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溫病的辨證_第1頁
第四章溫病的辨證_第2頁
第四章溫病的辨證_第3頁
第四章溫病的辨證_第4頁
第四章溫病的辨證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四章溫病的辨證第1頁,共26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5/5/20231第四章溫病的辨證

[目的要求]1、了解溫病辨證體系是如何創(chuàng)立的?

2、了解溫病辨證的內容和臨床意義。

3、熟悉溫病衛(wèi)氣營血與上、中、下三焦的病理變化、病位淺深、傳變、治療大法及轉歸概況。

4、掌握衛(wèi)氣營血與三焦辨證的實際運用。第2頁,共26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5/5/20232第四章溫病的辨證

一、概述

(一)溫病辨證體系的創(chuàng)立

(二)溫病辨證的臨床意義

1、是分析溫病病機變化的理論基礎。

2、作為辨別不同證候類型的大綱要領。

3、是識別證候傳變的重要準則。

4、作為確定治療大法的主要依據(jù)。第3頁,共26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5/5/20233第四章溫病的辨證

二、衛(wèi)氣營血辨證

(一)衛(wèi)氣營血辨證的涵義:以溫邪傷害衛(wèi)、氣、營、血的病理表現(xiàn),來辨認溫病之淺深層次、證情輕重及其相互傳變之一般規(guī)律,以之指導溫病的辨證論治.

第4頁,共26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5/5/20234第四章溫病的辨證

(二)衛(wèi)氣營血辨證的運用

1、代表證候和病機

(1)衛(wèi)分證病機:溫邪襲表,肺衛(wèi)失宣證候表現(xiàn):發(fā)熱、微惡風寒——

頭痛——

無汗或少汗——第5頁,共26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5/5/20235第四章溫病的辨證咳嗽——

口微渴——

苔薄白欠潤,舌邊尖紅,脈浮數(shù)——

辨證要點:發(fā)熱與微惡風寒并見,口微渴。溫病:發(fā)熱重(且為必見之癥)傷寒:惡寒重(且為必見之癥)

(2)氣分證病機來路:凡病邪由表入里,而未入營動血的一切病證,皆屬氣分范圍。第6頁,共26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5/5/20236第四章溫病的辨證

病機:邪正劇爭,臟腑機能失調亢奮—氣熱熏蒸郁阻—熱郁氣機

證候表現(xiàn):因病機不同而異

(1)氣熱熏蒸—壯熱,不惡寒,反惡熱,汗多,渴喜涼飲,尿赤,舌質紅,苔

黃,脈數(shù)有力—無形邪熱亢盛于內,熏蒸于外.(2)熱郁氣機:隨熱邪所犯臟腑病變部不同,臨床表現(xiàn)也各異.如:第7頁,共26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5/5/20237第四章溫病的辨證

邪熱壅肺,肺氣閉郁——身熱汗出,咳喘鼻煽,痰黃稠等。

熱擾胸膈,胸膈氣郁——身熱心煩,懊憹等。

熱結腸腑,腑氣不通——潮熱,汗出,大便秘結,腹脹滿硬痛拒按,苔黃燥甚則焦黑起芒刺,脈沉實或滑數(shù)。

——濕熱郁阻脾、膜原、膽腑、腸腑等。

辨證要點:

壯熱,不惡寒,口渴,苔黃。

(3)營分證病機來路:第8頁,共26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5/5/20238第四章溫病的辨證

病機:營熱熾盛,熱灼營陰,心神被擾。

證候表現(xiàn):

身熱夜甚——

口干不甚渴飲——“陽津陰液說”——津屬陽,分布在衛(wèi)氣,以滋養(yǎng)衛(wèi)氣,邪熱在衛(wèi)氣,只是灼傷陽津,陽津與水同類,其質稀、味淡、氣薄,溫邪灼傷陽津,可引水自救,故邪在衛(wèi)氣分,見口渴欲飲或大渴引飲;液屬陰,分布在營血,以滋養(yǎng)營血,熱入營血灼傷陰液,陰液非同于水,其質稠、味厚、氣濃,溫邪灼傷陰液,飲水不足以自救,故口反不渴。第9頁,共26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5/5/20239第四章溫病的辨證

——輸液中的“晶體”與“膠體”心煩不寐或時有譫語——

斑疹隱隱——

舌質紅絳——

脈細數(shù)——

辨證要點:身熱夜甚,心煩譫語,舌質紅絳。

(4)血分證病機來路:病機:血熱熾盛,迫血妄行,熱瘀交結。第10頁,共26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5/5/202310第四章溫病的辨證

證候表現(xiàn):張志聰:“營為血之氣,舉血可以賅營”,故血分證的表現(xiàn)具備了營分證的臨床特點,而以出血癥狀顯著、斑疹密布、神志癥狀嚴重、舌質深絳等而又有別于營分證。身熱灼手,躁擾不安,昏狂譫妄——

吐血、衄血、便血、尿血、斑疹密布——

舌質深絳——

辨證要點:斑疹、出血見癥、舌質深絳。

——虛實夾雜第11頁,共26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5/5/202311第四章溫病的辨證

2、說明病情的淺深輕重和傳變規(guī)律

(1)淺深輕重——病在衛(wèi)分淺于氣分,病在血分深于營分。

(2)傳變規(guī)律

傳變形式:

A、不傳:

B、一般傳變:順傳——衛(wèi)、氣、營、血依次傳變。逆?zhèn)鳌坝煞涡l(wèi)逆?zhèn)餍陌?/p>

C、特殊傳變:第12頁,共26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5/5/202312第四章溫病的辨證由里達表——

傳變不分表里漸次——

傳變條件:邪正力量的對比——

感邪性質的差異——

治療是否及時恰當——

傳變的判斷依據(jù):臨床證候表現(xiàn)——

衛(wèi)氣營血的傳變規(guī)律——

第13頁,共26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5/5/202313第四章溫病的辨證

3、作為確立治則的依據(jù)

衛(wèi)分證——辛涼輕清宣透,清透衛(wèi)分,使熱透微汗而解。

氣分證——清泄氣熱,以清、下二法為主,和解、分消諸法亦在其中。

營分證——清營透熱轉氣。

血分證——涼血解毒,散血止血(活血以散血,滋陰以散血).

[附]衛(wèi)氣營血理論研究進展

1、研究范圍逐漸擴大;2、研究方法更新;3、實驗室技術的引進。第14頁,共26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5/5/202314第四章溫病的辨證

三、三焦辨證

(一)三焦的概念

1、三焦的生理概念

(1)人體原氣運行的通道

(2)人體水液運行的通道

(3)劃分人體上、中、下三個部位

(4)人體傳化之腑中的一腑第15頁,共26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5/5/202315第四章溫病的辨證

2、三焦的病理概念三焦辨證,是用三焦(包括上焦肺與心、中焦胃與脾、下焦肝與腎)以闡述溫邪在病變過程中由上及下,由淺入深所引起各種病證的發(fā)展變化規(guī)律,并用以說明病邪所犯臟腑的病理變化及其證候特點,作為指導溫病臨床辨證論治的依據(jù)?!贡孀C實際上就是臟腑辨證在溫病學上的運用。

(二)三焦辨證的運用

1、代表證候和病機

(1)上焦證包括手太陰肺、手厥陰心包的溫熱與濕熱兩大類證。第16頁,共26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5/5/202316第四章溫病的辨證

溫熱:手太陰肺的病證——

邪襲肺衛(wèi):與衛(wèi)分證同(參上3、4、6條)

熱熾肺氣:與氣分證中“熱邪壅肺”同(參上-7)

手厥陰心包的病證——邪陷心包,機竅阻閉(參上17):舌絳,神昏譫語或昏憒不語,舌蹇肢厥等。濕熱:手太陰肺的病證——第17頁,共26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5/5/202317第四章溫病的辨證

濕重:濕遏衛(wèi)氣(參上43):身熱不揚,頭痛惡寒,胸悶咳嗽,身重脘痞,不渴不饑,苔白膩,脈濡緩--三仁湯證。熱重:濕熱蘊結咽喉(參上45):以喉阻咽痛、頭脹為主——銀翹馬勃散證。手厥陰心包病證——

濕重:濕溫邪戀氣分,濕熱釀痰,蒙蔽心包:神識昏蒙+氣分濕阻證——菖蒲郁金湯證。熱重:濕溫邪入營分,化燥內陷心包證(參上-44):清營湯去蓮心、麥冬,加銀花、赤小豆皮煎送至寶丹或紫雪丹。

第18頁,共26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5/5/202318第四章溫病的辨證

(2)中焦證溫熱足陽明胃病證(陽明熱盛)——胃熱熾盛,熏蒸于外,與氣分證中“氣熱熏蒸”同。(參中-1)

手陽明大腸病證——腸道熱結,腑氣不通,與氣分證中“熱結腸道“同(參中-1、3、4、5、6、7)

濕熱偏陽明病證(熱重濕輕證)——陽明熱熾,兼太陰濕滯(參上26、薛37)第19頁,共26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5/5/202319第四章溫病的辨證偏太陰病證(濕重熱輕證)——濕熱困脾,氣機郁滯(參中-58、59、60)(3)下焦證溫熱——肝腎病證腎陰耗損——熱邪久羈,腎陰耗損(參下1、3、4、

5、6、7、8)

陰虛風動——水不涵木,虛風內動(參下13、14、

15、16)

濕熱——大、小腸、膀胱病證濕阻大腸——邪阻大腸,傳導失職(參下55)——宣清導濁湯證濕阻膀胱(小腸)——濕阻小腸,泌別失職(參中56)第20頁,共26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5/5/202320第四章溫病的辨證

2、說明病程和傳變

(1)病程階段

(2)傳變趨向上焦(肺)→中焦(脾胃)→下焦(肝腎)_--順傳

(衛(wèi))(氣)(氣)血↓逆?zhèn)魃辖梗ㄐ陌?(營)“邪從氣分下行為順”第21頁,共26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5/5/202321第四章溫病的辨證

3、作為確立治則的依據(jù)

(1)上焦——“如羽”“羽”即羽毛,喻上焦治法、用藥宜如羽毛一般輕清宣揚。溫病初起,首犯上焦肺衛(wèi),邪在上焦,地位最高,所以其治宜:

A、法取輕清透達;

B、用藥宜氣清味薄,走上達表,如桑菊、梔豉類,切勿操之過急,而用苦重之劑,過重反過病所;

C、上焦病方藥用量宜輕,煎藥時間宜短而不宜久煎。第22頁,共26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5/5/202322第四章溫病的辨證

(2)中焦——“如衡”“衡”即古之秤桿。喻中焦病治法、用藥宜如秤桿之平衡,不偏不倚,以平為宜。邪在中焦,邪勢較盛,必須:

A、以祛邪為主,以削平其邪,如承氣、白虎類;

B、中焦病證有濕與燥的不同,治療上或用清胃熱(保津),或用化脾濕(扶陽),或以下燥結(存陰),以求平衡;

C、濕熱為患時,須清熱化濕兼顧,權衡輕重,平調適中,以歸平衡;

D、用藥氣味既不能太厚,亦不能太薄,劑量適中。第23頁,共26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5/5/202323第四章溫病的辨證

(3)下焦——“如權”“權”即秤砣。喻下焦病治法、用藥宜如秤砣之重沉。下焦病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