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養(yǎng)生演示文稿_第1頁
中醫(yī)養(yǎng)生演示文稿_第2頁
中醫(yī)養(yǎng)生演示文稿_第3頁
中醫(yī)養(yǎng)生演示文稿_第4頁
中醫(yī)養(yǎng)生演示文稿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醫(yī)養(yǎng)生---主講:張云秀中醫(yī)是我國的傳統(tǒng)醫(yī)學,在我國流傳發(fā)展了幾千年。從最早的<<皇帝內經〉〉〈〈神農草本〉〉到〈〈傷寒染論〉〉,〈〈脈經〉〉〈〈諸病源候論〉〉,到公元14世紀明代著名偉大的醫(yī)學家李時珍于1578年寫成了世界名著〈〈本草綱目〉〉是早期最為完善的醫(yī)學。診中醫(yī)診斷主要靠四診中醫(yī)診斷主要靠四,即望,聞,問,切.望主要看形體,面相。聞診主要聽呼吸和講話聲音〉。嗅身體的氣味;問診,主要是詢問病歷史及近期的多種癥狀。切診,即是切脈,南方人稱“把脈”。把脈需要病人不吃早飯,靜坐60分種。方能準確。而且要相當深厚的中醫(yī)相應地加強了其他三診。而我們“好享受”在此基礎上增加了手診。因此診斷地準確度高些。內部臟腑陰陽失衡內部臟腑陰陽失衡。治本須調理陰陽平衡。中醫(yī)診病首先要明辯陰陽。陰陽不辯,調病往往是南轅北撤。例如:腎虛分陽虛和陰虛。陽虛者滋陰,腰越來越痛,陰虛者補陽,腰越來越酸啊。通過望診辯陰陽主要從四個方面看。形體:陰虛形瘦,陽虛形胖。舌象:陽虛舌質談,舌形胖,苔白,苔厚;陰虛舌質紅,舌形瘦,苔少,苔薄。神情:陽虛氣短,懶語,抑郁不歡;陰虛燥熱不安。寒熱:陽虛怕冷,陰虛怕熱;陽虛者出涼汗,陰虛者出熱汗。第一節(jié)五臟與六俯的表里關系中醫(yī)通常用“臟腑”來總稱人體的內臟。五臟指:心、肝、脾、肺、腎(心外面有心包經)六腑指:小腸、大腸、膽、胃、膀胱、三焦。臟腑共同配合,五臟為主帥,六腑為輔佐。才能共同完成人體的各種功能。由此出現(xiàn)了五種表里關系:肝與膽相表里,心與小腸相表里,脾與胃相表里,肺與大腸相表里,腎與膀胱相表里。肝與膽

肝與膽互為表里?!案沃鞑匮?。肝有儲藏和調節(jié)血液的功能。故有“肝主血液”之說。肝氣條達有升發(fā)疏泄的作用,可舒暢全身,令人精力旺盛又心平 氣和、神情怡然。1)“肝開竅于目”、肝是眼睛的根,肝的精氣充足,眼睛明亮、黑白清晰,炯炯有神,如果肝火上炎,可是雙目肝赤、肝虛則會雙目干澀、視物不清。(2)“肝主筋、其華在爪”,肝的精氣充足能養(yǎng)筋、筋壯肢體靈活自如,指甲豐滿光潔、透明、呈粉色;肝虛則筋發(fā)硬,活動遲鈍不靈,指甲糟臟,凹陷不透明,缺少血色(3)“怒則傷肝”肝氣條達順暢,人的精力旺盛而又能心平氣和,與人交往親和友善,肝淤氣滯則易生怒火,目光兇狠,臉趁呈絳色,體內臭氣鼓脹,令人厭惡而避之肝陰包括血液和全身筋與肌肉運動時所需的潤滑液—陰津,肝陰足,身體輕松自如,內心自信,不慍不和。肝的不適之證分陽亢和陰虛,無論屬于哪一種情況都會影響形象美,調肝要區(qū)別陽亢和陰虛,其不同的特點分別如下:1.肝陽亢者性情急噪尚有氣力;肝陰者性情焦躁但疲憊不堪。2.肝陽亢眼紅,干澀或眼角膜有斑,或眼袋鼓脹,下垂或眼球外突;肝陰虛者眼窩內凹,或干澀視物模糊,或迎風流淚,或眼花,或色盲,或視網膜脫落,黃斑性病變,白內障,重則患神經炎。3.肝陽亢飯后兩肋下脹滿,或右肋常脹痛;陰虛右肋常隱隱作痛4.肝陽亢者雙腳躁動不安;陰虛者兩腿酸軟。5.肝陽亢者遇事焦躁,處事不周;陰虛者辦事心余而力不足。心與小腸

.心與小腸中醫(yī)講的心包括心臟和大腦。例如:心里想,不是指心臟在想而是講大腦在思考心主神明是精神意識,思維等高級中樞神經活動的主宰,對其它臟腑的功能起領導作用,氣足血旺的人精神愉悅,神采奕奕。容光煥發(fā),心氣虛的人心悸,二目無光,興致索然,重則厭世。心氣足面有光華心氣足者臉色白里透紅,皮膚光滑柔軟,細嫩;心氣虛者面色無光,毛孔粗大,因氣鎖不住毛孔而汗水自出,重者大汗亡陽。心氣足聲圓音亮心氣足的人聲如響鈴,樂于言表,喜行于色;心氣虛者聲音低沉,長吁短嘆,少言寡語,抑郁不歡,心氣虛者病因各異;或勞累過度,或心情抑郁而暗耗心陰;或受刺激郁郁不歡;或步入中年氣虛;或大病初愈氣已傷矣調心也有陰陽之分;心陽不足,耗陰生熱;心陰不足,欠熱傷氣,陽虛或陰虛的特點分別如下:A、“舌為心之苗“舌嫩胖而苔白為陽虛,舌瘦而苔燥紅者為陰虛B、舌尖有潰瘍者,舌白為陽虛,舌紅為陰虛。C、長吁短嘆自汗者為陽虛,面紅燥熱自汗者為陰虛。D、心區(qū)憋悶,透不過氣,心里怯懦者為陽虛,心區(qū)燥熱,煩悶易發(fā)火者為陰虛。肺與大腸肺位胸中上走氣道,喉為門戶,開竅于鼻,為氣體出入之所,“肺朝血脈”,肺吸進的清氣與脾運化的水谷精微相結合,生化為元氣,維持人的生命,肺與心同為上焦,相互依存,肺主氣,心主血,氣離血死,血離氣枯。肺氣是精力旺盛,肺氣是人的血液中含、氧充足,必然精力旺盛,健康的年青女性皮膚白嫩,與肺氣足有關。肺主皮毛,肺氣足,皮膚層面氣血充足營養(yǎng)物質豐富,皮膚柔嫩,光滑,毛孔細,肺氣虛,皮膚抵抗力弱,皮膚容易出現(xiàn)下列癥狀:皮下紅疹、皮癬、面有紅斑、粉刺,面部毛孔顯粗,皮膚過敏。肺氣足鼻子精巧:肺開竅于鼻,肺氣足,鼻子發(fā)亮,精巧,肺氣虛,鼻子毛孔漸粗,或鼻翼變紅,重則為“酒糟鼻”。肺氣足不虛胖,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肺調節(jié)人體水份,需要脾、腎相互配合缺一不可,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出了毛病,都會引起體內水液代謝不利,形成虛胖,重則浮腫。肺氣足鼻不生炎癥,嗅覺靈敏。肺氣虛,易患鼻炎,容易過敏,有時不辨香臭,“肺主憂”肺氣足,人常歡笑,肺氣虛,人多憂愁。肺有陰虛,陽虛之分,不同癥狀如下:肺陽虛時咳喘無力,流清鼻涕,甚則喘促或呼吸困難,痰多清稀,疲倦,懶語,聲低,怕冷,自汗,臉色青色,舌胖淡嫩。肺陰虛時干咳少痰,潮熱盜汗,兩顴潮紅,手足心熱,咽燥音啞,舌紅干燥,苔少。脾與胃

“脾胃為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脾主運化,水合精微輸布全身,供應人體多方面的需求,維持內臟功能正常的運行,食物入口皆由脾而散,脾與胃為營血化生之源,所以,人白天的身體狀況健康與否,與脾有重要關系。1、脾氣足肌肉豐活,“脾主肌肉”脾氣足,肌肉豐潤、鮮活,面部生動而富有活力,有的人長象不漂亮,但仍然可人,這就是民間講的臉上長著“愛人肉”2、脾氣足臉不臃腫,女性面部白里透紅的胖是正常的胖,可謂“富貴之美”,除此外的胖,多數(shù)為腫胖?!捌⒅鬟\化水濕,輸布體內水份,脾虛失職,則導致水腫,腎虛引起的水腫在腿腳,脾虛引起的水腫在臉部及全身。引起脾虛的原因有兩個方面:一是吃;二是思,多吃冰冷食物,貪吃水果,暴飲暴食都能傷脾,思慮過多,也可能傷脾引起脾虛的原因有兩個方面:一是吃;二是思,多吃冰冷食物,貪吃水果,暴飲暴食都能傷脾,思慮過多,也可能傷脾4、“脾統(tǒng)血,使血液在脈管內運行順暢不致外溢”脾氣虛而無力統(tǒng)血時,血溢出脈管之外稱為“血不循經”,有人會皮下出血形成瘀斑,嚴重的人流出的汗為紅色,有的女性會經血不止。脾和胃相表里,脾相當于指揮長,胃相當于車間,二者缺一不可,相互配合,但是他們的習性卻不同,脾喜燥惡濕,胃喜潤惡燥,脾氣上升,人中氣足,胃氣下降,人才能順利完成消化吸收,脾和胃的功能正常與否,其癥狀分別如下:脾氣虛時唇偏白,重則無血色,胃火上行,唇干,重則有裂紋。脾氣虛得太久,上牙齦萎縮,胃氣虛弱久了,下牙齦萎縮。脾氣虛弱便溏稀,重則瀉肚,胃火上行大便干硬。脾氣虛時四肢不溫,胃火旺時人燥熱。胃陽不足,胃脘脹痛,嘔吐清涎。腎與膀胱

“腎為先天之本”腎氣旺,人耳聰目明,精力充沛,頸直膚亮,可延緩衰老數(shù)十年之多;腎氣虛,人易恐懼,嚴重者可出現(xiàn)精神疾病。腎主水”腎氣是可調節(jié)體內水份并將多余水分及時排出體外,女性腎氣衰時,體內該排掉的水分不能及時排出,造成腰以下部位虛胖甚至浮腫,若臉也腫胖時表明已相當嚴重了,而補充腎氣,人的腰圍即可減小,但體重可能不減,這是因為“腎主骨”,人的腎氣足了,骨質密度便隨之增加,體重也會增加。“腎主毛發(fā)”,腎氣足,頭發(fā)濃密而黑亮,腎氣不足時則頭發(fā)脫落,發(fā)質枯干,所以治理脫發(fā)的根本是調養(yǎng)腎。腎氣足頸項直挺,牙齒堅固,因為腎主骨,而牙是骨之余,腎氣虛時頸椎無力挺直,重則骨質增生,因此當人到中年出現(xiàn)骨質增生或出現(xiàn)牙齒松動時,不要急于動手術,應從調腎入手,這樣既能從根本上解決病患,又可保住牙齒。、“腎納肺氣,肺主皮毛”,腎氣足可接納肺氣,肺朝百脈可養(yǎng)皮膚,腎氣虛時令肺的肅降功能受阻,面部易生斑等,而有的人會因腎虛不納肺氣引起臉上長粉刺。4、腎氣足夫妻生活和諧,“腎下開竅于二陰,上開竅于耳”,腎氣足,聽力好,“腎為肝之母,肝腎同源,肝腎足者耳聰目明,腎虛易導致聽力差,或耳鳴,眩暈,甚者耳聾。補腎,首先要確定腎陽虛還是陰虛,陽虛補陽,陰虛滋陰,調反了非但達不到補腎的效果,反而適得其反,南轅北轍,腎陽虛或腎陰虛的特點分別如下:陽虛:怕冷,手或腳易涼。陰虛:怕熱,手心,腳心及其內心燥熱,即“五心煩熱”。陽虛舌嫩胖,苔白;陰虛舌瘦,舌紅,苔少而燥。陰虛易瘦,陽虛易胖。陽虛精神疲憊,陰虛燥熱不安。陽虛面色青白無光,陰虛顴紅,臉呈絳色。金、木、水、火、土

..肝(膽)屬木心(小腸)屬火脾(胃)屬土肺(大腸)屬金腎(膀胱)屬水第二節(jié)五行的相生與相克木生火:木可燃燒造火,肝功能好可促使心功能正常,肝的疏泄正常,氣機調理通暢,則心情開朗,肝滋養(yǎng)生。火生土:火使木燃燒后化為土,心功能好,可促使胃功能正常,心盛則脾健也。土生金:金屬從土中提煉,脾臟功能好,可促進肺功能正常,脾運化水谷以養(yǎng)肺,培土生金。金生水:有石頭的山可長樹,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石頭比喻“金”,只有黃土沒有石頭,沒有水,不長草的山不能長樹,石頭內含金屬元素,古人稱“金生水”肺功能好,可促使腎功能正常運行。水生木:花草樹木生長要靠水,腎功能好,可促

相克相克木克土:樹的種子破土而出,肝功能不好會影響脾胃功能正常。土克水:土能擋水,脾臟功能不好,會影響腎功能的正常。水克火:用水能滅火,腎功能不好,會影響心臟的功能,產生腎性心臟病?;鹂私穑夯鹂扇刍?,心臟功能不好,可影響肺臟的功能,如心肺衰竭。金克木:用斧頭可劈木來比喻,肺功能不好,可影響肝臟功能。經絡

中醫(yī)經絡學說認為,經絡是人體內經脈和絡脈的部稱。經,有路徑的意思,就是經絡系統(tǒng)的主干,多循環(huán)于深部,絡,有網絡的意思,這是經的分支,就如網絡一樣聯(lián)絡全身,無處不至,其部位分布較淺,經絡遍布全身,是人體氣,血,液等營養(yǎng)物質運行的通道,經絡有聯(lián)系人體各組織器官,運行氣血,保衛(wèi)肌體的作用,它們內屬臟腑,外絡支節(jié),溝通內外,貫穿上下,人體經絡有十四條,十四條經絡上有很多的穴位,這些穴位是經絡所通,主治所衣“就是說經絡循行分布所到之處,就是說該穴位治療的范圍”。陰陽學說認為一切事物都存在著相互對立的兩個方面,概括一切事物的屬性,陰陽在組織結構上外為陽,內為陰,背為陽,腹為陰,上半身為陽,下半身為陰,五臟為陰,六腑為陽等,既然萬事萬物都有陰陽之分,那么經絡也有陰陽之分,人體有十四條經絡遍布全身,其中十二條正經,十二條正經中又劃分為手三陽,手三陰,足三陽,足三陰,另有任、督兩大主脈。手三陽(手陽明大腸經、手太陽小腸經、手少陽三焦經)

手陽明大腸經:走向:起于食指*側指甲角旁的商陽穴,從手走到頭,行于上肢外側前緣及面前部。止于鼻旁的迎香穴。主治:感冒、發(fā)燒、頭痛、咳嗽、昏迷、牙痛、眼疾、咽炎、扁桃腺炎、鼻炎、甲狀腺腫大、耳聾、耳鳴等。手少陽三焦經

走向:起于無名指尺側甲角旁的關沖穴,經手背在上肢外側正中線,止于眉梢的絲竹空穴,從手到頭。主治:耳聾、耳鳴、咽喉腫痛、肘臂外側疼痛、運動障礙、扁桃腺炎、咽炎、頸項痛、偏頭痛等。手太陽小腸經走向:起于手小指尺側甲角旁一分少澤穴,從手到頭,止于耳屏前方的聽宮穴。主治:耳鳴、耳聾、中耳炎、腮腺炎、扁桃腺炎、牙痛、目疾等。手三陰(手太陰肺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陰心經)手三陰(手太陰肺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陰心經)

1、手太陰肺經走向:起于胸部中府穴,從胸走到手,行于上肢內側前緣,止于拇指橈側指甲旁的少商穴。主治:呼吸系統(tǒng)疾病、急慢性支氣管炎、哮喘、肺炎、肺氣腫等引起的咳嗽、氣喘、胸痛、咯血、胸部脹痛、短氣等。手厥陰心包經

走向:起于乳頭旁一寸天池穴,在上肢行于上腹側正中線,止于中指尖端的中沖穴。從胸到手。主治:心悸、心痛、心煩、面赤、神志失常、胸脅痛、肘臂拘孿、掌心發(fā)熱、胸悶等。手少陰心經走向:起于腋窩下的極泉穴,從胸走到頭。沿上肢內側后緣內側,止于橈側指甲旁的少沖穴。主治:心痛、脅痛、咽干口渴、手心熱、心律不齊、心絞痛、神經衰弱、掌心熱等。足三陽(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足太陽膀胱經)

1、足陽明胃經走向:起于眼眶下的承泣穴,從頭到足。行于面前部。在胸部行于任脈旁4寸,在腹部行于臍旁2寸,下肢外側前緣。止于足次趾的外側甲旁的歷兌穴。主治:胃痛、嘔吐、腹瀉、痢疾、胃下垂、頭痛、牙痛、面部神經麻痹、乳腺炎、高血壓、神經衰弱、身體虛弱等。足少陽膽經走向:起于眼外角的瞳子髎穴,上行至額角,環(huán)繞側頭部。向下循行于耳后,至肩內缺盆,下至腋窩,經過胸部至季肋,下行至客關節(jié)環(huán)跳穴,再沿下肢外側中間,經膝外側腓骨前緣,外踝前方到足背,止于第四趾外側端的足竅陰穴。主治:慢性膽囊炎、膽絞痛、急慢性肝炎、偏頭痛、頸項痛、眼痛、牙痛、咽喉痛、耳鳴、耳聾、面部神經麻痹等。足太陽膀胱經

足太陽膀胱經走向:起于目內眥的睛明穴,行于頭頂,后項背部,在背部分為二行下行。第一行行于距督脈1.5寸,第二行行于距離督脈3寸,至下肢行于下肢后側正中線,經外踝后至足小趾外側甲角旁的至陰穴。主治:眼痛、頭痛、項背痛、腰痛、下肢痿痹、癱瘓、坐骨神經痛、風濕關節(jié)炎、小兒麻痹后遺癥等。走向:起于目內眥的睛明穴,行于頭頂,后項背部,在背部分為二行下行。第一行行于距督脈1.5寸,第二行行于距離督脈3寸,至下肢行于下肢后側正中線,經外踝后至足小趾外側甲角旁的至陰穴。足三陰(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

1、足太陰脾經走向:起于足大趾內側甲角旁的隱白穴,從足走到胸,經足內側內踝前方,行于下肢內側前緣,在腹部行于臍旁4寸,上行至胸。在胸部行于任脈旁6寸,止于大包穴。主治:消化不良、潰瘍病、腹瀉、痢疾、便秘、月經不調、痛經、閉經、前列腺炎、膀胱炎、陽痿等。足厥陰肝經走向:起于足大趾外側甲角旁一分大敦穴,經足背,在下肢行于內側前緣,內踝8寸以上行與下肢內側中線,繞陰器抵小腹行于側腹胸部,止于乳下二肋的期門穴。主治:急慢性肝炎、膽囊炎、肝脾腫大、月經不調、痛經、前列腺炎、膀胱炎、疝氣痛、高血壓等。足少陰腎經走向:起于足底涌泉穴,繞過足跟,在下肢行于內側后緣,上行至腹。在腹部行于任脈旁開半寸,在胸部行于任脈旁2寸,止于鎖骨下俞府穴。主治:陽痿、遺精、遺尿、月經不調、痛經、腎炎、膀胱炎、頭昏目眩、腰膝酸痛、耳聾、耳鳴、牙痛、咽喉痛等。任脈走向:起于小腹之內,胞宮之下,出會陰穴,沿腹胸正中線上行,上喉嚨,繞唇,終于唇下承漿穴,與督脈交。主治:陽痿、遺精、月經不調、胃炎、消化不良、胸悶、咳嗽、氣喘等。督脈走向:起于胞中,出長強穴,沿脊柱上行。經風府穴,進入腦部,上達巔頂,并沿前額正中至鼻柱,止于上唇內的齦交穴,與任脈交。主治:精神分裂癥、頭痛、休克、虛脫、鼻炎、痔瘡、子宮脫垂、感冒、中風后遺癥等。子午流柱養(yǎng)生前面講了在肝,心,脾,肺,腎五大循環(huán)系統(tǒng)中若干臟器系統(tǒng)失衡的情況下,就要針對幾個系統(tǒng)按不同的時辰進行調養(yǎng),而子午流柱是我國古代中醫(yī)賢圣精透人體而揭示出來的一種規(guī)律,因為太陽與地球位置的變化,其引力使人體的12條經脈在12個不同的時辰有興有衰,估對證的經脈興或衰時養(yǎng)生療效可增數(shù)倍,通過下面的講解便可得知:12時辰子(23點至1點),丑時1點-3點,寅(3點至5點),卯(5點至7點),辰(7點至9點),,午(11點至13點),未(13點至15點),申(15點至17點),酉(17點至19點),戌(19點至21點),亥(21點至23點)子時23點至1點)膽經最旺中醫(yī)理論認為:“肝之余氣,泄于陽,聚而成精,膽為中正之官,五臟六腑取決于膽,氣以壯膽,邪不能侵,膽氣虛則怯,氣短,謀慮而不能決斷,由此可見膽的重要性,”膽有多清,腦有多清“,凡在子時前1至2個小時入睡者,晨醒后頭腦清晰,氣色紅潤,反之,經常子時前不入睡者則氣色青白,特別是膽汁無法正常新陳代謝而變濃結晶,猶如海水中水份蒸發(fā)后鹽份濃而曬成鹽一般,形成結石一類病癥。,丑時(1點至3點),肝經最旺“肝藏血”,人的思維和行動要靠肝血的支持,廢舊的血液需要淘汰,新鮮血液需要產生,這種代謝通常在肝經最旺的丑時完成,中醫(yī)理論認為:“人臥則血歸于肝,如果丑時不入睡,肝還在輸出能量支持人的思維和行動,就無法完成新陳代謝,所以丑時前未入睡者,面色青灰,情志倦怠而燥,易生肝病。寅時(3點—5點),肺經最旺“肺朝百脈“,肝在丑時把血液推陳出新之后,將新鮮血液提供給肺,通過肺送往全身,所以,人在清晨面色紅潤,精力充沛,寅時,有肺病的人反映尤為強烈,如劇咳或哮喘而醒卯時(5點至7點)大腸經最旺“肺與大腸相表里”,肺將充足的新鮮血液面滿全身,緊接著促進大腸經進入粉奮狀態(tài),完成吸收食物中水分與營養(yǎng),排出渣滓的過程。辰時(7點至9點)胃經最旺人在7點吃早飯最容易消化,如果胃火過盛,嘴唇干,重則唇裂或生瘡。巳(9點至11點)脾經最旺“脾主運化,脾統(tǒng)血”脾是消化,吸收,排泄的總調度,又是人體血液的統(tǒng)領?!捌㈤_竅于口,其華在唇”脾功能好,消化吸收好,血的質量好,所以嘴唇紅潤的。唇白標志血氣不足,唇暗,唇紫標志寒氣入脾經午時(11點至13點)心經最旺“心主神明,開竅于舌,其華在面”,心氣推動血液運行,養(yǎng)神,養(yǎng)筋,估午是能睡片刻,對于養(yǎng)心大有好處,可便下午乃至晚上精力充沛未時(13點至15點)小腸經最旺小腸分清濁,把水液歸于膀胱糟粕送入大腸,精華上輸送于脾,小腸經在未時對人一天的營養(yǎng)進行調整,如小腸有熱,人會咳而排屁申時(15點至17點)膀胱經最旺膀胱是貯藏水液和津液排出體外,津液循環(huán)在體內,若膀胱有熱可致膀胱咳,且咳而遺尿,申時人體溫較熱,陰虛的人尤為突出。酉時(17點至19點)腎經最旺“腎藏生殖之精華和五臟六腑之精,腎為先天之根”,人體經過申時瀉火排毒,腎在酉時進入貯藏精華的階段,此時補腎最有效。戌時(19點至21點)心包經最旺“心包為心之外膜,附有脈絡,氣血通行之道,邪不能容,容之心傷”心包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