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文化惠民”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趙江濱(寧波大學教授 《寧波發(fā)展藍皮書》特約撰稿人)黨的十七大以后,“文化惠民”的提法和做法迅速成為社會的共識,也成為新的歷史時期各地發(fā)展和繁榮文化的一個新的舉措。 應該說,文化建設是為人的,人既是文化建設的主體,也是文化建設的對象,然而這個常識性的問題卻在我們以往的文化建設中缺失已久,所以“文化惠民”這個生動而樸實的口號一經提出,人們就在驀然之間感受到一股久違的如沐春風的感覺——文化建設終于不再僅僅是外在于百姓的社會宏大工程,社會大眾自己的精神生活真真切切成為文化建設需要首先予以關注的重要內容?!拔幕菝瘛笔侵袊敶幕ㄔO進程中的一個進步。它的提出,一方面是以人為本的民生思想在文化建設上的具體體現,因為“以人為本”文化理念的根本著眼點在人,只有文化才能賦予人的活動以價值和意義,也只有人本身才是經濟發(fā)展和文化發(fā)展的最終目的。因此,文化建設的根本任務就是要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就是要不斷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引導人們追求更高尚的生活意義,使人得到全面發(fā)展。另一方面則表明我們黨在半個多世紀尤其是在改革開放以來三十年的文化建設探索中文化理念發(fā)生了重要轉變,文化建設從此前片面強調抽象而宏觀的“引領提升”層面進入到具體而微觀的“針對滿足”層面,文化建設比以往更加人性化,更具親和力,也更具針對性和建設性?!拔幕菝瘛闭嬲拱l(fā)展與繁榮文化的主體,同時成為發(fā)展與繁榮文化的受惠對象。深究“文化惠民”的理論蘊含和回顧我國當代的文化建設實踐,我認為,“文化惠民”在三個方面體現了鮮明的理論價值和深刻的實踐意義。首先,“文化惠民”的提出深化了人們對文化建設實質內容的認識,即對人和文化建設(文化活動)之間關系的認識。從本質上講,文化涉及人的最本質屬性,因為只有在文化的范疇內,人的本質才能獲得最充分的說明。 德國著名哲學家恩斯特·卡西爾在《人論》中指出:“人的突出的特征,人的與眾不同的標志,既不是他的形而上學本性,也不是他的物理本性,而是人的勞作(work)。正是這種勞作,正是這種人類活動的體系,規(guī)定和劃定了‘人性’的圓周。語言、神話、宗教、藝術、科學、歷史,都是這個圓的組成部分和各個扇面。因此。一種‘人的哲學’一定是這樣一種哲學:它能使我們洞見這些人類活動各自的基本結構,同時又能使我們把這些活動理解為一個有機的整體?!睔w根到底,人的一切活動都是“文化的活動”,并且人在這種活動中也把自己塑造成了“文化的人”。所以文化是屬于人的,只有人擁有文化,文化反過來又哺育造就了人。在這個意1義上講,文化就是“人化”,文化賦予人的存在以特殊的價值,就如莎士比亞所說的,人是“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在中國文化背景中,“文化”一詞最早可以追溯到《易傳》中的“人文化成”一語,西漢劉向在《說苑》中說:“圣人之治天下,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興,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誅?!币虼?,“文化”在古漢語中一般泛指人的所有精神文化現象,尤其指人的倫理教化現象。因此,不論在中國還在西方,“文化”都指向人的特有的精神活動領域?;蛘咭部梢哉f,無文化無以成為“人”。文化對人具有本質的屬性,正因為憑藉“文化”人才提升了他與自然界的界限。人既是文化的創(chuàng)造者,也是文化的享有者,要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要提高人的文化程度和文明程度,就必須要充分認識文化發(fā)展對人自身的意義和價值。在一定程度上,人對文化的依賴是其獲得充分發(fā)展的可貴稟性使然,擁有文化是人獲得進一步發(fā)展的前提條件。正是基于這種認識,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文化政策促進發(fā)展行動計劃》中指出:“發(fā)展可以最終以文化概念來定義,文化的繁榮是發(fā)展的最高目標?!蹦暼说奈幕ㄔO無疑是片面的。文化惠民在中國當代文化建設進程中的被提上議事日程,是對文化建設“人”的主題的回歸,它必將會促進中國文化建設走向自覺和深入。其次,“文化惠民”的提出是我們黨建國后數十年文化建設實踐在文化理念上的深刻轉變。文化建設在建國以后的社會實踐中屢經曲折, 我們黨對文化建設的指導思想和方針政策幾經更迭和多方調整。 文化建設盡管在國家宏觀發(fā)展框架內一直予以強調,但由于對發(fā)展文化的客觀規(guī)律未能準確把握, 于是對發(fā)展文化的具體路徑在很長的時間里并不明朗。更重要的是,文化建設的主體——民眾,在文化建設的過程中長期處于被忽視狀態(tài)。 這是一個重要的缺失。回顧建國后我國文化建設的基本歷程,即可認識“文化惠民”被提上文化發(fā)展的議事日程,實屬來之不易。新中國建立到1978年的三十年間,當代中國的文化建設基本呈現泛意識形態(tài)特征,文化建設基本被納入意識形態(tài)建設的軌道,幾乎所有的文化建設都圍繞當時的中心政治任務而展開,文化其實處于政治的附庸地位。如1949年通過的《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共同綱領》在談到文化教育政策時明確提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文化教育為新民主主義的,即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教育。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應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養(yǎng)國家建設人才、肅清封建的、買辦的、法西斯主義的思想、發(fā)展為人民服務的思想為主要任務?!边@表現了建國后相當長一個時期里,我們的文化建設往往被意識形態(tài)建設所取代,文化建設的重要意義因人為的政治斗爭的頻繁開展而處于事實的懸置狀態(tài)。建國以后為數眾多的政治運動都往往假文化的名義而展開。到了“文化大革命”,“文化”真正2成了被“革命”的對象,國家的文化建設不但處于停頓狀態(tài),而且遭受了重創(chuàng)。文革結束以后,中國的文化建設才開始了重新起步, 1979年鄧小平代表黨中央在第四次全國文代會的致詞中說:“我們要在建設高度物質文明的同時,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水平,發(fā)展高尚的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边@是我們黨對新時期文化建設任務的闡述,此后文化建設出現了復蘇和初步繁榮。1997年10月我國簽署了聯合國《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國際公約》。 2001年2月第9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準了該公約。 2003年6月,中國政府首次向聯合國提交了此公約的履約報告。在聯合國《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國際公約》中,文化權利的概念得到了多方面的闡述,基本內容為“人人有權參加文化生活、享受科學進步及其應用所產生的利益,對其本人的任何科學、文學和藝術作品所產生的精神和物質上的權利,享受被保護之權力。”簽署聯合國《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國際公約》,意味著我國的文化建設理念發(fā)生了深刻變化,將文化權同生存權、發(fā)展權一樣視作是公民應該享有的基本權利之一,“文化惠民”的思想已不言而喻包含其中。此后我國文化發(fā)展的方針政策基本都滲透著這一基本理念。2006年《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發(fā)布,在文化發(fā)展的方針原則中指出:“堅持以人為本,保障和實現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使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文化發(fā)展成果?!笔叽髨蟾嬖陉U述“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時,提出“使人民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好保障”的命題。自此,“文化惠民”成為我國文化建設的核心內容之一。與此同時,保障人民文化權益,建設惠及人民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也是科學發(fā)展觀在文化建設中的具體體現。因為文化建設服務人民惠及百姓,是社會主義文化的本質要求。一切為了人民的利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是黨的全部工作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人民群眾是文化建設的主人,文化發(fā)展的成果也理應由人民群眾共享。因此,促進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目的只有一個,就是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斷促進人民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的提高,為經濟社會發(fā)展提供強大的思想動力和智力支持。第三,“文化惠民”的提出是我國社會和經濟發(fā)展達到一定程度后對文化建設的客觀要求。它反映了我們國家的經濟在持續(xù)三十年的高速發(fā)展、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獲得了長足的提高后,人民的生活水平也由“量”的滿足向“質”的方面提高,相應的對精神文化的需求也有了明顯的、大幅的和多元化的訴求,這是一個社會文化建設中不得不予以重視的現象。雖然建國后發(fā)展和繁榮文化一直是黨和國家的強烈愿望,但在不同歷史時期由于受到經濟和社會發(fā)展水平的制約,加之發(fā)展繁榮文化的方針政策的偏頗失當, 我國的文化建設始終步履蹣跚, 不盡3如人意,而且在文化體制上也左右掣肘。計劃經濟體制下作為公共部門整體建立起來的文化事業(yè)單位,實際上是在物質資源極度稀缺條件下滿足人民群眾基本文化需求的特定方式。改革開放以來長期實行的發(fā)展文化事業(yè)單位的“雙軌制”——一軌為國家扶持的文化事業(yè)單位,另一軌為多種所有制的文化事業(yè)單位,這實際上是在經濟體制轉型、公共財政尚未建立起來的特定條件下,發(fā)展文化事業(yè)的迫不得已的過渡性政策選擇,“雙軌制”的直接后果就是強化了文化建設的市場意識,但淡化了文化建設的社會公益職責。而從上世紀 90年代末尤其是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基本成型,物質生產超越短缺階段,公共財政基本建立,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的基本條件已經完全具備。同時,經過三十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的社會經濟結構已經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百姓的物質生活獲得了顯著提高,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不斷高漲。經濟學范疇的恩格爾系數在宏觀的社會層面揭示了這樣一條規(guī)律:當一個地區(qū)人均收入較低時,恩格爾系數較大,也就是人們基本的物質生活支出(食物支出)在全部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較大;而一旦人均收入達到或超過3000美元時,恩格爾系數就會顯著降低,這時人的文化精神生活等項支出將大大超過基本的物質生活支出。因此,人的需求不是一個靜止的狀態(tài),而是一個隨著自身條件的改善而逐步變化的過程,即如魯迅所說:一生存,二溫飽,三發(fā)展。1978年,中國農村家庭的恩格爾系數為67.7%,城市家庭為57.5%,而到了2003年,這一比例已降至45.6%和37.1%。對于經濟和社會發(fā)展更快的寧波來說, 2007年實現地區(qū)生產總值3433.08億元,市區(qū)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2307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 10051元。也就是說,寧波城鎮(zhèn)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事實上已經超過3000美元,而恩格爾系數據分析也基本處于35%左右,相對富裕起來的民眾已經擺脫了溫飽的困擾,越來越注重生活的質量和品位,因此對精神文化的需求越來越成為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就要求政府加大文化精品生產和文化普及方面的工作,通過政策和市場機制最大限度地調動社會各種力量和各種資源,來促進文化事業(yè)、文化產業(yè)的繁榮發(fā)展和公民文化權利的實現??梢哉f,“文化惠民”的舉措實際上是對民眾文化需求的適時的積極的回應。當然,“文化惠民”在大力推動文化發(fā)展和繁榮的同時,也反映了現階段我國社會文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一般來說,文化建設要進入大發(fā)展大繁榮階段有賴三個條件的實現:一是經濟的發(fā)展為民生的文化消費提供了基本的物質保障,二是人民的日常生活有了充分的閑暇,三是社會提供的文化產品極大的豐富。具備了前兩個條件,群眾的文化需求就日益高漲,發(fā)展文化的社會基礎就非常堅實。應該說,前兩個條件在中國目前的社會發(fā)展狀態(tài)中初步具備,而第三個條件或者因為文化產品的相對匱乏、或者因為文化產品的消費成本過高、或者因為公共文4化服務體系的不完善,事實上未能充分具備,這就使得作為文化建設主體和對象的民眾無法充分享有文化的基本權利,因此,盡管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河北省建筑安全員-A證考試題庫附答案
- 2025海南省安全員考試題庫
- 電表內阻的測量課件
- 丑小鴨繪本故事
- 《心率失常的護理》課件
- 《員工健康生活指南》課件
- 山東省濱州市惠民縣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上學期1月期末道德與法治試題(含答案)
- 《pos機的使用方法》課件
- 單位管理制度展示合集員工管理篇
- 船用錨機絞纜機課件
- 2025禮品定制合同范本
- 醫(yī)院消毒隔離制度范文(2篇)
- 2024年01月11026經濟學(本)期末試題答案
- 烘干煤泥合同范例
- 人教版六年級上冊數學第八單元數學廣角數與形單元試題含答案
- 2025年“三基”培訓計劃
- 第20課 北洋軍閥統(tǒng)治時期的政治、經濟與文化 教案
- 叉車租賃合同模板
- 住房公積金稽核審計工作方案例文(4篇)
- 口腔門診醫(yī)療風險規(guī)避
- Unit 2 My Schoolbag ALets talk(說課稿)-2024-2025學年人教PEP版英語四年級上冊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