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油氣系統(tǒng)和成藏動力學專題培訓課件_第1頁
含油氣系統(tǒng)和成藏動力學專題培訓課件_第2頁
含油氣系統(tǒng)和成藏動力學專題培訓課件_第3頁
含油氣系統(tǒng)和成藏動力學專題培訓課件_第4頁
含油氣系統(tǒng)和成藏動力學專題培訓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含油氣系統(tǒng)和成藏動力學OilSystem-石油系統(tǒng)W.G.Dow(1972)強調石油聚集依生烴灶不同而具“族群”性實質內容突出“源控論”HydrocarbonMachine-生油機器

F.F.Meissner

(1984)強調生烴灶作為“生油機器”的核心強調成藏要素在三度空間有機聯(lián)系對油氣聚集的重要性IndependentPetroliferousSystem-獨立含油氣系統(tǒng)G.Ulmishek(1986)指出油氣生成、運聚、成藏的獨立性強調含油氣系統(tǒng)在資源評價和預測中的地位一、含油氣系統(tǒng)的基本概念一、含油氣系統(tǒng)的基本概念PetroleumSystem-含油氣系統(tǒng)

Magoon

和Dow(1994)只適合于簡單含油氣系統(tǒng)強調“源藏”的一次過程TotalPetroleumSystem-總含油氣系統(tǒng)R.M.Pollastro(1999)已注意到油氣混源、多個生烴灶、多階段生烴等現象強調不同含油氣系統(tǒng)之間可出現多種相關性UnconventionalPetroleumSystem-非常規(guī)含油氣系統(tǒng)LawBE和CurtisJB(2002)只適合于煤層氣、深盆氣、裂縫頁巖氣、生物氣等非常規(guī)油氣強調“源藏”一體以及油氣沒有發(fā)生大規(guī)模運移過程Apetroleumsystemisdefinedhereasanaturalsystemthatencompasses,apadofactivesourcerockandallrelatedoilandgasandwhichincludesallthegeologicelementsandprocessesthatareessentialifahydrocarbonaccumulationistoexist.含油氣系統(tǒng)是指一個與有效生烴灶相聯(lián)系的、由其中的油氣生成、運移和聚集過程形成的天然流體系統(tǒng),包括由該生烴灶形成的所有油氣藏以及形成這些油氣藏所必不可少的一切地質要素和作用過程。

一、含油氣系統(tǒng)的基本概念含油氣系統(tǒng)與其它油氣地質單元的關系:

含油氣系統(tǒng)是介于含油氣盆地和含油氣區(qū)帶之間的一個油氣地質單元。它具有一定的空間展布范圍,也具有一定的演化時間。油氣域油氣區(qū)生成子系統(tǒng)含油氣盆地運移子系統(tǒng)聚集子系統(tǒng)區(qū)帶勘探目標含油氣系統(tǒng)油氣地質系統(tǒng)及其組成單元圖油氣調查的四個層次含油氣系統(tǒng)劃分的關鍵是識別有效源巖體,即在關鍵時刻生成和排出石油的源巖連續(xù)體。含油氣系統(tǒng)的劃分依據是有效源巖體,存在幾個有效源巖體,就有幾個含油氣系統(tǒng)。含油氣系統(tǒng)的劃分和類型簡單含油氣系統(tǒng)復合含油氣系統(tǒng)含油氣系統(tǒng)的劃分和類型烴源灶—單灶油氣成藏過程—油氣大量生成、運移和聚集過程基本上一次完成關鍵時刻—一個油氣分布—遵從“源控論”

實例:松遼盆地白堊系、鄂爾多斯中生界簡單含油氣系統(tǒng)復合含油氣系統(tǒng)

烴源灶——多個烴源灶在空間上相互疊置關鍵時刻——多個(多期生烴、成藏、調整與改造)獨立性——

不同生烴灶形成各自相對獨立的含油氣系統(tǒng)復合性——不同系統(tǒng)之間共享部份成藏要素與油氣聚集空間油氣資源——油氣資源散失不嚴重評價方法——“順藤摸瓜”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含油氣系統(tǒng)在其形成過程中共享某些成藏地質條件,如共同的運移通道、儲集層、聚集區(qū)帶和區(qū)域性蓋層,形成兩個或多個相對獨立含油氣系統(tǒng)組成的復合含油氣系統(tǒng)?;咎卣鞫x多源多期復合含油氣系統(tǒng)源-儲之間映射關系含油氣系統(tǒng)劃分含油氣系統(tǒng)評價含油氣系統(tǒng)選擇油氣成藏模式油氣分布規(guī)律油氣勘探方向油源-源巖關系生油巖分布儲集巖發(fā)育關鍵時刻確定圈閉形成油氣運聚含油氣系統(tǒng)演化油氣分布預測建立儲集巖-油源巖之間映射關系成藏期次分析,每一個成藏期油氣運聚格局生油洼陷/生油巖相帶空間疊置關系儲集層段的關系多少個關鍵時期?幾個主要運聚期幾個圈閉形成與改造期每一個關鍵時刻的含油氣系統(tǒng)劃分和演化含油氣系統(tǒng)時空復合的關系油(氣)-源對比古構造分析流體勢演化分析古構造分析含油氣系統(tǒng)制圖成藏過程分析疊加制圖技術熱成熟史分析儲層地球化學儲層成巖分析,儲層評價原型盆地分析,有機巖相帶制圖,源巖疊合關系二、含油氣系統(tǒng)的研究內容及評價方法研究內容:1.基本要素的描述包括:有效烴源巖、輸導層、儲集層、蓋層、上覆巖層2.地質作用過程的描述包括:油氣生成、運移、聚集過程和圈閉形成過程1、靜態(tài)地質要素的描述包括有效烴源巖、輸導層、儲集層、蓋層。

(1)

烴源巖描述:有效烴源巖是指特定時期內已經或正在生成油氣的烴源巖。成熟烴源巖的描述可以抽象為層段、有機巖相帶、范圍、潛力與時刻的確定。即包括:烴源巖的展布、有效分布和關鍵層段;烴源巖的質量及其平面變化;烴源巖的熱演化程度及其生、排烴量;油(氣)源對比等。(2)輸導層分析輸導層是將油氣從生烴區(qū)輸送至聚集地的中間橋梁,決定了流體運移的軌跡和目的地。輸導體系:含油氣系統(tǒng)中所有運移通道(輸導層、斷層、裂縫、不整合面等)及其相關圍巖的總和。輸導層的研究可歸納為“層、面、網”的描述,包括:關鍵時刻前后烴源巖頂或輸導層的古構造形態(tài);輸導層巖性與巖相平面分布與關鍵時刻前后所處的巖相劃分;關鍵時刻前后應力場與斷裂組合;關鍵時刻前后與斷層連接的不整合面的起伏形態(tài)。(3)

儲集巖描述:

包括儲層類型及空間分布,儲集性能及影響因素;有利儲集層段、成巖作用及儲層地球化學作用等;儲集體預測、建模及評價。(4)蓋層描述:蓋層決定一個含油氣系統(tǒng)的有效邊界。描述包括蓋層層位、巖石類型及空間展布;蓋層的厚度及封蓋能力(5)上覆巖層描述:包括主要層位及巖性,厚度及空間展布;不整合次數、剝蝕厚度、時間及范圍等2.地質作用過程描述(1)油氣生成過程:

它是對有效生油巖從進入門限開始到生烴結束全過程進行恢復的描述:生烴關鍵時刻、有效源巖展布、生烴持續(xù)時間和生烴總量。(2)油氣運移過程

探討源巖生成的油氣排出,進入輸導層至發(fā)生聚集之前的過程。包括初次運移與二次運移兩個環(huán)節(jié),可概括為運移動力、運移量、路徑與方向的描述。(3)油氣聚集

包括油氣運移匯聚區(qū)生儲蓋組合、油氣匯聚量、運聚期與持續(xù)時間的分析(4)圈閉的形成:主要是對有效捕集油氣目標的分析,包括圈閉類型,構成(生儲蓋組合與儲集空間)與分類分布的圖件,構造圈閉形成期與有效圈閉分析,以及近源非構造圈閉的描述與圖件等。二、含油氣系統(tǒng)的研究內容及評價方法主要描述圖件:含油氣系統(tǒng)的主要描述圖件(四圖):含油氣系統(tǒng)埋藏史圖、含油氣系統(tǒng)平面展布圖、含油氣系統(tǒng)剖面圖,含油氣系統(tǒng)事件圖。關鍵時刻(Criticalmoment):是指含油氣系統(tǒng)中大部分油氣生成-運移-聚集的時間。關鍵時刻(250Ma)埋藏史曲線圖含油氣系統(tǒng)成藏事件圖含油氣系統(tǒng)關鍵時刻的平面分布圖含油氣系統(tǒng)空間范圍的理想剖面圖表征含油氣系統(tǒng)的“四圖”二、含油氣系統(tǒng)的研究內容及評價方法研究方法:

有效烴源巖評價技術關鍵時刻確定技術儲層與油藏地球化學技術古構造分析技術烴類運移研究技術含油氣系統(tǒng)綜合模擬技術篩選出所有關鍵時刻,并確定其性質(成藏、破壞、調整)按照由早晚時序,站在關鍵時刻看油氣生、運、聚、散、調整的全過程依據需要,確定成圖內容詳略按“六定”步驟評價系統(tǒng),圖件強調工業(yè)化含油氣系統(tǒng)評價思路定源—質量、層段、空間分布定期—關鍵時刻與次數定向—主要油氣資源的去向定界—運聚單元與系統(tǒng)的邊界定量—油氣資源總量與空間分布定級—不同目標含油把握性、潛力、分級“六定”方法實例分析(據趙文智)站在關鍵時刻,編制古構造圖以優(yōu)勢運移通道確定為核心,編制砂體、斷裂分布圖古水文、環(huán)境分析已知運聚系統(tǒng)資源豐度統(tǒng)計綜合確定油氣空間分配定向—運移方向基本做法運移方向判識的地球化學參數原油物性(比重、粘度、含臘量等)原油族組分生物標志化合物同位素自生礦物包裹體地層水中有機酸和無機離子等油氣運聚單元(HydrocarbonMigrationandAccumulationUnit)——由一組油氣運移匯聚流線確定的,并由油氣運移分隔槽與油氣運移最大空間外邊界圈定的、可供發(fā)生油氣運移和聚集全過程的三維地質單元,介于含油氣系統(tǒng)與油氣成藏組合之間——同一系統(tǒng)有多個運聚單元;不同運聚單元油氣資源豐度和總量不同相關術語油氣運移分隔槽匯聚運移流發(fā)散運移流定界—運聚單元與系統(tǒng)邊界盆地邊界區(qū)域封蓋層邊界儲集體尖滅帶流體運移外邊界區(qū)域性斷裂帶大型構造隆起的脊線與大型地層剝蝕和超復尖滅帶層內/層間阻流帶七類系統(tǒng)邊界定界—運聚單元與系統(tǒng)邊界“六定”匯總表三、油氣成藏系統(tǒng)的概念及應用含油氣系統(tǒng)——含油氣系統(tǒng)是指成熟的烴源巖及所有已形成的與該烴源巖有關的油氣藏,并包含油氣藏形成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切地質要素及作用。包括一切高度聚集、任何狀態(tài)的烴類物質成油過程中相互依存的地質要素和作用油氣源巖、儲集巖、蓋層、上覆巖層圈閉的形成和油氣的生成、運移和聚集源油氣成藏系統(tǒng)—在含油氣系統(tǒng)內或之間的一個油氣運移、聚集的相對獨立單元。它包括同一運聚系統(tǒng)內有效烴源巖及與其相關的油氣藏以及油氣藏形成所需要的一切地質要素和作用。藏含油氣系統(tǒng)與油氣成藏系統(tǒng)關系示意圖油氣成藏系統(tǒng)劃分的基本原則油氣成藏系統(tǒng)是盆地或凹陷一個相對獨立的油氣運聚單元,其邊界在縱向上為油氣垂向運聚邊界,即區(qū)域性分布的烴源巖層和蓋層;平面上為運聚單元分割槽,主要為生油凹陷軸線或封閉性大斷層,巖性尖滅線等。據此可在大的含油氣系統(tǒng)基礎上,進一步劃分若干油氣成藏系統(tǒng)。在陸相斷陷盆地,油氣縱向運移十分活躍,在縱向上很難將不同成藏系統(tǒng)劃分開。因此,可以正向構造帶為核心,以該帶油氣藏所涉及的匯油氣范圍為邊界,劃分和評價油氣成藏系統(tǒng)。

油氣成藏系統(tǒng)是以藏為核心,或以控制油氣運移指向的正向構造單元為核心。在縱向上以區(qū)域性穩(wěn)定分布的蓋層為封隔層;在平面上由向斜軸線或流體高勢分界線及封堵面(封閉性大斷層或盆地邊界)分開。油氣成藏系統(tǒng)強調了“藏”的形成,以藏為核心,是相對獨立的油氣運聚單元。同義語:油氣成藏體系油氣運聚單元油氣運聚單元:是由一組匯聚流線確定的,并由油氣運移分隔槽與油氣運移的最大外邊界圈定的,可供實現油氣運移-聚集全過程的三維地質單元。油氣運聚單元是介于含油氣系統(tǒng)與油氣成藏組合之間的含油氣地質單元。成藏組合:具有相同儲集層、源巖和區(qū)域蓋層的油氣藏、圈閉和油氣發(fā)現的組合。根據油氣成藏系統(tǒng)的概念及劃分原則,對濟陽坳陷各凹陷及整個坳陷的油氣成藏系統(tǒng)進行了劃分,如東營凹陷劃分出8個成藏系統(tǒng),濟陽坳陷共劃分出27個成藏系統(tǒng)。成藏系統(tǒng)是以藏為核心,在縱向上由區(qū)域性穩(wěn)定分布的封隔層分隔開生儲配置,其邊界在剖面上為油氣垂向運聚邊界,即區(qū)域性分布的烴源巖層和蓋層。參照前人對東營凹陷剩余流體壓力的研究成果,可將整個東營凹陷初步劃分為8大成藏系統(tǒng):即中央隆起帶成藏系統(tǒng)、北帶東段成藏系統(tǒng)、北帶西段成藏系統(tǒng)、林樊家-平方王成藏系統(tǒng)、博興洼陷南坡成藏系統(tǒng)、高青-花溝成藏系統(tǒng)、牛莊-八面河成藏系統(tǒng)、純化-樂安成藏系統(tǒng)。東營凹陷油氣成藏系統(tǒng)劃分圖

油氣成藏動力學是指某一特定的地質單元內,在相應的烴源體內和流體輸導體系格架下,通過對溫度、壓力(勢)、應力等各種物理、化學場的綜合定量研究,在古構造發(fā)育的背景上歷史地再現油氣生、排、運、聚,直至成藏全過程的各學科綜合研究體系。它的研究對象是單一的含油氣系統(tǒng),也可以是與某一油氣藏形成有關的某些地質單元。(龔再升,1999)三維烴源體與油氣輸導體系的建立是油氣成藏動力學研究的基礎。

成藏動力學:是綜合利用地質、地球物理、地球化學手段和計算機模擬技術,在盆地演化歷史中和輸導格架下,通過能量場演化及其控制的化學動力學、流體動力學和運動學過程分析,研究沉積盆地油氣形成、演化和運移過程和聚集規(guī)律的綜合性學科。(郝芳,2000)研究的基礎是盆地演化歷史和流體輸導格架,研究的核心是能量場(包括溫度場、壓力場、應力場)演化及其控制的化學動力學和流體動力學過程。

盆地油氣成藏動力學:是以盆地為背景、以油氣為對象、以油氣系統(tǒng)為單元,研究油氣生成、運移、聚集、保存的成藏動力學過程及其控制因素的學科。

盆地油氣成藏動力學包括油氣生成動力學、油氣運聚動力學,以及油氣藏保存與破壞動力學。(張厚福,2002)(1)查明盆地區(qū)域地質特征及盆地地球動力學類型

;(2)開展盆地內地溫場、地壓場、地應力場等“三場”定性定量分析,劃分有利生烴區(qū)及有利聚集區(qū)

,研究“三場”與油氣聚集的關系

;(3)成藏模式的建立:藉助盆地內油氣系統(tǒng)或流體封存箱等地質實體詳細剖析成藏地質要素及成藏作用過程

,輔以油氣成藏過程的時間、空間分析

,在統(tǒng)一的時間、空間范圍內,探討、歸納油氣藏形成的類型、分布及模式,為油氣勘探部署提供科學依據。

2、油氣成藏動力學的研究思路及研究內容

研究思路:油氣成藏動力學的研究應以盆地為背景,首先查明盆地區(qū)域地質特征及盆地地球動力學類型;在此基礎上,開展盆地內地溫場、地壓場、地應力場“三場”定性定量分析,劃分有利生烴區(qū)與油氣聚集區(qū),研究“三場”與油氣聚集的關系。藉助盆地內含油氣系統(tǒng)地質實體剖析成藏地質要素及成藏作用過程,輔以油氣成藏過程的時間、空間分析,在統(tǒng)一的時、空范圍內,探討、歸納油氣藏形成的類型、分布及模式,為油氣勘探部署提供科學依據。成藏動力學主要研究內容:

含烴流體由烴源灶,經輸導體系,至圈閉形成油氣聚集的地質作用過程及其有關的地質要素,更強調橋梁、作用動力、作用過程,其最終目的是建立油氣成藏模式,總結油氣富集規(guī)律。(1)烴源灶時空分布及演化:空間分布、動態(tài)演化、生烴潛力(2)輸導系統(tǒng)(橋梁)研究:輸導層、斷裂、不整合(3)成藏動力(三場)研究:地溫場、壓力場、應力場(4)過程研究:時間(油氣注入史)、空間(油氣運移路徑)研究、油氣成藏過程模擬(5)油氣成藏模式建立五、油氣聚集成藏模式

成藏模式是對成藏條件相似的一類或一組油氣藏群作出的成因解釋模型。它反映的不僅是單個油氣藏的形成特征,而且能高度概括一種或一組油氣藏群的油氣成藏條件。成藏模式應具有以下特點:全面性、靜動結合性、代表性、預測性油氣藏成藏模式是對油氣藏中的油氣注入方向、運移通道、運移過程、運移時期、聚集機理及賦存地質特征的高度概括,同時也研究油氣藏形成后的保存與破壞過程。油氣的成藏模式是各種成藏控制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在相似的地質條件下,某種成藏模式就應出現,具有普遍的意義,從而有效指導油氣勘探。

油氣藏成藏模式研究包括油氣藏的靜態(tài)描述和動態(tài)成藏過程的研究。靜態(tài)描述主要包括油氣藏的構造特征、類型、生儲蓋組合特征、儲集層的物性與分布、蓋層的巖性與分布、流體分布特征和性質等,實際上是對油氣藏的典型解剖。動態(tài)成藏過程的研究主要包括烴源巖成烴史、運移通道與運移過程、成藏期次和成藏機理的研究。

要弄清一個地區(qū)或盆地各種油氣藏的成藏模式,必須首先研究各油氣藏的地質特征、流體特征、溫度壓力特征、儲集層特征等因素,之后,才能確定成藏模式。在成藏模式中,強調烴源巖與油氣藏的相對位置關系、油氣運移的方式與通道、油氣的注入期次、保存條件等。

通過不同地區(qū)油氣藏成藏條件與特征的研究,人們提出了多種成藏機制與模式。李小地(1996)對油氣藏成因模式進行了較為系統(tǒng)的總結,提出了一期和多期油氣成藏模式、縱向和橫向油氣調整模式、油氣藏破壞模式。謝澤華(2000)通過川西天然氣藏的研究認為,“分散氣儲,超壓運移,儲集體成藏、多級補給”是天然氣成藏的普遍模式。何登發(fā)(1997)認為,柯克亞油氣田具三階段成藏模式,即“古油藏形成,背斜雛形期油氣充注,晚期驅替成藏”。劉得光(1998)對準噶爾盆地馬橋凸起異常高壓與油氣成藏模式的研究認為,中侏羅統(tǒng)油氣藏是深部油氣藏破壞運移形成的次生油氣藏,中侏羅統(tǒng)油氣藏是多源多期混合成藏模式。楊繼海等(2000)對鶯歌海盆地中央泥拱帶天然氣成藏模式進行了研究,根據成藏較有利的中深層、淺層滲透層段的組合關系及泥拱帶淺層開啟斷裂與地層的水動力類型,提出了封閉式、熱流體流動式和滲濾式三種天然氣成藏模式。黃志龍(2001)根據庫車坳陷背斜或斷背斜中斷裂組合與儲集層的匹配關系,將庫車坳陷構造擠壓區(qū)劃分出三種天然氣的成藏模式,每一類氣藏的成藏模式都可對應代表性的氣藏。第一類:克拉2型氣藏,其典型特征是背斜構造完整,在背斜的一翼發(fā)育一條至少鹽下斷裂,而另一翼則發(fā)育穿鹽斷裂。第二類:克拉3型氣藏,與克拉2型類似,所不同的是在背斜或斷背斜頂部發(fā)育有穿過蓋層的斷裂,從而破壞了構造的完整性,油氣成藏條件變差。第三類:吐孜洛克型氣藏,其特點是在背斜的一翼或兩翼均發(fā)育溝通氣源巖的斷裂,但該斷裂向上正好斷至儲集層,該儲集層可以是鹽下儲集層,也可是鹽上儲集層,天然氣主要聚集于斷裂終止的儲集層中,若斷層頂部為塑性較強的膏泥巖地層,則天然氣可聚集于膏泥巖下部的儲集層中成藏;若斷裂上部傾角過緩,則斷面壓力大而封閉,天然氣也可于靠下的儲集層中聚集成藏。龐雄奇(2000)通過對世界范圍的油氣藏的研究將油氣成藏聚集機理分為8種類型:高壓流場驅趕油氣運聚成藏、低壓流場吸拉油氣運聚成藏、油水攜帶溶解氣運移釋放聚集成藏、浮力順優(yōu)勢通道輸導油氣運聚成藏、毛管力引入油氣聚集成藏、深盆(油)氣外排水聚集成藏、煤層瓦斯氣吸附聚集成藏、水合甲烷氣聚集成藏。該模式分類考慮了多種成藏控制因素。

油氣成藏動力學成因模式(據龐雄奇,2000)形成條件與主控因素分布特征實例成藏機理油氣藏動力學成因類型運聚動力與作用方式油氣成藏模式代號模式運聚方式動力名稱代號吸拉Ⅱ低壓流場吸拉油氣運聚成藏壓力埋深負壓區(qū)靜水壓力Ⅱ1Ⅱ2Ⅱ3擠壓作用造成構造虛脫形成低勢負壓區(qū)分布在盆地有效源巖區(qū)內與褶皺虛脫作用伴生的構造帶中塔里木庫車依南2和克拉2等氣田斷層開啟造成低勢負壓區(qū)分布在盆地有效源巖區(qū)內與斷裂作用伴生的構造帶中渤海灣商河西油田等剝蝕減壓砂體回彈造成低勢負壓區(qū)分布在盆地有效源巖區(qū)內受剝蝕減壓作用影響明顯的構造帶中薩爾圖構造油藏低壓驅趕高壓Ⅰ高壓流場驅趕油氣運聚成藏壓力埋深頂板超壓流體封存箱水靜壓力Ⅰ1Ⅰ2原生油氣藏受斷裂破壞,油氣再次運移成藏分布在原生油氣藏頂上方準噶爾盆地西斜坡斷裂帶次生油氣藏異常高壓流體封存箱破裂,流體向外釋放導致油氣成藏分布在流體高壓封存箱頂板破裂處或上方塔中4油氣藏Ⅰ1Ⅰ2流體動力飽和氣油水氣藏溫壓降低油氣運移Ⅲ油水攜帶溶解氣運移釋放聚集成藏攜帶Ⅲ2Ⅲ1a.與斷裂伴生的圈閉b.與斷層相溝通的深部位有效的源巖c.源巖主要以油溶相和水溶相排氣①沿斷裂帶分布②剖面上成疊瓦狀③下油上氣④源區(qū)內或周邊上方淺層松遼盆地北部古龍凹陷黑帝廟層富集的氣藏a.與源區(qū)中心連接的輸導層和斜坡帶b.含Ⅰ和Ⅱ類母質并以溶解態(tài)排氣為主的源巖①源巖中心周邊斜坡帶②剖面上成串珠狀③近源深部為油遠源淺層為氣松遼盆地北部西斜坡阿拉新等氣田Ⅲ1Ⅲ2①優(yōu)勢通道②運移通道③非運移通道輸導浮力Ⅳ浮力順優(yōu)勢通道輸導油氣運聚成藏①②③Ⅳ1Ⅳ2Ⅳ3不整合面作為優(yōu)勢通道連接源區(qū)和圈閉分布在與有效源巖連通的不整合面上下塔北隆起奧陶系風化殼油氣藏斷裂作為優(yōu)勢通道連接源區(qū)和圈閉分布在與有效源巖溝通的斷裂帶中任丘震旦系白云巖油氣藏高孔滲地層作為優(yōu)勢通道連接源區(qū)和圈閉分布在與有效源巖溝通的輸導層內泌陽凹陷雙河油氣田Ⅳ1Ⅳ2Ⅳ3油氣成藏動力學成因模式(續(xù)上表)引入Ⅴ毛管力引入油氣聚集成藏DdD>>dⅤ高孔滲性孤立砂體受有效烴源巖包圍分布在三角洲或沖積扇前緣砂巖體和濁積砂巖體發(fā)育區(qū)梁家樓濁積砂體油藏油氣藏類型運聚動力與作用方式代號名稱動力運聚方式成藏機理代號油氣成藏模式模式形成條件與主控因素分布特征實例Ⅵ深盆(油)氣外排水聚集成藏(油)氣體積膨脹力排推Ⅵ1Ⅵ2Ⅵ3D水封氣門限D>D0D0D<D0氣源a.致密的儲集層(φ<10%,k<1md)b.能以游離相大量排氣的源巖c.嚴密的底封蓋層d.平緩和穩(wěn)定的構造環(huán)境①煤系地層發(fā)育的盆地②凹陷中心或斜坡帶③埋深較大或儲層物性差的地層領域加拿大阿爾伯達深盆氣田孔徑Ⅶ煤層瓦斯氣吸附聚集成藏分子吸附力吸附CH4煤Ⅶ蓋層煤層a.煤的類型和形成環(huán)境b.煤的組成和煤階c.煤的孔隙結構d.煤的溫壓條件①含煤盆地②封蓋條件較好的煤層內③煤層吸附氣能力強淮北礦區(qū)煤層甲烷氣藏Ⅷ水合甲烷氣聚集成藏分子結合力結合H2OCH4Ⅷ海平面a.低溫b.高壓c.足夠量氣量①地球兩極永凍區(qū)②300/1000m水深的深海、半深海和大陸斜坡西西伯利亞盆地麥索亞赫水合甲烷氣藏,墨西哥和中美洲附近的太平洋中的水合甲烷氣藏極地永久凍土水合固態(tài)甲烷Ⅷ2Ⅷ1毛管力李丕龍根據濟陽坳陷各二級構造帶的構造演化、地層沉積體系發(fā)育特征,結合坳陷各烴源體在生、排、運、聚方面的時空配置關系,對斷陷盆地油氣聚集模式及成藏動力機制進行了探討。根據濟陽坳陷及其灘海地區(qū)油氣聚集帶成藏特征,將其歸納為低凸式、陡坡式、中央隆起式、緩坡式、洼陷式和凸起式6種主要油氣聚集模式。

該類構造具明顯的雙層構造,下為古生界和(或)前震旦系殘丘潛山,上為第三系披復背斜構造。圈閉類型以大型潛山披復背斜為主,翼部還發(fā)育有不同種類的地層圈閉。構造兩面臨洼,油源非常豐富;低凸起持續(xù)緩慢抬升,其周緣邊界斷層(裂)長期活動,成為油氣運移的良好通道。該類構造面積大,埋深中等,儲層物性較好,極易形成億噸級大油田(如孤島、孤東等油田),成為濟陽坳陷最有利的復式油氣聚集帶。低凸式油氣聚集模式濟陽坳陷油氣聚集模式(據李丕龍)該帶上接凸起下臨洼陷,下第三系沿陡坡帶發(fā)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