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統編版(2019)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
社會治理》期末復習必備知識提綱
第一單元政治制度單元導語:重難點、歷史認識解釋世界各國政治制度都經歷了漫長曲折的發(fā)展過程,但是各國國情不同,每個國家的政治制都有其獨特性,都是這個國家歷史傳承、文化傳統、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基礎上長期演進的結果。制度文明的多樣性、獨特性,相互尊重,取長補短,互相借鑒。重難點:演變過程中國古代政治制度演變趨勢(特點):皇權不斷加強、相權不斷削弱,直至廢除。中央權力不斷加強,地方權力不斷削弱,縣一級行政單位是最穩(wěn)定的一級。中央集權、專制制度(專制主義)、大一統、統一多民族、政局穩(wěn)定、家國同構、人治大于法治、宗法觀念、家天下中國政治制度演變 近代中華民國時期(北洋政府):民主共和政黨政治。國民政府:訓政、憲政中國共產黨:中華蘇維埃政權建立一邊區(qū)政府(三三制原則)-行政區(qū)-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西方政治制度演變雅典民主政治、斯巴達寡頭政治、羅馬共和國貴族寡頭、羅馬帝國君主制、法蘭克王國封君封臣制度、法國等級君主制、英國1215議會君主制(封建君主專制制度)、英國君主立憲、美國民主共和歷代變法和改革與政治制度關系:政治制度(上層建筑、生產關系、統治危機)出現問題需要變法和改革去局部調整。背景和內容、目的歷史核心素養(yǎng):唯物史觀(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經濟與政治、生產力與生產關系、辯證分析思維、發(fā)展思維)背景(原因、為什么):政治、經濟、思想文化、軍事、對外關系、民族關系、社會、地理等:內外部、主客觀、直接根本春秋戰(zhàn)國時期背景:大分裂、大動蕩、大變革、社會轉型、社會階級性質發(fā)生改變(地主、農民)商鞅變法背景+舉措+影響(秦國、中國歷史發(fā)展)
影響:政治、經濟、思想文化、軍事、對外關系、民族關系、社會:積極和消極:(當時、后世)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舉措+影響王安石變法背景(游牧民族政權侵擾、農民起義、重文抑武文官制度強干弱枝-三冗兩積、政治腐敗、財政危機)+舉措+影響戊戌變法、清末新政背景(甲午戰(zhàn)爭失敗不平等條約簽訂瓜分狂潮民族危機加深半殖民地半封建加深、清政府統治危機、維新派學習西方制度)+措施+影響第1課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與發(fā)展一、中國古代早期(夏、商、西周)政治制度.夏朝:世襲制.商朝:系統的國家機構(中央);內外服制(地方.西周:分封制、宗法制。分封制目的建立等級秩序,鞏固統治特點①類型:同姓貴族(燕、魯、晉、衛(wèi))、功臣(齊)、舊貴族(宋);②形成“天子一一諸侯一一卿大夫一一士”的貴族等級序列:評價積極:①周王取得天下共主的地位,開發(fā)邊遠地區(qū),擴大統治范圍;②促進經濟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逐漸形成華夏國家認同;消極:諸侯國有較大獨立性,易導致分裂割據;宗法制目的解決貴族在權力、財產和土地繼承上的矛盾評價①保障貴族“世卿世祿”特權:②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內部紛爭;>中國古代早期政治的特點:①血緣與政治相結合,家國一體;②神權色彩濃厚,借助神權強化土權;③最高統治者尚未實現權力的高度集中;(原始民主傳統對君權有制約;分封制下地方有較大獨立性與自主權。)④等級嚴格:.夏商西周時期政治制度的變化趨勢:制度逐漸完善,對地方的控制由松散到逐漸加強,制度由多元走向了一體化發(fā)展。.評價: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為秦朝的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礎。二、秦朝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
(-)相關制度1、核心:皇帝制度(一切政治、軍事、法律事務的決定權都在皇帝手中。其實質是皇權專制;)2、中央行政制度:三公九卿制(丞相是百官之長,統領百官,丞相府是行政中樞所在:太尉掌軍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協理國政,掌管圖籍、文書,同時又是最高監(jiān)察官;)特點:互不相屬,相互制約。3、中央決策形式:廷議制度4、地方行政制度:郡縣制 郡縣主要官吏都由中央直接任命,中央垂直管理地方;歷史意義:郡縣制的推廣,標志著官僚政治取代了貴族政治。5、實行嚴密的文書行政管理系統秦朝文書制度有何作用?①加強對官員管理,提高行政效率;②保障政令傳達,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③利于制度傳承,為漢承秦制提供條件;④具有較高史料價值。(-)秦朝政治制度在前代基礎上的主要發(fā)展?最高政治領袖的變化:從“王"到“皇帝”一一專制的加強中央行政制度的變化:從“家臣制”到“官僚制”地方行政制度的變化:從“分封制”到“郡縣制”一一集權的加強三、漢到明清中央行政制度的演變(一)皇權與相權關系的變化(中央官制的變化)總體趨勢:皇權不斷加強并達到頂峰;相權不斷被削弱并最終被廢除。1、漢代:漢初,漢承秦制,中央行政制度仍為三公九卿制;漢武帝時,設立中朝,削弱相權;東漢光武帝劉秀:將尚書臺(內朝機構)確立為新的行政中樞。2、隋唐:三省六部制(1)職能:中書省起草詔令,門下省封駁審議,尚書省負責執(zhí)行。宰相議政機構被稱為“政事堂”;評價:作用:分工明確,彼此制約,提高效率,加強皇權。>三省六部制下六部職能與秦朝九卿職能對比,有何不同?唐代六部與秦代九卿相比,分工更加明確,皇家事務與國家事務趨向分離,體現出中國古代中央官制的成熟(2)評價:①三省之間分工明確,提高效率;②完整的相權被分割,彼此制約,利于加強皇權;(3)變化:三省一政事堂f中書門下(三省出現一體化趨勢。)
3、宋朝:二府三司制最高行政長官是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設參知政事(副宰相)分割行政權,樞密院分割軍政,三司分割財權;4、元朝:一省兩院制。(中書省總理全國政務;樞密院主管軍事,宣政院主管宗教與少數民族事物)5、明清:明朝廢丞相,設內閣;清朝設軍機處(1)內閣:明太祖廢丞相;明成祖設內閣,參與軍國大事商討:明宣宗時內閣擁有“票擬”權;(2)軍機處:雍正帝設軍機處,上傳下達,跪奏筆錄,專制皇權達到頂峰:(3)性質:內閣與軍機處都不是法定中央行政機構,作為顧問、內侍機構,地位不定,甚至較低。是專制皇權加強的產物。四、漢到明清地方行政制度的演變總體趨勢:中央集權不斷加強,地方不斷被削弱。朝代制度相關史實漢到魏晉南北朝郡縣制1、西漢初吸取秦孤立之敗的教訓,實行郡國并行制,后出現“七國之亂”,2、西漢武帝實行推恩令,設刺史,加強中央集權;3、東漢晚期,監(jiān)察區(qū)“州”變?yōu)榈胤叫姓C構,形成外重內輕的局面;隋唐道州路1、唐朝根據山川形勢在全國劃分道作為中央派出的監(jiān)察機構,后來道成為州縣以上的一級行政實體;2、唐中期以后,節(jié)度使擁兵自重,形成藩鎮(zhèn)割據,威脅中央;宋路州縣1、路由監(jiān)察區(qū)變?yōu)樾姓嶓w:2、北宋中央集權措施:①文臣任知州,設通判監(jiān)察并制約知州;②設轉運司將大部分地方賦稅運往中央;③地方精銳編入中央禁軍,定期更換駐地;元行省制地方設置行省,打破山川形便,形成犬牙交錯;明清督撫制明初廢行中書省,設三司,分掌民政、司法、軍政;明后期至清,督撫制:>古代中國地方行政區(qū)劃的基本原則:山川形便、犬牙交錯,1、山川形便:以自然山川作為行政區(qū)劃邊界。提高行政管理效率,但容易產生割據;2、犬牙交錯:打破自然地理疆界。利于加強中央集權,鞏固統一;但區(qū)域內經濟文化交流受限:3、兩大原則在歷代都有運用,整體來講,從秦到唐,犬牙交錯一直處于從屬地位,宋代以后,犬牙交錯更為普遍
>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變的規(guī)律性認識:①中央集權(中央與地方的矛盾)是變化的主因;②分權、相互制約是機構改革的基本方法;③繼承性與創(chuàng)新性:既沿襲前代制度,又不斷改進、創(chuàng)新;④下穩(wěn)上動:縣級相對穩(wěn)定,縣之上變動較大;⑤監(jiān)察區(qū)多變?yōu)樾碌男姓^(qū);>郡縣制的利弊分析:①積極:利于加強中央集權,鞏固統一;②消極:地方自主權受到壓制,易引發(fā)暴政;第2課西方國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變一、古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古希臘城邦:1、城邦的作用?小國寡民,利于公民直接參政2、城邦類型:民主制的典型為雅典;貴族寡頭制的代表為斯巴達雅典民主制機構公民大會、議事會、陪審法庭(民眾法庭)、執(zhí)政官、官員特點人民主權、輪番而至、權力制約、法律至上、公民意識、重視民主程序評價積極:①激發(fā)公民參與政治的熱情;②為后世民主積累寶貴經驗;局限:①范圍有限,是建立在奴隸制之上的民主,是少數人的民主,只是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②直接民主,易導致權力的濫用和誤用,造成多數人的暴政,即暴民政治。斯巴達寡頭制機構公民大會(名義上的最高權力機關)、國王(2名,軍事統帥)、長老會、監(jiān)察官特點斯巴達制度帶有民主因素,同時兼具寡頭色彩(二)古羅馬:1、羅馬共和國前509'前27機構/官職組成及產生職責執(zhí)政官兩人,一年一任,全體公民擔任軍事統帥
選舉產生元老院卸任高級官員終身任職向官員提出建議,協調他們的行動公民大會羅馬最高權力機關有權立法、宣戰(zhàn)、媾和和審判備注:公民大會的召開和表決受高級官員和元老院的限制,難以發(fā)揮有效作用。所有官職無薪金,窮人實際上無法出任。特點:羅馬共和國政體體現混合政體,分權制衡,以及具有濃厚的貴族寡頭特征,實質是貴族政治。2.羅馬帝國前27?476公元前1世紀末,屋大維建立元首制,形成君主政治。(君主專制獨裁);(三)雅典、斯巴達、羅馬共和國的政治制度有何異同?相同:①奴隸制下,公民都是少數,婦女、外邦人和奴隸無參政資格;②公民政治,公民有一定民主權利,強調公民對國家負責的公民意識:③機構設置上體現一定分權思想;不同:①雅典是直接民主制的典型;②斯巴達與羅馬同為貴族寡頭政治,但斯巴達為君主制,羅馬為共和制和帝制;二、中世紀西歐的封建制度1、中古西歐政治的特點?前期:①封君封臣制F政治分裂,王權較弱;②王權與教權長期并立,教權高于王權;后期:英法等國出現議會君主制和等級君主制,王權逐步強化;英國議會君主制法國等級君主制發(fā)展歷程13世紀初,英國頒布大憲章,13世紀中后期,英國多次召開議會。14世紀中期,英國進入議會君主制時期。14世紀,法國國王召開三級會議(教士、貴族、市民)法國進入等級君主制階段。歷史意義形成王在法下、議會制傳統有民主色彩的有限君主制2、英法等國出現等級君主制的原因?①商品經濟的發(fā)展;②強化王權的需要;③自治城市興起,市民階層壯大;④莊園經濟的發(fā)展3、英法等國出現等級君主制的作用?①推動工商業(yè)發(fā)展;②利于強化王權;③推動統一民族國家形成與發(fā)展:三、近代西方資產階級代議制的產生和發(fā)展(-)英國君主立憲制1、英國政治權力轉移的過程(史實)?①1689年,頒布《權利法案》,確立議會主權,議會擁有立法權、財政權,國王權力受到議
會、法律制約,但仍有行政權,可以領導政府,任命內閣;②伴隨18、19世紀責任內閣制逐步形成,行政權由國王轉移到內閣,國王逐漸“統而不治”;③19世紀三次議會改革,工業(yè)資產階級、工人階級、成年男性相繼獲得選舉權,權力不斷下移;2、英國政治的特點:①創(chuàng)新性:創(chuàng)新了許多現代政治制度:君主立憲制、責任內閣制、兩黨制、議會制;②延續(xù)性:英國現代政治制度是英國中世紀政治制度的延伸和發(fā)展,如議會制、君主制;③漸進性:許多制度以漸變方式逐步確立和完善。如責任內閣制,議會改革,選舉權逐步擴大;④妥協性:“光榮革命”是一場資產階級、新貴族與封建貴族之間的妥協;3、英國的分權制衡表現①內閣對議會負責,議會多數黨領袖擔任首相并上臺組閣;議會監(jiān)督內閣,可通過對內閣的不信任案,解散內閣:②首相也有權解散議會,重新選舉。(二)美國共和制1、美國建國之初實行松散的邦聯體制:邦聯各州保留了很大的獨立性,享有征稅、征兵和發(fā)行紙幣的權力,邦聯政府無力維護美國的政治、經濟利益;2、美國1787年憲法:(最大的特點:分權制衡)①聯邦制:聯邦政府對外代表國家主權,擁有憲法明確規(guī)定的權力,各州擁有一定自治權;②三權分立:國會、總統、最高法院分別掌握立法、行政、司法權,分權制衡:(三)法國共和制:法國1875年憲法(分權制衡)①總統掌握行政權,任期七年,可連選連任,可任命內閣,經參議院同意可解散眾議院;②國會掌握立法權,選舉產生總統,總統任命的內閣對議會負責,總統的命令須經各部部長副署;(四)英美法制度比較:1 項目英國美國法國第三共和國政體君主立憲制共和制共和制文件及時間1689年《權利法案》1787年憲法1875年憲法國三北r?名稱國王(統而不治)總統(有實權)總統(有實權)產生與任期世襲(終身制)民選(任期制)議會選舉(任期制)首腦首相總統總統行政權歸屬首相總統總統和內閣>近代西方民主制度的相同點:
①資產階級代議制;②分權制衡;③政黨政治;④體現人民主權、自由平等、法治等啟蒙思想;⑤都是資本主義政體,是資本主義發(fā)展的產物,都是以法律形式確立的政體第3課中國近代至當代政治制度的演變一、民國時期(1912—一1949)的政治制度(一)南京臨時政府時期(1912年1一一3月)1、制度建設:建立民國,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中華民國采用五色旗為國旗,改用公歷,以中華民國紀元,1912年為民國元年。(中華民國年份計算公式:公元紀年-1911=民國年份)2、法律頒布的目的:限制袁世凱權力,維護共和3、體現的民主原則:①主權在民,平等自由; ②三權分立,責任內閣制;③民主程序的正義性;4、評價:①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部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文件;②用法律形式否定君主專制和封建等級制度,傳播民主共和觀念,推動民主化、法治化進程;③未能真正限制袁世凱權力:職權不明,導致政爭不斷、政局動蕩。存在“因人設法”的局限,違背民主憲政原則。(二)北洋政府統治時期(1912——1927)的政黨政治1、民國初期政黨政治的特點?①政黨林立,黨派斗爭激烈;②不成熟,體現新舊各派政治力量的分化重組;③受北洋軍閥打壓未進入權力核心;2、民國初年政黨政治轉折點:宋教仁案3、北洋政府時期政黨政治為什么不能成功?政治:①列強侵略,民族危機嚴重;②封建勢力強大,軍閥混戰(zhàn),政局動蕩:③政黨本身不成熟且斗爭激烈;經濟: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發(fā)展不充分,民族資產階級力量弱??;思想: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國民民主意識淡??;(三)國民政府統治時期(1927——1949)先后實行“訓政”(1928?1948)“憲政”(1948)“訓政”、“憲政”的實質:國民黨?黨獨裁專政,違背孫中山”主權在民”的初衷;
1927 1937 19” 1949土地革命時期 全面抗戰(zhàn)時期 解放戰(zhàn)爭時期二、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制度探索1、中共在土地革命時期的民主實踐(1)成就:①931年建立全國性的蘇維埃政權: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臨時政府(江西瑞金),頒布憲法;②保障工農和紅軍等勞苦大眾的民主權利;③推舉毛澤東為臨時中央政府主席。(2)不足:資本家、富農等無政治權利,不利于革命力量發(fā)展,擴大了蘇維埃政權的對立面,具有“左”傾色彩;2,中共在全面抗戰(zhàn)時期的民主實踐(1)新變化:①設立邊區(qū)政府(陜甘寧邊區(qū)、晉察冀邊區(qū)、晉冀魯豫邊區(qū)、晉綏邊區(qū)),作為民國地方政府;②建立抗日民主政權,實行“三三制”原則;(2)變化的原因:中日民族矛盾成為主要矛盾,建立和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zhàn)線,實現全民族抗戰(zhàn)的需要:(3)意義:①鞏固和擴大抗日民族統一戰(zhàn)線,加強抗日民主政權的建設;②提高民眾抗戰(zhàn)熱情,有利于爭取抗戰(zhàn)勝利;3、中共在解放戰(zhàn)爭時期:在解放區(qū)設立行政區(qū)(東北、華北、中南、西北行政區(qū)),行政區(qū)設軍政委員或人民政府,為新中國政權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毛澤東發(fā)表《論人民民主專政》,為建立人民共和國奠定理論基礎;三、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治制度1、主要制度:(1)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2)基本政治制度:①政黨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②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 ③基層群眾自治制度;2、1949—1954年,《共同綱領》具有臨時憲法性質,政協代行全國人大職能;3、第一屆全國人大的召開與1954年憲法(新中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頒布的作用:①推動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建設;②推動社會主義工業(yè)化建設和社會主義改造;
第4課中國歷代變法和改革一、中國古代的重要變法和改革.春秋戰(zhàn)國時期秦國的商鞅變法一一地主階級封建化改革(商鞅變法)
.兩晉南北朝北魏孝文帝改革一一少數民族政權的封建化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少數民族內遷民族交融成為趨勢,政權更迭、戰(zhàn)亂頻發(fā)、民眾渴望統一和平,孝文帝,北魏實現了北方統一民族交融、隋唐大一統奠定基礎.北宋王安石變法——地主階級自救運動.明朝一一張居正改革(一條鞭法)統治危機二、中國近代的改革探索.戊戌變法一一資產階級改良運動.清末新政一一缺乏資產階級領導的經濟政治體制改革.民國時期的改革三、新中國成立以來的重要改革.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共產黨推行土地改革和各項民主改革。.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毛澤東1956年發(fā)表的《論十大關系》和中共八大。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改革開放★改革規(guī)律總結★改革類型:促進社會轉型的改革、拯救危局的改革、少數民族學習漢族先進制度和文化的改革、★對改革原因(背景)的綜合認識:①舊的生產關系阻礙了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②統治階級面臨嚴重的統治危機,為抑制土地兼并、緩和階級矛盾、增加財政、實現富國強兵收入而進行改革;③順應歷史發(fā)展潮流或者社會發(fā)展趨勢;④民族危機嚴重,為拯救國家危亡進行改革。⑤少數民族改革與少數民族進入中原,為學習先進制度和文化,加速本民族封建化進程息息相關。★決定改革成敗的因素:①改革是否順應歷史發(fā)展的潮流和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②是否有支持改革的階級基礎和經濟基礎;③革領導者的指導思想和階級基礎;④是否采取了符合當時客觀實際的措施;⑤是否有強大的政治力量作后盾.得到統治者或民眾的支持★改革的認識和啟示:①改革是歷史發(fā)展的要求和產物;體現唯物史觀。②改革社會弊政是促進國家強盛的手段:③符合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和順應人民愿望的進步改革,推動著社會進步和歷史發(fā)展。④改革必然涉及某些人的特權和私利.因此改革是會有阻力,因而具有艱巨性和復雜性,不可能一帆風順:⑤要注重結合本國國情,實事求是,與時俱進。⑥改革的措施必須行之有效,改革過程中要有用人得當,改革家要有遠見卓識和堅定的政治魄力。第二單元官員的選拔與管理
歷史認識解釋
中國官員選拔制度演變:先秦世卿世祿制-秦(以法為教以吏為師、軍功爵)漢察舉制-魏晉九
品中正制-隋唐科舉制-晚清(清末新政廢科舉)留學生和學堂畢業(yè)生
選官制度-民國文官考試制度、考試與甄別-新中國公務員制度和干部
制度(德才兼?zhèn)洌缘聻橄龋┲袊糯賳T考核制度:秦漢上計制-隋唐吏部-宋磨勘-明考滿和考
察-清考課中國古代官員監(jiān)察制度:秦朝御史大夫-漢刺史-隋唐御史臺-宋臺諫
合一-明清督察院和六科結構獨立、注重官員的道德和才能、權力收歸中央西方文官制度產生背景:政黨分肥制帶來的弊端;工業(yè)革命資本主義發(fā)展的需要對官員素質、
政府職能的要求提高、需要政府提高行政效率;教育程度提高了人們
思想,平等參與政府工作;中國科舉制影響特點:公開考試擇優(yōu)錄用;分政務官事務官,事務官保持政治中立;
獎懲機制、終身任職影響作用:36頁第5課中國古代官員的選拔與管理一、中國古代選官制度時段選官制度標準選拔方式選拔范圍評價西周世官制(世卿世祿制)血緣也柒貴族(封閉性)貴族壟斷官吏來源春秋戰(zhàn)國①尚賢,舉薦為官:才能、軍功\政權具有一定提高軍隊戰(zhàn)斗力,打擊貴族特權,增強新興地
秦②軍功爵制①以法為教、以吏為師;②軍功爵制\的開放性主階級的實力;利于建立良好吏治,推動官僚政治的確立漢武帝開始察舉制孝廉、茂才(品行、名望)舉薦①實行之初,利于選拔人才;②容易任人唯親,形成小集團,后期舉薦不實現象漸趨嚴重;東漢末年到魏晉南北朝九品中正制①前期:家世、道德、才能;②后期:家世門閥土族壟斷政權(封閉性)①前期起到選拔人才的作用,選官權收歸中央,利于中央集權;②后期成為門閥土族壟斷政權的工具,不利于加強皇權;隋唐至明清科舉制才學考試政權向社會下層開放見表后內容(一)、科舉制的發(fā)展歷程.創(chuàng)立背景:南北朝以來,寒門庶族地主勢力上升,希望打破門閥土族壟斷政治的局面,積極要求參政。.正式建立:隋煬帝創(chuàng)立進士科.內容:常舉、制舉、武舉(武則天創(chuàng)立武舉、殿試)一錠選.繁榮:宋朝①成為選拔官員的主要途徑②嚴格的考試制度(譽錄、糊名、鎖院制度)③考試程序與內容的變革(南北卷).曲折發(fā)展:元朝官員選拔部分保留了蒙古傳統方式。1313年宣布次年開考,恢復科舉制,但時斷時續(xù)。.衰落:①形成了鄉(xiāng)試、會試與殿試三級考試制度②生源:主要是國子監(jiān)和府州縣學的學生等。③內容:采用八股取土,從四書五經中命題。
思想控制手段:秦焚書坑儒,西漢獨尊儒術,宋理學,明清八股取士、文字獄(二)、科舉制評價:積極:①打破士族對仕途的壟斷,擴大人才來源和統治基礎,社會流動性加強:②促進社會重學風氣形成,提高官民文化素質;③選拔更加公開公平,選官制度逐漸走向成熟完善:④選官權收歸中央,加強中央集權;⑤為其他國家所借鑒,成為世界范圍文官選拔的重要方式;消極:明清時期日益僵化,束縛思想,對科技、社會進步產生消極作用(三)、察舉制與科舉制、九品中正制的關系:①察舉制下,舉薦為主,考試為輔,為科舉制考試選才提供借鑒,科舉制下,讀書人可“懷牒自進”,自主權更大;②察舉制在舉薦時考察在鄉(xiāng)里的品行與名望,為九品中正制延續(xù)和發(fā)展:(四)、明清時期的南北榜制度:①南北榜爭反映了經濟重心南移下,南北方文化教育發(fā)展的不平衡;②南北卷制度的形成利于籠絡北方士人,鞏固王朝統治;(五)、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發(fā)展趨勢:①標準:由血緣、門第逐漸演變?yōu)椴拍?;德才兼?zhèn)?、以德為先②范圍:政權由封閉到逐漸向社會下層開放;③選拔方式:由舉薦到考試,更加公平、公正;④選官權逐漸收歸中央;二、中國古代的考核制度1、秦漢:上計制(每年歲末,地方將地方治理情況逐級上報中央,御史參與審核,作為官員賞罰依據)2、魏晉南北朝:門閥士族強大,考核法規(guī)流于形式3、隋唐:①官員考核歸尚書省吏部;②隋朝九品以上官員每年都要考核;唐朝以品德和才能為標準考核官員并以此確定官員升降;4,明清:①明朝考核有考滿和考察??紳M是對官員任職期滿的考核,考核結果決定官員升降;考察分外地官的朝覲考察和京官的京察;②清朝考課制度包括京察和大計,分別考察京官和外省文官;三、中國古代的監(jiān)察制度1、秦漢:①以御史大夫為首的中央監(jiān)察體系;②漢武帝設刺史,位卑權重,巡行郡國(地方),巡視監(jiān)察制度被后世延用;
2、隋唐:御史臺為最高監(jiān)察機構,唐太宗劃分全國為十道監(jiān)察區(qū);3、兩宋:宋承唐制,重要變化是臺諫合一,御史擁有諫官的議事權,諫官擁有御史的監(jiān)察權;4、元朝:央設御史臺,地方設行御史臺、肅政廉訪司;5、明清:由都察院和六科行使監(jiān)察權(合稱科道),都察院御史和六科給事中位卑權重;*評價中國古代官員的考核與監(jiān)察制度:作用:①利于整頓吏治,減少腐敗行為的發(fā)生,提高行政效率;②利于維護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為皇權服務;局限:服務并受制于皇權,無法杜絕官僚隊伍中的腐敗和低效現象;★一句話總結中國古代監(jiān)察制度:秦代中央設御史,漢朝地方設刺史,以后歷代有臺院,監(jiān)察功能很有限。第6課西方的文官制度一、西方文官制度出現的背景.中古時期(封建社會):賜官制背景:莊園制度、二元社會、王權的加強、民族國家興起地位:是西歐職業(yè)文官制度的開始和萌芽。選官標準:主要是國王的仆從特點:封閉性,隨意性,私人性2、17世紀(資本主義制度建立):個人恩惠制/個人贍徇制背景:議會至上,掌握權力選官的標準:忠誠與人治,效忠君主或領袖;君主與領袖的個人喜好和品行直接影響國家治理水平。3、18世紀(資本主義制度的鞏固):政黨分肥制背景:政黨政治、內閣制形成影響:①消極:造成官員素質低下,腐敗泛濫:嚴重影響政府工作的連續(xù)性和穩(wěn)定性,降低了行政效率。②積極:客觀上打破政府以個人為中心的官職任免方式,實行以政黨為中心的官職任免方式。官員忠誠于黨取代了忠誠于個人,客觀上打破了政府貴族化傳統,為更多平民進入政府任職創(chuàng)造條件。選官標準:忠誠與利益二、西方文官制度的建立1、開創(chuàng):英國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文官制度的國家2、英國最早誕生文官制度原因:西方傳統選官制的弊端;工業(yè)革命推動國家管理職能急劇
擴展;英國世界霸權的確立;啟蒙思想的傳播和教育程度的提高:中國科舉制的影響;克里米亞戰(zhàn)爭中英國官員的無能表現。3、建立:1855年,英國政府接受《關于建立常任文官制度的報告》建議,頒布法令,建立不受黨派干涉的文官委員會,對被推薦候選人進行考試1870年,規(guī)定多數文官職位通過公開競爭考試擇優(yōu)錄用,最終確立文官制度;4、擴展:1883年,美國通過《美國文官法》,建立了文官制度。二戰(zhàn)后,德國、法國和日本的文官制度也建立起來?!餅槭裁凑f工業(yè)革命推動了文官制度的建立?①工業(yè)革命帶來生產力水平的提高,要求擴大政府管理職能,提高官員素質;②工業(yè)革命使得工業(yè)資產階級興起并壯大,并通過議會改革逐步擴大自身政治權力,他們要求打造更加公平、公正的選官機制來保證政府的廉潔與高效:西方文官制度的特點和影響1、特點:公開考試,擇優(yōu)錄用;政治中立;職務常任;重視培訓;論功晉升:2、評價:①實質是資本主義制度下的一種行政管理制度。②利于政府工作的穩(wěn)定性和持續(xù)性;③利于選拔人才,提高政府效率,提高國家治理水平;④促進公平公正,擴大政權開放性,推動民主政治完善;⑤促進資本主義經濟、教育文化事業(yè)的發(fā)展;⑥問題:易滋生官僚習氣,文官人數膨脹,增加國家財政負擔,降低作效率:第7課近代以來中國的官員選拔與管理一、晚清選官制度的變革1、過程:(1)戊戌變法時期:1898年加設經濟特科,廢八股,改試策論,變法失敗后被廢除;(2)清末新政時期:①1901年以來,逐步建立學堂選官制度和留學生畢業(yè)選官制度,舉行考試,賜予舉人、進士功名,擇優(yōu)錄用,育人、取才合于學校一途;②1905年廢科舉后,學堂選官、留學畢業(yè)生選官成為清政府官員選拔的主要方式;2、評價:一方面培養(yǎng)了部分清政府所需的新式人才,動中國教育近代化和選官制度的近代化:但另一方面其本質是為了維護皇權服務,所任用的真正人才十分有限,同時也培養(yǎng)了清政府的掘墓人。二、民國時期的官員選拔制度★孫中山的政治理想(孫中山“五權憲法”下的政治構想):奠定近代中國文官制度的基礎①立法、行政、司法、考試、監(jiān)察五權分立,分權制衡;②主權在民:直接民權與間接民權相結合;1、南京臨時政府:依據孫中山的文官考試思想制定官員選拔法規(guī)草案但基本未實行;2、北洋政府:選拔官員主要采用考試和甄別兩種方式。
①1913年頒布《文官考試法草案》標志著文官考試制度的建立;②甄別針對已在文官職位上的人,利于保持行政的連續(xù)性和穩(wěn)定性;3、南京國民政府:①人事制度:重新設計頒布,“官吏”稱謂逐漸被“公務員”代替。②公務員制度:1929年,國民政府制定《公務員任用條例》;1933年頒布的《公務員任用法》,標志著公務員制度建立。③報考資格:男女皆可。④負責機構:考試院。⑤甄別制度:對一般在職人員,也采用甄別審查措施,使其取得任用資格。4、南京國民政府時期公務員制度特點:①借鑒吸收其他制度:以北洋政府時期文官制度為基礎,繼承、吸收中國傳統考試監(jiān)察制度和西方文官制度精華;②考試權獨立:公務員的選任由考試院負責;③深受孫中山的文官考試思想影響;④具有更強開放性和平等性:如允許女子參加考試;⑤考試內容和形式更加專業(yè)化和標準化:⑥法律保障;⑦存在弊端:受國民黨一黨獨裁操控,任用親信、拉幫結派現象始終無法禁絕:三、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干部制度和公務員制度1、特點:黨管干部原則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干部管理制度的根本,建立和推行公務員制度是干部人事制度的重大改革;2、改革開放以來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中,建立公務員制度(一)原因:①傳統干部人事制度存在弊端;②改革開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與完善要求提高干部素質;③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要求更加公開透明的干部選用制度;(-)意義:①推動干部管理科學化、民主化、法制化、現代化;②利于選拔人才,有助于干部隊伍的年輕化和專業(yè)化:③利于干部廉政建設;④利于深化改革開放,推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⑤推動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⑥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政治制度 官員的選拔與管理 社會治理“家仆”一考試選拔、接受考核監(jiān)督一“公仆”
第三單元法律與教化中國古代法律特點:禮(“德治”)法結合(援禮入法)、律令儒家化、德主刑輔、宗法、血緣親疏、息訟無訟、實現社會和諧(維護封建專制統治)西方法律特點:司法獨立、保護個人權利、司法公正、程序正義、公開審判(為了維護資產
階級、資本主義政治制度)三權分立權力制衡、律師和陪審團制度、無罪推定原則中國古代法治與教化:西周敬天保民、禮樂制度,春秋戰(zhàn)國時期孔(為政以德)孟(仁政)、
子產鑄刑書(德治與法治之爭),秦法家思想為主,漢獨尊儒術,魏晉律令儒家化,唐禮法
結合《大唐開元禮》《唐律疏議》,宋明清法律沿襲唐律,理學、鄉(xiāng)約-約律合流(明清鄉(xiāng)約
有了國家的強制力、約束力)當代中國:依法治國(十五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十八大)
西方法律淵源:羅馬法(《十二銅表法》《羅馬民法大全》)發(fā)展:中古時期日耳曼法、教會法形成:大陸法系(《法國民法典》)、英美法系(《大憲章》《權利法案》《1787憲法》)
第8課中國古代的法治與教化一、先秦時期的德治與法治1、夏商時期:君王及奴隸主貴族可以隨意殘害奴隸。(重刑輕德)法律:《禹刑》《湯刑》2、①西周統治者為了維護社會等級秩序,建立了以宗法制為核心的禮制;②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有一定進步性?!镂髦芙y治者為何會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①吸取商朝滅亡的教訓;②農耕經濟發(fā)展,要求愛惜民力;法律:《九刑》★早期法律特點:早期國家可能已經有了法律;但等級制度森嚴,貴族擁有解釋法律的特權;屬于習慣法(以刑統罪,是為刑罰)3、春秋時期:子產《鑄刑書》①叔向反對子產“鑄刑書”,反映了當時奴隸主貴族與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之爭;②意義:制定了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成文法;打擊奴隸主貴族的特權:穩(wěn)定鄭國社會秩序;順應時代潮流,為其他國家提供借鑒;4、戰(zhàn)國時期:儒家與法家的德法之爭派別儒家法家
理念德治(禮治)、教化法治人性人性善人性惡代表人物及其主張孔子:為政以德、愛惜民力;孟子:仁政,省刑罰、薄稅斂;韓非子:①君主以法、術、勢駕馭臣下;②君主賞罰分明,臣民守法奉令;③以法為教,以吏為師,保證法令暢通;效果不適應兼并戰(zhàn)爭和富國強兵需要,難以實行;富國強兵且滿足各國君主專制的愿望;認識①是社會改造方案之爭(治國主張之爭),階層分化,百家爭鳴的②儒法之間既有爭論,又相互借鑒,儒家并戰(zhàn)國末期儒家荀子主張隆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社會轉型,反映;不完全排斥法律與刑罰,如禮重法;二、秦漢以來的法治和教化(一)法律1、秦朝:秦朝強調“以法為教”、“以吏為師”,以法家思想治國,推動了律的編纂律與令均有法律效力(律令并行)。2、漢朝:沿襲秦律,制《九章律》。3、漢代以來法律的儒家化:★原因:①政治:維護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需要;②經濟:小農經濟占主導;③思想:漢武帝以來,儒家思想成為正統思想;④其他:血緣宗族與宗法傳統的影響;★歷程:①開始:漢朝“以經注律”、“引經決獄”(春秋決獄);②發(fā)展:魏晉時期,儒家開始系統地修改法律;(魏明帝設律博士,用儒家思想來解釋律令)③完成:唐朝《唐律疏議》/《永徽律》要求“一準乎禮”,是中華法系確立的標志,也是禮法結合的典范;④唐律的傳承:宋代的《宋刑統》,明清時期的《大明律》《大清律例》(律例結合)★評價:①利于減少嚴刑峻法的弊端;②利于儒學傳播,思想教化,維護統一;③道德凌駕于法律之上,同罪異罰,削弱法律的權威性;4、中華法系的特點:①禮法結合,法律儒家化;②法律為君主專制服務,實質仍為人治;③刑法發(fā)達,民法薄弱,司法從屬于行政;④法律形式多樣,自成體系;⑤具有
一定的延續(xù)性,不斷繼承發(fā)展;5、古代中國儒學與法律的結合會越來越緊密的原因:①儒學和法家各有側重,具有互補性②儒學的多面性,適應統治階級需要③儒學被確定為主流,向法治滲透(二)教化1、唐朝:政府提倡禮制——《大唐開元禮》是秦漢以來封建禮儀制度的集大成。社會層面一一推廣家訓經驗,加強基層教化。2、宋朝:儒學的教化作用一一生活化與世俗化★國家層面:強化封建禮教,構建正統觀念(理學的滲透)1)核心內容:三綱五常;存天理滅人欲;理學的滲透2)強化手段:控制教育;科舉授官;法律強化;授徒講學3)典型代表:朱熹的《家禮》、《小學》成為家庭和幼童的行為規(guī)范★社會層面:約律結合(鄉(xiāng)約、律例)1)創(chuàng)立:北宋呂大鈞兄弟撰寫《呂氏鄉(xiāng)約》,創(chuàng)立鄉(xiāng)約制度。2)發(fā)展:明太祖《六諭》;康熙“圣諭十六條”;雍正帝《圣諭廣訓I》★鄉(xiāng)約的變化特點:①內容上從道德教化逐漸轉向宣講皇帝的圣諭;②鄉(xiāng)約組織從民間自發(fā)到政府推廣,約束力變強,并與法律合流:★鄉(xiāng)約的基層社會治理的職能?①教化職能;②救濟職能;③法律職能;★鄉(xiāng)約的積極作用?①傳播儒家思想與傳統文化,提島道德素質;②利「和睦家庭、宗族,增強民族凝聚力:③加強基層治理,緩和社會矛盾,穩(wěn)定社會秩序;④促進社會生產的發(fā)展。第9課西方的法律與教化一、近代西方法律的淵源:羅馬法、日耳曼法、教會法1、羅馬法發(fā)展歷程:習慣法(前8?前6世紀)一《十二銅表法》(BC450年左右)一《公民法》一《萬民法》一《羅馬民法大全》(《查士丁尼法典》、《法學匯纂》、《法理概要》《新法典》)《十二銅表法》(1)產生原因:貴族與平民的矛盾(2)評價:①是古羅馬第一部成文法,使判決和量刑有法可依;②一定程度上限制貴族特權;羅馬法的特點:①.保護私有財產;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③.注重程序;無罪推定④.自由人和奴隸不平等;⑤.男女不平等;⑥.階級性,維護統治者的權力;羅馬法對后世的影響
①立法:為近代歐美國家立法提供了藍本(如《法國民法典》、《德國民法典》);②思想:羅馬法中蘊含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理念,被近代資產階級發(fā)展成為反對封建制度、促進資本主義發(fā)展的有力武器;③司法:對后世陪審制度、律師制度、訴訟制度等影響深遠;2、日耳曼法(中古時期)日耳曼王國在部落習慣法的基礎上編纂了一批成文法,作為莊園法庭審判的依據。3、教會法(中古時期)教會根據基督教神學,制定和頒布了教會法★特點:形成中古時期西歐世俗法與宗教法的二元格局;諸法并行,相互滲透。二、近代西方法律的發(fā)展:英美法系與大陸法系英美法系(普通法系。r海洋法系)大陸法系(民法系)涵蓋國家英、美、加拿大、澳大利亞、印度等法國、德國、意大利、日本特點①以判例法為主要法律淵源,遵循先例;②法官地位突出,可創(chuàng)立、解釋先例;①以成文法為主要法律淵源,一般不承認判例的效力;②明確立法和司法分工,法官作用不太突出;影響因素受日耳曼習慣法及英國法律體系的影響更大受羅馬法及法國啟蒙運動、大革命的影響更大都受到羅馬法和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影響1、近代西方法律的特點:①在國家權力結構層面,分權制衡,立法和司法獨立;②在法律內容上,注重保護個人權力:③在司法實踐過程中,堅持程序公正(律師制度、陪審團制度)和無罪推定:2、近代西方法律的局限性:①為資產階級利益服務,財產多少決定法律地位高低;②黑人、婦女等個人權利的認定逐漸改進;三、西方的宗教倫理與教化(一)宗教改革前的教會倫理與教化1、活動與主張①搜集和抄錄經典;②開辦學校,宗教為主,也教授算術、天文、音樂等;③生老病死、婚喪嫁娶,幾乎所有節(jié)日都與基督教有關;④告誡人們孝敬父母,不許偷盜、奸淫、殺人、貪戀別人財物等,要求人們逆來順受、忍受世間的一切痛苦;2、社會影響與作用
①保存古典文化;②在教育和文化方面發(fā)揮重要作用;③強化教會對人們的控制,深刻影響人們的思想意識和日常行為;(二)宗教改革后的倫理與教化1、主張與活動①反對教皇權威,主張信徒自己閱讀《圣經》;②提倡節(jié)儉和積極入世的態(tài)度,鼓勵人們發(fā)財致富;③對教義持不同意見的人被斥為“異端”,遭到迫害;2、社會影響與作用:①適應了資本原始積累時期新興資產階級的政治、經濟訴求;②堅持基督教基本教義,束縛人們的行為和思想;③迫害“異端”,引起宗教沖突;★補充知識:基督教的發(fā)展歷程「東正教(11世紀東羅馬帝國)基督教(公元1世紀創(chuàng)立)[ 「傳統天主教L天主教(11世紀西歐地區(qū))Y新教(16世紀宗教改革)新教主要流派:路德教(德國)、加爾文教(瑞士)、英國國教第10課當代中國的法治與精神文明建設一、法治建設★新中國法制建設發(fā)展歷程:20世紀50年代:中國社會主義法制初創(chuàng)時期(54年憲法)一改革開放后:新發(fā)展(82年憲法)一20世紀90年代:法制建設的完善時期(依法治國)一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18年憲法與民法典)(一)、第一屆全國人大的召開與1954年憲法頒布的作用:①推動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建設;(初步奠定中國法治建設的基礎);②推動社會主義工業(yè)化建設和社會主義改造;(二)、1978年以來,改革開放新時期法治建設的背景和成就:背景:①吸取文革時期民主法制遭破壞的歷史教訓;②改革開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與完善;③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的需要;④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需要意義:①利于改革開放,推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發(fā)展完善;②推動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③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④利于實現國家長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
(三)、國家實行憲法宣誓制度的意義?①樹立憲法權威,增強社會法治意識;②強化公職人員依法治國、依憲治國的責任意識;③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四)、從“法制”到“法治”的意義:利于貫徹依法治國理念,增強社會民主法治意識,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五)、我國憲法和各種法律制定過程的特點?①根據社會發(fā)展需要立法;②立法公開、透明、嚴謹;③重視民意,體現人民民主原則;二、精神文明建設1、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涌現出大批英雄勞動模范集體和個人。2、改革開放后:五講四美三熱愛(80年代)、愛國主義教育(90年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新世紀至今)第四單元民族關系與國家關系民族關系:國家內部各民族之間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交往(內部凝聚力)中國古代民族關系歷史認識: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主流。民族交流是相互的,相互學習的過程;(大一統)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是歷史傳統,民族政策和邊疆管理制度促進了多元一體的民族格局逐漸穩(wěn)定。國家關系:國家對外與其他國家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交往(外部國家實力)封建國家(分裂割據)一一專制王權國家一一民族國家第11課中國古代的民族關系與對外關系
(提示:本課學習注重結合不同時期地圖理解)一、中國古代民族關系★中國古代民族關系分期:先秦時期一一從華夷之分到華夏認同漢唐一一中央王朝的優(yōu)勢地位宋元——北方民族國家形態(tài)的進步明清——中國版圖的奠定(一)、先秦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起源華夏認同觀念形成。戰(zhàn)國中后期,統一逐漸成為共識,為秦漢統一多民族國家建立奠定
思想基礎;(二)秦漢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1、秦朝的邊疆治理措施:北逐匈奴,修長城;南撫夷、越,在兩廣地區(qū)設立南??ぁ⒐鹆挚?、象郡等。2、漢朝的邊疆治理措施:北擊匈奴(漢初和親,漢武帝三擊匈奴大勝,東漢初匈奴內遷漢化,竇憲打敗北匈奴);設河西四郡(武威、張掖、敦煌、酒泉)與西域都護府;東北設烏桓校尉;邊疆推行屯戍政策,移民開發(fā)邊疆。(三)魏晉到宋元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fā)展1、魏晉南北朝時期:少數民族內遷,迎來民族交融高潮,北魏孝文帝改革順應民族交融的歷史趨勢,為國家統一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現打下基礎;2、隋朝邊疆管理措施:周邊民族先后歸附隋朝(百越首領冼夫人歸附隋朝,被冊封為譙國夫人。);在邊疆推行郡縣制:加強與流求(今臺灣島)的接觸。3、唐朝的邊疆管理措施:西北邊疆各民族尊唐太宗為“天可汗”,西北設安西、北庭都護府;北方設安東都護府;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唐蕃會盟加強漢族和西藏地區(qū)的聯系;南方設安南都護府;云南南詔王族子弟大多入唐學習。唐朝的邊疆管理機構主要是大都護府、都督府、羈縻州。都督與羈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領擔任,由大都護府管轄,上統于中央政府。體現唐朝開明的民族政策?!锾拼b縻州制度評價:①一定程度上保證王朝疆域內的統一、穩(wěn)定;②因俗而治,利于中原地區(qū)與邊疆民族地區(qū)的交流融合;③對邊疆少數民族地區(qū)控制較為松散,不利于邊疆的充分開發(fā);4、遼宋夏金時期的民族關系:各政權并立,少數民族政權大多吸收了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治理經驗和文化,民族進一步交融。5、元朝的邊疆治理:①統治政策:實行漢民族的國家制度與統治方法。②民族政策:差別對待(四等人制)③具體措施:封藏傳佛教領袖八思巴為帝師,領宣政院事,管理佛教與藏族事物;設澎湖巡檢司(臺灣);在東北、云南等地設行省元,邊疆管理呈現出與內地一體化趨向。(四)、明清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1、明朝的邊疆治理措施:北方修筑長城(西起嘉峪關、東到鴨綠江一線,防御蒙古入侵)設一系列軍鎮(zhèn),號“九邊”;東北開放馬市與少數民族貿易,設都司、衛(wèi)、所(奴兒干都司);西北設赤斤蒙古、沙洲、哈密衛(wèi);西南設土司;敕封西藏僧俗領袖為“王”、“法王”,建立羈縻性質都司管理西藏;通過貢賜、茶馬貿易交流。
2、清朝的邊疆治理措施:北方通過滿蒙聯姻加強漠南蒙古的控制;西北通過軍事斗爭平定準嘎爾不、大小和卓叛亂,土爾扈特部回歸祖國;冊封“達賴喇嘛"與''班禪額爾德尼”(金瓶掣簽制度),設置駐藏大臣穩(wěn)定西藏地區(qū);西南沿襲土司制度后逐漸改土歸流。3、中國古代民族事務管理機關變遷:秦:典客、典屬一漢:大鴻臚一隋唐:禮部禮賓司、鴻臚寺一元:宣政院一明:禮部、鴻臚寺、提督四夷館f清:理藩院★中國古代政府處理民族關系的主要方法:1、戰(zhàn)爭2、和平:①發(fā)展邊境貿易,如宋代榷場、明代馬市;②和親,會盟,冊封,羈縻政策;③設立相應管理機構和宗教管理制度,如漢代西域都護府;④修筑長城或移民戍邊;★中國古代政府處理民族關系的意義:①加強對邊疆的管理,開發(fā)邊疆;②促進內地與邊疆的經濟、文化交流;③推動民族交融,鞏固統一多民族國家;④對后世處理民族關系提供借鑒;二、中國古代的對外交往1、西漢時期:張騫通西域;甘英出使大秦;漢光武帝賜倭國“漢倭奴國王”金印一枚;海陸絲綢之路都已開通(東西方交流多為間接往來);2、隋唐時期:西域商路暢通;隋煬帝命裴矩駐張掖掌管通商事物;隋朝常駿出航赤土國;唐朝通過與大食接觸把造紙術等傳入阿拉伯,遣唐使、留學生、學問僧將唐朝文化帶到日本。3、宋代:海上絲綢之路繁榮;泉州成為重要的對外貿易港口?!锼未I辖z綢之路發(fā)達的原因?政治:①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并立,陸上絲路受阻;②政府重視;經濟:①經濟重心南移,南方工商業(yè)發(fā)展;②海外貿易稅是政府稅收重要來源;其他:造船技術的進步和指南針的應用:4、元代:海陸通道都很暢通;13世紀馬可?波羅抵達中國,寫下著名的《馬可?波羅》游記。5、明清時期:明朝奉行海禁、清朝實行閉關鎖國政策,清朝時簽訂中俄《尼布楚條約》,馬戛爾尼訪華等;★中國古代對外交流的特點:①和平交往為主②海陸并行,由陸路為主轉向海路為主③對外貿易與文化交流并舉④由開放逐漸走向封閉★中國對外交流的意義?對世界:促進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推動東西方文明交流);
對中國:①傳播中華文明,增強中華文明世界影響力; ②加強中國對世界的了解,豐富中華文明的內涵;對西方:推動西方社會進步;(例如四大發(fā)明傳入歐洲推動歐洲社會轉型)三、朝貢體制1、原因:經濟:①小農經濟自給自足,具有封閉性;②中國本身農耕經濟高度繁榮;政治: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體制下的制度優(yōu)勢;文化:①受傳統夷夏觀念的影響;②以儒家為主流的文化對具有強大輻射力;2、內容:①外國使節(jié)來華被視為前來朝貢(承認中國為宗主國,自己是藩屬國,建立宗藩關系)②外國使節(jié)行臣屬禮,其禮物視為貢品;中國君主冊封該國統治者名號,并回賜禮物。(經濟上反映為朝貢貿易)③中國對存在朝貢體制的國家不干涉其內政,在經濟上往往給以優(yōu)厚“賞賜”。3、特點:①和平性,以儒家價值為基礎,強調睦鄰友好;②互利性,如厚往薄來的朝貢貿易;③不平等性,中國以天朝上國自居形成宗藩關系;④封閉自守性,體制觀念暗含自身的優(yōu)越和孤立,以及對外的鄙夷和排斥情感。至明清時期,朝貢體制成為對外交往的唯一形式,并力求將對外貿易納入其中,實行海禁。3、評價:①性質一朝貢體制是一種國際政治;是一種特殊貿易;也是一種文化禮儀,將中華文明推廣到周邊國家,擴大了中華文明的影響力。②和平友好處理對外關系,利于維護地區(qū)和平穩(wěn)定;③妨礙中國對外界的認識,逐漸落后于世界潮流;4,近代以來的命運:近代以來,朝貢體制逐漸被近代外交體制所取代,傳統夷夏觀念逐漸被民族國家的觀念取代:第12課近代西方民族國家與國際法的發(fā)展一、近代西方民族國家的產生(―)原因政治:①戰(zhàn)爭與革命的推動,如英法百年戰(zhàn)爭,三十年戰(zhàn)爭,法國大革命與拿破侖戰(zhàn)爭;②專制王權的加強推動民族國家的產生(英王亨利八世《至尊法案》通過、法王路易十四“朕即國家”;專制王權國家是民族國家的早期形式。);經濟:資本主義經濟的發(fā)展,國內市場形成(近代西方民族國家是資本主義發(fā)展的產物);
文化:①宗教改革打擊天主教會,強化王權,國家民族認同日益顯現;②民族語言、國旗、國歌、國家節(jié)日等因素的推動;③啟蒙運動宣揚民主、自由、平等,推動君主專制國家向民族國家的轉變;(二)近代西方民族國家產生的思想轉變歷程:個人忠誠于宗教f個人忠誠于國王f個人忠誠于國家(三)近代民族國家興起和發(fā)展的評價:①利于民族獨立和國家社會治理方式的變化;②推動國際法的誕生和近代外交制度的建立;③極端民族主義加劇對外侵略和擴張;二、國際法的形成與近代外交制度(一)近代國際法與外交制度形成的原因:①地理大發(fā)現后,加強了各國之間的聯系與交往②歐洲主權獨立國家的建立,導致各國利益紛爭加劇③古羅馬自然法精神的歷史淵源(二)歷程:1、奠基:17世紀,格勞秀斯出版《戰(zhàn)爭與和平法》,確定了國際法的主體是主權國家;2、產生:①1648年三十年戰(zhàn)爭結束后簽訂《威斯特伐利亞和約》,形成威斯特伐利亞體系,標志著國際法產生;②17世紀,近代外交制度逐漸建立(派遣常駐外交使節(jié)和外交使團);3、發(fā)展:1815年維也納體系的建立(拿破侖戰(zhàn)爭后英國主導建立的以大國協調、歐洲均勢為特征,國際法應用范圍擴大到美、亞洲等地。結果西方各國在國際法應用中實行雙重標準,為了謀取利益經常違反國際法,導致國際沖突不斷,最終引發(fā)了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一戰(zhàn)前的國際法特點:歐洲中心主義;協定國際法的勃興;戰(zhàn)爭的人道化;國際仲裁制度的進步;國際行政聯盟的產生?!餅槭裁凑f威斯特伐利亞體系標志著國家法的誕生?①確立了國際關系中的國家領土、主權與獨立原則;②開創(chuàng)了用國際會議和通過談判解決國際爭端和戰(zhàn)爭的先例;③確認了締約國必須遵守條約,對違約國集體制裁的基本原則:④體現了法制的精神;公平公正的處理國際關系問題的精神。三、20世紀國際法的發(fā)展(1914?今)(一)、一戰(zhàn)后國際法新變化1、新主張:十月革命后,蘇俄提出不兼并、不賠償的原則,宣布侵略戰(zhàn)爭為反人類罪;2、新體系:凡爾賽一華盛頓體系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由主權國家參加的政治性國際組織一一國際聯盟,國聯“全體一致”
原則使其難以制止戰(zhàn)爭,維護和平;3、新條約:1928年《非戰(zhàn)公約》反對戰(zhàn)爭,要求和平解決國際爭端,但并未真正得到實行;(二)、二戰(zhàn)后國際法新變化1、新組織:聯合國(1945年6月,50個國家的代表簽署了《聯合國憲章》)確定和平解決國際爭端和制裁侵略的機制,并賦予安理會制裁的權力,確定“大國一致”原則,集體安全體制進一步完善。2、新機構:海牙國際法庭3、新領域:在裁軍、防止核武器及生化武器擴散、國際人權、國際環(huán)境、海洋、外層空間等方面,頒布了一系列具有國際法性質的公約或宣言。4、新挑戰(zhàn):些大國為了一己之私,不惜退出國際條約,甚至不經聯合國授權就進行制裁或發(fā)動戰(zhàn)爭,嚴重威脅世界和平?!铿F代(一戰(zhàn)至今)國際法的特點:集體安全制度的發(fā)展;中立制度的新發(fā)展;國際組織數量激增;國際司法制度漸趨健全;國際法分支的產生★對國際法的評價:①為用和平方式解決國際爭端、減少戰(zhàn)爭開辟新途徑;②存在局限性,無法消除霸權主義、強權政治對世界和平與發(fā)展的威脅;第13課當代中國的民族政策一、我國為什么要實行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歷史原因:①中國是個統一多民族國家,各民族在歷史上形成多元一體的格局;②近代以來各民族在爭取民族獨立斗爭中形成的政治認同;現實要求:①中國共產黨歷來重視民族問題;②少數民族地區(qū)經濟社會發(fā)展相對落后;③民族問題關乎國家長治久安;二、五大自治區(qū)的成立時間:內蒙古自治區(qū)(1947),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1955),廣西壯族自治區(qū)(1958),寧夏回族自治區(qū)(1958),西藏自治區(qū)(1965)三、新中國建國以來維護民族平等團結的努力?(民族地區(qū)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政治:①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②堅持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和民族平等、團結、共同繁榮的方針;③法律保障:《共同綱領》、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qū)域自治法》等;經濟:培養(yǎng)少數民族干部,支援少數民族地區(qū)建設;文化:尊重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和文化信仰;四、當代民族政策的意義?①實現少數民族當家作主;②促進民族平等、團結、共同繁
榮,鞏固統一多民族國家;③促進少數民族地區(qū)經濟、社會發(fā)展;④促進民族交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第14課當代中國的外交一、自立自強,開創(chuàng)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一)、新中國成立初期(建國初——20世紀50年代):另起爐灶(鼓勵世界各國與國民黨斷交,擠壓國民黨生存空間)、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與外國建立外交關系的時機與條件)、一邊倒(沖破帝國主義對中國的封鎖)三大外交方針。1、背景:國際:①二戰(zhàn)后,形成美蘇兩極對峙格局,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敵視新中國,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支持新中國;②二戰(zhàn)后,亞非拉民族民主解放運動高漲,多國紛紛實現獨立;國內:新中國成立,新政權的鞏固和經濟建設需要有利的國際環(huán)境;2、成就:①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1949年上半年,先后提出三大外交政策;②迎來第一次建交高潮,建國一周年時同蘇聯等17個國家建立外交關系(社會主義國家為主);③1954年,倡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超越意識形態(tài)和社會制度的差異,標志著新中國外交政策的成熟)④1954年,日內瓦會議,中國創(chuàng)造性的提出了和平解決印度支那問題的方案。⑤1955年,萬隆會議上周恩來提出“求同存異”方針,更多亞非國家與中國建立:⑥20世紀50年代,與挪威、南斯拉夫等國建交,同英國、荷蘭建立了代辦級外交關系;★新中國成立初期十年外交的主要特點:①革命性:新中國成立后的三大外交方針,表現出一種強烈的革命性。②結盟性:“一邊倒”堅定地站在社會主義陣營一邊,與蘇聯等國結盟。③平等性:在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基礎上提出外交政策,開展外交活動。④過渡性:其形成過程是從革命型外交向國家型外交過渡的過程。(二)20世紀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兩個拳頭打人,反蘇又反美,爭取中間地帶1、背景:國際:①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蓬勃發(fā)展;②美蘇兩大陣營在全球范圍內冷戰(zhàn)③多極化趨勢出現,歐洲奉行獨立自主外交政策;國內:③社會主義制度建立,中蘇關系破裂2、成就:新中國歷史上的第二次建交高潮(20世紀50年代末'20世紀60年代)①出現了與亞非民族獨立國家建交的高潮;②1964年,中法建交,實現中國同西方大國關系的突破;3、表現:1965中美海南島空戰(zhàn);1969中蘇珍寶島之戰(zhàn);1964年周總理訪問阿爾及利亞,公開支持其民族獨立;
(三)20世紀70年代:新中國歷史上第三次建交高潮1、背景:國際:①美蘇兩極格局受沖擊,世界出現多極化趨勢:②美國霸權衰落,美蘇爭霸中,蘇攻美守;國內:①中國綜合國力的提升,國際地位提高;②50年代末以來中蘇關系惡化,應對蘇聯威脅的需要;③為和平解決臺灣問題,需改善中美關系;2、成就:①1971年,中國恢復在聯合國中的合法地位;②1972年,尼克松訪華,中美關系開始走向正?;?972年,中日邦交正?;?;④打開外交新局面(打破美國遏制中國的外交僵局),出現了一個和中國建交的熱潮(與西方大國建交);★新中國建立前30年中國外交主要特征:從站起來的新生政權到逐漸站穩(wěn)腳跟。體現自立自強,獨立自主.廣交朋友,不卑不亢的原則態(tài)度。二、改革開放后的外交: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不結盟外交布局1、背景國際:①多極化趨勢日益加強:②和平與發(fā)展成為時代的主題:③經濟全球化;國內: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中國的外交政策朝著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服務的方向進行重大調整,需要相對和平的國際環(huán)境:2、改革開放初期成就:大國外交①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②1989年,中蘇兩國實現國家關系正?;?、世紀之交的中國外交成就:中國把鞏固和發(fā)展周邊關系作為外交工作的首要任務①解決了與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三國的邊界問題。②1997年12月,中國與東盟首腦非正式會晤,即“10+1”領導人會議機制正式建立。③中國同印度、巴基斯坦、朝鮮、韓國、越南、蒙古等國的關系也取得新進展。4、進入21世紀的中國外交成就:致力于與世界各大國建立不同形式的伙伴關系①積極參與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多邊外交活動;②發(fā)展與大國、發(fā)展中國家、周邊國家友好關系,推動區(qū)域和國際合作(中非合作論壇、《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博鰲亞洲論壇、二十國集團、金磚國家合作機制);③十八大以來走出一條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新路:積極構建對話而不對抗,結伴而不結盟的國與國交往新路;就世界和平與發(fā)展的諸多議題提出中國方案;積極促進全球治理體系改革與完善;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三、中國取得外交成就的意義:①打開中國外交新局面,利于提高中國國際地位:②推動兩國關系發(fā)展:③利于地區(qū)和世界
的和平穩(wěn)定;④利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四、外交啟示性話語(怎么做?):①國際格局演變的決定因素是各國綜合國力的消長變化;②國家利益是國際關系的決定因素;③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摒棄冷戰(zhàn)思維,求同存異;④要加強國家間的交流與合作,實現合作共贏;⑤尊重政治文明多樣性,奉行多邊外交,推動經濟全球化;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促進全球治理體系改革與完善;第五單元貨幣與賦稅制度第15課貨幣的使用與世界貨幣體系的形成一、中國貨幣的演進歷程(-):先秦時期貨幣1、演進歷程早期貨幣:海貝一商周貨幣:銅貝一春秋戰(zhàn)國:多種銅幣(布幣、刀幣、圜錢、蟻鼻錢/鬼臉錢)2、早期貨幣的特點:反映地區(qū)文明,體現多元化特點;不利于各地經濟交流,商品經濟發(fā)展和國內市場形成;3、早期貨幣思想儒家:給經濟活動打上了倫理和等級的標簽,擁有貨幣多少,以“禮”來定道家:主張不多干預貨幣鑄造和流通,希望回到物物交換的“無幣”時代墨家:指出“兼相愛,交相利”,認識到了貨幣的交換價值法家:主張加強對鑄幣權的控制,利用貨幣來調控經濟活動。(二)秦朝貨幣:秦半兩1、特點:標注重量,體現天圓地方的宇宙觀。2、秦朝貨幣統一的意義:①促進各地經濟交流和商業(yè)發(fā)展;②利于國內市場的形成;③利于國家的統一與穩(wěn)定;(三)漢朝貨而:五銖錢1、鑄造:漢武帝鑄五銖錢,將鑄幣權收歸中央,加強中央集權;2、漢武帝鑄五銖錢的原因:①西漢初期,自由私鑄、輕重不一,紊亂流通市場。②私著貨幣破壞了農業(yè)生產,導致商賈實力膨脹。③諸侯王掌握貨幣鑄造發(fā)行權,威脅大一統的中央政府3、結果:五銖錢從兩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代和唐初,沿用七百余年,堪稱世界貨幣史上的奇跡,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的重大貢獻。(四)唐代貨幣:開元通寶
1、變化:錢文不再標注貨幣的重量,而標注年號,錢文由書法家歐陽詢所寫。2、實質:通寶錢政治宣傳意味比較明顯:代表實際重量的貨幣本身價值逐漸淡化,表現出更多的象征性;(五)宋元貨幣:紙幣(交子、會子、元鈔)1、紙幣誕生的原因:商品經濟發(fā)展;銅錢流通量不足,出現錢荒;兩稅法制度的變遷催生了紙幣的出現;活字印刷術的發(fā)展與推廣為紙幣提供技術支持。2、地位:北宋益州出現“交子”,這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南宋出現“會子”,與后來發(fā)行的其他紙幣,都是作為輔幣,與銅錢兼行;元朝將紙幣作為單一貨幣發(fā)行(元寶鈔)。3、紙幣出現意義:彌補銅錢不足,促進商品經濟發(fā)展;4、缺陷:古代中國尚未具備完備的金融制度,易導致紙幣濫發(fā),紙幣貶值;(六)明清貨幣:白銀貨幣化1、含義:白銀從貴重商品最終走向完全貨幣形態(tài)的過程;白銀從非法貨幣到合法貨幣,再到整個流通領域主幣的擴展過程;白銀形成國家財政統一計量單位和征收形態(tài)的過程;白銀形成主幣,中國建立起實際上的白銀本位制(明朝)的過程;白銀成為世界貨幣。2、白銀貨幣化的原因:①商品經濟的發(fā)展,特別是明代長途貿易的發(fā)展客觀推動白銀貨幣化;②紙幣(寶鈔)的弊端,寶鈔在發(fā)行之初就導致通貨膨脹現象,導致民眾對其的不信任并棄而不用;③白銀作為貨幣本身的優(yōu)勢(體積小、價值高、易于分割熔鑄、便于攜帶):④賦稅改革的推動(張居正一條鞭法,實行“計畝征銀”確立了白銀法定貨幣地位;⑤白銀的供給來源增加(地理大發(fā)現時代,明朝憑借對外貿易的出超優(yōu)勢,美洲等地白銀大量流入中國為白銀貨幣化提供了可能)。3、白銀貨幣化帶來的影響:1、推動了商品經濟的繁榮,和資本主義的萌芽。緩解了通貨膨脹;2、推動明朝由實物財政向貨幣化財政轉型;3、對進口白銀的依賴影響政局穩(wěn)定;4、推動白銀成為世界貨幣;(七)晚清民國時期的貨幣(銀元一法幣一金圓券、銀元券)1、南京國民政府法幣使用原因必要性:①廢兩改元后,依然幣制混亂;②堅持銀本位制易受世界經濟危機的影響,白銀大量外流;③為保障軍費支出,急需更完善的貨幣體制;④壟斷國家金融的需要可能性:①全國已實現表面上的政治統一,建立起相對有力的中央集權政府;②四大家族建
立金融壟斷體系,為改革提供保證;③為遏制日本,英美加大扶植力度。2、內容:1935年實行法幣改革,禁止銀元流通,將白銀收歸國有,法幣先后與英鎊和美元確立固定匯率3、法幣改革的影響積極:①改變中國幣制混亂的局面;②遏制白銀外流,穩(wěn)定金融市場;③促進了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和貿易發(fā)展;④有利于緩解經濟危機的影響;⑤為抗戰(zhàn)奠定物質基礎;消極:①強化了官僚資本的壟斷地位;②為戰(zhàn)爭大量發(fā)行法幣,掠奪財富,造成了經濟衰退和金融混亂。③也給了帝國主義控制中國貨幣權制造了機會。④在貨幣大幅度貶值的情況下,人民和工商業(yè)者蒙受巨大損失,嚴重阻礙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其發(fā)展陷入絕境。(八)新中國的貨幣:人民幣1、概況:華北人民政府于1948年12月1日在河北石家莊成立中國人民銀行,開始統一發(fā)行人民幣。人民幣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定貨幣。人民幣先后共發(fā)行了五套,形成紙幣與金屬幣、普通紀念幣與貴金屬紀念幣等多品種、多系列的貨幣體系。對國民經濟發(fā)展作出重大貢獻,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2、人民幣能夠長期穩(wěn)定,在國內外經濟發(fā)展中發(fā)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的原因社會安定;經濟平穩(wěn)發(fā)展;綜合國力的提高;制度保障,適度的貨幣政策?!镏袊泿诺陌l(fā)展趨勢? ①由自然貨幣到人工貨幣; ②由形狀多樣到規(guī)范統一;③由地方鑄幣到中央鑄幣;④由文書重量到通寶、元寶;⑤由金屬貨幣到紙幣; ⑥由手工鑄幣到機器制幣;★貨幣出現與發(fā)展的根本原因?商品經濟的發(fā)展★貨幣的作用?①促進商品經濟發(fā)展②貨幣的統一推動國內/國際市場的發(fā)展;③貨幣的穩(wěn)定發(fā)行,利于穩(wěn)定社會經濟秩序;④貨幣發(fā)行權收歸中央利于中央集權;二、世界貨幣體系的形成1、世界市場形成初期(16—17世紀):白銀本位制(中國對白銀的需求決定)2、工業(yè)革命后(19世紀):金本位制(1816年,英國制定法案,實行金本位制)★特點:以英鎊為中心、以金幣或黃金在國際間流通為主;各國的金幣具有法定含金量,直接與黃金掛鉤;人們根據規(guī)定鑄造金幣,金幣可以自由流通,不易貶值。★金本位制確立的意義:①利于國際金融秩序的穩(wěn)定;②利于國際貿易的發(fā)展和世界市場的擴大;③推動經濟全球化;④促進了資本主義生產和世界經濟的發(fā)展;★英鎊成為世界貨幣的主要原因:國際因素:資本主義世界市場不斷擴大,國際間的貨幣結算日益復雜,呼喚統一的世界貨幣體系。國內因素:英國建立了完善的資產階級代議制度,成為綜合國力最強的資本主義國家。
通過殖民擴張與戰(zhàn)爭,英國成為日不落帝國。英國通過工業(yè)革命的開展,成為了世界工廠。3、一戰(zhàn)后(20世紀上半葉):世界貨幣各自為政★原因:經濟大危機爆發(fā),國際金融秩序混亂,金本位制崩潰;★影響:①資本主義世界貨幣失去了統一的標準和基礎;②英國、法國和美國分別構建了以英鎊、法郎和美元為中心的貨幣集團;4、二戰(zhàn)后(20世紀下半頁到70年代):布雷頓森林體系★原因:①以英鎊為中心的國際金本位制崩潰;②二戰(zhàn)后重建戰(zhàn)后秩序,恢復和發(fā)展經濟的需要;③美國經濟實力空前膨脹,企圖建立自己主導的資本主義世界貨幣體系?!飪热荩禾攸c:①以美元為中心,實行固定匯率制(雙掛鉤模式);②成立專門國際組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影響:①穩(wěn)定了國際金融;②促進了國際貿易;③推動世界經濟朝著體系化、制度化、全球化方向發(fā)展;④為美國推行世界霸權提供了有利條件;★瓦解原因:70年代瓦解原因:①布雷頓森里體系自身存在弊端②日本、歐洲的崛起,越南戰(zhàn)爭,“滯脹”危機等使美國經濟實力相對削弱;5、當今時代(1976以來):牙買加體系★背景:20世紀70年代初布雷頓森林體系瓦解,美國經濟霸主地位的動搖;★內容:①.黃金非貨幣化;②.儲備貨幣多元化,但美元仍是最主要的國際貨幣;③匯率制度多樣化。(固定匯率被浮動匯率所取代,美元與黃金脫鉤。)★當今現狀:(1)進入21世紀(牙買加體系下),美元仍然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貨幣籃子中占據最大權重,是國際貿易結算和各國外匯儲備的主要貨幣。(2)歐元、日元和人民市等的影響上升。第16課中國賦稅制度的演變一、中國古代的賦稅制度源頭:春秋戰(zhàn)國時期:齊國管仲''相地而衰征”、魯國“初稅畝”,不論公田和私田,一律按實際畝數征稅:意義:我國征收土地稅的開始,承認私田合法,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秦漢時期的賦役1、賦役種類:田賦(地稅)、口賦(人頭稅)、徭役2、田賦:秦朝田賦稅率極高,“收泰半之賦”即交納田地產量的三分之二;漢朝漢初采取與民休息政策,輕徭薄賦,田賦稅率大大降低(三十稅一、十五稅一);3、口賦:秦朝口賦“二十倍于古”;漢朝分口賦(兒童人扣稅)、算賦(成年人口稅),商人奴婢算賦加倍。(漢朝還收財產稅,如對商人的算緡、告緡,“稅民資’,)
4、徭役:更卒(一個月,在本地,繁重工程勞動)、正卒(到郡國或都城當兵兩年)、成卒(到邊塞屯戍一年)。(二)隋唐時期的賦役1、隋朝:租調役田賦一田租(糧食);人頭稅一戶調制(布帛);徭役不變。變化:按戶征收,定額租調,''戶”自此正式成為課稅單位。2、唐朝:租庸調制■*兩稅法(1)租庸調制★基礎:國家向成年男子授田的均田制。★內容:以“庸”代替(以庸代役),即繳納一定的絹或布(庸即布帛)來替代徭役?!镉绊懀孩俦WC了農民生產時間,對農業(yè)生產的恢復和發(fā)展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②稅收中的勞役地租轉變?yōu)閷嵨锏刈?;③保障了財政收入。?)兩稅法★背景:隨國家發(fā)展,土地兼并加劇,人口增加,授田不足情況日益嚴重;安史之亂后國家戶籍散亂,租庸調制無法維系,國家財政緊張?!锖x:“惟以資產為宗,不以丁身為本?!币灰惶圃紫鄺钛住镒庥拐{制與兩稅法的區(qū)別①征稅標準:租庸調制以人丁為主,兩稅法以資產、田畝為主;②租庸調制以實物稅為主,兩稅法貨幣稅比重增加;③租庸調制征稅時間混亂,兩稅法定時征稅(夏秋兩季);★影響積極:(1)簡化稅收名目,有利于減輕人民的負擔,緩和社會矛盾。(2)擴大收稅對象,保證國家的財政收入。(3)“唯以資產為宗,不以丁身為本”,改變了自戰(zhàn)國以來以人丁為主的賦稅制度,有利于改變貧富不均的現象。(4)由“舍地稅人”到“舍人稅地”方向發(fā)展,減輕政府對農民的人身控制。(5)以貨幣為主要征稅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商品經濟的發(fā)展。消極:兩稅法并未能遏制土地兼并,唐后期土地兼并越來越嚴重,大地主隱瞞財產轉嫁賦稅現象增多,政府為保證財政又增加捐稅,農民負擔更加沉重,社會矛盾加劇。(三)宋元時期的賦役1、宋朝的賦役:王安石變法中進行的方田均稅法、募役法2元朝的賦役差別對待:北方有丁稅、地稅;南方有夏稅、秋糧;稅糧之外有科差。(四)明朝的賦役
1、明初:賦稅分夏稅、秋糧兩次征收(沿襲兩稅法),所征主要是米麥實物。2、正統年間:江南部分稅糧折銀征收送赴北京,稱“金花銀3、明朝后期:張居正在全國推行一條鞭法。要求賦役合并、一概折銀。>原因:①商品經濟發(fā)展與白銀流量增加;②賦役繁雜,百姓負擔沉重;③政府財政困難。>意義:①相對減輕了農民負擔,農民對封建國家人身依附關系有所松弛;②有利于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萌芽發(fā)展;③推動農業(yè)商品化和白銀貨幣化,利于貨幣地租的發(fā)展;(五)清朝的賦役1、清康熙年間宣布''盛世滋丁,永不加賦。”即康熙帝規(guī)定以1712年的丁銀作為定額,不再增加。2、清朝雍正年間實行“攤丁入畝”,將丁銀分攤到田賦中★攤丁入畝的意義:①標志著人頭稅徹底廢除,國家對百姓的人身控制減弱,利于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萌芽發(fā)展;②利于保證國家的財政收入;③減輕了無地、少地農民的經濟負擔,隱匿人口現象減少;※中國古代賦役制度演變特點:①征收標準由人丁為主到土地(資產)為主(以兩稅法為標志)②賦役形式由實物為主到貨幣為主(分別以兩稅法和一條鞭法為標志)③征收種類由繁雜到簡單(以一條鞭法為標志)④征收時間由不定時到定時(以兩稅法為標志)⑤人身依附關系由強到弱;從必須服役到納物代役。(以“庸”為標志)⑥國家重農抑商,對商品征收重稅二、關稅(-)中國古代的關稅:擁有完全的關稅自主權(二)近代中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度專業(yè)園藝設計施工合同3篇
- 2024年金融科技服務平臺委托合同
- 2025年度餐飲企業(yè)食品安全管理體系建設合同范本3篇
- 二零二五年度租賃鏟車附帶工程驗收合同3篇
- 二零二五版企業(yè)社會責任LOGO設計合同3篇
- 2024年高標準管溝開挖工程合同
- 2025年度離婚協議及子女監(jiān)護權及財產分割合同3篇
- 2024裝飾項目工程承包合同版B版
- 2025年度航空航天器零部件加工與供應合同規(guī)范4篇
- 年度其它網絡系統專用設備戰(zhàn)略市場規(guī)劃報告
- 2025年工程合作協議書
- 2025年山東省東營市東營區(qū)融媒體中心招聘全媒體采編播專業(yè)技術人員10人歷年高頻重點提升(共500題)附帶答案詳解
- 2025年宜賓人才限公司招聘高頻重點提升(共500題)附帶答案詳解
- KAT1-2023井下探放水技術規(guī)范
- 垃圾處理廠工程施工組織設計
- 天皰瘡患者護理
- 駕駛證學法減分(學法免分)題庫及答案200題完整版
- 2024年四川省瀘州市中考英語試題含解析
- 2025屆河南省九師聯盟商開大聯考高一數學第一學期期末學業(yè)質量監(jiān)測模擬試題含解析
- 撫養(yǎng)權起訴狀(31篇)
- 2024年“一崗雙責”制度(五篇)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