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燭之武退秦師教案_第1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aadee8693bbececdb4927b3fcf47ded/9aadee8693bbececdb4927b3fcf47ded1.gif)
![燭之武退秦師教案_第2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aadee8693bbececdb4927b3fcf47ded/9aadee8693bbececdb4927b3fcf47ded2.gif)
![燭之武退秦師教案_第3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aadee8693bbececdb4927b3fcf47ded/9aadee8693bbececdb4927b3fcf47ded3.gif)
![燭之武退秦師教案_第4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aadee8693bbececdb4927b3fcf47ded/9aadee8693bbececdb4927b3fcf47ded4.gif)
![燭之武退秦師教案_第5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aadee8693bbececdb4927b3fcf47ded/9aadee8693bbececdb4927b3fcf47ded5.gif)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燭之武退師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學目標一、知識教育目標1.學習本文精彩的人物語言——說理透辟,善于辭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動活潑的情節(jié)。2.掌握文章中出現(xiàn)的古漢語常識,注意多義詞在不同語境中的不同意義和用法。二、能力訓練目標1.訓練學生古文句讀能力和概括能力2.通假字的準確識別運用三、德育滲透目標1.正確認識燭之武在國家危難之際,臨危受命,不避險阻,只身說服君,維護了國家平安的愛國主義精神。2.了解燭之武說服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認識燭之武機智善辯的外交才能。重點、難點:重點:燭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波瀾起伏,生動活潑的情節(jié)。難點:通過學習本課,使學生對"左傳"的語言特點有所了解。教學過程:一、導入。1、一九五五年,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沖破重重阻撓回國,當時美國的海軍處長金波爾說:“我寧可把這家伙槍斃了,也不讓他離開美國,無論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個師。〞一個人的力量真的能抵得上五個師嗎?今天我們要學的"燭之武退師"會告訴我們這個問題的答案。2、選自"左傳"。我們初中的時候也學過一篇選自"左傳"的課文,是"劌論戰(zhàn)"。3、關于"左傳"①請一位同學讀注釋1。②補充:關于"左傳"。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相傳為春秋末年魯國史官左丘明所作。“傳〞意為注釋,"左傳"為給儒家經典"春秋"所作的注釋性文字。"左傳"全稱是"春秋左氏傳",又名"左氏春秋",另外還有兩本書也是對"左傳"的闡發(fā)"春秋公羊傳"、"春秋谷梁傳"。因此我們把這三本書叫做“"春秋"三傳〞。它記述了春秋間240多年的歷史,不僅具有極高的史學價值,而且還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頗具春秋時代歷史散文的特色。容豐富,規(guī)模宏大,忠于歷史事實,生動、真實地反響了奴隸社會崩潰時期的重大變化,為后人提供了那個時代廣闊多彩的社會生活畫面。統(tǒng)治集團部的各種矛盾斗爭,各諸侯國之間頻繁的爭奪戰(zhàn)爭,各種禮儀制度、社會風俗、道德觀念及一些人物的生活瑣事在"左傳"中都有大量記載??傊?,"左傳"無論對后代史學和文學都有極大的影響,在藝術上的成就令人驚嘆,為后世敘事散文樹立了典。4、補充:關于古代。燭之武是不是姓燭名之武?——不是。燭之武--燭表示地名,以邑名為氏?!盃T地,名叫武的人〞佚之狐--佚表示地名,以邑名為氏。“佚地,名叫狐的人二、閱讀課文,整體感知。1、帶著問題齊讀課文。問題:課文講述了一個什么樣的故事呢?2、糾正字音。①生字:函〔hán〕氾(fàn)佚(yì)縋(zhuì)闕(jué)②多音字:朝〔zhao〕〔例句:朝濟而夕設版焉〕逢〔páng〕〔人名逢〕③通假字:今老已,無能為也已〔“已〞同“矣〞〕焉用亡以陪鄰〔“陪〞同“倍〞〕伯說〔“說〞同“悅〞〕失其所與,不知〔“知〞同“智〞〕3、提問:課文講述了一個什么樣的故事呢?——晉圍,國危在旦夕。燭之武奉君之命,只身前往國,說服了君,免去了一場戰(zhàn)禍。4、解題:燭之武退師。退:使動用法,使-----撤退師:軍隊三、講解課文?!惨弧持v解第一段。1、先看第一段。齊讀第一段。第一段寫了什么事情?——晉圍2、晉為何圍?——“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補充背景:①晉圍發(fā)生在公元前630年。在這之前,國有兩件事得罪了晉國。一是晉文公當年逃亡路過國時,國沒有以禮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晉、楚城濮之戰(zhàn)中,國曾出兵幫助楚國。結果,城濮之戰(zhàn)以楚國失敗而告終。國感到形勢不妙,馬上派人出使晉國,與晉結好。但是,晉文公為了爭奪霸權的需要,還是在兩年后發(fā)動了這次戰(zhàn)爭。②晉國為什么要聯(lián)合國圍攻國呢?這是因為,國當時也要爭奪霸權,也需要向外擴。發(fā)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戰(zhàn),事實上是兩大軍事集團之間的戰(zhàn)爭。一方是晉文公率晉、宋、齊、四國聯(lián)軍,另一方則是以楚國為主的楚、、蔡、四國聯(lián)軍。兩年后,當晉國發(fā)動對國的戰(zhàn)爭時,自然要尋找得力的伙伴。、晉歷史上關系一直都很好;更重要的是,這時的國也有向外擴的愿望,所以、晉聯(lián)合也就是必然的了。3、重點講解:①且貳于楚也——在與晉國結盟的情況下又與楚國結盟。狀語后置句②晉軍〔于〕函陵——軍,名詞活用為動詞,駐軍、駐扎?!彩÷跃洹场板\|軍函陵,|軍氾南〞,這樣斷句對不對,為什么這樣斷句呢,“軍〞是名詞活用作動詞了。同時,也可以明顯的看出晉是分駐在兩個地方的,為什么折磨交代呢?〔這為下文埋下了伏筆〕③以其無禮于晉——〔倒裝句〕“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中的“于〞是介詞,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中的“對于〞?!坝跁x〞,是古漢語中常見的介賓構造后置,按現(xiàn)代漢語的語序應是:以其于晉無禮。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是:因為國曾對晉文公無禮?!扒屹E于楚也〞句中的“貳〞指附屬二主,“于〞是介詞,引出二主之一的“楚〞。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是:并且在與晉國結盟的情況下又與楚國結盟。④貳為數(shù)詞動用,軍為名詞動用;以,連詞,表因果關系;其,代詞,代國;特殊句式:無禮于晉,貳于楚。提醒學生從翻譯的方面看句子語序的調整,得出本句的介詞構造“于晉〞、“于楚〞本來應在“無禮〞和“貳〞的前面,但句子中卻是在它們后面,所以是倒裝構造中的介賓短語后置,也叫狀語后置。譯文:晉文公、穆公聯(lián)合攻打國,因為國曾對晉文公無理,并且在與晉國結盟的情況下又與楚國結盟。晉軍駐扎在函陵,軍駐扎在氾南。4、晉圍,來勢兇猛,形勢危急,渲染了氣氛。同時,兩事均與晉利害相關,與關系不大,可以爭??;兩軍分兵駐扎,有時機單獨與接觸,為燭說埋下伏筆。〔二〕講解第二段。1、讀第二段。第二段寫了什么什么?——燭之武臨危受命2、重點講解:①臣之壯也,猶不如人——我年輕時,尚且不如別人。之:助詞,不譯②無能為也已——不能做什么了。無能:不能。已:同“矣〞,句末語氣助詞。③是寡人之過也——這是我的過錯。是:這?!才袛嗑洹尝茇杂诓弧寡b句,介詞構造后置句,復原后的正常句式應為“佚之狐于伯言曰〞;⑤辭曰:省略句,補充完整后為“〔燭之武〕辭曰〞;是寡人之過也:判斷句,“也〞字表判斷。譯文:佚之狐對伯說:“國家很危急了,如果派燭之武去見王,軍一定會撤退。〞伯聽從了佚之狐的意見?!矤T之武〕推辭說:“老臣壯年的時候,尚且不如別人;現(xiàn)在老了,不能做什么了。〞伯說:“我不能早點重用您,現(xiàn)在危急之中求您,這是我的過錯。然而國滅亡,您也有不利啊。〞〔燭之武〕容許了。3、文中寫了個能洞明事理的佚之狐:對燭之武有足夠的了解,但寫他是為寫燭之武效勞的,燭之武未出場已引起了讀者的強烈關注。燭之武可以說是壯士不遇,英雄末路。他滿腹牢騷,滿心委屈,但能以國事為重,深明大義。文中還著力寫了伯,他勇于自責,更能以情動人,以誠動人。佚之狐:關心國事的大臣,對燭之武外交才能的信任燭之武:滿腹的牢騷與埋怨伯:一位敢于自責的國君,情真意切,有風度4、①“佚之狐言于……師必退。〞A、形象刻畫燭之武的形象,未見其人,先聞其名〔聲〕〔即“才〞〕。B、在此也可窺見佚之狐知人善任的一面。C、還可窺見伯善納諫的一面。②辭曰:“臣之壯……也已。〞進一步刻畫燭之武的形象,是一位滿腹才華,卻未能被重用的大臣,人物形象更鮮活。③公曰:“……〞許之。A、伯首先自責,表達了明君風,然后以國家利益、形勢與個人利益的透徹分析感動了燭之武,可謂善于做思想工作。B、燭之武最終應允,決定以國家利益為重,只身去見伯,表達了他深明大義的一面?!踩场T之武采取了什么方式去游說的呢?有沒有效果呢?我們看到第三段,第三段寫了什么事情?——智退師1、重點講清以下詞句:①敢以煩執(zhí)事——冒昧地拿〔這件事〕麻煩你。意思是說,〔如果滅了國對你國有好處,〕那麻煩你就來滅了我們吧。②焉用亡以陪鄰——為什么要幫晉國來滅了國,而增加你的鄰邦晉國的土地呢?③夫晉,何厭之有——晉國有什么時候會滿足的呢?這是個用“之〞來提賓的疑問句。初中時學過的提賓的“之〞有:a何陋之有?b蓮之愛,后鮮有聞。c菊之愛,同予者何人?d牡丹之愛,宜乎眾矣。④伯說,與人盟——伯快樂了,與國訂立了盟約。盟,名詞做動用,釋為訂立盟約。2、“夜……伯〞:說明形勢危急,燭不畏危險。3、現(xiàn)在大家齊讀燭之武的說詞,在讀的過程中能不能大概標出晉三國的地理位置,簡單的標出,假設三者在一條直線上的話。〔提問〕〔————晉————〕非常好,有了這個戰(zhàn)略形式圖,大家就不難理解為什么能夠說服伯了或者說是說服伯的前提條件。晉〔結合戰(zhàn)略形式圖,具體講解這段說詞,圍繞“亡〞的不利和“舍〞的有利〕〔1〕“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矣〞從這個形式圖中也可以很明顯的看出的劣勢?!?〕所以,燭之武一開場就擺正自己的位置,“即知亡矣〞,之后,說“假設亡、、、、、、執(zhí)事〞,從形式圖中,也可以看出晉圍,受益的就是晉。欲揚先抑,以退為進?!蔡寡灾?,避其銳氣:既知亡矣?!场?〕晉強,相對的就弱了。說明利害,動搖君?!餐鲋粚x有利:鄰之厚,君之薄也?!场?〕要是不滅,會怎么樣呢“君亦無所害〞。替著想,以利相誘?!采釙τ幸妫壕酂o所害。〕〔5〕晉國曾經有不講信義的行為,還能相信嗎?引史為例,挑撥晉?!簿?。〕〔6〕〔————晉————〕推測未來,勸慎重?!参ň龍D之?!乘疗湮鞣鈻|封〔7〕從這個圖中,可以看出燭之武的一番說詞都是圍繞一個“利〞展開,好象處處為著想,其實呢,完全是為了保存,晉聯(lián)盟也有損害,這就是“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離〞。燭之武三寸不爛之舌,強于百萬之師。他之所以能說服穆公主要原因是處處為國著想〔外表看來〕,理由充分。這段說辭僅125個字,卻不卑不亢,既不刺激對方,又不失本國尊嚴地道出了、晉聯(lián)盟的虛偽,亡對的不利,晉國的貪得無厭和背信棄義,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主題,句句打動對方,不愧是一段非常漂亮的外交辭令。3、說的結果是:①訂立盟約;②國駐兵守。4、……乃還:權衡利害,決定退兵,但卻派人留守要塞,表達其老奸巨猾的一面。5、知識點:亡:動詞的使動用法;利:形容詞的使動用法;闕:形容詞的使動用法;鄙:名詞的意動用法;封:名詞的意動用法;厚:形容詞活用為動詞;?。盒稳菰~活用為動詞;乏困:形容詞活用為動詞;東:名詞活用做狀語;陪:通假字,通“倍〞;共:通假字,通“供〞;厭:通假字,通“饜〞;說:通假字,通“悅〞;闕:通假字,通“缺〞或“掘〞;以為:古今異義詞,古意:把……當作;今意:認為。行:古今異義詞,古意:出使的人;今意:出行時帶的包裹。東道主:古今異義詞,古意:道路上的主人;今意:請客的主人。乏困:古今異義詞,古意:缺乏的東西;今意:精神不好。何厭之有:賓語前置句,復原后應為:有何厭。假設亡而有益于君:介詞構造后置,復原后應為:假設亡而于君有益?!菜摹?、講解第四段?!獣x師撤離1、重點講清以下詞句: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假設沒有那個人〔穆公〕的力量,我是不會到這個地步的。參見文下注釋。微,假設沒有。初中時學過“微斯人,與誰與歸?〞這個句子,其中的“微〞也是這個意思②吾其還也——我們還是回去吧。其,語氣詞,表商量語氣。初中時學過這類例句不少:a其真無馬也?〔是真的沒有千里馬嗎?其,表反問語氣。〕b其真不知馬也?〔恐怕實在是不認識千里馬吧。其,表推測語氣?!尝垡嗳ブ搽x開了國。去,離開?!策@個詞的古今義剛好相反。今義表示到……地方。例如:①游人去而禽鳥樂也。②則有去國還鄉(xiāng),憂讒畏譏。〕2、寫晉師撤離國。晉文公是頭腦清醒的。他以“不仁〞“不知〞“不武〞三條理由退兵,“不仁〞只是個冠冕堂皇的理由,如果真講“仁義〞,當初就不會發(fā)兵攻?!安恢暿菍嵸|,“知〞是理智,是對現(xiàn)實情況的客觀分析,是對動武后果的冷靜判斷;“不武〞,則是因為勝敗難以預料。所以,說到底,晉的退兵,是“利〞字使然。這是一種隱忍不發(fā)、隨機應變的胸懷和謀略,正是晉文公終成霸業(yè)的根本原因。3、所以故事的結局就是,晉文公毅然撤軍作結,國轉危為安。而這也正是燭之武所想到達的目的。4、知識點。敝:形容詞活用為動詞;知:通假字,通“智〞。夫人:古今異義詞,古意:那個人;今意:成年男子的配偶。去:古今異義詞,古意:離開;今意:到,往。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判斷句。四、分析人物形象。1、燭之武:〔1〕深明大義的愛國志士?!?〕知難而上,義無返顧的勇士?!?〕口假設懸河,巧言善辯的辯士。2、伯:〔1〕善于納諫。〔2〕勇于自責。〔3〕善于言辯。3、伯:貪婪,自私,不講信用,見利忘義。4、晉文公:貪婪,但理智,能隱忍不拔,隨機應變,審時度勢,雄才大概。5、佚之狐:慧眼識才的伯樂?!惨弧场⒌谝粋€人物——伯?!采朴诩{諫、勇于自責、善于言辯〕1、找學生讀伯說的話?!岵荒茉缬米樱窦倍笞?,是寡人之過也,然亡,子亦有不利焉。說說對他的看法?!泊缶植客瑢W會說伯是一個禮賢下士、從諫如流的君主?!硢l(fā):是不是還能有別的理解:他平白無故的怎么禮賢下士起來了呢?——事到臨頭才開場求賢。2、讓學生們品味他的話:“然亡,子亦有不利焉。〞——言外之意就是:你出來干活,是幫我的忙也是幫你的忙,你如果不肯幫助,對你也沒有好處。話里含有威脅的意味。再想一想晉攻打的原因——當年慢待晉文公,可知伯是個目光短淺又自私的人,如今來求燭之武,也不過是臨時抱佛腳罷了。3、從伯身上可得出什么教訓?——一定要不斷挖掘和重視人才,不要等到危機出現(xiàn)后再重用人才?!捕?、第二個人物——佚之狐?!不垩圩R才的伯樂〕他真的是慧眼識英雄的伯樂嗎?1、找學生讀佚之狐的那句話:國危矣!假設使燭之武見君,師必退!——讓學生談對佚之狐的看法。多數(shù)學生會說這是個伯樂。則請學生思考如下問題:他真的是慧眼識英雄的伯樂嗎?補充:據(jù)史料記載,說服伯的初定人選是佚之狐,佚之狐也未必不能勸退師。但他為什么自己不去而舉薦了燭之武呢?——人如其名,佚之狐身上的狐味太重。只身入虎狼之地,能否說服伯誰也不敢打保票,稍有不慎,惹惱了伯,自己掉了腦袋不算,還可能被牢牢的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讓后人指指點點。抬出燭之武,既能提高成功的幾率,在成就燭之武的同時自己也落個“伯樂〞的美名。所以說他是一條狡猾的狐貍!2、通過他的話,我們可知他對燭之武是很了解的。則既然他知道燭之武這么能干,為什么到現(xiàn)在才舉薦呢?他這是一種什么心理?!刀?、紅眼病?!踩场⒌谌齻€重點人物——燭之武1、燭之武能言善辯,才智過人。這樣的人為何老不見用?——當權者不注意選拔人才,有權者的嫉妒。2、從文中可看出,他對國家大事了解得很透徹。既然燭之武一直不被用,他了解得則透徹想干什么?啟發(fā):備三顧茅廬見到了諸亮,諸亮對他暢談天下大勢??梢哉f諸亮未出山前就做著出山的準備?!獱T之武也是如此。盡管懷才不遇,但他沒有放棄自己的希望。燭之武不是不想做一番事業(yè),他的心始終沒有放棄過“一飛沖天〞的渴望,他一刻不停地關注著天下形勢,思考著安定天下濟蒼生一逞抱負的路徑。你想,一個小小的“弼馬溫〞,怎么對晉國的歷史、對晉國國君的為人則清楚,對伯的心理、對晉之間的恩怨又是如此了然?!袄象K伏櫪,志在千里〞的豪情無疑是后人敬仰他們的主要緣由。3、這樣一個才華長久沒顯出來的人,當國家有難的時候他還是出來解國家之圍了。我們可以想象:這樣一個須發(fā)盡白的老者,夜縋而出時是怎樣的一種情形。當他拄著拐杖走進營時又是怎樣的大義凜然,視死如歸。4、深明大義的愛國志士;知難而上,義無返顧的勇士;口假設懸河,巧言善辯的辯士。5、在國家危難面前,燭之武深明大義、義無返顧;在強面前,燭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辯,聰明機智。他的不計個人得失,處處為危著想的愛國主義精神,他的義無返顧赴敵營的信心和勇氣都值得我們學習。但是以我們現(xiàn)在的眼光來看,他是不是也有一些小小的缺點呢?——燭之武為何不在“臣之壯也〞的時候,也像三百年后的晚生毛遂那樣,大膽地“自贊〞于伯的駕前呢?五、寫作特點。1、情節(jié)波瀾起伏。文章的事件一件連一件,情節(jié)是不是平穩(wěn)開展的呢?——不是。而是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明確:大軍壓境〔十萬火急〕——佚之狐薦燭之武〔一線生機〕——燭之武發(fā)牢騷〔波瀾〕——公平息燭之武的怨氣〔轉機〕——燭之武出使退敵成功〔大功告成〕——子犯建議攻〔出現(xiàn)危機〕——晉公再曉之以理〔一場虛驚〕。文章有有弛,曲折有致,增加了文章的藝術感染力。2、伏筆和照應。則,文章的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是不是一下從懸崖跌到深谷呢?——不是,而是非常自然的設置了伏筆和照應明確:這篇課文雖短,但在表達故事時,卻能夠處處注意伏筆與照應。例如,在交代、晉圍的原因時,說是“以其無禮于晉,且二于楚也〞,說明、并沒有多大的矛盾沖突。這就為下文燭之武說退軍埋下了伏筆?!耙箍P而出〞照應了開頭的“、晉圍〞,“國危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應了上文、晉雖是聯(lián)合行動,但貌合神離,既沒有駐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動也不需要通知對方,這就為、聯(lián)盟提供了條件。3、詳略得當。這篇課文主要是表現(xiàn)燭之武怎樣退師的,所以重點放在燭之武的說辭上。對“退師〞的前因后果,只作了簡單的交代。從晉圍寫到晉師撤離,在這期間應該說發(fā)生了許多事,但作者并未一一羅列,如國君臣如何焦急地等待燭之武的消息、伯是如何驕橫傲慢地對待這位即將亡國的國家的使臣等,文章只字未提,而是集中筆墨塑造燭之武的形象。選材上注意到了“精〞字,詳略得當,從而做到繁而不雜,有始有終,層次井然。六、課后習題第2題。七、有時間的話,分角色朗讀。板書設計:燭之武退師附1:文言字詞1.詞類活用A.名詞做狀語既東封,又欲肆其西封〔在東邊;在西邊〕夜縋而出〔在晚上,當晚〕B.動詞活用為名詞君亦無所害〔害處〕且君嘗為晉君賜矣〔恩惠,好處〕C.形容詞活用為名詞臣之壯也〔壯年〕越國以鄙遠〔遠方,遙遠的地方〕共其乏困〔缺少的東西〕2.特殊句式A.省略句〔燭之武〕辭曰:“臣之壯也……〞〔主語〕晉惠公〕許君焦、瑕〔主語〕夜縋〔燭之武〕而出〔賓語〕敢以〔之〕煩執(zhí)事〔賓語〕晉軍〔于〕函陵,軍〔于〕氾南〔介詞〕B.倒裝句以其無禮于晉〔于晉無禮──介賓短語后置〕且貳于楚也〔于楚附屬──同上〕佚之狐言于伯〔于伯言──同上〕何厭之有〔有何厭──賓語前置〕C.判斷句3.通假字無能為也已〔矣〕共其乏困〔供〕伯說,與人盟〔悅〕失其所與,不知〔智〕4。古今異義①行之往來(行,古義:出行的人;今義:出門所帶的包裹)②假設舍以為東道主(以為,古義:把……作為;今義:認為)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古義:那人;今義:一般人的妻子)④亦去之(去,古義:離開;今義:往,到)附2:歸納根底知識實詞:1、貳①“二〞的大寫。(例:國不堪貳,君將假設之何?"左傳?隱公元年")②副職(例:其任卿貳以上。梁啟超"少年中國說")③不專一(例:貳則疑惑。"荀子?解蔽")④離心,背叛(例:夫諸侯之賄,聚于公室,則諸侯貳。"左傳")⑤再,重復。(例:不遷怒,不貳過。"論語?雍也")⑥附屬二主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2、鄙①遙遠的地方(例:"為學":“蜀之鄙有二僧。〞)②庸俗,鄙陋。(例:"左傳?莊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遠謀。〞)③看不起,輕視。(例:"左傳?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禮,夫猶鄙我。〞)3、許①準許。(同現(xiàn)代漢語)②容許,聽從。(例:“許之。〞、“許君焦、暇……〞)③贊同。(例"愚公移山":“雜然相許。〞)④約數(shù)(例:"小石潭記":“潭中魚可百許頭。〞)⑤表處(例:淵明"五柳先生傳":“先生,不知何許人也。〞)4、闕①què古代宮殿前兩邊的高建筑物。②què城樓③què皇宮,引申為朝廷④quē通“缺〞⑤jué挖掘,引申為侵損,削減。5、微①細小,輕微(同現(xiàn)義)②衰敗國勢衰微。③卑賤(例:"史記?相國世家":“參如微時,與蕭何善。〞)④幽微,精妙。微言大義(成語)⑤隱蔽,不顯露。見微知著(成語)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企業(yè)加工印花合同范本
- 2025年中國新型動力電池行業(yè)市場調研分析及投資戰(zhàn)略規(guī)劃報告
- 中國電網(wǎng)合同范例
- 刻字瓷像合同范本
- 買個合同范例
- 國開電大《幼兒園課程論》形考任務三參考答案
- 出國勞務標準合同范本
- 青島市機動車委托銷售合同范本
- 個人水果訂購合同范本
- 免除責任合同范本
- 無效宣告請求書與意見陳述書代理實務全天版-案例一
- 電子線檢驗標準
- 建筑施工安全員理論考核試題與答案
- 人教版七年級歷史下冊教學計劃(及進度表)
- 建筑工程節(jié)后復工自查表
- 華萊士標準化體系
- 快捷smt全自動物料倉儲方案
- keysight眼圖和抖動噪聲基礎知識與測量方法
- TPU材料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寫作參考范文
- 試用期考核合格證明表
- 鍋爐補給水陰陽混床操作步序表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