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力概念分析_第1頁
權力概念分析_第2頁
權力概念分析_第3頁
權力概念分析_第4頁
權力概念分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權力概念分析

權力是什么?這個問題不但困擾了許多哲學家、思想家,也廣受人們的關注,正如??滤f:“在西方工業(yè)化社會里,人們最迫切而強烈地關心像‘誰實施權力?如何實施?對誰實施?’這樣的問題?!盵1]

一.“權力”概念綜述

權力在詞源上對應的拉丁語或英語詞匯大致上有兩種取向,一種認為是拉丁語中的“Potere”,原意為“能夠”,或具有作某事能力,后派生出英文“Power”。另一種認為“權力”一詞出于拉丁語“Autorias”,一是指意識和法令,二是指權威,由此派生出“Authority”這個英語單詞。在本文中,取的更多的是前者“Power”的含義,特別在后文中會論述到韋伯對權力和權威的詳細區(qū)別時,我們會發(fā)現(xiàn)在漢語中,權力這個詞對兩個含義是兼而有之的。

在漢語中“權”原指測定物體重量的器具,后引申為動詞,衡量、揣度之意?,F(xiàn)在把權力引申為“一個人依據(jù)自身的需要影響乃至支配他人的一種力量”。無論是《現(xiàn)代漢語詞典》還是《社會學詞典》都將權力作為一種力量來看待。但在《不列顛百科全書》中卻將權力視為一種關系,是一個人或許多人的行為是另一個人或其他許多人的行為發(fā)生改變的一種關系。這些辭書上對“權力”似是而非的解釋并不能令我們滿意,歷代學者大家對此都有自己的看法。

1.從亞里士多德到羅素

對權力最早的論述,不得不追述到亞里士多德那里。亞里士多德曾說,主人只是這個奴隸的主人,他并不屬于這個奴隸;奴隸則不僅使其主人的奴隸,還完全屬于其主人。這種不對稱的依賴關系,其基礎是奴隸根本不能獲得實現(xiàn)其自身目標所需要的資源,因而依附于主人對一切暴力手段的壟斷。這種依賴關系的建立,就是權力關系的形成了。

而對權力最先下了明確定義的,應該是哲學家羅伯特·羅素,他認為權力是故意作用的產物,當甲能夠故意對乙的行為產生作用時,甲便具有對乙的權力。權力是某些人對他人產生預期或預見效果的能力。這個定義明確了權力在實施過程中的方向性和有意性,說明權力是一方指向另一方,并且故意為之的結果,這兩者正確與否我們姑且不論,但它確實闡明了權力的一部分含義,只是過于表面化。

羅素又進一步將權力分為“對人的權力和對事物或非人類生活方式的權力”。對人的權力是我們通常所能感受的,但對物是否也存在權力呢?我們應先明確,羅素這里所指的事物應該有兩種含義,一是指實體的物,比如動物、植物或者無生命的桌子等,人和這些東西之間應不存在所謂的權力關系,如果真的存在,那么就意味著人類擁有了對動物無限的權力,只要技術手段允許,對地球上的所有生物植物礦物,人都有了不可節(jié)制的生殺奪予的權力,這與其稱之為“權力”,不如稱為“強力”,因為它和老虎吃野兔的弱肉強食并沒有什么分別。將權力概念稱為影響力術語的達爾曾說,“在政治分析中,影響力術語通常限于人類行動者之間的關系。”對于羅素定義中“物”的另外一個應有的含義,即由人組成的各類組織之間,權力是存在的,并且這將成為后文分析的重點。所以本文中權力的定義出發(fā)點是以人或以人作為核心的組織為主客體的。

在治人之權中,羅素又把它分為影響個人的權力和有關組織的權力。影響個人的權力有三種,一是對他身體的直接的物質的權力,二是以獎賞和懲罰引誘得來的權力,三是輿論的力量。組織形式權力的種類有三,一是軍隊、警察形式對身體強制性的權力,二是經濟團體利用獎賞和懲罰的鼓勵或威懾,三是學校、教會、政黨的輿論。

提到權力,還必須說到一個鼎鼎大名的意大利人——馬基雅維里。這個被莎士比亞稱為“兇殘的馬基雅維里”的政治思想家,將人類看的愚不可及,總有填不滿的欲望、膨脹的野心,總是受利害關系的左右,自私自利。人民有屈從權力的天性,君主需要的是殘酷,而不是愛。人應當在野獸中選擇獅子和狐貍,象獅子那樣殘忍,象狐貍那樣狡詐。馬基雅維里有句名言:“只要目的正確,可以不擇手段”。這種將權力的作用發(fā)揮到極致的“馬基雅維里主義”與中國古代的韓非子的“人主雖不肖,臣不敢侵也”、“統(tǒng)治者要掌握絕對的權力”的言論倒有幾分相似。

2.韋伯的定義

到了近現(xiàn)代,權力的相關研究蜂擁而起,有學者從馬克思的觀點出發(fā),把權力看作是階級的產物;有學者認為韋伯提出的定義更具實踐意義,權力是意向性的;也有學者在權力中看到沖突和矛盾。

首先我們要提到的,就是馬克斯·韋伯的經典定義:權力,就是一個或若干個人在社會生活中即使遇到參與活動的其他人的抵制,仍能有機會實現(xiàn)他們自己的意愿的能力。簡言之,就是一種A迫使B實施B不受強迫本不會去實施的行動的能力。韋伯的定義強調了權力關系中的壓迫性和反抗性,強調個人意愿對他人行為的影響是權力的核心。羅伯特·舒茨也同意韋伯所下的定義似乎更有道理,“權力將表明有一定社會地位的人的能力或潛力,即在某種社會制度內對于其他人存亡所系的問題規(guī)定條件、做出決定,即采取行動的能力或潛力”。也有學者持相近的觀點,認為權力就是個體促使他人執(zhí)行其個人指示和命令的能力。

但也有學者對韋伯關于權力總帶有強制性的說法持懷疑和保留態(tài)度。羅伯特·比爾施達特認為,威脅本身就是權力。權力是使用暴力的能力,而不是真正使用;是實施制裁的能力,而不是真正實施。其實,這也是權力定義中爭論比較大的一個焦點,即權力到底是一種威懾力,還是一種經現(xiàn)實驗證了的能力。甲方擁有了能迫使乙方去作本不愿不做的事的能力,但這種權力沒有在現(xiàn)實中使用過,這算不算權力?從實證的角度來看,甲方擁有的這種能力在沒有顯現(xiàn)出來之前,是不為人所知,即無法進行測量的,只有當甲乙雙方中的某一方受到這種能力的感知,運用了權力,權力才得以顯現(xiàn),比如甲利用自己作為上級的地位來向乙傳遞了某種信號,迫使乙向他送禮。但也會有另外一種情況,甲方沒有進行任何的暗示,而乙方受到其他人的影響,去向他的上級甲送禮,這是不是權力的一種表現(xiàn)呢?當然,這并不符合韋伯定義中權力的強制性的一面,這是韋伯定義的缺陷,但這確實也是一種權力,這是由甲方的自身潛在的資源引起的。

3.帕森斯的定義

帕森斯在對韋伯的定義進行研究后,指出韋伯的權力定義有兩個明顯的漏洞,第一是這個定義中已包含了沖突和對抗的假設,A克服了B的反對,就意味著B為了A的利益而犧牲了自己的利益,但這忽略了權力關系可以是一種互惠關系的可能性,權力可能是一種有助于AB雙方都實現(xiàn)其各自目標的手段。第二是把權力中相互作用的特性轉變?yōu)闄嗔χ黧w的屬性,只將權力作為一種人的能力進行考察,這是遠遠不夠的。

因此,作為結構功能論的創(chuàng)始人,帕森斯認為系統(tǒng)是在經驗現(xiàn)象的復合體中存在相互依存的確定關系,社會系統(tǒng)為滿足社會功能的需求,形成了四個重要的子系統(tǒng):經濟系統(tǒng)、政治系統(tǒng)、文化系統(tǒng)和社會系統(tǒng),而政治系統(tǒng)生產一種資源,即權力或職權,它以此來交換經濟系統(tǒng)生產的資源。因此,帕森斯把權力視為一種系統(tǒng)資源?!爱敻鶕?jù)各種義務與集體目標的關系而使這些義務合法化時,在如果遇到頑抗就理所當然會有靠消極情境之采取強制實行的地方,權力是一種保證集體組織系統(tǒng)中個單位履行有約束力的義務的普遍化能力?!盵10]可見,在帕森斯那里,權力是一種約束能力,這種能力的體現(xiàn)就在于當權力的實施遇到阻力時,它能夠用消極制裁來使其得以繼續(xù)實施下去。有學者將帕森斯的定義簡化為“權力是堅持其某些職責以造福于整個社會制度的能力”[11],這無疑放大了帕森斯結構功能論的一面,體現(xiàn)了帕氏定義的部分精華。但我們也應看到,帕森斯在論證了韋伯的疏漏之處后,自己的定義似乎也只是部分的解決了第一個漏洞,對于第二個,帕氏定義也沒能給出一份滿意的答案,仍將權力作為一種行動主體的能力來處理。

4.達爾的定義

在如何為權力這種“使他人產生預期的行為”的能力下一個較完善的定義上,多數(shù)權力理論是從行為學的角度出發(fā)的,他們所關注的是某人或某一群體的行為對他人或其他群體的行為所產生的影響及其程度。許多組織行為理論家的定義或多或少都受到達爾的影響,在權力的相關文獻中,達爾的定義也是被引用最多的。

達爾首先批判了以往權力分析中的三個謬誤,一是權力硬塊理論,將權力視為單一的、堅硬的、打不碎的硬塊,要么有權,要么沒權;二是權力同資源混淆,用金錢代替權力;三是權力與報酬和剝奪混淆,將權力定義為其結果的報酬和剝奪的分配。[12]

達爾在《現(xiàn)代政治分析》中將權力等一系列相關概念,糅合成一個綜合性概念:影響力術語,用于表述權力的概念。達爾受到韋伯的極大影響,提出權力并不是個人所擁有的什么,而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關系,并進而提出了權力的定義:“甲對乙擁有權力是指甲能使乙做乙本來不一定去做的事?!盵13]權力是使行為發(fā)生變化的直接原因,沒有權力的存在,這種行為本不會發(fā)生。如果將社會中的各個組織作為各個單位關系子集,在這些單位中,“一個以上的單位的行為在某些條件下依賴于另一些單位的行為”[14],這種依賴關系就是權力在起著作用。達爾舉例說,如果某人站在馬路上命令車輛都左拐或右拐,車輛都不會執(zhí)行他的命令,而警察就有這種權力。H·西蒙將達爾的定義歸為:A的行為引起B(yǎng)的行為。這個簡單明了的定義淡化了原先韋伯和帕森斯定義中強制性的一面,強調了權力作為兩者間關系的一面,這為后來組織理論對權力的研究起了很大的影響。

5.組織社會學的定義

在達爾之后的諸多組織社會家在其基礎上,紛紛對權力提出了不同的觀點。法國著名的組織理論大師克羅齊耶對達爾關于權力研究進行了概括:A對于B的權力,是A在與B的協(xié)商中使交換期限對自己有利的一種能力。權力是一方在與另一方的關系中獲得對自己有利的交換條件的能力,權力關系就可以被認為是雙方參與的一種交換關系和協(xié)商關系。[15]

克羅齊耶認為達爾的定義中存在三方面的矛盾:一,雙方自覺自愿的、而且蘊含著互相矛盾的權力關系與那種在一方或另一方,或在雙方同時都沒有意識到的情況下施加的不自覺的權力之間存在著何種不同。二,A對于B行使權力的能力,會隨著行動的變化而變化,而且經驗也告訴人們,對措施進行統(tǒng)一標準是不可能的,因為每一種權力都是具體的。三,權力關系不僅是具體的,而且是相互的。[16]這三方面的矛盾,歸結起來就是對權力定義中傳統(tǒng)的重視沖突性以及方向性的一種反思。權力關系中不僅僅可以有沖突,也可以有妥協(xié)和協(xié)商,“A與B的權力關系中蘊含著一種重要因素,即協(xié)商的因素,使得雙方的每一次關系都要求互相的交互和適應”。[17]但這種在協(xié)商的因素調節(jié)下,權力呈現(xiàn)出雙向性,而非韋伯和帕氏定義中一方強加給另一方的單向強制性,即A對B有權力,B對A也可以有權力。不過,既然要構成權力關系,權力雙方的關系仍是不平衡的,雖然雙方都能在權力實施中找到自己的利益,“B同意去做A要求他做的這件事,B必須要在這件事中找到他的利益”,但如果兩者擁有獲取利益的相同手段的話,權力也就無從存在于這兩者之間了。

克羅齊耶進一步深入了權力概念的研究,在回答“權力何以產生”這個問題上,他的回答并沒有超越前人許多,他說:“具有勢力的人必須具有行使勢力的能力和愿望?!痹诳肆_齊耶看來,權力之所以能產生,首先是權力關系的一方有“勢力”,這里的勢力我們不妨理解為自身的權力符號資源,但有了這種資源還不夠,還要有行使它的能力和愿望。這個問題我們在講述韋伯的定義時,已經說到有學者曾經批判過韋伯定義中將權力僅僅定義為能力的缺陷性,權力也可以是一種威懾力,即使自己并沒有主觀的意愿和希望,但自身符號資源本身就在告示其他人一些信息,起到了自己本沒有或不愿意看到的作用。換言之,在這里,權力關系的構成不是權力主體的主觀行為,而是權力客體的刻意迎奉造成的。

同時,其他的組織理論學者也對組織中權力的概念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巴卡拉克和巴拉茲認為達爾的定義中所犯的正是他指責的精英們犯過的同樣的錯誤:他們關于權力的假設預先決定了他們的發(fā)現(xiàn)和結論。[18]

在此之后,又有學者指出,個人在行使權力時可能并未有意識有目的地進行決策。這種非有意的行為的后果意味著,個體可以單憑他在組織機構中的地位而對他人行使權力,而未必需要有意識的決策過程。而權力的行使可通過培養(yǎng)他人的需求來達到。換言之,甲不單單是要乙去做她本不一定會做的事,而是通過讓乙產生某種愿望并積極地追求這一目的來為甲的利益服務,但這種服務未必有利于乙。這種觀點較之克羅齊耶的權力中存在協(xié)商因素的觀點,有相似的地方,即對先前的認為存在沖突是使用和考察權力的前提條件和假設的簡單論斷進行了反駁,對權力關系中可能存在的各種情況進行了分析。哈貝馬斯也曾說,虛假的一致意見必定是使用權力的結果。這句話需要反過來講,即權力的后果可以導致意見的一致和雙方的互利。權力產生時,未必會伴隨著不滿和壓制,使用權力者可以通過各種手段方法來使事實上的權力接受者對現(xiàn)狀表示理解,對權力的實施過程表示接受,而不發(fā)生或盡量較少不滿情緒,盡管這里的手段和方法有時可能是一種欺騙和瞞哄,但正是這種不對稱信息交流過程成為了權力關系得以產生的前奏。

此時的權力研究者已經越來越認識到權力中未必會有強制的成分,有人提出“權力是驅使他人,慫恿他人,說服和鼓動他人從事某種行為以達到某個目標的能力”。[19]在權力關系中,領導者可以通過人際影響使下屬完成其個人和組織目標,這種能力就是權利的表征。領導者在一定的情境中影響群體和個體的活動,以實現(xiàn)組織目標。權力實施一方運用的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強制的、壓迫手段,在資本主義制度下,權力關系很少是建立在強制基礎之上的?!跋聦尤藛T要想得到生活資料,必須依賴于上層人員,但下層人員可以根據(jù)上層人員占有資源的不同,有選擇地依賴上級。”[20]M·??抡J為,權力在本質上不是壓迫性的,而是通過社會規(guī)范、政治措施來規(guī)勸和改造人的一種手段。而拉斯韋爾把權力當作參與決策這個事實,決策是涉及嚴厲制裁的某些政策。

更有學者普費弗提出,權力是組織的有系統(tǒng)的財產。要在組織中行使權力,必須有三個前提條件:首先必須存在相互依存的關系,組織成員的行為必須彼此相互關聯(lián),互相影響;從而使各個成員的需求必須通過與其他成員的相互作用方能實現(xiàn)。這一條件事實上為潛在的沖突埋下了伏筆。其次,必須存在性質不同或彼此互不相容的目標,從而產生不同旨趣的競爭。最后,資源的匱乏迫使懷有不同目標的組織成員為實現(xiàn)自己的目標而彼此展開競爭。

此時的權力研究已經開始關注組織中資源問題與權力之間的復雜聯(lián)系,“權力取決于對資源的控制和資源的相互依存情況”。伯恩斯在《領袖論》中就提出“權力=動機+資源”的公式,“無論從任何方面和內容來講,權力的基本作用都是一樣的。當權者用他們的權力基礎內的資源來實現(xiàn)他們的動機,其他人的動機和資源依靠他們行使的權力來實現(xiàn)?!盵21]運用權力就是運用自身資源達到某種目的的過程,有學者就從這點出發(fā),認為權力是“某一主體憑借和利用某種資源能夠對客體實行價值控制致使客體改變行為服從自己,以實現(xiàn)主體意志、目標或利益的一種社會力量和特殊的影響力”。[22]而這個目的又往往是為了獲取更多的資源,但絕非每個人都有平等的機會去獲取資源,個人自身的資源決定他的權力大小,反過來又決定了他獲得進一步獲取資源的能力大小,對資源的控制是權力的內在實質,“權力關系產生于相互依賴,它改變資源的占有關系”[23],這種類似于馬太效應的權力生成過程,是值得我們關注的。我們也應看到,僅僅從資源的角度出發(fā)來看待權力,必然要犯和前人相同的毛病,對管理中權力分配的任何實際分析都需要對各個成員的目標進行多方面的理解和思考。

6.馬克思主義:權力是階級實現(xiàn)其利益的能力

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在這個權力研究的流派中顯得有些獨樹一幟,和其他學者的論點大不相同,所以只好把他單列出來。正像人們所說的那樣,“每當馬克思或者恩格斯在提到權力或權威的概念時,他們總是在階級關系領域內探討這些概念”[24]。階級,已經成為了討論馬克思的話語語境的基礎。馬克思認為,階級關系就是權力關系。權力表示結構對處于“斗爭”中的各個階級的時間之間的沖突關系的影響,“權力標志著一個社會階級實現(xiàn)其特殊的客觀利益的能力”[25]。

權力又是如何成為階級斗爭中的產物的呢?在一本自稱運用西方馬克思主義思想來探討權力的《權力社會學》中,作者羅德里克·馬丁論證道,無論何種權力關系都產生于相互依賴,這些關系會改變?yōu)閷崿F(xiàn)自己的目的所需要的、以及自己只能通過非利己性活動而獲得的資源。而技術和短缺會導致“急需性”,急需性和財產繼承會導致對所需資源的控制;對各種資源和目標的控制會導致依賴;依賴和有限的潛力會導致權力關系。這個推論的過程的起點是技術,正好符合了馬克思說過的“手工磨產生的是封建主為首的社會,蒸汽磨產生的是工業(yè)資本家為首的社會”的論調。當然,作者自己也辯解說,技術不是決定權力關系的基礎,技術和權力是互為影響的。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階級社會中的公共權力淵源于原始社會氏族制度中的道德權利和習慣權利,而正是公共權力的出現(xiàn)及由此產生的法律,才有了法定權力和法定權利。關于權力和權利的辨析,后文會有詳細的討論?!叭魏坞A級唯有奪得了自己的法定權力,才有可能在法律上確立本階級的廣泛的權利。”[26]

7.其他學者的定義

關于權力的研究著作和文獻實在可以用汗牛充棟來形容,其中不乏理論大家的身影,而人文科學又不同于自然科學重積累傳遞,雖然也會借鑒前人的經驗和研究,如前面所述的從韋伯到帕森斯,再到達爾等等,但更多的往往是各家說各家的道理,形成了不同的流派,比如丹尼斯·朗在《權力論》提出的較為有名的觀點:權力是把它視為對外部世界產生效果的事件或動原。作為產生效果的能力,權利可以賦予該動原以意向性,即使在行動中并不顯露這種能力。[27]托馬斯·戴伊認為,權力是擔任某種職務的人在作決定時具有的能力或潛力,而這種決定卻能影響這個社會制度中的其他一些人。

社會交換理論的倡導者布勞提出了,權力是“個人或集團通過威懾力量不顧反對而把意志強加于他人的能力,這種威懾或采取扣押應定期付給的報酬的形式,或采取懲罰的形式,因這兩種形式實際上就是消極制裁”。[28]這個定義實際上與韋伯的定義十分相似,仍沒有逃出權力具有強制性的桎梏。不過他運用交換理論論證權力應包含兩個方面的“力”:一是交換中甲方對乙方提供服務的依賴程度;二是在何種程度上甲方認定乙方服務的價值比乙方認定甲方所能提供的任何東西的價值更多一些。這兩種力的大小決定了甲乙雙方之間權力的大小。[29]這個觀點已部分的觸及到權力是存在于權力雙方之間的某種關系,只不過布勞還沒有認識到權力也可以呈現(xiàn)出某種雙向性的特征。

布勞在《社會生活中的交換與權力》中提出,個人或群體可以通過四種方式獲得獨立型:互換;一種必要的服務可從替代來源獲得;運用強制力量迫使別人拿出必要的利益或服務的能力;抑制對這些利益的需要。如果人們不能滿足這四個條件中的任何一個,某一個能提供他們需要的人就獲得了支配他們的權力。權力源于單方面提供有價值的服務從而交換不平衡,即如果某人有規(guī)律地提供給他人在別處不能隨時獲得的必需的服務,而其他人單方面的依賴則迫使他們服從這個人的要求,一旦它停止繼續(xù)滿足其需要,權力關系就產生了。[30]

與布勞觀點相近的學者頗多,如法國管理學家法約爾認為,權力是下達命令和強使別人服從的力量。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克特·W·巴克說,“權力是在個人或集團的雙方或多方之間發(fā)生利益沖突或價值沖突的形勢下執(zhí)行強制性的控制”[31]。持這種權力即控制力的論點的學者不少,如漢斯·摩根索就說,權力是人對其他人的思想和行動的控制。

但也有部分奇異新穎的解釋,W·J·巴克利把權力看作一種信息流,認為在最抽象的層次上是一種對接收者代表著非利己活動的信息流。也有學者運用溝通理論,稱權力是“在其他地方有限的正熵中保持負熵的能力”[32]。這種標新立異的概念不過是用一個新殼,借用幾個新鮮的名詞而已,并沒有對權力作出更新更好的理論解釋?,F(xiàn)代學者,如安東尼·吉登斯和米歇爾·??聞t把權力視為產生效果或結果的高度一般化的能力。這個解釋雖有新意,卻也不能令人滿意。

二.與權力相關的一些概念

1.權力和權利

與權力意思最接近,且很容易混淆的一個詞就是“權利”。這兩個詞讀音完全一樣,許多人搞不清他們的區(qū)別,甚至不少學者的文章里也出現(xiàn)“權利”“全力”不分的現(xiàn)象。《現(xiàn)代漢語詞典》給出的權利解釋是:公民或法人依法行使的權力和享受的利益。這個解釋偏重的是法律意義上的權利含義,法學中權利主要指人們依法享有并受到法律承認并保護的利益、權能;其次,這個解釋用“權力”這個本就爭議很大的詞語來解釋“權利”,只會使我們更加難以理解兩者間的差別。

正因為權力與權利之間存在不少相同點,所以一直以來人們才會兩兩不分,在漢語中,當我們說“我有什么什么權力/權利”的時候,從來不會仔細去想一想我說的這個“權力/權利”所對應的語境合不合理。同樣的一句話“我有權利/權力知道這件事”,如果是發(fā)生在上級對下級說話時,這就是由于上級的身份地位引起的“權力”關系,而如果是某個顧客就產品問題對營業(yè)員說的話,那么就應當是法律賦予消費者的“權利”。權利和權力的區(qū)別就在于:首先,權利的享有者是自然人,是生而有之的。只要是公民,就能夠享有法律賦予的權利,而自然人享有的權力是依靠自身的知識、能力、技術等素質獲取的,并具有支配他人或物的能力。其次,權利的實現(xiàn)方式是內向的,直接用于保護自己。權力的實現(xiàn)方式外向的,主要是支配他人。最后,二者的制裁措施不同。權利被侵犯后,主要依靠法律手段予以制裁,因為它的源頭是法律。權力雖然也受法律保護,但絕大多數(shù)侵犯權力的行為馬上就受到權力的制裁,因為權力具有強制性,本身具有制裁措施。[33]

同時,權力和權利間的相互易轉化性也使得人們難以分辨它們,這二者相互滲透,權利能夠權力化,即私權利轉化為公權力,比如公民選舉代表,行使他們的權利,而這些代表就有了行使他人權利的“權力”;此外,權力也可以權利化,化公為私,以權易利,放棄公權,謀取私利就屬于典型的案例。權力和權利的屬性有本質區(qū)別,有學者認為,權利存在于市民社會,權力存在于政治國家,與此對應,權力是保障政治社會獨立性的規(guī)范標志,權利是保障市民社會獨立性的規(guī)范標志。[34]

2.權力和權威

前文已提到過,韋伯在對權力給出定義的同時,也提出了另一個重要概念,即權威。韋伯對權力和權威作了區(qū)分,認為“權力是不管人們是否反對強使人們服從的能力,而權威意味著人們在接受命令時是出于自愿的。權力屬于個人品格,而權威則和等級制度中的社會作用或地位有關”。[35]權力體現(xiàn)了強制的一面,而權威就呈現(xiàn)出協(xié)調的一面。韋伯在權力定義上的不足,在權威上得到了補充。從現(xiàn)代對權力的研究來看,現(xiàn)在權力的定義已經吸取了韋伯“權威”所涵蓋的內容。有人認為,權威是權力制度的影響作用,是法律表述的道德內容,是使人信服的力量或自愿的服從。[36]

達倫多夫作為社會沖突論的代表人物,對權力和權威也有相似的看法,他說:權力是一種實際影響他人的能力,盡管它不一定合法。權威則是有一種合法的上下從屬關系所賦予的要求他人服從的可能性。權力與個人的實際人格相聯(lián)系,權威則永遠與社會地位或角色聯(lián)系在一起。權威是在合法性的基礎上,使某個人的具有一定內容的命令將被既定個人執(zhí)行的可能性。[37]他將權力看作人的為所欲為的欲望指引下可以達到的能力,而權威則是在合法的制度框架內運用自身力量來達到目的的某種可能性。達倫多夫進而提出,權威必須包含上下級關系,又命令或禁止的形式存在,而命令一方有權做出規(guī)定,但對權威又有著明確的規(guī)定,合乎法律或風俗習慣體系的約束。達倫多夫一再提到,權威不同于權力,不是隨意而為的。那么反過來說,權力就可以隨意而為了?

將權力與權威進行區(qū)分,自然有他們的好處,可以在不同的語境下運用不同的概念。但從目前人們對這兩個概念的理解上來看,做這樣的區(qū)分,實際意義不大,人們在使用權力時,實際要想說的很可能就是韋伯權威定義中的涵義。不如對權力概念在做一次更為清晰的界定,幫助我們理解到底什么才是“權力”。

3.權力主體和權力客體

權力關系中最重要的當然是權力的兩極,雖然權力研究發(fā)展到現(xiàn)在,已經有學者提出權力可以是雙向的,但雙方的關系仍是不平衡的,如果都具有相同的能力,也就不成其為權力了。不平衡的結果就是權力關系中存在主體和客體,主體是權力的施行者,客體是權力的接受者,權力是非對稱的,“一種權力的存在意味著一個集體的文化體制建立起了正式的不平等關系,把統(tǒng)治他人的權力賦予某些人,并強迫被統(tǒng)治者服從后者?!盵38]

隨之而來的是權力主體和客體的認定問題,什么才能稱得上是權力主體?這個問題前文稍有提及,但未展開,首先權力主體不應該是非人類的動物植物礦物等物體,達爾就說過應該把權力研究限于人類之間的話,權力具有明顯的社會性,是一種人對人的關系,而非人對物。但同時,又有一種不是人,也不是典型意義上的“物”的存在,就是通常講的“組織”,即行使某種權力的機構、集團或者公民團體。組織可以視為權力的載體,但人在組織中通過職位和身份這些資源來掌握和行使權力,所以離開人的主動行為,權力還是會落空。因此,權力主體是指掌握和行使權力的人或組織。

權力客體又是什么?權力客體的作用就在于,它的存在使得權利得以實施,如果沒有客體,權力主體的權利就無從落實,而被架空了。權力客體具有客觀特性,是以實體形式存在的,這就涉及到一個敏感的問題,即精神活動是否是權力客體。從客觀性的角度看,它不能成為權力客體,因為它是無形不可見的?!叭绻獙窕顒有惺箼嗔Γ脖仨氁跃窕顒拥耐庠诒憩F(xiàn)的客觀行為為標準?!盵39]所以,權力客體是權力主體行使權力所指向的對象,這個對象包括人、由人構成的組織形式以及人的行為。

4.權力主體和權力來源

權力主體和權力來源不一定會完全吻合。在很多情況下,權力主體與權力來源是不同的,權力主體只是作為權力源體的代表者來行使權力。

權力可以來源于個人、組織、人民。[40]來源于個人的權力可能是出自于此人的身份、地位、掌握的資源等,當然也包括這個人的人格和思想,韋伯就曾說“超凡魅力并不簡單的是領袖人格的一種屬性,它是一種社會關系”,人格魅力可以成為個人的資本,即使自己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但它也會對他人發(fā)揮某些意想不到的作用。所以當權力來源于個人且此人不代表任何其他人時,權力主體和權力來源重疊。但需要說明的是,也有人將暴力手段作為個人權力的來源看待?!霸诟鞣N違法犯罪行為中,出現(xiàn)許多支配性或沖突性權力關系格局?!盵41]當某人手上握著把刀,逼我拿出錢包的時候,他擁有權力嗎?這可以說是權力,充其量可以稱為暴力,權力的低級形態(tài)。權力作為人與人的某種關系的本質,暴力只能給智慧的人類帶來更多的毀滅,如果權力就僅僅是簡單的暴力行為的話,人類將倒退到最原始的蠻荒時代。

權力的第二個來源是組織,組織是許多個人的結合,他們結合在一起希望通過共同的活動來爭取利益或達到目標。權力來源是組織,權力的主體可以是個人,比如組織的負責人,也可以是組織本身。權力的第三個來源是人民,具體來講是來自人民的權利,但權力主體往往不是人民,因為人民作為一個群體來說,太過龐大,比如我國的人大代表,以及國家領導人的權力來源都是來自于人民。

三.總結:權力是什么?

1.權力的歷史根源

人類在原始社會階段,就已經存在權力關系形式,原始人食物的獲取和資源的處置,對部落的遷移和統(tǒng)一行動、內部沖突的調整以及仇殺,都需要有公認的權威來作出決定和采取協(xié)調行動。權力在部落中逐漸生成。正如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中所討論的那樣,權力中的不平等性最先在家庭中得到體現(xiàn),母系社會中,婦女享有高度的尊敬和威望,達到統(tǒng)治的程度。到氏族社會末期,父系家庭出現(xiàn),就又出現(xiàn)了丈夫奴役妻子的現(xiàn)象。因此,原始社會的權力是沿著血緣關系的兩種基本形式——家庭關系和氏族關系發(fā)展而來,由母權制度轉化為父權制度,而氏族的管理者就轉變?yōu)閲覚嗔C構。

但這僅僅是原始社會的權力雛形,仍沒有觸及到權力的根源,即現(xiàn)代社會中常見的權力關系因何而起。盧梭在《社會契約論》中給出了一種答案,人們通過未經事先商定的某種契約形式來形成一種結合形式,“每個結合者及其自身的一權利全部都轉讓給整個集體,這就產生了一個道德與集體的共同體,即國家或主權者”[42]。每個人都讓出一部分權利,由某人或某些人組成的機構來管理這些權利,這部分人就擁有了權力。為什么每個人要讓出權利?因為個人權利的最大化就將意味著全體權利的最小化,好比在沒有規(guī)則的動物世界里,沒有法律風俗的約束和頭領的管理,那么在最原始的情況下,就是最強壯最勇猛的動物能夠獲得稍微長久些,但也無法保證不被其他同類打敗,而且這是必然的,這就好像一個“狼群社會”,弱肉強食就是生存規(guī)則,生活在這樣社會中的人類自然感到朝不保夕的威脅和恐懼,并且結果往往是任何個體都得不到好處。于是,一種試圖使每個個體都能相對和平相處,實現(xiàn)整體利益最大化的規(guī)則逐漸產生了。人們訂立規(guī)則,就是把自己的一部分權利,出讓給了法律或者準法律。而人們推舉首領,選出管理者,來管理他們,是出讓自己的權利給這個集體中大多數(shù)人都信任的人。這些出讓權利的人都說好了么?沒有。但有一種無形的力量讓他們締結了這種關系,就好比簽署了一份契約?!叭碎g一切合法權威的基礎是約定,全體人民轉讓自己的自由就成為某個國王的臣民。”[43]而這份契約就以“全部共同的力量來保護每個結合著的人身和財富,并且由于這一結合而使每一個與全體相結合的個人有只不過是在服從本人,并且仍然像以往一樣的自由”,人們訂立契約是為了“自存”,雖然契約使得個人失去了所謂的自然權利,但放棄自然權利給他們帶來的不是自由的束縛,而是更多的自由和平等,“人類由于社會契約而喪失的,乃是他的天然的自由以及對于他所企圖的和所能得到的一切東西的那種無限權利;而他所獲得的,乃是社會的自由以及對于他所享有的一切東西的所有權”[44]。并且,人們是以法律和道德習俗的平等來代替了自然造成的不平等。由此而產生了權力,但由于權力正是產生于人們訂立契約的基礎上,所以只有合法或合乎社會規(guī)范的權力,人們才應該去服從。

權力在原始社會就出現(xiàn)了雛形,而后到了奴隸社會,奴隸和奴隸主之間的依賴關系,是權力的一種極端形式,“奴隸為了自己的生存,要依賴于奴隸主,奴隸確確實實是奴隸主的工具”[45]。這種關系主要呈現(xiàn)出強制性的一面,奴隸主壟斷了他的權力所依附的暴力手段,所以奴隸不得不受到控制。而到了封建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強制仍然沒有消失,但有了明顯的減弱,在封建社會地主壟斷了土體資源,在資本主義社會資本成為新的壟斷資源。并且此時,權威得以補充進來,我們在前文已經介紹過韋伯和達倫多夫對權威的詳細論述,這使得下級在權力關系中,逐漸能夠認可其自身地位,并使權力關系合法化?!霸谫Y本主義社會,服從絕不僅是以宿命的態(tài)度接受不可抗拒的統(tǒng)治的結果,它至少有一部分是出于同意的?!盵46]

2.權力是什么?

根據(jù)上文對權力概念的梳理,我想嘗試著對權力提出自己的一些粗陋的觀點。

首先,權力的主體是人或組織,客體是人、組織或行為,這在上文已經談到過,這里就不贅述了。

其次,權力需要依賴資源。這個資源是權力得以產生的土壤,是獲取權力的最原初的資本,可以是有形的,比如財富,也可以是無形的,比如知識。“自我為實現(xiàn)自己的目標必須要有這種資源,而自我只有靠非利己活動才能獲得這種資源。”[47]但需要注意的是,我們在談論權力所依賴的資源的時候,需要對資源作一個界定。正像前面說過的那樣,暴徒手中的匕首就不是資源,它帶來的是一種低級形態(tài)的權力——暴力。托夫勒在《權力的轉移》中說,權力是用暴力、財富、知識,使人按照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