺字,只說宰雞宰牛;給客人端茶、盛飯必須用右手,不能用左手,客人必須用雙手來接,否則是很不禮貌的。第68頁/共150頁概況:分布壯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民族,主要聚居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壯族第69頁/共150頁
一、壯族(一)民族概況壯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中人口較多的一個民族,有人口近1550萬。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是其主要聚居地,此外,廣東、貴州、云南、湖南等省也有分布。壯族是我國嶺南的土著民族,古有“布壯”、“布土”、“布雅依”等20余種自稱。解放后,統(tǒng)稱“僮族”,后來改稱“壯族”。壯族有本民族的語言和文字。壯語屬于漢藏語系,古文字是“方塊壯字”。壯族信仰原始宗教,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壯族主要從事農業(yè)生產,農產品有水稻、玉米、薯類等.第四節(jié)中南地區(qū)少數民族的民俗第70頁/共150頁概況:文化藝術壯錦銅鼓壯族具有悠久燦爛的民族文化。壯族銅鼓是壯族最有代表性的民間樂器,在廣西發(fā)現和收藏的銅鼓共500多面.它們鑄造精致,音響洪亮。在一些盛大活動中,壯族人民常常敲奏銅鼓,以伴歌舞。壯錦是壯族最為瑰麗的手工藝品。它色澤鮮艷,品種多樣,用途廣泛,可用作床毯、手提袋、挎包、頭巾、衣物裝飾等。現在,壯錦已走出國門,飛洋過海。第71頁/共150頁概況:文化藝術廣西左江連亙數百里的懸崖峭壁上,有80余處1770余幅古代壯族人民創(chuàng)作的壁畫。壁畫雖經千年風霜,圖像仍清晰可見,在國際美術史上廣有影響。第72頁/共150頁民俗:服飾壯族的服飾,大部分同漢族,但還有一些地方保留著民族服裝的特點。男子多穿青布對襟上衣,以布帕纏頭。婦女多穿無領、繡花滾邊的衣服和寬腳的褲子,腰間束繡花圍腰,常穿褶裙和繡花鞋。第73頁/共150頁民俗:飲食
以大米、玉米為主,喜食糯米,駝背粽、烤整豬和白斬雞是特色飲食。第74頁/共150頁民俗:節(jié)日活動
壯族有中元節(jié)、牛魂節(jié)、三月三的歌圩。第75頁/共150頁民俗:居住
多數與漢族相同,部分地區(qū)為“干欄式”,分上下兩層,以后廳火塘為中心。
第76頁/共150頁壯族的飲食以大米、玉米為主。有腌菜的習慣,壯族自家還釀制米酒、紅薯酒和木薯酒,度數都不太高,其中米酒是過節(jié)和待客的主要飲料。壯族著名的菜肴和小吃主要有魚生、烤乳豬、花糯米飯、寧明壯粽、白切狗肉、壯家酥雞等。第77頁/共150頁
其他民俗三月三是壯族人民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對歌是三月三的一項主要活動,因此又稱“歌圩”或“歌節(jié)”?!案枸住睆乃未恢绷鱾髦两?。壯族人民的婚姻比較自由,在三月三“歌圩”中,人們通過對歌、拋繡球可以選擇佳偶.壯族的節(jié)日還有中元節(jié)、?;旯?jié)。中元節(jié)是僅次于春節(jié)的重大節(jié)日。這天,人們要蒸五色糯米飯祭祖。
壯族人忌食牛肉;忌諱用腳踩踏鍋灶,禁止在灶上煮狗肉;夜間行走禁止吹口哨;禁忌坐在門檻中間;門口懸掛草帽時,暗示房內有產婦,外人不得入內。第78頁/共150頁
二、土家族(一)民族概況土家族現有人口約570萬,主要聚居在湖南、湖北西部和四川及貴州的東部。土家族自稱“畢茲卡”,意為“土生土長的人”。新中國成立以后,根據土家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為土家族。
主要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土家族崇拜土王,土王被認為是土家族的祖先。道教、佛教、基督教的傳入,對土家族的宗教信仰有一定的影響.第79頁/共150頁民俗:服飾土家族男性頭纏青絲帕或青布帕,呈人字形,穿對胸衣,正中五至七對布扣。女裝為短衣大袖,下著八幅羅裙,裙上繡有花紋、圖案,有的穿褲,褲腳有三條花邊。第80頁/共150頁
土家族的服飾宋代稱“溪布”、“峒布”、“土錦”等,土家人用自織自染的“土布”做成圍裙,褲子多為青、藍色、上結白布褲腰第81頁/共150頁民俗:飲食
土家族多食玉米、小米,喜吃糯米粑粑、火坑臘肉、團馓,喜飲酒,但禁食狗肉。第82頁/共150頁民俗:文化藝術以歌謠、擺手舞、史詩和山歌而聞名,此外還有儺戲和土家錦俗稱西蘭卡普。擺手舞和土家錦并稱為土家族的“藝術之花”第83頁/共150頁民俗:節(jié)日活動
土家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有趕年和土家年。第84頁/共150頁民俗:居住土家族的住房稱“吊腳樓”。它一頭立在平壩上,和側面的廂房連接,一頭吊在坎下,房屋用木高架,自成兩層樓房。上層住人,下層設牲畜欄圈。第85頁/共150頁
土家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是趕年和社巴節(jié)。趕年就是比漢族提前一天或幾天過春節(jié)。社巴節(jié),有嚴格的祭祀儀式,獨特的祭祀方式,豐富的表達內涵。其表演的毛古斯、擺手舞、梯瑪歌、打溜子、咚咚喹等數十種形式,被列為國家、省、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社巴節(jié)”為土家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在節(jié)日里,姑娘們穿上節(jié)日的盛裝,小伙子背起鳥槍大刀,老人們帶著孩子,背著水酒、獵物,紛紛擁向擺手堂,這時奏起深沉的鼓樂,燃起篝火,吹起冬冬喹,熱熱鬧鬧,翩翩起舞第86頁/共150頁
土家族的禁忌有:禁食狗肉;不能扛鋤穿蓑衣;不能擔空水桶進屋;不能用腳踏火坑及三角架;在室內不能吹口哨;客人不能和少婦坐在一條長凳上。第87頁/共150頁黎族約有111萬人,主要分布在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9個縣境內,少數散居于瓊海、萬寧、澄邁、屯昌等地。是由古代“百越族”的一支發(fā)展而來。黎族有自己的語言,黎語屬漢藏語系。黎族的宗教信仰屬于原始宗教的范疇,以祖先崇拜為主,其次是自然崇拜。此外,黎族的宗教信仰還受漢族道教的深刻影響。黎族以農業(yè)為主,也有手工業(yè)、飼養(yǎng)業(yè)和商業(yè)。黎族地區(qū)沿海漁業(yè)、鹽業(yè)資源豐富,同時也是中國重要的橡膠生產基地之一。黎族第88頁/共150頁民俗:服飾黎族婦女穿對襟無扣長袖上衣,下著筒裙。腦后束發(fā),插以骨簪、金屬簪。第89頁/共150頁民俗:飲食以稻米為主食,喜食檳榔和竹筒飯。第90頁/共150頁民俗:居住黎族村寨大多依山傍水,村寨建在山坡上。船形屋和金字屋是黎族最具有原始風貌的建筑。船形屋為竹木結構,外形像船篷。金字屋以樹干作支架,竹片編墻再糊一層泥.第91頁/共150頁民俗:節(jié)日活動
黎族的民族節(jié)日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傳統(tǒng)節(jié)日有三月三、春節(jié)和端午節(jié)。
第92頁/共150頁
(二)民俗黎族青年男女戀愛自由,兒女成年后不與父母同住,而是住在另外的“寮房”里,以便談情說愛,俗稱“放寮”?;楹笫⑿小安宦浞蚣摇钡幕樗?。黎族的主要節(jié)日是三月三,黎語稱“浮內浮”。黎族的禁忌有:忌頭朝門口睡覺,如過路人無意犯忌,主人以為將有禍事臨頭;婦女文身忌男人參與或偷看;平日不論是自己或別人都不能提及先輩的名字,如外人不慎提及,往往會引起對方的不愉快;部分黎族人對貓禁殺忌食.第93頁/共150頁
主要分布在貴州、云南、湖南等省。
苗族現有人口約740萬,主要分布在貴州、湖南、云南、廣西等?。▍^(qū))。是我國少數民族人口較多的民族之一。苗族的先祖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會時期就活躍于中原地區(qū)的蚩尤部落。苗族有自己的語言,屬于漢藏語系。1956年創(chuàng)制了四種方言的拉丁字母拼音文字,但苗族通用漢文。苗族歷代從事農業(yè)生產,種植水稻、玉米、谷子、小麥、棉花、烤煙等,兼營油桐、油菜、八角等經濟作物和田七、天麻等多種名貴藥材。苗族的音樂舞蹈歷史悠久,具有民族特色的蘆笙舞流行于貴州、四川、云南等地。苗族第94頁/共150頁民俗:服飾苗族的挑花、刺繡、織錦、蠟染、首飾制作等工藝美術,瑰麗多彩,在國際上享有盛名。苗族男子多穿大襟或左衽長衫,下穿長褲,束大腰帶,頭裹青色長巾,冬天多纏裹腿。苗族女子服飾各地差異較大,多數地區(qū)婦女穿大領對襟短衣和長短不一的百褶裙,或著寬腳褲,衣袖和褲腳邊緣有寬大花邊,頭纏布頭巾,戴耳環(huán)、項圈、手鐲等飾物。苗族婦女的盛裝多達四五十種,色彩斑斕,風采獨具,其中僅各種白銀飾物就重達200多兩.第95頁/共150頁第96頁/共150頁第97頁/共150頁民俗:飲食
苗族以大米、玉米、小米為主食,喜食酸,有豐富多彩的酒文化。第98頁/共150頁民俗:居住
吊腳樓苗族房屋建筑的形式,各地不盡相同。山區(qū)為吊腳樓,利用山坡的自然地勢于下方豎立較長的木柱來支撐,上蓋房屋,供人居住,樓下堆放雜物或關養(yǎng)家畜。海南島、云南的苗族則住茅草房,以茅草蓋頂,以樹枝或竹片編墻,外涂泥土,雖然簡易,但卻經濟實用。第99頁/共150頁民俗:節(jié)日活動苗年、龍舟節(jié)、四月八、吃新節(jié)、蘆笙節(jié)、花山節(jié)和清明節(jié)。第100頁/共150頁
2.其他民俗苗族信奉多神,祀奉祖先,崇拜自然。貴州、四川、云南等地部分苗族信仰天主教、基督教。苗族青年男女婚前戀愛自由,通過“游方”、“會姑娘”、“踩月亮”等社交形式擇偶。忌刀口朝上,忌用兇器指人;親人或親戚去世時,家里人不能吃辣椒,不能婚嫁,不能唱歌或吹蘆笙;忌在家里或夜間吹口哨。第101頁/共150頁概況:分布
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區(qū),其余分布在青海、四川、甘肅及云南等地。藏族藏族是中國古老的民族之一。據史書記載,早在秦漢以前,藏族先民就聚居在雅魯藏布江中游兩岸。公元7世紀松贊干布建立“吐蕃”王朝,直到康熙年間才稱“西藏”。藏區(qū)經濟以畜牧業(yè)和農業(yè)為主。農業(yè)以種植青稞為主,也有小麥、油菜、碗豆等農作物。以青稞等制作的糌粑和酥油是農牧民的主要食品。第102頁/共150頁概況:語言和文字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藏語支。第103頁/共150頁概況:文化醫(yī)學巨著:《四部醫(yī)典》藏文大藏經:《甘珠爾》和《丹珠爾》三大英雄史詩之一:《格薩爾王傳》第104頁/共150頁民俗:服飾藏族農區(qū)男子多穿長袖圓領、右開襟束帶的氆氌長袍.婦女冬春穿長袍,夏秋著無袖長袍,內著各種顏色的襯衣,前系氆氌圍裙。第105頁/共150頁民俗:飲食藏族的飲食主要是糌粑、肉食和奶制品,不吃奇蹄類獸肉,大部分地區(qū)還有不吃飛禽和魚的習慣。第106頁/共150頁民俗:民居農區(qū)碉房牧區(qū)帳房藏族的住房大都是兩三層的樓房或一層的平房,“屋皆平頂”是其主要特征。底層用來圈養(yǎng)牲畜,堆放雜物;二層為活動的主要場所。牧民住在用牦牛毛織成的帳篷里。第107頁/共150頁民俗:節(jié)日活動
藏歷雪頓節(jié)、望果節(jié)、藏歷年、酥油花燈節(jié)、沐浴節(jié)等。第108頁/共150頁民俗:宗教信仰
作為藏族傳統(tǒng)文化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是藏傳佛教,也有少數人信奉原始宗教苯教。第109頁/共150頁
(二)民俗獻哈達是藏族待客規(guī)格最高的一種禮儀,以白色為主,五彩哈達用于最高最隆重的儀式,如佛事等。
藏族的喪葬方式主要是天葬。塔葬僅限于達賴、班禪及少數大活佛;火葬限于活佛;水葬用于夭折的幼童;土葬用于患傳染病死者和兇死者。藏歷新年是最重要的節(jié)日。
“雪頓節(jié)”在每年藏歷七月初一,又名藏戲節(jié)?!巴?jié)”在每年秋收以前,它是藏族人一年一度預祝豐收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第110頁/共150頁
“唐卡”是藏語。“唐”的含意與空間有關,表示廣袤無邊。畫師茨旦朗杰舉例說,就像在一塊布上,既可畫幾百甚至上千尊佛,也可只畫一尊佛。“卡”有點像魔術,指的是空白被填補。說白了,唐卡,其實也就是西藏的卷軸繪畫。第111頁/共150頁藏族的禁忌有:忌諱捕殺野生動物;不吃驢、馬、騾肉,忌食飛禽及魚蝦等水生動物;忌諱在寺廟內吸煙、摸佛像、翻經書、敲鐘鼓及動手撫摸喇嘛隨身佩戴的護身符、念珠等宗教器物;不得在寺院附近砍伐樹木、大聲喧嘩;忌單手接遞物品;進入房間后,男坐左邊,女坐右邊,不得混雜而坐;飲食用的碗和茶具忌扣著放置;婦女生育時,忌外人進入;忌諱別人對自己的孩子過分夸獎。第112頁/共150頁
彝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貴州和廣西等省區(qū)。
彝族彝族是中國西南地區(qū)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民族。一般認為彝族與我國古代西部的羌族有著密切的關系。彝族支系繁多,自稱“諾蘇”、“納蘇”、“聶蘇”等。新中國成立后,正式定名為彝族。彝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語言屬漢藏語系,有6種方言。彝文是中國最早的音節(jié)文字,比較通用的有1000多個文字。彝族流行多神崇拜,祭司稱“畢摩”。此外,部分彝族人信奉佛教、道教、天主教和基督教。彝族主要從事農業(yè),種植玉米、蕎麥、水稻等經濟作物,部分地區(qū)兼營牧業(yè)。第113頁/共150頁概況:語言和文字屬于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彝族文字是中國最早的音節(jié)文字。第114頁/共150頁民俗:服飾涼山地區(qū)男女都穿右衽斜襟貼身鑲邊上衣,男子下著長褲,女子下著長百褶裙。男子頭頂留一小塊頭發(fā)編辮,稱“天菩薩”;裹青藍布頭帕,前方扎“英雄結”;以無須為美,左耳戴大耳珠,珠下綴絲線流蘇。第115頁/共150頁民俗:服飾女子包黑色頭帕,中、青年女子頭覆繡花瓦式方帕,壓以發(fā)辮;喜戴耳環(huán),在領口別銀排花。此外,大、小涼山氣候寒冷,男女外出時都要穿羊毛披風,彝族人稱其為“察爾瓦”。第116頁/共150頁民俗:居住涼山地區(qū)彝族人民的住房大都是土木結構。頂部為斜面,覆以小塊木板,用石塊壓平,俗稱“瓦板屋”。有的住房的一端構筑高聳的碉樓,成為彝族傳統(tǒng)建筑的象征。第117頁/共150頁民俗:飲食彝族以雜糧面、大米為主食,蕎麥面做的粑粑最富特色。常用各種肉類作成“坨坨肉”。彝族常吃的典型食品有蕎粑、面糊酸菜肉、鍋巴油粉等。
第118頁/共150頁民俗:節(jié)日彝族除春節(jié)外,最主要的是火把節(jié)。第119頁/共150頁民俗:歌舞曲調:爬山調、迎客調、娶親調樂器:葫蘆笙、馬布、巴烏等舞蹈:阿細跳月、鍋莊舞第120頁/共150頁彝族的禁忌有:忌在家中吹口哨和大聲喧嘩;彝族人把火塘看作是火神居住的神圣之地,嚴禁觸踏或跨越,不許用手摸火塘上的三角架;男子頭頂蓄有一蓬頭發(fā),這是人最高貴的地方,忌旁人用手觸摸;宰殺家禽、家畜時,忌外人在場;忌外人騎馬進彝寨,到寨門的竹籬笆前必須先下馬;彝族人常以酒待客,若主人敬酒不喝,則被視為看不起主人;彝族人忌諱客人將食品帶走。
第121頁/共150頁
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分布在云南省各地、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區(qū)和貴州省畢節(jié)地區(qū)。白族第122頁/共150頁文化白族有自己的語言,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白族歷史上有許多發(fā)明創(chuàng)造和優(yōu)秀作品,代表是《南詔中興國史畫卷》和《大理畫卷》。第123頁/共150頁民俗:服飾白族崇尚白色,常著白色衣服。男子纏白色或藍色包頭,上穿白色對襟衣,套黑色領褂,下穿白色或藍色長褲.出門時背掛包,有的還佩掛長刀。大理地區(qū)婦女多穿白色上衣,外套黑絲絨短褂或紅色坎肩,圍腰下擺的邊緣多繡有幾何圖案,下著藍布寬褲。以繡花布或彩色毛巾纏頭,已婚者綰髻,未婚者垂辮或盤辮于頂,一般都佩戴銀飾。第124頁/共150頁民俗:飲食砂鍋弓魚乳扇三道茶白族的主食是大米飯、包谷飯及粑粑、湯圓、米線等各種米面蒸制食品。白族人大多喜飲酒、飲茶,尤其注重每天清晨和中午的兩次茶。第125頁/共150頁民俗:居住白族的民居最有代表性的是獨立的、封閉的、頗像漢地四合院的“三房一照壁”式的民居。第126頁/共150頁民俗:節(jié)日白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很多,代表的有三月街和繞三靈。第127頁/共150頁
白族的先民早在漢代時就分布在洱海地區(qū),歷史上曾先后出現過南詔和大理兩個政權。白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大多數白族人通曉漢語,并作為與其他民族交流的工具。白族90%以上的人口從事農業(yè)生產,種植水稻、小麥、玉米、蕎麥、蠶豆、薯類。雪梨、柑橘是大理著名特產。此外,大理地區(qū)盛產大理石及珍貴木材。白族信仰佛教,佛教寺院遍布各地,洱海地區(qū)很早就有“妙香左國”的稱號。也有部分白族人信仰道教。白族有著光輝燦爛的科學文化。大理崇圣寺三塔、劍川石寶山石窟造像、《南詔中興國史畫卷》、《大理畫卷》等,都顯示了白族人民悠久的歷史和在建筑、雕刻、繪畫等方面的卓越才能。
第128頁/共150頁
2.其他民俗白族人待客熱情,有客必以“三道茶”款待。三道茶是最講究的茶禮,具有“一苦二甜三回味”的特點。為客人斟茶不能斟滿,白族民間有“酒滿敬人,茶滿欺人”之說。第129頁/共150頁
白族就餐很講禮儀,長輩、客人坐上首,晚輩依次坐兩旁或下首,并隨時要為長輩和客人添飯加湯,熱情款待。
白族青年男女自由戀愛結婚,但白族同宗同姓不通婚.婚禮時講究先上茶點,后擺四四如意(即四碟、四盤、四盆、四碗)席。白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很多,已有上千年歷史的三月街是白族人民一年一度最盛大的節(jié)日。三月街不僅是白族,同時也是云南各族人民盛會。另外白族還有火把節(jié)等民族節(jié)日。
白族的禁忌有:訪友或探望病人不能安排在上午;正月初一不能到別家串門;火把節(jié)的晚上,岳父不能接女婿來家中過節(jié)。
第130頁/共150頁
納西族主要聚居于云南省麗江納西族自治縣,其余分布在四川和西藏。納西族地區(qū)宜農宜林宜牧。納西族以從事農業(yè)為主,主要生產大米、玉米、土豆等。珍貴的雪茶和麗江馬一直名揚全國。千年歷史文化名城麗江是一座“無圍之城”。麗江古城199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納西族第131頁/共150頁
納西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其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有古老的象形文字“東巴文”。第132頁/共150頁概況:文化東巴經納西族人民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東巴文化。東巴畫是少見繪畫藝術珍品。東巴音樂、東巴舞是納西族藝術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二零二五年度個人毛坯房租賃合同水電費繳納約定協議4篇
- 二零二五年度出租車公司駕駛員勞動合同競業(yè)禁止合同4篇
- 二零二五版學生走讀課程安排與評價體系協議3篇
- 二零二五年度企業(yè)設備融資租賃擔保合同4篇
- 二零二五年度跨境電商銷售業(yè)務合同范本2篇
- 裝修環(huán)保方案簡單
- 金屬格柵圍擋施工方案
- 二零二五年度教育科技產品商標許可協議3篇
- 2025版違約保證金退還及追償合同范本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城市更新項目土方拉運及運輸服務合同范本3篇
- 供貨方案及時間計劃安排
- 唐山動物園景觀規(guī)劃設計方案
- 中國版梅尼埃病診斷指南解讀
- 創(chuàng)業(yè)投資管理知到章節(jié)答案智慧樹2023年武漢科技大學
- 暨南大學《經濟學》考博歷年真題詳解(宏觀經濟學部分)
- 藥店員工教育培訓資料
- eNSP簡介及操作課件
- 運動技能學習與控制課件第七章運動技能的協調控制
- 節(jié)后復工吊籃驗收表格
- 《駱駝祥子》第(9、10、11、12)章檢測題
- 《城南舊事》惠安館--解讀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