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鄉(xiāng)養(yǎng)兒》讀后感_第1頁
《下鄉(xiāng)養(yǎng)兒》讀后感_第2頁
《下鄉(xiāng)養(yǎng)兒》讀后感_第3頁
《下鄉(xiāng)養(yǎng)兒》讀后感_第4頁
《下鄉(xiāng)養(yǎng)兒》讀后感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下鄉(xiāng)養(yǎng)兒》讀后感

下鄉(xiāng)養(yǎng)兒讀后感(一)

松松媽

去年初夏的時候,我第一次看到《下鄉(xiāng)養(yǎng)兒》這本書。當時我們剛把在老家被迫退園(幼兒園)的孩子接回北京,和孩子住在親戚家,并且在親戚家附近上了一個學前班。我那時的心情和天天媽有幾分相似。經(jīng)常的擔心、憂慮,對孩子以哭鬧、夢哭來抗拒上幼兒園而感到無助和疲憊。這種情形下一看《下鄉(xiāng)養(yǎng)兒》就不由自己的陷進去了,在天天的身上我看到了孩子的影子,聯(lián)想到孩子3歲時因身體原因而導致的我們近乎絕望的狀態(tài),孩子入園后對幼兒園的一切不適應,以至于最終退園的情景,我深切的體會到天天爸媽那種無助、焦慮、痛苦又報有一絲幻想的心情。常常讀著讀著眼淚就忍不住掉下來。

都說孩子是父母的鏡子,孩子身上的問題折射出父母身上的問題。天天的膽小、怕拒絕、過于敏感脆弱也許在天天媽媽身上也存在這樣的問題。而她也不知道如何去處理,所以也無法教導孩子如何去做。為了讓天天恢復正常的生活狀態(tài),天天爸媽付出了很大的犧牲,在天天成長改變的同時也改變了自己。天天遇到喬老師是非常幸運的,可以說喬老師是天天生命中的貴人。喬老師用她的辦法改變了天天,讓天天通過家務勞動來體會那種成就感、責任感,從中獲得了力量,敢于去獨自面對、解決問題。而不是只會躲在媽媽背后,讓爸媽保護的那個玻璃人。

看書的過程中,我能感受到天天一家人那種患難與共,互相扶持,互相慰藉的真摯溫暖的情感。天天爸爸耐心、細膩、承擔、不放棄;天天媽在承受那么大痛苦時面對孩子仍然那么溫和。這是我所欠缺的。天天雖然有那么多問題,我仍然在她身上看到了溫和、專注力強、敢于說出自己的想法,主動去找小朋友玩等優(yōu)點,而其中的大部分是我的孩子那時所不具備的。我的孩子的反抗是激烈的,帶給我很大的挫敗感,繼而被激怒。孩子退園之前,我回了一次老家,面對孩子情緒激烈的反應,我的任何話都變成了廢話,最終我的怒氣化為一巴掌打在孩子屁股上。而孩子在被打后的反應更加讓我崩潰。那時,退園已成唯一解決辦法。

看《下鄉(xiāng)養(yǎng)兒》時,我很羨慕天天爸媽,能碰到這么好一個老師,可以帶領他們走出困境。同時我也在想,天天堅持做家務是在喬老師的引導下,如果家里只有父母,如何讓孩子去做家務,如果她拒絕怎么辦?當她不能堅持時怎么辦?后來搬家后我也曾讓她試過擦地、擦桌子,但新鮮勁過去后就再也不干了。我也沒有再堅持,或者說不知道想什么辦法堅持。這個問題一直到現(xiàn)在也沒有解決。

書中提到的小黑狗,開始也像天天一樣膽小、躲避、敏感、易受傷。后來在天天一家的悉心照料下,慢慢有了改變。小動物尚且如此,感情那么豐富多彩的孩子們更加需要這樣耐心的,充滿愛心的對待。"靜待花開"是一件很正確但做起來不容易的事。尤其是對我這種總是負面關注的六型媽媽。

在去年下半年,我也曾做過2個月的家庭教育咨詢,那時我從親戚家搬出來,在新家小區(qū)租了房子,一家三口住到了一起。那時孩子最常問我的問題就是:"媽媽,你愛我嗎?"在咨詢過程中,我也發(fā)現(xiàn)了自己很多問題,加上那時工作不是特別忙,加班比較少,我和孩子的關系改善很明顯。孩子在新家小區(qū)上幼兒園了,在孩子入園前,我跟老師溝通了很長時間,講述孩子的性格、各種問題。老師很耐心,也很有愛心,幼兒園整體環(huán)境都很寬松,孩子慢慢適應了幼兒園的生活并且喜歡上了她的幼兒園。我那時的心情別提多好了。但到了忙季,我常常加班,到家就是忙著洗漱,哄她睡覺。我的目標變成了讓她盡快睡覺。因為孩子身體的原因,缺覺對她非常不好,但她因為隨著我的作息,所以還是常常晚睡,早上起不來,導致早上常常鬧情緒。這加劇了我對她睡眠的擔憂,每天回家更加的催促她睡覺。此時已經(jīng)偏離了老師說的目標(讓孩子快樂),我倆的親子關系也在變差。

所以在育兒過程中,家長的狀態(tài)非常重要。在我不著急的時候,我更加有耐心去等待,有時反而等會就好。在我急躁的時候,不停的催,看到孩子沒有反應會生氣,有時會化成語言攻擊來發(fā)泄內(nèi)心的情緒,導致孩子更加激烈的反抗。

天天的改變不是直線的,也有起伏變化,這是符合規(guī)律的,也更加穩(wěn)固。我自己孩子的變化也不是直線的,但一看到孩子的問題,我就忍不住批評。常有人說我對孩子太溫柔,孩子都不怕我倆,對大人發(fā)脾氣。我仔細想想,是我的情緒不夠穩(wěn)定,而紀律又不明確,規(guī)定的事情常常在孩子的一再哀求下而改變,心里老有"怕"的心里束縛了我的手腳。導致孩子一再試探我的底線,不斷的提要求。喬老師讓天天幫著干活,天天開始也常常拒絕,但喬老師的情緒沒有任何變化。同時也說明喬老師的內(nèi)心非常強大,對孩子的不配合估計也很充分,對孩子的改變很有耐心。這是我非常欠缺的。

讓孩子強大起來,要先讓自己強大起來。作為患得患失、害怕改變的6型,我的改變也許會慢一些,但我要向著這個方向去努力。為了孩子,也為了自己!

下鄉(xiāng)養(yǎng)兒讀后感(二)

讓孩子自己長大

——朵朵媽

七月底,我讀到了《下鄉(xiāng)養(yǎng)兒》這本書,當時的我讀完之后心情澎湃,似千言萬語堵在喉嚨口,卻不知如何表達出來。當時自己要求做這本書的讀書會主持人,這本書的讀書會被安排在了10月份。

最近兩天,重讀一遍,發(fā)現(xiàn)自己的心境和感悟與之前完全不同。我在想,到底是什么讓天天這樣一個女孩兒如此畏懼上學,如此畏懼與人交往。首先我想到的是為人父母的我們。我們這一代人,出生在了改革開放后,過上了物質(zhì)豐富的生活,我們的父母也為了在大潮中不落人后,夜以繼日的奔波,他們在那個年代盡自己最大努力,給了我們他們認為最好的。我們在自己的童年經(jīng)歷了什么成長,受到了什么傷害,接受了什么給予,在成年以后的生活和育兒過程中,潛意識給了我們很多暗示。因為我們童年容易被忽略,不被關注,我們希望給予自己的孩子是永遠都不覺得多的關注;因為我們童年不被理解過,我們希望盡可能滿足孩子,用我們的思維方式去理解孩子;因為我們童年習慣了父母的辱罵,我們希望給孩子越多越好的和顏悅色,照顧孩子的自尊;因為我們過早負擔了家庭生活的擔子,我們希望給孩子更多無憂無慮的生活;等等。我們對孩子的成長有著各種各樣的焦慮和擔心,我們?yōu)榱吮Wo孩子,把我們認為最好的生活給予了孩子,卻發(fā)現(xiàn)孩子失去了成長的力量。就像喬老師說的:孩子在學校或外面遇到的真實情況要殘酷的多,老師會批評,會懲罰,小朋友會欺負,會嘲笑。我們要給孩子展示一個真實的普通人的一面,讓孩子自己面對。每個孩子內(nèi)心都有力量,都有可能成為一個獨立的,有力量的孩子。天天爸爸無時無刻表現(xiàn)出來的焦慮和擔心,為孩子換學校,換老師,換環(huán)境,于時光流逝中潛移默化地傳給了天天,膽小怕事,惟命是從,沒有力量,是天天在焦慮的父母身后愈演愈烈的。

其次是給孩子一些獨立、獨處的空間。在天天媽媽去城里工作,天天爸媽回城里收拾房子的時候,天天不僅很好地照顧了自己,還能照顧動物和整個家。如今的家長,帶孩子出門有這樣的景象:孩子們圍成個小圈在里面玩,家長們圍成一個更大的圈在外面保護孩子,準備隨時出來為孩子"排憂解難".想想這是多么可笑的畫面。如果我們是圈圈里的孩子,是何感想呢?我們永遠都逃不出家長的"五指山".這種每天都被關注被保護的無助感是我們希望給孩子的嗎?我們有沒有試過,離開孩子一段時間,一轉(zhuǎn)身,一回頭,收到的是孩子自己搞定身邊事情的驚喜呢?"孩子離開父母的幫助,一個人面對世界的時候,他們必須用所有的力量來對待世界,她就會從中發(fā)現(xiàn)自己的力量,就會自信。"

我們總講用"和善而堅定"的態(tài)度育兒。尊重孩子,尊重自己,尊重情形。界限感對孩子來說是重要的,最初的界限給孩子帶來的是環(huán)境的安全感,無原則任性的生活,不是孩子喜歡的,是大人認為"孩子喜歡的".這種生活像無邊無際的海,孩子游啊游,總以為能找到岸邊,卻怎么也沒有找到,這種無助感由孩子表現(xiàn)出來后就是莫名的發(fā)脾氣。界限的確立,之后帶給孩子的,是有擔當?shù)谋憩F(xiàn)。孩子在有規(guī)律的生活中,意識到我有需要做的事情,這是我在這個世界上價值感和社會感的體現(xiàn),這是我能掌控的生活。無論刮風下雨,還是有小朋友找天天玩,天天都知道,洗衣做飯收拾房子,喂雞喂鴨放羊都是她要做的,在天天錄像機般的記錄中,我們看到了天天的擔當和責任感。

天天后來因為做飯,和媽媽產(chǎn)生了激烈的矛盾。我們太善于把焦點放在孩子行為上了,于是我們焦慮,煩躁,沒耐心,想著為什么以前做的很好,怎么突然變性了?想著以后不會變得更好了吧。天天哭著說:你們就不能陪著我做飯嗎?天天媽媽仍然沉浸在自己的悲傷和憤怒中,天天爸爸想著別讓孩子如此辛苦,準備讓步。天天媽媽在委曲求全中讓步了,得到的依然是一家人的不開心。天天所需要的,只不過是媽媽陪著她做飯。讓自己慢下來,好好看看孩子,想想孩子這樣做背后的需求是什么,看到了孩子的需求,很多我們認為的問題會"不翼而飛".

我們要區(qū)分父母的需要和孩子的需要。如今的孩子是被父母的愛淹沒了的人,我們要做的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