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共同犯罪的想象競合犯問題【內(nèi)容提要】共同犯罪的復雜性和想象競合犯的復雜性使得兩者糾集在一起時,更顯得異常復雜。由于我國刑法不承認共同過失犯罪,因而單獨犯因事實認識錯誤形成想象競合犯的理論不適合共同犯罪的想象競合問題。由于共同犯罪人分為不同種類,因而必須對共同正犯、教唆犯、幫助犯的想象競合問題所具有的特質(zhì)進行分別探討,尋找出不同的處理標準?!娟P鍵詞】共同正犯的想象競合教唆犯的想象競合想象競合的教唆犯幫助犯的想象競合共同犯罪與想象競合犯之間的關系,是指共同犯罪與想象競合犯之間發(fā)生競合問題。或者說,是共同犯罪的想象競合或想象競合的共同犯罪問題。而共同犯罪中出現(xiàn)想象競合犯,在實踐中不難想象。比如,甲乙共謀殺丙,同時向丙各開一槍,致丙死亡,兩顆子彈穿透丙的身體后,又將過路人丁打成重傷。在單個人實施上述行為的情況下,認定行為人構成想象競合犯不成問題,在共同犯罪人實施上述行為的情況下,認定每個共同犯罪人構成想象競合犯也不應當有任何疑問。但是,共同犯罪中的想象競合犯與單個人的想象競合犯相比,呈現(xiàn)出許多特點。首先,從客觀方面來說,由于共同犯罪是單個人行為的有機組合,因而其一個行為的判斷除了必須堅持自然意義和社會通念這個構成要件的判斷標準外,⑴還必須是一個意思聯(lián)絡的體現(xiàn)。否則,就不能稱其為一個共同行為。這是構成共同犯罪想象競合犯的前提。其次,從主觀方面來看,由于我國刑法要求構成共同犯罪必須要有共同故意,因而成立共同犯罪想象競合犯,必須是每個共同犯罪人對其一個共同行為所同時觸犯的數(shù)罪名都存在故意心態(tài)。如果共同犯罪人在實施基于一個共同故意的共同犯罪行為過程中又觸犯了另一個罪名,而對這個罪名,共同犯罪人之間缺乏共同故意,則就該罪名而言,不存在共同犯罪問題。因而也就談不上共同犯罪想象競合犯問題。對這種情況可以稱之為共同犯罪過程中發(fā)生的想象競合犯問題,或者稱之為同時犯的想象競合犯。對共同犯罪想象競合犯與共同犯罪犯罪過程中發(fā)生的想象競合犯雖然都可以置于“想象競合犯與共同犯罪”項下加以探討,但應注意兩者的適用方式是不同的。對于前者,有關共同犯罪的處理原則適用所有被觸犯的罪名;而對后者,共同犯罪的處理原則只能及于基于共同故意所觸犯的罪名,而對非基于共同故意所觸犯的罪名,應各自以想象競合犯的歸責原則處理。其三,從主體上說,共同犯罪以二人以上為必要。在一個具體共同犯罪中,可能存在共同正犯、教唆犯和幫助犯等情況。這就使得共同犯罪想象競合犯問題呈現(xiàn)出較之單個人想象競合犯更為復雜的局面。因此,對共同犯罪想象競合犯,只能依據(jù)各個共同犯罪人的地位和作用具體分析,很難一概而論??梢?,共同犯罪的復雜性,決定了共同犯罪想象競合犯的復雜性。但無論如何,對共同犯罪想象競合犯的研究,不能離開我國刑法對共同犯罪構成特征的規(guī)定以及想象競合犯本身的特質(zhì)。否則就會導致無的放矢的結論。根據(jù)共同犯罪想象競合犯的復雜性和特殊性,以及各個共同犯罪人與具體犯罪構成行為的關系,我們可以將共同犯罪想象競合犯分為共同正犯想象競合犯、幫助犯想象競合犯和教唆犯想象競合犯三種情況。下面依次具體探討。一、共同正犯與想象競合犯在刑法學界,對共同正犯的內(nèi)涵有不同的理解。在筆者看來,下列共同正犯的定義是準確的:共同正犯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實施刑法分則所規(guī)定的犯罪構成客觀方面行為的犯罪形態(tài)。⑵因為這個共同正犯的概念,不僅符合我國共同犯罪的立法規(guī)定,而且體現(xiàn)了構成共同故意所要求的主客觀相統(tǒng)一原則。雖然我國刑法沒有共同正犯這一立法概念,但刑法學界卻認可這一概念。因此,筆者借用這一概念來探討其與想象競合犯的關系問題。共同正犯與想象競合犯,實際上就是共同正犯的想象競合犯或者想象競合犯的共同正犯問題,它是指所有共同正犯者在參與實施刑法分則規(guī)定的某個具體犯罪構成行為的過程中,又故意地觸犯了另一個犯罪構成,從而必須動用復數(shù)犯罪構成予以評價的情況?;蛘吆唵蔚卣f,一個共同正犯行為同時觸犯兩個共同犯罪的情況。這一概念意味著共同正犯的想象競合犯必須具備以下三個條件:首先,要成立共同正犯的想象競合犯,必須存在一個共同行為,即一個表現(xiàn)共同意思聯(lián)絡的行為有機整體。這是共同正犯想象競合犯與共同犯罪牽連犯的根本區(qū)別;其次,要成立共同正犯的想象競合犯,必須是一個共同行為同時觸犯了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罪名,必須動用所有被一個共同行為觸犯的罪名才能完全而充分地對一個共同行為的不法內(nèi)涵和罪責內(nèi)涵予以評價。這是共同犯罪想象競合犯與共同犯罪法規(guī)競合的根本區(qū)別;其三,要成立共同正犯的想象競合犯,一個共同行為所觸犯的數(shù)罪名,必須都是故意犯罪,而且每個共同正犯人對所觸犯的數(shù)個故意犯罪在主觀上也必須出于故意心態(tài)。這是共同正犯想象競合犯與共同正犯的結果加重犯的根本區(qū)別。⑶每個共同正犯人基于彼此達成的意思聯(lián)絡而實施基本共同犯罪,只能出于故意,自不待言;同樣,對于每個共同正犯人基于彼此達成的意思聯(lián)絡所實施的一個共同行為又同時觸犯了其他罪名,也必須出于故意,否則,令所有共同正犯人對該犯罪承擔共同犯罪的責任,缺乏法律依據(jù)。因為我國刑法不承認共同過失犯罪。如果共同正犯人在實施共同正犯行為過程中,又觸犯了他罪名,而每個共同正犯人對于該犯罪并非都出于故意心態(tài),則不能以共同正犯的想象競合犯對待,只能視之為同時犯的想象競合犯,對于同時犯的想象競合犯,除了令其對基本共同犯罪負共犯之責外,還應分別論以想象競合犯,但不能將之稱為共同正犯的想象競合犯。因為共同正犯的想象競合犯必須作一體性的評價,而且要適用共同犯罪的處罰原則。正如我國臺灣學者所言:“各共同正犯僅就其共同之行為決意而共同實施之行為,擔負刑事責任。若于共同實施中,行為人于共同犯意范圍之外,另實行共同行為以外之行為者,則因該行為并非各個行為人共同犯罪之部分,故應由為該行為之行為人獨自負其刑事責任。同理,共同正犯中之一行為人于實施行為時,另因過失行為,而構成過失犯罪者,則此過失罪責,亦僅由過失行為之行為人獨自負擔?!雹瓤梢?,要成立共同正犯的想象競合犯,必須符合上述三個條件。那么,符合上述三個條件的共同正犯的想象競合犯在實踐中是否能夠發(fā)生呢?回答是肯定的。比如,甲乙二人明知自己并且彼此知道對方患有性病而一同去嫖宿幼女丙。這就是典型的共同正犯想象競合犯。因為甲乙二人的一個共同嫖宿幼女行為同時觸犯了嫖宿幼女罪和傳播性病罪兩個罪名,這兩個罪名不但是故意犯罪,而且甲乙對這兩個罪名的發(fā)生也持故意心態(tài)。因而甲乙構成共同犯罪想象競合犯。此外,在共同正犯人發(fā)生對象錯誤和打擊錯誤等事實錯誤的情況下,也可能出現(xiàn)共同正犯想象競合問題。比如,甲乙二人共謀殺丙,但兩人誤把丁當作丙給殺害了。再比如,甲乙為了殺丙而同時向丙開槍,因丙躲閃,將站在丙身后的丁打死。這兩個案例中,前者為對象錯誤,后者為打擊錯誤。兩者都屬于同一構成要件內(nèi)的錯誤。對此,刑法學界有具體符合說與法定符合說之爭。按照具體符合說,甲和乙所認識并意圖殺害的人是丙,而不是丁,因此認識的事實與發(fā)生的事實具體地不符。所以,甲和乙對意圖殺害的對象丙來說構成故意殺人罪未遂的共同正犯,對實際殺害的對象丁構成過失致人死亡罪。如果承認過失的共同正犯,那么甲乙就構成過失致人死亡罪的共同正犯;如果否認過失的共同正犯,那么甲乙屬于過失致人死亡罪的同時犯,故意殺人未遂與過失致人死亡罪形成想象競合關系;按照法定符合說,甲和乙意圖殺害丙,并且實施了殺害行為,現(xiàn)實中已經(jīng)發(fā)生了丁死亡的結果,符合故意殺人罪既遂的構成特征,因而甲乙構成故意殺人罪既遂的共同正犯。同時,甲乙對丙也應當承擔故意殺人未遂的責任,這樣,甲乙的一個共同殺人行為同時觸犯了故意殺人既遂與故意殺人未遂兩個罪名,在承認同種想象競合犯存在的前提下,二人屬于共同正犯的想象競合犯??梢?,不論是具體符合說還是法定符合說,都承認行為人出現(xiàn)錯誤的情況下存在想象競合犯問題。但是,具體符合說的結論,有違人們的法感情,使故意犯罪既遂的認定范圍過于狹窄。同時,如果按照具體符合說的結論,不可能發(fā)生共同正犯的想象競合問題,因為我國刑法否認共同過失犯罪的存在。即便有想象競合犯問題,也只能是同時犯的想象競合犯。而法定符合說的結論,既符合一般人的法感情,符合刑法規(guī)定殺人罪的目的,也符合行為人的行為特征,又為共同正犯在錯誤的情況下存在共同正犯想象競合犯問題提供了理論依據(jù)。因而是妥當?shù)?。筆者依據(jù)我國刑法關于共同犯罪只能存在故意犯罪的規(guī)定和共同犯罪的基本原理,提出了共同犯罪想象競合犯與共同犯罪過程中出現(xiàn)的想象競合犯(或稱同時犯的想象競合犯)這兩個概念,目的是想限縮共同犯罪想象競合犯的范圍,使每個共同正犯人對所觸犯的數(shù)罪名一體性地承擔刑事責任。基此,我國刑法學界有學者提出的下列觀點是值得商榷的,其一,甲乙共謀傷害丙,二人正在毆打丙時,丁出面勸架,乙誤把丁當作丙予以傷害。對此,所有共同正犯都應對實際發(fā)生的結果承擔故意犯罪的責任,而不管實行犯本人是否存在對象上的認識錯誤以及危害結果是否由其所直接造成;其二,甲乙共謀殺丙,在作案過程中甲對丙捅了一刀,刺傷其手臂,丙在逃跑時,乙對丙開槍射擊,未打中丙,卻打死了未預料到的丁。在這種情況下,各共犯人對預定侵害對象構成故意罪的未遂犯,對實際侵害對象成立過失罪,兩者屬于想象競合關系。⑸就第一個例子及其觀點來說,乙誤把丁當作丙予以傷害,與甲沒有任何關系,對于丁的傷害結果,既不是甲的認識錯誤所致,也不是甲的行為所致,令甲與乙一道承擔共同正犯想象競合之罪責,不符合上述成立共同正犯想象競合所應具備的三個條件。正確的做法應當是:甲乙在共同傷害丙的范圍內(nèi)成立共同正犯,乙則單獨成立想象競合犯。就第二個例子及觀點而言,同樣存在第一個例子及觀點所存在的問題,而且即便立于具體符合說,也不能認為成立共同正犯的想象競合犯,只能認為乙單獨成立想象競合犯。因為既然乙對丁的死亡成立過失罪,那么甲與乙就不能在過失罪范圍內(nèi)成立共同犯罪,只能分別而論。二、教唆犯與想象競合犯關于教唆犯與想象競合犯的關系,我國學者陳興良教授將其分為教唆犯的想象競合犯與想象競合犯的教唆犯兩種。而教唆犯的想象競合犯又具體分為一個教唆行為教唆一人觸犯數(shù)個罪名和一個教唆行為教唆數(shù)人觸犯數(shù)個罪名兩種。⑹將教唆犯與想象競合犯的關系進行這種分類研究,可以成為一種研究思路。但這種研究思路必須與想象競合犯所具有的一個行為觸犯兩個罪名的特質(zhì)相契合,同時也要考慮教唆犯所具有的特點。只有這樣,才能界定清楚教唆犯的想象競合犯和想象競合犯的教唆犯的各自范圍。(一)教唆犯的想象競合犯教唆犯的想象競合犯是指行為人實施一個教唆行為而觸犯數(shù)個罪名,必須動用被觸犯的數(shù)個犯罪構成才能對一個教唆行為予以完整評價的情形。教唆犯的想象競合犯是就教唆犯本身而言的,它不依附于也不需要考慮被教唆人是否實施了所教唆的犯罪。這是教唆犯的想象競合犯與想象競合犯的教唆犯的主要區(qū)別之處。那么,一個教唆行為本身,在什么情況下必須接受數(shù)罪名的評價而成為想象競合犯呢?要回答這一問題,關鍵是如何理解教唆犯的一行為。就教唆犯的一行為而言,與單個人的一行為沒有本質(zhì)的差別,都是基于一個意思發(fā)動而實施的一個危害行為,其判斷標準也必須從自然意義和社會通念上加以認定。但是,由于教唆犯本人不親自實施犯罪,對教唆犯想象競合犯的認定又只能局限于教唆行為本身而撇開被教唆人的犯罪行為。因而,教唆犯的想象競合犯又呈現(xiàn)出復雜性和特殊性,主要表現(xiàn)在:其一,以一個教唆行為教唆一人犯數(shù)罪(含屬于人身專屬法益的同種數(shù)罪),是教唆犯的想象競合犯的典型形態(tài)。這一典型形態(tài)與單個人的一個行為不盡相同,因為如果單個人一開始就以犯數(shù)罪為目標,則很難說是出于一個意思發(fā)動,從而因不符合一個行為所具有的基于一個意思發(fā)動的特征而不能構成想象競合犯。但教唆犯教唆一人犯數(shù)罪,只要時空同一,并且通過一次教唆行為所發(fā)出,則只能視為一個教唆行為。如甲教唆乙將丙家里的價值一萬元的玉佛偷來并同時讓乙向丙喝水用的杯子里投放劇毒,就是教唆犯的想象競合犯的適例。其二,以一個教唆行為教唆一人犯一罪,是當然的一個教唆行為。這種情況要成立教唆犯的想象競合犯,必須是這一個教唆行為真實地觸犯了兩個以上犯罪構成,必須接受所有被觸犯的犯罪構成的評價。如果一個教唆行為用一個犯罪構成就能充分評價,則不發(fā)生想象競合問題。比如,甲教唆乙用放火的方法將丙燒死,就不構成教唆犯的想象競合犯。因為放火是殺人的方法之一,只要放火的方法并未危害公共安全,則一個殺人罪即可充分評價,根本不涉及放火罪問題。如果放火的方法危及到公共安全,則一個放火罪即可充分評價,也無須動用殺人罪予以評價。其三,以一個教唆行為教唆數(shù)人犯數(shù)罪,則需要作具體分析。如果教唆行為是在同一時空進行的,則屬于一個教唆行為;如果教唆行為是在時空相互分離的情況下作出的,則應當屬于數(shù)個教唆行為,從而沒有想象競合犯存在的余地。其四,以一個教唆行為教唆數(shù)人犯一罪,是否成立教唆犯的想象競合犯,取決于教唆行為是否在同一時空下進行的和對實施的一個教唆行為是否實現(xiàn)了復數(shù)犯罪構成這兩個條件。如果教唆行為是在同一時空下實施的,并且這個教唆行為觸犯了兩個以上的罪名,需要動用被觸犯的罪名予以評價時,可以認定成立教唆犯的想象競合犯。比如,甲唆使某股份公司具有國家工作人員身份的丙與具有公司工作人員身份的丁利用各自的職務之便,共同侵吞股份公司財產(chǎn)的行為,就屬于以一個教唆行為教唆數(shù)人犯一罪的情況。但這里的一罪,只是就教唆犯本人的認識而言,在評價上,這一個教唆行為實際上觸犯了貪污罪和職務侵占罪兩個罪名,必須動用這兩個罪名才能對甲的不法和罪責內(nèi)涵予以充分評價。因而甲的教唆行為成立教唆犯的想象競合犯。需要進一步明確的是,教唆犯的想象競合犯所存在的上述四種情形,僅僅是針對教唆行為本身以及對教唆行為本身進行的刑法評價而言,而與被教唆人是否實施教唆犯罪無關。如果被教唆人全部實施了所教唆的犯罪,則對教唆一人或數(shù)人犯一罪的教唆犯想象競合犯的成立也不會產(chǎn)生任何影響;但如果教唆一人或數(shù)人犯數(shù)罪,而被教唆人全部實施了所教唆的犯成實質(zhì)數(shù)罪,對其應按數(shù)罪并罰處理。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對教唆犯還按照想象競合犯處理,就會輕縱教唆犯,有違嚴懲教唆犯的立法精神。教唆犯的想象競合犯所具有的這個特殊性和矛盾性,也許與教唆犯所具有的獨立性和從屬性有關,這一問題值得進一步探討。(二)想象競合犯的教唆犯所謂想象競合犯的教唆犯,是指被教唆人接受教唆并實施所教唆的罪,同時被教唆人的犯罪行為構成想象競合犯的情形。⑺在想象競合犯的教唆犯的場合,對構成想象競合犯的被教唆者應按想象競合犯的歸責原則進行處理,自不待言。問題是:在這種情況下,是否意味著教唆犯也成立想象競合犯。對此我國刑法學界存在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在想象競合犯的教唆犯的情況下,教唆犯應在其教唆范圍內(nèi)承擔刑事責任,如果被教唆人構成的想象競合犯超出了教唆的范圍,則不能令教唆犯承擔想象競合犯的責任。⑻另一種觀點則認為,在想象競合犯的教唆犯的情況下,對教唆犯是否按想象競合犯處理應區(qū)別對待:如果教唆犯只是概括地教唆他人犯某罪,并沒有指明特定的犯罪手段,那么,對教唆犯就應當以想象競合犯論處;如果教唆犯在實施教唆行為時已經(jīng)指明了特定的犯罪手段,并且利用這種手段犯罪不可能構成想象競合犯,而被教唆人卻利用其他的手段去實施犯罪,結果構成想象競合犯。在這種情況下,對教唆犯不能以想象競合犯論處。⑼在筆者看來,上述兩種觀點并不是對立的。教唆犯只應當在“教唆的范圍內(nèi)”承擔罪責,這是確定教唆犯及其刑事責任所應當堅持的基本原則。離開這一基本原則,讓教唆犯對被教唆人的所有犯罪行為“買單”,有違共同犯罪的基本理論,也使得“實行犯過限理論”在確定教唆犯罪責時喪失意義。就此點而言,第一種觀點無可厚非。但是,在實踐中,教唆犯的教唆故意并不都是具體而明確的,出于概括故意進行教唆的案例時有發(fā)生,能否將出于概括故意所進行的教唆視為“教唆的范圍內(nèi)”,是確定想象競合犯的教唆犯所要解決的具體問題。就此點而言,第二種觀點實際上是在第一種觀點所確立的基本原則的前提下所作的具體闡釋。兩者相結合,就能完整而準確地將想象競合犯的教唆犯成立的前提和具體標準揭示出來。正如我國學者陳興良教授指出的那樣:犯罪故意有確定故意與不確定故意之分,教唆故意也是如此。在教唆故意是確定的情況下,教唆犯對教唆方法已經(jīng)指明,如果被教唆的人以其他手段犯罪而構成想象競合犯,是違背教唆犯本意的,因此不能讓其承擔想象競合犯的刑事責任。如果教唆故意是不確定的,教唆的內(nèi)容是概括的,并沒有限定犯罪方法。在這種情況下,被教唆的人構成想象競合犯,應包括在教唆故意的范圍內(nèi),教唆犯應當承擔想象競合犯的刑事責任。(10)但問題并未就此得到解決。因為何謂“教唆的范圍內(nèi)”?似乎很難找到一個適合所有案件的標準,必須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筆者認為,在被教唆者實施教唆犯所教唆的某一個具體犯罪,而該具體犯罪本身蘊涵著另一個犯罪發(fā)生可能時,那么,就有可能發(fā)生想象競合犯的教唆犯問題,從而對教唆犯也可能按照想象競合犯處理。之所以用“可能”二字,是因為在上述情況下,如果刑法明文將之規(guī)定為結果加重犯或者轉(zhuǎn)化犯的情況,則是結果加重犯或轉(zhuǎn)化犯的教唆犯問題,而不是想象競合犯的教唆犯問題。比如教唆他人強奸或教唆他人刑訊逼供等即是;如果刑法對上述情況并沒有明文規(guī)定為結果加重犯或轉(zhuǎn)化犯,被教唆者實施上述類似犯罪而構成想象競合犯的情況下,教唆犯也構成想象競合犯。比如教唆他人妨害公務或暴力抗稅,而被教唆者在實施這類犯罪過程中又造成相關執(zhí)法人員重傷以上后果時,被教唆者當然構成想象競合犯,同樣,教唆犯也構成想象競合犯。這是因為被教唆者在實施類似的教唆之罪的情況下,這類犯罪所蘊涵的發(fā)生另一重罪的極大潛在危險性和可能性并未超出教唆犯的故意范圍。因而,將其認定想象競合犯也并未超出教唆的范圍。關于想象競合犯的教唆犯,還有一個問題值得研究,即被教唆人在實施所教唆之罪的過程中,出現(xiàn)了對象錯誤或打擊錯誤而構成想象競合犯時,教唆犯是否也跟著承擔想象競合犯之罪責?比如甲教唆乙殺丙,結果乙因槍法不準,將站在丙身旁的丁打死。對乙來說,一個射擊行為觸犯了殺人未遂和殺人既遂(按照法定符合說)兩個罪名(按照同種想象競合犯肯定說),符合想象競合犯的構成特征,應當按照想象競合犯的歸責原則處理。在這種情況下,對教唆犯如何處理,則成為問題。對此問題,在日本刑法學界,有不同的見解。中山研一認為:“所謂教唆,不是對‘一般人’、‘一般物’侵害的教唆,如果認為其內(nèi)容以一定的特定性為必要,關于出自共犯的特定范圍外的客體,應當影響故意?!保?1)顯然,中山研一上述所論是具體符合說的觀點,按照這種觀點,上述案例中作為教唆犯的甲與作為被教唆犯的乙不成立共犯。而大谷實教授不贊同根據(jù)具體符合說得出的結論,認為乙對丁的殺害行為,由于甲的教唆而產(chǎn)生,是清楚的,認為甲是無罪的,應當說違反法感情,因此這個結論明顯是不當?shù)?。?2)顯然,大谷實的觀點是基于關于事實錯誤的法定符合說所得出的結論。按照這種觀點,不論乙殺害的是丙還是丁,甲都應負教唆殺人的責任。筆者認為,法定符合說的結論是妥當?shù)?。但是,這似乎與上述所說的教唆犯只能在“教唆范圍內(nèi)”承擔罪責的原則有些矛盾,因為甲只是教唆乙殺丙,而并未讓其殺丁,乙因打擊錯誤而將丁殺死,似乎超出了甲的教唆范圍。但這種矛盾,在單個人所發(fā)生的事實錯誤中也是存在的。對于這個矛盾的解決,具體符合說與法定符合說存在著對立,而相對于具體符合說而言,法定符合說是妥當?shù)?。因為甲教唆乙去殺人,這就是其教唆范圍,至于乙將丙殺死還是將丁殺死,都沒有超出甲教唆殺人的范圍。就上述案例而言,乙在殺人過程中因出現(xiàn)打擊錯誤,觸犯了殺人未遂和殺人既遂兩個罪名,應當依據(jù)想象競合犯處理,而甲則因乙的錯誤只承擔殺人未遂的責任,就使得作為乙的犯意發(fā)動者的甲占了便宜,得到了不應該得到的利益。這種結論,既不合法理也不合情理。所以,將甲也作為想象競合犯處理是妥當?shù)?。三、幫助犯與想象競合犯幫助犯是指故意幫助他人實行犯罪的人。研究幫助犯與想象競合犯的關系,同樣可以借助教唆犯與想象競合犯關系的思路。從理論上說,也可以將其分為幫助犯的想象競合犯和想象競合犯的幫助犯,所謂幫助犯的想象競合犯,是指一個幫助行為觸犯數(shù)個罪名的情況。也就是說,幫助犯的想象競合犯的性質(zhì)不是間接來源于正犯的實行行為,而是由幫助犯自身決定的。如甲得知乙要到丙家偷竊,但苦于乙家豢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Unit 2 More than fun:Understanding ideas (Grammar) 教學設計 2024-2025學年外研版(2024年)英語七年級 上冊
- 2025年度勞動合同解除終止證明書模板設計與員工離職后續(xù)支持合同
- 2025年度拖欠工資問題解決與勞動權益保障合同
- 2025年度家居裝修安全責任協(xié)議書
- 2025年度房產(chǎn)證辦理完畢后購房合同保管期限與責任合同
- 2025年度抵押車買賣合同車輛交易稅費繳納及返還協(xié)議
- 2025年度餐飲公司合伙人合作協(xié)議及知識產(chǎn)權保護合同
- 2025年度臨時炊事員餐飲服務與管理合作協(xié)議
- 2025年度個人水泥品牌授權與推廣合作協(xié)議
- 2025年度體育場地租賃及健身課程開發(fā)合同
- 行政管理學知識點全套
- 船舶安全管理培訓課件
- 《工業(yè)機器人現(xiàn)場編程》課件-任務3.涂膠機器人工作站
- 供應鏈管理(第2版)課件:常用的供應鏈管理方法
- 腰椎手術的疑難討論
- 中英文對照版 ASTM B594 2019 鋁合金形變產(chǎn)品超聲波檢測標準慣例
- 五年級下冊道德與法治教學計劃
- 2025屆高考數(shù)學專項復習:阿基米德三角形【六大題型】含答案
- 高中語文2021學年專題復習-外國文學訓練題【含詳解】
- 中華民族共同體概論教案第十六講-文明新路與人類命運共同體
- 鄉(xiāng)鎮(zhèn)教育管理中心2025年教育教學工作計劃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