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巴洛克文學的民間意識與狂歡精神_第1頁
淺論巴洛克文學的民間意識與狂歡精神_第2頁
淺論巴洛克文學的民間意識與狂歡精神_第3頁
淺論巴洛克文學的民間意識與狂歡精神_第4頁
淺論巴洛克文學的民間意識與狂歡精神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淺論巴洛克文學的民間意識與狂歡精神

內(nèi)容摘要:巴洛克文學的民間意識和狂歡精神是通過狂歡化語言和狂歡化人物形象來作為表現(xiàn)載體的,具體體現(xiàn)在:文本通過全民性狂歡節(jié)慶的描寫,意欲建立一個烏托邦大同世界;借助表層粗鄙放誕的欲望敘事,折射深層的精神需求和宗教關(guān)懷;而雙重或多重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意義的探索,則展現(xiàn)出巴洛克文本對人的存在狀態(tài)的多方觀照與體認。

關(guān)鍵詞:巴洛克文學

民間意識狂歡精神格里美爾斯豪森《癡兒西木傳》

17世紀歐洲的巴洛克文學是在文藝復興之后、新古典主義文學興起之前的一個過渡性的非主流文學,它曾被部分西方學者視為“不成熟的”和“缺乏美感的”①文學流派。中國學者也往往對其持否定性的評價,認為它在思想上虛浮頹靡、藝術(shù)上怪譎雕琢。這些觀點當然都是持之有據(jù)的。然而,巴洛克文學并非千篇一律,“巴洛克”風格也并非形式主義的標簽。實際上,“巴羅克已經(jīng)廣泛滲透到德國和東歐的農(nóng)民群眾中。例如,捷克人的大部分民間詩歌來自這個時代并且在文體風格、韻文形式和宗教情感上表現(xiàn)出巴羅克的特點”②。德國、西班牙、法國、意大利等國的巴洛克文學,還顯示了不為世人關(guān)注的另一面,即這種文學具有民間意識和狂歡精神。例如,貢戈拉作為一名典范的巴洛克詩人,其詩歌固然以綺麗、矯飾為主要特征,但也頗為自覺地汲取了民間狂歡文化的因子,彰顯了巴洛克文學的動感、變異、兼容的精神氣質(zhì)。德國的巴洛克文學也是如此,其中不乏民間意識和狂歡精神強烈的詩歌、戲劇和小說。這顯示了巴洛克文學的復雜性,也證明巴洛克文學如巴洛克藝術(shù)一樣具有兼容性、矛盾性和延展性。

本文的主要目的,就在于通過文本的解析,揭示巴洛克文學所蘊含的民間意識與狂歡精神。所謂“民間意識”,在此是指作者在文本中有意無意流露出來的一種不同于官方文化的民間審美意趣。而“狂歡精神”,則“是一種自由的肯定生命的世界感受”,它消弭等級,異質(zhì)共融,顛覆習見,自由宣泄,并充滿創(chuàng)新精神。持此以衡,17世紀歐洲各國的巴洛克文學均不同程度地帶有民間意識和狂歡精神,它不僅顯在地表現(xiàn)為文學語言和文學形象的狂歡化,也潛在地表現(xiàn)在作家的美學觀念和哲學意識上。

一、巴洛克文學的狂歡化語言世界

所謂“狂歡化語言”,就是指建立在狂歡節(jié)世界感受基礎(chǔ)上的一種不拘行跡的語言。這種語言與官方文學的語言,與教會、宮廷、法庭、衙門的語言大相徑庭。它以廣場吆喝、賭咒、發(fā)誓、罵人話、各種粗話等形式,打破了一切束縛、假正經(jīng),嘲弄、顛覆了正統(tǒng)、秩序與等級,致使肯定的遭到否定,上下位移,創(chuàng)造了一種讓人預料不到的民間狂歡節(jié)式的“笑”。狂歡化語言在巴洛克文學中屢見不鮮,這既是其民間意識的具體體現(xiàn),也是其文本具有審美張力的重要因素。下面,本文以格里美爾斯豪森的《癡兒西木傳》(以下簡稱《西木》)為例,來觀照巴洛克文學狂歡化的語言世界。

1.廣場吆喝與吹噓

巴赫金在研究拉伯雷《巨人傳》的中世紀民間狂歡文化因素時發(fā)現(xiàn),拉伯雷的小說營造了一種“廣場言語氣氛”,其過分的頌揚和贊美沾染了商人與小販的廉價吹噓口吻,呈現(xiàn)一種快樂、自由、諧謔和游戲的精神內(nèi)核。其實,這種情形也同樣見之于《西木》。小說開篇就有這樣的吹噓口吻,主人公毫不猶豫地把父親的茅草屋贊美為宮殿:“我敢說,任何一位皇帝,即使他比亞歷山大大帝更有權(quán)力,也不可能蓋成這樣一座宮殿,他不半途而廢才怪呢”(格里美爾斯豪森3)。

他還一本正經(jīng)地把父親的農(nóng)事農(nóng)活美化成貴族騎士的要務和職責:

在兵器和盔甲庫里,各種犁耙、釘耙、鋤頭、斧子、鏟子、糞叉、草杈塞得滿滿的,裝飾

得漂漂亮亮的。我的阿爸每天都擺弄這些兵器。鋤地、墾荒是他進行的軍事演習,就像

古羅馬人在和平時期所干的那樣。給牛套車是他作為司令員所下的命令,運糞是他的

防御加固措施,耕種土地是他進行的戰(zhàn)役,劈木柴是他明天進行的體格鍛煉,同樣,清除

廄肥是他貴族式的消遣、騎士式的的比武游戲。(4)

這里的故作高雅和自吹自擂就是一種明顯的廣場吆喝語言。

在小說中,還有對藥物的廣場式贊美和吹噓:

(教士)大大地夸獎了一番他的藥物,告訴我西蒙尼得斯·梅立科斯發(fā)明了一種技

能,后來梅特羅杜羅斯·斯賽潑蒂烏斯費了很大力氣使它更加完美了,掌握了這種技

能,只要憑一個字就能復述聽到過或者讀到過的一切事情;而要掌握這種本領(lǐng),如果沒

有他給過的那種藥物起主要作用,那是辦不到的。(120)

這番話語就是江湖郎中吹噓藥性藥力的翻版,具有很強的廣場語言色彩。更為精妙的是,教士緊接著娓娓道來,一口氣羅列了15個歷史上著名的超凡記憶力的鮮活事例,涉及到政治家、哲學家、國王、詩人、奴隸主、名將、隱士等人的逸事趣聞。這一方面顯示出這種廣場言語的不拘形跡,夸飾炫耀,一方面也顯示了作者自身的醫(yī)學、史學、文學、神學方面的造詣。同樣的情形還在書記官賣弄歷史、軍事和藝術(shù)知識、西木賣弄吹噓動物學知識、魔湖王子賣弄礦物知識等情節(jié)中一再出現(xiàn)。由于使用了一連串排比,振振有詞,氣勢如虹,顯示了巴洛克文學夸張、繁復的修辭技巧所營建的邏輯力量,正如沃爾夫林贊揚巴洛克風格的文學化語言:“能夠創(chuàng)造出排山倒海之氣勢和令人沉醉的繁縟細節(jié)的元素就出現(xiàn)了”(62)。

2.賭咒、詛咒、發(fā)誓、罵人話

《西木》還揭示了賭場(狂歡化廣場的變形)中賭咒和發(fā)誓語言的盛行:“那里人們正在擲色子賭博,各種各樣的詛咒聲、漫罵聲此起彼伏,鬧得沸反盈天”(159)。

管家向西木發(fā)誓:

我向你保證,西木,只要我平安地回到老家,我就要把這些材料寫成一整本書:我要

描寫人們怎樣在賭博中虛度年華,更要描寫那些在賭博中用來褻瀆上帝的可怕詛咒。

……我要這樣向全體基督徒證實,那仁慈的上帝遭到一小伙賭徒的褻瀆遠遠超過了整

個軍隊對他的侍奉。(165)

在第24章,西木借西班牙16世紀神學家古瓦拉的宗教性論文“對宮廷生活的蔑視和對平民生活的歌頌”中的告別語來宣布與世界的訣別:

你該詛咒的世界,我因為你的教唆而忘記了上帝和自己,我一生在驕奢淫逸、為非

作歹、罪愆和恥辱中追隨了你!我要詛咒上帝創(chuàng)造我的那個時辰!我要詛咒我被降生

到你這丑惡的世界上來的日子!哦,山岳,岡巒和巖石啊,壓到我身上來吧,在基督的恕

容面前,在那端坐于審判椅上的人面前,把我掩埋起來吧!啊,無窮無盡的痛苦喲!

(474)

西木在經(jīng)歷了三十年戰(zhàn)爭的洗禮后,在諸多的災難、幸運、失寵、偷盜、搶劫、流浪和迷幻旅行中意識到人世間的繁華與紛擾、鉆營與落魄通通沒有意義。這番詛咒便是對“世界”的棄絕,懷有一種對上帝的大不敬。在宗教教義里,人是沒有權(quán)力自行棄絕人世的,人的生命不是自己的而是上帝的,這種對世界和上帝激揚的責難無疑傳達了作者宗教自由的思想信息,是沖破宗教禁忌的狂歡化精神的直接表露。

3.粗話與臟話

粗話與臟話在《西木》文本中比比皆是:

狗日的!我們整得那些農(nóng)民真夠厲害的,那些流氓!(78)

我們要用上帝的名義成群結(jié)隊,搶、拿、斃、殺、攻、擄、燒,樣樣都干!(78)

如果父母的品質(zhì)能遺傳給子女,那么我不得不認為,你的父親是條干魚,你的母親

是條鰈魚【意指蠢人】。(127)

那些雞鳴狗盜之徒居然要“用上帝的名義成群結(jié)隊,搶、拿、斃、殺、攻、擄、燒”!公然蔑視上帝,褻瀆宗教!這里一方面自然顯示了語言的無限自由和自在的特質(zhì),另一方面也可看作是一種頗含深意的反諷,是一種語詞的“擴張和侵略”。

二、巴洛克文學的狂歡化形象系列

狂歡化語言體現(xiàn)的內(nèi)容所指即是形象。在一些巴洛克文本中,這些形象涵蓋了巴赫金所總結(jié)的幾種基本類型:

1.“小丑式國王”形象

民間節(jié)日形象中最具有狂歡化精神的是一類“小丑式國王”形象。在狂歡氛圍中的加冕與脫冕儀式可以看作是人生、社會的悲喜與苦樂、興盛與衰頹的操演。在《西木》中,主人公的人生際遇也處在不停的升降沉浮中,一會兒是寵侍,一會兒是跟班;一會兒是風流場中的得意者,一會兒是遭人唾棄的流浪漢;一會兒是豐衣足食的獵兵,一會兒又是忍饑挨餓的游民;一會兒儀表非凡,一會兒丑陋變形;一會兒是命運的寵兒,一會兒是時運的倒霉鬼……總之,是在不斷的“加冕”與“脫冕”的儀式中完成人生的悲劇性與喜劇性。

2,“肉體收割”形象

“肉體收割”形象來自民間節(jié)日形象體系。巴赫金認為,民間節(jié)日大都有著各種狂歡化毆打場面,挨打者往往作為狂歡節(jié)上的犧牲者被獻祭,而民間節(jié)日上的狂歡節(jié)祭品,如公牛等,都要給剁碎和解剖,做成灌腸和餡餅。因此,“肉體收割”形象具有民間狂歡淵源。作品中對肉體的摧殘、傷害、切割、辱罵、詛咒、毆打甚至殺戮,與生命重生和世界重建密切關(guān)聯(lián)。在寓言的意義上,毀滅與重建,舊世界與新生活的辯證關(guān)系由此得以傳達。《西木》中不斷出現(xiàn)戰(zhàn)爭中的屠戮行為,也多次寫到毆打場面。在第五章“魔鬼帶領(lǐng)西木下地獄,在鵝圈里用西班牙美酒款待他”里,提到了對肉體的極端摧殘:“他們用一張床單把我裹上,一陣毒打,幾乎打爛了我的五臟六腑,連靈魂也幾乎出了竅,我終于失去了知覺,暈了過去,像死人那樣躺在那兒”(114)。

格里美爾斯豪森并不干預生活,只是將這種人性的本相揭示出來,似乎根本沒有必要進行任何清醒的反思或傷感的回味。因此,文本中對災難性的屠戮的描寫是很少帶有明顯的道德感,抑或是極力隱藏了直接的價值判斷。

3.筵席舞會形象

狂歡形象還包括酒宴和舞會中的怪誕形象。對筵席上的吃、喝、吸納、嘔吐等的直觀描寫,對飲食男女的窮形盡相,盡管并不具有拉伯雷以吃喝隱喻文藝復興時期的人的解放與自由的意味,但無疑讓我們看到原生態(tài)的動物般的吃喝樣態(tài):

我目睹這些賓客的盛宴,其聲像豬,其飲如牛,其狀像驢,到最后嘔吐起來就像癩皮

狗。他們用圓桶般的杯子往肚子里灌下那霍赫哈埃姆、巴赫拉赫和克林根貝爾格產(chǎn)的

名酒,這些酒也就立即在他們的頭腦里施展出自己的威力?!谶@樣做的時候,有些

人淚如泉涌,冷汗直冒,然而照舊狂飲不止。到最后他們又打鼓,又吹哨,又拉琴,把東

西四處亂扔,鬧得沸沸揚揚,無疑是酒在向他們的腸胃發(fā)起了攻勢。(90)

在這里,人們是放松、自由、任情任性的,沒有任何顧忌和避諱,沒有貴族階層的飲食禮儀,更沒有溫雅節(jié)制的社交性禮貌文明語的插入。饗宴降格為動物般單純的吃喝行為,而這也正是使單純無知的癡兒西木深表擔心、不解和厭惡的地方。

此類形象還涉及到舞會形象的塑造。格里美爾斯豪森運用陌生化的手段來展示舞會的滑稽和無聊:

在里面的大廳里,我看到許多男人、女人和單身漢,東一群,西一堆地在互相飛快地

旋轉(zhuǎn)著a他們發(fā)出細碎的步履聲和叫喊聲,我還以為他們?nèi)及l(fā)瘋了?!Γ矣X得

這一片景象是如此殘暴,如此可怕,如此恐怖,致使我毛骨悚然,只能認定是他們喪失了

理智。……或許是地獄里的妖魔在驅(qū)趕著他們?nèi)绱税d狂地奔跑和裝出猴子般的丑態(tài),

以嘲弄整個人類吧!……當我的主人走進門廊并向大廳走去時,這種瘋狂正好停止,但

是他們點點頭、拱拱腰或者用腳在地上擦一擦,拖一拖,似乎要把他們在瘋狂之時踩出

來的足跡重新抹掉。(96)

懵懂的西木以有限的智力看到舞會旋轉(zhuǎn)中的“瘋狂”、“恐怖”、“殘暴”,以及“猴子般的丑態(tài)”,這是對慶典的滑稽模仿與嘲弄。一般而言,舞會是社交的“廣場”,集優(yōu)雅、情致、欣悅和美妙旋律于一體。然而在西木眼中,舞會卻只不過是不明所以的“猴子的丑態(tài)”。這種顛覆性觀點取得了令人忍俊不禁的“笑果”,進而實現(xiàn)了狂歡化世界感受的自由。

4.怪誕人體形象

《西木》封面上的怪人形象令人迷惑不解:上半身半男半女,頭上長角,身上有翅,身后拖著一條海豚般的尾巴。雙腳甚是怪異:一為鴨蹼,一為牛腳。怪人作陶醉狀,自得其樂地看著一本書。整個兒一個“人形獸”或“獸形人”。書的封面集中了各式各樣的日常用品、武器、動物,如酒杯、鞭炮、皇冠、利劍、碉樓、大炮、魚,還有各種小昆蟲。怪人腳下還踩著各種各樣的假面具。西木本人也是一個令人驚異的不合日常生活原則的怪物”、小丑和傻瓜。他的全名是“德意志的富有冒險生涯的西木卜里其西木斯”。名字本身就有象征意味。隱士為西木取的這個名字是“單純無知”之意,但是西木卻在小丑、傻瓜和冒險家的身份背后顯示出與角色相悖的知性光芒,賦予這一角色以張力。

三、從狂歡化語言及形象看巴洛克文學的狂歡精神實質(zhì)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西木》等作品中狂歡化語言的使用和狂歡化形象的塑造,突破了官方語言的禁忌和束縛,體現(xiàn)著民間話語的自由放任和雜語特征。從這些話語中,我們可以感受紛繁復雜的原生態(tài)生活和多重價值觀念的交鋒和雜陳,體悟到民間自由舒放、自然野性的語言的活力生機以及欲望宣泄式的快樂。這種狂歡精神具體體現(xiàn)在:

1.全民性的狂歡與烏托邦理想世界的構(gòu)建

狂歡自然涉及到民間節(jié)日慶典以及其他一些群體活動。也只有在全民性的狂歡中才會真正實現(xiàn)個體所尋求的自由與平等?!栋V兒西木傳》中這樣的群體活動比比皆是。最有意味的是格里美爾斯豪森描繪的德國民間傳說中布羅肯峰上的妖魔聚會。西木夢見自己騎到一條板凳上,連人帶凳子倏地飛出窗外,看到了奇特的舞蹈。最里面一圈七、八個人,里里外外很多圓圈,最外面的一圈超過二百人。

他們的腦袋像小丑一般地亂搖亂晃,顯得那樣怪誕可憎。……他們當中有幾個人

用蝮蛇、蝰蛇和蜥蜴代替笛子、橫笛和長簫,快樂地吹著曲子。有幾個人在貓的屁股上

吹奏,在它們的尾巴上彈撥,那聲音如同風笛一般。另外一些人在馬頭上拉奏,就好像

拉著動聽的小提琴,再有一些人把屠宰場上的牛骨骼當作豎琴,……魔鬼們用鼻子吹著

喇叭,聲音在整片樹林里回蕩;當這場舞蹈快要結(jié)束時,所有這些地獄里的嘍哆們開始

呼天搶地地狂吼怒號起來,一個個都像發(fā)了瘋似的。(151)

這里無疑打破了雙重界限:人與動物的界限,人與魔鬼的界限,實現(xiàn)了人、獸、鬼的和諧舞蹈,展現(xiàn)了一個大同世界的幻景。西木甚至覺得音樂、舞蹈和歌唱,還有在他聽來是他們各自按自己的舞蹈所配的曲子,都“具有一種奇妙的諧音。”為了證明這妖魔聚會的真實性,作品還為西木找出了多個民間的例證,有丹麥皇帝借助日爾曼神俄底的精靈飛躍重洋回到自己的王國;有波西米亞的婦女讓她們的情人騎著山羊來和她們幽會;有16世紀那不勒斯法學家基爾侖多斯和他的老婆一起參加妖魔聚會的情景;還有浮士德博士的飛翔技能,薄迦丘《十日談》中的富紳隆巴底的夢中飛行……(152)這些民間喜慶節(jié)日和奇特傳說傳達了一種縱情恣肆的享樂和歡快氣氛,一種充滿神奇想象和超越現(xiàn)實的快感,共同營建了一種迥異于現(xiàn)實晦暗世界和官方教條世界的新的世界圖景,帶來全民歡聚一堂的輕松感、解放感,和自由、平等的意識,生活進而涌現(xiàn)了斑斕的色彩和激情的節(jié)奏。

2.形而下之欲望敘事與形而上之哲學美學追求

其實,賭咒與罵人話,臟話與粗話,“肉體收割”與怪誕筵席舞會形象的實質(zhì)就是走向形而下,然而又以形而下喻指形而上的思索與追求?!段髂尽返?1章“西木初試本領(lǐng),卻挨了一頓狠揍”和第34章“西木參加了一個舞會,在那兒又一次惹下了大禍”中涉及到西木的臭屁和大便的描寫,就是“別有用心”的。西木因為在宴會上口念“放屁放屁放屁”的咒語、旁若無人地打屁和在舞會上大便失禁,被人狠狠地揍了兩頓。這里的形而下描寫涉及到惡人的教唆、舞會的怪誕、賓客的俗相、殘暴的毆打以及自我嘲弄。對西木的臭屁、大便的直接描寫是環(huán)繞著對瑞典司令官、書記官、各色賓客的反響來展開,書記官的奸詐險惡、仆人們的為虎作倀、各色賓客的空虛無聊,都在這些中心事件的邊沿發(fā)展著、蔓延著、暴露著,因而從情節(jié)結(jié)構(gòu)上看,也是揭示人性乖戾和反常的有效安排與合理鋪陳。

因為一個臭屁而被毆打的情節(jié)不能不說是虛構(gòu)加玩笑,而惹人嫌惡和遭遇毆打后依然是“添酒回燈重開宴”,以一種民間特有的喜慶氣氛重回現(xiàn)實人生,便是一種狂歡式“肉體收割”程式的演化。因此,對滑稽、粗俗等“丑”的審美態(tài)度決定了認知的拓展與深化,對粗俗的人類行為的描寫就獲得了美學意義上的深層意味。

另一個典范的例證就是《西木》中貴族小姐的肖像畫了。作者將貴族小姐黃黃的頭發(fā)比作“小孩子的糞便”,“頭路又白又直”卻好像“用豬毛刷子在上面刷過一般”。在這里,語言的狂歡性質(zhì)顯示出張力語言的兩極:夸她頭發(fā)卷“漂亮”,卻用“空心的笛子”、“蠟燭”以及“烤腸”來比喻;贊她額頭“光滑”,競用“屁股”、“死人面孔”來比較;夸她手和手指“靈活”、“纖細”、“修長”、“柔軟”、“靈巧”,卻譏嘲恰好適合“偷竊”;贊美她身體“纖巧”、“苗條”、“優(yōu)美”,卻把苗條歸于就像“拉了整整八個星期的肚子似的”。顯而易見,先是明白無誤的贊美語、吹噓語,緊接著就是調(diào)侃嘲弄、粗鄙放誕、諷刺挖苦的顛覆語言。實質(zhì)是明褒實貶。更有意思的是,相貌描寫中充斥著食欲、色欲和人性其他方面的貪欲,不雅不潔的語詞一再出現(xiàn)。

此類欲望敘事語言具有放誕粗鄙、諧譎雙關(guān)的特點,又因為使用了矛盾修辭等技巧而收到了出乎意料的效果。諺語、雙關(guān)語、矛盾修辭、反語、插科打諢、諷刺手段的運用,使得作品的語言具有了輕松幽默色彩和戲謔玩笑的成分。特別是矛盾修辭技法,褒貶相依、抑揚互換,是一種動態(tài)沖突中的拆解與融合——突破了等級、價值兩極之間的界限,一面建構(gòu)一面解構(gòu),反之亦然。在打破與重建的邊沿游走滑動,構(gòu)成了話語張力世界的兩極。

綜上,這種欲望敘事的狂歡化語言具有三重功效:

其一,展開民間最富有生命力和原始氣息的欲望敘事,目的是從17世紀的專制制度束縛、宗教束縛和典雅語言束縛中得到解放和實現(xiàn)超越。文中還有大量的性描寫,人體下部、宇宙下部(地獄和魔界)的描寫,以及大量的飲酒醉酒場景、死人形象甚至大便描寫……簡直就是赤裸裸的生活原生態(tài),令讀者在驚訝之余不由涌起難受之感、緊張之感甚至厭棄之感,然而這些感覺又終于被其諧謔調(diào)笑的語言化解和稀釋。

其二,欲望敘事遮蔽的是對官方、專制、宗教、雅文學等的拆解與反動,仿佛一把天然的保護傘,嘻笑怒罵皆成文章,既可以躲避官方的檢查與責難,又隨心所欲、逞情盡興地宣泄了自己的不滿、厭棄、嗜好與幻想。

其三,作品既貼緊了現(xiàn)實也貼近了民間,以其放誕粗俗、雙關(guān)和矛盾修辭而具有底層民眾的氣息和力度,從而顛覆了巴洛克時期文學語言的精致典雅原則。這種標新立異也正是巴洛克文學的美學追求之一。

3.雙重或多重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標準的沖突與融合

其實,巴赫金一個非常有價值的發(fā)現(xiàn)是他從中世紀的騎士文學中考證出對后世歐洲文學創(chuàng)作有深遠影響的三類人物:騙子、傻瓜和小丑,并把這作為打破人與人一切關(guān)系之成規(guī)的一個窗口,認為“這些人物進入小說后,一定程度上恢復了文學與民主廣場之間的聯(lián)系”。他肯定了此類形象的張力性質(zhì),預言“可能還寓意著另一種生命的存在”。@

我們檢視歐洲17世紀的文學作品,發(fā)現(xiàn)這類騙子、傻瓜和小丑形象經(jīng)常出現(xiàn),比如,西木、克拉林(《人生如夢》)、“流動戲班子”中插科打諢的丑角、意大利式即興喜劇中的滑稽人物等。作者無疑把文學描摹的對象放在了開闊民主的場地,不僅切人共時態(tài)的人類生活,也體現(xiàn)歷時態(tài)中類型化人物形象的再生和變異。而形象自身具有的“脫節(jié)”感,正是源于對人類本質(zhì)的認知與體悟。人物外在形象的陌生化描寫,使得人物的滑稽外觀得以夸張呈現(xiàn)(如西木的半人半魔肖像),而內(nèi)在的多重可能性則在故事中緩慢地被挖掘、被釋放并最終被圈定:單純無知——隱匿智慧(扮作小丑)——追求享樂——靈魂歸隱,完成作家關(guān)于成長的主題構(gòu)想,完成“原罪”與“救贖”的神學思想探索,等等。詹麗特-伯奇(IlanetBertseh)認為:格里美爾斯豪森表現(xiàn)了一種不同于其他作者的“原罪”與“救贖”觀念,而這影響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