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語文試題匯編:說明文閱讀_第1頁
中考語文試題匯編:說明文閱讀_第2頁
中考語文試題匯編:說明文閱讀_第3頁
中考語文試題匯編:說明文閱讀_第4頁
中考語文試題匯編:說明文閱讀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考語文試題精選匯編:說明文閱讀

內容預覽:

第十講說明文閱讀

【考查要點】

在整體上,理解或概括全文的內容,準確抓住全文的中心句,

把握說明的對象的特征,辨別與判定說明的順序,準確地看

出全文的結構特點,快速判斷文中的說明方法,正確篩選和

提煉文中的信息,領會作品中所體現(xiàn)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思想

方法,聯(lián)系文章與生活實踐談自己的感受、發(fā)現(xiàn)或設想,等

等。

在局部或細節(jié)上,準確抓住文段的中心句,給不同結構的段

落劃分層次,要言不煩地對文段的內容、事物的特點進行概

括或詮釋,品析說明的語言,說明詞或句子的含義、詞或句

子的表達作用及語言的表達特點,根據(jù)文章內容對陌生的科

技內容進行闡釋,對答題的理由進行解說,對文中的有關內

容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文字“再表達”,閱讀圖形,辨識表格,解

說表格,或者根據(jù)文章某些內容設計表格,或畫出圖形,等

等。

【知識疏理】

1.說明文中的舉例子、列數(shù)字、打比方、分類別、作詮釋、

作比較等說明方法。2.說明文語段中的中心句與文句。3.說

明文的文章結構特點與文段結構特點;總說與說。4.說明

中限制語的運用,確數(shù)和約數(shù)。5.說明文語段的層次劃分

角度。6.空間順序、時間順序、邏輯順序。7.平實與生動

的語言。8.說明中的描摹。9.科學小品的特點。10.圖表

的設計。11.聯(lián)想與想像。12.一定的生活知識與生活見聞。

【試題特點】

主要題型為填寫題、簡答題、簡述題、概括題、圖表題,簡

答題設題最多,比例最大。次要題型為仿寫題、判斷題、選

擇題。

【解題導引】

例1.(2019年鹽城)

人體內有一種淋巴細胞,它們是人的“生命衛(wèi)士”,擔負著

消滅外來入侵病毒的重任,醫(yī)學上稱之為“免疫細胞”。人

類二十世紀,這些“生命衛(wèi)士”遇到了一種強悍兇險的對手

一艾滋病毒。這種病毒十分狡詐,一旦侵入人體細胞組織,

它們就會用“融合”的手段進入免疫細胞內部。原先的“生

命衛(wèi)士”被迅速異化為病毒感染細胞,并會“走火入魔”發(fā)

瘋似地復制,病人每天大約會產生1000萬個變異的病毒顆

粒。由于它的高速的變異和復制,病人即使采用抗病毒藥物

進行剿殺,這些被病毒感染的細胞也馬上會針對性地再度變

異,使抗病毒藥物在一段時間后失去攻擊能力,也就是說病

人很快會出現(xiàn)“耐藥”反應。當人體“生命衛(wèi)士”的組織系

統(tǒng)被瓦解后,病人就會并發(fā)多種疾病,直至死亡,所以艾滋

病也被稱為人體免疫系統(tǒng)缺陷綜合癥。

八年前,科學家針對耐藥性,變單一抗病毒藥物治療為多種

抗病毒藥物的配伍聯(lián)合用藥,創(chuàng)造了“雞尾酒”療法,雖然

有較好抑制病毒的作用,但最終還是不能逃避“而寸藥”的黑

洞。

最近美國和瑞士的科學家共同研制的一種新型的抗艾滋病

病毒藥物,有可能使之成為首個能逃避“耐藥”黑洞的新型

抗艾滋病毒藥物。該藥的神奇之處在于它能有效阻斷艾滋病

毒融入免疫細胞內部,就像給人體的“生命衛(wèi)士”穿上了堅

固的防彈衣,使病毒無法進入免疫細胞內部進行“策反”,

并無從復制和變異,只能處于“孤立”狀態(tài),最終在免疫細

胞和抗病毒藥物面前束手待斃。這一新型藥物已得到美國藥

品監(jiān)督XX局的批準,將用于臨床。

1.第1段開頭為什么把人體內的一種淋巴細胞稱之為人的

“生命衛(wèi)士”

2.根據(jù)第1段內容,為下圖的3個空白處填寫恰當?shù)脑~語。

3.第3段“只能處于‘孤立&rsqu。;狀態(tài)”中“孤立”

的意思是什么?(依據(jù)文中語句回答)

4.第3段中加點的“有可能”能不能去掉?為什么

5.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這篇文章的大意。

上面用于命題的材料是一篇科技說明文。第1題考查對句子

的理解能力,要求對陌生的內容進行闡釋,解答時要反復瀏

覽相關內容,找到與題目有關的輔助材料作為答題的依據(jù);

第2題考查對段落的理解,采用了圖表題,要能通過閱讀抓

住語作答;第3題考查對句子中語的理解,并要求依據(jù)文中

語句回答,要細讀詞語前后的文字;第4題是體會說明文語

言的準確性,要求對答題的理由進行解說,此時的解說一要

利用平時的積累,二要利用文中的材料,語言表達要準確、

精練、層次分明;第5題考查對語言材料的整體理解,要精

心地從文章中擷取帶實質性的有關內容,精心組合語言,寫

出簡潔、通順而又合乎題目要求的答案。此題的參考答案為:

1.因為這種細胞能消滅外來入侵的病毒。(或:因為這種細

胞能使人免疫。)2.免疫細胞(內部)病毒感染細胞組織系統(tǒng)

3.指艾滋病毒無法進入免疫細胞內部,也無從復制和變異。

4.不能?!坝锌赡堋北硎厩闆r并不確定,去掉后就變成肯

定了。(或:“有可能”體現(xiàn)了說明文語言的嚴密性,準確

地說明了事物的狀態(tài),去掉后就不準確了。)5.新型抗艾滋

病毒藥物給免疫細胞穿上了“防彈衣”。(或:說明了艾滋

病病毒侵入人體,致人死亡的過程,以及新型抗艾滋病毒藥

物的神奇功效?;颍盒滦涂拱滩《舅幬飳⒅冒滩《居谒?/p>

地?;颍盒滦涂拱滩〔《舅幬锬苡行ё钄喟滩《救谌朊?/p>

疫細胞內部。

例2.(2019·荊門)

①人類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這既涉及地球為人類的生存

和發(fā)展所提供的資源,也涉及地球的外在環(huán)境究竟能在多少

年內維持不變。

②太陽是決定地球外在環(huán)境最重要的因素。根據(jù)近代天文學

家的理論,太陽將持續(xù)而穩(wěn)定地向地球提供光和熱,地球繞

太陽旋轉的平均半徑,將長期維持不變,至多只有極小的擺

動,這一過程將至少還持續(xù)40億年。過了40億年后,太陽

將逐漸膨脹而演化為紅巨星,最后將地球完全吞吃到它的

,,肚子”里。

③太陽所蘊含的能量實在是太巨大了,它為地球持續(xù)提供長

達400萬年的光和熱是沒有問題的。因為在400萬年的時間

里,所消耗的能量還不到太陽總量的1%!所以,研究人類在

地球上持續(xù)生存和發(fā)展的問題,至少要以人類能在地球上持

續(xù)生存400萬年為目標!

④但是人類面臨的真正的威脅,卻是來自人類自身。近400

年來科學、技術以及工業(yè)、農業(yè)的發(fā)展,就遠遠超出自有人

類歷史以來的400萬年間的成就。與此同時,近400年來人

類所消耗的地球上的資源大大超過了在400萬年間人類所消

耗的地球資源總量!如果按照現(xiàn)在的消耗不斷增長的趨勢發(fā)

展下去,試問400年后乃至400萬年的地球將是什么樣的面

貌?

⑤地球上的資源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可再生資源,另一類是

不可再生資源。如果人類可用消耗可再生資源的辦法替代一

些不可再生資源,那么這種替代在數(shù)量上畢竟是有限度的。

畢竟,人類的生存和發(fā)展的問題,歸根結底取決于地球上的

資源能在多少年內按照某些資源的消耗標準維持人類的正

常生活。

⑥其實,400萬年只是一個保守的說法,太陽的光和熱,完

全可能持續(xù)更長一些時間,即使太陽系內出現(xiàn)某些反常事

件,如小行星撞擊地球,但也不太可能在400萬年內發(fā)生,

而且人們完全能發(fā)射有超強破壞力的導彈,使小行星改變航

道。地球上的居民,至少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是大可不

必吃咸蘿卜操淡心的!

⑦所以,人類真正值得憂慮的,是人,是人能否控制人類自

身?。ā度祟惸茉诘厍蛏仙疃嗑谩罚?/p>

1.閱讀全文回答問題:人類在地球上生活時間的長短,取

決于什么?

2.文章第②段中“這一過程”指代的內容是什么,請用波

浪線在原文中劃出。

3.文章第③段劃橫線的句子中能量消耗者應是

,這句話強調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O

4.請用一句話簡要概括第③段中劃線部分的內容,20字以

內。

5.文章第⑤段關聯(lián)詞語使用有誤,請改后將正確的填入下

面的括號里。

如果()……那么()……畢竟()……

6.文章第⑥段中“吃咸蘿卜操淡心”一語是個語,

它形象地說明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請寫出一個與“吃咸

蘿卜操淡心”意思相同的成語。

7.閱讀文章第⑦段,指出人類不能控制自身的含義并舉例

加以說明。

含義:

例子:

8.仔細推敲文章結構,如果將文中的第⑥段調換位置,你

認為應放在哪一段前為宜?

9.請你以“地球與人”為主題策劃一則有創(chuàng)意的公益廣告。

要求有明確的主題詞和具體的畫面描寫,40字左右。

上面的第1題考查整體閱讀能力,不妨從首段中找出總起句

作答:①“地球為人類的生存和發(fā)展所提供的資源”;

②“地球的外在環(huán)境究竟能在多少年內維持不變”。當然,

善于自己概括更好,即可答作:①地球資源的多少;②地球

外在環(huán)境的穩(wěn)定與否。第2題看看是否明確復指的內容,當

劃出“太陽將持續(xù)而穩(wěn)定地向地球提供光和熱,地球繞太陽

旋轉的平均半徑,將長期維持不變,至多只有極小的擺動”。

第3題的判定需承前蒙后,酌指“太陽”,因為“太陽所蘊

含的能量實在是太巨大了”。第4題務必考慮到限制的條件,

答案并不過死,或日:人類文明的發(fā)展是以地球資源的消耗

為代價的,或曰:人類文明的發(fā)展與地球資源的關系,關鍵

在于積極地提取主要信息,思維聚合要快。第5題考到關聯(lián)

詞語,憑語感可知道前一個復句應為轉折關系,由此得到下

一句的結論,連貫看來,需改為“雖然……但是……所

以……”才較為合適。第6題直擊熟語(俗語),熟語自有

其妙處,“吃咸蘿卜操淡心”如同“杞人憂天”一樣,純屬

“庸人自擾”,于是很藝術地告訴人們,在相當長的時期內,

人類都無須擔憂地球的外在環(huán)境會對地球產生威脅。第7題

是要發(fā)掘句子的含義,推敲而言,這個句子說的是人類在消

耗地球資源方面不能做到自我約束(無節(jié)制、肆意破壞、掠

奪性開采……),舉例來說,人類無限度地開采石油,無限

度地采伐樹木等等,就更加使人折服了。第8題關乎文章的

結構,商榷的結果還是放在第⑷段前適宜,這也與語義語境

關系甚密。第9題借題發(fā)揮,由選文的題材生發(fā)開,提出創(chuàng)

意廣告,足以實實在在考核出考生的素質。此題的主觀性特

強,但無論怎樣也不能游離于主題之外。所謂主題,得含兩

方面的內容,一是要有生動的畫面,譬如:黃河已經成了懸

河,長江之底已干裂見縫,旁邊站立一位飽經風霜的老人,

老人臉上掛著一顆碩大的淚滴(特寫)……二是要有鮮明的

主題詞,譬如:如果說地球上還有一滴水,那就是人類自己

的眼淚!整個作品務求具有撼人心魄的藝術力量,發(fā)人深省,

產生必要的社會效應。

(參考答案:1.地球資源的多少和地球外在環(huán)境的穩(wěn)定與

否(或“地球為人類的生存和發(fā)展所提供的資源和地球的外

在環(huán)境究竟能在多少年內維持不變”)2.指代的內容是

“太陽將持續(xù)而穩(wěn)定地向地球提供光和熱,地球繞太陽旋轉

的平均半徑,將長期維持不變,至多只有極小的擺動”3.太

陽太陽所蘊含的能量實在是太巨大了。4.人類文明的發(fā)

展是以地球資源的消耗為代價的或:人類文明的發(fā)展與地

球資源消耗的關系5.雖然……但是……所以6.熟語(或

俗語)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人類都無須擔憂地球的外在環(huán)

境會對地球產生威脅。杞人憂天(或“庸人自擾”等)7.含

義:人類在消耗地球資源方面不能做到自我約束?;颍喝祟?/p>

無節(jié)制地消耗地球資源(肆意破壞或掠奪性開采)8.第⑷

段9.例:畫面中出現(xiàn)黃河、長江的景象,黃河早成了懸河,

長江之底已干裂成縫,旁邊立一飽經滄桑的老人,老人臉上

掛著一碩大的淚滴(特寫)。主題詞:如果說地球上還有一

滴水,那就是人類自己的眼淚!)

解答說明文時:1.先讀閱讀題,了解所考查的內容,判斷

其難易。2.閱讀選文,反復讀兩遍,了解文章內容、理清

說明順序,初析文章結構,辨識說明方法,理解事物特點。

3.讀文并答題,可“順流而下”,也可“先易后難”。先

在心中默答一遍,然后再答在試卷上。

【常見失誤】

說明文常見的答題誤區(qū)有:不能準確地對詞語的限制、修飾

作用進行評析,不能掌握根據(jù)語言材料給事實下定義的方

法,不能熟練地運用表格等方式表現(xiàn)或整理文中的重要信

息,不能對事物的特點進行準確的概括,在閱讀圖形和辨識

表格上有困難,解說答題的理由有困難等等。要針對說明文

閱讀中的這些難點進行有的放矢的復習。

【考點精練】

(一)(2019·海淀)

成功登陸火星的“勇氣”號探測器

(1)201941月4日,帶著人類探索太空奧秘的千年夢想,“勇

氣”號火星探測器經過半年多的飛行,成功登陸火星。這對

于了解火星及其演化,了解地球自身的過去和未來,都有十

分重要的意義。

⑵火星是地球外側的比鄰星,距離地球十分遙遠,探測器登

陸火星遠比登陸月球艱難得多。月球表面幾乎沒有大氣,制

動火箭可以引導登月艙準確地進行軟著陸;而火星大氣的密

度雖然遠遠低于地球大氣的密度,但仍可使登陸艙在著陸的

數(shù)秒鐘內燒毀。同時,火星風也能把登陸艙吹離目的地。因

此,航天專家們給火星起了個綽號叫“死亡行星”,意指探

測火星非常艱難,稍有疏忽就會前功盡棄。

⑶美國科學家總結了四十多年來國內外火星探測的成功經

驗,并汲取了多次登陸失敗的教訓,采用了多種技術措施相

結合的方案,終于使“勇氣”號成功登陸。

⑷“勇氣”號是迄今人類遣往其他行星的第一個可以移動

的、自動化的大型實驗室。其實,它就是一臺車式機器人,

長1.6米,寬2.3米,高1.5米,重174公斤,靠太陽

能電池板獲得能源。它有自己的大腦、頸、頭、眼睛和手臂。

⑸“勇敢”號的“大腦”是一臺每秒能執(zhí)行約2019萬條指

令的計算機。不過,與人類不同的是,它的大腦并不在頭部,

而在腹部。所謂“頸”和“頭”,是指“勇氣”號上部伸出

的一個桅桿式結構,上面有一對“眼睛”一其實是兩臺可拍

攝火星表面彩色照片的全景照相機。(甲)兩臺相機的高度

與人眼高度差不多,使“勇氣”號能以類似人的視角環(huán)視四

周,這兒瞧瞧,那兒看看,尋找有價值的探測目標。(乙)

當發(fā)現(xiàn)值得探測的巖石等目標時,“勇氣”號會像地質學家

一樣,走上前去對巖石敲敲打打,搜集數(shù)據(jù),然后向下一個

目標前進,因此科學家們親切地稱其為“野外地質學家”。

⑹“勇氣”號配備了野外科學考察所需的“全套武裝”,其

中包括全息攝像機和顯微鏡成像儀?!坝職狻碧柹嫌卸嗯_高

清晰度攝像機,可以拍攝高分辨率的火星地表和天空影像。

而顯微鏡成像儀就像地質學家手中的放大鏡一樣,能以幾百

微米的超近距離對火星巖石紋理進行審視。探測器還配備了

一個相當于地質學家常用的小錘子式工具,能對巖石內部進

行采樣研究。另外還有一些先進儀器,可用來對巖石構造做

進一步分析。

⑺“勇氣”號火星探測器擁有一套獨特的通訊系統(tǒng)。借助這

套系統(tǒng),“勇氣”號可以直接與地球控制中心交流信息。

(8)火星上是否存在生命,一直是人們非常關心的問題?!坝?/p>

氣”號也將圍繞此問題進行有益的探索。它肩負著兩大使

命,一是用先進的生化手段探測火星上是否存在生命,二是

探測火星上是否有水。

(9)“勇氣”號成功登陸火星,為人類進一步探索銀河系打開

了一扇希望之門:不過,這條探索之路仍是漫長而艱難的。

盡管在這條道路上隨時都可能遭受挫折,但是人類絕不會停

止探索宇宙奧秘的腳步。目前,航天專家們正計劃在發(fā)射無

人探測器的基礎上,選派航天員登陸火星,對這顆神秘而美

麗的紅色星球做進一步的科學探索與研究。

1.請你根據(jù)文章提供的相關信息,用一句話概括介紹“勇

氣”號探測器。(答案不超過42個字)

答:

2.文中對“勇氣”號的結構、裝備及其功能進行說明的是

第段至I第段。

3.既然火星被稱為“死亡行星”,登陸非常困難,為什么

人類還要堅持對火星的科學探索?請根據(jù)文章內容簡要寫

出四點理由。

答:

4.形象、生動是這篇科普短文的語言特點之一,請你以第

⑸段中畫線的(甲)(乙)兩個句子的一個為例,進行具體

分析。

答:

5.“勇氣”號這一名稱是從參加火星探測器命名比賽的一

萬份美國小學生作文中挑選出來的,選中文章的作者是一名

9歲的小女孩。人們?yōu)槭裁窗褳榛鹦翘綔y器命名這樣神圣的

使命交給孩子們呢?為什么“勇氣”號這一命名能夠中選

呢?談談你對這兩個問題的理解。

答:

(二)(2019·大連)

不可忽視的土壤污染

⑴土壤、水、陽光和空氣是大自然賦予人類和其他生物生存

的四大要素。一般的污染馬上就能引起大家的關注,而土壤

污染引起的不良后果要在幾年、幾十年甚至上百年后才能顯

現(xiàn)出來。所以,人們常常忽視對土壤污染的整治。

⑵近年來,由于人口的急劇增長和工業(yè)的迅猛發(fā)展,固體廢

物的傾倒和堆放量日益增多,有害廢水不斷向土壤中滲透,

大氣中的有害氣體和漂浮的塵土也不斷隨雨水降落在土壤

中,導致了土壤污染。

⑶土壤污染所造成的危害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土壤污染

導致嚴重的直接經濟損失,對此目前尚缺乏系統(tǒng)的調查資

料。僅以土壤重金屬污染為例,我國每年因重金屬污染而減

產的糧食就有1000多萬噸,被污染的糧食每年也多達1200

萬噸,合計經濟損失至少200億元。第二,土壤污染導致食

物品質不斷下降。我國大多數(shù)城市近郊土壤都受到了不同程

度的污染,許多地方的糧食、蔬菜、水果等食物中的鎘、絡、

碑、鉛等重金屬含量超標和接近臨界值。第三,。土壤污

染會使污染物在植物體中積累,并通過食物鏈富集到人體和

動物體中,危害人畜健康,引發(fā)多種疾病。另外,受到污染

的土壤表土在風力和水力的作用下,進入到大氣和水體中,

導致大氣污染和水體污染。

⑷為了控制和消除土壤污染,科學家們提出了許多解決辦

法:首先要控制和消除污染源,加強對工業(yè)“三廢”的治理。

其次是采用生物(例如蚯蚓等)降解凈化土壤。還可以通過

增施有機肥、換土和深翻等手段,治理土壤污染。

⑸近年來,世界各國的環(huán)保專家和生物學家都提出了讓植物

來凈化土壤的新方案。他們培養(yǎng)出各種轉基因植物,讓它們

吸收土壤中的有害物質,然后集中起來焚燒處理,這樣,經

過植物吸收后的重金屬還可以提煉出來,變廢為寶,不但凈

化了土壤,還獲得了貴重的重金屬。與傳統(tǒng)的化學、物理等

除污手段相比,植物除污具有投資和維護成本低、操作簡便、

不造成二次污染、經濟效益明顯等優(yōu)點。

1.給文中加點的字注音。

滲透

2.本文的說明內容除了土壤污染不被重視、土壤污染的原

因和危害之外,還有

3.第⑶段中加點的詞“至少”在句子中的作用是:。

4.填充下面方框,完成植物凈化土壤的過程。(每空6個字)

→→→

5.下面兩題,任選一題回答。[如兩題都答,按第①題計分

①請在下邊給第⑶段空白處補寫一句話。

答:

②第(4)段中列舉的治理土壤污染三種辦法的順序為什么不

能顛倒?

答:

6.為了提高人們對土壤及環(huán)境的保護意識,請你設計一條

公益廣告。(含標點20字以內)

(三)(2019·包頭)

黃河安瀾的今天和明天

⑴繼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以后,黃河屢屢發(fā)生的斷流讓人揪

心,曾經那樣奔騰咆哮、一瀉千里的黃河,連維系自身流淌

的水量都成了問題。

⑵正當黃河多年“汛期無汛”,防汛就要進入歷史教科書之

際,2019年秋季,持續(xù)兩個月的降雨,造成黃河下游9處漫

灘,十幾萬人受災,讓人們又一次領教了黃河的桀警不馴。

⑶今天的黃河究竟河情如何?怎樣應對?這些問題成為人

們再次關注的熱點。

⑷水少沙多是黃河的老問題。黃河多年平均天然徑流量為

580億立方米,僅相當于長江的1/17,而含沙量世界第一。

這一特性造成了黃河下游河床不斷抬升,大堤不斷加高,形

成地上懸河。

⑸近一二十年來,隨著兩岸工農業(yè)及社會經濟各項事業(yè)的發(fā)

展,各方面對水資源的需求不斷增大,黃河早已不堪重負。

由于水量不斷減少,黃河基本的生態(tài)用水得不到保障,河水

在大堤內只形成了窄窄的大道,于是在過去“地上懸河”的

基礎上,現(xiàn)在局部又出現(xiàn)了大堤內河槽高于灘地的情況,形

成“二級懸河”,近幾年,這一情況變得越發(fā)嚴重。

⑹黃河的泥沙淤積和河床的逐年抬高始終是問題的癥結所

在。然而,現(xiàn)在黃河又面臨著“生產堤”的新問題。

⑺曾經是“三年兩決口”的黃河,在新中國建立后的50多

年里,實現(xiàn)了黃河大堤的安然無恙。正是由于這樣的成就,

使得全社會防洪這根“弦”有所松懈,幾十年內,在河南、

山東兩省黃河大堤與河道間的灘區(qū),現(xiàn)已居住著180萬人,

有耕地375萬畝。灘區(qū)群眾為了保護人口和耕地的安全,修

建了“生產堤”,而“生產堤”一旦決溢,在“二級懸河”

情況下,高水位的洪水橫流就會直沖大堤,對大堤的安全造

成嚴重影響。

⑻按照專家的觀點,”造成今年黃河下游水災的水量根本稱

不上洪水”,只能稱為“小水”,可為什么小水也能釀大

災?這其中,“生產堤”的存在是重要原因?!吧a堤”經

過長時間雨水沖泡以后,極易決溢,因此,經歷了2019年

黃河秋汛之后,“生產堤”是留存還是消除,再一次成為各

方議論焦點。從黃河的長治久安來說,黃河應該利用難得的

汛期洪水,加強對河道的沖刷,帶走泥沙;從眼前來說,保

住灘區(qū)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也是大事。

(9)2019年黃河秋汛,雨量大,持續(xù)時間長。針對這一情況,

黃河防汛總指揮部決心充分運用工程手段,進行一次綜合目

標調控的嘗試。

(10)為了降低洪峰流量,首次進行了三門峽、小浪底、陸渾和

故縣等干支流水庫的聯(lián)合調度,使花園口多次6000多個流

量的洪峰被削為2500個,“四庫聯(lián)動”使數(shù)億立方米的洪

水成為名副其實的“小水”,有效地緩解了下游防洪壓力。

同時,這又是一次水沙的聯(lián)合調度。即便是場“小水”,通

過科學調度水沙關系,讓水帶沙的作用發(fā)揮到最大,也能起

到對中下游河道的沖刷和減淤作用。經過此次黃河秋汛,黃

河下游河道普遍刷深30~40厘米,過流能力增大了100~400

個流量,這對黃河來說,是一個喜訊。對實現(xiàn)黃河河床20

年不抬升的規(guī)劃也是一個極大鼓舞。

(11)在2019年抗洪過程中,局部救災和整體防洪的矛盾仍很

突出。在這次抗洪中,2019年投入使用的小浪底水利樞紐發(fā)

揮了決定性作用,但按照水利專家的的意見,此次小浪底工

程已是非常規(guī)調度使用:一方面,洪水持續(xù)不斷發(fā)生,下游

險情不斷加重,要求小浪底水庫多攔洪;另一方面,小浪底

水庫是新建土石壩,不能一次性蓄洪過快,否則壩體穩(wěn)定將

受到沖擊;同時,高水位運用會加快水庫淤積速度,縮短水

庫使用壽命。令人擔憂的是,水庫小水大用,今后真來了大

水怎么力、?專家認為只有將灘區(qū)群眾全部撤出才是根本解

決問題的途徑。

(12)2019年黃河秋汛的水庫調度可謂“精細”,上億立方米庫

容的水庫,水位調度精確到了厘米。水文測報數(shù)據(jù)表明,秋

汛期間,黃河防總對花園口下泄流量的控制誤差不超過10%。

這一切,與黃委會正在建設的“數(shù)字防汛”緊密相連。在黃

河防總會商室,一條數(shù)字黃河展現(xiàn)在墻上,原型黃河上已經

和正在發(fā)生的汛情、險情、災情、河勢工情以及上堤搶險等

情況,只要輕點鼠標就會一一呈現(xiàn)。雖然“數(shù)字防汛”系統(tǒng)

在2019年黃河秋汛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但“數(shù)字防汛”僅

僅是“數(shù)字黃河”工程的第一步,今后要加快建設“數(shù)字黃

河”工程,這才是推進黃河治理開發(fā)與管理現(xiàn)代化的必由之

路。

1.第⑶段的兩個問句在文中起的作用是

2.右側是“懸河”示意圖,讀⑷?⑺段后,將下列名稱填

寫在相應的括號內(只填字母)。

A.黃河大堤B.二級懸河C.生產堤

3.概括說明黃河今天的河情(最好不超過22個字)。

4.第(10)段運用列數(shù)字的說明方法是為了說明什么?

答:

5.第(11)段“非常規(guī)調度使用”的意思是

6.為了祖國母親河的長治久安,在明天的治理中,該注意

些什么?讀(11)(12)作答。

答:

(四)(2019·河北)

走近森林

張志毅

①森林是以樹木為主體的許許多多生物組成的生物群落。森

林里蘊藏著豐富的資源,森林資源按自然屬性可劃分為生物

資源和非生物資源兩大類。其中生物資源又可分為植物資

源、動物資源和微生物資源三類。植物資源包括林木資源(喬

木、灌木和竹子)和非林木資源(藻類、地衣、苔葬、蕨類

和其他種子植物等);動物資源主要包括哺乳動物、爬行動

物、森林昆蟲、鳥類和魚類等;微生物資源主要包括各種菌

類、支原體、衣原體等。非生物資源主要是指支撐森林生物

的林地土壤、水分等資源??梢娚质堑厍蛏弦粋€豐富多彩

的大資源庫,而且其主要部分即森林生物資源部分,是可以

持續(xù)利用的可再生資源。

②森林資源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資源。同時,森林還具有

維護地球生命、改善人類生存環(huán)境的生態(tài)價值。

③森林可以給人類源源不斷地提供木材產品和林副產品。木

材產品主要包括原木、鋸材、紙漿材、人造板材等;林副產

品主要包括森林植物的葉、花果、莖、樹皮、樹脂、樹膠、

樹液等,還包括經濟林以及森林動物與微生物提供的各種產

品等。為人類提供這些產品等。為人類提供這些產品無疑是

森林的重要功能。

④森林是生態(tài)平衡的主要調節(jié)器。森林可以把太陽能轉化為

化學能,使無機物轉變?yōu)橛袡C物,是生物和非生物之間物質

和能量交換的重要(niU)帶,對保持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整體功

能起著中樞和杠桿作用??梢哉f沒有森林就沒有生態(tài)平衡。

⑤木森林能夠有效地涵養(yǎng)水源和防止水土流失。森林憑借龐

大的林冠、深厚的枯枝落葉層和發(fā)達的根系,能夠起到良好

的蓄水保土和減輕地表侵蝕的作用。據(jù)測算,5萬畝森林的

蓄水量約有一百萬立方米。在森林被破壞或無森林的地區(qū),

水土流失嚴重,許多河道和水利設施不斷受到泥沙淤積,經

常造成水災。

⑥森林能夠有效地保護生物多樣性。目前地球上的500萬?

3000萬物生物中,有一半以上是在森林中(qT)息繁衍。

⑦森林能夠有效地緩解“溫室效應”。由于近代人類大量使

用石化燃料,使大氣中二氧化碳、甲烷等溫室氣體濃度不斷

升高,引起地球上的“溫室效應”。每公頃森林平均每年可

吸收20?40噸二氧化碳,同時放出15?30噸氧氣。

⑧。據(jù)有關專家研究,一公頃森林平均每年能吸引700多

千克的二氧化碳,可減輕工業(yè)酸雨的危害;城市中路旁的林

帶可以阻擋沙塵,滯塵率高達70%?90%。同時林帶還有降低

噪聲的作用,噪聲經過30米寬的林帶可降低6~8分貝。

⑨森林能產生直接的經濟效益,同時又有巨大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效

應,這是任何其他東西都無法代替。

1..根據(jù)注音寫出漢字。

①(ni口)帶②(qT)息

2.文章是從哪兩個方面對森林的價值進行說明的?

答:

3.根據(jù)對第①段的理解,在下面的橫線上填寫相應的內容。

生物資源:植物資源、①、微生物資源

森林資源

②:林地土壤、水分等

4.文章第⑤段中畫線句子列舉數(shù)字進行說明有什么作用?

答:

5.第⑦段畫線句子中的“緩解”改成“消除”可以嗎?為

什么?

答:

6.文章第⑧段畫線處應填寫的表明這段文字說明中心的句

子是什么?請寫在下面。

答:

7.據(jù)報道,目前我國土地沙化正以平均每年2460平方公里

的速度擴展,相當于一個中等縣的土地面積。防治土地沙化

勢在必行。請你結合森林的作用,為治理土她沙化擬一條標

語。要求語言簡潔,有感染力。

答:

(五)(2019·太原)

奇妙的對稱世界

許多大哲學家、大思想家和大科學家都相信,宇宙是被一種

無比完美的對稱規(guī)律支配的。

整個動物世界,最明顯的特點是軀干部分兩側的對稱性。以

一匹馬為例,通過鼻子到兩腿中間可以作一條中軸線,在其

兩側有完全對稱的器官:眼睛、耳朵、鼻孔、腿……動物為

什么會演變出這種對稱性呢?大家知道,任何動物在其所處

的環(huán)境中,左和右兩面的情況是基本相同的,它們?yōu)榱烁?/p>

的適應環(huán)境,需要在兩面都能同樣的看、聽、嗅、觸摸,于

是就形成了這種對稱性。

藝術家則利用對稱創(chuàng)造出美。銅器、漆器、雕刻、壁畫、織

錦、刺繡……其中的圖案,一概少不了對稱。在被稱為“立

體的畫”、“凝固的音樂”的建筑藝術中,也留下了對稱的

足跡。我國的建筑,從古代的宮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絕大

部分是對稱的,故宮是其中的典范。從天安門到端門、午門

形成了一條中軸線,各種各樣的建筑都圍繞這條中軸線鋪

開。三大殿更是依據(jù)對稱的原則而建,整體形成了一種端莊

凝重、氣勢恢宏的美,傳達著王權的威嚴。為什么對稱就

美呢?萬花筒里雜亂無序的碎玻璃片并不美,奧妙就在于三

片反光鏡構成了三重反射對稱,使得雜亂無序的彩色碎玻璃

片經過鏡面反射后,形成對稱的美麗圖案。可見,對稱的美

在于:在雜亂中形成規(guī)律,在無序中引入秩序。

對稱的現(xiàn)象引發(fā)了科學家對未知領域的探索。我們知道原子

內有原子核,核外有電子。電子質量很微小,帶有負電;原

子核內還有質子,質子的質量要比電子大得多,卻帶正電。

這種情況是不大相稱的。那么,會不會存在著帶正電荷的

“電子”,帶負電荷的“質子”呢?1932年,人們果然發(fā)現(xiàn)

了帶正電荷的電子一反電子。后來又發(fā)現(xiàn)了反質子、反中子。

總之,粒子和反粒子的對稱,已經是千真萬確的事實了。

那么,會不會存在反氧、反氫、反水,以至于反行星、反宇

宙呢?科學家正是運用對稱原理,在進一步提出和探索這些

問題呢。

1.文章從哪三個方面說明“宇宙是被一種無比完美的對稱

規(guī)律支配的”?

2.文中畫線處所舉萬花筒的例子的作用是什么?

答:

3.對稱可以創(chuàng)造美;同樣,不對稱也可以創(chuàng)造美。自由選

用下面資料,結合文章內容和自己的理解,說說這兩種美的

差異。至少使用兩種說明方法。

資料①:蘇州園林可絕不講究對稱,好像故意避免似的。東

邊有了一個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邊決不會來一個同樣的亭

子或者一道同樣的回廊。池沼或河道的邊沿很少砌齊整

的石岸,總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選自《蘇州園林》

資料②:右圖是我國古代藝術瑰寶一馬踏飛燕。飛奔的駿馬

只有一只蹄踏在飛燕上,四蹄姿態(tài)各不相同,打破了對稱。

銅馬足下的飛燕用來襯托良馬之神速。

答:

4.對偶就體現(xiàn)了語言的對稱美。請你使用對偶的方法,補

全《西游記》第七回的回目。

第七回回目:五行山下定心猿

【幫幫你】“五行山下定心猿”指孫悟空被如來佛祖壓在五

行山下,“心猿”即孫悟空。第七回前半部分內容精選:真

個光陰迅速,不覺七七四十九日,老君的火候俱全。這一

日,開爐取丹。那大圣雙手捂著眼,正自揉搓流涕,只聽得

爐頭聲響。猛睜睛看見光明,他就忍不住,將身一縱,跳出

丹爐,喀喇的一聲,蹬倒八卦爐,往外就走。

(六)(2019·南京)

①你見過一個能炒一盤菜的巨型青椒嗎?你嘗過長1米、重

1500克的特大黃瓜嗎?你聽說過一畝地能產一噸優(yōu)質稻谷

嗎?這些農作物并非神話而是事實,它們的種子都有一個共

同的特點,即經過太空之旅后而變得神奇無比。到太空中去

培育更多更好的良種成為人類的新希望??臻g生物學的發(fā)展

為人類的這一希望奠定了基礎。

②在太空,物體的重量只有她面的百萬分之一,被稱為微重

力狀態(tài),生物極易發(fā)生遺傳變異,對細胞、蛋白質、微生物

的培養(yǎng)十分有利。太空還剝去了大氣層的“外衣”,太陽光

輻射比地面強得多,宇宙高能重粒子極其豐富,將使種子、

微生物等細胞中的遺傳密碼發(fā)生有益突變,產生新物種。另

外太空環(huán)境近似真空,沒有污染。專家們認為,看不見、摸

不著、甚至感覺不到的這些環(huán)境條件,為發(fā)展新材料、新物

種、新醫(yī)藥等提供了理想的實驗場所和生產基地。在太空環(huán)

境里,生物的變異和進化要比地面快成千上萬倍。

③率先提出空間植物和微生物變異理論的美、俄科學家,多

年來卻與航天育種這一領域失之交臂,捷足先登的是“太空

俱樂部”的后來者一中國。

④我國返回式衛(wèi)星和宇宙飛船的發(fā)射成功,為空間育種和生

物學科研提供了契機。早在1986年,王大玲教授就提出運

用航天搭載進行生物科學研究的建議。1987年我國首次利用

衛(wèi)星進行了植物種子和微生物材料的搭載試驗,它拉開了我

國航天育種研究的序幕。

⑤十多年來,我國先后在9顆衛(wèi)星和兩艘宇宙飛船上搭載了

500多種植物、微生物等,培育出一批生物新品種、新品系、

新種源。我國的空間育種成果贏得了世界的贊譽,美、俄、

保加利亞等國科學家們紛紛表示了要求合作的愿望。

⑥2019年10月,經“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精選處理

的雜交水稻種子被放入返回式衛(wèi)星,在太空中“修煉”了15

天后返回地球。這些種子在海南繁育基地種植了44987株。

經實驗分析發(fā)現(xiàn),一些水稻發(fā)生了高頻率的變異,個別植株

的性狀分離變異率高達12%,比用射線輻射變異率高100倍,

比自然變異率高數(shù)萬倍。如今這批航天水稻已經進入第六

代,形成了新品種,單季畝產達到800公斤。

⑦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我國空間育種的總種植面積已超過100萬

田O

1.本文的說明對象是。

2.第②段加點的“這些環(huán)境條件”具體指哪些

答:①

3.請用簡明的語言概括④一⑦段的主要內容。(不超過15

答:

4.文章開頭加點的部分如果去掉,表達效果有什么不同

答:

(七)(2019·連云港)

誰染楓林醉

蘇更林

(1)唐代詩人杜牧的《山行》以形象、明快、洗練的語言,

勾勒出層林盡染、楓葉流丹的畫面,并吟誦出“霜葉紅于二

月花”的千古絕唱。

⑵為什么晚秋的楓葉會變得滿山錦繡、遍她彩霞呢?宋人楊

萬里有詩云:“小楓一夜偷天酒,卻倩孤松掩醉容。”說是

楓葉在一夜間偷飲了“天酒”而“醉”成了紅色。這雖然為

楓林紅葉增添了幾分神秘和浪漫,但并沒有道出楓葉變紅的

確切道理。

(3)至I底“誰染楓林醉”呢?現(xiàn)代科學認為,植物葉片的顏色

取決于其中所含的色素物質,如葉綠素、葉黃素、花青素、

胡蘿卜素等等。這些色素物質往往會隨著植物成熟期的不同

和環(huán)境條件的改變而發(fā)生變化,從而呈現(xiàn)出各自具有鮮明特

征的顏色。葉片中含有較多葉綠素時就會呈現(xiàn)綠色,含有較

多葉黃素時就會呈現(xiàn)黃色,而含有較多的花青素時則會呈現(xiàn)

紫、藍、紅等不同的顏色。這是因為花青素是一種水溶性植

物色素,獨特的化學結構使其顏色多變?;ㄇ嗨氐幕窘Y構

母核是花色基元。由于其中的氧原子是4價的,所以它和它

的衍生物具有堿的性質,即能夠與酸性物質作用生成鹽;而

花青素又是花色基元的羥基取代衍生物,因而,它又具有酸

的性質,即能與堿性物質作用生成鹽。花青素的這種結構特

點決定了它具有隨介質pH值改變而改變結構并從而改變顏

色的可能性。試驗證明,花青素在酸性介質中呈現(xiàn)其表征的

紅色。而楓樹的葉片細胞液呈現(xiàn)酸性,春夏季節(jié)由于楓葉中

一般只含有葉綠素而不含有花青素,所以此時的楓林還是郁

郁蔥蔥的綠色;可到了深秋季節(jié),由于氣溫驟降,光照減少,

使得葉片內光合作用制造的淀粉不能完全適合葉片,這樣就

造成葉細胞內糖分的積累,從而促進了花青素的形成。由于

楓葉細胞液的酸性環(huán)境,花青素呈現(xiàn)紅色也就是順理成章的

事了。

(4)“霜葉紅于二月花”體現(xiàn)了“楓林紅葉”外在美和內在

美的統(tǒng)一。如果你一旦置身于楓林之中,一定會為祖國的大

好河山所陶醉,并為“霜葉”抗嚴寒傲霜雪的生機和力量而

感動。

(選自《語文報》,有刪改

1.第⑵節(jié)中,楊萬里的詩并沒有“道出楓葉變紅的確切道

理”,作者為什么還要引用這兩句詩?從文中可以看出楓葉

變紅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

2.花青素是一種水溶性植物色素,其結構特點是什么?

答:

3.楓葉中的花青素是如何形成的?(不超過50字

答:

4.大自然中的植物呈現(xiàn)出萬紫千紅的景象的主要原因是什

答:

(八)(2019·宿遷)

人能與鳥比翼齊飛嗎

①人類自古以來就向往能像鳥一樣在藍天上翱翔。據(jù)《后漢

書》記載,我國在1900多年前就有人用大鳥的羽毛制造成

翅膀試驗過飛行。直到17世紀,歐洲還有人試圖這樣模仿

鳥類飛行,但都未能成功。這是為什么呢?

②經過長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