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亞里士多德《論詩術》首段新解
一諧劇與“制作”亞里士多德的詩歌(古代的詩學)被學術界視為亞里士多德作品中最難解釋的文本。這是一個微妙而困難的地方。盡管如此,我們還是得勉力去讀,盡可能搞懂。本文僅僅嘗試繹讀第一章的首段(1),筆者感到,如果不對勘柏拉圖筆下的蘇格拉底在《王制》中關于詩的說法,這短短幾行沒法索解。亞里士多德說:[1447a13]……我們不妨依自然首先從首要的東西講起。敘事詩制作和肅劇制作以及諧劇和酒神頌制作術,還有大部分雙管簫情歌術和基塔拉琴合唱訴歌術,所有這些一般來講都是模仿。這句首先具體列舉了各種形式的詩———首先提到的是敘事詩(epoipoiia),這個語詞的詞干epos與動詞poiein有相同的詞源,從而也包含制作敘事詩,換言之,這種用法不僅指作品,也指制作敘事詩的行為,所以譯作“敘事詩制作”———在《伊翁》中,蘇格拉底與伊翁談到詩影響觀眾靈魂的方式時,僅列舉了敘事詩(535b-d):敘事詩讓人身臨其境,但蘇格拉底突出的是讓人悲傷的情景。第二項列舉的主詞是“制作”,“肅劇”是屬格,從而突出了“制作”,按照作為賓語的屬格,也可譯作“制作肅劇”———這不僅指的是肅劇詩人的寫作,也指甚至更重要地指肅劇需要演員的演出行為。第三項列舉的“諧劇”直接用了主格,沒有包含“制作”,但諧劇與肅劇一樣,需要演員的行動來展現(xiàn),為何亞里士多德沒有突出諧劇的“制作”性,非常值得我們留意,這涉及所謂“制作”在亞里士多德那里意味著什么。第四項列舉的是“酒神頌制作術”,而非“酒神頌詩”———這種頌詩是合唱抒情詩中的一個寬泛類型,源于祭拜酒神的祭歌,后來演變成帶有敘述性質的詩歌,敘述的內(nèi)容多為流傳的傳統(tǒng)故事?,F(xiàn)存最早的這類分詩行的詩歌僅見公元前五世紀前期的巴克基里德斯(Bakchylides)的少量殘段和品達(公元前520—438)的殘段,然后是提摩忒俄斯(Timotheos,公元前450—366)的Persern中的250行。最后兩項列舉的都不包含“制作”,但都包含“術”這個詞尾:“雙管簫情歌術”(合唱抒情詩的一種)和“基塔拉琴合唱訴歌術”。換言之,最后三項都屬于抒情詩一類,這里的“術”指音樂的器樂技藝,也就是說,這三種抒情詩得靠樂器伴奏,更多受樂器演奏的限制,或者說更多是靜態(tài)的演唱,而非行為性的表演———品達有一首抒情詩殘篇描述過這類演唱的情形,盡管有舞蹈,但舞蹈不是帶故事性質的行為表演。在亞里士多德的《問題集》中,有一篇題為“關于音樂”,里面談的是我們?nèi)缃袼^的“樂理”,甚至包括和聲,在919a20,我們見到亞里士多德把器樂演奏家也稱為詩人。亞里士多德在這里并沒有舉出所有的詩作類型,尤其“大部分雙管簫情歌術和基塔拉琴合唱訴歌術”的說法,實際上省略了單純吟詠性的抒情詩:這里提到的三種抒情詩類型,盡管得靠樂器伴奏,畢竟帶有敘述或敘事的性質,尤其“酒神頌詩”———《問題集》918a31說到,雙管簫演奏有時什么也沒有演奏,也就是說,沒有明確的要說的東西。有敘事意味著有行為發(fā)生,或者說有故事發(fā)生,從而表演的性質就帶有展示行為的性質,而非單純的吟唱表演……由此亞里士多德說,所有這一切總的說來都是“模仿”。反過來看,我們也多少知道了何謂亞里士多德所說的“模仿”———就詩的模仿性質而言,要么是敘述性的,比如敘事詩(史詩),要么是演員表演性的,比如肅劇、諧劇,至于抒情詩,亞里士多德僅提到帶有敘述性的,略去了不帶敘述性的單純抒情詩。無論敘述性的還是演員表演性的,都與“故事”相關。在《后分析篇》中,亞里士多德說到劃分:“劃分是保證不忽略任何事物的內(nèi)在因素的唯一途徑。如果我們設定了最高的種,并從較低的劃分中取況一分支,那么我們正在劃分的種不會全部歸屬于這個劃分的分支?!谙露x和劃分時,不一定需要知道事物的全部情況?!?96b36-97a10)從表述來看,這里是在劃分種(詩作)和屬(各類詩作),從亞里士多德的探究方式來看,劃分種和屬的確可以說是“首要的事情”。但是,亞里士多德在這里的劃分帶有排除的意味:模仿是標準,以此來歸納帶有制作性質的詩作。從而,所謂“首要的東西”不是劃分,而是模仿,何況,從“首要的東西”講起前面還有“依自然”———如果所謂“自然”指的是人這類動物,那么,模仿就是人的自然屬性之一。我們隨后就會看到,亞里士多德說,模仿不僅是一種“技藝[術]”,也是一種“習性”(1447a19-20)。其實,詩或我們所謂廣義的“文藝”是一種“模仿”行為,這樣的說法我們早就耳熟能詳,現(xiàn)在我們知道,如此說法的源頭在亞里士多德??墒?“依自然從首要的東西”講起告訴我們,模仿是首要的,詩是從屬的,因此,這里的重點是“模仿”。換言之,作詩或詩作不過是模仿的一種類型,還有并非詩作形式的模仿,比如現(xiàn)實生活中的模仿:好人學好人的樣兒,壞人學壞人的樣兒。說到底,模仿是比作詩更為基本的屬人行為。模仿的本義是“學著樣子做……”(既是行為,也是成品),而非“再現(xiàn)什么”———因此,必須與所謂“摹寫”(比如畫模特兒、做人物雕像)區(qū)別開來。繪畫是摹寫,不是模仿;模仿是非物質性的,不是用畫布、紙張、石頭等物質來摹寫什么,而是行為性地照著樣子做。另一方面,在詩作中,這種照著樣子做的行為又與實際的行為有所區(qū)別,帶有虛擬性質。對于我們來說,重要的是得理解,為什么亞里士多德要說作詩是模仿,而非說作詩是創(chuàng)作。作詩即模仿這一提法并非亞里士多德的發(fā)明,而是承接柏拉圖的看法———據(jù)統(tǒng)計,在亞里士多德著作中,“模仿”出現(xiàn)115次,約80次見于《論詩術》,在柏拉圖那里,則多達300見。不過,模仿這一術語也并非柏拉圖的發(fā)明,而是從先前的思想論爭中獲得的遺產(chǎn)。公元前五世紀、四世紀期間,mimêsis這個詞出現(xiàn)頻率越來越高,這絕非偶然,表明詩作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受到挑戰(zhàn)。詩傳達的是真實還是假話的問題,不是一般所謂文藝理論或美學問題,而是政治建構問題———“模仿”概念在這一問題中成為關鍵,由此我們可以理解,為何這個語詞在柏拉圖的《王制》中成為一個關鍵詞。從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那里的確可以看到,“模仿”概念成了諸多關于詩及其政治問題的古希臘思想線索的匯聚點。從而,“模仿”成為一個重大政治問題———無論在柏拉圖還是亞里士多德那里,必須從政治哲學的含義來理解模仿這個詞。[1447a16]不過,它們彼此之間在三方面有差別,要么賴以模仿的東西不同,要么[模仿]的東西不同,要么[模仿時]方式不同而非同一種方式。前一句舉出三種詩的主要樣式———敘事詩、戲劇詩、合唱抒情詩,這里我們看到,如此列舉的目的不是要探討詩作的樣式,而是通過辨析詩作樣式來探究何為“模仿”。亞里士多德在前句說,“詩術”涉及所有類型的作詩,而作詩等于模仿,但亞里士多德在下這個定義時的舉例成問題,或者說定義與例證不完全吻合:并非所有樣式的詩作都是模仿,有些合唱抒情詩不是模仿。于是就引出了這里以及隨后的進一步區(qū)分:“作”詩與詩作的區(qū)分———換言之,亞里士多德把“作”的行為從詩作中提煉出來,或者說,把“作詩”的本質亦即所謂“詩術”從具體的“詩作”樣式中提煉出來。因此,亞里士多德在這里提出,值得進一步區(qū)分三個方面的差異:賴以模仿的東西、模仿的對象和模仿的方式。注疏家對第一個差異一般是這樣來理解的:同一個主題可以通過言辭(敘事詩)、形象表演(戲劇詩)和音樂來表達,換言之,所謂“賴以模仿的東西”指媒介不同;第二個差異指主題的自然類別劃分不同,有點兒像如今我們說的題材類型:比如模仿好人、壞人或平常的人———比如“文革”時期要求文藝作品的描寫對象必須是“高、大、全”的人物;第三個差異指手法不同,比如敘事詩和戲劇詩都展現(xiàn)某個人物的言行,但在敘事詩中我們見不到具體的人物,在戲劇詩中,則可見到扮演者活龍活現(xiàn)的言行。從字面上看,這句話預示了《論詩術》頭三章要討論的主題:第一章討論賴以模仿的東西如何不同,第二章討論模仿的對象如何不同,第三章討論模仿的方式如何不同———這里的重點詞有兩個:“模仿”和“差異”?,F(xiàn)在我們正在讀的就是第一章,討論的是第一種差異。這里亞里士多德從作詩所依的媒介、對象和方式三個方面來分析模仿,但如此分析模仿不是亞里士多德的發(fā)明,柏拉圖筆下的蘇格拉底在《王制》卷三已經(jīng)有過討論,既然亞里士多德是柏拉圖的學生,我們必須先了解柏拉圖的蘇格拉底怎樣談這個問題,才有把握弄清亞里士多德說法的實際含義。蘇格拉底在《王制》卷三中以對話方式討論了作詩與模仿的關系,按通常的故籍研究方式,我們僅需要拈出這一卷中關于模仿的媒介、對象和方式的相關說法,給亞里士多德的說法作注就行了??墒?對于柏拉圖的文本,我們沒法這樣通過剪貼相關說法過來給亞里士多德作注,必須細看這段說法的整體文意。二蘇格拉底的敘述與模仿首先,蘇格拉底在《王制》卷三談論作詩與模仿的異同是緊接著卷二蘇格拉底對荷馬等傳統(tǒng)詩人的批評:詩說假話不為錯,錯的是假話編得不美好。因此,關于模仿與作詩的異同問題涉及的是故事怎樣編織才算虛構得好。首先,蘇格拉底說,關于諸神和人世,什么應該講、什么不應該講,傳統(tǒng)詩人統(tǒng)統(tǒng)搞錯了,或者說,在關于諸神和人世的重大問題上,傳統(tǒng)詩人的描繪有大問題,甚至可以說犯有大錯———這顯然涉及的是關于作詩的內(nèi)容問題,蘇格拉底說,要徹底搞清這樣的問題,得先搞清楚比如正義是什么、正義對持守正義的人有何好處,等等(392c)。于是我們得回想起,《王制》的討論從卷一開始起因于何謂正義的爭紛。換言之,討論作詩的內(nèi)容,不是出于如今所謂純粹文藝理論或美學問題的關切,而是政制問題的關切。如果我們不首先關切政制問題,就不要對柏拉圖作品中談及詩的地方說三道四。蘇格拉底在批評了傳統(tǒng)詩人在關于諸神和人世的重大問題上犯的大錯后說,這是故事講什么的問題,然后還有故事怎么講的問題(392c7以下)。蘇格拉底說,“講故事的人或詩人”講的不外乎過去已經(jīng)發(fā)生、現(xiàn)在正在發(fā)生和將來會發(fā)生的事情———蘇格拉底把詩人與講故事的人分開,而且用了選擇連詞,這說的是作詩的對象呢還是作詩賴以模仿的東西呢?隨之,蘇格拉底說,“他們說”(這個含混的第三人稱復數(shù)不清楚指的究竟是講故事的人還是詩人)故事要么用單純敘述,要么用模仿,或者兩者混用———敘述與模仿在這里是用選擇連詞連起來的,從而,單純敘述與模仿有區(qū)別。區(qū)別何在?蘇格拉底舉荷馬敘述的例子來說明:敘述的內(nèi)容究竟是“詩人自己在說”抑或故事中的人物在說———《伊利亞特》大部分是故事中的人物在說,《奧德賽》從頭到尾是故事中的人物在說。從而,詩人自己在說等于單純敘述,故事中的人物在說等于模仿,因為,詩人這樣敘述時,等于把自己等同于故事中的人物,模仿人物的音容笑貌。蘇格拉底由此得出一個重要的說法:模仿的敘述就是“詩人隱藏自己”(393c9)。蘇格拉底馬上現(xiàn)身說法,復述了一段荷馬的敘事,但強調(diào)自己“不用音步”,因為自己不是“詩藝人”———這個“詩藝人”的語詞與前面說“詩人隱藏自己”的“詩人”有所不同,強調(diào)的是用“音步”敘述,從而是特指的詩人,用詩藝或者說格律敘述的詩人,“詩人隱藏自己”的“詩人”顯得是廣義的“詩人”,從語詞構成來看,這個語詞更接近動詞“做”的原初含義。蘇格拉底的復述無異于把荷馬的敘事重新講了一遍,用的是散文(“不用音步”),但同樣重要的是,我們得注意蘇格拉底復述的內(nèi)容是什么———內(nèi)容是阿伽門農(nóng)與祭司的關系,或者說與敬拜諸神的關系。如果這個細節(jié)涉及阿伽門農(nóng)不敬神明,那么,詩人用模仿敘述無異于隱藏了自己不敬城邦的神明。蘇格拉底由此區(qū)分了兩種文體:單純敘述的文體和更多對話的文體———由此我們看到,模仿的敘事是更多對話的文體。如果兩者兼有,就是在對話之間或對話與對話之間用單純敘述來連接。接下來蘇格拉底又進一步說到第三種文體:把“對話之間詩人寫的部分”拿掉,就成了肅劇文體,蘇格拉底說包含諧劇,顯然,這是純粹的模仿:因為不再是一種文體,而是舞臺上的行為,得靠演員表演。由此,蘇格拉底得出三種作詩樣式的劃分:完全是詩人自己在說的樣式,以酒神頌一類抒情詩為代表;完全是模仿的樣式,以戲劇詩為代表;兩者兼有的樣式,以荷馬敘事詩為代表———我們馬上就想起前面亞里士多德的列舉。但蘇格拉底說,這仍然是關于講什么的問題———我們看起來卻是在說用什么形式講。重要的是,蘇格拉底接下來馬上問:我們的城邦允許哪類樣式的作詩———蘇格拉底說,這個問題才是應該考慮的怎么講的問題(394c7以下)。這時我們必須回想起,這段關于所謂作詩樣式的話題,起因于怎樣教育城邦護衛(wèi)者、調(diào)教這類人的血氣的問題。在接下來討論應該用何種作詩樣式時,蘇格拉底提出了一個問題,“我們的護衛(wèi)者應不應該做一個模仿者”(394e1-2)———城邦“護衛(wèi)者”與“模仿者”被等同起來,這一點非常重要:討論應該以何種作詩樣式與討論應該如何培育城邦護衛(wèi)者是同一個問題,表明作詩的模仿問題徹頭徹尾是個政治哲學問題。蘇格拉底的這段關于模仿與作詩樣式的關系的討論,完全夾在城邦正義問題的中間。作詩首先涉及的是教育城邦的護衛(wèi)者,而非民眾。與前面蘇格拉底在關于詩人應該講什么時現(xiàn)身說法的舉例聯(lián)系起來,如果詩人瀆神卻直說,而非隱藏自己,那么,就給城邦護衛(wèi)者提供了壞的模仿對象。我們的城邦護衛(wèi)者不可“模仿壞人”(395e7),但護衛(wèi)者模仿壞人是壞詩人教出來的,詩人首先是模仿者(397a),城邦護衛(wèi)者是二度模仿者。從而,模仿者這個詞有了不同的指稱———在討論這兩類模仿者的關系時,蘇格拉底實際上提到了另一類模仿者,這就是城邦民,具體來說,就是工匠(鞋匠、舵工)、農(nóng)夫、士兵、商人(397e)。雖然蘇格拉底沒有用模仿者來指稱這些城邦百姓,但他們顯然是原初的模仿者:嚴格來說,工農(nóng)兵學商無一不是模仿者———跟師傅學,跟老農(nóng)學,跟老兵學,跟老師學,跟老板學,都是模仿。于是,實際上有三類模仿者:城邦民、詩人和城邦護衛(wèi)者,三者之間的關系同樣是模仿關系,顯得非常復雜———城邦民模仿自己,詩人模仿城邦民,城邦護衛(wèi)者模仿詩人。提出這些問題以后,蘇格拉底說已經(jīng)完成了音樂的有關言辭和故事部分的討論,再度回到詩的形式問題(398b6以下)。但這里的形式明顯指的是“關于頌唱方式和歌曲”的形式,從而回到傳統(tǒng)的詩人的作詩形式。歌曲由三個組成部分:言辭、和樂、節(jié)律(398d1-2)———由此蘇格拉底開始了新一輪關于作詩的討論,我們接下來馬上就看到,亞里士多德提到了這三個要素??偨Y蘇格拉底在《王制》卷二至卷三討論的所謂“詩學”問題,我們必須關注的要點如下:1)“詩學”問題是在詢問何謂正義這一重大政治問題背景下出現(xiàn)的,更為具體地說,是在如何教育城邦護衛(wèi)者這一重大政治問題的框架中出現(xiàn)的;2)在進入詩學問題時,對話者由格勞孔變成了阿德曼托斯(362d以下),到討論“關于頌唱方式和音步”之類的形式問題時,對話者又轉回到格勞孔(398c7以下);3)模仿問題出現(xiàn)在這段所謂“詩學”問題的中間,在這里,詩人和城邦護衛(wèi)者出現(xiàn)重疊,都被稱為模仿者,同時還暗示了原初的模仿者———可以說,模仿者有三重指稱。在《蒂邁歐》中(50c-d),蒂邁歐談到宇宙存在的樣式類型劃分時說到了模仿,對我們理解模仿者的三重指稱非常有幫助,尤其是理解原初的模仿者。蒂邁歐說,宇宙的存在樣式有三類,第一類是理智性的且永遠依自同一的在者,然后是這原本樣式的摹本,至于第三類,蒂邁歐說很難說清楚,姑且稱為“生成的載體”,“有如養(yǎng)育者”(49a)。蒂邁歐試圖說清楚這第三類有如養(yǎng)育者的生成載體究竟是什么樣式:首先,這類存在處于不斷的生成變化之中———用我們的話說,處在不斷的生生滅滅之中;其次,這種存在雖然在生生滅滅的變化之中,自身仍然是不變的;最后,如此生成變化的東西可以看做不變的東西的摹本———永遠生存著的東西的摹本(50c9-d1)。我們可以舉個例子來幫助自己理解這一抽象的說法:就個體而言,人不斷地在生和在死,但作為類的人卻是永遠生存著的同一個存在。這就是柏拉圖筆下的蒂邁歐對“摹本”的著名三重分析,他馬上打了一個比喻:三者的關系有如父親加母親,合二為一得到孩子———孩子是生出來的,長大變老后也會死,卻是永遠生存著的人的摹本。三第三,“憑靠技藝也憑靠習性”。這也是一個對舉有了以上來自柏拉圖的說法作為背景,我們來看下面的說法就比較容易理解一些。[1447a18]正如有些人用顏色和用形姿來制造形象,模仿許多東西———有些[20]憑靠技藝,有些憑靠習性,另一些人則憑靠聲音來模仿;同樣,如上面提到的那些技藝,都以節(jié)律、言辭、和樂來模仿,不過要么單用,要么混用。亞里士多德進一步區(qū)分了兩類模仿賴以憑靠的東西———要么用顏色和用外形,要么憑靠聲音,似乎要區(qū)分可見形象的模仿和不可見形象(聲音)的模仿(比如器樂曲,無標題音樂),以便展示模仿的樣式(種類),從而凸顯模仿的媒介———在《論睡眠》中,亞里士多德曾區(qū)分了人的兩種基本感覺方式:視覺在于看,聽覺在于聽,當然還有其他感覺方式,比如味覺、觸覺,但“所有感覺也具有某種共同的能力”(455a15-20)。這里的區(qū)分,看起來依據(jù)的就是視覺和聽覺兩種基本的感知官能??墒?亞里士多德的這句說法并不顯得是在對舉:在說到可見的模仿時,沒有直說訴諸視覺憑靠什么,而是用了插入語———“有些憑靠技藝”,“有些憑靠習性”(用了關聯(lián)副詞),似乎在分別說明“有些人用顏色和用外形”模仿:“憑靠技藝”對應用顏色,“憑靠習性”對應用外形。但在說到后一種模仿時,則直接用了“憑靠聲音”。聲音可以與顏色和外形平行對舉———《形而上學》1057a27說到,形、色、音是范疇上不同的東西的質料樣式(亦參《形而上學》1071a5;《后分析篇》97b35),這些不同的質料訴諸人的不同感知官能。但是,這里的“憑靠聲音”在字面上對舉的是憑靠技藝和習性———顯然,如此對舉是不相稱的。亞里士多德用插入語的形式來表達,已經(jīng)使得憑靠技藝和習性與“憑靠聲音”的位置有所差異。不僅如此,我們還感到奇怪的是,在說到用顏色和外形模仿時,亞里士多德為什么特別說“憑靠技藝”和“憑靠習性”?技藝不是普遍的東西嗎?難道憑靠聲音來模仿就不需要憑靠技藝?再說,所謂“習性”在這里又指什么呢?德文本把這個語詞譯作譈bung[練習],似乎這類詩作技藝需要練習才能習得。即便如此,“習性”不也是普遍的東西嗎?不用說,音樂非常需要練習的技藝??傊?這句說法絕非是清晰明白的,反倒是故意含混的,如果我們不可能設想亞里士多德腦子跟我們一樣缺乏明晰的話。事實上,我們已經(jīng)見過兩次“技藝”這個語詞的復合用法:開篇的“詩術”中所包含的“技藝”,以及前句中提到的“酒神頌制作術”?!傲曅浴边@個語詞也有親昵甚至兩性交合的含義,如果與“技藝”合起來,就是“習性技藝”———這會指什么呢?我們不便亂想,可以設想的是,就術詞的類型來說,“習性術”可以與“詩術”對舉,倘若如此,“既憑靠技藝也憑靠習性”就像是在暗示“模仿”———我們可以設想,如果回到“習性”這個語詞的原初含義,也就是兩性交合的含義,那么,這一含義的結果是什么呢?懷上孩子,然后生下孩子———孩子生下來后,人們最先看而且最喜歡看的就是孩子什么地方像父母(回想前面提到的蒂邁歐的比喻)。我們可以說,生孩子就是一種模仿的習性。但生孩子這種模仿之所以是習性,也意味著孩子作為生產(chǎn)出來的模仿品并非有意為之,絕大多數(shù)是無意得之。但如果加上“技藝”就不同了,凡習性而為的事情一旦“憑靠技藝”來做(優(yōu)生法),都是有意所為,帶有明確的目的———為了什么而制作。生孩子不是為了生孩子,而是自然習性———計劃生育以后才刻意地生孩子(刻意生男孩),古希臘人或中國古人都不計劃生育。由此我們可以理解蒂邁歐說,個體人不斷地在生和在死,但作為類的人卻是永遠生存著的同一個存在,孩子生出來后從小變大變老然后死,卻是永遠生存著的人的摹本———這是原初模仿或者說城邦民模仿自己的第一層含義。如果更為一般地來理解“習性”,也可以指一個人的一生:一般而言,人活一輩子是習性使然,并不為了什么,常人一生的行為可以說是無意的結果,而非刻意所為的結果。如果說一個人的一生就是自己做出來的成品,這個成品也是模仿的結果———模仿過去的蕓蕓眾生的生活,蕓蕓眾生在做自己的一生時,并不是在有意為之,而是習性使然。但如果變成“習性術”,那么,“憑靠習性”隱含的意思就成了:一個人自己的一生是刻意所為,是一有目的的成品———如果要讓自己的一生是刻意做出來的成品,就需要刻意的模仿,需要模仿的技藝。在《政治學》卷三談到多數(shù)人執(zhí)政好還是少數(shù)人執(zhí)政好時,亞里士多德曾舉到音樂或詩作的例子,可以幫助我們來理解這一點。亞里士多德說,多數(shù)人執(zhí)政的好處在于,多數(shù)人盡管并非個個賢良之士,但聚集在一起也可能優(yōu)于少數(shù)人,比如,多數(shù)人評價音樂和詩作就比少數(shù)人強,因為多數(shù)人中這人懂一部分,那人懂一部分,合起來等于懂所有部分。少數(shù)人執(zhí)政的好處在于,賢良之士本身就是音樂作品或詩作,因為賢良之士之所以杰出,就在于一人集眾人之個別好德性長于一身———亞里士多德用了這樣的表述:“恰如美的東西勝于不美的東西,憑靠技藝的作品勝過實際的作品?!?1281b13)隨之,亞里士多德就說到作品與視覺的關系,從而可以用來理解我們這里的文本———可以看到,亞里士多德評價多數(shù)人與少數(shù)人的標準完全不同:評價多數(shù)人的標準是“懂”音樂或詩作的某一部分,少數(shù)人則有如音樂或詩作本身。由此我們得到的啟發(fā)是,這個插入語很可能說的是模仿的兩種方式:基于愛欲的自然的、實際的人生是習性式的模仿;帶技藝的習性模仿人生是美的人生,勝過實際的人生,我們在兩類人身上可以見到這類模仿人生:一類是歷史上或生活中的杰出人物,再就是敘事詩或戲劇詩中的人物(所謂戲劇人生)。有人可能會想,這是不是過度詮釋啊———完全有可能。不過,我們的做法是,用亞里士多德自己來詮釋亞里士多德,即便過度詮釋,也放心些,因為這畢竟不是憑我們自己從現(xiàn)代人那里學來的某種理論去詮釋亞里士多德?,F(xiàn)在我們面臨的情形是:按字面來理解亞里士多德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課題申報參考:教育家精神引領高校思政課教師職業(yè)素養(yǎng)評價體系建構研究
- 二零二五版鋁合金建筑模板采購協(xié)議書4篇
- 商場內(nèi)品牌專賣店裝修許可協(xié)議(2025年)2篇
- 2025年度苗木種植與林業(yè)產(chǎn)業(yè)發(fā)展合作合同4篇
- 二手房合作投資合同模板2024版B版
- 二零二五年度人工智能教育培訓合同補充協(xié)議6篇
- 二零二五年度旅行社與航空公司合作協(xié)議書3篇
- 2025年度品牌跨界合作與品牌授權合作協(xié)議4篇
- 二零二五版?zhèn)€人貸款居間中介服務協(xié)議書6篇
- 2025年度個人房產(chǎn)抵押借款合同規(guī)范文本8篇
- 【寒假預習】專題04 閱讀理解 20篇 集訓-2025年人教版(PEP)六年級英語下冊寒假提前學(含答案)
- 2024年智能監(jiān)獄安防監(jiān)控工程合同3篇
- 2024年度窯爐施工協(xié)議詳例細則版B版
- 幼兒園籃球課培訓
- 【企業(yè)盈利能力探析的國內(nèi)外文獻綜述2400字】
- 統(tǒng)編版(2024新版)七年級《道德與法治》上冊第一單元《少年有夢》單元測試卷(含答案)
- 100道20以內(nèi)的口算題共20份
- 高三完形填空專項訓練單選(部分答案)
- 護理查房高鉀血癥
- 項目監(jiān)理策劃方案匯報
- 《職業(yè)培訓師的培訓》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