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語文二輪復習:古代詩歌閱讀刷題練習題匯編(含答案解析)_第1頁
2023年高考語文二輪復習:古代詩歌閱讀刷題練習題匯編(含答案解析)_第2頁
2023年高考語文二輪復習:古代詩歌閱讀刷題練習題匯編(含答案解析)_第3頁
2023年高考語文二輪復習:古代詩歌閱讀刷題練習題匯編(含答案解析)_第4頁
2023年高考語文二輪復習:古代詩歌閱讀刷題練習題匯編(含答案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3年高考語文二輪復習:古代詩歌閱讀刷題練習題匯編

14.閱讀下面的詩歌,按要求作答。

寄微之三首(其三)?

白居易

去國日已遠,喜逢物似人。

如何含此意,江上坐思君。

有如河岳氣②,相合方氛氯。

狂風吹中絕,兩處成孤云。

風回終有時,云合豈無因?

努力各自愛,窮通我爾身。

【注】①此詩是白居易赴任江州司馬途中所作,微之即元稹,此時被貶通州司馬。②河

岳氣:猶言江山之氣。氛氯:陰陽二氣會合之狀。

(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氐觸的一項是()

A.這首詩是詩人遙寄朋友微之之作,兩人此時處境相似,都不得志,且天各一方。

B.詩人在被貶謫的困境中還為友人的命運深感憂慮,約定將來與友人在他鄉(xiāng)重逢。

C.詩人用“河岳氣”兩句形容二人如山水氣象般情意投合,相聚時格外和樂融洽。

D.詩中很多詞句具有象征意味,象征手法增添了語言的形象性,使詩歌意蘊深刻。

(2)簡析“狂風吹中絕,兩處成孤云”一句中“狂風”和“孤云”的象征含義。

(3)本詩與《琵琶行》都是白居易被貶江州司馬時期抒發(fā)人生感慨的作品,但是本詩末兩

句與“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所表達的思想情感有所不同,請結合詩人具體處

境簡要分析。

第1頁共21頁

閱讀下面這首詩,按要求作答。

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

[唐]岑參

君不見走馬川②,雪海邊,平沙莽莽黃入天。

輪臺九月風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隨風滿地石亂走。

匈奴草黃馬正肥,金山西見煙塵飛,漢家大將西出師。

將軍金甲夜不脫,半夜軍行戈相撥,風頭如刀面如割。

馬毛帶雪汗氣蒸,五花連錢旋作冰,幕中草檄硯水凝。

虜騎聞之應膽懾,料知短兵不敢接,車師?西門佇獻捷。

【注釋】①岑參在任安西北庭節(jié)度判官時,封常清出兵去征播仙,詩人寫此詩為封送行。

②走馬川:又名左末河,今之車爾成河,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境內。③車師:唐安西都

護府所在地,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吐魯番具。

14.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與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一

A.“君不見走馬川,雪海邊,平沙莽莽黃入天”,圍繞“風”字落筆,走馬川、雪海邊,

黃沙飛揚,遮天蔽日,不著“風”字,而風之猛烈,如在目前。

B.“輪臺九月風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隨風滿地石亂走”三句寫夜間行軍所見之景,

化靜為動,狂風咆哮,石大如斗,戰(zhàn)士們在風中無畏前行。

C.“金山西見煙塵飛”句中,“煙塵飛”三字形容報警的烽煙同匈奴鐵騎卷起的塵土一

起飛揚,既表現(xiàn)了匈奴軍旅的氣勢,也說明唐軍早有戒備。

D.這首詩極力夸張,給人雄渾壯美之感,由于詩人有邊疆生活的經驗,故而此詩能“奇

而實確”,真實動人。

15.鑒賞“虜騎聞之應膽懾,料知短兵不敢接,車師西門佇獻捷”。

16.結合詩句分析,此詩塑造了西征將士怎樣的形象?

第2頁共21頁

14.閱讀下面的宋詞,按要求作答。(8分)

念奴嬌?海云四斂

【南宋】張孝祥①

海云四斂,太清樓,極目一天秋色。明月飛來云霧盡,城郭山川歷歷。良夜悠悠,西風

裊裊,銀漢冰輪側。云霓三弄,廣寒宮殿長笛。

偏照紫府瑤臺,香籠玉座,翠靄迷南北。天上人間凝望處,應有乘風歸客。露滴金盤,

涼生玉宇,滿地新霜白?壺中清賞,畫檐高掛虛碧。

【注釋】①張孝祥(1132年—1170年),字安國,別號于湖居士,歷陽烏江(今安徽和縣烏

江鎮(zhèn))人。南宋著名詞人,書法家。他善詩文,尤工于詞,其風格宏偉豪放,為“豪放派”

代表作家之一。

⑴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足頸的一項是(3分)

A.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用“酣眠”和“小睡”來擬寫月光流照的情態(tài),本詞上片所寫的月

照之態(tài)正與“小睡”相符。

B.本詞中的“城郭山川歷歷”與崔潁《黃鶴樓》中的“晴川歷歷漢陽樹”都是寫景物清晰可辨,

但所借助的光照條件各不相同。

C.詞人的想象馳騁天地,上片結尾虛寫廣寒宮內三弄笛音,良夜添意趣;下片結尾實寫樓

檐斜逸浮于天際,句中有畫意。

D.本詞所描繪的情境與詞人《念奴嬌?過洞庭》中所寫的“表里俱澄澈“相類,且不單寫景,

也是詞人理想人格的外顯。

⑵請任選一個角度賞析“良夜悠悠,西風裊裊,銀漢冰輪側(2分)

⑶請指出詞人借筆下之景表現(xiàn)了怎樣的胸懷和情致?(3分)

第3頁共21頁

14.閱讀下面這首詩歌,按要求作答。

水龍吟①?過南劍雙溪樓

辛棄疾

舉頭西北浮云,倚天萬里須長劍。人言此地,夜深長見,斗牛光焰。我覺山高,潭空水

冷,月明星淡。待燃犀下看,憑欄卻怕,風雷怒,魚龍慘。

峽束蒼江對起,過危樓,欲飛還斂。元龍②老矣!不妨高臥,冰壺涼簟久千古興亡,百

年悲笑,一時登此。問何人又卻,片帆沙岸,系斜陽纜?

【注釋】:①此詞寫于南宋光宗紹熙三年(1192),辛棄疾53歲,閑居11年后被起用,

又受到主和派誣陷而落職。②元龍:陳元龍,三國時人,為人忠亮高爽,有扶世濟民大志。

③冰壺涼?。汉壤渌瘺鱿?,形容隱居自適的生活。

(1)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A.詞的上片作者一登上樓頭,便舉頭望西北,由翻卷的“浮云”,聯(lián)想到國土的淪陷。

B.“斗牛光焰”與《赤壁賦》中“徘徊于斗牛之間”的“斗?!毕嗤贾付匪藓团K?。

C.下片“峽束蒼江對起”三句,寫雙溪沖擊峽谷激起巨大的浪花,仿佛要將水邊之樓沖倒

湮沒。

D.本詞即景抒情,以小見大,借''一時登覽”抒“千古興亡,百年悲笑”。

(2)“我覺山高"七句是如何描寫雙溪夜景的。

(3)本詞中有“元龍老矣!不妨高臥,冰壺涼簟”的慨嘆,《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

有“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的反問,兩句表達的情感是否相同?請結合詩句分析。

第4頁共21頁

14.閱讀下面古詩,按要求作答。(9分)

西江月

蘇軾

頃在黃州,春夜行新水中,過酒家飲。酒醉,乘月至一溪橋上,解鞍,曲肱醉臥少休。

及覺己曉,亂山攢擁,流水鏘然,疑非塵世也。書此語橋柱上。

照野彌彌淺浪,橫空隱隱層霄。障泥未解玉照驕,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明月,莫教踏碎瓊瑤。解鞍欹枕綠楊橋,杜宇一聲春曉。

(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小序敘事簡潔,寫出地點、時間、景物以及作者的感受,充滿了詩情畫意。

B.作品開篇就以“照野”呈現(xiàn)了無限的空間,與詩人曠達的襟懷融合在一起。

C.“杜鵑春曉”抓住杜鵑在黎明的一聲啼叫,寫出空山春晨的喧鬧和生機。

D.詞人借酒消愁,斜臥在綠楊橋上,流露出了他因烏臺詩案被貶的郁結的內心。

(2)簡要賞析詞人如何來表現(xiàn)出黃州春景清新明麗的自然之美。(6分)

14.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小題。(8分)

即事①

杜甫

暮春三月巫峽長,晶晶②行云浮日光。

雷聲忽送千峰雨,花氣渾如百和香。

黃鶯過水翻回去,燕子銜泥濕不妨。

飛閣卷簾圖畫里,虛無只少對瀟湘。

[注]①這首詩是杜甫客居夔州(今重慶奉節(jié))時所作。②晶晶(xiAo):又作“皎皎”,潔白明

亮貌。

(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不無獺的一項是()(2分)

A.首句“長”字,統(tǒng)領全詩,把夔州暮春三月和崢嵯險長的“巫峽”聯(lián)系在一起,突出峽中的

暮春較其他地方似更長。

B.第五、六句寫過水翻回的黃鶯與冒雨銜泥的燕子,以黃鶯的狼狽、嬌弱,襯托燕子不懼

第5頁共21頁

風雨的豪壯。

C.詩人充分調動感官寫景,既有“黃鶯過水”“燕子銜泥”的視覺形象,又有“雷聲忽送'’的聽

覺形象和“花氣百合香”的嗅覺形象。

D.尾聯(lián)上句實寫“飛閣卷簾”,總結即景風光,指出美景盡在圖畫中;下句忽然蕩開作結,

寫出了峽中美景的不足。

(2)“雷聲忽送千峰雨,花氣渾如百和香”這一聯(lián)描繪了怎樣的畫面?(2分)

(3)本詩與杜甫同一年所作的《登高》相比,請說出在思想情感上有什么不同?(4分)

第6頁共21頁

2023年高考語文二輪復習:古代詩歌閱讀刷題練習題匯編?教師版

14.閱讀下面的詩歌,按要求作答。

寄微之三首(其三)?

白居易

去國日已遠,喜逢物似人。

如何含此意,江上坐思君。

有如河岳氣②,相合方氛氯。

狂風吹中絕,兩處成孤云。

風回終有時,云合豈無因?

努力各自愛,窮通我爾身。

【注】①此詩是白居易赴任江州司馬途中所作,微之即元稹,此時被貶通州司馬。②河

岳氣:猶言江山之氣。氛氯:陰陽二氣會合之狀。

(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氐觸的一項是()

A.這首詩是詩人遙寄朋友微之之作,兩人此時處境相似,都不得志,且天各一方。

B.詩人在被貶謫的困境中還為友人的命運深感憂慮,約定將來與友人在他鄉(xiāng)重逢。

C.詩人用“河岳氣”兩句形容二人如山水氣象般情意投合,相聚時格外和樂融洽。

D.詩中很多詞句具有象征意味,象征手法增添了語言的形象性,使詩歌意蘊深刻。

(2)簡析“狂風吹中絕,兩處成孤云”一句中“狂風”和“孤云”的象征含義。

(3)本詩與《琵琶行》都是白居易被貶江州司馬時期抒發(fā)人生感慨的作品,但是本詩末兩

句與“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所表達的思想情感有所不同,請結合詩人具體處

境簡要分析。

【答案】(1)B(2)“狂風”暗指朝廷中落井下石的小人,“孤云”代指各處一方的朋友。

“狂風”與“孤云”有象征意味,委婉地表現(xiàn)出兩人被貶分離的艱難處境。

(3)①本詩為詩人赴任江州司馬路上所作,末兩句勉勵自己和朋友無論困窘或通達都當努

力自愛,雖不得志但仍積極曠達。②《琵琶行》是詩人謫居臥病江州所作,“同是天涯淪落

人,相逢何必曾相識”流露出同病相憐之感,對琵琶女身世遭遇的深切同情,對自己遭貶被

埋沒的憤懣之情。

【解析】

【小問1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和賞析詩歌內容的能力。

B.“約定將來與友人在他鄉(xiāng)重逢”說法錯誤。詩中有“風回終有時,云合豈無因”句,意思

是相會終有時,有勸勉之意,并沒有約定。

故選Bo

第7頁共21頁

【小問2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賞析詩歌意象的能力。

“狂風吹中絕,兩處成孤云”意思是,然而狂風將氛氯的江山之氣吹散,合在一起的云霧也

變成兩片孤云。用狂風吹散云氣來象征著兩人被貶相隔千里的命運。因此,狂風暗指朝廷中

落井下石的小人。孤云代指各處一方的朋友。“狂風”與“孤云”有象征意味。委婉地表現(xiàn)

出兩人被貶分離的艱難處境。

【小問3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把握詩歌思想情感的能力。

本詩為白居易赴任江州司馬路上所作,末兩句“努力各自愛,窮通我爾身”,意思是你我相

隔千里,各自珍重吧!“窮通”指仕途的困厄與顯達。意思是雖然現(xiàn)在我倆不得志,被貶兩

地做司馬小官,但是誰能知道你我不會重振仕途,走向顯達呢?尾聯(lián)表達了雖然不得志但是

對未來仍然抱有期望,也表達了對友人的勸誡與鼓勵。

《琵琶行》是詩人謫居臥病江州所作,“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意思是說,同

樣都是天涯淪落的可憐人,今日相逢何必問是否曾經相識!表達了作者對琵琶女不幸遭遇的

同情。作者和琵琶女命運相似,同病相憐。琵琶女當年色藝雙全,但年老色衰,最后落得獨

守空船的結果;而作者年輕時才華橫溢,但也被貶官京外,淪落到蠻荒地帶,抒發(fā)了作者謫

居江州后不得志的憤懣之情。

閱讀下面這首詩,按要求作答。

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①

[唐]岑參

君不見走馬川②,雪海邊,平沙莽莽黃入天。

輪臺九月風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隨風滿地石亂走。

匈奴草黃馬正肥,金山西見煙塵飛,漢家大將西出師。

將軍金甲夜不脫,半夜軍行戈相撥,風頭如刀面如割。

馬毛帶雪汗氣蒸,五花連錢旋作冰,幕中草檄硯水凝。

虜騎聞之應膽懾,料知短兵不敢接,車師您西門佇獻捷。

【注釋】①岑參在任安西北庭節(jié)度判官時,封常清出兵去征播仙,詩人寫此詩為封送行。

②走馬川:又名左末河,今之車爾成河,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境內。③車師:唐安西都

護府所在地,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吐魯番具。

14.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與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一

A.“君不見走馬川,雪海邊,平沙莽莽黃入天”,圍繞“風”字落筆,走馬川、雪海邊,

第8頁共21頁

黃沙飛揚,遮天蔽日,不著“風”字,而風之猛烈,如在目前。

B.“輪臺九月風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隨風滿地石亂走”三句寫夜間行軍所見之景,

化靜為動,狂風咆哮,石大如斗,戰(zhàn)士們在風中無畏前行。

C.“金山西見煙塵飛”句中,“煙塵飛”三字形容報警的烽煙同匈奴鐵騎卷起的塵土一

起飛揚,既表現(xiàn)了匈奴軍旅的氣勢,也說明唐軍早有戒備。

D.這首詩極力夸張,給人雄渾壯美之感,由于詩人有邊疆生活的經驗,故而此詩能“奇

而實確”,真實動人。

15.鑒賞“虜騎聞之應膽懾,料知短兵不敢接,車師西門佇獻捷”。

16.結合詩句分析,此詩塑造了西征將士怎樣的形象?

14~16.【答案】B、、

【解析】(1)B.“化靜為動”有誤,這些描寫本身就是動態(tài)的;“戰(zhàn)士們在風中無畏前行”

理解有誤,還有在亂石滾動的環(huán)境中前行。

故選:B.

(2)最后三句“虜騎聞之應膽懾,料知短兵不敢接,車師西門佇獻捷”,是說“敵軍聽到

大軍出征應膽驚,料他不敢與我們短兵相接,我就在車師西門等待報捷”。從“應膽懾”“料

知”可知,此處是虛寫,作者料想敵軍聞風喪膽,不敢與唐軍短兵相接,并預祝唐軍凱旋,

表達了作者對官軍將士的信心與美好祝愿。

(3)詩人一開始就寫到走馬川“雪海邊,平沙莽莽黃入天。輪臺九月風夜吼,一川碎石大

如斗,隨風滿地石亂走”,中間寫到''風頭如刀面如割,馬毛帶雪汗氣蒸,五花連錢旋作冰,

幕中草檄硯水凝”。通過寫邊塞之地的極寒以及黃沙漫天,斗大之石被風吹起等表現(xiàn)自然環(huán)

境的惡劣,以此來襯托唐軍將士們不畏艱險,保家衛(wèi)國的豪情。“將軍金甲夜不脫,半夜軍

行戈相撥”寫的是“將軍身著鎧甲夜里也不脫,半夜行軍戈矛彼此碰撞”。以夜不脫甲,寫

將軍重任在肩,以身作則。寫半夜行軍,從“戈相撥”的細節(jié)可以想見夜晚一片漆黑,和大

軍銜枚疾走、軍容整肅嚴明的情景。通過寫典型環(huán)境和軍旅生活的細節(jié)表現(xiàn)將軍重任在肩,

以身作則,也表現(xiàn)出士兵們軍容整肅嚴明,驍勇善戰(zhàn)。

答案:

(1)B

(2)虛寫。想象敵軍聞風喪膽,唐軍凱旋的畫面,表現(xiàn)出唐軍將士勇武無敵。

(3)通過邊地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襯托唐軍充滿不畏苦寒與艱險,斗志昂揚及高昂的愛國的精

神;通過典型環(huán)境和軍旅生活的細節(jié)表現(xiàn)將軍重任在肩,以身作則,士兵軍容整肅嚴明,驍

勇善戰(zhàn)。

譯文:

第9頁共21頁

您難道不曾看見嗎?那遼闊的走馬川緊靠著雪海邊緣,茫茫無邊的黃沙連接

云天。輪臺九月整夜里狂風怒號,到處的碎石塊塊大如斗,狂風吹得斗大亂石滿地走。這時

匈奴牧草繁茂軍馬肥,侵入金山西面煙塵滾滾飛,漢家的大將率兵開始征西。將軍身著鎧甲

夜里也不脫,半夜行軍戈矛彼此碰撞,凜冽寒風吹到臉上如刀割。馬毛掛著雪花還汗氣蒸騰,

五花馬的身上轉眼結成冰,營幕中寫檄文硯墨也凍凝。敵軍聽到大軍出征應膽驚,料他不敢

與我們短兵相接,我就在車師西門等待報捷。

賞析:

岑參詩的特點是意奇語奇,尤其是邊塞之作,奇氣益著?!栋籽└杷臀渑泄贇w

京》是奇而婉,側重在表現(xiàn)邊塞綺麗瑰異的風光,給人以清新俊逸之感;這首詩則是奇而壯,

風沙的猛烈、人物的豪邁,都給人以雄渾壯美之感。詩人在任安西北庭節(jié)度判官時,封常清

出兵去征播仙,他便寫了這首詩為封送行.

為了表現(xiàn)邊防將士高昂的愛國精神,詩人用了反襯手法,抓住有邊地特征的景物來狀寫

環(huán)境的艱險,極力渲染、夸張環(huán)境的惡劣,來突出人物不畏艱險的精神。詩中運用了比喻、

夸張等藝術手法,寫得驚心動魄,繪聲繪色,熱情奔放,氣勢昂揚。

首先圍繞“風”字落筆,描寫出征的自然環(huán)境。這次出征將經過走馬川、雪海邊,穿進

戈壁沙漠?!逼缴趁S入天”,這是典型的絕域風沙景色,狂風怒卷,黃沙飛揚,遮天蔽

日,迷迷蒙蒙,一派混沌的景象。開頭三句無一“風”字,但捕捉住了風“色”,把風的猛

烈寫得歷歷在目。這是白天的景象。

“輪臺九月風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隨風滿地石亂走?!睂︼L由暗寫轉入明寫,行軍由白

日而入黑夜,風“色”是看不見了,便轉到寫風聲??耧L像發(fā)瘋的野獸,在怒吼,在咆哮,

“吼”字形象地顯示了風猛風大。接著又通過寫石頭來寫風。斗大的石頭,居然被風吹得滿

地滾動,再著一“亂”字,就更表現(xiàn)出風的狂暴?!捌缴趁А本鋵懱?,“石亂走”句寫地,

三言兩語就把環(huán)境的險惡生動地勾勒出來了。

下面寫匈奴利用草黃馬肥的時機發(fā)動了進攻,“金山西見煙塵飛”中“煙塵飛”三字,

形容報警的烽煙同匈奴鐵騎卷起的塵土一起飛揚,既表現(xiàn)了匈奴軍旅的氣勢,也說明了唐軍

早有戒備。下面,詩由造境轉而寫人,詩歌的主人公一一頂風冒寒前進著的唐軍將士出現(xiàn)了。

詩人很善于抓住典型的環(huán)境和細節(jié)來描寫唐軍將士勇武無敵的颯爽英姿。如環(huán)境是夜間,“將

軍金甲夜不脫”,以夜不脫甲,寫將軍重任在肩,以身作則?!鞍胍管娦懈晗鄵堋睂懓胍剐?/p>

軍,從“戈相撥”的細節(jié)可以想見夜晚一片漆黑,和大軍銜枚疾走、軍容整肅嚴明的情景。

寫邊地的嚴寒,不寫千丈之堅冰,而是通過幾個細節(jié)來描寫來表現(xiàn)的。“風頭如刀面如割”,

呼應前面風的描寫;同時也是大漠行軍最真切的感受。

“馬毛帶雪汗氣蒸,五花連錢旋作冰?!睉?zhàn)馬在寒風中奔馳,那蒸騰的汗水,立刻在馬毛上

凝結成冰。詩人抓住了馬身上那凝而又化、化而又凝的汗水進行細致的刻畫,以少勝多,充

第10頁共21頁

分渲染了天氣的嚴寒,環(huán)境的艱苦和臨戰(zhàn)的緊張氣氛?!澳恢胁菹幩?,軍幕中起草檄

文時,發(fā)現(xiàn)連硯水也凍結了。詩人巧妙地抓住了這個細節(jié),筆墨酣暢地表現(xiàn)出將士們斗風傲

雪的戰(zhàn)斗豪情。這樣的軍隊必然無人能敵。這就引出了最后三句,料想敵軍聞風喪膽,預祝

凱旋而歸,行文就象水到渠成一樣自然。

全篇奇句豪氣,風發(fā)泉涌,由于詩人有邊疆生活的親身體驗,因而此詩能“奇而入理”,

“奇而實確”,真實動人。

全詩句句用韻,除開頭兩句外,三句一轉韻,這在七言古詩中是不多見的。全詩韻位密

集,換韻頻數,節(jié)奏急促有力,情韻靈活流宕,聲調激越豪壯,有如音樂中的進行曲。

(1)本題考查學生對詩詞綜合賞析能力。此類題綜合考查詩詞的形象、語言、表達技巧和

思想情感等,每個選項一個考點,幾乎涵蓋詩詞的所有內容,注意結合全詩進行分析,主要

的錯誤是意象的含義不對,手法不準確,手法的解說和藝術效果的分析不對,語言方面主要

是風格不正確,內容一般為曲解詩詞意思,答題時注意仔細辨析。

(2)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煉句的能力。首先弄懂所給句子的基本意思,進而把握住其內

容、情感內涵;注意從語言特點出發(fā);注意從表達技巧出發(fā):注意從句子位置出發(fā)。

(3)本題考查賞析詩中人物形象的能力。要在理解全詩內容的基礎上重點把握能夠展現(xiàn)人

物形象的詩句并做分析,最后總結將士們的形象。

如何鑒賞詩歌:

(-)關注標題,明確內容和情感

標題是解讀詩歌內容和形式的關鍵。因為詩歌的標題一般交代時間、地點、人物、情感傾向

等,可以揭示思想內容,可以讓人明了是哪一類詩歌,進而明了全詩的結構及表現(xiàn)手法等,

便于快速理解詩歌。

(二)關注作者,知人論世多關聯(lián)

讀詩講究“知人論世”,所以,一定要重視詩歌的作者。要盡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處的時

代特點,及創(chuàng)作傾向、主要內容、作品風格特點等。

(三)關注注釋隱含義

高考所選詩歌大多附有注釋。注釋或解釋疑難詞語、地名,幫助考生讀懂詩句;或介紹寫作

背景,暗示詩歌的思想主題;或介紹相關詩句,幫助考生理解詩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紹作者,

暗示詩歌的思想情感或寫作風格。

(四)關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詩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寫詩喜歡用一些意象傳達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關注關鍵詞句情感意

關鍵詞主要是名詞、動詞、形容詞,它們通常體現(xiàn)詩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情感往往體現(xiàn)

在只言片語上,要善于把握這樣的詞句,借此領悟情感。

第11頁共21頁

14.閱讀下面的宋詞,按要求作答。(8分)

念奴嬌?海云四斂

【南宋】張孝祥①

海云四斂,太清樓,極目一天秋色。明月飛來云霧盡,城郭山川歷歷。良夜悠悠,西風

裊裊,銀漢冰輪側。云霓三弄,廣寒宮殿長笛。

偏照紫府瑤臺,香籠玉座,翠靄迷南北。天上人間凝望處,應有乘風歸客。露滴金盤,

涼生玉宇,滿地新霜白。壺中清賞,畫檐高掛虛碧。

【注釋】①張孝祥(1132年—1170年),字安國,別號于湖居士,歷陽烏江(今安徽和縣烏

江鎮(zhèn))人。南宋著名詞人,書法家。他善詩文,尤工于詞,其風格宏偉豪放,為“豪放派”

代表作家之一。

⑵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1E項的一項是(3分)

A.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用“酣眠”和"小睡”來擬寫月光流照的情態(tài),本詞上片所寫的月

照之態(tài)正與“小睡”相符。

B.本詞中的“城郭山川歷歷”與崔潁《黃鶴樓》中的“晴川歷歷漢陽樹”都是寫景物清晰可辨,

但所借助的光照條件各不相同。

C.詞人的想象馳騁天地,上片結尾虛寫廣寒宮內三弄笛音,良夜添意趣;下片結尾實寫樓

檐斜逸浮于天際,句中有畫意。

D.本詞所描繪的情境與詞人《念奴嬌?過洞庭》中所寫的“表里俱澄澈“相類,且不單寫景,

也是詞人理想人格的外顯。

⑵請任選一個角度賞析“良夜悠悠,西風裊裊,銀漢冰輪側(2分)

⑶請指出詞人借筆下之景表現(xiàn)了怎樣的胸懷和情致?(3分)

【分析】(1)此題考查理解和賞析詞句的能力。需要掌握課本知識,細讀題干,

進行判斷。

(2)此題考查鑒賞詩詞意境的能力。需要掌握鑒賞詩歌形象意境的基本知識,

抓住一點進行賞析。

(3)此題考查理解作者情感的能力。需要找到詞眼,找到表達詞人思想感情的

關鍵詞,進行分析總結。

【解答】(1)A.朱自清的“小睡”指月光朦朧,本詞的月光是朗照,兩者不同。

故選Ao

(2“良夜悠悠,西風裊裊,銀漢冰輪側”,此句很有畫面感,初秋時節(jié),綿綿長

夜,金風徐吹,星空似水。銀河遙臥九天,明月似澄澈的冰輪,輕輕輾過天河岸

第12頁共21頁

邊,把涼爽的秋氣帶到人間。句中從時空兩個角度,描繪了星月交輝的秋夜圖,

其中疊字使畫面境界開闊,意趣橫生。同時寓情于景,表達作者內心澄徹、愉悅

悠閑的心情0

(3)“清賞”是本詞的詞眼,即欣賞這幽雅的景致?!皹O目一天秋色”寫出天空高

遠,碧天與秋色交融的秀美景色;“良夜悠悠,西風裊裊,銀漢冰輪側''寫出晚上

涼風習習,天空月光明照、星輝閃爍。這些美景寄寓了詞人光明磊落、襟懷坦蕩

的心胸和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美好情致。

答案:

(1)A

(2)此句寓情于景,從時空兩個角度描繪了星月交輝圖,表達詞人內心澄徹、

閑適愉悅的心情。

(3)詞人借筆下之月色星輝相映的美景表達詞人光明磊落、襟懷坦蕩的心胸和

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美好情致。

譯文:

登上太青樓,只見海上云開霧散,放眼望去,天地秋色滿目。明月升空云霧散

盡,城市和高山大河歷歷在目。夜色美好而漫長,涼爽的秋風裊裊吹來,天上的

星星在明亮的月亮旁閃爍。此時長笛《梅花三弄》聲聲,響徹云霄,直達廣寒宮。

想象著月光照耀紫府瑤臺,香霧在玉座旁繚繞,綠色的香霧迷漫在四周。凝望

天上的人中,應該有希望乘風歸去的蘇東坡。清露滴在金色的盤中,清涼之氣布

滿潔白的殿宇,滿地潔白明亮像新凝的白霜。邊飲酒邊欣賞這幽雅的景致,挑角

的畫檐掛在高高的碧空中。

賞析:

上片,敘述登樓的時間、地點,云開霧散,秋天一碧,天空高遠。首先描繪一

幅秋水長天一色的壯美景色,此為仰視。不久天色暗沉,明月飛馳而來,俯視月

下的城鎮(zhèn)山川,清晰可見,歷歷可數。緊接著“良夜悠悠,西風裊裊,銀漢冰輪

側''從視覺、觸覺方面寫出美好的夜色、清爽的秋風、月亮劃過銀河的秋夜圖景,

表達詞人閑適、愉悅的心情?!霸颇奕?,廣寒宮殿長笛”從聲音的角度描寫月色

下笛聲悠揚清亮,響徹夜空,直達廣寒宮,此為過片,承上啟下,描寫由實入虛,

引出下片對天上紫府瑤臺的神往。

下片運用想象,描繪仙人居所在月光照耀下香霧繚繞迷蒙景象,不但自己向往

天上神仙,還有想乘風歸去的蘇東坡,此處用典,源自《水調歌頭?明月幾時》

第13頁共21頁

中“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露滴金盤”也是一典故,相傳

漢武帝好神仙,造通天臺,以金盤承露、和玉屑服之以求長生不老。在此詞人,

想象漢武帝的承露盤會在此時接下能讓人長生的露水,借以表達詞人賞月之時間

長久,不覺露濕霜重。最后一句,夜深寒意四起,詞人再次舉起酒杯一飲而盡,

繼續(xù)欣賞無邊的月色,只見挑起的屋檐高高地懸掛在澄碧的天空中。以景結語,

寓情于景,對天宇澄碧的月色的喜愛,也寄寓了詞人胸懷膽蕩、為人光明磊落的

情懷。

【點評】如何鑒賞詩歌:

(-)關注標題,明確內容和情感

標題是解讀詩歌內容和形式的關鍵。因為詩歌的標題一般交代時間、地點、人物、

情感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內容,可以讓人明了是哪一類詩歌,進而明了全詩的

結構及表現(xiàn)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詩歌。

(二)關注作者,知人論世多關聯(lián)

讀詩講究“知人論世”,所以,一定要重視詩歌的作者。要盡量了解作者的身世、

所處的時代特點,及創(chuàng)作傾向、主要內容、作品風格特點等。

(三)關注注釋隱含義

高考所選詩歌大多附有注釋。注釋或解釋疑難詞語、地名,幫助考生讀懂詩句;

或介紹寫作背景,暗示詩歌的思想主題;或介紹相關詩句,幫助考生理解詩歌用

典或意境;或介紹作者,暗示詩歌的思想情感或寫作風格0

(四)關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詩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寫詩喜歡用一些意象傳達大致相同的思想感

情。

(五)關注關鍵詞句情感意

關鍵詞主要是名詞、動詞、形容詞,它們通常體現(xiàn)詩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情

感往往體現(xiàn)在只言片語上,要善于把握這樣的詞句,借此領悟情感。

14.閱讀下面這首詩歌,按要求作答。

水龍吟①?過南劍雙溪樓

辛棄疾

舉頭西北浮云,倚天萬里須長劍。人言此地,夜深長見,斗牛光焰。我覺山高,潭空水

冷,月明星淡。待燃犀下看,憑欄卻怕,風雷怒,魚龍慘。

峽束蒼江對起,過危樓,欲飛還斂。元龍?老矣!不妨高臥,冰壺涼簟咒千古興亡,百

年悲笑,一時登此。問何人又卻,片帆沙岸,系斜陽纜?

第14頁共21頁

【注釋】:①此詞寫于南宋光宗紹熙三年(1192),辛棄疾53歲,閑居11年后被起用,

又受到主和派誣陷而落職。②元龍:陳元龍,三國時人,為人忠亮高爽,有扶世濟民大志。

③冰壺涼?。汉壤渌?,睡涼席,形容隱居自適的生活。

(1)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A.詞的上片作者一登上樓頭,便舉頭望西北,由翻卷的“浮云”,聯(lián)想到國土的淪陷。

B.“斗牛光焰”與《赤壁賦》中“徘徊于斗牛之間”的“斗?!毕嗤?,都指斗宿和牛宿。

C.下片“峽束蒼江對起”三句,寫雙溪沖擊峽谷激起巨大的浪花,仿佛要將水邊之樓沖倒

湮沒。

D.本詞即景抒情,以小見大,借“一時登覽”抒“千古興亡,百年悲笑”。

(2)“我覺山高"七句是如何描寫雙溪夜景的。

(3)本詞中有“元龍老矣!不妨高臥,冰壺涼簟”的慨嘆,《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

有“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的反問,兩句表達的情感是否相同?請結合詩句分析。

【答案】(1)C(2)從遠到近,由高及低,動靜結合,視聽結合。

(3)相同,都表達了報國無門的悲嘆?!霸埨弦印?,借陳元龍的典故說自己老了,還不如

歸隱,用反語表達自己報國無門的抑郁憤懣;“廉頗老矣”,借廉頗老了還有人要起用他,而

自己卻無人過問,慨嘆報國無門。

【解析】

【小問1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和賞析能力。

C.“仿佛要將水邊之樓沖倒湮沒”理解錯誤。下片“峽束蒼江對起”三句的意思是:兩邊的

高山夾峙著蒼江之水,致使東溪與西溪奔涌的浪花相互碰撞,激起的浪花越過高樓,想飛過

山去,但最終還是回漩激蕩過后平緩收斂而作罷。

故選C

【小問2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寫作手法的分析能力。

“我覺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寫作者覺得這里的山高而阻隔了一切,劍潭空曠無劍而

潭水冰冷,月亮明亮卻星光慘淡,這是描寫的遠景。而下文中“待燃犀下看,憑欄卻怕,風

雷怒,魚龍慘”,則是作者想要點燃犀牛角,下到水中看看,可是剛靠近欄桿卻又害怕起來,

害怕空中風雷忽然震怒,水中的魚龍飛躍而變得更加狠毒兇殘,這是對近景的描寫。所以作

者采用了從遠到近的寫作順序。

而“我覺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是作者仰視的結果,“待燃犀下看,憑欄卻怕,風雷

怒,魚龍慘”中“下看”表明是俯視,所以作者的觀察順序為由高及低。

“山”“潭水”“星月”都是相對靜止的事物,而“燃犀”“風雷”以及潭中的魚類都是運動

的。所以作者此處采用了動靜結合的手法。

第15頁共21頁

最后,“我覺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以及“待燃犀下看"“魚龍慘”等是作者通過眼睛

看到情景,“風雷怒”是作者聽到風聲和雷聲,是聽到的聲音。所以詞中運用了視聽結合

的手法。

【小問3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思想內容和情感的能力。

“元龍老矣”中“元龍”指三國時的陳登,作者此處是借用陳元龍的典故來表達自己報國無

門的悲嘆。陳登作為三國時的著名人物,憑借自己的才智,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對安定當

時的社會貢獻頗多。作者以陳元龍自比,是感嘆自己雖然身負奇才,卻無處施展,只能在閑

居中慢慢老去。所以此處作者借陳元龍的典故說自己老了,還不如歸隱,用反語表達自己報

國無門的抑郁憤懣。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也是借用戰(zhàn)國時趙國

名將廉頗的典故,廉頗雖然年老,但仍可以一戰(zhàn),卻因受到小人的陷害而無法為國效力,作

者當時的處境與廉頗相似,所以此處借廉頗老了還有人要起用他,而自己卻無人過問,慨嘆

報國無門。

所以兩詞所表達的情感相同,都表達了報國無門的悲嘆。

14.閱讀下面古詩,按要求作答。(9分)

西江月

蘇軾

頃在黃州,春夜行新水中,過酒家飲。酒醉,乘月至一溪橋上,解鞍,曲肱醉臥少休。

及覺已曉,亂山攢擁,流水鏘然,疑非塵世也。書此語橋柱上。

照野彌彌淺浪,橫空隱隱層霄。障泥未解玉疆驕,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明月,莫教踏碎瓊瑤。解鞍欹枕綠楊橋,杜宇一聲春曉。

(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小序敘事簡潔,寫出地點、時間、景物以及作者的感受,充滿了詩情畫意。

B.作品開篇就以“照野”呈現(xiàn)了無限的空間,與詩人曠達的襟懷融合在一起。

C.“杜鵑春曉”抓住杜鵑在黎明的一聲啼叫,寫出空山春晨的喧鬧和生機。

D.詞人借酒消愁,斜臥在綠楊橋上,流露出了他因烏臺詩案被貶的郁結的內心。

(2)簡要賞析詞人如何來表現(xiàn)出黃州春景清新明麗的自然之美。(6分)

14.(共9分)

(1)C(3分)

第16頁共21頁

(2)(共6分)①使用疊詞,用“彌彌”形容“淺浪”,把春水漲滿、溪流汩汩的景象表現(xiàn)

出來了?!半[隱”形容云層,寫出云層隱隱約約地在若有若無之間,映襯了月色的皎潔。

②側面烘托,“我欲醉眠芳草”通過詞人不勝酒力,等不及卸下馬鞍贛,即欲眠于芳草,側

面烘托此處芳草之幽美、清新。

③借喻,將月色喻為美玉,突出皎潔月色之下周遭環(huán)境的清麗、靜謐、純潔。

④以動襯靜,通過杜宇在黎明的一聲啼叫,襯托出了野外春晨的靜謐、清幽。

14.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小題。(8分)

即事少

杜甫

暮春三月巫峽長,晶晶②行云浮日光。

雷聲忽送千峰雨,花氣渾如百和香。

黃鶯過水翻回去,燕子銜泥濕不妨。

飛閣卷簾圖畫里,虛無只少對瀟湘。

[注]①這首詩是杜甫客居夔州(今重慶奉節(jié))時所作。②晶晶(xiao):又作“皎皎”,潔白明

亮貌。

(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不氐硬的一項是()(2分)

A.首句“長”字,統(tǒng)領全詩,把夔州暮春三月和崢昧險長的“巫峽”聯(lián)系在一起,突出峽中的

暮春較其他地方似更長。

B.第五、六句寫過水翻回的黃鶯與冒雨銜泥的燕子,以黃鶯的狼狽、嬌弱,襯托燕子不懼

風雨的豪壯。

C.詩人充分調動感官寫景,既有“黃鶯過水”“燕子銜泥”的視覺形象,又有“雷聲忽送''的聽

覺形象和“花氣百合香”的嗅覺形象。

D.尾聯(lián)上句實寫“飛閣卷簾'',總結即景風光,指出美景盡在圖畫中;下句忽然蕩開作結,

寫出了峽中美景的不足。

(2)“雷聲忽送千峰雨,花氣渾如百和香”這一聯(lián)描繪了怎樣的畫面?(2分)

(3)本詩與杜甫同一年所作的《登高》相比,請說出在思想情感上有什么不同?(4分)

【分析】(1)本題屬于綜合考查題,考查學生對詩句內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

握的能力。解答此題既要對詩歌進行整體的把握,又要對詩歌的局部進行恰當的

分析。在理解每一個選項時,要仔細分析選項中賞析的每一個重點,對詩歌的內

容、情感、主題、意象、意境等進行分析概括。

(2)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詩歌內容的基本能力。首先,根據描述景物和場面以及

第17頁共21頁

人物活動等特點進行分層;接著,提取幾個概括性詞語分點概括幾幅畫面;最后,

結合詩句分析各個畫面內容。

(3)本題的考點是比較分析詩歌的意境和思想情感。首先要把這兩句詩發(fā)在原

詩中理解,再讀懂這兩句詩的意思,以及運用的藝術手法和詩人的情感抒發(fā)。分

析時不能籠統(tǒng)的答表達了作者或感傷或愉悅的感情,要說具體,再結合所涉及到

表達思想感情的詩句作具體的分析。

【解答】(1)A.“首句,長,字,統(tǒng)領全詩”錯誤,“長”字沒有統(tǒng)領全詩。只是把暮

春和“巫峽長”聯(lián)系起來,似乎峽中的暮春三月也較其他地方的暮春三月為長,這

就一反惜春的老調,有了新意。

故選:Ao

(2)“雷聲忽送千峰雨,花氣渾如百和香'’的意思是:突然傳來雷聲,馬上就下

起大雨,天地之間,高山群峰都籠罩在蒼茫雨中,大雨驟聚驟散,清新的空氣中

馬上充滿了各種花香。上句“雷聲忽送千峰雨”是兀起之筆,也反映了彼時彼地忽

晴忽雨的實際風光。而且,正是這一句,寫出了壯麗場面。凡寫暮春風光,即使

能夠避免哀愁,卻也不易寫得壯麗。雷雨千峰,卻正是一種壯麗的場面。下句“花

氣渾如百和香”是由雨寫花。如按老套,就會有雨打花落,或者濕花垂枝之類。

杜甫摒卻這些,卻采用前人寫雨后花更艷的意境,這里杜甫稍作變化,寫雨后花

氣更濃,描繪一幅壯麗明快的暮春山居圖。

(3)《登高》中杜甫以登高見聞,緊扣秋天的季節(jié)特色,描繪了江邊空曠寂寥

的景致。前兩聯(lián)極力描寫秋景,直到頸聯(lián),才點出一個“秋”字。"獨登臺”,則表

明詩人是在高處遠眺,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了?!俺W骺汀?,

指出了詩人飄泊無定的生涯?!鞍倌辍?,本喻有限的人生,此處專指暮年?!氨铩?/p>

兩字寫得沉痛。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詩人目睹蒼涼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

淪落他鄉(xiāng)、年老多病的處境,故生出無限悲愁之緒。尾聯(lián)對結,并分承五六兩句。

詩人備嘗艱難潦倒之苦,國難家愁,使自己白發(fā)日多,再加上因病斷酒,悲愁就

更難排遣。抒發(fā)了詩人在重陽佳節(jié)登高望遠下,窮困潦倒、年老多病、漂泊無依、

國事多艱的愁苦沉郁之情。

《即事》一詩,詩人借“虛無只少對瀟湘”一句抒寫漂泊之感,不能去瀟湘的惆悵,

尾聯(lián)前一句是對眼前之景的總結,而后一句則表達了他對瀟湘的向往。杜甫離開

成都原本是打算出峽,東下瀟湘,卻在夔州滯留了將近兩年,夔州風景秀麗,清

新的空氣中充滿了各種花香,可見更多是樂觀不改、喜愛春色的生活態(tài)度的流露。

譯文:

巫峽的暮春三月似乎要比其他地方長一些,上空的白云隨風疾行,映著日

第18頁共21頁

光,很是明亮。

突然傳來雷聲,馬上就下起大雨,天地之間,高山群峰都籠罩在蒼茫雨中,

大雨驟聚驟散,清新的空氣中馬上充滿了各種花香。

嬌弱的黃鶯遇到雷雨,驚恐翻回,棲止不定;而燕子就不同了,它冒雨勞

作,迎風飛翔。

打開我窗前的卷簾,眼前就是一幅美麗的畫卷,峽中的風景圖畫是壯麗的,

山高水險,雷雨千峰,但還缺少瀟湘洞庭的廣闊浩茫。

賞析:

舊時注釋家都稱贊此詩“寫景之妙”,清代的黃生說這首詩“可作暮春山居圖

第一句,“暮春三月巫峽長自重慶奉節(jié)到湖北宜昌之間的長江兩岸,層巒

疊嶂,無處不峽,其中最險者稱“三峽晉代左思的《蜀都賦》中就寫道:“經

三峽之崢嶗?!钡珰v代關于三峽的名稱的說法不一,如明月峽、黃牛峽也曾被列

入三峽中,在杜詩中也有.“三峽傳何處'’的發(fā)問句。通常習慣上把瞿唐峽、巫峽和

西陵峽稱為三峽。在三峽中,巫峽數長,所謂“巴東三峽巫峽長暮春,春將過

去。在唐代以前,南北朝人寫詩,不時表達惜春的感情,如“無令春色晚”,“處

處春心動,常惜光陰移”,"不愁花不飛,倒畏花飛盡”,等等。杜甫寫“暮春三月

巫峽長”,把暮春和“巫峽長”聯(lián)系起來,似乎峽中的暮春三月也較其他地方的暮

春三月為長,這就一反惜春的老調,有了新意。

第二句,“皎皎行云浮日光”。清代著名杜詩注家仇兆鰲解釋道:“云浮日光

而過,其色皎皎然,雷雨將作矣?!背鹗系囊馑际钦f詩人寫這第二句是為了引出

寫雷雨的第三句。清代另一位注家楊倫也作同樣的理解。按照一般的詩法觀念,

說七言律的第二句引出第三句,或者說第三句承應第二句,大致無錯。但對于大

詩人的作品,卻也不能一概地用詩法模式去套,從而作出刻板的解釋。杜甫的這

首《即事》詩是拗體七律,對拗體詩,前人常從它的平仄、黏連等形式不合常規(guī)

律詩的格律這點上作解釋。杜甫的拗體詩不僅在平仄形式上表現(xiàn)為“拗”,就是在

詩意的起承轉合上也會表現(xiàn)出“拗這首《即事》詩的第二句未必就是起到引出

第三句的作用,而且,“皎皎”是形容皎明之貌,陶淵明詩句“皎皎川上平“,即為

例證。杜甫寫?zhàn)ò椎男性戚p疾而過,并不是寫陰云密布,所以仇氏“雷雨將作矣”

的見解未必正確.

第二聯(lián)的上句“雷聲忽送千峰雨”是兀起之筆,也反映了彼時彼地忽晴忽雨的

實際風光。而且,正是這一句,寫出了壯麗場面。凡寫暮春風光,即使能夠避免

哀愁,卻也不易寫得壯麗。雷雨千峰,卻正是一種壯麗的場面。

第二聯(lián)的下句“花氣渾如百和香”是由雨寫花。如按老套,就會有雨打花落,

第19頁共21頁

或者濕花垂枝之類。杜甫摒卻這些,卻采用前人寫雨后花更艷的意境,李世民《詠

雨》詩就寫“花沾色更鮮”,虞世南也有“山花濕更燃”的詩句。這里杜甫稍作變化,

寫雨后花氣更濃。關于“百和香”,宋代著名杜詩研究者趙次公引古詩“博山爐中

百和香,郁金蘇合及都梁”,說明“百和香”是各種香物的混稱。沈約《和劉雍州

繪博山香爐》也云:“百和清夜吐,蘭煙四面充?!被蛑^在實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