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微生物腸桿菌科_第1頁
病原微生物腸桿菌科_第2頁
病原微生物腸桿菌科_第3頁
病原微生物腸桿菌科_第4頁
病原微生物腸桿菌科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復習題1.在化膿性感染中,能促感染局限化的細菌產(chǎn)物是A.血漿凝固酶B.鏈道酶C.透明質酸酶D.鏈激酶E.以上都不是本文檔共79頁;當前第1頁;編輯于星期三\6點31分A.金黃色葡萄球菌B.甲型溶血型鏈球菌C.乙型溶血型鏈球菌DM蛋白1.可引起風濕熱的是2.可引起食物中毒的是3.常引起感染性心內膜炎的致病菌是4.與腎小球腎炎有關的抗原蛋白是本文檔共79頁;當前第2頁;編輯于星期三\6點31分

攜帶NDM-1的大腸桿菌感染,會導致許多病人出現(xiàn)尿路感染和血液中毒。在已發(fā)現(xiàn)的NDM-1細菌感染病例中,至少有一例已經(jīng)對所有已知的抗生素具有抗藥性。

超級細菌NDM-1的大腸埃希菌本文檔共79頁;當前第3頁;編輯于星期三\6點31分第十章腸桿菌科本文檔共79頁;當前第4頁;編輯于星期三\6點31分知識要點1.掌握:(1)大腸埃希菌的生物學性狀、致病性。(2)志賀菌的生物學性狀、致病性、微生物學檢查法。(3)沙門菌的生物學性狀、致病性、微生物學檢查法;血清學診斷和肥達試驗。2.熟悉:(1)大腸埃希菌的微生物學檢查法及防治原則。(2)志賀菌和沙門菌感染的防治原則;3.了解:(1)大腸埃希菌在衛(wèi)生細菌學檢查中的意義。(2)志賀菌感染的免疫性;(3)沙門菌的分類及其感染的免疫性;(4)其他菌屬的致病性。本文檔共79頁;當前第5頁;編輯于星期三\6點31分概述大多數(shù)為正常菌群少數(shù)是致病菌,如:致病性大腸埃希菌、傷寒沙門菌、痢疾志賀菌、

腸桿菌科細菌是一大群寄居在人類和動物腸道中生物學性狀近似的革蘭陰性桿菌。本文檔共79頁;當前第6頁;編輯于星期三\6點31分形態(tài)結構

形態(tài)相似。中等大小的革蘭陰性桿菌。多有鞭毛,少數(shù)有莢膜或包膜,致病菌多有菌毛。從形態(tài)上無法區(qū)別。共同特性本文檔共79頁;當前第7頁;編輯于星期三\6點31分生化反應活潑致病菌株多不能分解乳糖。乳糖發(fā)酵試驗可初步鑒別腸道致病菌和非致菌能分解多種糖類和蛋白質,形成不同的代謝產(chǎn)物,常以此作為鑒別手段。共同特性本文檔共79頁;當前第8頁;編輯于星期三\6點31分大腸埃希菌和痢疾志賀菌,你能區(qū)分嗎?用鑒別培養(yǎng)基,不就行了?SSA—指示劑為中性紅,分解乳糖產(chǎn)酸的細菌呈紅色菌落(大腸),不分解乳糖的細菌呈無色菌落。本文檔共79頁;當前第9頁;編輯于星期三\6點31分抗原結構:復雜(1)O抗原(菌體抗原):LPS的最外層核心多糖(2)H抗原(鞭毛抗原)(3)莢膜抗原:如Vi抗原、K抗原共同特性本文檔共79頁;當前第10頁;編輯于星期三\6點31分對一般消毒劑敏感。膽鹽、煌綠等染料對大腸埃希菌等非致病菌有選擇性的抑制作用。借選擇培養(yǎng)基來分離致病性腸道菌。抵抗力弱共同特性本文檔共79頁;當前第11頁;編輯于星期三\6點31分Escherichia

Escherichia的細菌一般不致病,是人類和動物腸道中的正常菌群。其中以大腸埃希菌(E.coli)最為重要(代表菌)。埃希菌屬本文檔共79頁;當前第12頁;編輯于星期三\6點31分形態(tài)染色G-桿菌多有周鞭毛致病株有菌毛本文檔共79頁;當前第13頁;編輯于星期三\6點31分

兼性厭氧、營養(yǎng)要求不高普通平板:灰白色、光滑、濕潤、中等大小的菌落。選擇培養(yǎng)基中菌落為紅色液體培養(yǎng)基:均勻混濁生長培養(yǎng)特性:本文檔共79頁;當前第14頁;編輯于星期三\6點31分生化反應能發(fā)酵葡萄糖等多種糖類,產(chǎn)酸產(chǎn)氣。大部分菌株迅速發(fā)酵乳糖。在克氏雙糖管中,斜面和底層均產(chǎn)酸產(chǎn)氣——同沙門菌、志賀菌區(qū)分硫化氫陰性、動力陽性IMViC試驗為++--。本文檔共79頁;當前第15頁;編輯于星期三\6點31分抗原結構:復雜(1)O抗原(菌體抗原):170種(2)H抗原(鞭毛抗原):50種(3)K抗原:100種本文檔共79頁;當前第16頁;編輯于星期三\6點31分致病性致病物質所致疾病本文檔共79頁;當前第17頁;編輯于星期三\6點31分致病物質:黏附素:黏附于泌尿道和腸道的細胞上。外毒素:1、不耐熱腸毒素Ⅰ和Ⅱ2、耐熱腸毒素a和b3、志賀毒素Ⅰ和Ⅱ

4、溶血素A本文檔共79頁;當前第18頁;編輯于星期三\6點31分LT的結構和作用部位BBBBBA亞單位:毒素的活性部位B亞單位:與腸黏膜上皮細胞表面的GM1神經(jīng)節(jié)苷脂結合后,使A亞單位穿過細胞膜與腺苷環(huán)化酶作用本文檔共79頁;當前第19頁;編輯于星期三\6點31分本文檔共79頁;當前第20頁;編輯于星期三\6點31分腸粘膜細胞上的腺苷環(huán)化酶ATPcAMP活化小腸分泌過度,腹瀉本文檔共79頁;當前第21頁;編輯于星期三\6點31分ST的作用:激活腸粘膜細胞上的鳥苷環(huán)化酶GTPcGMP液體平衡紊亂,腹瀉本文檔共79頁;當前第22頁;編輯于星期三\6點31分所致疾?。?、腸道外感染化膿性感染:腹膜炎、闌尾炎、手術創(chuàng)口感染,體弱者可引起敗血癥。新生兒引起新生兒腦膜炎。泌尿道感染:為上行感染,尿道炎、膀胱炎、腎盂腎炎。表現(xiàn)為尿頻、排尿困難、血尿和膿尿。本文檔共79頁;當前第23頁;編輯于星期三\6點31分腸出血性大腸埃希菌EHEC(enterohemorrhagicE.coli)腸產(chǎn)毒素性大腸埃希菌ETEC(enterotoxigenicE.coli)腸侵襲性大腸埃希菌EIEC(enteroinvasiveE.coli)腸致病性大腸埃希菌EPEC(enteropathogenicE.coli)腸集聚性大腸埃希菌EAEC(enteroaggregativeE.coli)2、腸道感染:胃腸炎本文檔共79頁;當前第24頁;編輯于星期三\6點31分腸產(chǎn)毒素性大腸埃希菌(ETEC)

疾?。?歲以下嬰幼兒腹瀉和旅行者腹瀉癥狀:從輕微的腹瀉至水瀉,有惡心、低熱作用部位:小腸粘膜細胞致病物質:定植因子、不耐熱腸毒素(LT)、耐熱腸毒素(ST)本文檔共79頁;當前第25頁;編輯于星期三\6點31分腸侵襲性大腸埃希菌(EIEC)疾病:較大兒童和成人腹瀉。癥狀:發(fā)熱、腹痛、腹瀉、膿血便和有里急后重。類似細菌性痢疾。作用部位:大腸致病物質:內毒素致病機理:不產(chǎn)生腸毒素,侵襲和破壞結腸粘膜上皮細胞,造成炎癥和潰瘍,產(chǎn)生黏液膿血便。本文檔共79頁;當前第26頁;編輯于星期三\6點31分腸致病性大腸埃希菌(EPEC)疾病:嬰幼兒腹瀉。癥狀:發(fā)熱、嘔吐、腹瀉、粘液便。作用部位:小腸致病物質:不產(chǎn)生毒素,粘附素破壞微絨毛刷狀緣,絨毛萎縮、上皮細胞排列紊亂,功能受損。本文檔共79頁;當前第27頁;編輯于星期三\6點31分腸出血性大腸埃希菌(EHEC)疾?。撼鲅越Y腸炎,溶血性尿毒綜合征多見于5歲以下兒童。癥狀:劇烈腹痛、水瀉、大量鮮血便。作用部位:小腸遠端、結腸致病物質:菌毛、志賀毒素等。致病機理:志賀毒素滅活核糖體,終止蛋白質合成。引起腸黏膜水腫、出血、液體蓄積、腸黏膜脫落、腸細胞水腫、壞死、引起血性便。細菌血清型:O157:H7本文檔共79頁;當前第28頁;編輯于星期三\6點31分視頻本文檔共79頁;當前第29頁;編輯于星期三\6點31分疾?。簨雰焊篂a。癥狀:持續(xù)性水瀉、嘔吐、脫水、低熱、偶有血便。致病物質:毒素和黏附素致病機理:聚集性黏附腸道上皮細胞,導致微絨毛變短,單核細胞浸潤和出血。腸集聚性大腸埃希菌(EAEC)本文檔共79頁;當前第30頁;編輯于星期三\6點31分微生物學檢查病人標本中細菌的分離與鑒定1、標本的采集:不同的病變采集不同的標本2、分離培養(yǎng)與鑒定:選擇培養(yǎng)基,生化反應鑒定致病性大腸埃希菌須用血清學試驗定型必要時鑒定腸毒素(ELISA、基因探針等)尿路感染:確定大腸埃希菌+計數(shù),

尿菌量10萬/mL時才有診斷意義本文檔共79頁;當前第31頁;編輯于星期三\6點31分SpecimensIsolationcultivation:seletiveordifferentialmedium(SS,EMB,MAC)biochemicaltest

KIA,IMViCantibioticsusceptibilitytestserologicaltest微生物學檢查本文檔共79頁;當前第32頁;編輯于星期三\6點31分衛(wèi)生細菌學檢查

大腸菌群數(shù):每1000ml樣品中的大腸菌群數(shù)。

微生物學檢查標準:大腸菌群數(shù)——飲水≤3個/1000ml果汁、瓶裝汽水≤5個/100ml尿路感染:確定大腸埃希菌+計數(shù),

尿菌量10萬/mL時才有診斷意義本文檔共79頁;當前第33頁;編輯于星期三\6點31分防治原則預防:菌毛疫苗治療:磺胺藥、慶大霉素等本文檔共79頁;當前第34頁;編輯于星期三\6點31分Shigella志賀菌屬本文檔共79頁;當前第35頁;編輯于星期三\6點31分

志賀菌屬是人類細菌性痢疾的病原菌,俗稱痢疾桿菌(dysenterybacterium)。

主要致病特點是能侵襲結腸粘膜上皮細胞,引起自限性化膿性感染病灶。本文檔共79頁;當前第36頁;編輯于星期三\6點31分形態(tài)染色與培養(yǎng)特性無鞭毛、有菌毛生化反應不活躍SS培養(yǎng)基上呈無色半透明菌落克氏雙糖管斜面不發(fā)酵底層產(chǎn)酸不產(chǎn)氣硫化氫陰性、動力陰性本文檔共79頁;當前第37頁;編輯于星期三\6點31分抗原構造與分類我國以福氏志賀菌引起的菌痢最常見。O抗原K抗原阻抑抗O抗體與O抗原結合菌種群型亞型痢疾志賀菌A1~10福氏志賀菌B1~6,X,Y變種鮑氏志賀菌C1~18宋內志賀菌D1分為4群44個血清型(包括亞型)本文檔共79頁;當前第38頁;編輯于星期三\6點31分對理化因素的抵抗力較其他腸道桿菌為弱。對氯霉素、鏈霉素、氟哌酸、四環(huán)素、痢特靈、黃連素、磺胺類等藥物敏感,但容易出現(xiàn)耐藥變異株。抵抗力抗原結構、生化反應、毒力及對藥物的敏感性易發(fā)生變異變異本文檔共79頁;當前第39頁;編輯于星期三\6點31分致病物質侵襲力:菌毛黏附回腸末端和結腸黏膜上皮細胞,并侵入生長繁殖,產(chǎn)生炎癥。毒素:外毒素內毒素本文檔共79頁;當前第40頁;編輯于星期三\6點31分派伊爾淋巴結的M細胞通過Ⅲ型分泌系統(tǒng)向上皮細胞和巨噬細胞分泌4種蛋白志賀菌IpaAIpaB黏附并侵入IpaCIpaD誘導細胞膜凹陷導致細菌內吞志賀菌溶解吞噬小泡進入細胞質內繁殖宿主細胞內肌動纖維的重排,推動細菌進入毗鄰細胞細胞到細胞傳播①細菌逃避了免疫的清除作用而得到了自身保護②通過誘導細胞程序性死亡從吞噬中得到了存活1.侵襲力

作用本文檔共79頁;當前第41頁;編輯于星期三\6點31分志賀菌派伊爾淋巴結的M細胞菌毛黏附并侵入1.侵襲力

繁殖輸送外源性Ag到其下方的巨噬細胞誘導細胞膜凹陷導致細菌內吞細菌擴散并進入毗鄰細胞淋巴組織①細菌逃避了免疫的清除作用而得到了自身保護②通過誘導細胞程序性死亡從吞噬中得到了存活③引起白細胞介素-1β的釋放吸引多形核白細胞到感染組織,腸壁完整性破壞④細菌到達較深層的上皮細胞,加速了細菌的擴散本文檔共79頁;當前第42頁;編輯于星期三\6點31分2.內毒素內毒素腸黏膜通透性內毒素的吸收促進發(fā)熱神志障礙中毒性休克作用內毒素腸黏膜破壞炎癥潰瘍形成典型的膿血黏液便內毒素腸壁自主神經(jīng)系統(tǒng)作用于腸功能紊亂腸蠕動失調和痙攣腹痛里急后重本文檔共79頁;當前第43頁;編輯于星期三\6點31分3.外毒素:志賀毒素——由1個A亞單位和5個B亞單位組成。A亞單位:可裂解60S核糖體亞單位的28SrRNA,阻止與氨酰tRNA的結合,終止蛋白質合成。B亞單位:與宿主細胞特異性糖脂受體結合(腸絨毛和腎上皮細胞均有高濃度的糖脂受體)毒素作用:引起上皮細胞微絨毛的破壞。個別病人志賀毒素可介導腎小球內皮細胞的損傷,導致溶血性尿毒綜合征(HUS)本文檔共79頁;當前第44頁;編輯于星期三\6點31分所致疾病——細菌性痢疾傳染途徑:糞---口傳染源:病人和帶菌者臨床表現(xiàn)急性細菌性痢疾急性典型:發(fā)熱、腹痛、里急后重,粘液膿血便急性中毒型:小兒—中毒型慢性細菌性痢疾:病程遷移二月以上本文檔共79頁;當前第45頁;編輯于星期三\6點31分視頻本文檔共79頁;當前第46頁;編輯于星期三\6點31分中毒性痢疾病人本文檔共79頁;當前第47頁;編輯于星期三\6點31分免疫性志賀菌感染局限于腸粘膜,一般不入血,消化道黏膜表面的分泌型IgA(SIgA)為主,病后免疫力短暫。本文檔共79頁;當前第48頁;編輯于星期三\6點31分及時送/暫用30%甘油緩沖水保存SS平板(無色透明小菌落)血清學反應(玻片凝集)最后診斷分離培養(yǎng)新鮮膿血便/肛拭雙糖培養(yǎng)基(生化反應)快速診斷熒光菌球試驗協(xié)同凝集試驗微生物學檢查本文檔共79頁;當前第49頁;編輯于星期三\6點31分防治原則(1)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增進機體免疫力(2)口服減毒活疫苗。預防多種抗菌素可選擇,但很易引起耐藥性治療本文檔共79頁;當前第50頁;編輯于星期三\6點31分Salmonella沙門菌屬本文檔共79頁;當前第51頁;編輯于星期三\6點31分目的要求掌握:對人致病的沙門氏菌的種類、致病物質和所致疾??;肥達試驗的原理、結果分析與判斷。熟悉:沙門氏菌的主要生化反應、特異性預防。了解:沙門氏菌的形態(tài)、抵抗力及變異。本文檔共79頁;當前第52頁;編輯于星期三\6點31分概述是一大群寄生于人類和動物腸道中,生化反應和抗原構造相似的革蘭氏陰性桿菌。菌群菌型甚多,僅少數(shù)對人致?。▊抽T菌、副傷寒沙門氏菌等)。有些沙門菌對動物致病,可傳染人,引起食物中毒,如鼠傷寒沙門菌、腸炎沙門菌、鴨沙門菌、豬霍亂沙門菌等。本文檔共79頁;當前第53頁;編輯于星期三\6點31分生物學性狀大都周身鞭毛、有菌毛。

不分解乳糖在SS選擇培養(yǎng)基上形成無色菌落??耸想p糖管中,斜面不發(fā)酵,底層產(chǎn)酸產(chǎn)氣(傷寒沙門菌除外),硫化氫陽性或陰性、動力陽性本文檔共79頁;當前第54頁;編輯于星期三\6點31分常見沙門菌的主要生化特性本文檔共79頁;當前第55頁;編輯于星期三\6點31分抗原構造與分類O抗原:脂多糖,群特異性O抗原刺激機體產(chǎn)生IgM型抗體H抗原:鞭毛蛋白H抗原刺激機體產(chǎn)生IgG型抗體Vi抗原:多糖,與毒力有關。測定Vi抗體有助于檢出傷寒及副傷寒帶菌者。本文檔共79頁;當前第56頁;編輯于星期三\6點31分抵抗力

較差,對一般消毒劑敏感,但對膽鹽、煌綠等的耐受性較其他腸道菌強,故膽鹽、煌綠可用作沙門菌選擇培養(yǎng)基,利于分離糞便中的沙門氏菌。本文檔共79頁;當前第57頁;編輯于星期三\6點31分致病物質1、侵襲力:菌毛——粘附作用2、內毒素:發(fā)熱、白細胞減少、中毒性休克3、腸毒素:類似ETEC產(chǎn)生的腸毒素、引起水樣腹瀉本文檔共79頁;當前第58頁;編輯于星期三\6點31分沙門菌派伊爾淋巴結的M細胞菌毛黏附并侵入1.侵襲力

具有耐酸應答基因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Vi抗原繁殖輸送外源性Ag到其下方的巨噬細胞誘導細胞膜凹陷導致細菌內吞細菌擴散并進入毗鄰細胞淋巴組織本文檔共79頁;當前第59頁;編輯于星期三\6點31分1、腸熱癥(傷寒和副傷寒)傳染源:病人和帶菌者、水源傳播途徑:糞—口典型病程:分四個階段所致疾病本文檔共79頁;當前第60頁;編輯于星期三\6點31分潛伏期傷寒沙門菌經(jīng)口到小腸,侵入小腸末端的M細胞,被巨噬細胞吞噬后在細胞內繁殖。部分細菌通過淋巴液到達腸系膜淋巴結大量繁殖。本文檔共79頁;當前第61頁;編輯于星期三\6點31分初期細菌隨淋巴液經(jīng)胸導管進入血液(第一次菌血癥),并擴散到肝、脾、腎、膽、骨髓等到部位。此階段為臨床上的發(fā)病第一周,出現(xiàn)發(fā)熱、不適、全身疼痛等前驅期癥狀。第一周取什么樣品為標本?抗體的水平如何?本文檔共79頁;當前第62頁;編輯于星期三\6點31分極期在肝、脾、腎、膽、骨髓等部位繁殖。由巨噬細胞帶入血液(第二次菌血癥),膽囊中細菌通過膽汁進入腸道,部分隨糞便排出,部分再次進入腸壁淋巴組織而激發(fā)超敏反應,導致局部壞死和潰瘍,嚴重可造成腸出血及腸穿孔,腎中的細菌可隨尿排出。此階段為臨床上的第2、3周,出現(xiàn)持續(xù)高熱、相對緩脈、肝脾腫大、白細胞下降、皮膚玫瑰疹、全身中毒癥狀顯著。第2、3周取什么樣品為標本?抗體的水平如何?本文檔共79頁;當前第63頁;編輯于星期三\6點31分恢復期進入恢復階段。病愈后部分患者可自糞便或尿液繼續(xù)排菌3周至3個月,甚至1年,稱恢復期帶菌者。約有3%的傷寒患者成為慢性帶菌者。本文檔共79頁;當前第64頁;編輯于星期三\6點31分膽囊----腸道----糞排菌皮膚---玫瑰疹腎-----尿排菌肝脾-----腫大傷寒和副傷寒桿菌小腸黏膜腸系膜淋巴結派伊爾淋巴結的M細胞進入血液再次進入血液第一次菌血癥第二次菌血癥腸熱癥(傷寒和副傷寒)的致病過程糞—口途徑本文檔共79頁;當前第65頁;編輯于星期三\6點31分本文檔共79頁;當前第66頁;編輯于星期三\6點31分傷寒瑪麗本文檔共79頁;當前第67頁;編輯于星期三\6點31分2、腸炎型食物中毒臨床表現(xiàn):發(fā)熱、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為攝入污染的食物,細菌在腸內繁殖所至。引起細菌:鼠傷寒沙門菌、豬霍亂沙門菌、腸炎沙門菌。本文檔共79頁;當前第68頁;編輯于星期三\6點31分視頻本文檔共79頁;當前第69頁;編輯于星期三\6點31分3、敗血癥引起細菌:豬霍亂沙門菌、丙型副傷寒沙門菌、鼠傷寒沙門氏菌、腸炎沙門菌。臨床表現(xiàn):高熱、寒戰(zhàn)、厭食、貧血本文檔共79頁;當前第70頁;編輯于星期三\6點31分免疫性腸熱癥病后產(chǎn)生牢固免疫,細胞免疫為主。

特異性體液免疫也有輔助殺菌的作用。本文檔共79頁;當前第71頁;編輯于星期三\6點31分傷寒和副傷寒 食物中毒 敗血癥第1周取外周血 可疑食物 血液第1-3周取骨髓液 嘔吐物 第2周起糞便第3周取尿液糞便 微生物學檢查:查病原標本SS平板生化反應血清學鑒定雙糖發(fā)酵等凝集試驗本文檔共79頁;當前第72頁;編輯于星期三\6點31分5020陽性率(%)12103040607080903456789凝集素糞便血尿傷寒病人不同病期血、糞、尿中病原菌和特異凝集素的檢出陽性率1血2便3檢尿,要檢骨髓全知道發(fā)病后周數(shù)本文檔共79頁;當前第73頁;編輯于星期三\6點31分血清學檢查:查抗體1、肥達試驗(Widaltest)原理:用已知傷寒沙門菌菌體O抗原、H抗原以及引起副傷寒的甲型副傷寒沙門菌、肖氏沙門菌和希氏沙門菌H抗原的診斷菌液與受檢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