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地理第一章全球地表形態(tài)與氣候_第1頁
世界地理第一章全球地表形態(tài)與氣候_第2頁
世界地理第一章全球地表形態(tài)與氣候_第3頁
世界地理第一章全球地表形態(tài)與氣候_第4頁
世界地理第一章全球地表形態(tài)與氣候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世界地理第一章全球地表形態(tài)與氣候1第一頁,共八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二教學重點分析全球海陸分布大勢,概括大陸和洋底地形的主要特征,運用新的全球構(gòu)造理論,揭示全球海陸演化的機理。闡述全球氣候帶和氣候型的分布及其特征,掌握世界氣候的分布規(guī)律及氣候的時空變化對全球地表的作用。了解全球性自然災(zāi)害問題,揭示其成因,分析其危害,探討防治對策,為防災(zāi)減災(zāi)服務(wù)。關(guān)鍵詞地表形態(tài)(landformoftheearthsurface)氣候帶(climaticzone)氣候型(climatictype)時空變化(changeoftimeandspatial)自然災(zāi)害問題(naturalhazardquestion)2第二頁,共八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二內(nèi)容結(jié)構(gòu)內(nèi)力作用下的全球地表形態(tài)全球氣候帶和氣候型及其分布規(guī)律世界氣候的分布規(guī)律氣候的時空變化全球氣候的時空變化及其對地表形態(tài)的作用地表環(huán)境異常引發(fā)的全球性自然災(zāi)害問題全球氣候變化對地表海陸系統(tǒng)的影響火山噴發(fā)與地震帶的活動風災(zāi)與水旱災(zāi)害厄爾尼諾與拉尼娜現(xiàn)象沙漠化全球的氣候帶和氣候型全球海陸分布大勢大陸和洋底地形地表形態(tài)的演化全球性自然災(zāi)害問題引起國際社會普遍關(guān)注3第三頁,共八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二

第一節(jié)內(nèi)力作用下的全球地表形態(tài)一、全球海陸分布大勢

(一)七大洲和四大洋

地球表面陸地按照面積大小的不同,分為大陸和島嶼。面積廣大的陸地稱為大陸;面積小且散布在海洋、河流或湖泊中的小塊陸地稱為島嶼。全球有六塊大陸,按面積大小依次為亞歐大陸、非洲大陸、北美大陸、南美大陸、南極大陸和澳大利亞大陸。習慣上把澳大利亞大陸(面積763×104km2)作為最小的大陸,格陵蘭島(面積217.5×104km2)作為世界面積最大的島嶼。4第四頁,共八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二

——大陸及其附近的島嶼。全球共有七大洲,按面積大小依次為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歐洲和大洋洲。

亞洲與歐洲地體相連,習慣上西北以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海峽(土耳其海峽)作為二者的分界線。亞洲西南隔蘇伊士地峽(后開鑿了運河)、紅海與非洲相望。

北美洲和南美洲以巴拿馬地峽(運河)為界。目前經(jīng)常使用的拉丁美洲是指美國以南所有美洲地區(qū)的通稱,包括墨西哥、中美地峽、西印度群島和南美洲。洲

南極洲位于地球的最南端,土地幾乎都在南極圈內(nèi),四周全被大洋所圍。5第五頁,共八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二

大洋洲位于太平洋西南部和南部、赤道南北的廣大海域中。其狹義范圍是指東部的波利尼西亞、中部的密克羅尼西亞和西部的美拉尼西亞三大島嶼;廣義范圍則指除上述三大島群外,還包括澳大利亞、新西蘭和新幾內(nèi)亞島(伊里安島)等。亞洲4400非洲3000北美洲2400南美洲1800南極洲1400歐洲1000大洋洲900七大洲面積的比較(單位:104Km2)6第六頁,共八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二

——地球表面廣闊連續(xù)的水域,它包括洋、海和海峽。根據(jù)其地理位置及被大陸分開的情況,全球大洋分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

1.太平洋和大西洋通常以通過南美洲最南端合恩角所處的67oW線為界;2.太平洋和印度洋通常以通過澳大利亞的塔斯馬尼亞島東南角至南極大陸的147oE線為界;3.大西洋和印度洋則通常以通過非洲南端厄加勒斯角的20oE線為界;4.北冰洋大致以北極為中心,為亞洲、歐洲和北美洲所環(huán)抱,是一個寒冷的海洋。海洋7第七頁,共八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二

北半球陸地面積占北半球總面積的2/5,且在中、高緯度,分布幾乎連綿不斷;南半球陸地只占其總面積的1/5,且在中、高緯度陸地顯著收縮,特別是在56o~65oS之間,除僅有少數(shù)島嶼外,幾乎全部為海洋。這種現(xiàn)象表明地球陸地系統(tǒng)的形狀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即除南極大陸和澳大利亞大陸以外,亞歐、非洲、北美和南美的形狀都是北寬南窄。陸地主要集中于北半球(二)全球海陸分布特點——分布不均8第八頁,共八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二除南極大陸以外,所有大陸南北成對分布,即亞洲和澳大利亞、歐洲和非洲、北美和南美,而且每對大陸之間都是地殼破裂地帶,形成規(guī)模較大的陸間海,即亞澳之間的亞澳陸間海、歐非之間的地中海、南北美之間的加勒比海。多數(shù)大陸南北成對分布9第九頁,共八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二

除南極大陸和澳大利亞大陸以外,多數(shù)大陸通過狹窄的海峽或地峽(運河)斷續(xù)相連,即亞非之間的蘇伊士地峽(運河)、歐非之間的直布羅陀海峽、亞洲與北美之間的白令海峽、南北美之間的巴拿馬地峽(運河)。多數(shù)大陸通過狹窄的海峽或地峽(運河)斷續(xù)相連直布羅陀海峽

伊比利亞半島

非洲歐洲大西洋地中海10第十頁,共八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二歐洲、非洲與南、北美洲拼合示意圖某些海陸分布具有鮮明的特點

大西洋兩岸大陸海岸線的走向具有明顯的一致性,兩岸大陸能夠拼合起來;亞洲大陸東緣弧溝系發(fā)育,即島弧和海溝伴生;南北半球極地的海陸分布正好相反,北為北冰洋,南為南極大陸。11第十一頁,共八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二二、大陸和洋底地形(一)大陸地形的主要特征(二)洋底地形的主要特征12第十二頁,共八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二(一)大陸地形的主要特征

全球陸地以海平面為基準,平均海拔為840m。陸地上的最高點是喜馬拉雅山脈的珠穆朗瑪峰,海拔8844.43m,最低點是西南亞的死海海面,海拔為-392m,陸地的高差約為9240m。

常態(tài)地形:山地、高原、盆地、丘陵與平原;

特殊地貌類型:冰川地貌、凍土地貌、風沙地貌、黃土地貌、巖溶地貌(喀斯特地貌)、流水地貌、火山地貌、海岸地貌等;

兩條高山帶:一條是環(huán)太平洋褶皺帶,它沿太平洋周邊大體呈弧形延伸;另一條是阿爾卑斯-喜馬拉雅褶皺帶,它沿亞歐大陸中南部及非洲大陸西北緣大致呈東西向展布。

地形高低起伏懸殊地形類型多種多樣13第十三頁,共八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二

亞洲大陸地形中高周低,高大的山脈和較高的高原位于中南部,較低的高原和平原鑲嵌在四周;歐洲大陸山脈分布在邊緣地區(qū),中部為廣大連綿的平原;非洲是個古老高原大陸,山脈分布在西北部和南部邊緣地區(qū);南北美和澳大利亞大陸,則形成南北縱列的三大地形單元,即大陸中部是平原,其東西兩側(cè)為山地或高原。地形結(jié)構(gòu)因洲而異14第十四頁,共八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二(二)洋底地形的主要特征深度大、高差大

以海平面為基準,世界大洋的平均深度為3800m。洋底地勢起伏的高差要遠遠超過陸地,如洋底最深處的馬里亞納海溝,深11034m,而由洋底火山噴發(fā)形成的夏威夷群島上的冒納羅亞山,海拔4170m,所以海洋的最大高差為15204m。15第十五頁,共八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二

大陸架——大陸周圍的淺水地帶,從低潮線開始以極緩的傾斜延伸至海底坡度顯著增大的地方。世界上的大陸架占海洋總面積的7.6%,大陸架水深0~200m,寬度10~1000km以上。大陸架上生物資源非常豐富,海底還蘊藏大量的石油、天然氣和其他礦產(chǎn)資源。

大陸坡——大陸架外緣向洋底過渡的斜坡。其下限不等,一般為2000~3000m。世界上的大陸坡占海洋總面積的8.5%。

大洋底——大洋的主體,約占海洋總面積的82.7%。大部分深度為2500~6000m。

洋底地形與陸地一樣類型眾多,包括洋脊、海嶺、海臺、洋盆,海溝等。洋底地形可分為大陸架、大陸坡和大洋底16第十六頁,共八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二

四大洋中都有高峻的洋脊,且彼此相接貫通,全長約80000km。其中以大西洋洋脊最為典型、壯觀,它寬約1500~2000km,相對高度約1000~3000m,約占大西洋面積的1/3,它的位置居中,與東西兩岸的距離幾乎相等,“中脊”之名即由此而來。洋脊貫通四大洋17第十七頁,共八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二三、地表形態(tài)的演化

造山運動、火山爆發(fā)、地震活動等地球內(nèi)營力的作用是造山造海,使地表崎嶇不平;而風化、流水、冰川、海浪等地球外營力的作用則是削高填低,使地表趨于夷平。(一)板塊的劃分和板塊運動

1.板塊的劃分

板塊——指的是巖石圈板塊,包括整個地殼和莫霍面以下的上地幔頂部。

板塊構(gòu)造學說的基本思想:在固體地球的上層,存在比較剛性的巖石圈及其下伏的較塑性的軟流圈;地表附近較剛性的巖石圈可劃分為若干大小不一的板塊,它們可在塑性較強的軟流圈上進行大規(guī)模的運移;海洋板塊不斷新生,不斷俯沖、消亡到大陸板塊之下;板塊內(nèi)部相對穩(wěn)定,板塊邊緣則由于相鄰板塊的相互作用而成為構(gòu)造活動強烈的地帶;板塊之間的相互作用控制了巖石圈表層和內(nèi)部的各種地質(zhì)作用過程,同時也決定了全球巖石圈運動和演化的基本格局。18第十八頁,共八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二

巖石圈板塊的劃分是以構(gòu)造活動強烈的板塊邊界為界線的。按照板塊之間相對運動方式的不同,板塊邊界可分為以下三種類型:

離散型板塊邊界——大洋脊的軸部兩側(cè)板塊相背運動,板塊受到拉張而分離,軟流圈地幔物質(zhì)上涌,冷凝成新的洋底巖石圈,并添加到兩側(cè)板塊的后緣,因此這里是板塊的增生邊界。

匯聚型板塊邊界——海溝附近的板塊俯沖帶或大陸板塊之間的碰撞帶,兩側(cè)板塊相向而行,又可分為俯沖邊界和碰撞邊界。

平錯型板塊邊界——即轉(zhuǎn)換斷層,其兩側(cè)板塊發(fā)生水平剪切滑移,轉(zhuǎn)換斷層一般分布在大洋脊附近,有時可延伸到大陸邊緣,如美國西部的圣安德烈斯斷層。19第十九頁,共八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二

據(jù)勒皮雄等人的觀點,全球巖石圈可分為六大板塊:亞歐、非洲、美洲、南極洲、印度洋和太平洋板塊。

20第二十頁,共八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二目前,一般認為全球共有十二個板塊,其中以大陸為主、涉及少量海洋的板塊有歐亞、阿拉伯、非洲、北美、南美和南極洲等板塊;以海洋為主的板塊有太平洋、菲律賓海、納茲卡、科科斯、印度-澳大利亞和加勒比等板塊。(見世界構(gòu)造圖)歐亞板塊阿拉伯板塊非洲板塊北美板塊南美板塊印度-澳大利亞板塊菲律賓海板塊加勒比板塊科科斯板塊納茲卡板塊21第二十一頁,共八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二2.板塊的運動巖石圈板塊構(gòu)造的動力學機制大致有以下幾種解釋:

(1)早期主張的地幔對流的“傳送帶模式”。(2)近20年來,有些學者認為板塊的擴張作用不是主要的,而“冷”板塊俯沖時下沉拖拉力才是板塊運移的主要驅(qū)動。(3)由地球自轉(zhuǎn)速度變化而促使巖石圈板塊的運動。(4)也有的學者想用地球周期性的膨脹、收縮或有限膨脹來解釋板塊運動。(5)近年來,根據(jù)大洋鉆探的成果,發(fā)現(xiàn)大洋中有兩次巨大的隕石撞擊事件,有的學者推測,巨大的隕擊作用使巖石圈表層物質(zhì)發(fā)生顯著的虧損,在巖石圈均衡補償作用的影響下,誘發(fā)深部地幔物質(zhì)上涌,造成海洋板塊的張裂、擴張,從而使周邊板塊沿著不同的方向運移。22第二十二頁,共八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二(二)大洋的發(fā)展與大陸的分合巖石圈表面是由若干變動著的洋盆和漂移著的大陸組成的。1.大洋的發(fā)展

大洋的發(fā)展可分為胚胎期、幼年期、成年期、衰退期、終了期、遺痕(地縫合線)等階段。2.大陸的分合(見下圖:世界海陸演化模式圖)

大陸自距今7億年的前寒武紀以來,經(jīng)歷了合、分、再合、再分的過程,大陸相繼發(fā)展演變,同時產(chǎn)生各地質(zhì)時期的褶皺帶。23第二十三頁,共八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二世界海陸演化模式圖中的字母分別標識:a.前寒武紀;b.寒武紀;c.泥盆紀;d.上石炭紀;e.上二疊紀;f.中生代早期;g.上白堊紀;h.新生代。所繪縫合線表示陸地板塊的合成24第二十四頁,共八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二(三)板塊構(gòu)造學說研究的新進展

板塊構(gòu)造學說對于地球表層的運動有兩點基本的假定:①板塊的內(nèi)部是剛性的,是沒有相對運動的。②運動集中發(fā)生在板塊的邊界,而板塊的邊界是狹窄的。無論從科學的角度,還是從減災(zāi)的角度,未來構(gòu)造活動的研究應(yīng)突出兩個內(nèi)容:(1)關(guān)注大陸。與大陸相比,海洋是年輕的,而大陸則古老。大陸是記錄地球全部歷史的檔案館。此外,主要的自然災(zāi)害多發(fā)生在大陸,且破壞性大,這也是地理學更注重的是陸地系統(tǒng)而不是海洋系統(tǒng)的原因之一。(2)關(guān)注大陸當前的活動。25第二十五頁,共八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二第二節(jié)全球氣候帶和氣候型及其分布規(guī)律

一、全球的氣候帶和氣候型

全球氣候是在太陽輻射、大氣環(huán)流、下墊面性質(zhì)和人類活動等因素綜合影響下形成的。根據(jù)世界各地區(qū)氣候基本特征及其成因的差異性,可將全球氣候分成若干氣候帶。在同一氣候帶內(nèi),氣候既有相似性,又有差異性。據(jù)此,可將有的氣候帶分出若干氣候型。我國學者將氣候分為三個緯度帶和高地氣候,在各緯度帶中又分為若干氣候型。(見下圖:全球氣候類型分布圖)26第二十六頁,共八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二27第二十七頁,共八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二(一)陸地低緯度氣候

低緯度氣候主要受赤道氣團和熱帶氣團的控制,全年高溫,月平均氣溫最低在15℃以上。影響氣候的主要環(huán)流系統(tǒng)有熱帶輻合帶、信風、赤道西風、熱帶氣旋和副熱帶高壓等。(二)陸地中緯度氣候

中緯度地帶是熱帶氣團和極地氣團相交綏的地帶,影響氣候的主要環(huán)流系統(tǒng)有極鋒、盛行西風、溫帶氣旋和反氣旋、副熱帶高壓和熱帶氣旋等,天氣的非周期性變化和降水的季節(jié)變化均較大。28第二十八頁,共八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二(三)陸地高緯度氣候

北冰洋和南極冰原分別是冰洋氣團和南極氣團的源地,西伯利亞和加拿大又分別是亞洲和北美洲極地大陸氣團的源地。在冰洋氣團與極地氣團交綏的冰洋鋒上有自西向東行進的氣旋活動。這里氣溫低,有世界寒極、北半球寒極。(四)高地氣候

主要分布于亞洲的喜馬拉雅山系、帕米爾高原和青藏高原,南、北美洲的科迪勒拉山系,歐洲的阿爾卑斯山系以及非洲的乞力馬扎羅山等地。由于氣溫、降水等氣候要素隨地勢增高而呈垂直變化,從而形成了垂直氣候帶結(jié)構(gòu)。不同的山地或高原具有不同的垂直氣候帶結(jié)構(gòu),即或是同一個山地或高原,由于其內(nèi)部坡向、高度與位置等的差異,也具有不同的垂直氣候帶結(jié)構(gòu)。1.陸地熱帶氣候

陸地熱帶主要分布在0o~25oN的地區(qū),東西分異不明顯,地帶性分異顯著。在赤道附近為赤道多雨氣候,在回歸線附近由于受副高的作用一般在大陸內(nèi)部和西部多為熱帶干旱氣候,在二者之間多為熱帶干濕季氣候或季風氣候。

29第二十九頁,共八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二分布:

又稱熱帶雨林氣候,分布于赤道兩側(cè)南北緯各5o~10o的范圍內(nèi),包括南美洲的亞馬孫平原、非洲的剛果盆地和幾內(nèi)亞灣沿岸以及亞洲馬來群島的絕大部分地域。氣候特點:全年皆夏,各月平均溫為25~28℃,日較差比年較差稍大;多對流雨,年平均降水量多在2000mm以上,月降水量最少也超過60mm。植被土壤:

適合熱帶雨林發(fā)育,森林高大茂密,物種繁多,植物資源極為豐富;地帶性土壤為熱帶雨林磚紅壤。赤道多雨氣候30第三十頁,共八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二分布:又稱熱帶草原氣候,分布于赤道多雨氣候區(qū)的外圍,一般可達南、北緯15o左右,也可伸至25o左右。包括非洲的蘇丹草原、埃塞俄比亞高原、東非高原和南非高原的北部、南美洲的巴西高原和奧里諾科平原、中美洲的太平洋沿岸以及澳大利亞北部等地區(qū)。氣候特點:

終年高溫,有明顯的干、濕季之分,干季時受信風控制,盛行熱帶大陸氣團,干燥、少雨;雨季時則受赤道低壓帶控制,赤道氣流輻合帶移來時,濕潤多雨。植被土壤:

植被土壤類型為熱帶稀樹草原紅棕色土。

熱帶干濕季氣候31第三十一頁,共八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二分布:分布于南、北回歸線兩側(cè)的內(nèi)陸和西部,大體介于南北緯15o~30o之間。典型的的熱帶干旱氣候區(qū)包括非洲的撒哈拉沙漠、卡拉哈里沙漠和納米布沙漠,西亞的阿拉伯大沙漠,南亞的塔爾沙漠,澳大利亞西部和中部沙漠以及南美西海岸的阿塔卡瑪沙漠;熱帶半干旱氣候分布于干旱氣候區(qū)外緣,分別向熱帶干濕季氣候區(qū)和亞熱帶夏干氣候區(qū)過渡。氣候特點:

熱帶干旱氣候區(qū)內(nèi)終年降水量少(不足125mm)且變率大,氣溫高,氣溫年、日較差大,云量少,日照強烈,蒸發(fā)強,相對濕度?。粺釒О敫珊禋夂騾^(qū)內(nèi)氣候有短暫雨季,年降水量250~750mm。植被土壤:植被土壤類型為熱帶荒漠(或荒漠草原)荒漠土。熱帶干旱與半干旱氣候(熱帶荒漠氣候)32第三十二頁,共八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二分布:

出現(xiàn)于緯度10o到回歸線附近的大陸東岸。分布于我國臺灣南部、雷州半島和海南島,亞洲的中南半島、印度半島大部分地區(qū)、菲律賓群島和澳大利亞北部沿海地帶。氣候特點:

本區(qū)水氣充足,全年氣溫高,長夏無冬,年平均溫超過20℃,最冷月平均溫一般在18℃以上;年平均降水量一般為1500~2000mm,集中在夏季,有干、濕季存在。植被土壤:

自然植被為熱帶季雨林。熱帶季風氣候33第三十三頁,共八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二分布:分布于南、北緯10o~25o信風帶的大陸東岸及熱帶海洋中的若干島嶼。包括中美洲東岸和西印度群島、南美巴西高原東側(cè)沿岸的狹長地帶、非洲馬達加斯加島的東部、澳大利亞昆士蘭州沿岸地帶以及太平洋中的夏威夷群島等。氣候特點:全年氣溫高,最冷月平均溫在25℃以下,年較差比赤道多雨氣候稍大;全年降水多,夏秋季節(jié)相對集中,但無明顯干季。植被土壤:植被土壤類型為熱帶雨林磚紅壤。熱帶海洋性氣候34第三十四頁,共八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二2.陸地亞熱帶氣候

陸地亞熱帶主要分布在南北緯25o~40o之間的地區(qū)。由于受到副熱帶高壓和海陸位置等因素作用,在大陸東岸一般為亞熱帶濕潤氣候或亞熱帶季風氣候;大陸西岸為亞熱帶夏干氣候(地中海式氣候);二者之間為亞熱帶大陸性干旱和半干旱氣候。

35第三十五頁,共八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二分布:分布于北美大陸東部25o~35oN的地帶和南美的巴西高原東南緣、巴拉那河中、下游以東和潘帕斯東部,在非洲的東南海岸和澳大利亞的東南岸也有分布,但面積較小。氣候特點:主要特點是冬夏溫差比亞熱帶季風氣候區(qū)小,一年中降水分配也比季風區(qū)均勻;冬季溫帶氣旋活動頻繁,冬雨可占年降水總量的40%。植被土壤:常綠闊葉林是亞熱帶濕潤氣候和季風氣候條件下的主要植被,與之相應(yīng)的土壤類型為紅壤和黃壤。亞熱帶濕潤氣候36第三十六頁,共八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二分布:

分布于亞熱帶的亞洲東部,緯度25o~35o間,包括我國東部秦嶺-淮河以南,熱帶季風氣候區(qū)以北的地帶,日本南部和朝鮮半島南端。氣候特點:

夏熱冬溫,四季分明,季風發(fā)達;最熱月均溫一般高于22℃,最冷月氣溫在0~15℃之間;年降水量在750~1000mm以上,夏半年降水量通常占全年的70%。冬季亞洲大陸為高氣壓所控制,盛吹由陸地向海洋的西北風即冬季風,降水較少;夏季亞洲大陸為低氣壓所控制,盛吹由海洋向陸地的東南風即夏季風,降水較多。植被土壤:

氣候條件適宜常綠闊葉林生長,自然景觀表現(xiàn)為亞熱帶季風林,與之相應(yīng)的土壤類型為紅壤和黃壤。亞熱帶季風氣候37第三十七頁,共八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二分布:又稱地中海式氣候,分布于南北緯30o~40o的大陸西岸,如地中海沿岸,美國的加利福尼亞沿岸及西南部太平洋沿岸,智利中部,非洲南端和澳大利亞南端等地。氣候特點:夏季炎熱干燥、冬季溫和多雨;最冷月氣溫在4~10℃左右,年雨量約為300~1000mm;貼近大洋沿岸有冷流經(jīng)過的地區(qū),最熱月均溫不足22℃,為涼夏型地中海氣候,夏季涼爽多霧,日照不強且干燥少雨。植被土壤:常綠硬葉林帶,以常綠灌叢林為主,發(fā)育褐色土。亞熱帶夏干氣候(地中海式氣候)38第三十八頁,共八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二分布:

分布于南北緯25o~35o間的亞熱帶大陸的內(nèi)部和西岸。包括西亞的伊朗高原和安納托利亞高原、美國西部的內(nèi)陸高原、南美的格蘭查科、墨西哥北部、阿根廷的潘帕和巴塔哥尼亞、澳大利亞南部。氣候特點:亞熱帶干旱氣候是熱帶干旱氣候向高緯度的延續(xù),夏季高溫、冬季溫和;亞熱帶半干旱氣候?qū)儆谟筛珊禋夂蛳蚱渌麣夂虻倪^渡類型,它分布在亞熱帶干旱區(qū)外緣,夏季氣溫稍低,冬季降水量稍多。植被土壤:植被類型屬于荒漠草原,通常生長有旱生灌木及禾本科植物,土壤屬于半荒漠的淡棕色土。亞熱帶大陸性干旱與半干旱氣候39第三十九頁,共八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二3.陸地溫帶氣候

陸地溫帶主要分布在35o~60oN的地區(qū),南半球由于只有較小的陸地延伸到40oN以南地區(qū),所以溫帶面積不大。由于受大洋分割作用的影響,溫帶地區(qū)存在著明顯的東西分異現(xiàn)象。一般在大陸東岸為溫帶大陸性濕潤氣候或溫帶季風氣候,大陸西岸為溫帶海洋性氣候,二者之間的內(nèi)陸為溫帶大陸性干旱與半干旱氣候。

40第四十頁,共八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二分布:包括在35o~55oN之間的北美大陸東部和亞歐大陸溫帶海洋性氣候區(qū)的東側(cè),即亞歐大陸溫帶海洋性氣候區(qū)的東側(cè)和北美大陸100oW以東大約在40o~60oN的地區(qū)等。氣候特點:氣溫、降水狀況和溫帶季風氣候類似,但風向、風力的季節(jié)變化不如溫帶季風氣候明顯;冬季寒冷干燥,降水較少;夏季有對流雨,但夏雨集中程度不如溫帶季風氣候那樣顯著。植被土壤:植被在偏南地區(qū)以夏綠闊葉林為主,北部為針闊混交林帶。溫帶大陸性濕潤氣候41第四十一頁,共八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二分布:分布在南北緯40o~60o的大陸西部。包括歐洲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西部和南部,西歐和中歐的大部,北美加拿大科迪勒拉山地以西的太平洋沿岸、南美智利南部安第斯山脈以西地區(qū)以及澳大利亞的塔斯馬尼亞島和新西蘭等地。氣候特點:終年盛行西風和溫帶海洋氣團,冬暖夏涼,氣溫年較差小,最冷月均溫在0℃以上,最熱月均溫在22℃以下,全年有降水,秋冬季雨量稍多,陰雨日較多,云霧多,日照較少;年降水量700~1000mm,迎風山地可達2000mm以上。植被土壤:植物生長茂盛,林木郁閉,遍布闊葉林或針、闊混交林。發(fā)育有色棕壤和灰棕壤。溫帶海洋性氣候42第四十二頁,共八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二分布:分布在35o~55oN左右的東亞地區(qū)。包括我國東部秦嶺-淮河一線以北地域、朝鮮半島、日本的北部以及俄羅斯遠東地區(qū)的南部。氣候特點:冬季寒冷干燥,且南北氣溫差別大,夏季暖熱多雨,且南北氣溫差別小;四季分明、天氣的非周期性變化顯著;年降水量500~600mm,6-8月降水量超過全年的70%;最冷月均溫在0℃以下,最熱月均溫超過22℃。植被土壤:闊葉林、針葉林,半濕潤的森林草原帶發(fā)育的是褐土和黑土。溫帶季風氣候43第四十三頁,共八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二分布:

又稱溫帶荒漠和溫帶草原氣候,分布在35o~50oN的亞洲和北美大陸的腹地以及南美巴塔哥尼亞和潘帕斯等地。氣候特點:

亞洲的北美的此類氣候區(qū)距海遙遠,深入內(nèi)陸,四周有山地、高原阻擋,濕潤的海洋氣流難以到達,終年盛行溫帶大陸氣團,于是形成了冬冷夏熱、干燥少雨的溫帶大陸性干旱與半干旱氣候。溫帶干旱氣候的年平均降水量在250mm以下,半干旱氣候則為250~500mm。植被土壤:

溫帶大陸性干旱氣候條件下植被稀疏,自然景觀為各種荒漠,植被土地類型為溫帶荒漠土;溫帶大陸性半干旱氣候地帶的植被土壤類型為溫帶草原栗鈣土。溫帶大陸性干旱與半干旱氣候44第四十四頁,共八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二分布:一般分布于50o~70oN之間,大陸西岸則在60o~70oN之間,包括北亞大部,歐洲北部,北美的阿拉斯加和加拿大的中北部。氣候特點:主要受極地海洋氣團和極地大陸氣團的影響,并為極地大陸氣團產(chǎn)生的源地。氣候特征是大陸性強烈,冬季漫長嚴寒,暖季短促,氣溫年較差大,降水量少,集中在暖季,蒸發(fā)弱,屬于冷濕環(huán)境。西伯利亞東北部的維爾霍揚斯克和奧伊米亞康,絕對最低氣溫-73℃,成為北半球的寒極;維爾霍揚斯克的絕對年較差曾達101.8℃,成為全球氣溫年較差最大之地。亞寒帶大陸性氣候(亞寒帶針葉林氣候)45第四十五頁,共八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二分布:

分布于亞歐大陸和北美大陸的北冰洋沿岸及島嶼,緯度大致介于70o~75oN之間。氣候特點:

這里已位于北極圈以內(nèi),所以極晝、極夜現(xiàn)象明顯。氣候特征為全年皆冬,一年中只有1~4個月月平均氣溫為0~10℃,降水稀少,大都屬于冰洋鋒上的降水,多半為降雪,云霧多,蒸發(fā)弱。極地長寒氣候(苔原氣候)46第四十六頁,共八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二分布:

分布于南極大陸、北冰洋、格陵蘭島的絕大部分地區(qū)。氣候特點:長年處在極地高壓控制下,為冰洋氣團和南極氣團的源地。全年嚴寒,降水量極少,暴風雪常見,因長年積累,形成巨厚冰原。南極地區(qū)是全球的寒極、風極和最干燥的冰雪大陸,北極地區(qū)則是冰蓋和浮冰的大洋。極地冰原氣候47第四十七頁,共八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二世界各地各種氣候類型的降水量和氣溫月份分配圖48第四十八頁,共八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二二、世界氣候的分布規(guī)律氣候帶和氣候型的分布呈現(xiàn)出規(guī)律性,包括氣候的緯向地帶性、非緯向地帶性和垂直地帶性。其共同成因是溫度條件和水分條件的地帶性差異(或垂直方向上的差異)。(一)氣候的緯向地帶性1.定義——是指世界氣候帶和氣候型普遍具有沿緯線東西延伸,沿經(jīng)線方向南北更替而呈帶狀分布的特征。2.成因——由于形成氣候的主導因素即太陽光熱在橢球體的地表分布不均衡所引起的南北熱力差異和由此產(chǎn)生的全球性氣候帶、風帶及其季節(jié)位移等的結(jié)果。49第四十九頁,共八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二(二)氣候的非緯向地帶性

1.定義——前述呈緯向地帶性分布的氣候帶和氣候型結(jié)構(gòu),因受海陸位置、地形結(jié)構(gòu)、地勢起伏、洋流性質(zhì)等非地帶性因素的干擾破壞,使同一緯度地帶的氣候出現(xiàn)大陸西岸、內(nèi)陸和東岸的差異以及由不同地形類型引起的氣候差異。2.兩種表現(xiàn):(1)表現(xiàn)為同一氣候帶內(nèi)分異出若干不同的氣候型,如同屬于亞熱帶緯度的亞歐大陸部分自西向東依次可劃分出四種不同的氣候型(亞熱帶夏干氣候、亞熱帶大陸性干旱和半干旱氣候、帕米爾和青藏高原等的高地氣候以及亞熱帶季風氣候)。(2)表現(xiàn)為同一個氣候型跨越不同的氣候帶,如亞歐大陸內(nèi)部的干旱和半干旱氣候,跨越了溫帶、亞熱帶和熱帶。北半球大陸氣候帶和氣候型分布模式圖50第五十頁,共八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二(三)氣候的垂直地帶性

(1)形成原因——在于氣溫、降水等氣候要素隨海拔的增加而發(fā)生相應(yīng)的變化。氣溫一般隨高度的增加而遞減,降水則隨高度增加而增多。

(2)不同緯度的高地,如果海拔相同且達到一定的高度,則赤道地區(qū)的高地具有最完整的垂直帶譜,垂直分帶也最多,即從赤道多雨氣候向上最終達到永久積雪帶。

從赤道向南、北極區(qū)方向垂直帶譜越來越簡單,垂直分帶數(shù)量也越來越少。海拔高度/m珠穆朗瑪峰80007000600050004000300020001000884855004800北坡南坡積雪冰川

寒荒漠積雪冰川高山灌木林針葉林珠穆朗瑪峰的垂直自然帶

4500常綠闊葉林2500針闊混交林南坡冰川屬于海洋性,海拔較低北坡冰川屬于大陸性,海拔較高

3900寒荒漠山草甸高草甸草原51第五十一頁,共八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二第三節(jié)全球氣候的時空變化及其

對地表形態(tài)的作用一、氣候的時空變化目前為世界科學界所公認的有下列時間范圍的變化:

1.大冰期與大間冰期氣候——時間尺度約為幾千萬年到幾億年,如震旦紀、二疊紀、第四紀的氣候變化等。

2.亞冰期與亞間冰期氣候——時間尺度約為幾十萬年,如第四紀大冰期中仍有幾次冰期與間冰期的更替。

3.副冰期與副間冰期氣候——時間尺度約為幾萬年,如歐洲第四紀最后一次寒冷期武木冰期中又可分為幾個次一級的冰期和間冰期。

4.寒冷期(或小冰期)與溫暖期(或小間冰期)氣候——時間尺度約為幾百年到幾千年,如冰后期出現(xiàn)的幾次氣候變化。

5.世紀內(nèi)的氣候——時間尺度不到100年,如有人提出60年的氣候周期。52第五十二頁,共八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二二、全球氣候變化對地表海陸系統(tǒng)的影響(一)冰期與冰川的作用

地質(zhì)年代氣候變化的最大特點是冰期與間冰期交替出現(xiàn),自然環(huán)境的許多方面都要受到強烈影響,如冰川的存在導致地殼負重下沉,冰川的消融導致地殼卸負上升,冰川還造成大量植物和動物種群的遷移和有選擇性的滅絕,并形成許多新的物種。

巨大的冰川對于它所覆蓋地區(qū)的地形起著很大的改造作用,在距冰川中心較近的地區(qū)以侵蝕作用為主,常形成峽灣、U形谷、羊背石、角峰、刃脊等冰蝕地貌;在距冰川中心較遠的地區(qū)則以堆積作用為主,形成終磧丘、鼓丘、蛇形丘等冰磧-冰水地貌。冰川還可以造成河流改變流向,河湖串聯(lián)等現(xiàn)象。此外,冰蓋區(qū)外的黃土堆積也與冰川作用有關(guān)。53第五十三頁,共八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二(二)人類活動與全球氣候變暖

全球氣溫升高可能是一種大規(guī)模的環(huán)境災(zāi)難,它將使地球上的冰川和凍土融化,海平面會因此而上升,以至淹沒大片陸地。全球變暖的影響也可引發(fā)熱浪、颶風、龍卷風和洪水等,目前全球的干旱和洪水事實上都已達到了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水平。溫室效應(yīng)——是地球圈層相互作用的必然和必然要求,即行星大氣中CO2

和水汽等對行星所起的類似玻璃暖房的作用。54第五十四頁,共八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二第四節(jié)地表環(huán)境異常引發(fā)的全球性

自然災(zāi)害問題一、全球性自然災(zāi)害問題引起國際社會的普遍關(guān)注

隨著世界人口激增、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以及人類對自然資源掠奪性的索取和對自然環(huán)境的破壞性開發(fā),造成了越來越嚴重的空氣、水和土地的污染,由此引發(fā)了頻繁發(fā)生的更為嚴重的自然災(zāi)害。(見表)此外,全球經(jīng)濟的發(fā)展,社會財富的劇增,城鎮(zhèn)等聚落和人類經(jīng)濟活動場所的擴展又使自然災(zāi)害襲擊的對象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隨著時間的推移,自然災(zāi)害發(fā)生的頻率和所造成的損失越來越大的趨勢(見表)。這就表明,現(xiàn)代社會遭受自然災(zāi)害的損失在加大。55第五十五頁,共八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二表1.4.120世紀一些重大自然災(zāi)害年份日期國家和地區(qū)事件死亡人數(shù)經(jīng)濟損失/百萬美元19064月18日美國舊金山地震3000324190812月28日意大利Messina地震85926116192012月18日中國甘肅地震235000——19231月9日日本東京地震142800280019317-8月中國長江洪水140000——19355月30日巴基斯坦Quetta地震3500025194210月16日印度和孟加拉龍卷風61000——19532月英國風暴潮19323000197011月12日孟加拉臺風3000006319705月31日秘魯?shù)卣?,滑?700055019767月28日中國唐山地震2400005600198812月7日亞美尼亞地震250001400019914月29—30日孟加拉臺風139000300019941月17日美國北嶺地震614400019951月17日日本阪神地震6348>10000019985—9月中國長江洪水365030000199811月初洪都拉斯熱帶風暴9200550019998月17日土耳其地震>17000>1300019999月20日中國臺灣地震2400>11000資料來源:陳順等.人類活動、自然災(zāi)害和活動構(gòu)造研究.第四紀研究,2001,21(4):31556第五十六頁,共八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二表1.4.220世紀后50年,每10年重大自然災(zāi)害統(tǒng)計年份災(zāi)害數(shù)/件經(jīng)濟損失/億美元1950-1959203851960-1969276901970-19794712421980-19896319291990-1999825358資料來源:陳颙等.人類活動、自然災(zāi)害和活動構(gòu)造研究.第四紀研究,2001,21(4):315

關(guān)于全球性災(zāi)害發(fā)生的背景及其成因,有的學者認為:一是因全球氣候變暖深刻影響致災(zāi)因子的長期變化趨勢;二是由于人類社會災(zāi)害損失增大,抗災(zāi)能力相對下降的結(jié)果。作為防災(zāi)、減災(zāi)的對策,國際上得到廣泛承認的災(zāi)害響應(yīng)理論認為:區(qū)域災(zāi)害是人類居住環(huán)境各組成要素之間的不平衡所造成的,這種不平衡只能通過人類活動(管理和規(guī)劃)才能得到改善。

57第五十七頁,共八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二

災(zāi)害的形成是致災(zāi)因子對承災(zāi)體作用的結(jié)果,故沒有致災(zāi)因子就沒有災(zāi)害。國際上對致災(zāi)因子的分類,一般是首先劃分成自然致災(zāi)因子與人為致災(zāi)因子,然后根據(jù)致災(zāi)因子產(chǎn)生的環(huán)境進一步劃分為:巖石圈所產(chǎn)生的致災(zāi)因子——火山、地震、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大氣圈、水圈所產(chǎn)生的致災(zāi)因子——臺風、暴雨、風暴潮、海嘯、洪水、干旱等;生物圈所產(chǎn)生的致災(zāi)因子——病害、蟲害等;來自地外的致災(zāi)因子——太陽耀斑爆發(fā)、太陽磁場變化、太陽黑子增多、隕石撞擊地球等。58第五十八頁,共八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二

火山災(zāi)害包括火山噴發(fā)所產(chǎn)生的巨量火山灰,熾熱的火山碎屑熔流,致命的含硫磺氣體以及爆炸、巖崩、滑坡、次生泥石流等帶來的災(zāi)難性后果。尤為嚴重的是火山噴發(fā)出的熾熱碎屑流,其覆蓋面積可達幾百平方千米,引燃地面附著物或造成森林大火。火山噴發(fā)的突然性和極快的擴散性,可以在瞬間摧毀村鎮(zhèn)、房屋、道路、橋梁以及大面積農(nóng)田,破壞通訊設(shè)施、水電樞紐,甚至造成巨大的人員傷亡和財產(chǎn)損失。(見下表)二、火山噴發(fā)與地震帶的活動

(一)火山噴發(fā)59第五十九頁,共八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二表1.4.31980年5月—1993年8月全球火山災(zāi)害時間火山名稱(國家)死亡人數(shù)/人經(jīng)濟損失/美元其他損失1980.5.18圣海倫斯(美國)578.6億——1982埃爾.智肯(墨西哥)2000————1982.4喀龍貢(印尼)——1億8萬人被疏散,9.5萬人無家可歸1982圣海倫斯(美國)——————1983三宅島(日本)——————1985.11.13內(nèi)華多.德爾.魯伊斯(哥倫比亞)22000——1萬余人無家可歸1986喀麥隆(喀麥?。?800————1986.11伊豆大島(日本)——————1988.12隆基瑪依(智利)——————1988.12十勝岳(日本)——————1989.1克留切夫(俄羅斯)——————1989.12雷道特(美國)————對石油開采造成較大損失1990埃特納(意大利)————引燃森林,摧毀民宅1990基拉韋厄(美國)————摧毀民宅1990.3科利馬(墨西哥)————燒毀林木1991.6云仙岳(日本)40(包括失蹤)——居民撤離1991.6皮納圖博(菲律賓)900數(shù)十億毀房4.2萬間,2萬人撤離1991.8哈得遜(智利)————埋沒17.5公頃農(nóng)田等1992.3阿庫坦(美國)————火山灰被噴到幾英里高天空1993.2馬榮(菲律賓)36(另有25人失蹤)——數(shù)十人受傷1993.4.29云仙岳(日本)————吞沒500多間房屋等資料來源:根據(jù)韓振海等.火山災(zāi)害及其監(jiān)測預(yù)防.自然災(zāi)害學報,1993,2(4):8687經(jīng)整理60第六十頁,共八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二上述火山噴發(fā)活動,具有以下三個共同特點:絕大多數(shù)火山噴發(fā)活動集中分布在環(huán)太平洋火山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火山帶,即分布在板塊的邊緣地帶,從而清楚地表明全球火山活動在地質(zhì)構(gòu)造上的內(nèi)在聯(lián)系。也有個別火山地處板塊內(nèi)部(如夏威夷群島的火山),且活動性很大,對此應(yīng)引起人們的警覺。這些火山都是沉睡數(shù)十年或數(shù)百年后,相繼活躍起來,從而提醒世人對休眠火山絕不可以掉以輕心?;鹕絿姲l(fā)與地震活動幾乎同步發(fā)生,即地震相對頻繁時,火山噴發(fā)也相對多起來。

中國火山主要分布在黑龍江、吉林、內(nèi)蒙古、山西、新疆、云南、海南和臺灣等省區(qū),共有1000多座。其中有歷史記載的近期噴發(fā)的火山有10余座,如長白山(1597年、1688年和1702年噴發(fā))、五大連池的老黑山(1719—1721年)和火燒山(1720—1721年)、云南騰沖火山(1603年)、臺灣大屯火山(1951年)、青??煽晌骼锷剑?973年)等。61第六十一頁,共八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二(二)地震帶的活動

地震發(fā)生在巖石圈中物質(zhì)和能量的轉(zhuǎn)換作用活躍并容易破碎的部位,集中分布在板塊俯沖或碰撞的邊緣地帶以及板塊內(nèi)部的一些地區(qū)。環(huán)太平洋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山-印度尼西亞帶是地球上兩個最主要的地震帶,全球地震90%以上的能量在此釋放。

62第六十二頁,共八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二63第六十三頁,共八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二三、風災(zāi)與水旱災(zāi)害

(一)風災(zāi)

風災(zāi)種類較多,其中發(fā)生在熱帶海洋上的大氣渦旋稱為熱帶氣旋,是熱帶低壓、熱帶風暴、臺風或颶風的總稱。其直徑一般為幾百千米,最大可達上千千米。熱帶氣旋區(qū)域內(nèi)的風速以近中心為最大。國際上常以近中心最大風速作為分類的標準,最大風速小于34海里每小時(風力7級及以下)的,稱為熱帶低壓;最大風速達34~63海里每小時(風力8~11級)的,稱作熱帶風暴;最大風速達64海里每小時(風力12級)及以上的,在東亞稱臺風,在西印度群島和大西洋一帶則稱作颶風。熱帶氣旋主要形成于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的西部熱帶海面上。(見下表)

龍卷風也是風災(zāi)之一,它是一種范圍小而時間短促的猛烈旋風,直徑約從幾米到幾百米不等,中心氣壓很低。其風速通常可達每秒幾十米到一百米以上,常出現(xiàn)在發(fā)展強烈的積雨云下。云形呈漏斗狀下垂。如抵達地面,破壞力極大,人、畜、器物常被卷至空中帶往他處;經(jīng)過水面時,常吸水上升如柱。龍卷風移動速度約為每小時數(shù)十千米,所經(jīng)路程,短的只有幾十米,長的可超過100千米。持續(xù)時間可自幾分鐘到幾小時。64第六十四頁,共八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二1996年和1997年全球主要風暴災(zāi)害時間地域事件風速/(km.h-1)死亡人數(shù)/人經(jīng)濟損失/億美元其他損失1996.9.5—1996.9.8美國東海岸颶風195223020萬人被疏散1996.1.6—1996.1.9美國東部18個州暴風雪,冰雹,洪水185543030萬間房屋受損1996.1.24英國暴風雪——350約11——1996.5.12—1996.5.14孟加拉龍卷風——————1萬間房屋受損,10萬人無家可歸1996.7.8—1996.7.14美國東海岸和加勒比海“貝塔”颶風185104——1997.8.18—1997.8.19馬來西亞、菲律賓、中國等“溫?!迸_人受災(zāi)1997.8.2—1997.8.4中國廣東、香港“維克多”臺風——6668.5萬間房屋進水1997.5.27美國東海岸颶風300282.9300艘船受破壞1997.1.22美國中部暴風雪——12——1.4萬頭牛受重創(chuàng)1997.7.18—1997.7.21美國海岸“丹尼”颶風16032.317架直升機被毀1997.8.22—1997.8.23中國南部、越南、泰國等“芝塔”臺風——5144.6萬間房屋被毀1997.10.7—1997.10.10墨西哥南部“波麗納”颶風26023015萬人無家可歸1997.11.2—1997.11.5越南、泰國、柬埔寨“琳達”臺風1307644.72500艘船受破壞根據(jù)下述資料整理而成:①姜彤等.1996年全球自然災(zāi)害分析.自然災(zāi)害學報,1997,6(4):15②姜彤等.1997年全球自然災(zāi)害回顧與分析.自然災(zāi)害學報,1998,7(3):2-365第六十五頁,共八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二

黑風暴又稱沙塵暴,是一種由于強風將地面沙塵吹起,使天空能見度大大降低的惡劣天氣現(xiàn)象。我國的沙塵暴災(zāi)害主要集中在西北、華北等地區(qū),從時間上看,以4-5月份為多發(fā)季節(jié),其成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事實證明,封沙、育草,營造防護林,注重整體防護效益,是防御沙塵暴的有效措施之一。(1)大氣環(huán)流和地形相互作用的結(jié)果。由于新疆冷槽向南加深,迫使冷空氣迅速南下,加之河西走廊地勢平坦,多為戈壁,受熱較快,使鋒面前后暖冷空氣的水平氣壓梯度增加,造成鋒面大風強度增大。(2)我國西北、華北等地冬季雨雪少,又兼地表植被覆蓋率低,表土質(zhì)地松散,一旦天氣轉(zhuǎn)暖解凍,大風吹起,易形成沙塵暴。(3)人為活動嚴重破壞了地表植被,使生態(tài)環(huán)境惡化。66第六十六頁,共八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二我國沙塵暴的空間分布67第六十七頁,共八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二

近年頻發(fā)的沙塵暴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不小的影響,它不但危害我國的環(huán)境質(zhì)量,而且波及韓國、日本等東亞地區(qū)。但科學家的研究表明,沙塵暴也并非一無是處,它所攜帶的大量沙塵可以起到抑制我國北方和韓日兩國的酸雨的作用。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的科學家說,來自亞洲內(nèi)陸地區(qū)的沙塵含有堿性物質(zhì),可以中和大氣中造成酸雨的酸性物質(zhì)。專家運用數(shù)值模式,量化了沙塵輸送對于東亞酸雨分布的影響,結(jié)果表明:沙塵及其土壤粒子的中和作用可使中國北方和日韓兩國的降水酸性減小。68第六十八頁,共八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二(二)水旱災(zāi)害

從世界范圍來看,降水量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分配不均,是水旱災(zāi)害發(fā)生的主要原因,常常是此處水災(zāi)、彼處旱災(zāi)。從下表中可知,發(fā)生水災(zāi)的時間在北半球集中在6-9月。在地域分布上,又以亞洲為多發(fā)區(qū)。其主要原因與季風氣候有關(guān),即降水量的時空分布不均,降水變率大所致。69第六十九頁,共八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二1996年和1997年全球主要水旱災(zāi)害時間地域事件死亡人數(shù)/人經(jīng)濟損失/億美元其他損失1996.6.27—1996.8.13中國東部洪水2700約245500萬間房屋倒塌1996.7.26—1996.7.31朝鮮半島洪水67230受災(zāi)人口330萬1996.10.16—1996.11.6印度中部和南部洪水130818.6——1996.7.13—1996.7.27孟加拉北部和中部洪水325——受災(zāi)人口3000萬1996.6.14—1996.6.16也門洪水338————1996.8.22—1996.8.28巴基斯坦洪水111——3000個村莊被淹1996.5—1996.6美國中南部及墨西哥干旱——36——1996.4印度拉賈斯坦邦干旱——5.7影響72000km2農(nóng)業(yè)區(qū)1997.7.5—1997.8.10波蘭、捷克、奧地利、德國洪水11059上千座房屋被破壞1997.1.1—1997.1.11美國中部和北部洪水10約23農(nóng)業(yè)和畜牧業(yè)受損1997.7.1—1997.7.12中國廣東、香港洪水28512.5100km長堤壩決口1997.7.15—1997.9.15秘魯洪水1000——6000座房屋被毀1997肯尼亞、索馬里洪水1850——25萬人無家可歸1997.4法國、意大利、葡萄牙干旱——8果園損失1997.6.1—1997.8.20中國華北干旱——7.25黃河有400km斷流—1997.9—1997.11印度尼西亞中部干旱430————根據(jù)以下資料整理而成:①姜彤等.1996年全球自然災(zāi)害分析.自然災(zāi)害學報,1997,6(4):14—16②姜彤等.1997年全球自然災(zāi)害回顧與分析.自然災(zāi)害學報,1998,7(3):1-370第七十頁,共八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二四、厄爾尼諾與拉尼娜現(xiàn)象

(一)厄爾尼諾與拉尼娜現(xiàn)象及其危害厄爾尼諾(ElNino)——是指一種東太平洋赤道地區(qū)海水異常變化的極端情況,使全球氣候和海洋環(huán)境異常的一種信號。主要特征是:從南美洲的秘魯和厄瓜多爾沿岸至赤道太平洋出現(xiàn)大范圍的持續(xù)的海水溫度升高,時間可達1~2年;它的出現(xiàn)無確定的周期,一般為2~7年。拉尼娜(LaNina)現(xiàn)象在厄爾尼諾之后出現(xiàn),也是來自海洋的作用,西太平洋海水溫度上升,降雨量增多。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現(xiàn)象對氣候的影響71第七十一頁,共八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二(二)對厄爾尼諾與拉尼娜現(xiàn)象的研究

1.熱帶太平洋上的海溫異常不僅具有局地的影響,而且可以通過遙相關(guān)影響世界上許多地區(qū)的氣候。2.厄爾尼諾與拉尼娜現(xiàn)象是海洋-大氣相互作用的突出表現(xiàn)。3.南方濤動現(xiàn)象(SouthernOscillation)——存在于全球熱帶東西方向的氣壓反相振蕩,與厄爾尼諾合稱ENSO。4.一次ENSO事件——在厄爾尼諾現(xiàn)象發(fā)生時,南方濤動指數(shù)(SOI)達到最低值,即印度尼西亞和西太平洋地區(qū)氣壓升高,東太平洋氣壓降低,赤道對流區(qū)向東移動,由此帶來了全球熱帶的氣候異常和對中高緯度大氣環(huán)流和氣候的顯著影響,這種強烈的海氣相互作用現(xiàn)象,稱為一次ENSO事件。72第七十二頁,共八十四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二五、沙漠化

(一)沙漠化的概念

在1977年聯(lián)合國沙漠化會議上采用了“沙漠化”這一名詞,并明確其內(nèi)容為:“土地滋生生物潛力的削弱和破壞,最后導致類似沙漠情況,它是生態(tài)系統(tǒng)普遍惡化的一個方面,它削弱或破壞了生物的潛力”。由此可見,沙漠化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