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中學生物“過程探索”教學的案例分析和探討_第1頁
對中學生物“過程探索”教學的案例分析和探討_第2頁
對中學生物“過程探索”教學的案例分析和探討_第3頁
對中學生物“過程探索”教學的案例分析和探討_第4頁
對中學生物“過程探索”教學的案例分析和探討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第頁對中學生物“過程探索”教學的案例分析和探討一、問題的提出

信息技術、多媒體技術的高速發(fā)展,給生物教育帶來了很大的發(fā)展契機。許多微觀的生理過程,以多媒體技術來呈現,變得直觀、生動。如制作精美的“細胞有絲分裂”課件在網絡上隨處可見,在百度中搜索“有絲分裂課件”就有3870個網頁出現。高中教師在使用這些多媒體課件時,一般是將其中的整個過程多次展示給學生??墒沁@種做法與生物新課程標準提出的要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倡導探究性學習的要求是不符合的。為此,我提出了“過程探索”教學法。這種方法充分重視學生的個體差異,讓他們在過程探索中實現知識的融匯與創(chuàng)新,實現思維的流動與發(fā)光;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學生在學習中快樂,在快樂中學習。

二、過程探索法及其意義

這里所說的過程探索法就是對高中生物教學內容中,細胞的結構以及生命活動(如物質交換、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等)、生物個體發(fā)育、遺傳規(guī)律這些復雜而細微、難以直接觀察其結構,或無法觀察其生命活動的具體過程,通過“創(chuàng)設情景、引導探究、模型構建、變式運用”,實現學生全面發(fā)展的教學模式。

以2003年全國高考“理綜”卷第26題為例來說。本題的題目是:“小麥品種是純合體,生產上用種子繁殖,現要選育矮稈(aa)、抗病(BB)的小麥新品種;馬鈴薯品種是雜合體,生產上通常用塊莖繁殖,現要選育黃肉(Yy)、抗病(Rr)的馬鈴薯新品種。請分別設計小麥品種間雜交育種程序,以及馬鈴薯品種間雜交育種程序。要求用遺傳圖解表示并加以簡要說明(寫出包括親本在內的前三代即可)。”這個題目在當年的得分率非常低,究其原因是學生根本就不會用遺傳圖解來表示這個過程,或許老師曾經多次在黑板或多媒體上演示過這個過程,但是由于學生沒有親自構建過相關的模型,沒有利用這個模型來解決過問題,在問題面前就會變得束手無策。

事實上,類似的題目我們在平時的訓練中經常見到,假如我們有過讓學生探究,有過讓學生把探究過程用遺傳圖解表示,學生遇到這些問題時的表現可能就是另一個樣子了。

三、過程探索法的使用原則

(一)動態(tài)化原則

動態(tài)化原則就是引導學生突破靜態(tài)學習模式,對學習課題做動態(tài)分析、深入分析、綜合分析,從而改變學生只聽不做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實踐中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在求異思考中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如對植物個體發(fā)育過程,如果只用幾張靜態(tài)的圖片來介紹,學生是很難理解的。這時教師首先向學生灌輸動態(tài)化思想,沿著“受精卵胚種子幼苗性成熟的植株”這條線索,以細胞的有絲分裂和細胞的分化為改變因子,逐漸勾勒出植物個體發(fā)育過程的動態(tài)圖,學生就比較容易理解了。

(二)探索性原則

按照維果茨基的“活動理論”,即“客體—活動—主體”論,在客體的作用和主體的狀態(tài)變化之間插一個特殊的中間環(huán)節(jié)——主體活動,在學習中讓學生產生活動意識,積極參與教學過程,多動腦動手。所謂探索性原則是指在活動過程中要營造探索氣氛,創(chuàng)設探索情境,提供探索契機,從而激發(fā)學生主動探索的積極性,使學生在探索的過程中鍛煉成長。如在講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的變化規(guī)律時,課前給學生提供不同形狀的染色體(包括細絲狀的染色質、只含一個DNA的染色體、含兩個DNA的染色體)卡片,以及一些細胞圖形,讓學生自己把所有的染色體卡片貼到各個細胞圖形當中去。學生在探索活動中學會了知識,提高了能力。

(三)協作性原則

在學習中良好的協作可以提高學生思維的敏捷性,使之能夠迅速、正確地做出判斷,得出結論。同時,在教學中經過適當的組織,以合理的小組方式對問題展開討論,以激勵評價鼓勵每個學生都參與其中,發(fā)揮集體的智慧,學生不但有機會充分展現自己,而且可以在相互協作的過程中感受到團隊合作的價值,這對于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個性品質也是非常重要的。

四、過程探索法的教學模式

五、過程探索法的教學實踐

(一)創(chuàng)設情景

創(chuàng)設情景是激發(fā)學生內在需求的必不可少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在合適的情景下學生原有的知識會被迅速提取出來,并以某種形式外化。

1.生活情景

用生活情景激活生物課堂,目的是為了在學生的生活體驗和教學內容之間建立聯系,使教學內容很快納入學生原有的知識結構之中。如在講“動物行為的產生原因”時,以圖片展示3只小鵝跟隨玩具車奔跑的情景,學生一下子就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在老師的引導下,很快進入到對產生這個行為的原因的探究。

2.新聞情景

新聞具有真實性較強的特點。結合教學內容,選擇一些有關的新聞展示給學生,能激發(fā)學生探究的欲望。比如,在講“光合作用過程”時,展示2003年7月1日《北京晨報》的一則新聞:

人也會光合作用?

印度一男子靠水和陽光存活8年

據《悉尼晨鋒報》6月30日報道,一名印度男子在過去的8年中,從未吃過一粒糧食,僅靠喝水和接受太陽光照射就能活命?!队《葧r報》對此人做過詳細報道后,引起了美國NASA的注意。目前,這名印度男子已被NASA邀請到美國進行實驗,科學家想解開發(fā)生在這名印度男子身上的神奇之謎。

當學生看到這則新聞時,完全進入了接受知識的狀態(tài),這對教學非常重要,主動學習、體現學生的主體性都需要在這個基礎上進行。學生迫切想知道事情的真相,想知道這個男子是不是真的能進行光合作用,接下來對光合作用過程的探索,就成為很自然的事了。

3.問題情景

問題情景是指在新奇未知事物的刺激下,學生自己提出問題或接受教師提問后,產生解決問題的強烈愿望,并以此作為自己學習活動的目的的一種情景。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的實質在于揭示生物現象的矛盾,引起學生認知的沖突,動搖學生已有認知結構的平衡,從而喚起學生的思維,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內驅力,使學生進入問題探索者的“角色”,真正“卷入”到學習活動之中,以達到掌握知識、訓練思維的目的。

(二)探索模式

生物過程有微觀性、復雜性、多變性的特點,過程探索法對其主要采取組塊探索、實驗探索和標記探索三種探索模式。它們的關系可以用下圖表示:

1.組塊探索

組塊探索就是在生物教學中把一個復雜、分階段的過程分解為幾個學生容易接受的組塊讓學生進行探索。它能夠完成探索的全過程,這與一般的“線性”探索有所不同。參照組塊理論,可提出“生物組塊拓展教學策略”的構想。

比如,學生在探究“某鳥類體內一個性周期的激素調節(jié)過程”時,教師首先創(chuàng)設“在養(yǎng)雞場的雞舍中,傍晚和清晨都要用燈照明以達到產卵增多的目的,請你講出其中的道理”這樣一個生活情景,然后分三個組塊進行探索:(1)光照被雞眼感受的過程;(2)下丘腦神經分泌細胞分泌激素作用垂體細胞的過程;(3)垂體細胞分泌激素作用卵巢的過程(見下頁圖4)。

學生在各個組塊的探索中,利用原有的知識結構(眼的結構、反射弧的結構、細胞中有關物質的合成分泌過程、內環(huán)境的組成等)逐漸構建起“某鳥類體內一個性周期的激素調節(jié)過程”的知識。

2.實驗探索

實驗探索就是對生物過程探索中一些不能觀察、需要驗證或研究的環(huán)節(jié),通過設計實驗來完成。探索性實驗的主要教學程序如下:

(1)提出研究課題

如提出課題“水稻中一個矮稈粳稻和一個高稈糯稻品種基因型的確定(莖的高度由A—a控制,粳稻、糯稻由B—b控制)”。

(2)引發(fā)科學猜想

我們通過已學的知識知道有9種基因型,如果沒有其他的任何條件,同學們是不能猜到基因型是怎樣的。大家首先會想到要確定顯隱性的關系,這里我們假設高稈、糯稻為顯性。

(3)設計實驗步驟(如圖5)

第一步:以這兩個品種的水稻作為親本進行雜交實驗。結果如下:①全部是粳稻;②種下去全部長成高稈;假設成立。這個時候我們可以確定親本的基因型為矮稈粳稻(aaB________)和高稈糯稻(A________bb)。

第二步:繼續(xù)實驗,拿自交。結果如下:①中,約3/4為粳稻,1/4為糯稻;②種下去,不管粳稻還是糯稻,長成的植株都約有3/4高稈,1/4矮稈。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孟德爾的自由組合規(guī)律,很快就能確定基因型為矮稈粳稻(aaBB)和高稈糯稻(AAbb)。

(4)進行模型構建

經過實驗得出來的模型要經受得起實踐的檢驗。有的同學想出了進一步驗證自己假設的方法:各取其親本花粉樣品,滴上一滴碘液,分別在顯微鏡下觀察。結果發(fā)現矮稈粳稻的花粉全部被染成藍黑色,高稈糯稻的花粉全部被染成紅褐色。

3.標記探索

(三)變式運用

學習的目的是掌握知識、發(fā)展能力。學生看書往往都說看懂了,可是在做題目的時候,在運用知識的時候,在遇到新情景的時候,卻束手無策。這說明他的思維能力還達不到要求。在教學中運用變式可以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在變式訓練中,學生重組知識結構,鍛煉了思維能力。

1.變換條件結論

變換條件結論是最常用的一種變式方法。學生用相同的模型,在不同的條件下,解決不同的問題,提高了處理信息的能力和探索問題的能力,實現了知識結構的更新。例如,在上文談到的“水稻中一個矮稈粳稻和一個高稈糯稻品種基因型的確定”中,假如實驗結果在F1中出現——1高稈粳稻:1(矮稈粳稻),學生就會運用已有的知識模型,重新進行探究,得出結論。

2.信息轉換

生物學習中遇到的文字和圖表信息,有時表達的是同一個內容。這就要求學生具備對不同形式的信息的轉換能力,提高對不同情景的應變能力。比如,在講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運輸、分泌過程時,學生可能遇到下面兩種呈現形式:

實際上學生在做題目的時候可能會遇到更多的這種情況,這給一部分學生帶來很大的困難,特別是基礎比較薄弱的學生。他們在不同的信息面前敏感度不一樣,有的學生在識圖上能力較強,而有的學生只會看文字信息。在教學中,我們要針對不同的情況實施因材施教,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fā)展。

六、過程探索法的操作體會

(一)學生的主動性是成敗的關鍵

過程探索就是一個學生自主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學生始終處于主體地位,沒有學生的主動參與,教學工作是很難開展的,學生也不能從這個過程中實現知識更新、思維創(chuàng)新。

為了提高學生的興趣,使學生主動參與探索過程,教學要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