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學及人文精神課件_第1頁
體育學及人文精神課件_第2頁
體育學及人文精神課件_第3頁
體育學及人文精神課件_第4頁
體育學及人文精神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體育學及人文精神體育學及人文精神體育學及人文精神體育的終極目標是為了人的發(fā)展。體育學是研究如何主要從身體方面培育人的學科,需要人文價值判斷。在體育學的研究必須倡導人文精神。2體育的終極目標是為了人的發(fā)展。體育學是研究如何主要從身體方面培育人的學科,需要人文價值判斷。在體育學的研究必須倡導人文精神。2一、人文和人文精神人文,以人類的精神文化為主體,可分為人文知識和人文精神。人文知識是人們對自身文化的一種了解,是一種需要知道的學問。人文精神是對文化內在價值和意義的滲透,體現(xiàn)為人們的自覺行為。3人文精神是從各門人文學科中抽取的共同問題和核心——即對人生的追求。人文精神是一切人文學術的內在基礎和根據。人文精神是文化所體現(xiàn)的最根本的精神,是整個人類生活的內在靈魂。它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價值理想為核心,以人的自由和全面發(fā)展為終極目的。4“人文精神”,是指人類文化創(chuàng)造的價值和理想,是指向人的主體生命層面的終極關懷。以人為本,創(chuàng)造和表達人性化的自由生活理想和價值理想,就是“人文精神”。5人文精神表現(xiàn)為探索人性、人生、人權、人的本質以及人在世界中所處的地位,提倡關心人、愛護人,重視人的價值,維護人的尊嚴,遵循人的本性而生活。沒有這種精神,就沒有人類把原始身體活動上升到以體育為目標的進步,也沒有古代奧林匹克的復興。6人文精神具有不可取代的性質。人文精神是所有人、每代人和每個人份內之事,不能靠少數(shù)人的輝煌成就而替代,需要不斷的教育和傳播。對于人文的研究與教育受到各國學術界與教育界的廣泛重視。人文教育已成為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中必須實施的一種教育內容。人文教育的實質不是知識性、技術性、實用性、時尚性的,而是精神性和智慧性的。各種人文知識只有在人文精神的層次上才能得以復活7體育承認個體的獨立尊嚴,培養(yǎng)負責任心的社會成員。體育由自我關懷到聯(lián)系他人,把同情感從家庭、學校、社團擴大到社會、國家、世界,才能理解天地萬物協(xié)調一體的人文精神。8人文精神的溫床是人文學科。人文主義表示一種與以基督教神學為中心的封建文化相對立的新思潮,成為涉及語言、文學、藝術、教育、倫理、宗教、哲學等領域的新文化。二、人文精神與馬克思主義9人文精神的起源可以上溯到古希臘,當時文史哲的興起,在包括體育的全面教育中強調那些屬于人和人性品質的領域,體現(xiàn)了人類對自身重視和關懷。翻譯家們用漢語“人文”一詞來轉譯的西語,“Humanitas”(humanity)這個拉丁詞Paedeia在古希臘語中,指對人類自身的理解和協(xié)調提供直接培養(yǎng)。10Humanities(人文學科)是14-15世紀意大利用以標示異于正統(tǒng)經院“神學研究”的世俗“人文研究”,是一場現(xiàn)代性的思想解放運動。用梁啟超的話說,人文主義者的真正意圖是“以復古求解放”——使思想從宗教神學的一元化專制桎梏中解放出來,求得人與文化的世俗自由。11人文主義者探討人有別于神的本性,以人性反對神性,以人道反對神道,批判神學摧殘人的生命和理性,恢復人的本質和尊嚴,相信人類能夠認識和改造世界,滿足人類自身的需要,爭取人的自由平等權利,實現(xiàn)人類的幸福和解放。12人雖然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但能夠把自己從動物界中提升出來,也能夠從神圣的天堂回到人間,爭取人的主體地位和尊嚴。在這種觀念的指引下,體育和競技從為少數(shù)上流階層娛樂教化服務的小圈子里走出來,成為社會大眾享受的權利。13受人文精神的指引,在宗教改革、啟蒙運動特別是工業(yè)革命的促進下,以人的全面發(fā)展為出發(fā)點的體育活動而在歐洲大面積開展,體育在學校里確立了自己的牢固地位。141808年,德國教育學家費里德里希·伊曼努爾·尼特哈默爾在論文中首次使用“Humanismus”一詞,來表示一種以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為典范的教育理想。151859年福伊格特在《古希臘羅馬文化的復興》一書中,把人文主義看作是一種以個人主義為主要特點的新的世俗文化,是古典文化的復興。16黑格爾將其理解為人的精神上的努力,肯定人的崇高尊嚴,人的無可比擬的價值,人的多方面能力,力求保證人的個性的全面實現(xiàn)。到19世紀后半期,作為哲學意義上的人文主義概念在西方國家得到普遍認可。17在我國學術界,“Humanism”被翻譯為“人文主義”,“人道主義”,“人本主義”三個概念,具體所指自己劃分的發(fā)展歷史階段(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資產階級革命時期的人道主義、現(xiàn)代西方的人本主義思潮),實際上它們的一脈相承的?!叭宋摹薄ⅰ叭说馈?、“人本”,實際詞義相同,都反映人文精神。18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把無產階級的社會理想論述為:“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lián)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fā)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fā)展的條件。”馬克思主義表現(xiàn)的人文精神,是倡導人的自由發(fā)展。19馬克思在青年時期受費爾巴哈人本主義的強烈影響,曾用人性異化去說明剝削階級社會,用人性復歸去設想未來的共產主義制度。馬克思認為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是人類社會歷史發(fā)展的產物,他繼承和發(fā)展了人文主義理論體系中包含的人人自由、平等和全面發(fā)展以及全人類解放的人道主義理想。20馬克思在《資本論》中認為,共產主義社會是“以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fā)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形式”。顯而易見,個體的“全面而自由的發(fā)展”應該包括身體的發(fā)展,這就是倡導體育人文精神的基本依據。21包括馬克思主義在內的西方近代哲學重視對人的問題的研究,并形成了關于人性、人的本質、人的自由和平等、人的價值和尊嚴等等全面而又系統(tǒng)的人文精神。這種精神深深影響到西方文化土壤中生長出來的體育。22西方人文倫理把個人和自我放在第一位,但強調尊重別人,倡導人道主義原則。每個人都有人的權利,人的地位、人的價值、人的尊嚴,應滿足每個人自由全面發(fā)展的欲望和需要。在西方,體育成為個人享有的一項權利,成為個體的需要,是人生的組成部分。23東、西方對“人文”的理解有很大的差異,西方人文趨向是為個人的發(fā)展,東方是為集團利益,這在體育里表現(xiàn)的尤為明顯。體育必須強調個體生命的具體性,必須是實際的感知,而非抽象思考。體育與馬克思主義都從西方傳來,我們還需要有再次的學習和接受的過程。24三、中國體育缺乏人文精神的緣由東方文明是農業(yè)社會的產物,在西方文明的沖擊下,可以接受器物層面和制度層面的部分內容,但不具備接受內涵觀念的基礎。對舶來的西方體育,也是選擇了形式的接受,無視其人文內涵。25在中國古代,“人文”一詞最早見于《周易?賁卦?彖辭》:“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又,《后漢書?公孫瓚傳論》有云:“舍諸天運,征乎人文?!?6在古漢語里,“文”的本義指各色交錯的紋理或花紋,引申為包括語言文字在內的象征符號和典章制度,又引申為修飾加工、文德教化等。根據《周易》的觀念,剛柔交錯,質文相當,這是自然之理。故謂之“天文”;而“文明以止”,即文明有節(jié)制,有限度,恰如其分,從容中道,這靠人來把握,故謂之“人文”。27這里的“人文”指禮教文化,看起來與西文的humanities很接近,似乎東方古已有之。其實中國古代的“人文”是對自然而言的,與西方對神學而言的“人文”大不一樣。由此可見,人文主義是西方傳統(tǒng)文化的產物,在東方缺少歷史參照物;正如西方文化萌生的體育,在中國也沒有可以交融互動的傳統(tǒng)體系。28體育傳人中國時,正值西方體育由于戰(zhàn)爭和殖民擴張而被扭曲為政治工具的一個特殊歷史時期。衰弱的中國只能接受“軍國民主義”思潮影響下的體育方式,率先讓“兵操”進入學校,盼望洗刷東亞病夫的恥辱而“野蠻其體魄”。當時不僅嚴復等先哲們厲聲倡導強國強種的體育思想,甚至秋瑾、徐錫麟等志士也身體力行辦體育學堂救國。29共產黨人在戰(zhàn)爭年代的體育活動一度被稱為“赤色體育”,是提高軍隊戰(zhàn)斗力的有效手段。在20世紀,有組織的身體活動帶有濃厚的軍事體育的色彩,為強國強種的政治目的服務。這在國家民族利益處于危難之際的時代,利用體育的功能時別無選擇??梢哉f,中國體育一個世紀以來忽視人文精神,有歷史的必然性。30西方體育侵入東方,我們主要接受的是形式,而忽略了其人文內涵。西方體育作為一種異文化在中國站穩(wěn)腳跟,曾數(shù)度與中國傳統(tǒng)的健身活動發(fā)生激烈對抗,這實際上是當時較為先進的資本主義文化對植根于農業(yè)社會的封建文化的沖擊。民族體育雖然曾潰不成軍,但傳統(tǒng)文化觀念并沒有被摧毀。31有幾千年深厚文化積累的泱泱大國,至今仍然還在潛意識地抵制體育器物層面和制度層面以外的東西。這種觀念層面的抵觸,在改革開放以后,雖然時時沖突,但在國家行政管理的有效調控下,逐漸發(fā)展為改良和融合,比如從增強體質到增強體能(體適能),這是經濟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結果。32發(fā)達國家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的基本價值觀念,起步于文藝復興時代,與至今西方人的文化心理結構基本一致,一脈相傳,不存在人的觀念沖突。中國的現(xiàn)代化在西方的沖擊下起步,封建的價值觀念、心理素質、公眾意識等都存在著難以適應的問題。如果僅僅是從器物層面來接受西方體育,再加上一點制度層面的東西,而拒絕人文觀念的進入,那仍然未能擺脫晚清“洋務派”的俗套。33傳統(tǒng)觀念的侵蝕作用不可低估。正如魯迅所說:“可憐外國事物,一到中國,便如落在黑色染缸里似的,無不失了顏色?!斌w育傳入一個世紀就是如此。中國體育僅僅只接受軍國民主義思潮影響的體育,體制的改革、現(xiàn)代化、與國際接軌等等都難以徹底完成。體育觀念不轉變,會嚴重影響可持續(xù)發(fā)展。34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體育基本完成了器物層面與國際的接軌,正在進行制度層面的改革,而觀念層面的障礙,是中國體育進步最深層面的阻力。倡導人文精神,是解決觀念層面的核心問題。35幾年以前,學體育的還不知道“人文”為何物。因為幾十年來在意識形態(tài)的階級斗爭,我們把許多人文學科視為資產階級的“偽科學”,剩下的文史哲主干歸入社會科學。1997年在體育學下設體育人文社會學等4個二級學科,顯示出中國的體育理論開始重視人文學科。人文學科與社會學科的結合,反映出體育觀念的更新。36體育的科研項目進入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的規(guī)劃,也有了軟科學研究\發(fā)展戰(zhàn)略等研究,進一步展現(xiàn)了體育的人文價值。盡管體育人文觀念已初見端倪,但體育理論界過去長期忽視人文學科,帶來我們對“人文”二字陌生,認識模糊。隨著新世紀到來,從對人的發(fā)展的關注程度看,人文精神仍然是中國體育所欠缺的。37我們關心自然、關心社會,更應該關心人本身。忽略對人的關心,就是忽略對人類的關懷。體育也不例外。傳統(tǒng)的體育理論,賦予了體育不斷增多的社會功能。但是,體育以人為本的基本功能卻一直沒有放到主要的位置。進入新的歷史發(fā)展時期,我們要接受人文精神,使中國體育走上以人的發(fā)展為本的正常軌道。38新中國成立后,由于曲解馬克思主義的錯誤思潮影響和傳統(tǒng)社會主義模式的束縛,我們包括體育在內的幾十年實踐曾經出現(xiàn)過忽視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需求和自由民主權利,壓抑社會成員的積極性、能動性、主體性和創(chuàng)新精神的嚴重弊端。四、走出單純增強體質的誤區(qū)39中華文明歷來強調人與社會關系的和諧,但這種和諧往往是以犧牲個性服從集體為代價的。譬如,觀看近年奧運會開幕式,中國許多體育專家認為與中國團體操的整齊劃一相比,組織太差。但是我們?yōu)榱苏R劃一,組織學生集訓幾個月,個體個性完全被社會共性所淹沒,將形成缺乏生機與活力的自覺奴性。這是觀念問題,中國體育與國際體育的差異,濃縮于此。40在十年“文革”期間,對人的問題的研究設置禁區(qū),把批判抽象人性論變成反對任何意義上的人道主義,任何個人欲望、個人利益、個性自由都受到忽視、排斥和簡單粗暴的批判。這也使體育的人文精神無從談起。軍國民主義是最適宜階級斗爭的思想武器。學校體育成為把學生培養(yǎng)成無產階級專政工具的一種手段。41這是因為,新中國體育特別是學校體育的理論體系是在充分學習蘇聯(lián)的基礎上建立的,“凱洛夫”式的教育學以工業(yè)化鑄造的方式提供強身健體的快餐,過分強調身體活動的效果,經過共和國領導人的倡導,“體育運動”就和“增強體質”劃上等號,體育的目標被定位于增加社會工具的生物學價值。42傳統(tǒng)的特色在教學活動中的突出表現(xiàn)是課堂中心、教師中心和教材中心。從50年代占領中國的教育陣地,學校體育的學科中心特色也日益突出。軍國民主義思潮影響的體育形式披上崇尚科學的外衣,在急于擺脫貧窮落后的國家更容易被廣泛接受。43過去中國體育界不搞人文學科,常年搞體育的不懂什么是“人”、體育專業(yè)的學生聽了幾十門課,畢業(yè)后對個體的人、群體中的人、大自然懷抱里的人仍然缺乏宏觀的認識。我們不知道幾千年前和幾千年后人類的體質狀況、我們不能對少數(shù)遍身傷病最需要休息的選手仍在賽場上疲于奔命而多數(shù)最需要鍛煉的觀眾在看臺上津津樂道的現(xiàn)象做出調整……我們急需應用人文學科知識來進行素質教育。44西方教育家認為,人們長期以來都在實施各種社會行動,也試圖通過對他人的知識和能力以及情感和意志的影響,來促進其身體狀況的改善。人們?yōu)檫@種行為賦予了各種不同的名稱,比如“健康教育”、“醫(yī)學教育”、“飲食教育”、“身體教育”、“體格培養(yǎng)”、“身體文化”以及“身體訓練”等等。而到了18世紀末,“體育”一詞逐漸為人們所接受。

Stromyer1987,108.45但即使這種在近代專業(yè)文獻中占主導地位的專業(yè)稱謂,在實際應用時也存在不同的含義。……(那些以他人的“身體強健”為目標的行動不能被納入到“教育”概念的使用范圍)……“那些僅僅針對身體,而且僅僅是為了身體的影響,則不能被稱為教育?!薄澳切﹩渭兒妥罱K旨在改善某人身體狀況的輔助性活動,不能被稱為教育?!?從概念上與醫(yī)生的治療相區(qū)別)

Dolch1966,227。Ziller1856,2。

HugoWeber1970,195u,188.46世界著名的德國教育學家布列欣卡在在其1990年第5版的專著中,還“不敢貿然在心理素質的概念之外,將身體素質的概念也納入到教育的概念之中。教育概念最好還是超然于有關身心問題的爭論之外。47他認為,體育各種目的,“只能通過受教育者的自我活動或工作而間接得以實現(xiàn)。這樣,人們可以這樣來準確定義‘體育’:它是那些以此試圖促進作為受教育者身體積極活動(身體訓練)原因之心理素質的社會行動,由此,人們期待對其身體(尤其是對運動機能)的有利影響?!保ㄎ譅柗驅?布列欣卡:教育科學的基本概念,P66:有關“體育”概念的說明;胡勁松譯,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48認為體育就是增強體質的觀點,得到相當多的贊同,也能言之成理:從德式體操到軍國民主義思潮下的兵操、從盼望洗刷東亞病夫恥辱的“野蠻其體魄”到今天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全民健身,都可以把增強體質作為體育的主要目的和任務。然而,用靜態(tài)局部的眼光來看到動態(tài)擴展的體育,難免陷入生物學的層次,把體育看成健身手段的匯集。49中國的學校體育長期存在忽視人文精神的現(xiàn)象。體育無視學生的主體需求,無視個體和個體差異,體育教學模式陳舊,缺乏對人的關懷,成為板著臉教訓學生的一門“課”,學生體質沒有增強,健康水平也不斷下降。體育是為人類的全面發(fā)展服務的。人文精神進入學校體育,將促進課程改革。新制訂的課程標準就反映出這種趨勢。體育的目的和任務必然從初級階段向高級階段提升,從增強體質過渡到增進健康。50學生的身體健康是自覺主動地“玩兒”出來的。單調而枯燥的傳統(tǒng)體育教學訓練雖然暫時可能起到增強學生體質的效果,但學生畢業(yè)后很難再有學校上體育課時的條件和環(huán)境,體育意識將在快節(jié)奏的現(xiàn)實生活中消失。要在學校中體現(xiàn)人文精神,必須順應人類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現(xiàn)代趨勢,首先抓好體育專業(yè)的改革,建立終身體育的理論和實踐體系。51港臺等地在高等教育中規(guī)定教學計劃中要開設若干門人文學科課程,歐美國家體育相關專業(yè)的知識領域就更加廣泛,這種做法說明人們正在彌補專業(yè)教育的缺陷。我們過去體育界不搞人文學科,培養(yǎng)的人才整體素質不高,急需應用人文學科知識來進行素質教育,把人文學科知識內化為人文精神。52四、舉國體制的改革貫穿人文精神的體育學才能指導我國體育管理體制的改革,使它真正與和諧社會相適應。53(一)從中央集權到宏觀調控“舉國體制”與“舉國”風馬牛不相及,我們搞體育從來沒有“舉國”過,現(xiàn)在更無需“舉國”。它實際是一種與社會發(fā)展目標并不和諧的軍事化的中央集權體制,是改革攻堅的必要對象,需要轉軌。54(二)從花錢到掙錢發(fā)達國家的高水平競技走入市場,而大眾體育政府才投入公益性場地設施,我國相反。體育產業(yè)的主體是高水平競技。它要融入文化娛樂產業(yè)才能掙錢。55(三)從意識形態(tài)到生活方式后奧運時代的競技休閑化(競技內容的休閑化、競技方式的休閑化、競技場地的休閑化等)理想社會的目標是為人的潛能、人的理性、人的感情、人的創(chuàng)造力的全面發(fā)展提供各種條件。體育必須有利于克服人的異化和人性的畸形發(fā)展,使人能夠得到真正的自由。56文藝復興時期誕生的人文主義,代表著人類欣欣向榮的文化。今天,人類在更高的層次上張揚人文精神,抗擊高度發(fā)達的工業(yè)社會給人類帶來的身心異化,抗擊復雜的經濟關系和信息網絡給人類的精神和體質造成的負面影響,抗擊高技術對人類作為自然物種的生態(tài)破壞,使體育真正成為維護人類健康的最有益的方式。五、世界體育潮流——人文精神回歸5721世紀的體育,正在從政治旋渦回歸到文化領域,實現(xiàn)以人為本,走向以群體利益為重、長遠關注個體和人類發(fā)展的立體層次,顯示被遏制已久的人文精神,突出它的文化內涵,充分滿足人各方面的、深層次的需要。58(一)學校體育改革以人文精神為指導21世紀教育的四個支柱: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生存。59

20世紀70年代后期,歐美等國開始批判學科主義(體力主義)的體育課程觀。與傳統(tǒng)學校體育課程以“增強體質”(body-building)為目的、主要指向完善學生的身體不同,新時期的學校體育的本質是培養(yǎng)人(human-building),不僅要軀體(body)的完善,而且要作用于人的精神(mind)包括情感、意志,提高人們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社會適應能力。60“……必須給教育確定新的目標,必須改變人們對教育的作用的看法。擴大了的教育新概念應該使每一個人都能發(fā)揮和加強自己的創(chuàng)造潛力,也應有助于挖掘出隱藏在我們每個人身上的財富。這意味著要充分地重視教育的作用,就是說使人們學會生存,實現(xiàn)個人全面發(fā)展的作用,不再把教育單純看作是一種手段,是達到某些目的(技能、獲得各種能力、經濟目的)的必由之路?!保║NESCO委員會,教育——財富蘊藏其中,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61(二)競技體育發(fā)展需要人文精神引導體育活動反映人類對自身生物性漫長衰變的抗爭,對過去強悍體力的懷念。人們崇尚自然健美的身體,從本能上厭惡克隆出來的標準化人。盡管科學家可以克隆人類,但無法改善人類文化。人的本質、健康、意志、善良和愛,這些是無法量化的。如果在體育特別是高水平競技中濫用科技,降低了人性,就將像興奮劑一樣,成為揮之不去的夢魘??萍家匀宋臑閷?,了解人類自己的命運和未來。62中國的運動員不僅需要提高文化素質,也需要體育。否則,專業(yè)運動員都是傷痕累累,就會把競賽變成傷殘人運動會。不能為錦標而損害健康。為了功利性的短期需求而摧殘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是對人性的踐踏,是忽略人文精神的必然結果。63譬如,從第19屆冬季奧運會可以看出競技運動的發(fā)展,還有許多問題需要解決:申辦時的行賄丑聞,引起國際奧委會百年史上的空前清洗;直到2002年2月25日閉幕這天,還有3名選手(1西班牙、2俄羅斯)因服用類似EPO的違禁藥品(DARBEPOETIN)而被取消2枚金牌和名次??尚Φ氖牵?1日藥檢前得到的獎牌仍然有效。64俄羅斯和韓國抗議裁判不公,要抵制閉幕式甚至奧運會,甚至驚動國家領導人的出面。這與80年代美蘇相互抵制奧運會不同——當時把體育當成意識形態(tài)的政治斗爭工具,現(xiàn)在變?yōu)槊冉洕骝寗樱倏v比賽結主要靠黑金交易,這是奧林匹克運動本身出現(xiàn)的新問題。缺乏人文精神,踐踏公平原則,體育就更難回歸文化本質。65隨著東方體育和競技的崛起,我們更加需要人文精神。在未來體育的所有發(fā)展規(guī)劃中,人是最高價值,人的發(fā)展應該是終極目標。66(三)群眾體育發(fā)展需要人文精神推動新世紀的體育是健康生活的亮麗符號,體育應該表達生而為人的意義。當體育在提高戰(zhàn)斗力和生產力中的分量越來越輕、在人力資源中體力的作用越來越小時,它只能走進生活。67全民健身的計劃經濟烙印——“全民”把號召者下意識置于統(tǒng)治者的位置,還令人想起“全民皆兵”的軍國民主義口號;與西方的Sportsforall(體育運動為全體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