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是一門經(jīng)世致用的大學問_第1頁
國學是一門經(jīng)世致用的大學問_第2頁
國學是一門經(jīng)世致用的大學問_第3頁
國學是一門經(jīng)世致用的大學問_第4頁
國學是一門經(jīng)世致用的大學問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國學是一門經(jīng)世致用的大學問

一、國學是一門經(jīng)世致用的大學問我最近去了一次北京,逗留了20天。正值季羨林、任繼愈兩老相繼仙逝,大家在深以大師已去,后繼乏人為憂的時候,不免提出了一連串的問題,例如“國學”究竟是什么,我們應該如何去學國學……進行思考,展開討論。自己對這個問題也略有心得,現(xiàn)已到“望九”之年,如果再不發(fā)表,可能就沒有機會了。在一些學術界、新聞界老友的鼓勵下,才決定作為引玉之磚,把自己的一些想法公開發(fā)表。我的這些想法最初曾簡略地發(fā)表于2009年7月28日的人民網(wǎng),現(xiàn)轉摘如下:季羨林先生在世時,我曾經(jīng)和他探討過什么是國學的范圍。他認為,國學不能僅僅局限于漢族的經(jīng)典古籍,凡是在中華大地上的眾多少數(shù)民族的歷史文化都應該包括在內。我對此十分贊同。我們的祖先在《札記·禮運》中提出“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是謂大同”這樣光輝燦爛的政治理想的時候,中國的皇帝制度尚未出現(xiàn)……當時這種先進文化當然是由生活在中華大地上被稱為“諸夏”的許多民族、部族共同創(chuàng)造的,這些“諸夏”與“諸夷”雜居,被稱為華夏。那個時候,漢族還未出現(xiàn),許多文化成果豈能說是為后來的漢族所獨有的呢?國學是一門什么學問……我認為,能融中華文化于一爐的國學是一門經(jīng)世致用的大學問,一門綜合許多學科在內的學問。它產(chǎn)生于中華大地,由中華兒女共同創(chuàng)造,是一門探討如何從個人做起,經(jīng)過正心誠意、格物致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以達到全人類和諧共處、永葆世界和平、維護生態(tài)環(huán)境直至世界大同的目的。這一門學問,就叫國學。北宋學者張載用四句話說出了我們研究這一學問的目的,那就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就說明了這一門學問承先啟后、代代相傳、永不會中斷的特點。英國史學家湯恩比說過,許多古文明都有一定的壽命,只有兼容并包、沒有排他性的中華文明才是能夠伴隨著全人類進入世界大同的永生的文明。我認為,國學是一門綜合性的學問,它把文、史、哲等許多學科都包含在內。然而,與此同時,這門綜合的學問有它明確的目的——從研究個人的做人做事直到協(xié)調各個民族各個國家共同走向世界大同。只要有助于達到這個目的的問題我們都要研究。中華文明對于任何別的文明都可以兼容并包,中華民族與任何別的民族都可以和平相處,絕不會稱別人是異教徒而加以排斥。中華民族在長期發(fā)展中,重文化而輕血緣,所以在已經(jīng)有了一萬年文明起步的過程中,融合了許多不同的民族,大家友好相處、共同進步。國學是一門綜合的學問,它有自己的任務和目標,應該把它向全世界弘揚,努力推動全人類走向世界大同。如果強行把它分割成文、史、哲等許多不同的學科,或者丟掉了國學的任務和目標,使之成為一種大雜燴的包羅萬象的學問,那就等于把國學取消了。二、現(xiàn)在對“國學”的各種說法雖然大家對“國學”的解釋,現(xiàn)在還沒有—個共同認可的說法;各種語文工具書上對這個問題的處理也不相同,有的干脆不立這個詞條,立了詞條的,說法也有出入,有繁有簡,大都抱著只向讀者提供參考的態(tài)度來說話,缺少肯定的語氣;至于廣大群眾對“國學”的看法與說法,更是形形色色,高下懸殊,判若云泥。那些對國學評價過高或者過低的說法,大都來自非專業(yè)人士,所知有限,故而人云亦云,不加深究,以致以偏概全,可以暫置不論;但對研究國學的學者們的說法以及語文工具書上的解釋,我們不妨加以搜集,進行比較,或者可以互補,進而從偏求全,得到—個能為大家所認可的說法來。綜觀諸家說法,約有以下數(shù)種:第一種,學者不談定義,詞書不立詞條。這種沒有說法的態(tài)度事實上也是一種說法,那就是:在問題沒有探討清楚之前,暫時不下定義,不立詞條,在進行一次大討論之后再作結論也不算遲。第二種,認為國學研究范圍應該包括我們歷史文化中一切具有“中國特色”的精華,例如愛人如己,“己所不欲,勿施與人”的倫理道德;國醫(yī)(中醫(yī)中藥);國術(中國功夫);國?。òň﹦∨c各地方?。?;國畫(以追求神似而區(qū)別于西畫);如此等等。國學當然應該研究這些優(yōu)良傳統(tǒng),但是不能限于這些優(yōu)良傳統(tǒng),如果有此限制,那就不如稱為“國粹”,不必稱為“國學”;既然稱為“國學”,就應該是一門有系統(tǒng)的學問。第三種,一些語文工具書上解釋說:國學包括我國歷史上的語言文字之學(過去稱為“小學”,是文字學音韻學訓詁學的總稱)、文學、史學與哲學。不少學者也贊同此說。如果只說國學研究的范圍,這種說法大致不差。但是此說又引出了一個重要的問題,那就是,國學既然可以劃分為中國古代的語言文字之學、中國古代文學、中國古代史學、中國古代哲學這樣幾個部分,那它本身還有作為一門獨立的學問存在的必要么?換句話說,既然大學里面已經(jīng)有了中文系(或漢語言文學系)、歷史系、哲學系,還有設立國學院(國學系)的必要么?如果在國學院去講授古典詩詞,課程是不是重復了?如果按照現(xiàn)代西方學科分類的辦法來解釋國學,則國學本身有被取代的可能。第四種,近年來,一些學者從民族角度考慮國學應該研究的范圍,認為國學不能只研究漢族的經(jīng)典和經(jīng)歷代王朝所認可的經(jīng)史子集四庫全書,許多少數(shù)民族的歷史文化與優(yōu)秀的文化遺產(chǎn)也應該包括在內。這樣,就把國學研究的范圍大大擴充,成為十分龐大的學科。認為國學不能只包括四書五經(jīng),也不能只包括四庫全書,這種說法當然是正確的。我們絕對不能把四書五經(jīng)、四庫全書只看作漢族的文化遺產(chǎn)。這些古籍中從來就包含有生活在中華大地上各個時代各個民族許多優(yōu)秀的文化遺產(chǎn),豈能為漢族所獨有!國學研究的對象是中華文化,要問中華文化是哪個民族所創(chuàng)造的?那就只能回答,是中華民族所創(chuàng)造的。且不說二十四史中早已包括了古代才有的許多民族的歷史,就連國樂中一直被稱為民族樂器的胡琴,也絕非漢人所固有。如果對胡琴也稱民族樂器,這個民族絕非漢族,只能說是中華民族。因為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之中,“胡”字是中原農(nóng)業(yè)民族對北方許多游牧民族的統(tǒng)稱。而且,把國學所研究的對象——中華文化——視為漢族所擁有的文化遺產(chǎn),也是近百年來所產(chǎn)生的一個不小的誤會。我們從時間上來推算,漢族的形成,“漢”這個族稱的出現(xiàn),不過是東漢時期,也就是一千多年前的事;而我們“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直至世界大同這樣一套完美的政治理想則在兩千多年前的戰(zhàn)國時代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那時候,漢族的前身——諸夏——還分布在中華大地的各個地方,沒有形成一個聚居的大民族。這就是說,上述優(yōu)秀文化遺產(chǎn)是當時分布在中華大地上的“諸夏”與“諸夷”(包括東夷、西戎、南蠻、北狄與東南沿海的許多百越族群)所共同創(chuàng)造的。如果只說是漢族創(chuàng)造的,不符合歷史真相。以上各種說法,各有各的理由,不僅并無矛盾,而且能互相補充。只不過,說得不夠完備,有些必不可少的問題還沒有說出來。我們首先要問:國學是不是一門重要的學科,受到重視沒有?從近年來“國學熱”不斷升溫,專家講國學,群眾談國學,特別是在2005年10月,中國人民大學的國學院正式成立看來,國學應該說是受到重視了的。特別是在世界金融危機發(fā)生以后,有識之士已能很清楚地看出,獨霸世界的老牌資本主義大國美國已經(jīng)自顧不暇,不僅不能支援別人,還要靠別人的支持才能撐得下去。不少有自尊心的國家或者民族,已經(jīng)開始醒悟,想要自謀出路,不愿意再埋頭追隨美國。這不禁使我想到,我們的老祖宗早在兩千多年前就已經(jīng)探討出自己和后代子孫應該走的康莊大道——天下為公,世界大同,完全沒有必要為資本主義天國的幻想破滅而感到惶惶不可終日。與我有同樣想法的人必然不少,這大概就是近來“國學熱”進一步升溫的原因。國學研究的對象是首先提出世界大同的中華文化。既如此,它自然是一門大學問,豈可不加重視!緊接著,我們必須要問:它是基礎科學還是應用科學?它有什么功能?學習它研究它的目的是什么?任務是什么?它是不是一門過了時的舊學問?現(xiàn)在還有用嗎?將來還有用嗎?把這一些問題大致探討清楚之后,國學的定義也就必然浮出水面。三、“國學”這個名稱是如何產(chǎn)生的為了迅速把問題探討清楚,必須順藤摸瓜,首先探討“國學”這個名稱是如何產(chǎn)生的?“國學”的重點在“國”字。在中文里,“國”是個多義詞,從古到今,它有多種解釋:或指一塊地方,如多山的地方稱山國,多水的地方稱澤國?;蛑敢怀且灰?,如“入鄉(xiāng)問俗,入國問禁”?;蛑腹枢l(xiāng),如“去國三巴遠,登樓萬里春”?;蛑竾?,如“保家衛(wèi)國”。或指氣候不同的自然環(huán)境,如“紅豆生南國,春來發(fā)幾枝”,“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蛘咧傅氖亲鎳T趪?、國故這些詞中,這個“國”字很明顯地是指祖國。因為可以稱為國粹的一門學問或者技術都是經(jīng)過千百年的長時期傳承下來的,不可能是一個國家在一時所取得的成就。至于“國學”這種說法,在世界上也只有少數(shù)的文明古國才能擁有;一般國家(也無論他們多么富強)都無法建立這門學問。例如美國,立國才200多年,他們的歷史文化來自英國;而英人也不是英格蘭的土著,他們是入侵英倫三島的北歐條頓民族。美國人要找自己的文化源頭絕非易事,也就不可能建立起一門美國人的“國學”來?!皣鴮W”這個名稱出現(xiàn)于近代。在西學東漸以前,本無所謂“國學”。中國人對自己上起諸子百家下至經(jīng)史子集,一概視為可以經(jīng)世濟民的大學門,沒有另取一個名字的必要。后來西方的學術文化隨一些傳教士東來,我們名之曰“西學”。為了有所區(qū)別,才把我們原有的傳統(tǒng)的學術文化稱“中學”(例如“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或稱“國學”,又稱“漢學”(西方精通中華文化的學者每每被稱為“漢學家”)。先前是各種稱呼都有,到了辛亥革命推翻清廷,擺脫了專制王朝的壓制,我們才能夠把中國人所固有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精華事物加上“國”字,表示這些全都來自祖國,為全體中國人所共有,而非皇帝一人所私有。此后,凡是研究中國固有歷史文化的學問也就相對穩(wěn)定地稱為“國學”。國學究竟是一門只研究理論問題的學問,還是一門可以操作能夠實用的學問?這一點,只要對中華文化稍作涉獵、對諸子百家略有所知的人都能迅速地作出回答:它是一門經(jīng)世致用的大學問。諸子百家中對后世影響最大的儒家在這一點上表現(xiàn)得特別強烈。他們強調求知識做學問的目的是經(jīng)世致用,治國安民;主張積極地入世,建立事功;反對消極地出世,逃避現(xiàn)實。我們這一門大學問在兩千多年前的戰(zhàn)國時代就已經(jīng)把它的實用性表露無遺;到了一千年前的宋代,更是如此。在中國歷史上,宋代是中華文化發(fā)展的最高峰,我們很多優(yōu)秀的文化遺產(chǎn),都是經(jīng)過宋人的整理后再傳承給我們的。在很多領域里,宋人起到承先啟后、繼往開來的關鍵作用。北宋末年大學者張載對中國的讀書人為什么要讀書,作了個極為精簡扼要的總結,那就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碑斎?,讀書人學會了詩詞歌賦、琴棋書畫,可以借詩文自娛,增加生活情趣。但這些都是次要的,“讀圣賢書”的讀書人首先應該是有志之士,有責任心,有使命感,讓所學的知識經(jīng)世致用,治國安民。張載的這區(qū)區(qū)22個字,已經(jīng)高度概括了有志之士的責任、使命,同時也畫龍點睛地說出了國學這門經(jīng)世致用的大學問有些什么功能,我們學習它的目的是什么,學習者的任務是什么。這種和幾千年的中華文化同時發(fā)展起來的國學,和現(xiàn)在許多分科細密專而不博的學問都不相同?,F(xiàn)在有些學問是學了再說;至于學了以后將來是否有用,暫不考慮,以致就業(yè)困難,人才閑置,常常學非所用,用非所學。國學歷來是把目的和任務先提出來,先學做人做事的原則與方法,再學具體的知識與能力。學習者不僅要經(jīng)世致用,而且要身體力行,所以先要立志(正心誠意),而后實事求是地學習(格物致知),而后加強自身修養(yǎng)(修身),而后保持家庭和睦(齊家),而后發(fā)揮個人能力促進國家社會的穩(wěn)定與發(fā)展(治國),而后達到天下為公世界大同(平天下)的目的。從總體來看,可以說國學的功能在于傳承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但是要傳承的事物畢竟太多,包羅萬象,難以說清。那么,我們能不能問:我們可以通過國學來傳承的(包括精神的和物質的)最重要的也是最根本的是什么?我的答案是:民族精神。有不少老朋友告訴我,過去我們窮得要命,艱苦奮斗,生活照樣過得很充實;現(xiàn)在有不少青年人,比我們年青時富足多了,天天追求時尚,可惜精神空虛,好像缺少了什么。我的答案是:他們缺少的正是民族精神。如果我們在學習國學的時候能夠很自然地找回失落已久的民族精神,那真是一件“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的大好事。有一位校長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如果我們許多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得不到傳承,那就好比一個人斷了脊椎骨。不錯,人的四肢百骸都可以殘缺,唯有脊椎不能斷。脊椎一斷,人就完了。民族精神丟失了,這個民族也就不復存在。這位校長說的可能就是這個意思,不過是換了一種說法而已。四、近百年來國學的傳承問題一波三折在專制王朝時代,國學作為一門治國安民的大學問,至少在表面上會受到重視,得到推崇。推翻帝制之后已近百年,國學的傳承問題卻并不順利,可謂一波三折?!霸囈晕逅倪\動為例,就可以舉出不少誤解中華文化的地方。五四運動反對專制與迷信,呼喚民主與科學,這一點完全正確。當時提出‘內除國賊,外抗強權’的口號,痛打賣國賊與要求拒簽巴黎和約,也是完全正確的。這一次運動的豐功偉績,應當永遠記載在歷史上。但是只有一件事是做錯了,那就是打倒孔家店,打倒孔老二,不分青紅皂白地徹底否定中華文化,要求青年們只讀外國書,不讀中國書,認為中國書都是錯誤的”①。五四時期,許多革命者、年青人目睹國家危亡,心急如焚,認為求知固然重要,救亡更為迫切,遂有斷然拋棄本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完全向外追求救國良方的過激主張。這種心情不難理解,但卻因此而留下了一些后遺癥,遂使中華文化、國學從此產(chǎn)生了程度不同的貶義。(這一陰影,90年來一直揮之不去。)不過從此以后,內憂外患,接踵而至。當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大家救亡圖存都還來不及;對于新舊文化之爭,便無暇顧及,只好不了了之。國學的傳承問題又一次產(chǎn)生波折是在上個世紀的80年代。在全面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后,有些人在擁護改革開放之時過于急功近利,在探討問題中只許說改革開放的好處,不許提不同的意見,更不許提及民族的(實指中國所固有的)某些事物尚有可取之處;認為在改革開放時代,一切事物只能“國際化”,只能與“國際”接軌(其實是無條件地西方化),絕對不能“民族化”(其實是反對保留中華文化中某些原有的事物,包括國學在內)。如果違背了這個原則,那就是損害了改革開放的大事業(yè),延緩了中國人“國際化”的進程。這些言論雖然只來自少數(shù)精英人物,并不為廣大的愛國知識分子所認可,但因其對本民族原有的事物一律矮化、丑化,還是起了很大的混淆視聽的消極作用。有一段時間,寫文章時連“民族”、“中華民族”這些很有尊嚴的名詞都不敢談;誰談了“民族”、“中華民族”,就有反對“國際化”,反對改革開放之嫌,就會被扣上“民族主義者”甚或“狹隘民族主義者”的帽子。對于一個民族來說,文化是他的靈魂;對于一種文化來說,民族是它的載體。對于中華民族來說,源遠流長綿延不斷的中華文化永遠是他的靈魂(也就是民族魂、國魂),這絕不是少數(shù)人能夠反對得了的。但是近年來,有少數(shù)崇洋媚外的人,抱著民族虛無主義的態(tài)度,對中華文化,對傳承中華文化的國學,嗤之以鼻,不屑一顧。有一批人,受到社會轉型期不良社會風氣的影響,有崇洋思想,但是并不媚外(仍有愛國心與民族自尊心)。不過他們對中華文化,對國學存有誤解,這就不利于弘揚中華文化,不利于從中汲取力量,傳承民族精神。我一直在為中華文化受人誤解而憂慮,一直想呼吁海內外華人學者“重新認識中華文化”。三年多以前,我接受了人民日報記者林治波同志的采訪,暢談了自己的想法。這篇訪談錄,于2006年3月31日發(fā)表于人民網(wǎng),同年4月1日發(fā)表于《社會科學論壇》4月號。我希望一切有識之士能為中華文化正名(消除誤解,恢復名譽)。如果我們能夠通過“國學熱”的升溫,通過探討國學,學習國學,弘揚中華文化,傳承民族精神,為中華民族的團結與復興提供動力,開辟精神上的能源,那真是求之不得的大好事。五、國學為皇帝制度背了黑鍋長期以來,人們對中華文化有一種模糊的認識,那就是:認為中華文化與皇帝制度是“共生”的,五四運動之所以要“打倒孔家店”的原因亦在此。其實,中華文化與皇帝制度在本質上是對立的。具體而言,中華文化的“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與皇帝制度的“帝制之行也,天下為私”完全對立;中華文化的“以民為本,推行仁政,崇尚文治,以德治國”與皇帝制度的“以君為本,推行暴政,崇尚武功,以嚴刑峻法治國”也完全對立。創(chuàng)立皇帝制度的秦始皇的先祖曾在秦地推行嚴酷制度,雖有六世,對中原影響不大;但秦攻滅六國,宣布要在天下推行萬世一系的皇帝制度后,則引發(fā)猛烈反抗,短短十來年,秦王朝就垮臺了。后來漢武帝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并不是真的尊崇儒家學說,而是在儒家旗幟的掩護下推行法家的暴政。這是以漢武帝為代表的皇權與以董仲舒為代表的儒家學者所達成的一種妥協(xié),即在不反對中華文化的前提下,儒家學者接受皇帝制度,彼此互相遷就,有時也會發(fā)生摩擦或沖突。這樣一波三折地勉強維持到辛亥革命皇帝退位為止。在雙方妥協(xié)的一千多年中,專制皇帝保留了特權,儒家的代表人孔子被尊為萬世師表,全國到處建起文廟、夫子廟,孔子及其弟子都可以享受冷豬頭的祭禮。不過這一時期的中華文化,已經(jīng)打了七折八扣。其傳承受到極大限制,遠遠比不上戰(zhàn)國時代學者們可以互相質疑問難,生機勃勃。只不過儒家學說中的核心部分——天下為公、世界大同總算是歷盡劫波而保存至今,使今人驚嘆我們的老祖宗在兩千多年前就能勾畫出如此完美的政治理想。眾所周知,世界上好幾個文明古國都滅亡了。在他們的遺址上,是由另一個民族建立起另一種文化。只有中華民族所建立起的中華古國巍然獨存。這是為什么?是因為中華文化保存下來了,民族精神保存下來了。弘揚中華文化,學習國學,正是傳承我們民族精神的不二法門。在過去的兩千年中,阻滯中華民族社會發(fā)展的罪魁禍首是“天下為私”的皇帝制度,而中華文化則是傳承民族精神的重要依據(jù),顯然有功。在五四運動時期,我們竟放過了皇帝制度,軍閥政客,卻指責中華文化、儒家學說阻滯了中國社會的前進,讓儒家學說成了皇帝制度的替罪羊,這實在是功過倒置,說不過去。退一萬步說,我們要指責儒家學者和皇帝合作,要“打倒孔家店”,不如說“打倒董家店”。因為董仲舒確實和漢武帝合作過,多少還有一點嫌疑;在皇帝制度出現(xiàn)之時,孔夫子已死了幾百年,完全沾不上邊。我們在學國學的時候,這一筆賬是需要算清楚的,不能老是讓中華文化、儒家學說、國學來為皇帝制度背黑鍋。六、給國學以應有的學術地位坦率地說,近年來的“國學熱”是從民間開始的。民間為什么會自發(fā)地掀起一股“國學熱”?因為有此需要。很多家長痛感子女的分數(shù)上去了,品德跟不上,缺少做人的修養(yǎng),做事的能力,很希望能從中國人自己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中學到些好東西。群眾的積極性是有的,但是要有正確的引導。如果任其自由發(fā)展,則讀經(jīng)者有之,讀古代啟蒙讀物者有之,學書法者有之,學國畫者有之,練國術者有之——這些努力能夠起到一些作用,卻未必能達到大家預期的效果。而且?guī)熧Y難求,條件不足,想學國學,難以如愿。許多有識之士也想提倡國學,但是在國學未得到國家教育體制正式承認之前,找不到發(fā)展的空間。成立于2005年的人大國學院算是一個學習國學的重要基地了,但仍然是一種辦講習班的性質。正如該院常務副院長黃樸民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所說:“在國家正式教育體制里,國學還沒有成為正式的一級學科或者學科門類。由于缺乏制度上的必要保證,導致國學教育的生存、普及、推進、發(fā)展乃至繁榮面臨諸多問題?!雹谒浅OM皩鴮W設置為正式的一級學科或者學科門類,從制度上保證國學教育的深入推進。”③有人認為:我們要建立一門學科,需要考慮如何與國際(實際上是西方)接軌。我不禁要問:信仰伊斯蘭教國家學習可蘭經(jīng),信仰佛教國家學習各種佛經(jīng),又如何與國際接軌?學術無國界(學術的互相交流是必要的),但是學者有祖國(應當堅持傳承祖國的優(yōu)秀文化遺產(chǎn))。世界上不少中小國家、中小民族都能堅持保留自己的文化遺產(chǎn),為什么我們不能建立一門能夠充分體現(xiàn)中華文化特色的學科——國學?更何況這門學科所研究的內容是足以為人類造福的大問題。其實,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思維方式。他們所創(chuàng)造的不同文化的成果,每每能夠互補。這種互補,絕對有利于科學發(fā)展,社會進步。舉例說:東方文化的特長是善于保持事物的平衡,能夠宏觀地綜合地處理問題;西方人則善于分析,能夠微觀地一絲不茍地處理問題。中西醫(yī)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