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綿狀腦病的課件資料_第1頁
海綿狀腦病的課件資料_第2頁
海綿狀腦病的課件資料_第3頁
海綿狀腦病的課件資料_第4頁
海綿狀腦病的課件資料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海綿狀腦病的課件資料第1頁/共48頁新型克--雅氏病克--雅氏病庫魯病防制診斷病理變化臨床癥狀流行病學病原瘋牛病防制診斷病理變化臨床癥狀流行病學病原癢病病原形成機制種類特征TSE第2頁/共48頁傳染性海綿狀腦病傳染性海綿狀腦病(TSE)又稱朊病毒病,是由朊病毒引起的人和動物的一組具有共同特征的亞急性、漸進性、致死性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性疾病。第3頁/共48頁傳染性海綿狀腦病朊病毒共同特征:潛伏期長;感染后不發(fā)熱、不產(chǎn)生炎癥、無特異性免疫應答;不誘生干擾素,也不受干擾素影響;不破壞T、B淋巴細胞免疫功能;不受免疫調節(jié)劑影響;不影響其他病毒,也不受其他病毒影響。臨診特征:進行性共濟失調、震顫、姿勢不穩(wěn)、知覺過敏、癡呆和行為反常。病理特征:神經(jīng)元空泡化、腦灰質海綿狀。第4頁/共48頁朊病毒病的疾病譜

病名發(fā)現(xiàn)年代證實年代實驗動物發(fā)生機理克·雅氏病

1920-19211966黑猩猩、猴、水貂、貓、(CJD)倉鼠、小鼠、豚鼠

散發(fā)性(spCJD)體細胞突變或PrPc自發(fā)轉變?yōu)镻rPsc

家族性(fCJD)

PrP基因種子突變

醫(yī)源性(iCJD)因接受污染的硬腦膜、

角膜移植物或手術器械污染

庫魯病

19511965黑猩猩、猴、水貂、雪貂、山羊

因食庫魯病死者腦而感染格·斯綜合癥

19281961猩猩、猴

PrP基因種子突變(GSS)致死性家族

1986

1995

小鼠

PrP基因種子突變性失眠癥(FFI)新型克·雅氏病1994

1995

猴、小鼠

BSE朊病毒感染(vCJD)第5頁/共48頁病名發(fā)現(xiàn)年代證實年代實驗動物發(fā)病機理癢病

17301936小鼠、大鼠、倉鼠、沙鼠

具有遺傳性易感性(Scrapie)

水貂、猴、黑猩貍

綿羊的傳染性疾病傳染性水貂19471965倉鼠、雪貂、綿羊、山羊

被綿羊或牛的朊病腦?。═ME)

黑猩猩、猴、浣熊、臭鼬

毒感染動物慢性消耗19671982猩猩、猴、雪貂

不明性疾?。–WD)牛海綿狀腦病19851988小鼠、水貂、綿羊、山羊通過朊病毒污染的(BSE)豬、猴肉骨粉感染貓海綿狀腦病19891984鼠

通過朊病毒污染的(FSE)肉骨物(MBM)感染被囚禁野生

1986-19931992小鼠

同上,或種間自然動物的海綿垂直或水平傳播狀腦?。⊿E)第6頁/共48頁驢跑病、搔癢病,主要是成年綿羊,偶爾發(fā)生于山羊的一種緩慢發(fā)展的傳染性的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其特征為潛伏期長、劇癢,肌肉震顫,衰弱、萎頓、運動失調,癱瘓終歸死亡。癢病第7頁/共48頁病原本病病原是一種特殊的傳染因子,稱之為prion,即富含蛋白質的傳染性顆粒,朊病毒蛋白(PrP),PrPc和PrPsc為異構體,分子質量均為33-35Ku,PrPc和PrPsc在mRNA和氨酸酸水平無任何差異,但理化特性和二級結構顯著不同。正常動物僅有PrPc,癢病感染動物則兩者兼?zhèn)?。?頁/共48頁PrPcPrPsc形態(tài)不聚合為大分子纖維或短桿結構大量聚合為SAF(癢病毒相關纖維)蛋白酶K高度敏感,完全消化,無感染性部分消化,移去N末端67個aa殘基,PrPsc和PrP27-30均有感染性存在位置細胞表面細胞內半衰期短長二級結構а螺旋42%β片層3%а螺旋38%β片層43%第9頁/共48頁第10頁/共48頁對物理化學因素具有非常強的抵抗力高壓蒸氣134~138℃18min不能使之完全滅活;37℃、20%福爾馬林18小時不能使之完全滅活;室溫下,10~12%福爾馬林中可存活28個月;對紫外線,離子輻射,超聲波抵抗力均很強。第11頁/共48頁獨特的生物學特性見不到病毒顆粒,但可檢出癢病相關纖維(SAF);不形成包涵體;不含非宿主蛋白;不誘生干擾素,對干擾素不敏感,不干擾其它病毒誘生干擾素,也不受普通病毒干擾;至今未能證明其含感染性核酸;免疫抑制和免疫增強劑不能改變TSES的發(fā)生和發(fā)展過程;不破壞宿主B細胞和T細胞的免疫機能;也不引起宿主的免疫反應。第12頁/共48頁病毒的形成機制

蛋白質XPrPcPrP*PrPsc(PrPsc—PrPsc,PrPsc—PrP*)①

外源朊病毒,作為模板促使PrP*轉變?yōu)镻rPsc②

散發(fā)性,無外源朊病毒參與,PrP*蓄積至自發(fā)產(chǎn)生PrPsc。野型PrP轉基因過度表達轉基因的老齡小鼠自發(fā)地發(fā)生癢病樣疾病。③體細胞突變可使PrPc失穩(wěn)轉變?yōu)镻rP*,進而形成PrPsc。④

遺傳性朊病毒病,突變PrPc(△PrPc)結構的隨機不穩(wěn)定性比PrPc,易產(chǎn)生△PrP*,從而產(chǎn)生△PrPsc第13頁/共48頁流行病學不同性別、品種的羊均可感染,但種間差異很大,懷疑與垂直傳播有關。2~4歲的羊多發(fā),綿羊、山羊可以接觸傳播。病羊的血液、腦脊液接種易感動物,可復制本病。實驗動物也可人工感染。第14頁/共48頁臨床癥狀本病的潛伏期一般為1~5年或以上,病初期,精神沉郁和神經(jīng)敏感、易驚、癲癇等,當有刺激時易興奮。跑動時高抬腿姿態(tài)跑步,容易摔倒,共濟失調。頭、頸部的隨意肌顫動,在興奮時肌肉顫動更加劇烈,在休息時肌肉顫動稍微緩和。第15頁/共48頁臨床癥狀病中期在頸、臀等部位呈現(xiàn)被毛斷裂和脫落,尾巴和臀部皮膚劇烈發(fā)抖,低聲鳴叫;病羊搔癢,向墻壁或其它物品磨擦背部、體側、臀部等,或者用嘴啃咬其發(fā)癢部位。病后期由于視力喪失,病羊與固定物相撞。共濟失調、步態(tài)蹣跚、并經(jīng)常跌倒。第16頁/共48頁第17頁/共48頁第18頁/共48頁第19頁/共48頁第20頁/共48頁病理變化病羊除尸體消瘦和皮膚損傷外無眼觀可見病變。特征性病變主要表現(xiàn)為中樞神經(jīng)組織變性及空泡樣變化,且無炎癥反應,以延腦、中腦、腦橋、丘腦和紋狀體等部位明顯,病變常為兩側對稱性。第21頁/共48頁病理變化神經(jīng)細胞的空泡化表現(xiàn)為胞漿內有一個或多個空泡,空泡大小不等,形圓或橢圓,界限明顯,胞核被擠壓于一側或消失。嚴重時,病變部神經(jīng)組織形成海綿樣病理變化。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功能障礙因這種變化而不斷加重,病羊經(jīng)過漫長的病程以死亡告終。第22頁/共48頁神經(jīng)元中有大小不一的空泡,核被擠壓于一側第23頁/共48頁丘腦內的神經(jīng)纖維網(wǎng)有大小不等的空泡,呈海綿狀第24頁/共48頁星形膠質細胞在局部大量增生并形成結節(jié)。第25頁/共48頁診斷根據(jù)典型的臨診癥狀:潛伏期長、雙親中有癢病病史、不斷擦癢、反射性咬唇舔舌和運動性共濟失調。特征性病理變化:神經(jīng)元空泡變性與皺縮、灰質海綿狀疏松、星形膠質細胞增生。確證需要實驗室診斷動物感染試驗PrP免疫學檢測癢病相關纖維(SAF)檢查單克隆抗體第26頁/共48頁防制目前尚無有效疫苗防制本病。一般的綜合性防疫措施基本無效。引進種羊時,要嚴格進行檢疫。如果發(fā)現(xiàn)本病,應立即撲殺。對疫區(qū)內健康羊要隔離觀察42個月。對隔離場所要定期清毒,消毒時用5%~10%氫氧化鈉溶液作用1小時或用0.5%~1%次氯酸鈉溶液作用2小時。病羊及疑似病羊的尸體用焚燒的方法處理。第27頁/共48頁牛海綿狀腦病,是一種慢性、消耗性、致死性的傳染病。主要特征:是牛大腦呈海綿狀病變,引起大腦功能退化,精神狀態(tài)失常,共濟失調,感覺過敏和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CNS)灰質空泡化。特點:潛伏期長、病情逐漸加重、終歸死亡。牛海綿狀腦病第28頁/共48頁第29頁/共48頁病原本病是美國于1985年發(fā)現(xiàn)的一種新病,于1954年首次報道。其病原至今仍未確定,有文獻認為該病原類似于綿羊癢病病毒,是“癢病相似病原”跨越了“種屬屏障”引起牛感染。電鏡可查到類癢病纖維蛋白。BSE的PrPsc在病牛體內分布僅局限于病牛腦、頸部脊髓、脊髓末端和視網(wǎng)膜等處。第30頁/共48頁流行病學BSE平均潛伏期約為5年,發(fā)病年齡多為4~6歲,2歲以下和6歲以上牛很少發(fā)生。牛的概率壽命為3年,大多數(shù)牛于2~3歲即被屠宰食用,實際發(fā)病率遠高于統(tǒng)計。乳牛發(fā)病率顯著高于肉牛,性別、品種和遺傳因素與BSE的易感性無關。第31頁/共48頁臨床癥狀病牛臨床表現(xiàn)為精神異常、運動障礙和感覺障礙。精神異常:主要表現(xiàn)為不安、恐懼、狂暴等,當有人靠近或追逼時往往出現(xiàn)攻擊性行為。運動障礙:主要表現(xiàn)為共濟失調、顫抖或倒下。病牛步態(tài)呈“鵝步”狀,四肢伸展過度,有時倒地難以站立。感覺障礙:最常見的是對觸摸、聲音和光過度敏感,這是BSE病牛很重要的臨床診斷特征。第32頁/共48頁第33頁/共48頁第34頁/共48頁和癢病相似,無大體解剖病變,大多數(shù)病例以腦組織呈海綿狀空泡變性為特征。病理變化第35頁/共48頁診斷根據(jù)臨床癥狀只能做出疑似診斷,確診需進一步做實驗室診斷。確診需依靠臨床癥狀和病死牛腦組織檢查。腦組織切片檢查時,對診斷有意義的剖位是延髓腦閂,即第四腦室尾部中央管起始處。此處可見到弧束核和三叉神經(jīng)脊束核,99.6%的病例可在這兩個核區(qū)發(fā)現(xiàn)空泡變性,神經(jīng)纖維網(wǎng)呈海綿變樣。第36頁/共48頁免疫印跡:病料經(jīng)蛋白酶K水解,SDS電泳后,轉至硝酸纖維素膜,與PrP特異性單克隆抗體反應,可見分子質量在17~27kDa具有蛋白酶抗性的特異性蛋白質條帶,從而做出判斷。免疫組織化學:原理同免疫印跡動物感染試驗PRNP基因序列測定電子顯微鏡檢查第37頁/共48頁防制本病尚無有效治療方法。應采取以下措施,減少TSEs病原在動物中的傳播。(1)根據(jù)OIE《陸生動物衛(wèi)生法典》的建議,建立BSE的持續(xù)監(jiān)測和強制報告制度。(2)禁止用反芻動物源性飼料飼喂反芻動物。(3)禁止從BSE發(fā)病國或高風險國進口活牛、牛胚胎和精液、脂肪、MBM(肉骨粉)或含MBM的飼料、牛肉、牛內臟及有關制品。(4)一旦發(fā)現(xiàn)可疑病牛,立即隔離并報告當?shù)貏游锓酪弑O(jiān)督機構,力爭盡早確診。確診后撲殺所有病牛和可疑病牛,甚至整個牛群,并根據(jù)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進一步采取措施。第38頁/共48頁庫魯病僅發(fā)生于大洋州巴布亞新幾內亞東部高地福爾(Fore)人聚集地。從1956年以來已記錄病例約2600個,發(fā)生和傳播是與食用死亡親屬腦組織所致,最初的庫魯病可能是食用克-雅氏病病人腦細胞引起,潛伏期4~30年。革除此陋習,發(fā)病迅速下降,現(xiàn)幾乎消滅。第39頁/共48頁第40頁/共48頁克-雅氏病最常見的人朊病毒病,全球分布,年發(fā)病率為0.5-1%。我國1989首次報道。散發(fā)性(spCJD):占總病例85%-90%,平均年齡65歲,懷疑源于癢病,但無可靠證據(jù)。PrP基因無突變,PrPc自發(fā)轉變或體細胞突變。家族性(fCJD):10%-15%,40歲發(fā)病約1%,50歲發(fā)病80%,50歲以上100%,PrP基因突變約有10多種。醫(yī)源性(iCJD):1%醫(yī)療診斷器械(腦波電極、腦手術器械),組織移植物(角膜、硬腦膜),腦垂體生長激素或促性腺激素,PrP基因突變。第41頁/共48頁臨床表現(xiàn)為急性進行性癡呆,多在50歲以上的老年人發(fā)生。潛伏期長達數(shù)年至30a。癥狀有視覺模糊,言語不清,肌肉痙攣,坐立和行動困難,最后因大腦組織溶解而死。克-雅氏病第42頁/共48頁新型克-雅氏病vCJD是一種新型的人朊病毒病,1994年首次發(fā)現(xiàn)于英國。至1997年已報道22例,主要發(fā)生在英國。vCJD于BSE發(fā)生和流行后約10a出現(xiàn),且集中分布于英國,在時間和空間上與BSE一致。vCJD與典型克-雅氏病不同,主要發(fā)生于青年,以常吃牛肉餡漢堡包的人最易感染,發(fā)病年齡多為14~40歲,平均為26.3歲;病程9~53個月,平均14個月。第43頁/共48頁新型克-雅病臨床上大部分病例以精神異常為主要癥狀,包括焦慮、抑郁、孤僻、萎靡和其他行為異常。在病程早期均表現(xiàn)肢體和臉部的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